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面向电网最大频率偏差的风电机组短时频率支撑最优策略与机理 被引量:11
1
作者 李阳 李群 +2 位作者 陈载宇 殷明慧 邹云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20-1034,I0014,共16页
当电网出现有功缺额并导致频率跌落时,风电机组可以通过释放自身轴系动能为电网提供短时频率支撑(short-term frequency support,STFS)。如何利用有限的风电机组轴系动能最大限度地支撑电网频率,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针对风电机组可... 当电网出现有功缺额并导致频率跌落时,风电机组可以通过释放自身轴系动能为电网提供短时频率支撑(short-term frequency support,STFS)。如何利用有限的风电机组轴系动能最大限度地支撑电网频率,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针对风电机组可释放动能和电网频率变化率约束下的电网最大频率偏差最小化问题,该文提出一种基于有功功率互补控制(active-power complementation control,ACC)的风电机组STFS策略,揭示STFS过程中风电机组的最小动能释放机理,并证明采用ACC释放全部轴系动能的STFS策略为上述问题的最优解。最后,基于含风电的电网动模实验平台的实验结果验证该文提出STFS策略的可行性与频率支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电机组 一次调频 短时频率支撑 轴系动能 有功功率互补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多能互补的电力电量平衡优化调度策略 被引量:8
2
作者 孙志媛 彭博雅 孙艳 《中国电力》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5-122,共8页
充分发挥不同发电能源和储能设备之间的协同互补潜力,可以缓解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中可再生能源出力的波动性给系统电力电量平衡带来的巨大压力。为此,提出了一种考虑多能互补的电力电量平衡优化调度策略。该方法可实现不同时间尺... 充分发挥不同发电能源和储能设备之间的协同互补潜力,可以缓解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中可再生能源出力的波动性给系统电力电量平衡带来的巨大压力。为此,提出了一种考虑多能互补的电力电量平衡优化调度策略。该方法可实现不同时间尺度下的多能互补,提高系统整体运行性能。首先,考虑新能源出力季节性和短期波动特征,兼顾中长期电量平衡和短时电力平衡,建立系统多时间尺度双层优化调度模型;其次,通过对混合储能系统充放电策略的优化,实现多种储能的互补协调,提高系统运行经济性;最后,利用修改的IEEE-RTS 1979标准算例系统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验证了不同时间尺度的能源互补和不同储能设备的协调配合,在保证系统平衡的同时,提升系统的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电量平衡 混合储能系统 多时间尺度 多能互补 优化调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EBEX-2000实验资料中的湍流宏观量特征 被引量:11
3
作者 刘树华 李洁 +6 位作者 刘和平 梁福明 王建华 Johnny C.L.CHAN Andrew Y.S.CHENG 胡非 刘辉志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03-509,共7页
采用2000年8月在美国加州棉花地两个高度上应用超声三分量仪、快速响应温度和湿度仪进行的EBEX2000(InternationalEnergyBalanceExperiment,2000)风速三分量、温度和湿度湍流实验观测数据,计算分析了湍流宏观量(即u,T,σu/u,σv/u,σw/... 采用2000年8月在美国加州棉花地两个高度上应用超声三分量仪、快速响应温度和湿度仪进行的EBEX2000(InternationalEnergyBalanceExperiment,2000)风速三分量、温度和湿度湍流实验观测数据,计算分析了湍流宏观量(即u,T,σu/u,σv/u,σw/u和σT/T等),湍流动能和感热通量等的特征,并与其他湍流实验得到的结果进行了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BEX-2000(International energy balance Experiment 2000) 湍流宏观量 湍流动能 感热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的超临界水热氧化反应动力学及系统热能的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王树众 王亮 +3 位作者 公彦猛 陈崇明 张钦明 徐东海 《动力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65-570,共6页
在连续式反应器上研究了煤的超临界水氧化反应,考察了反应时间、压力、温度和过氧量对试验效果的影响,并应用热量平衡规律对反应过程产生的热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反应温度、停留时间和过氧量是影响超临界水氧化反应的重要因素,... 在连续式反应器上研究了煤的超临界水氧化反应,考察了反应时间、压力、温度和过氧量对试验效果的影响,并应用热量平衡规律对反应过程产生的热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反应温度、停留时间和过氧量是影响超临界水氧化反应的重要因素,氧化反应的程度随着温度的升高及时间和过氧量的增加而加剧;氧化反应对水煤浆浓度的反应级数为1.79,对氧的反应级数为0.28,反应活化能和频率因子分别为(112.3±5.6)×10^3kJ·mol^-1和(4.12±0.35)×10^2,所建立的反应动力学模型与试验结果的偏差在±9%之内;在试验条件下,系统的热效率可达80%以上;在反应的初始阶段(30~75s),不完全燃烧热损是系统的主要热损;在反应终了的阶段(75~120s),“排烟”热损是系统的主要热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 超临界水氧化 反平衡 反应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升阻互补型垂直轴风力机气动性能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顾荣蓉 蔡新 +1 位作者 潘盼 朱杰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5-59,共5页
为了提高垂直轴风力机的风能转化率,提出了一种新型升阻互补型垂直轴风力机.对大厚度航空翼型进行切割得到了升阻型叶片翼型,基于CFD数值模拟技术,分析了改进后翼型以及利用该翼型制成的端部封闭和不封闭的两种垂直轴风力机的气动特性.... 为了提高垂直轴风力机的风能转化率,提出了一种新型升阻互补型垂直轴风力机.对大厚度航空翼型进行切割得到了升阻型叶片翼型,基于CFD数值模拟技术,分析了改进后翼型以及利用该翼型制成的端部封闭和不封闭的两种垂直轴风力机的气动特性.计算结果表明,改进后的翼型具有较高的升力系数,但失速特性和阻力特性较差,两种垂直轴风力机在额定工况下均产生了较高的风能利用系数,而端部不封闭叶片由于叶梢部位产生湍动能较低,具有更好的动力输出,叶片在逆风运行时,充分发挥了翼型外表面的升力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轴风力机 升阻互补 结构化网格 边界层 风能利用系数 湍动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登陆台风维持和暴雨增幅实例的能量学分析 被引量:18
6
作者 励申申 寿绍文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1995年第3期383-388,共6页
对登陆后迅速消亡的8116号台风和登陆后长期维持不消的8407号台风的动能平衡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对流层上部动能水平通量辐散和穿越等压线的运动使8116号台风迅速消亡,其中以正压过程为主;8407号台风则从环境大气... 对登陆后迅速消亡的8116号台风和登陆后长期维持不消的8407号台风的动能平衡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对流层上部动能水平通量辐散和穿越等压线的运动使8116号台风迅速消亡,其中以正压过程为主;8407号台风则从环境大气输入动能和位能,这可能是台风暖性低压长久不消的重要原因。最后讨论了台风动能水平通量辐散与外围暴雨增幅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陆台风 动能平衡 暴雨 增幅 台风 能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能量平衡原理在大型龙门加工中心动横梁结构优化中的应用 被引量:2
7
作者 王宇 朱金波 +2 位作者 阳红 陈强 殷国富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21-24,共4页
针对大型龙门加工中心动横梁的结构特征,基于能量平衡原理,以能量均匀性作为动态特性的表征完成了动横梁的机构优化。利用构建的有限元分析模型,采用模态分析确定横梁结构的变形方式,并且基于能量分析辨识惯性能和弹性势能集中分布的区... 针对大型龙门加工中心动横梁的结构特征,基于能量平衡原理,以能量均匀性作为动态特性的表征完成了动横梁的机构优化。利用构建的有限元分析模型,采用模态分析确定横梁结构的变形方式,并且基于能量分析辨识惯性能和弹性势能集中分布的区域,根据能量平衡原理对动横梁结构进行改进。设计实例表明文中的方法对于提高动横梁能量分布的均匀性有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量平衡原理 动横梁 惯性能 弹性势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登陆台风动能平衡和转换的诊断 被引量:3
8
作者 寿绍文 励申申 王信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1994年第1期27-31,共5页
对一次登陆台风及其外围暴雨和环境的动能平衡以及天气尺反动能与一尺度扰动动能的转换进行了诊断分析,指出摩擦消耗和动能的水一输出是台风的主要能汇。台风消亡期间,外围暴雨区动能增大,动能制造项G_k是暴雨区的主要能源。G_... 对一次登陆台风及其外围暴雨和环境的动能平衡以及天气尺反动能与一尺度扰动动能的转换进行了诊断分析,指出摩擦消耗和动能的水一输出是台风的主要能汇。台风消亡期间,外围暴雨区动能增大,动能制造项G_k是暴雨区的主要能源。G_k的增大可能与天气尺度动能转换成中尺度扰动引起暴雨的发展相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陆台风 动能平衡 动能转换 台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东地区台风暴雨的诊断研究 被引量:12
9
作者 胡坚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111-117,共7页
本文利用一个空间滤波器将物理量分解为天气尺度和次天气尺度,以两个路径相似但环流形势不同的台风暴雨作为例子,对不同尺度的环流及其动能平衡进行诊断研究,结果表明:中、低纬环流系统能否进行相互作用是决定台风暴雨强度和范围的一个... 本文利用一个空间滤波器将物理量分解为天气尺度和次天气尺度,以两个路径相似但环流形势不同的台风暴雨作为例子,对不同尺度的环流及其动能平衡进行诊断研究,结果表明:中、低纬环流系统能否进行相互作用是决定台风暴雨强度和范围的一个重要条件。在8209号台风过程中,这种相互作用是明显的,因而,8209号台风暴雨的强度和范围均显著大于8304号台风。同时,8209号台风暴雨的能量过程突出地反映在次天气尺度的动能场上,相反,在8304号台风过程中,以天气尺度的能量过程为主要的能量特征。本文还特别指出,不能简单地认为登陆台风是一个动能的“准封闭系统”,在8209号台风过程中,台风从中、低层向外输出的次天气尺度动能是造成台风环流之外暴雨的一个重要物理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暴雨 华东地区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田微电网负荷平衡控制策略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康忠健 白哲 崔朝丽 《电网与清洁能源》 2018年第10期21-27,共7页
微电网从并网切换到孤岛运行状态时的微网微电源所产生的电能和负荷需求的不平衡会导致系统失稳。利用电力系统仿真软件搭建了油田微电网模型。针对油田微电网的运行特点,提出了一种微源侧和负荷侧共同控制的负荷平衡控制策略。当微网... 微电网从并网切换到孤岛运行状态时的微网微电源所产生的电能和负荷需求的不平衡会导致系统失稳。利用电力系统仿真软件搭建了油田微电网模型。针对油田微电网的运行特点,提出了一种微源侧和负荷侧共同控制的负荷平衡控制策略。当微网切换过程中微源出力支撑足够时,通过微源的出力调整达到负荷平衡状态。当微网切换过程中微源出力支撑不足时,提出了一种考虑电机的功率不平衡严重程度以及距离的动能偏差矩切负荷方法。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负荷平衡控制策略可以保证微网在微源提供出力足够和出力不足时都能安全平稳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电网 负荷平衡 动能偏差矩 切负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支T形管内油滴聚结破碎特性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枫 高金明 +2 位作者 邢雷 刘彩玉 熊峰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3-90,共8页
现有研究未对T形管内油滴的聚结破碎情况做进一步分析,且采用PBM模型研究双支T形管内油滴聚结破碎特性的研究尚未见报道。为此,采用CFD-PBM耦合方法对双支T形管内油滴聚结破碎行为及分离特性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同时开展室内试验对模拟结... 现有研究未对T形管内油滴的聚结破碎情况做进一步分析,且采用PBM模型研究双支T形管内油滴聚结破碎特性的研究尚未见报道。为此,采用CFD-PBM耦合方法对双支T形管内油滴聚结破碎行为及分离特性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同时开展室内试验对模拟结果的准确性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T形管支管内的油滴粒径大小受湍动能变化影响较大,湍动能由0.64 m^2/s 2减小到0.36 m^2/s 2时,油滴粒径由300μm增加到460μm,呈聚结状态,而湍动能由0.36 m^2/s 2增大到0.60 m^2/s 2时,油滴粒径由480μm降低到360μm,呈破碎状态;随支管高度的增加,其内部湍动能逐渐减弱而油滴粒径却逐渐增大;靠近入口的支管Ⅰ内部油相体积分数明显大于支管Ⅱ,且同一支管内左侧的油相体积分数也高于右侧;双支T形管的分离效率随支管出口分流比的增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当分流比为50%时,分离效率达到最大值30.2%;最佳分流比条件下,处理量在2~4 m^3/h范围内变化时,T形管的分离效率呈逐渐降低趋势,由32.5%降低到25.0%。研究结果可为T形管结构的优化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体平衡模型 T形管 湍动能 油滴粒径 分离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平衡带式长冲程抽油机的动能平衡装置 被引量:6
12
作者 刘喜平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01年第9期17-18,2,共2页
全平衡带式长冲程抽油机采用配重平衡时 ,安装和调整麻烦 ,出现意外事故后 ,使系统恢复正常工作困难 ,而且配重与抽油杆柱的联接一旦被拉断极易造成设备及人身伤亡事故。为此 ,提出一种用动能平衡装置的新方案 ,该方案中 ,抽油杆柱在下... 全平衡带式长冲程抽油机采用配重平衡时 ,安装和调整麻烦 ,出现意外事故后 ,使系统恢复正常工作困难 ,而且配重与抽油杆柱的联接一旦被拉断极易造成设备及人身伤亡事故。为此 ,提出一种用动能平衡装置的新方案 ,该方案中 ,抽油杆柱在下冲程中释放出的重力势能转变成飞轮的转动动能 ,上冲程时飞轮帮助电动机做功 ,从而减少电动机的额定输出功率。动能平衡装置克服了配重平衡的不足 ,安装、调整和维修方便 ,安全性好 ,亦可用于链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平衡带式长冲程抽油机 动能平衡装置 安装 调整 维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剩余污泥与酒精糟液高温共厌氧消化能量平衡及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台明青 陆浩洋 袁可佳 《可再生能源》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15-920,共6页
利用酒精糟液易降解及其具有的热能资源优势,在实验室条件下考察了剩余污泥与酒精糟液高温共厌氧消化运行情况。结果表明,当剩余污泥和酒精糟液以体积比3∶1混合、有机负荷率为1.73 g/(L·d)、污泥停留时间为12.5 d的条件下稳定运行... 利用酒精糟液易降解及其具有的热能资源优势,在实验室条件下考察了剩余污泥与酒精糟液高温共厌氧消化运行情况。结果表明,当剩余污泥和酒精糟液以体积比3∶1混合、有机负荷率为1.73 g/(L·d)、污泥停留时间为12.5 d的条件下稳定运行时,污泥挥发性固体(VS)去除率为49.4%,日产气率为0.54 L/g,能量平衡值为39.73 k J/d,突破了剩余污泥厌氧消化能量平衡为负值的瓶颈,充分利用了酒精糟液的热能资源。采用ChenHashimoto一级动力学模型方程评价厌氧消化过程,剩余污泥高温厌氧消化和剩余污泥与酒精糟液混合高温共厌氧消化的动力学常数K和最大比生长速率μmax分别为0.640 0,0.084 9 d-1和1.914 1,0.261 9 d-1,表明剩余污泥与酒精糟液混合高温共厌氧消化体系明显优于剩余污泥高温厌氧消化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污泥 酒精糟液 高温共厌氧 能量平衡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夏季旱涝预测研究—现状与进展 被引量:2
14
作者 蔡尔诚 唐浩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02年第1期1-5,共5页
根据作者提出的气候变化理论“冬季西风急流与夏季副热带高压的能量互补与平衡”对1997~2001年夏季旱涝进行了预测试验。5年的主要多雨带均与实际雨带吻合,准确率超过国内其他预报机构所作预报。
关键词 中国 夏季 现状 进展 旱涝预测 西风急流 副热带高压 能量互补与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能量平衡原理的机床结构动态优化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江 王兆涛 阮业康 《制造技术与机床》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1-34,共4页
提出了一种基于能量平衡原理的机床结构动态优化的方法,通过提高机床部件能量分布的均匀性来提高机床动态性能。以数控雕铣机龙门架的动态性能优化设计为例,对这一方法做了具体的阐述。首先,利用有限元软件模态分析确定出部件危险模态... 提出了一种基于能量平衡原理的机床结构动态优化的方法,通过提高机床部件能量分布的均匀性来提高机床动态性能。以数控雕铣机龙门架的动态性能优化设计为例,对这一方法做了具体的阐述。首先,利用有限元软件模态分析确定出部件危险模态的固有频率及振型;然后,根据能量分布确定出动能和势能集中的区域,再根据能量平衡原理对零件结构进行优化;最后,使用标准差对能量分布的均匀性进行评价,最终达到提高机床部件动态特性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特性 能量平衡 动能 势能 标准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夏季气候可预测性的一个论证
16
作者 蔡尔诚 许春姝 智协飞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02年第3期5-8,共4页
本文从冬季东亚西风急流与夏季副热带高压之间的动能互补与平衡关系出发,论证了夏季气候特征的可预测性在0.80以上,平均每10年(次)预测中可做到8年以上基本趋势正确。
关键词 东亚 夏季 气候 可预测性 动能平衡 西风急流 副热带高压 动能互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铁素体-奥氏体相变动力学模型
17
作者 蓝慧芳 柳泽阳 武梦如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938-943,共6页
基于混合模型及吉布斯能量平衡模型思想,建立了一种简单的吉布斯能量平衡模型,应用于Fe-C-Mn低碳钢在780℃两相区等温过程中的铁素体向奥氏体相变模拟,并分析了三种吉布斯自由能、有效晶粒尺寸、元素分布等对相变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效... 基于混合模型及吉布斯能量平衡模型思想,建立了一种简单的吉布斯能量平衡模型,应用于Fe-C-Mn低碳钢在780℃两相区等温过程中的铁素体向奥氏体相变模拟,并分析了三种吉布斯自由能、有效晶粒尺寸、元素分布等对相变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效晶粒尺寸及界面迁移率影响相变速率,但对最终奥氏体体积分数无影响;相变过程中相界面处锰元素的富集导致的能量耗散同时降低了相变速率及最终奥氏体体积分数.对模拟结果进行实验验证,表明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变动力学 吉布斯能量平衡 铁素体-奥氏体相变 溶质拖曳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冷涡过程的能量学分析 被引量:14
18
作者 毛贤敏 曲晓波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230-238,共9页
对一次较典型的东北冷涡过程作了能量学分析。结果表明,冷涡涡动动能的主要收入来自涡动位能的转换(Ae→Ke)。在冷涡发展期,由外边界强气流入侵所产生的动能输入也十分重要。涡动动能的支出主要是转换为纬向气流的动能,即Ke... 对一次较典型的东北冷涡过程作了能量学分析。结果表明,冷涡涡动动能的主要收入来自涡动位能的转换(Ae→Ke)。在冷涡发展期,由外边界强气流入侵所产生的动能输入也十分重要。涡动动能的支出主要是转换为纬向气流的动能,即Ke→Kz,其次是消耗项和成熟期以后的边界动能输出。冷涡过程涡动动能变化的绝对值以中、高空为大,但相对变率却远小于低空。Ae→Ke主要发生在700—300hPa中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涡 能量平衡 涡动动能 能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子比释动能系数和辐射损伤截面计算程序KDC的研发 被引量:1
19
作者 赵秋娟 吴海成 +2 位作者 吴小飞 刘萍 葛智刚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557-1563,共7页
为弥补国内在由评价核数据出发计算中子比释动能(KERMA)系数和辐射损伤截面的程序方面的空白,建立了中子KERMA系数和辐射损伤截面计算方法,并基于FORTRAN-90程序语言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子KERMA系数和辐射损伤截面计算程序KDC。... 为弥补国内在由评价核数据出发计算中子比释动能(KERMA)系数和辐射损伤截面的程序方面的空白,建立了中子KERMA系数和辐射损伤截面计算方法,并基于FORTRAN-90程序语言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子KERMA系数和辐射损伤截面计算程序KDC。另外,针对能量平衡检查过程中发现的能量不平衡问题,提出了一种对不合理KERMA系数进行直接修订的方法,即用运动学上限替代不合理KERMA系数,并在KDC程序中实现了这一修订功能。通过将KDC程序与国际上广泛应用的核数据处理程序系统NJOY中的HEATR模块的计算结果进行比对,验证了KDC程序在计算结果和功能上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子比释动能系数 辐射损伤 移位原子数 能量平衡检查 NJO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湍流剖面的观测与分析
20
作者 田静 张凡 +5 位作者 李任之 高超 吴昊 邢飞 高建华 汪亚平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95-1307,共13页
小尺度湍流过程对河口物质输运与能量交换至关重要。受传统观测方法的限制,河口浅水区域的剖面观测资料至今较为匮乏,进而限制了湍流过程的研究。为此,采用新型5波束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Nortek Signature 1 000 kHz AD2CP)在长江口开... 小尺度湍流过程对河口物质输运与能量交换至关重要。受传统观测方法的限制,河口浅水区域的剖面观测资料至今较为匮乏,进而限制了湍流过程的研究。为此,采用新型5波束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Nortek Signature 1 000 kHz AD2CP)在长江口开展湍流剖面观测,获取高频、低噪的高质量湍流剖面数据,并与声学多普勒点式流速仪(acoustic doppler velocimeters,ADV)同步观测的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通过AD2CP与ADV获得的近底部边界层摩阻流速u*、拖曳系数C_(d)、雷诺应力S_(R)等特征参数基本一致,底摩擦与波浪能量为河口区域湍动能的主要输入源。湍流垂向结构存在显著的非局地平衡,即温盐等斜压作用引起的浮力通量、对流项以及强波浪作用影响的脉动压力做功、黏性输运等因素可能为长江口湍流非局地平衡的主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近底部边界层 湍动能平衡 水体混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