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中国的思想文化对哲学的影响
1
作者 王路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4-55,共12页
伴随着改革开放,西方哲学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中西方哲学比较研究逐渐呈现出热度。近年来,中国哲学研究中出现了一些反思,对中国哲学研究中使用西方哲学的概念和方法、借鉴其研究方式提出批评,主张进行自主的具有独具特色的中国哲学... 伴随着改革开放,西方哲学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中西方哲学比较研究逐渐呈现出热度。近年来,中国哲学研究中出现了一些反思,对中国哲学研究中使用西方哲学的概念和方法、借鉴其研究方式提出批评,主张进行自主的具有独具特色的中国哲学研究。相比之下,人们较少思考我国西方哲学的研究是不是使用了中国哲学中的概念和方法、借鉴其研究方式并受其影响。无论是在术语的形成还是观念的导向上,中国的思想文化对我国西方哲学的研究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我国的哲学研究涵盖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以及众多哲学领域,其发展需要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相互借鉴、相互融通和共同进步。正确地认识中国思想文化对我国哲学研究发展的影响,对于更好地认识哲学的实质,更好地发展我国哲学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 中国的哲学 中西方哲学比较 中国思想文化 形而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逻辑:基于“第二个结合”的历史哲学审视 被引量:3
2
作者 李梦琰 王强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7-65,共9页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实践探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第二个结合”)的成果。文章认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逻辑不能仅从知性-理论逻辑来揭示,更需要从历史逻辑揭示其辩证的演进...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实践探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第二个结合”)的成果。文章认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逻辑不能仅从知性-理论逻辑来揭示,更需要从历史逻辑揭示其辩证的演进路径。即回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端的源头——古今中西之争,然后“还原”这一文明现代发展的历史内在逻辑,从而站在人类“世界历史”的高度评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世界意义。这就是“第二个结合”的历史哲学审视,也是当前亟待推进的。其一,从历史逻辑的起点来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逻辑起点并非文明内在自然演化的结果,而是在“古今中西之争”双重辩证逻辑中展开的。即一方面要从民族历史走进现代化的世界历史,另一方面又要走出“东方从属西方”的世界历史,这就是“第二个结合”发生的社会历史辩证法。其二,从普遍性“世界历史”的辩证演进来看,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是与马克思主义的引入结合在一起的,传统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现代化历史中巩固了其自身主体性,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其三,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的世界历史意义,作为轴心文明时代世界三大文明形态之一的中华文明,在经历了辩证发展的现代世界历史进程之后,最终也将在面向未来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构建上展现典范性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第二个结合 历史哲学 古今中西 从后思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西部联动与西部大开发 被引量:5
3
作者 陆立军 白小虎 郑燕伟 《中国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9期75-79,共5页
本文分析了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成因,指出其根源在于不同的经济发展战略及其资源配置效率,为缩小这一差距,本文提出了在市场经济之下要素自由流动基础上的东西部联动发展的战略,并分析了这一战略的条件,相应地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 西部大开发 东西部联动 经济发展差距 要素流动 比较优势战略 市场培育政策 投融资政策 产业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东西部体育发展比较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王晔 裴立新 +1 位作者 武志峰 韩佐生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5,共5页
采用文献资料法分析了我国东西部体育事业发展的差距 ,并从宏观经济基础、教育、社会发展等方面分析了差距形成的因素 ,认为造成这种差距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而且这种差距将长期存在 ,提出了加快西部地区发展速度。
关键词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东西部 体育事业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方高校就业指导比较探析 被引量:6
5
作者 段丽华 储克森 《职业技术教育》 2007年第16期89-91,共3页
鉴于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中西方高校就业指导在内涵表现上仍有较大区别。相比之下,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仅仅是针对毕业生择业期间的指导,缺乏对学生职业能力、职业发展以及身心健康的整体关注和持续性教育,因此,建立以促进人的可持... 鉴于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中西方高校就业指导在内涵表现上仍有较大区别。相比之下,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仅仅是针对毕业生择业期间的指导,缺乏对学生职业能力、职业发展以及身心健康的整体关注和持续性教育,因此,建立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的就业指导体系,提高就业指导的全程指导及全员参与,成为解决就业问题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就业指导 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世纪之初工程哲学在东西方的同时兴起 被引量:12
6
作者 李伯聪 《中国工程科学》 2008年第3期13-16,共4页
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都是首先在欧美国家兴起的,可是,工程哲学却是于21世纪之初在中国和欧美发达国家同时兴起和基本同步发展的。文章简要介绍了2002年以来工程哲学在中国和欧美国家发展的重要事件和已经发表的重要著作,最后,简要评论了... 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都是首先在欧美国家兴起的,可是,工程哲学却是于21世纪之初在中国和欧美发达国家同时兴起和基本同步发展的。文章简要介绍了2002年以来工程哲学在中国和欧美国家发展的重要事件和已经发表的重要著作,最后,简要评论了东、西方工程哲学发展的主要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 工程哲学 中国 西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代中国的社会发展观论纲 被引量:3
7
作者 马文军 李保明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20-122,共3页
古代中国的社会发展观是发展观研究中的一个空白领域。古代中国的社会发展观在社会根本属性问题上认为“君权神授、天下王有”,在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上认为维护君王的天下大业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在社会发展模式问题上认为应构建一种以君... 古代中国的社会发展观是发展观研究中的一个空白领域。古代中国的社会发展观在社会根本属性问题上认为“君权神授、天下王有”,在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上认为维护君王的天下大业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在社会发展模式问题上认为应构建一种以君王拥有绝对权力为特征的社会治理体系,同时采取“王”道和“霸”道两种相辅相成的方式,实现维护君王天下大业的目标。这种社会发展观在当时确保了人类社会发展前进所必需的秩序和稳定,具有积极的意义,但与之后的社会发展观相比,在许多方面都是非常落后的,尤其是其将社会主要注意力引导偏离了社会经济发展这个本应的第一位重要事情,从而直接导致了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缓慢和封建制度长期延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发展观 古代中国 比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方大学生生涯辅导比较 被引量:12
8
作者 王保义 《外国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57-60,共4页
西方国家的大学生生涯辅导起步早,专业化水平较高,呈现专业化、职业化、全程化、发展性的特点,而我国的大学生生涯辅导由于起步较晚,重视程度不够,仍保留着形式化、阶段化、职责化、功利性等特点。结合实际,我国应构建社会化、开放式和... 西方国家的大学生生涯辅导起步早,专业化水平较高,呈现专业化、职业化、全程化、发展性的特点,而我国的大学生生涯辅导由于起步较晚,重视程度不够,仍保留着形式化、阶段化、职责化、功利性等特点。结合实际,我国应构建社会化、开放式和立体式的生涯辅导体系,建立全程化、全员化和个性化的生涯辅导模式,并培养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师资队伍,以形成"本土化"的中国大学生生涯辅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方 大学生 生涯辅导 比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方与西方之间:犹太哲学及其对中国哲学的意义 被引量:5
9
作者 傅有德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09-114,共6页
犹太哲学既不同于西方的理性主义哲学 ,也不同于中国古代的直觉主义哲学。它代表了一种新型的思维方式 ,是一条介于东方哲学与西方哲学之间的“亦东亦西”的思想之路。犹太哲学不仅在形式上利用西方哲学的理性主义思维方式来解释自己的... 犹太哲学既不同于西方的理性主义哲学 ,也不同于中国古代的直觉主义哲学。它代表了一种新型的思维方式 ,是一条介于东方哲学与西方哲学之间的“亦东亦西”的思想之路。犹太哲学不仅在形式上利用西方哲学的理性主义思维方式来解释自己的传统 ,而且做到了在内容上与西方哲学的融合与统一。犹太哲学对中国哲学的意义在于 ,它认定了中国现代哲学发展的方向 ,表明中西哲学会通的道路是可行的 ;中国现代哲学没有做到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与西方哲学的真正融合 ,犹太哲学为未来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范例 ;作为一种宗教哲学 ,犹太哲学提醒未来的中国哲学应关注宗教信仰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犹太哲学 理性与信仰 直觉 中西合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比较教育理论的本土原创——基于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的比较教育理论探索 被引量:7
10
作者 王红云 《外国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10,共4页
近年来,我国比较教育学研究者自觉地开始了比较教育研究的理论原创工作。中国本土的比较教育学理论是以中国的传统哲学和传统文化为出发点和根本的。建设中国自己的比较教育理论,能够解决我国比较教育理论建设的艰难困境,也能够为我们... 近年来,我国比较教育学研究者自觉地开始了比较教育研究的理论原创工作。中国本土的比较教育学理论是以中国的传统哲学和传统文化为出发点和根本的。建设中国自己的比较教育理论,能够解决我国比较教育理论建设的艰难困境,也能够为我们更好地进行实际的比较教育工作提供指导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教育学 理论原创 和而不同 传统哲学 中国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比较教育学理论建设的几个问题(提纲)——与中外哲学的对话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长纯 《外国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1-27,共7页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如何加强中国比较教育理论建设是比较教育学界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作者以中外哲学为视界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比较教育的发展潜力与老子“见几而作”的哲学思想、重新认识与理解“比较”与墨家“俱异同于一”的哲学思想...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如何加强中国比较教育理论建设是比较教育学界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作者以中外哲学为视界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比较教育的发展潜力与老子“见几而作”的哲学思想、重新认识与理解“比较”与墨家“俱异同于一”的哲学思想、主流与非教育思想研究和许衡的辩证观、比较学习和孔子的“学论”、中国比较教育理论建设的现实转向与儒家“事人”“力行”的思想等五个方面对这一重大问题进行了探讨。该文强调以“和而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比较教育学 教育理论 哲学 教育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较优势与西部开发 被引量:1
12
作者 秦宪文 张克俭 《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9期25-27,共3页
落后地区在实现“追赶战略”中有着潜在“比较优势”;西部欠发达地区“比较优势”难以发挥的原因是市场机制不足 ;西部地区走出困境、重新赢得“比较优势”
关键词 比较优势 西部开发 市场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方封建社会妇女命运的比较文化学考察 被引量:4
13
作者 邓丽亚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24-127,共4页
从家庭中的妇女命运、等级制下的妇女命运以及封建礼教和神权统治下的妇女命运三个维度 ,对中西方封建社会妇女的生存状态进行了比较文化学的考察与反思 ,指出这一历史时期两地妇女命运的共同点与相异之处 。
关键词 封建社会 比较文化学 中国 西方国家 家庭 封建礼教 等级制度 神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中西部房地产业增长期比较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凌鑫 刘科伟 《经济与管理》 2006年第5期13-15,共3页
在1998~2004年席卷全国的房地产开发热潮中,中国东中西部地区房地产业发展的轨迹与机制在房地产开发、房地产价格、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来源和征地状况等关键指标等方面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东中西部地区房地产业区域差异性强,应该采取差... 在1998~2004年席卷全国的房地产开发热潮中,中国东中西部地区房地产业发展的轨迹与机制在房地产开发、房地产价格、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来源和征地状况等关键指标等方面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东中西部地区房地产业区域差异性强,应该采取差别化的宏观调控政策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地产 东中西部 比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末以降中外学者“以中化西”之努力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耀南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89-95,共7页
"以中化西"是明末"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史"四大批评格式之一。"五四"前后,"以西化中"格式获得单独发展、一家独大之机会;庚辰(2000)前后,"中西并尊"与"普世哲学"格式又渐获发... "以中化西"是明末"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史"四大批评格式之一。"五四"前后,"以西化中"格式获得单独发展、一家独大之机会;庚辰(2000)前后,"中西并尊"与"普世哲学"格式又渐获发展;唯独"以中化西"格式却没有得以发展。故当前"中西哲学比较研究"之首要任务,就是壮大此格式,发展此格式,最终达成以中国哲学之格式系统消化西方哲学之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中化西 援西入中 中西哲学比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比较视域下的中国古代书籍史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何朝晖 《大学图书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4-92,共9页
近年来中西比较方法越来越多地运用于中国古代书籍史研究,但迄今为止极少对这一方法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和反思。本研究通过梳理以中西比较方法开展中国古代书籍史研究的若干主要论题,回顾中西书籍史比较研究的重要成就,从理论层面对... 近年来中西比较方法越来越多地运用于中国古代书籍史研究,但迄今为止极少对这一方法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和反思。本研究通过梳理以中西比较方法开展中国古代书籍史研究的若干主要论题,回顾中西书籍史比较研究的重要成就,从理论层面对中西书籍史比较研究进行剖析,将相关研究区分为参照对象、观察视角、研究领域、分支学科四个层次,认为开展中西比较研究具有开阔研究视野、发现和提出问题、破除西方中心论等意义与功用,同时也需要规避简单移植西方书籍史理论、不对等比较、本土意识欠缺等陷阱和误区,书籍史领域的中西会通与真正意义上的全球书籍史的书写,有赖于书籍史比较研究的深入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西方 欧洲 古代书籍史 比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旧概念与新环境(三):亚里士多德的“变” 被引量:3
17
作者 梁鹤年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59-69,90,共12页
亚里士多德的变是万物的"成形"过程。城市也有其"成形"过程,最终目的是为理性的人缔造美好的生活空间。规划工作者要辨别和启动"成形"过程中的因果链带。这需要规划者有良好习惯和实践智慧。
关键词 规划理论 规划概念 中西比较研究 亚里士多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方乐学理念下的教学观 被引量:7
18
作者 郭戈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CSSCI 2017年第3期187-205,186+230,共21页
乐学观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教学理念,是儒家思想特别是“乐”的境界文化和人生哲学在学习上的表现;西方崇尚快乐的教学理念也由来已久,与其长期信奉的自然主义、快乐主义哲学息息相关,二者都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总结和探讨中... 乐学观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教学理念,是儒家思想特别是“乐”的境界文化和人生哲学在学习上的表现;西方崇尚快乐的教学理念也由来已久,与其长期信奉的自然主义、快乐主义哲学息息相关,二者都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总结和探讨中西方共同的乐学理念的演进历程、理论基础、主要内涵和基本观点,特别是快乐与教学过程的关系,构建以乐学理念为内核的教学观,对于我们理解、研究和创新当下的快乐教学理论和实践,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和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学 教育理念 教学观 中西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政治思想比较的正当性问题 被引量:4
19
作者 任剑涛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77-182,共6页
该文主要探讨了中西政治思想比较的正当性问题。针对近来对中西政治思想比较研究的两类质疑,文章明确指出中西政治思想比较本身具有正当性依据,并在分析反对中西政治思想比较研究的看法的基础上,为中西政治思想比较研究提供了理智的辩护... 该文主要探讨了中西政治思想比较的正当性问题。针对近来对中西政治思想比较研究的两类质疑,文章明确指出中西政治思想比较本身具有正当性依据,并在分析反对中西政治思想比较研究的看法的基础上,为中西政治思想比较研究提供了理智的辩护,进而提出应该给予中西政治思想比较研究以合理的定位,这种合理定位依赖于两个内部条件和两个外部条件的具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政治思想比较 正当性 理智的辩护 合理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文论(美学/诗学)中的结构特征之差异 被引量:3
20
作者 劳承万 《河北学刊》 CSSCI 2004年第4期24-27,共4页
西方文论 (美学 /诗学 )是以“概念”为起点的逻辑推演体系 (原始范式为形式逻辑的三段论 ) ,其间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着非常重要的规定 ;中国文论 (美学 /诗学 )是以意象为起点的纲目网络体系 ,是一种“天人合一”观 (天时—地利—人和... 西方文论 (美学 /诗学 )是以“概念”为起点的逻辑推演体系 (原始范式为形式逻辑的三段论 ) ,其间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着非常重要的规定 ;中国文论 (美学 /诗学 )是以意象为起点的纲目网络体系 ,是一种“天人合一”观 (天时—地利—人和的三相关联、协合 ) ,任何“概念”(字 /词 )都关联着“天—地—人”。中西思维方式的不同 ,造成理论体系在结构形态上的巨大差别。不明乎此 ,中西比较研究势必将陷入一片盲目和混乱之中。眼下的弊端主要是以西代中 (以“逻辑推演”代替“纲目网络”) ,因此难以走上规范的研究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文论 思维方式 概念 纲目 比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