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1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 of Long-term exposure to fine particulate matter air pollution on hypertension incidence: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cohort studies 被引量:1
1
作者 Xiaoge Niu Xiaolong Xing +2 位作者 Xueli Yang Jianleng Huang Xiangfeng Lu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S01期115-115,共1页
Objective Studies of the association of hypertension with long-term exposure to particulate matter less than 2.5μm in diameter(PM2.5)have shown contradictory results and the magnitude of the association is still uncl... Objective Studies of the association of hypertension with long-term exposure to particulate matter less than 2.5μm in diameter(PM2.5)have shown contradictory results and the magnitude of the association is still unclear.Hence,we conducted a meta-analysis of cohort studies to assess the effect of long-term exposure to PM2.5 on incident hyperten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PERTENSION fine PARTICULATE matter air pollution cohort STUDI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三酰甘油血症-腰围表型与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朱玲 赵否曦 +4 位作者 汪姜涛 杜瑀 吴延莉 张骥 刘涛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81-687,共7页
背景高三酰甘油血症-腰围表型是2型糖尿病(T2DM)的风险因素,不同性别、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及超重/肥胖人群中T2DM发病风险可能不同。目的探讨不同性别、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及超重/肥胖人群高三酰甘油血症-腰围表型与T2DM发病风险的... 背景高三酰甘油血症-腰围表型是2型糖尿病(T2DM)的风险因素,不同性别、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及超重/肥胖人群中T2DM发病风险可能不同。目的探讨不同性别、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及超重/肥胖人群高三酰甘油血症-腰围表型与T2DM发病风险的关系,为糖尿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2010年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以贵州省12个县(市、区)18岁及以上9280名常住居民为队列人群进行基线调查。于2016—2020年进行随访,共随访到8163人,剔除基线时糖尿病患者、相关指标信息缺失者、失访和死亡的对象,最终纳入6743名调查对象。根据基线腰围(WC)和血清三酰甘油(TG)水平将调查对象分为4组,正常腰围和正常血清三酰甘油(NWNT)组:男性腰围<90 cm或女性腰围<85 cm、血清三酰甘油<1.7 mmol/L;正常腰围和高血清三酰甘油(NWHT)组:男性腰围<90 cm或女性腰围<85 cm、血清三酰甘油≥1.7 mmol/L;腰围增大和正常血清三酰甘油(EWNT)组:男性腰围≥90 cm或女性腰围≥85 cm、血清三酰甘油<1.7 mmol/L;腰围增大和高血清三酰甘油(EWHT)组:男性腰围≥90 cm或女性腰围≥85 cm、血清三酰甘油≥1.7 mmol/L。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高三酰甘油血症-腰围表型分组与新发T2DM之间的关系。结果中位随访时间6.58年,6743名调查对象中新发T2DM 706例,发病率为10.47%。在调整了相关的混杂因素后,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EWHT组T2DM发病风险是NWNT组的1.486倍(HR=1.486,95%CI=1.185~1.865,P=0.001)。亚组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在男性、农村、年龄<45岁、超重/肥胖人群中,EWHT组T2DM发病风险分别是NWNT组的1.792倍(HR=1.792,95%CI=1.297~2.476,P<0.001)、1.483倍(HR=1.483,95%CI=1.115~1.971,P=0.007)、1.540倍(HR=1.540,95%CI=1.083~2.190,P=0.016)、1.614倍(HR=1.614,95%CI=1.123~2.321,P=0.010)。结论对大样本人群进行中位随访6.58年后,高三酰甘油血症-腰围表型是贵州省T2DM的发病风险,在男性、农村、年龄<45岁、超重/肥胖人群中更为显著。因此,对这类人群应该加强健康教育,通过合理饮食、适当运动从而控制体质量,降低血清三酰甘油水平是预防T2DM发病的必要手段和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三酰基甘油类 腰围 发病风险 队列研究 前瞻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实世界中维立西呱联合“四联疗法”对射血分数降低型心力衰竭的疗效 被引量:2
3
作者 陈琳 邬保川 +4 位作者 吴少军 王奕 付毅蓓 刘晓丽 顾蓉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379-1386,共8页
目的评估维立西呱联合“新四联”药物治疗射血分数降低型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HFrEF)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并探讨其对不同基线特征患者左室逆重构(left ventricular reverse remodeling,LVRR)的影响... 目的评估维立西呱联合“新四联”药物治疗射血分数降低型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HFrEF)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并探讨其对不同基线特征患者左室逆重构(left ventricular reverse remodeling,LVRR)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2022年6月至2024年3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心内科接受维立西呱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87例作为观察组,并按年龄、性别及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1∶1匹配未使用维立西呱的87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进一步平衡混杂因素,最终各保留64例患者对结果加以验证。通过分析两组患者在基线和6个月随访期间超声心动图参数、肝肾功能、电解质水平以及血压的变化,评估维立西呱对HFrEF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主要疗效终点为患者发生LVRR。基于年龄、性别等基线特征展开亚组分析,并通过交互作用评估维立西呱的疗效异质性。结果6个月治疗期间,维立西呱组患者的心脏结构和功能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显著降低[-0.43(-1.00,-0.10)mm vs.-0.22(-0.53,0.02)mm,P=0.002]、LVEF显著升高[8.45%(1.40%,16.50%)vs.2.75%(0,11.00%),P=0.002]、发生LVRR的患者更多(46.4%vs.27.4%,P=0.011),多因素logistic回归证实,联用维立西呱是LVRR的独立危险因素(OR=2.54,95%CI:1.29~5.01,P=0.007),且逆转重构的效果不受特定基线特征的影响,在不同亚组间无显著异质性(P_(交互)>0.05)。在安全性方面,联用维立西呱不会对血压、肝肾功能以及电解质水平造成影响,但胃肠道反应的发生率增高(16.1%vs.5.7%,P<0.001)。结论在四联疗法的基础上联用维立西呱可以在确保安全性的同时显著改善HFrEF患者的心脏功能并逆转其左心室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立西呱 心力衰竭 四联疗法 左心室重构 队列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备孕家庭男方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影响因素的横断面调查
4
作者 王定美 张羿 +7 位作者 陈逍天 李梦茹 姚沁玙 彭远舟 顾晓妍 马晓静 严卫丽 黄国英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4-47,共4页
背景全人群的高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发生率高达37.2%,备孕家庭男方的Hcy水平及高Hcy的发生率尚不清楚。目的调查备孕家庭男方Hcy的现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设计横断面调查。方法以2016年3月至2022年1月上海市亲子出生队列(SPCC)中上... 背景全人群的高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发生率高达37.2%,备孕家庭男方的Hcy水平及高Hcy的发生率尚不清楚。目的调查备孕家庭男方Hcy的现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设计横断面调查。方法以2016年3月至2022年1月上海市亲子出生队列(SPCC)中上海市9区16家孕前检查的综合型医院或区妇幼保健院(所)备孕家庭中的男方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采集社会人口学信息、近3个月叶酸补充剂使用、吸烟和饮酒情况,同时收集血清样本检测Hcy(≥15μmol·L^(-1)为高Hcy)。主要结局指标影响备孕家庭男方Hcy的影响因素。结果进入本文分析16242名备孕家庭男方,年龄21.4~67.0(30.5±4.5)岁,<30岁占51.8%,BMI≥24 kg·m^(-2)占47.1%,本科及以下学历占83.5%,家庭收入<20万占56.2%,叶酸补充剂使用率6.6%。Hcy平均水平10.9(95%CI:8.9~13.9)μmol·L-1,高Hcy占2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备孕男方补充叶酸(OR=0.48,95%CI:0.38~0.60)、年龄增加(OR=0.82,95%CI:0.74~0.91)、家庭年收入越高(OR=0.86,95%CI:0.77~0.96)、居住地为传统市区(OR=0.84,95%CI:0.73~0.96),其高Hcy风险越低,吸烟(OR=1.20,95%CI:1.09~1.33)可增加高Hcy风险。结论备孕男方的Hcy水平偏高,5个备孕男方中有1个患有高Hcy,需加大降低Hcy的健康宣教,如避免吸烟、使用叶酸补充剂等可能降低备孕男方Hcy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备孕男方 同型半胱氨酸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队列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吸烟与认知功能下降的关系:西安农村人群4年前瞻性队列研究
5
作者 刘洁 王子晗 +5 位作者 郭晓娟 商苏杭 陈晨 王敬谊 屈秋民 王瑾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69-774,共6页
目的通过西安农村中老年人群队列,研究西安市农村地区40岁及以上人群吸烟与4年认知功能下降的关系。方法数据来源于西安市农村地区中老年人群认知障碍队列,选择西安市鄠邑区某2个自然村≥40岁人群为研究对象,于2014年10月—2015年3月完... 目的通过西安农村中老年人群队列,研究西安市农村地区40岁及以上人群吸烟与4年认知功能下降的关系。方法数据来源于西安市农村地区中老年人群认知障碍队列,选择西安市鄠邑区某2个自然村≥40岁人群为研究对象,于2014年10月—2015年3月完成基线调查,于2016、2018年进行2次随访。以该队列基线认知正常人群为研究对象,根据2018年调查结果,将人群根据吸烟状况分为吸烟、已戒烟、不吸烟3组。认知功能通过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进行评分,将ΔMMSE(2014年评分-2018年评分)≥2分定义为认知功能下降,将ΔMMSE评分<2分定义为认知功能稳定。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和分层分析,研究吸烟与认知功能下降的关系以及年龄对两者关系的影响。结果共纳入1289例受试者,不吸烟组910例(70.6%),吸烟组335例(26.0%),已戒烟组44例(3.4%)。在总人群中,不吸烟组、吸烟组、已戒烟组认知功能下降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17.3%vs.16.1%vs.15.9%,P=0.880)。按年龄分层分析发现,在年龄<65岁亚组人群中,3组间认知功能下降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16.5%vs.13.2%vs.12.1%,P=0.365)。在年龄≥65岁亚组人群中,不吸烟组、吸烟组、已戒烟组3组间认知功能下降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20.8%vs.30.9%vs.27.3%,P=0.306),多因素分析校正混杂因素显示,与不吸烟组相比,吸烟组认知功能下降风险显著升高(OR=14.139;95%CI:1.541~129.705;P=0.019),戒烟组认知功能下降风险有升高的趋势,但是无统计学差异(OR=8.252;95%CI:0.630~108.175;P=0.108)。结论吸烟与老年人群认知功能下降风险正相关,提示吸烟可能加快老年人认知功能衰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功能下降 危险因素 吸烟 队列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社区的老年人肺结核主动筛查:一项基于多中心队列研究的策略与效果分析
6
作者 张灿有 夏愔愔 +4 位作者 陈卉 赵飞 王黎霞 张慧 成君 《中国防痨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46-854,共9页
目的:评价基于社区的老年人肺结核主动筛查不同策略的筛查工作量和产出。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3—2015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我国东、中、西部10个省份的10个县、区中27个乡镇/社区针对65岁及以上老年人连续3年开展的肺... 目的:评价基于社区的老年人肺结核主动筛查不同策略的筛查工作量和产出。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3—2015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我国东、中、西部10个省份的10个县、区中27个乡镇/社区针对65岁及以上老年人连续3年开展的肺结核主动筛查数据(包括发病因素、可疑症状和胸部影像学检查)进行再分析,模拟形成8种老年人群肺结核主动筛查策略,包括症状筛查策略(策略1~3)、高危人群筛查策略(策略4~7)和普查策略(策略8),分析老年人群的受检情况、肺结核筛查情况、肺结核可疑症状者发现情况、不同主动筛查策略的筛查工作量和患者发现产出。结果:2013—2015年,符合筛查条件的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分别有38888、40909和43006名,接受症状筛查的老年人分别有37989名(97.69%)、37219名(90.98%)和37771名(87.83%),进行胸部影像学检查的老年人分别有33717名(86.70%)、33686名(82.34%)和33268名(77.36%),均呈逐年下降趋势(Z值分别为-51.651、-34.802,P值均<0.001)。2013年首次症状筛查中,采用策略3中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4种可疑症状可检出3.75%(1424/37989)的肺结核可疑症状者,明显多于采用策略1中国家指南症状和策略2中本研究定义症状检出的可疑症状者[分别为1.92%(731/37989)和2.10%(798/37989)],并较策略1多发现5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策略1、2、3需分别对1.79%(696/38888)、1.96%(762/38888)、3.39%(1317/38888)的老年人开展胸部影像学筛查,能够分别发现25.00%(14/56)、26.79%(15/56)、28.57%(16/56)的菌阳肺结核患者和18.39%(32/174)、18.97%(33/174)、21.26%(37/174)的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每发现1例菌阳肺结核和活动性肺结核患者需分别筛查50、51、83名和22、24、36名;与症状筛查策略相比,高危人群筛查策略则需对更多的研究对象开展胸部影像学检查,应筛查比例从策略4的9.07%(3527/38888)提高至策略7的36.81%(14314/38888),菌阳肺结核患者和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的检出比例及每发现1例肺结核患者需筛查的人数(NNS)也分别从策略4的37.50%(21/56)、30.46%(53/174)、168名、67名提高到策略7的64.29%(36/56)、66.09%(115/174)、398名、125名;而普查策略能够检测出最多的菌阳和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均为100.00%(56/56,174/174)]。另外,第2年的高危人群筛查策略发现的患者比例和NNS均与第1年的筛查结果基本一致,但第3年的筛查效率显著下降。结论:基于社区的老年人肺结核主动筛查建议采取更为敏感的可疑症状定义以提高患者发现率,且结合高危因素以提高筛查效率,而连续的主动筛查实施周期不应超过2次,应及时评估并调整筛查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老年人 社区卫生服务 人群监测 队列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后营养指数对腹膜透析患者心血管疾病死亡的影响:一项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朱露 艾军 +6 位作者 廖生武 黄淑婷 龚妮容 孔耀中 刘德慧 窦献蕊 张广清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68-574,共7页
背景心血管疾病(CVD)是腹膜透析(PD)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而营养不良是PD患者发生CVD及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预后营养指数(PNI)作为一种综合评估患者免疫、炎症和营养状态的指标,因其具有便利性与可靠性等优点,在肿瘤等多种疾病的预... 背景心血管疾病(CVD)是腹膜透析(PD)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而营养不良是PD患者发生CVD及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预后营养指数(PNI)作为一种综合评估患者免疫、炎症和营养状态的指标,因其具有便利性与可靠性等优点,在肿瘤等多种疾病的预后评估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不同时间点的营养状态与PD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仍有待进一步探究。目的探讨PD患者首年PNI与CVD死亡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回顾性观察性队列研究,纳入2000-01-01—2019-07-01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以及赣州市人民医院4所中心置管并开始接受PD治疗的1640例P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截止时间为2021-07-01,终点事件为CVD死亡并记录患者生存时间及具体死亡原因。应用限制性立方条图(RCS)分析PNI与PD患者CVD死亡风险之间的非线性关联;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PD患者的生存曲线,绘制PNI预测PD患者CVD死亡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根据最佳截断值(cut-off=40.46)将患者分为低PNI组703例与高PNI组937例;采用Log-rank检验和Cox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探讨PNI对PD患者CVD死亡的影响。结果本研究中位随访时间为30个月,随访期间共148例患者死亡,其中CVD死亡73例(49.32%)。RCS结果表明,PNI与CVD死亡事件呈线性关联(P for Nonlinear=0.655)。ROC曲线显示,PNI预测PD患者CVD死亡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17(95%CI=0.659~0.775,P<0.001),灵敏度为74.0%,特异度为58.6%。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低PNI组CVD生存率低于高PNI组(χ^(2)=26.685,P<0.001)。多因素Cox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校正性别、年龄及CVD病史等混杂因素后,低PNI组仍是CVD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HR=7.76,95%CI=1.72~35.06,P=0.008),亚组分析结果仍稳健,无明显交互作用。结论PNI降低是PD患者CVD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PD首年PNI评分在评估PD患者预后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肾脏病 腹膜透析 预后营养指数 心血管死亡 预后 队列研究 回顾性研究 影响因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中医体质与血脂代谢的相关性:基于浦东新区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及健康队列 被引量:1
8
作者 程璐 秦存 +6 位作者 柏品清 王健英 任亚萍 胡晓娟 张宝军 张磊 周一心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51-755,762,共6页
背景随着社会高速发展,儿童血脂异常检出率逐步上升。目前针对儿童亚健康运用中医体质辨识的数据较少,缺乏临床关联性数据分析。目的观察儿童中医体质与血脂代谢的变化趋势,分析两者间的相关性,为后续连续监测研究提供相关依据。方法本... 背景随着社会高速发展,儿童血脂异常检出率逐步上升。目前针对儿童亚健康运用中医体质辨识的数据较少,缺乏临床关联性数据分析。目的观察儿童中医体质与血脂代谢的变化趋势,分析两者间的相关性,为后续连续监测研究提供相关依据。方法本研究数据来源于浦东新区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及健康队列(SCAHC),选取上海市浦东新区2080名健康小学生(二年级、三年级)为研究对象,采用上海中医药大学自主研发的“昭明系统”收集学生2021年及2022年体质信息,中医体质辨识根据人体面色、舌象、症状体征、问卷信息等将儿童分为脾虚质、平和质、气郁质、虚热质、实热质5种体质(偏颇体质指除平和质外所有具有偏向的体质),抽血采集其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血脂四项信息。分析并比较不同性别儿童血脂异常率以及不同年龄、性别中医体质分布特点及转变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探讨中医体质与血脂异常的相关性。结果2080名儿童中男1122名(53.9%)、女958名(46.1%),平均年龄为(8.18±0.39)岁;血脂异常儿童522名,血脂异常率为25.09%,其中男272名(52.1%),女250名(47.9%)。2021年儿童中医体质中平和质815名(39.2%),偏颇体质1265名(60.8%);2022年儿童中医体质中平和质764名(36.7%),偏颇体质1316名(63.3%);2021年与2022年儿童中医体质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6.28,P<0.001)。男童的偏颇体质检出率高于女童(χ^(2)_(2021年)=14.073,P<0.001;χ^(2)_(2022年)=20.090,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排除性别、年龄等人口学影响因素后结果显示,儿童HDL-C升高是平和质(OR=1.624,95%CI=1.258~2.097,P<0.001)、虚热质(OR=0.654,95%CI=0.499~0.858,P=0.002)发生的影响因素。结论观察SCAHC队列儿童中医体质与血脂代谢变化趋势后发现,儿童HDL-C升高可促进平和质的发生,抑制虚热质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中医体质 血脂代谢 SCAHC队列 相关性分析 上海市 队列研究 LOGISTIC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年人脂质蓄积指数与高血压发病的相关性: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汪姜涛 杜瑀 +3 位作者 朱玲 赵否曦 胡远东 刘涛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1433-1438,共6页
背景 高血压具有起病隐匿、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控制率低、知晓率低的特点,是一种居民常见病,对居民健康构成重大威胁。近年来,医学研究发现脂质蓄积指数(LAP)与高血压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然而,目前关于成年人LAP与高血压发病风险的... 背景 高血压具有起病隐匿、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控制率低、知晓率低的特点,是一种居民常见病,对居民健康构成重大威胁。近年来,医学研究发现脂质蓄积指数(LAP)与高血压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然而,目前关于成年人LAP与高血压发病风险的队列研究仍然有限。本研究旨在通过长期追踪观察,探讨成年人LAP与高血压发病之间的关联,为人群高血压的防控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目的 探讨成年人LAP与高血压发病的关系。方法2010年抽取贵州省境内的12个县(区)48个乡镇共9 280人开展基线调查,采集调查对象基线资料、体格检查结果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分别于2016年和2020年对调查对象开展随访。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LAP与人群高血压发病的相关性,采用Schoenfeld residual法进行等比例风险假设检验。结果 最终3 774人纳入本研究,其中新发高血压患者806例(21.36%),无高血压者2 968例(78.64%)。两组研究对象LAP、LAP分布、性别、年龄、居住地、职业类型、现在吸烟、有害饮酒、油摄入过量、腰围、三酰甘油(T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计算LAP,将研究对象按照LAP四分位数分为Q1组(198例)、Q2组(238例)、Q3组(297例)、Q4组(394例),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Q4组人群高血压发病风险为Q1组的1.43倍(P<0.05)。总人群LAP水平与高血压发病风险之间存在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P_(非线性)=0.004)。不同亚组人群中LAP水平与高血压发病风险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在男性人群中,以Q1组为参照,Q3组(HR=1.67,95%CI=1.24~2.25)、Q4组(HR=1.62,95%CI=1.20~2.16)高血压的发病风险增加(P<0.05);在18~45岁人群和46~60岁人群中,以Q1组为参照,Q4组高血压的发病风险增加(HR=1.58,95%CI=1.20~2.09,P<0.001;HR=1.51,95%CI=1.07~2.11,P=0.018);在体力劳动为主的人群中,以Q1组为参照,Q4组高血压的发病风险增加(HR=1.28,95%CI=1.02~1.59,P=0.030);在以脑力劳动为主的人群中,以Q1组为参照,随着LAP水平的增高,高血压的发病风险逐渐增加(P<0.05)。结论 LAP作为一个评价腹型肥胖的简便指标,对高血压的发病风险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在不同人群中对高血压的预测效能不同,在男性、中青年人群中预测效能较好,可作为基层医疗机构或体检机构在健康管理服务中高血压风险分类人群的筛查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成年人 脂质蓄积指数 队列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身炎症反应指数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风险的关联性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祖婷 徐明欢 +6 位作者 杨学智 莫佳丽 刘星雨 杜慧杰 张慧琴 易应萍 况杰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41-547,共7页
背景全身炎症反应指数(SIRI)是一种较新的炎症生物标志物,其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的关系尚不明确。目的探讨SIRI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年内复发的关联性。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1年3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 背景全身炎症反应指数(SIRI)是一种较新的炎症生物标志物,其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的关系尚不明确。目的探讨SIRI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年内复发的关联性。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1年3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南昌市第二医院和南昌市第三医院住院且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入队列,并对其随访1年。收集患者入院后48 h内的基线信息、随访过程中的缺血性脑卒中复发情况。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限制性立方样条、亚组分析探讨SIRI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年内复发之间的关联性。结果本研究纳入了1023例患者,在1年随访期间共107例(10.46%)复发。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变量后,SIRI升高是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HR=1.06,95%CI=1.01~1.10,P<0.05)。将SIRI按四分位数分类时,与Q1亚组(256例)相比,Q4亚组(256例)有较高的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风险(HR=1.80,95%CI=1.08~3.00,P<0.05)。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结果显示,SIRI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风险呈J型的剂量-反应关系(PNonlinear=0.025)。进一步按性别、年龄、既往脑卒中、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层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SIRI和入院时NIHSS评分分层存在交互作用(P<0.001),在NIHSS评分为0~1分时,SIRI(HR=1.25,95%CI=1.04~1.51,P=0.020)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存在相关关系;在NIHSS评分为5~15分时,SIRI(HR=1.20,95%CI=1.12~1.28,P<0.001)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存在相关关系;在上述评分区间SIRI升高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风险增加有关。结论较高的SIRI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风险增加明显相关。在SIRI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之间观察到J型关联,且在NIHSS评分为0~1、5~15分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SIRI升高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风险增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全身炎症反应指数 复发 队列研究 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特征及其与复位后残余头晕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睿琦 陈建勇 +5 位作者 蒋怀礼 张茹 张娜 赵艳丽 李华伟 吴沛霞 《中华耳科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4-239,共6页
目的调查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患者在耳石复位后的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VEMP)表现,分析复位后有无残余症状患者的VEMP特征及其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 目的调查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患者在耳石复位后的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VEMP)表现,分析复位后有无残余症状患者的VEMP特征及其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22年10月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以及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耳鼻喉科门诊连续入组的单侧后半规管或水平半规管BPPV患者198例。其中,男69例,女129例,平均年龄为(51.8±13.83)岁。在耳石复位成功后一周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是否存在残余症状(头晕、眩晕、不稳感等),并对患者进行VEMP检查。结果198例患者中,水平半规管BPPV 56例,后半规管BPPV 142例,有93例患者(47%)报告存在复位后残余症状。残余症状组的眼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ocular 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s,oVEMP)引出异常率显著高于无残余症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8,P<0.05)。残余症状组BPPV患侧耳的P1潜伏期较无症状组延长(t=0.87,P<0.05),残余症状组的双侧未引出率均高于无残余症状组,患侧耳(χ^(2)=22.08,P<0.001),健侧耳(χ^(2)=16.80,P<0.001)。颈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cervical vestibular-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s,cVEMP)的引出率两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患侧耳(χ^(2)=1.30,P=0.254),健侧耳(χ^(2)=1.72,P=0.189)。BPPV患侧耳oVEMP阈值增高比例与健侧耳相比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4,P=0.559)。但患侧耳cVEMP阈值增高比例显著高于健侧耳(χ^(2)=9.63,P<0.05)。结论耳石复位后存在残留症状的BPPV患者,其VEMP表现与无症状患者间存在显著差异,主要表现为存在残余症状的患者双侧耳oVEMP引出率均更低,oVEMP的异常率较cVEMP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 残余症状 队列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7例中晚期不可切除原发性肝癌的中医证型分布及预后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袁菊花 崔宁 +5 位作者 郝腾腾 吴娇 邹建华 徐晓华 李刘生 吴煜 《辽宁中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9-52,共4页
目的探索中晚期不可切除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rcinoma,PLC)的中医证型分布及预后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纳入97例经诊断为不可切除中晚期PLC患者,其中50例为暴露组,47例为非暴露组。非暴露组患者接受西医常规治疗,暴... 目的探索中晚期不可切除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rcinoma,PLC)的中医证型分布及预后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纳入97例经诊断为不可切除中晚期PLC患者,其中50例为暴露组,47例为非暴露组。非暴露组患者接受西医常规治疗,暴露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医辨证论治,并酌情选用中成药的综合治疗,治疗至少2个月。比较两组生存率、证型分布,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对影响预后的变量进行分析。结果①两组证型分布频次依次为脾虚痰凝证、肝郁血瘀证和肝肾阴虚证;②暴露组1年生存率(45.8%,22/48)和1年半生存率(36.2%,17/47)与非暴露组1年生存率(34.9%,15/43)和1年半生存率(19.5%,8/41)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暴露组2年生存率(27.9%,12/43)与非暴露组1年生存率(10.3%,4/3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中医治疗、病理诊断、门脉癌栓、肝外转移、东部肿瘤协作组体能状态评分(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 Performance Status,ECOG PS)评分、巴塞罗那临床肝癌(Barcelona Clinic Liver Cancer,BCLC)分期和基线症状评分与预后相关(P<0.05);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则显示中医治疗、病理诊断和ECOG PS评分与预后相关(P<0.05)。结论中医辨证论治对中晚期不可切除PLC患者的生存有积极影响,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晚期不可切除原发性肝癌 中医辨证论治 队列研究 预后因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对原发性非病毒性肝细胞癌患者预后的影响: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娄贤哲 苗同国 +2 位作者 张仕雅 马冬 南月敏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092-1099,共8页
背景原发性非病毒性肝细胞癌(NBNC-HCC)的发病率持续增加,脂质代谢异常伴随炎症是NBNCHCC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炎性指标的检测和评估可能是预测NBNC-HCC预后的重要方法。目的 本研究探讨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比值(MHR)预测NBNC-HCC患者... 背景原发性非病毒性肝细胞癌(NBNC-HCC)的发病率持续增加,脂质代谢异常伴随炎症是NBNCHCC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炎性指标的检测和评估可能是预测NBNC-HCC预后的重要方法。目的 本研究探讨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比值(MHR)预测NBNC-HCC患者的预后价值。方法 收集2013年1月—2020年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被诊断为NBNC-HCC的患者119例,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将患者依据MHR值四分位数分为Q1(MHR<0.33,n=28)、Q2(0.33≤MHR<0.66,n=31)、Q3(0.66≤MHR<1.59,n=30)、Q4(MHR≥1.59,n=30)组。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记录患者的生存状态、死亡时间等资料,主要观察终点为NBNC-HCC患者的总生存期(OS)。绘制限制性立方样图(RCS)评估入院时MHR与患者死亡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入院时MHR对NBNC-HCC患者36个月预后的预测价值。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分析NBNC-HCC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NBNC-HCC患者预后的生存曲线并进行Log-rank检验。结果 Q1~Q4组患者糖尿病、接受手术比例、巴塞罗那分期(BCLC分期)、天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C反应蛋白(CRP)、谷氨酰转肽酶(γ-GT)、胆碱酯酶(CHE)、尿素(UREA)、肌酐(Scr)、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单核细胞计数(MONO)、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白蛋白-胆红素评分(ALB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绘制MHR、MONO、HDL-C预测NBNC-HCC患者预后的ROC曲线,结果显示MHR(AUC=0.822,95%CI=0.742~0.903,P<0.05)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作用优于MONO(AUC=0.723,95%CI=0.618~0.828)(Z=4.34,P<0.05)和HDL-C(AUC=0.216,95%CI=0.119~0.313)(Z=2.088,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CLC分期B~D期、CRP和MHR是NBNC-HCC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调整高血压、吸烟、饮酒、糖尿病、ALT、AST后,Q2(OR=1.926,95%CI=1.005~3.689,P=0.015)、Q3(OR=3.418,95%CI=1.774~6.586,P<0.05)、Q4组(OR=7.677,95%CI=3.773~15.621,P<0.05)是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RCS结果显示,入院时MHR与NBNC-HCC患者预后的死亡风险存在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P_(总趋势)<0.001,P_(非线性)<0.001),当入院时MHR>0.67时,HR>1,入院时MHR为NBNC-HCC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BP神经网络模型分析发现影响NBNC-HCC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包括BCLC分期(100.0%)、血管侵犯(76.3%)、肝外转移(40.6%)、MHR(39.3%)、CRP(38.7%)、ALBI评分(35.5%)、总胆红素(35.0%)、MONO(34.8%)、NEUT(29.8%)等。Q1~Q4组累积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86,P<0.001)。结论 MHR是NBNC-HCC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原发性非病毒性肝细胞癌 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 队列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居民睡眠时长及身体活动与心血管疾病发病的关联 被引量:1
14
作者 吕雪瑞 刘芳超 +8 位作者 黄克勇 沈冲 李建新 曹杰 陈恕凤 陈纪春 黄建凤 鲁向锋 顾东风 《中国循环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61-268,共8页
目的:探讨中国居民睡眠时长和身体活动对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的独立及联合影响。方法:研究对象来自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研究(China-PAR)项目的三个子队列,2007~2008年调查收集了睡眠时长和身体活动等信息,2012~2015年... 目的:探讨中国居民睡眠时长和身体活动对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的独立及联合影响。方法:研究对象来自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研究(China-PAR)项目的三个子队列,2007~2008年调查收集了睡眠时长和身体活动等信息,2012~2015年随访收集了心血管疾病发病及死亡资料。睡眠时长分为睡眠≤6 h/d、睡眠>6~8 h/d、睡眠>8 h/d,日均身体活动总量(MET-h/d)按三分位数分为低身体活动、中等身体活动、高身体活动。应用根据队列来源分层的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睡眠时长和身体活动与心血管疾病发病的关联。结果:共纳入93933名研究对象,平均随访(5.82±0.98)年,共发生3862次心血管疾病事件。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低身体活动者相比,高身体活动者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和脑卒中发病的HR(95%CI)分别为0.73(0.65~0.82)、0.62(0.49~0.77)和0.88(0.76~1.01),P值分别为<0.01、<0.01和0.06。与睡眠>6~8 h/d者相比,睡眠>8 h/d者心血管疾病和脑卒中发病的HR(95%CI)分别为1.10(1.00~1.21)和1.33(1.18~1.49),P值分别为0.04和<0.01;睡眠≤6 h/d者发病风险呈增加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睡眠时长与心血管疾病和脑卒中发病风险呈“U”形关联。联合分析结果显示,与睡眠>6~8 h/d合并高身体活动者相比,脑卒中发病风险在睡眠>8 h/d合并高身体活动者[HR(95%CI):1.74(1.37~2.22),P<0.05]中最高,心血管疾病[HR(95%CI):1.69(1.39~2.04),P<0.05]和冠心病[HR(95%CI):1.99(1.41~2.81),P<0.05]发病风险在睡眠≤6 h/d合并低身体活动者中最高。结论:保持充足的身体活动及合适的睡眠时长对预防心血管疾病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时长 身体活动 心血管疾病 队列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市黄埔区老年人群健康体检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东幸 牛紫敏 王皓翔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1635-1641,共7页
背景中国社会老龄化加剧,老年人群健康问题备受关注。广州市黄埔区作为人口密集、经济活跃区域,老年人群健康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尤为重要。对黄埔区老年人群健康进行定期监测与评估,有助于发现潜在健康问题,预防和控制慢性病,提升老年... 背景中国社会老龄化加剧,老年人群健康问题备受关注。广州市黄埔区作为人口密集、经济活跃区域,老年人群健康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尤为重要。对黄埔区老年人群健康进行定期监测与评估,有助于发现潜在健康问题,预防和控制慢性病,提升老年人健康素养与自我保健能力。目的本研究通过收集黄埔区老年人群健康体检数据,建立回顾性队列,深入分析其健康状况与疾病影响因素,为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建议,进而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方法收集广州市黄埔区2019—2021年参加社区健康体检、年龄≥65岁居民的一般资料和体检资料(体格检查中的脉率、血压、身高、体质量、腰围;实验室检查的血常规、肾功能、血糖和血脂等实验室指标)。评估健康状况时主要关注BMI、血压、空腹血糖、血脂等体检指标,以及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慢性肾脏疾病等检出与发病情况。以研究对象的首次体检情况作为基线,分别筛选出基线队列中已患有的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慢性肾脏病的人群和未患相关疾病的人群,以末次体检情况作为随访结局,分别得到随访队列中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慢性肾脏病病例数和未患相关疾病的人数,随访病例数减去基线病例数即为新发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慢性肾脏病患者数。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队列人群中新发慢性病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17412名对象进行分析。基线和随访时运动情况、吸烟情况和饮酒情况、舒张压、BMI、腰围、空腹血糖、血肌酐、肾小球滤过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及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慢性肾脏病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中,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慢性肾脏病的发病率分别为3.07%、7.25%、21.92%、6.00%。新发病例中,45.63%存在共病。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与年龄、脉率和BMI呈正相关关系(P<0.05),与肾小球滤过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负相关关系(P<0.05);糖尿病与年龄、收缩压和BMI吴正相关关系(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为保护因素(P<0.05);血脂异常与收缩压呈正相关关系(P<0.05);慢性肾脏病与年龄、收缩压、空腹血糖和三酰甘油呈正相关关系,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为保护因素(P<0.05)。结论在本研究中研究对象血脂异常发病率较高,其次是糖尿病和慢性肾脏病。多重慢性病以患两种疾病为主。年龄、收缩压和BMI是本研究中参与体检的老年人慢性病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针对分析结果,建议在充分利用健康档案基础上,通过优化信息技术、实施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发挥社区力量以及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来提升老年人健康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格检查 老年人 人群健康 队列研究 慢性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经济地位、健康生活方式对心血管疾病影响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安芹彧 王艺颖 +5 位作者 张小丹 张畑霖 詹清清 张福艳 刘涛 吴延莉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2017-2024,共8页
背景心血管疾病(CVD)是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目前尚不清楚社会经济地位(SES)和健康生活方式(HL)对CVD发病是否有影响。目的了解SES、HL与CVD的关系,为人群CVD防控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于2010年抽取9280名... 背景心血管疾病(CVD)是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目前尚不清楚社会经济地位(SES)和健康生活方式(HL)对CVD发病是否有影响。目的了解SES、HL与CVD的关系,为人群CVD防控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于2010年抽取9280名贵州省12个县/区18岁及以上常住居民进行基线调查,于2016—2020年对该队列所有人群进行随访,由经过统一培训且考核合格的人员进行面对面访谈,包括基本情况、生活方式(吸烟、饮酒、蔬菜水果摄入等)、既往史等,根据调查对象是否发病分为CVD组(123名)和非CVD组(4025名);运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SES、HL对CVD发病的影响,采用加速失效时间模型分析不同SES、HL对CVD发病时间的影响。结果排除基线CVD患者、失访者及信息缺失者后,最终纳入分析的有效样本量为4148名,CVD发病123名,发病密度为4.13/1000人年。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与SES低分组人群相比,SES高分组人群CVD发病风险下降40.60%(HR=0.594,95%CI=0.402~0.878)。与≤6种HL人群相比,拥有8种、≥9种HL人群CVD发病风险分别下降44.40%(HR=0.556,95%CI=0.320~0.968)、49.20%(HR=0.508,95%CI=0.284~0.912)。与SES低分组且HL≤6种的人群相比,SES低分组且HL为7、8、≥9种的人群CVD发病风险无统计学意义(P>0.05);SES高分组且HL为8种和≥9种人群CVD发病风险将分别下降61.80%(HR=0.382,95%CI=0.163~0.894)、70.20%(HR=0.298,95%CI=0.119~0.748),CVD发病风险呈下降趋势(P_(趋势)<0.001)。加速失效时间模型结果显示,与SES低分组且HL≤6种的人群相比,SES高分组且拥有8种和≥9种HL人群CVD发病时间分别推迟1.148年(95%CI=0.049~2.247)、1.407年(95%CI=0.227~2.588)。结论不同SES、HL与CVD发病呈负相关;在高SES人群中,随着HL种类的增加CVD发病时间随之延长。低SES人群是贵州省CVD防控的重点人群,应采取措施提高其健康素养,同时针对性地开展CVD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社会经济地位 健康生活方式 COX回归分析 队列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累积脂质蓄积指数与高血压发病相关性: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
17
作者 梅景雁 陈敏 +6 位作者 张列强 潘昀熙 王鑫 赵小登 詹玮 刘涛 王艺颖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8期2205-2211,2227,共8页
背景高血压是造成全球疾病负担和死亡的主要因素,已成为当今社会普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累积脂质蓄积指数(LAP)可反映腹部和内脏脂肪蓄积程度,多项横断面研究表明,LAP与高血压有显著相关性,但这些研究并没有充分考虑长期暴露下LAP对... 背景高血压是造成全球疾病负担和死亡的主要因素,已成为当今社会普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累积脂质蓄积指数(LAP)可反映腹部和内脏脂肪蓄积程度,多项横断面研究表明,LAP与高血压有显著相关性,但这些研究并没有充分考虑长期暴露下LAP对高血压发病风险的影响,LAP与高血压发病因果关系的研究仍较为少见。目的评估累积LAP与高血压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探讨该指标对高血压发病的预测能力。方法采用贵州省自然人群队列研究数据库,于2010-11-20—2012-12-19纳入研究对象,收集基线资料,并于2016年4月—2020年10月进行随访,最终纳入3548例研究对象。将患者按累积LAP分为4个水平(Q1~Q4组),Q1组(累积LAP≤14.54,n=887),Q2组(14.54<累积LAP≤24.35,n=887),Q3组(24.35<累积LAP≤39.21,n=887),Q4组(累积LAP>39.21,n=887)。并依据是否有新发高血压将患者分为非高血压组(n=2696)和高血压组(n=852)。采用Cox比例回归模型评估累积LAP与高血压的关系。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评估累积LAP与高血压发病风险的量效关系。绘制累积LAP预测高血压的时间依赖性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排除随访时间<3年、高血压前期人群。结果纳入的3548例成年人中男1607例(45.3%),女1941例(54.7%),平均年龄(42.5±14.1)岁,随访期间有852例(11.2%)新诊断为高血压。非高血压组和高血压组研究对象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高血压家族史、油摄入过量、盐摄入过量、新鲜水果摄入不足、缺乏睡眠占比、BMI、舒张压、空腹血糖(FPG)、累积LA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比例回归模型结果显示,与Q1组比较,在调整了潜在协变量后,Q2组(aHR=1.330,95%CI=1.053~1.681)、Q3组(aHR=1.706,95%CI=1.364~2.134)、Q4组(aHR=2.339,95%CI=1.869~2.928)高血压发病风险均逐渐升高(P<0.05)。限制性立方样条结果显示,累积LAP与高血压风险呈非线性量效关系(P_(非线性)<0.01),新发高血压风险随着累积LAP的升高而升高,但累积LAP>65后趋于稳定。绘制累积LAP预测新发高血压的时间依赖性ROC曲线,结果提示累积LAP预测连续平均暴露6、7、8、9年后,总人群高血压发病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17、0.590、0.603、0.634,男性高血压发病的AUC分别为0.600、0.561、0.571、0.558,女性高血压发病的AUC分别为0.638、0.629、0.647、0.711,城市人群高血压发病的AUC分别为0.596、0.565、0.602、0.621,农村人群高血压发病的AUC分别为0.629、0.592、0.594、0.635。结论累积LAP升高是高血压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但不是预测高血压发病的理想指标,对于高血压发病的预测价值较为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脂质蓄积指数 队列研究 预测 前瞻性队列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乳头瘤病毒相关宫颈腺癌与非人乳头瘤相关宫颈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比较及预后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树静 孙立新 曹雨晴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1758-1764,1772,共8页
背景宫颈腺癌中大部分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只有10%~15%与HPV感染无关,然而HPV相关宫颈腺癌(HPVA)与非HPV相关宫颈腺癌(HPVI)的比较性研究较少,且尚少有研究探讨宫颈腺癌的预后高危因素。目的探讨HPVA与HPVI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 背景宫颈腺癌中大部分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只有10%~15%与HPV感染无关,然而HPV相关宫颈腺癌(HPVA)与非HPV相关宫颈腺癌(HPVI)的比较性研究较少,且尚少有研究探讨宫颈腺癌的预后高危因素。目的探讨HPVA与HPVI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差异。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1年9月山西省肿瘤医院妇瘤科诊治的宫颈腺癌病例227例,其中HPVI 47例(20.7%),HPVA 180例(79.3%)。收集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同时对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截至2023-09-30。记录患者的总生存时间(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结果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发病年龄≥50岁、肿瘤最大径≥4 cm、HPVI、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Ⅱ~Ⅳ期、宫颈浸润深度≥1/2、淋巴结转移、脉管内癌栓、神经侵犯、宫体受侵及卵巢转移者复发转移率、死亡率较高(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病年龄(HR=1.056,95%CI=1.021~1.091)、肿瘤最大径(HR=1.266,95%CI=1.006~1.594)、病理类型(HR=2.060,95%CI=1.073~3.956)、脉管内癌栓(HR=4.986,95%CI=2.478~10.032)、神经侵犯(HR=5.632,95%CI=2.159~14.687)为宫颈腺癌PFS的独立预后因素,发病年龄(HR=1.056,95%CI=1.021~1.093)、肿瘤最大径(HR=4.147,95%CI=1.384~12.424)、病理类型(HR=4.371,95%CI=1.602~11.925)、FIGO分期(HR=1.748,95%CI=1.057~2.889)、脉管内癌栓(HR=8.054,95%CI=3.905~16.608)及神经侵犯(HR=3.842,95%CI=1.147~12.872)是宫颈腺癌OS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HPVI与HPVA相比,有较差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应加强对宫颈腺癌的关注与重视,尤其是HPV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腺癌 HPV相关宫颈腺癌 非HPV相关宫颈腺癌 临床病理特征 预后 回顾性队列研究 影响因素分析 山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M_(2.5)及其组分短期暴露对空腹血糖和血脂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桑晨 贺颖倩 +2 位作者 贾佳 陈浩 王敏珍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18-1126,共9页
为探究PM_(2.5)及其组分(SO_(4)^(2-)、NO_(3)^(-)、NH_(4)^(+)、OM和BC)短期暴露对人群空腹血糖和血脂的影响,以“金昌队列”为研究平台,从中国大气成分近实时追踪数据集获取金昌市2011~2015年PM_(2.5)及组分日均浓度数据.通过将研究... 为探究PM_(2.5)及其组分(SO_(4)^(2-)、NO_(3)^(-)、NH_(4)^(+)、OM和BC)短期暴露对人群空腹血糖和血脂的影响,以“金昌队列”为研究平台,从中国大气成分近实时追踪数据集获取金昌市2011~2015年PM_(2.5)及组分日均浓度数据.通过将研究对象家庭住址经纬度信息与污染物数据匹配,以评估个体污染物暴露水平.采用广义估计方程分析PM_(2.5)及其组分短期暴露对糖脂指标的影响.运用广义相加混合模型绘制暴露-反应关系曲线,并进行分层分析.结果显示,PM_(2.5)及其组分(SO_(4)^(2-)、NO_(3)^(-)、NH_(4)^(+)、OM和BC)对人群血糖和血脂水平的影响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随着PM_(2.5)、SO_(4)^(2-)、NO_(3)^(-)、NH_(4)^(+)、OM浓度的升高,FPG、TC、HDL-C和LDL-C呈上升趋势,TG呈下降趋势.PM_(2.5)和SO_(4)^(2-)对男性人群的空腹血糖水平影响更显著;PM_(2.5)及其五种组分对女性、年龄≥60岁、超重或肥胖、处于糖尿病前期及患高血压人群的血脂水平影响更显著.因此,PM_(2.5)及其组分的短期暴露与人群血糖和血脂水平异常相关,不同高风险人群需加强自我防护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及组分 2型糖尿病 空腹血糖 血脂 队列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二聚体/白蛋白、白细胞介素-6、纤维蛋白降解产物联合预测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不良结局
20
作者 张云芳 李铮 +3 位作者 聂晓改 关赟 陈琪 袁勇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7期2755-2760,共6页
目的 分析并评估D-二聚体/白蛋白比值(DAR)联合白细胞介素-6(IL-6)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在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ATAAD)术后不良结局的预测效能。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设计,纳入2024年7月至2025年3月本院收治的284例接受孙... 目的 分析并评估D-二聚体/白蛋白比值(DAR)联合白细胞介素-6(IL-6)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在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ATAAD)术后不良结局的预测效能。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设计,纳入2024年7月至2025年3月本院收治的284例接受孙氏手术的ATAAD患者。根据术后30 d内是否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需透析治疗、二次开胸止血、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多器官功能衰竭、抢救或全因死亡,将患者分为非不良结局组(n=196)和不良结局组(n=88)。通过电子病历系统采集术前基线资料、围术期参数及实验室指标。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采用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组间差异比较,对于分类变量则根据频数分布特征,选择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进行统计学差异分析。在单因素分析基础上,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非不良结局组与不良结局组在年龄、体外循环时间、乳酸脱氢酶(LDH)、IL-6、D-二聚体(D-D)、FDP及DAR水平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DAR、IL-6、D-D、FDP及体外循环时间延长是ATAAD术后不良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联合检测分析显示,DAR联合IL-6、FDP及体外循环时间的预测效能最优,ROC曲线下面积达0.886(95%CI:0.846~0.927)。结论 DAR联合IL-6、FDP及体外循环时间检测可有效预测ATAAD术后不良结局,该生物标志物组合可作为术后风险分层的有效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 不良结局 生物标志物 队列研究 LOGISTIC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