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Role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for Building 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1
作者 Li Yongmei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95-206,共12页
The human society is an interdependent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Rooted in the foundation of “Great Harmony” ideology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the idea of “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is an im... The human society is an interdependent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Rooted in the foundation of “Great Harmony” ideology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the idea of “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ocialism thought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new era.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cultures are the base of complementation and premise of innovative development rather than the source of conflicts.The core value of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is harmony,which with the goal of win-win can be achieved only by actively advocating cultural diversity,strengthening the effective and equal dialogue and understanding and complementing between different cultures or civilizations,and creating an inclusive,tolerant and reasonable peaceful environment.In this respect,the comparative literature research should inevitably play its irreplaceable role as a bridge to enable the communication,dialogue and understanding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literature and cultures.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is homogeneous bu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ultural soils as well as national cultures is heterogeneous.During the communication process of literature works,it’s necessary to further study the literature content under cultural differences.The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is not only a new idea for global governance but also a new kind of expression of the habitat guarding and building awareness;it is the real and physically objective existence and also the imaginary and emotional spirit pursuit.In the context that the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s trying to develop into the world literature,it’s the mission for mankind to make it possible the wide transmission,reading and studying of the diversified and unique literature works of different countries,which can manifest the common value connotation of human beings,and to spare no effort to remove obstacles from the path to the destination of 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VaLU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udy on the Cross-Cultural Identification of 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2
作者 Chen Desheng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18-227,共10页
As a kind of“global view”beyond the country and ideology,the concept of 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is the core of Xi Jinping’s diplomatic thoughts,and also a Chinese strategy for the future of mankind... As a kind of“global view”beyond the country and ideology,the concept of 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is the core of Xi Jinping’s diplomatic thoughts,and also a Chinese strategy for the future of mankind,which is proposed by China to adapt to the interrelation of human societies with a view of world peace and development.The cross-cultural awareness contained in such concept refers actually to the promotion and abandonment of different cultures in the world.Cross-cultural identification means that the national culture constantly absorbs the positive factors of foreign cultures while discards its negative factors,so as to promote the benign combination of the both and realize the localization of the latter.In the longer term,the most direct mission of the proposal of such concept is to answer the goal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and to promote the common revitalization of all countries and resurgence of civilizations.This concept interpre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the world and also integrates the Chinese dream with the world dream.Therefore,the study on cross-cultural identification of all countries should expand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and broad consensus,on the basis of the global perspective of the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and under the principle of“symbiosis,negotiation,collaborative construction,sharing and a win-win situ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cross-cultural identific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现代性语境中的中国式现代化
3
作者 秦川 胡大平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5-65,共11页
随着世界上大部分民族的汇入,现代性在全球形成。在这一语境中,现代性不复是欧洲的专利,而成为主要经济体之间竞争的混沌状态。这种状态表明,现代性已成为不同话语进行碰撞和竞争的全球舞台,它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呈现出统一和分裂的混... 随着世界上大部分民族的汇入,现代性在全球形成。在这一语境中,现代性不复是欧洲的专利,而成为主要经济体之间竞争的混沌状态。这种状态表明,现代性已成为不同话语进行碰撞和竞争的全球舞台,它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呈现出统一和分裂的混沌状态,这预示了现代性的转型。中国式现代化,它的自主性现代化道路为其他追求现代化的民族提供了激励;它的民族个性丰富了世界的多样性;它的社会主义方向和价值为超越欧式现代性的新文明提供了现实参照。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纵深发展及其对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发展贡献的提高,作为“全球地方”,中国愈益成为引领新文明探索的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历史 全球现代性 中国式现代化 人类文明新形态 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促进和平与发展”的实践与反思 被引量:7
4
作者 王晓慧 刘桂海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5-11,共7页
“体育促进和平与发展”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发展的重要成果之一。通过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在推进和平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与路径,总结了中国特色的实践经验与思想。研究认为:应在继承与发扬我国传统“和”文化与展现我国“义利观... “体育促进和平与发展”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发展的重要成果之一。通过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在推进和平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与路径,总结了中国特色的实践经验与思想。研究认为:应在继承与发扬我国传统“和”文化与展现我国“义利观”的基础上向新时代下的“体育和平”新目标迈进;新时代和平创新理念是我国展开体育和平研究的重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应更加重视和平与发展并重、国内与国际协同、理论与实践并行的“两条腿走路”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和平 改革开放 和平与发展 人类命运共同体 奥运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内在逻辑与践行路径 被引量:20
5
作者 蔡翠红 《学术前沿》 CSSCI 2017年第24期68-77,共10页
"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互联网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主席不仅向全世界发出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倡议,而且提出了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五点主张"和"十六字方针"。对网络空... "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互联网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主席不仅向全世界发出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倡议,而且提出了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五点主张"和"十六字方针"。对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解读成为当务之急。在此背景下,本文首先尝试分析了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必然性及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联,然后从人类文明、利益、权力与未来等角度剖析了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内在逻辑,并指出了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可能面临的"网络强国"与"网络主权"相关质疑,最后提出了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在共识构建、安全保障、行为逻辑与全球治理等方面的践行路径与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 网络强国 网络主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治理与国际新秩序构建的中国路径 被引量:3
6
作者 杜娟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00-103,共4页
当前全球治理时代下国际形势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国际权力结构在发生流变,旧有的国际秩序面临有效性危机,全球秩序重构成为历史必然。伴随软硬实力的蓬勃发展,中国正在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参与者和全球秩序的重... 当前全球治理时代下国际形势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国际权力结构在发生流变,旧有的国际秩序面临有效性危机,全球秩序重构成为历史必然。伴随软硬实力的蓬勃发展,中国正在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参与者和全球秩序的重要变革者。中国推动全球秩序重构应从推动国际法治建设,打造经济利益共同体和构建"超国家"的政治利益共同体等方面推进。同时,中国参与全球秩序变革之路也不会一帆风顺,这一方面取决于中国自身的治理水平;另一方面也取决于中国能否提供有效的治理路径,当然,全球秩序的变革之路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有赖于国际社会共同携手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治理 “一带一路” 国际法治 命运共同体 全球秩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力量变迁背景下的中国与世界 被引量:2
7
作者 傅梦孜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92-96,共5页
经济持续发展所取的巨大成就,使中国在全球力量格局变迁中处于新的历史方位。这种方位并未最终定型。因为,与其他大国相比,中国力量仍有巨幅向上的空间。一个崛起的中国必然对人类有所贡献。贡献中国智慧、提出中国方案并付诸实践,塑造... 经济持续发展所取的巨大成就,使中国在全球力量格局变迁中处于新的历史方位。这种方位并未最终定型。因为,与其他大国相比,中国力量仍有巨幅向上的空间。一个崛起的中国必然对人类有所贡献。贡献中国智慧、提出中国方案并付诸实践,塑造良好发展环境,积极主动参与全球治理,既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世界的期望,更是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必然的担当。这一历史际遇决定了中国外交势必经历历史性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方位 中国理念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外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话语政治视域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审思 被引量:1
8
作者 汪金国 令小雄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0-41,共12页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的提升,是世界普惠价值和共同价值的实践导向,是人类命运共存的高度聚焦和深度集合体,为全球治理现代化的变革需求提供中国智慧。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破解了“金德尔伯格陷阱”“修昔底德陷阱”等西...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的提升,是世界普惠价值和共同价值的实践导向,是人类命运共存的高度聚焦和深度集合体,为全球治理现代化的变革需求提供中国智慧。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破解了“金德尔伯格陷阱”“修昔底德陷阱”等西方话语预设中的“魔咒”,打破了“西方中心论”,超越了西方的“别无选择论”和“文明冲突论”。人类命运共同体表征的普惠价值打破了西方主导的泛宗教逻辑的所谓“普世价值”的神话,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平衡和充分发展及全球治理继续发挥了中国负责任、有担当的大国作用。人类命运共同体将国内与国外两个大局统一起来,将“中国梦”与世界梦统一起来,将“中国之治”和“世界之治”统一起来,表征了新型权力观、世界观、义利观、文明观、发展观和交往观。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命运与共”、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彰显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国外交思想的理论自信和治理优势,为推进“世界之治”,建构和谐世界,推进人类共商共建共享发展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带一路 大国外交向度 命运与共 中国之治与世界之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价值共识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当代构建 被引量:7
9
作者 段光鹏 王向明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12,共8页
如今的世界真正步入了马克思所预言的“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的全球化时代,由于利益矛盾的普遍存在、不同价值观念的交汇冲撞、文化传统与社会制度差异而导致的多元多样、分歧分化的价值冲突,涉及领域极为广泛乃至全面展开,表现形态... 如今的世界真正步入了马克思所预言的“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的全球化时代,由于利益矛盾的普遍存在、不同价值观念的交汇冲撞、文化传统与社会制度差异而导致的多元多样、分歧分化的价值冲突,涉及领域极为广泛乃至全面展开,表现形态纷繁复杂且随时代而变,消解弥合需要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价值共识的达成,离不开人类共存共赢的生存样态,离不开全球化实践中的普遍交往,离不开日益紧密的文化交流碰撞,而且呈现出基础的复杂性、层次的多维性、达成的动态性等诸多特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以“普世价值”论批判为凝聚前提,以中西分野的文化基因为关键要素,以跨文化对话协商机制为达成手段,形成符合“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价值共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 价值冲突 价值共识 全人类共同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绿色命运共同体视角下的中国-东盟林业交流合作机制途径探讨 被引量:7
10
作者 梁剑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62-166,共5页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新一轮的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我国秉持大国担当意识,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向“一带一路”国家提出绿色发展倡议,倡导加强各国之间的生态与环境保护合作,共同构筑...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新一轮的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我国秉持大国担当意识,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向“一带一路”国家提出绿色发展倡议,倡导加强各国之间的生态与环境保护合作,共同构筑人类绿色命运共同体。东盟是中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中重要的合作伙伴,中国与东盟国家都拥有丰富的林业资源,在林业发展方面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巨大。本文在构建人类绿色命运共同体视角下,概述中国与东盟林业交流合作的现状,提出突出绿色共识深入理解绿色命运共同体理念、树立革新意识完善林业交流合作制度、拓宽合作平台创新林业交流合作模式等主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中国-东盟 命运共同体 林业交流与合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韩命运共同体”:对韩国舆论的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周晓蕾 《国际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9-136,159,160,共20页
相较欧美舆论,韩国舆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关注度较高,态度更为中立、积极。其关注动机有两点,一是对中国外交路线、中韩关系、国际新秩序探索、国际合作等议题的高度关切;二是对文在寅政府依循该理念提出的"中韩命运共同体"... 相较欧美舆论,韩国舆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关注度较高,态度更为中立、积极。其关注动机有两点,一是对中国外交路线、中韩关系、国际新秩序探索、国际合作等议题的高度关切;二是对文在寅政府依循该理念提出的"中韩命运共同体"的关注。韩国舆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促进地区和平与一体化、加强文化价值传播、增进人类健康福祉等方面抱有期待,亦在"中美争霸"、新"天下秩序"、民族主义等多维度存有疑虑。为扭转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韩传播时呈现的抽象化、单向化倾向,中国应重视该理念与韩国重点关注议题与主流价值——如"东亚共同体"、多边主义、朝鲜半岛和平机制、环境卫生合作等的话语对接,在全球合作抗疫的背景下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对外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韩命运共同体 亚洲命运共同体 韩国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前海洋划界研究范式的困境与深化——以国际法理的语境回归为视角
12
作者 马玉 李志文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30-137,共8页
海洋划界研究范式是对海洋划界问题进行理论化的解释、追问、反思的学术模式,其基本逻辑结构是分析海洋划界规则及其运作,归纳出海洋划界相关的国际法理,进而解决实践问题。但在单边国家利益驱动下,本应是客观中性的研究逐渐倾斜,限制... 海洋划界研究范式是对海洋划界问题进行理论化的解释、追问、反思的学术模式,其基本逻辑结构是分析海洋划界规则及其运作,归纳出海洋划界相关的国际法理,进而解决实践问题。但在单边国家利益驱动下,本应是客观中性的研究逐渐倾斜,限制了国际法理的完整语境,使国际法理被劣化解释成了仅为佐证国家主张的国际法依据,研究范式也就此陷入了实践困境。对此,需要在理解国际法本质状态的基础上让国际法理的语境回归完整,再完成研究范式与国际法理完整语境的相对应的深化,使海洋划界研究范式在保证实践意义的同时契合国家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划界研究范式 国际法理 国家利益 人类共同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论作为一种新世界观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13
作者 祝婷婷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84-89,96,共7页
新阶段全球化发展下,为应对全球安全挑战,伸张世界大国的责任与道义,中国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愿景,其兼具重要的历史、现实发展和世界观意义,是对不同种族、民族,不同国家(地区)之间,彼此相依、命运共存的世界理解维度的新超越。... 新阶段全球化发展下,为应对全球安全挑战,伸张世界大国的责任与道义,中国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愿景,其兼具重要的历史、现实发展和世界观意义,是对不同种族、民族,不同国家(地区)之间,彼此相依、命运共存的世界理解维度的新超越。其充实了唯物主义的内涵,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高度,将作为一种新的唯物主义、人本主义和全球集体主义的世界观,在引领人类文明建设、改革和创新全球经济和政治秩序、促进国际社会和谐、增强人类共同福祉等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也必将引领人类走向新繁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观 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球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海保护区法律机制创新的理论与实践
14
作者 檀畅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76-79,共4页
公海作为一国陆地范围之外的管辖区域,传统的保护法系均不能全面覆盖其保护的范围。当前公海的环境保护与资源集约化使用等成为国际社会间公海生态治理的高频词汇。基于这一现实考虑,本文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公海作为一国陆地范围之外的管辖区域,传统的保护法系均不能全面覆盖其保护的范围。当前公海的环境保护与资源集约化使用等成为国际社会间公海生态治理的高频词汇。基于这一现实考虑,本文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伟大构想出发,全方位探究当前公海保护区法律规制的现状、法律规制存在的短板、促进其不断完善的现实性路径等现实性问题。以明确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伟大愿景指引下中国参与公海保护区法律建设与制度优化的逻辑理路及实践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 公海保护区 法律机制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走向美好未来——新时代下中国共产党的国际情怀与全球担当
15
作者 左凤荣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3期82-86,共5页
新时代是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战略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谋求人类社会发展美好未来的精神追求。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第一次把中国共产党的对外政策主张与中国共... 新时代是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战略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谋求人类社会发展美好未来的精神追求。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第一次把中国共产党的对外政策主张与中国共产党的性质紧密联系在一起,把中国人民的幸福与世界人民的幸福紧密连接在一起。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外交高举的一面旗帜,回答了人类社会向何处去这一重大命题,为解决国际社会面临的各种全球性挑战提出了中国方案。十九大报告还突出强调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倡导文明的交流互鉴共存,提出了不同文明的和谐相处之道。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国外交将会取得更大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十九大报告 外交思想 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涉外法制的回归与超越
16
作者 韩立余 《法治研究》 2024年第6期80-90,共11页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涉外法制建设,使“涉外法制”再次回到我国法律制度建设的视野。当今涉外法制与改革开放初期的涉外法制,都属于国内法的范围、属于国内法律制度的组成部分,但内容和功能有所变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涉外法制建设,使“涉外法制”再次回到我国法律制度建设的视野。当今涉外法制与改革开放初期的涉外法制,都属于国内法的范围、属于国内法律制度的组成部分,但内容和功能有所变化。作为涉外法治的基础,当今涉外法制超越当初注重“招商引资”、双轨制立法模式,更注重调整国际关系,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促进国际法治进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回归与超越是国际格局变化、中国法治建设发展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涉外法制 涉外法治 双轨制 国家利益 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筑公共卫生防疫之基:“共同体”视角的思考——基于防控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启示
17
作者 刘云章 刘于媛 赵金萍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20年第4期385-388,共4页
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促使我们全方位、深层次思考如何做好公共卫生防疫。这次抗疫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人民是公共卫生防疫的主体,只有把人民的公共卫生防疫意识、防疫能力与防疫实践有机整合起来,组成坚强的共同体,才能筑牢公共卫生防疫... 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促使我们全方位、深层次思考如何做好公共卫生防疫。这次抗疫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人民是公共卫生防疫的主体,只有把人民的公共卫生防疫意识、防疫能力与防疫实践有机整合起来,组成坚强的共同体,才能筑牢公共卫生防疫之基石。一是疫情医疗与救治中的医患命运共同体。它居于疫情应对的核心位置,决定着抗疫的总体进程。这次疫情期间医患生死与共、性命相连,构成坚强的命运共同体,成为有效抗击疫情的根本保障之一,也为疫情过后构建和谐医患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多方面启示与借鉴。二是全面抗击疫情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疫情发生后,党中央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举全国之力打一场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同时这次疫情也是世界性的,中国秉持命运共同体理念,展示了负责任的大国担当,并通过与各国人民共同抗疫,推进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历史进程。三是有效防控疫情发生的地球生命共同体。从根本上做好公共卫生防疫需要摆正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需要构建人与自然界中其他生命体之间的理性关系,需要运用好人类的智慧以使自然界变得更加和谐与美好。构建起与自然界中其他生命共在的地球生命共同体是公共卫生防疫的根本。通过构建多重共同体以满足公共卫生防疫不同阶段的性质与要求,这需要人类的自觉、智慧与行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冠病毒肺炎疫情 公共卫生 共同体 医患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 地球生命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