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视域下贵州清水江流域的地域化宗族形态演变
1
作者 龙泽江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5-124,155,156,共12页
从雷公山苗族中心区到清水江中下游流域,苗、侗少数民族宗族形态依次体现了原生型、融合型和汉化型三种类型。苗族原生宗族形态以子父连名口传世系为特征,宗族规模小,一村或数村为一宗族,无文字家谱,也无宗祠祭祀。过渡型宗族形态则以... 从雷公山苗族中心区到清水江中下游流域,苗、侗少数民族宗族形态依次体现了原生型、融合型和汉化型三种类型。苗族原生宗族形态以子父连名口传世系为特征,宗族规模小,一村或数村为一宗族,无文字家谱,也无宗祠祭祀。过渡型宗族形态则以苗汉融合为特征,即保持了苗族子父连名的传统,但祖源叙事却是一位汉族祖公,形成汉父苗母融合的祖先谱系。融合型宗族的联宗规模扩大,同姓联宗跨越数县,其文字家谱的编写历史较短。汉化型宗族形态的特征是以一位汉族英雄祖先为始迁祖,在清代便普遍建祠修谱,其联宗规模更大,可以跨越数省。三种宗族形态是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融合进程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水江流域 少数民族 宗族形态 民族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数字互嵌社区研究
2
作者 王伟 林婉冰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9-106,共8页
在技术革新、社会需求和政策推动的三维驱动下,民族数字互嵌社区得以形成。民族数字互嵌社区是数字化时代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与数字平台有机结合的产物,展现出系统性、虚拟性、互嵌性和开放性的特征。在民族互嵌社区治理数字化、促进... 在技术革新、社会需求和政策推动的三维驱动下,民族数字互嵌社区得以形成。民族数字互嵌社区是数字化时代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与数字平台有机结合的产物,展现出系统性、虚拟性、互嵌性和开放性的特征。在民族互嵌社区治理数字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及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等方面功能显著。然而,民族数字互嵌社区仍面临技术困境、民族认同、制度滞后的挑战,需从发展数字技术、凝聚共识和优化治理模式和建立健全制度等方面发力,以实现社区内外部的高效运转,以数字化赋予民族互嵌社区新动力,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数字化 互嵌社区 民族“三交” 社区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国家动力机制研究——以宁波市ZX社区为例
3
作者 青觉 白云腾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5,共11页
国家在场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比较普遍的实践方式,缺乏国家支持和引导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具有稳定性和可控性,这是由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本身的特质所决定的。城市社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的国家在场通常体现在四个方面,即以... 国家在场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比较普遍的实践方式,缺乏国家支持和引导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具有稳定性和可控性,这是由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本身的特质所决定的。城市社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的国家在场通常体现在四个方面,即以资金投入为形式,以组织和制度为保障,以国家象征符号为载体,以基层社区干部为代表。以资金投入为形式的国家在场能够有效分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践中产生的集体行动成本;以组织和制度为保障的国家在场既能够监督党和政府民族工作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执行情况,又为社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方向指引;以国家象征符号为载体的国家在场能够塑造兼具庄严性、权威性的视觉氛围和心理震撼,起到激发各民族群众国家认同的积极作用;以基层社区干部为代表的国家在场能够利用社区干群间良好的情感联系,拓宽政府与群众之间的沟通渠道,调动各民族群众交往互动的积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在场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城市社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脱域视角下网络空间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青觉 白云腾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12,共8页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需要一定的空间基础,网络空间中“多点对多点”的信息传递方式能够增强各民族信息互动传递的准确性。随着人口流动性的增强和互联网的普及,各民族群众生产生活实践处在一种“双重脱域”状态,“双重脱域”既是社会发...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需要一定的空间基础,网络空间中“多点对多点”的信息传递方式能够增强各民族信息互动传递的准确性。随着人口流动性的增强和互联网的普及,各民族群众生产生活实践处在一种“双重脱域”状态,“双重脱域”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各民族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必然要求。在文化层面,网络空间有利于凸显各民族文化交流的活力;在经济层面,网络空间具有赋权增能的作用;在社会交往层面,网络空间能够拓展民族群众社交网络,进一步强化群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空间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脱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境旅游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机理与路径
5
作者 温士贤 《思想战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9-58,共10页
边境地区是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前沿阵地。在边境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关涉到边境地区的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同时也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作为现代国家彼此区分又相互联系的物理界线,边境地区往往表现出跨... 边境地区是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前沿阵地。在边境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关涉到边境地区的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同时也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作为现代国家彼此区分又相互联系的物理界线,边境地区往往表现出跨国性和杂糅性兼有的社会文化景观。边境地区特殊的地理区位及其独特的多元社会文化景观是天然的旅游吸引物。边境旅游是推动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同时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实践路径。边境旅游能够带动边境地区各民族实现共同富裕,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培育国民领土意识和国家观念,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推动边境地区摆脱边缘化地位。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要进一步丰富边境旅游的价值内涵和时代使命,使其成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境旅游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国家认同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兴边富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四素同构的哈尼族传统村落声景特征及保护策略--以阿者科为例 被引量:4
6
作者 谢辉 朱颖 +1 位作者 罗俊 田雨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6-122,共7页
哈尼族传统村落因其独特的文化和生态布局,声景资源丰富且特色鲜明,但缺乏系统性研究。以“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的哈尼族传统村落阿者科为例,对四素空间的声环境进行主客观评价分析。发现多数空间的声压级在50dBA左右,且以低... 哈尼族传统村落因其独特的文化和生态布局,声景资源丰富且特色鲜明,但缺乏系统性研究。以“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的哈尼族传统村落阿者科为例,对四素空间的声环境进行主客观评价分析。发现多数空间的声压级在50dBA左右,且以低频为主。村落以水为径,串联起自然生态,水声还能为游客提供较高的情绪价值;文化与自然空间相互作用后的声景舒适度为最高;村民生长于斯,赋予了村落丰富的声景资源。最后提出了3个声景保护策略,即保护村落的原真性,实现特色声景的有机呈现;促进生态保护与水源保育的正向循环,构建自然和谐的声景;激活人的活态属性,延续村落空间的声景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声景 哈尼族 传统村落 四素同构 保护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旅游“三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路 被引量:10
7
作者 孙九霞 罗意林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22,共9页
旅游高质量发展具有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重要驱动和链接作用。作为兼具文化互动和个体能动的现代服务业,旅游从“物质性—社会性—个体性”多方面嵌入各民族“三交”的具体交往实... 旅游高质量发展具有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重要驱动和链接作用。作为兼具文化互动和个体能动的现代服务业,旅游从“物质性—社会性—个体性”多方面嵌入各民族“三交”的具体交往实践和真实生活空间。在流动的现代社会,旅游活动能够建立跨文化动态关联,塑造多民族良序社会愿景和多维度认同,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独特价值。为讲好旅游“三交”的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须以民族地区的旅游发展为内驱力,统筹中华民族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构建民族团结与主客互信的目的地,强化文化自觉自信与家国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流动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多元一体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满学研究视角下北京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 被引量:1
8
作者 常越男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8-47,共10页
北京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是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学界有关北京史的学术史回顾和理论探讨,集中在文化史、城市史、区域史、社会史的范畴。与之相比,北京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则较少被纳入学术史讨论的范... 北京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是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学界有关北京史的学术史回顾和理论探讨,集中在文化史、城市史、区域史、社会史的范畴。与之相比,北京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则较少被纳入学术史讨论的范畴。在传统区域史研究视角下,其主要以通论性研究为主,涉及北京民族融合的历史、民族文化、民俗、饮食、医学等方面。满学作为专门之学,探讨了清代八旗制度与北京、满语文与北京话、北京地区多语种文献、清代京师文化与当代京味文化等问题,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新时代的满学研究应更好地关注首都,关注北京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从首都的历史文化遗产中挖掘丰富的多民族融合因素。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满学论坛(2023)聚焦“推动满学研究高质量发展繁荣发展首都哲学社会科学”主题,展现了满学领域对北京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的最新研究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满学 各民族交往交流 民族融合 北京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群建设视域下各民族人口流动融居的多维探析——基于重庆主城都市区的调查 被引量:1
9
作者 陈永亮 李思睿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9-46,共8页
现代化城市群建设引领区域高水平协同共建,对周边各族群众产生典型的“磁吸效应”。城市中各民族流动人口数量上升既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也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造现实空间。文章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以重庆主城... 现代化城市群建设引领区域高水平协同共建,对周边各族群众产生典型的“磁吸效应”。城市中各民族流动人口数量上升既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也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造现实空间。文章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以重庆主城都市区为例,依据三种社区生活模式,对嵌入式社区环境、渐进式文化交流以及互助式社团生活展开深入探讨。引导城市中各族群众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不断提升城市民族工作现代化水平,实现各民族共建共治共享,在人口流动融居中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流动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现代化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洲丝路民俗交融的实践内涵、显著特征及其对当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启示 被引量:2
10
作者 徐黎丽 黄嫚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2-101,共10页
在以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今天,从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中华民族史等纵向维度展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和意义,对于具有一定学科背景、知识储备的群体较为适用,但其内容过于遥远、叙事过于宏大,不易被广大民众理解... 在以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今天,从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中华民族史等纵向维度展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和意义,对于具有一定学科背景、知识储备的群体较为适用,但其内容过于遥远、叙事过于宏大,不易被广大民众理解和接受,需要简单通俗的语言和日常生活的参与来引导他们理解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的意义和价值。在聚焦绿洲丝路沿线各民族民俗融合的现实情景,以服饰民俗的共适与互动、饮食民俗的多元与共享、居住民俗的采借与创新、交通民俗的演变与互通等与民众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物质民俗为切口,横向维度透视各民族从生产、生活层面到情感、精神层面深度交融的基础上,总结衣食住行融合的鲜活性、日常性、直观性、民间性等特点,可说明交往交流交融必须落到衣食住行层面,才能因交往而得以生活,因交流得以互鉴,因交融得以共生。最后在交融加深的基础上,才能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进而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回归生活本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丝路 衣食住行民俗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有形有感有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湖北青壮年支援新疆建设述略
11
作者 闫存庭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8-45,共8页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湖北支边青壮年响应国家号召,支援新疆社会主义建设。经过宣传动员、审核批准、分配安置和教育巩固等工作,先后有94421名支边青壮年和21757名家属进疆,他们不仅是新疆工农业战线上的生力军,而且带来了先进的生产经...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湖北支边青壮年响应国家号召,支援新疆社会主义建设。经过宣传动员、审核批准、分配安置和教育巩固等工作,先后有94421名支边青壮年和21757名家属进疆,他们不仅是新疆工农业战线上的生力军,而且带来了先进的生产经验和科学技术,增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这不仅为新时期做好对口援疆工作提供重要的借鉴,而且为现实维度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可感知的示范价值和鲜活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北青壮年 支边 新疆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承与分化:湘南与粤北瑶族村寨居住文化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丁传标 肖大威 陶金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7-162,共6页
从村寨选址、布局形态、建筑功能、装饰符号、建筑材料及民俗文化等方面对族源相同、地域相连的湘南平地瑶与粤北高山瑶传统村寨开展对比研究。传承方面,两地瑶寨共同坚守着信奉盘王始祖、火塘神圣性、实行瑶老制组织的传统。在分化方面... 从村寨选址、布局形态、建筑功能、装饰符号、建筑材料及民俗文化等方面对族源相同、地域相连的湘南平地瑶与粤北高山瑶传统村寨开展对比研究。传承方面,两地瑶寨共同坚守着信奉盘王始祖、火塘神圣性、实行瑶老制组织的传统。在分化方面,湘南平地瑶村寨形成了围合式民居、开敞式村落、多元民族信仰的小家庭式居住文化;粤北高山瑶则为开敞式民居、封闭式村落、单一瑶族信仰的大族群居住文化。文章认为相同的族源、相近的迁移历史、相似的社会结构是两地瑶族居住文化传承的基础;历史上招抚政策、与汉族的经贸交往、社会融合的差异是两地居住文化分异的主要因素。湘南瑶族被招安下山后,在政策的支持下与汉族在商贸经济、农业技术、社会生活方面不断交融;而粤北瑶族依然定居在高山密林中,封闭隔绝,民族特色不断强化。研究指出传承与分化是瑶族适应不同地域环境、保持自身特色、整合其他文化进行文化生态适应性的综合结果,其中民族信仰、习俗禁忌、社会组织等内在文化传统传承性强,民居形制、村落格局等物质形态的分化性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瑶族 传统村落 居住文化 分化 整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阈下巴蜀文化的特征与时代意义 被引量:5
13
作者 王川 胡聪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0,共10页
巴蜀文化是指从古至今在川、渝两地生活的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地域文化,它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中华文明重要文化元素表现的集合,还是最能体现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个突出特性的地域文... 巴蜀文化是指从古至今在川、渝两地生活的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地域文化,它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中华文明重要文化元素表现的集合,还是最能体现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个突出特性的地域文化之一。巴蜀地区受自然环境和移民文化的影响,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孕育并产生了以天宝、《格萨尔王传》、茶马古道等为代表的知名人物、著作及遗迹,不仅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文化宝库,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和物质文化遗产,还反映了中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对当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蜀文化 中华民族共同体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叙事的重大突破——学习《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梧 顾超一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共5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视角叙述中华民族史,既摒弃了传统王朝断代史的局限性,又超越了各族族别史的片面性,实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叙事的重大突破,构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研究的...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视角叙述中华民族史,既摒弃了传统王朝断代史的局限性,又超越了各族族别史的片面性,实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叙事的重大突破,构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研究的全新范式。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视角叙述中华民族史,展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优势,揭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彰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独特性与优越性,破解了有关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若干重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中华民族共同体 历史叙事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移动的“地界”(mu ddix):小凉山彝族家支的分化与整合
15
作者 杨铭君 李建明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1-152,156,共13页
家支制度被认为是凉山彝族社会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向内凝聚了血缘共同体的团结,向外抵御了共同体潜在的风险。因此,一般认为家支仅仅是以血缘世系为纽带进行整合的。通过对近代以来云南小凉山的考察发现,在有“等级团结”关系的... 家支制度被认为是凉山彝族社会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向内凝聚了血缘共同体的团结,向外抵御了共同体潜在的风险。因此,一般认为家支仅仅是以血缘世系为纽带进行整合的。通过对近代以来云南小凉山的考察发现,在有“等级团结”关系的彝族社会中,家支具有延展性,它既指一个具有血缘世系纽带的群体,也指具有等级涵盖关系的家支联合体。在本土概念中将其归纳为“地界”(mu ddix)。“地界”是指在小凉山彝族社会内部以诺伙家支为名号,诺伙、曲诺、阿加和呷西这三层身份关系为基础,以家支地界利益为最高原则来组成和维系共同体运转的法权机制,以此来讨论小凉山彝族社会中的家支构成关系、运转逻辑与分化原则。只有理解了“地界”中家支分化与整合的关系才能真正厘清小凉山彝族社会运行的基本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界 家支 小凉山 彝族 社会整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民族的历史发展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关系述论 被引量:16
16
作者 王文光 翟国强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9-35,共7页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一个逐步形成、发展的过程, 先有地区性的局部统一, 再逐步向多元一体过渡。从西南的地理环境、早期的文化起源、各少数民族与汉民族及中原王朝的互动关系、郡县制度对西南民族融合的影响和西南民族内部多元一体...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一个逐步形成、发展的过程, 先有地区性的局部统一, 再逐步向多元一体过渡。从西南的地理环境、早期的文化起源、各少数民族与汉民族及中原王朝的互动关系、郡县制度对西南民族融合的影响和西南民族内部多元一体的形成等方面看, 这一历史规律在西南民族的发展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民族 中华民族 多元一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族际艺术交融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关系——以纳西族为例 被引量:5
17
作者 杨福泉 杨琼珍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2-72,共11页
从民族艺术的视角来审视和分析,可以看出跨族际交融是我国56个民族艺术的突出特征。多民族的艺术交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精神动力、审美动力。文章以纳西族为例,审视该族几个重要的艺术门类所蕴含的跨族际交融性,为进一步... 从民族艺术的视角来审视和分析,可以看出跨族际交融是我国56个民族艺术的突出特征。多民族的艺术交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精神动力、审美动力。文章以纳西族为例,审视该族几个重要的艺术门类所蕴含的跨族际交融性,为进一步审视多民族艺术交融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进程中具有的重要意义和积累更多的实证个案提供参考。文章指出,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是各民族历史上交往交流中逐渐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我国各民族在具体的历史时空中产生的文化艺术交流,也促成了中华各民族对多元一体但又具有整体性的文化共同体的认知。我国各民族还需要在以后深入的交往交流中不断加深这样的认知。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需要有更多回溯历史和现实的实证微观研究的积累,以利于总结历史经验,促进当下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多民族艺术跨族际交融性 纳西族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祜族厄莎信仰与基督教的互动整合 被引量:7
18
作者 苏翠薇 刘劲荣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6-89,共4页
拉祜族的厄莎信仰和基督教有着良好的互动关系。厄莎信仰是拉祜族最具生命力的人文系统,是拉祜族得以生存繁衍的精神动力和社会机制。当基督教作为外来文化进入拉祜族社会时,厄莎信仰成为基督教传播的重要载体与平台,为基督教注入了强... 拉祜族的厄莎信仰和基督教有着良好的互动关系。厄莎信仰是拉祜族最具生命力的人文系统,是拉祜族得以生存繁衍的精神动力和社会机制。当基督教作为外来文化进入拉祜族社会时,厄莎信仰成为基督教传播的重要载体与平台,为基督教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实现了基督教在拉祜族地区的本土化。基督教的现代理念和手段,有利于拉祜族社区的生产技术、教育卫生、生活观念等的提升,并在厄莎和基督教信仰的基础上共构了一种拉祜族传统的社会和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祜族 厄莎信仰 基督教 互动整合 社会和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文化交融的原因、途径探析——基于甘肃省临潭县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满珂 刘春艳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1-47,共7页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由于民族研究领域盛行“分族撰史”“分族写志”等研究范式,致使各民族之间历时久远且密切的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现象在一定程度遭到忽略。甘肃省临潭县是一个多民族杂居区,通过对该区域内多个民族社会生产、生活具体...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由于民族研究领域盛行“分族撰史”“分族写志”等研究范式,致使各民族之间历时久远且密切的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现象在一定程度遭到忽略。甘肃省临潭县是一个多民族杂居区,通过对该区域内多个民族社会生产、生活具体情形的调查分析,不难发现,生存于这一地区的多个民族在适应自然环境并保持文化特性的同时,在经济生产、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密切交往交流,文化上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建立了和谐共生的族际关系网络,是多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典型事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 交往交流 文化交融 和谐共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元一体——论云南民族关系的历史经验之一 被引量:10
20
作者 伍雄武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5期1-8,共8页
民族和民族文化的问题是当代一个引人注目的、重大的热点问题,而一与多、统一性(共性)与多样性的关系,是其中的关键问题。对于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个关键问题,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中包含着极有价值的思想资源,因为,中华民族是一与多的统... 民族和民族文化的问题是当代一个引人注目的、重大的热点问题,而一与多、统一性(共性)与多样性的关系,是其中的关键问题。对于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个关键问题,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中包含着极有价值的思想资源,因为,中华民族是一与多的统一、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即是一个多元一体结构的民族实体。中华民族的这种多元一体的结构,在云南表现得最为明显和典型,由此,总结云南民族如何形成多元一体结构的历史经验,对于认识我国多元一体的民族关系,进而认识当代民族与文化的世界性问题,都具有重要而普遍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民族 中华民族 民族关系 多元一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