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H-K叠加方法和CCP叠加方法研究中国东北地区地壳结构与泊松比 被引量:64
1
作者 张广成 吴庆举 +2 位作者 潘佳铁 张风雪 余大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4084-4094,共11页
利用中国东北布设的流动地震台阵(116个)以及国家和区域台网(121个)的宽频带台站记录的824个远震事件,采用P波接收函数CCP叠加和H—K叠加两种方法获得了研究区详尽的地壳厚度图像.研究结果显示,两种方法获得的地壳厚度分布特征... 利用中国东北布设的流动地震台阵(116个)以及国家和区域台网(121个)的宽频带台站记录的824个远震事件,采用P波接收函数CCP叠加和H—K叠加两种方法获得了研究区详尽的地壳厚度图像.研究结果显示,两种方法获得的地壳厚度分布特征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中国东北下方地壳厚度存在明显的东西横向差异.重力梯度带西侧和佳木斯地块的台站下方地壳较厚,介于36~41km之间,而在兴蒙槽地褶带中重力梯度带往东从36krn减薄至34km左右.松辽盆地北侧、东侧和南侧地壳厚度较薄,为29~34km,反映了该区复杂的地壳变形过程.CCP剖面显示郯庐断裂深切地壳,敦化-密山断裂下方莫霍面出现错断.H—K叠加得到的地壳平均泊松比显示,东北地区绝大部分台站下方的泊松比值较大,0.24~0.29.长白山、松辽盆地东部、燕山台隆东部和大兴安岭北部,泊松比值达到0.27~0.30,可能有幔源物质上涌,下地壳铁镁组分含量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东北地区 ccp叠加 H-K叠加 地壳厚度 泊松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短周期密集台阵接收函数揭示的藏南错那洞穹窿地壳结构 被引量:1
2
作者 蔡蔚 卢占武 +8 位作者 黄荣 李文辉 罗银河 王光文 穆青 程永志 陈司 王冠 陈子龙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0-180,共11页
位于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前缘的北喜马拉雅构造带,是研究陆陆碰撞过程中地壳增厚和深部岩浆活动的典型区域之一。北喜马拉雅穹窿带作为其中重要的伸展构造,其形成过程与造山运动引起的地壳增厚以及地壳深熔作用引起的地壳流动密切相关。... 位于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前缘的北喜马拉雅构造带,是研究陆陆碰撞过程中地壳增厚和深部岩浆活动的典型区域之一。北喜马拉雅穹窿带作为其中重要的伸展构造,其形成过程与造山运动引起的地壳增厚以及地壳深熔作用引起的地壳流动密切相关。本文以近年新发现的错那洞穹窿为例,利用短周期密集台阵观测,通过远震P波接收函数共转换叠加成像方法获取了错那洞穹窿区域地壳结构。结果表明:错那洞穹窿区域的地壳结构在东西方向上存在差异,壳内速度间断面存在多处不连续现象,局部区域甚至发生界面错断;而在错那裂谷和错那洞穹窿中、上地壳内存在低速区。综合前人研究,本文认为印度-欧亚板块持续碰撞使喜马拉雅东南缘岩石圈经历过地壳尺度拉伸变形。在地壳增厚及持续的高温变质作用下,中、上地壳随藏南拆离系伸展减压发生部分熔融,而熔融岩浆沿着藏南拆离系薄弱处不断上涌并在错那洞穹窿下方聚集,并使错那洞穹窿及错那裂谷中、上地壳弱化,促进区域东西向伸展,进而发生岩浆底辟形成错那洞穹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那洞穹窿 短周期密集台阵 远震P波接收函数 共转换叠加成像 地壳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远震接收函数揭示的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台阵下方地壳结构及其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9
3
作者 彭淼 姜枚 +4 位作者 Chen Youlin 谭捍东 李庆庆 张立树 许乐红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0-85,共16页
在喜马拉雅造山带的东缘,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在这里发生急剧转折,南迦巴瓦变质体快速隆起,然而关于东构造结的形成机制一直未有定论.利用围绕南迦巴瓦峰的48个宽频带地震台站记录的远震数据提取P波接收函数,采用改进的H-κ叠加方法和共转... 在喜马拉雅造山带的东缘,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在这里发生急剧转折,南迦巴瓦变质体快速隆起,然而关于东构造结的形成机制一直未有定论.利用围绕南迦巴瓦峰的48个宽频带地震台站记录的远震数据提取P波接收函数,采用改进的H-κ叠加方法和共转换点叠加方法综合研究了东构造结的地壳厚度、波速比分布和地壳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平均地壳厚度为64.03 km,大部分台站介于60.48~66.55 km范围;平均波速比为1.728,主要集中范围为1.696~1.742.东构造结地壳厚度横向变化剧烈,构造结西端和北端厚而中间薄,东构造结核部Moho面呈现上隆的构造形态,东西向上隆幅度约为6~7 km,南北向的上隆超过9~10 km.东构造结核部地壳上隆减薄可能由高密度、高波速的岩石圈撕裂残片拆沉到上地幔软流圈后重力失衡所致.平均波速比超过1.8的高值异常展布于东构造结的两侧,推测为环东构造结的壳内部分熔融体.东构造结地壳上隆减薄和壳内部分熔融的存在很可能均与幔源热物质的上涌有关,而软流圈地幔的上涌则可能由印度板片的撕裂引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H-k叠加法 ccp叠加法 南迦巴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造山带与南北相邻地带远震接收函数与地壳结构 被引量:16
4
作者 司芗 滕吉文 +4 位作者 刘有山 马学英 乔勇虎 董兴鹏 宋鹏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321-1334,共14页
从2013年3月至2014年11月,我们布设了一条延川—涪陵的流动宽频带地震台阵,剖面由70个流动台站组成,全长约900km,穿越华北克拉通、秦岭—大巴造山带和扬子克拉通东北缘陆内三大构造单元.利用记录到的远震波形资料,提取得到5638个远震P... 从2013年3月至2014年11月,我们布设了一条延川—涪陵的流动宽频带地震台阵,剖面由70个流动台站组成,全长约900km,穿越华北克拉通、秦岭—大巴造山带和扬子克拉通东北缘陆内三大构造单元.利用记录到的远震波形资料,提取得到5638个远震P波接收函数,使用H-κ叠加扫描和CCP偏移叠加方法刻划了秦岭造山带与南北相邻地带的地壳厚度、泊松比以及构造界带.研究结果显示,(1)关于地壳厚度:地壳最厚的区域出现在大巴山,地壳厚度集中在47~51km之间,秦岭的地壳厚度相对大巴山较薄,且呈向北减薄趋势,集中在37~46km之间,渭河盆地地壳厚度为本区域最薄地带,在34°N左右处达到最薄为35km,剖面北侧的南鄂尔多斯盆地的地壳厚度变化缓慢,多为44km左右,南侧的四川盆地东北缘的地壳厚度向南缓慢减薄,集中在42~48km之间;(2)关于泊松比:使用接收函数H-κ叠加扫描法得到了沿剖面各台站下方地壳的平均纵、横波速度比VP/VS(κ),进一步计算得到泊松比σ,泊松比具有明显的横向分块特征,秦岭造山带的泊松比明显低于南北两侧区域,其小于0.26的泊松比表征着该区域地壳物质组分主要为酸性岩石,亦即其酸性长英质组分上地壳相对于基性铁镁质组分下地壳较厚,该区域没有高泊松比分布则表明不存在广泛的部分熔融.(3)关于构造界带:秦岭—大巴造山带与扬子克拉通的边界并非在勉略构造带,应向南移至四川盆地的东北缘,华北克拉通和扬子克拉通分踞秦岭—大巴造山带南、北两侧,且分别以较陡倾角向南和相对较缓的倾角向北俯冲于秦岭—大巴造山带之下,使得秦岭—大巴造山带呈不对称状扇形向外扩展与向上抬升的空间几何模型.秦岭和大巴山之间33°N附近存在分界面,两区域地壳厚度与泊松比特征各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造山带及其南北缘 远震P波接收函数 H-κ叠加 ccp偏移叠加 地壳厚度 泊松比 构造界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速有效的转换波共转换点叠加技术 被引量:40
5
作者 许士勇 马在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57-574,共18页
转换波共转换点 (CommonConversionPoint简称CCP)叠加的关键在于CCP抽道集和非双曲线正常时差校正NMO(NormalMoveOut) .目前方法的精度限制了其在中 -浅层或大炮检距情况下的应用 .我们对CCP叠加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 ,导出了新的CCP位置... 转换波共转换点 (CommonConversionPoint简称CCP)叠加的关键在于CCP抽道集和非双曲线正常时差校正NMO(NormalMoveOut) .目前方法的精度限制了其在中 -浅层或大炮检距情况下的应用 .我们对CCP叠加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 ,导出了新的CCP位置计算公式和非双曲线时距关系式 ,并给出了具体的CCP抽道集方法 .理论模型试验和实验资料处理表明本文方法精度高、简便易行 ,特别是对于中 -浅层和大炮检距情况也能得到良好的叠加效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波地震 多分量地震 转换波 共转换点叠加技术 地震勘探 ccp叠加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九江—福建宁化接收函数剖面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赵延娜 段永红 +4 位作者 邹长桥 魏运浩 邱勇 林吉焱 李学民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22-732,885,共11页
江西九江—福建宁化剖面沿NW--SE方向穿过华南大陆东部的扬子地块和华夏地块两个地质单元.通过收集沿该剖面布设的35个流动宽频带地震台站2012—2014年记录的远震波形资料,采用P波接收函数H-k扫描叠加和CCP叠加两种方法,对该剖面下方的... 江西九江—福建宁化剖面沿NW--SE方向穿过华南大陆东部的扬子地块和华夏地块两个地质单元.通过收集沿该剖面布设的35个流动宽频带地震台站2012—2014年记录的远震波形资料,采用P波接收函数H-k扫描叠加和CCP叠加两种方法,对该剖面下方的地壳厚度和泊松比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沿剖面地壳厚度为29—33km,扬子地块东南边缘与华夏地块的莫霍形态差异明显,萍乡—广丰断裂北侧的萍乐凹陷带深部存在明显的莫霍面上隆现象,为研究区域中地壳最薄处;研究区大部分台站下方的泊松比值相对较低,介于0.21—0.24之间,萍乡—广丰断裂两侧泊松比值稍高,可达0.26,表明不同构造单元地壳深部岩石组成存在差异;萍乡—广丰断裂可作为江绍拼合带的自然西延,是扬子地块与华夏地块在赣北地区的拼合界线,推测其深部的物质组成有相似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华南大陆东部 H-k扫描叠加 共转换点叠加 地壳厚度 泊松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山岩地震屏蔽层的转换波叠前时间偏移成像 被引量:13
7
作者 谢飞 常旭 刘伊克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899-1908,共10页
在反射地震转换波资料处理中,准确求取共转换点一直是一个难题,采用叠前时间偏移技术能避免共转换点道集的抽取,而且能够使转换波归位到真正的反射点上,实现准确成像.本文针对火山岩地震屏蔽层的转换波成像问题,通过对转换波共近似转换... 在反射地震转换波资料处理中,准确求取共转换点一直是一个难题,采用叠前时间偏移技术能避免共转换点道集的抽取,而且能够使转换波归位到真正的反射点上,实现准确成像.本文针对火山岩地震屏蔽层的转换波成像问题,通过对转换波共近似转换点道集进行速度分析,建立了转换波叠前时间偏移的初始速度场,通过速度扫描和纵、横波速度比值扫描确定最佳的偏移速度场和纵、横波速度比值,实现了在火山岩高速层覆盖区域的转换波偏移成像.实际资料的成像结果表明,本文采用的近似转换点计算以及转换波叠前时间偏移方法是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BC数据处理 克希霍夫叠前时间偏移技术 共转换点 共近似转换点 偏移速度扫描 纵、横波速度比值扫描 火山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换波变速抽道速度分析方法 被引量:10
8
作者 何宗强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442-447,共6页
转换波反射点不在炮点-检波点的中心点正下方,其偏离中心点的距离随转换横渡速度Vs和反射点深度h的变化而变化。地面接收到的来自地下某点的转换波反射信号到达时间也不遵循(纵波反射的)双曲线规律,因此不能用纵波速度分析法对转换... 转换波反射点不在炮点-检波点的中心点正下方,其偏离中心点的距离随转换横渡速度Vs和反射点深度h的变化而变化。地面接收到的来自地下某点的转换波反射信号到达时间也不遵循(纵波反射的)双曲线规律,因此不能用纵波速度分析法对转换波进行分析。本文提出的在纵向上接深度变化、而在横向上作变速抽道的转换波叠加速度谱分析方法,避开了转换波反射的不对称性和信号到达时间的非双曲线特征所带来的困难,使转换波的速度精确分析成为现实。应用本文方法对92LYS501测线实际转换渡地震数据进行处理,获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速度分析 转换横波 地震勘探 数据处理 地震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西缘北段的地壳结构和块体间变形关系 被引量:14
9
作者 陈一方 陈九辉 +4 位作者 郭飚 李顺成 齐少华 赵盼盼 李晓姝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86-896,共11页
本文对喜马拉雅计划二期部分台站的远震波形数据进行接收函数提取,利用接收函数共转换点叠加方法获得阿拉善地块、鄂尔多斯地块以及银川—河套盆地下方0~80 km深度的速度间断面结构.结果表明:鄂尔多斯地块成层性好,地壳厚度为38~42 km,... 本文对喜马拉雅计划二期部分台站的远震波形数据进行接收函数提取,利用接收函数共转换点叠加方法获得阿拉善地块、鄂尔多斯地块以及银川—河套盆地下方0~80 km深度的速度间断面结构.结果表明:鄂尔多斯地块成层性好,地壳厚度为38~42 km,康拉德界面为18~22 km,阿拉善地区的Moho面深度为38~45 km.河套盆地地壳厚度约52 km,银川断陷盆地和贺兰山下方的Moho面最深为~55 km.鄂尔多斯西缘构造边界下方Moho面变化明显,且黄河断裂为深大断裂直接切割莫霍界面.根据本文的间断面成像结果我们进一步确定阿拉善地块与鄂尔多斯地块分属不同的大地构造单元.与此同时,我们推测贺兰山以西70~80 km范围内和鄂尔多斯地块西缘北段存在地壳增厚变形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地块 接收函数 共转换点叠加 速度间断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北地区下方660km间断面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高占永 张瑞青 +1 位作者 吴庆举 张广成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11-721,885,共11页
围绕中国东北地区下方俯冲的西太平洋板块是停滞在地幔过渡带内水平向西伸展,还是穿透660km间断面直接进入下地幔,始终是一个具有争议的问题.本文基于P--SV转换波对速度间断面的敏感性,利用中国数字地震台网在东北地区布设的136个固定... 围绕中国东北地区下方俯冲的西太平洋板块是停滞在地幔过渡带内水平向西伸展,还是穿透660km间断面直接进入下地幔,始终是一个具有争议的问题.本文基于P--SV转换波对速度间断面的敏感性,利用中国数字地震台网在东北地区布设的136个固定地震台站记录到的远震波形数据,通过提取台站下方的接收函数并采用共转换点(CCP)叠加技术,得到了该区域660km间断面的起伏变化图像.结果显示,东北地区下方660km间断面下沉幅度超过20km的区域主要集中在44°N以南、东西跨度约400km的范围内.660km间断面的下沉表明西北太平洋板块俯冲到了中国东北地区下方,在较小区域范围内观测到的较大深度异常可能暗示着俯冲板片穿透660km间断面直接进入了下地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北地区 俯冲板块 接收函数 共转换点叠加 660km间断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接收函数方法研究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壳结构
11
作者 曹旭 米宁 +5 位作者 于大勇 王良书 徐鸣洁 李华 黄周传 王攀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15-722,共8页
青藏高原东南部作为板块碰撞的前缘地带一直是地球科学研究的热点,为了揭示碰撞前缘地带地壳结构特征,作者利用布设在中国青藏高原东南部的38个宽频带流动台站记录的2487条远震P波接收函数,采用接收函数CCP叠加(共转换点叠加)和H-κ叠... 青藏高原东南部作为板块碰撞的前缘地带一直是地球科学研究的热点,为了揭示碰撞前缘地带地壳结构特征,作者利用布设在中国青藏高原东南部的38个宽频带流动台站记录的2487条远震P波接收函数,采用接收函数CCP叠加(共转换点叠加)和H-κ叠加两种方法获得了研究区域详细的地壳厚度图像和泊松比值。研究结果显示:两种方法获得的地壳厚度特征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壳厚度存在明显的东西差异和南北差异;喜马拉雅构造区内莫霍面深度变化较大,介于65~80 km之间;拉萨地体内莫霍面深度介于72~80 km之间;雅鲁藏布缝合带两侧地壳厚度突变,缝合带北侧和南侧地壳厚度相差约8 km。研究区域平均泊松比值较小,为0.24,和大多数造山带泊松比偏低的特征类似。研究区域中下地壳广泛存在强转换界面,该界面可能对应中下地壳高速层的上界面,埋深40~70 km,表明壳内发生深熔或部分熔融作用,导致壳内发生重力分异,在中下地壳形成了高速薄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南部 接收函数 H-κ叠加 ccp叠加 地壳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缘岩石圈及软流圈结构
12
作者 范军 朱介寿 +2 位作者 江晓涛 吴朋 杨宜海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46-752,共7页
青藏高原东缘岩石圈及软流圈结构的研究是认识该区域地壳上地幔的构造形变及高原内部物质向东运移的重要手段。通过搜集四川区域数字地震台站和野外临时地震台站记录的观测资料,采用接收函数共转换点(CCP)偏移叠加成像方法对青藏高... 青藏高原东缘岩石圈及软流圈结构的研究是认识该区域地壳上地幔的构造形变及高原内部物质向东运移的重要手段。通过搜集四川区域数字地震台站和野外临时地震台站记录的观测资料,采用接收函数共转换点(CCP)偏移叠加成像方法对青藏高原东缘深部结构研究。研究结果揭示:青藏高原东缘的地壳厚度比四川盆地的魂壳厚度大10~20km在青藏高原东缘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莫霍面处存在大幅度的垂向错断和变形。从青藏高原东缘到四川盆地,岩石圈与软流圈分界面(LAB)显示出深度逐步增加、410km间断面深度则有变浅的趋势。在地壳的下界面和LAB界面间以及LAB界面与410km间断面间也存在多条不连续的分层。青藏高原东缘和四川盆地的LAB界面的下方都有明显的低速层分布,但它们之间存在差别,四川盆地的LAB界面的下方低速层分布较为完整,而青藏高原东缘LAB界面下方的低速层分布中可见离散的高速块体分布。青藏高原东缘与四川盆地深部结构的明显差异,体现了该地区的深部地球动力学背景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缘 接收函数 共转换点偏移叠加 岩石圈 软流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