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红色文化数字智能化传播赋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田钒平 郭庆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19,共10页
数字时代,以红色文化数字智能化传播赋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红色文化数字智能化传播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彼此共存、相互促进,并在育人价值基点上具有高度契合性。红色文化与社交... 数字时代,以红色文化数字智能化传播赋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红色文化数字智能化传播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彼此共存、相互促进,并在育人价值基点上具有高度契合性。红色文化与社交媒体和网络平台深度融合,扩大红色文化数字智能化传播的范围;算法推荐根据用户画像精准推送红色文化内容,满足各族群众的不同需求;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三维建模(3D)等数字技术,提升各族群众对红色文化的参与感和认同感;跨界整合助力红色文化数字智能化传播,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社会氛围。红色文化数字化传播赋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不仅需要突出各族群众共享的红色文化符号,实现红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且还需要加强红色文化数字智能化传播过程中的风险防控和内容管理,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氛围,更需要完善与红色文化相关的法律规范,引导红色文化数字智能化传播朝法治化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文化 数字智能化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文化强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征程上民族传统体育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新思考 被引量:2
2
作者 田祖国 郭良如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5-52,共8页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在增强文化认同和维系民族情感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载体。研究运用文献资料、逻辑推理、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系统探索了在新征程场域中,民族传统体育应如...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在增强文化认同和维系民族情感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载体。研究运用文献资料、逻辑推理、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系统探索了在新征程场域中,民族传统体育应如何抓住新机遇和勇于面对新挑战,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研究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国家出台政策和数字信息技术为民族传统体育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新引擎、注入新动能、开创新赛道,并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时代新文化建设和数字中国建设为民族传统体育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出新使命、新目标、新要求。基于以上分析,提出新举措:践行民族传统体育的新发展理念,铸牢中华民族理想信念;提炼民族传统体育特有精神符号,凝聚中华民族价值共识;加快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创新转化,强化中华民族情感归属推进民族传统体育交往交流交融,升华中华民族认知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 共同体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传统体育助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曹高丁 戴彬 青觉 《体育文化导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3-79,共7页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分析民族传统体育助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价值、困境,并提出路径。价值:增进情感归属,强化中华民族认同根基;促进文化传承,赓续中华民族文化血脉;回应人民需求,夯实精神家园基础力量。困境:情感...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分析民族传统体育助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价值、困境,并提出路径。价值:增进情感归属,强化中华民族认同根基;促进文化传承,赓续中华民族文化血脉;回应人民需求,夯实精神家园基础力量。困境:情感动员功能式微,民族文化内涵弱化,产业发展模式滞后。路径:积蓄情感能量,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强化文化认同,更新民族体育文化传承理念;激活产业动能,构建“体育+”现代产业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助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传统体育文化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资本、堵点与破解——基于集体记忆视角 被引量:2
4
作者 吴宣廷 吉灿忠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3-70,共8页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增强文化认同、凝聚团结力量、推动文明发展的内生动力。运用文献研究、逻辑分析、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基于集体记忆理论视角,审视以传统体育文化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认为增强文化认同和...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增强文化认同、凝聚团结力量、推动文明发展的内生动力。运用文献研究、逻辑分析、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基于集体记忆理论视角,审视以传统体育文化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认为增强文化认同和重塑集体记忆是以传统体育文化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逻辑起点与逻辑空间。传统体育文化集体记忆虽然通过增强主体动力、雕筑标识形象、创造精神食粮,厚积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厚重资本;但在构筑过程中,由于面临记忆主体骤减遗失、记忆内容模糊虚泛、记忆过程疏离松散等问题,导致文化认同生成的主体动力被削弱,文化认同塑造的客观维系受阻,以及文化认同形式的实施秩序遭到破坏。由此基于“谁来记忆”“记忆什么”及“如何记忆”的逻辑主线构建破解路径:以系统性保护激活记忆人群意愿,激发文化认同生成的主体动力;以符号化标识提质记忆内容载体,释放文化认同塑成的客体空间;以现代化叙事凝聚记忆手段合力,创设文化认同形成的交融情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记忆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传统体育文化 文化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魂脉·祖脉·文脉:摆手传统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探赜 被引量:1
5
作者 林继富 单文彬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2-72,共11页
土家族摆手传统包括摆手舞、摆手歌、摆手堂,三部分交融一体。摆手歌吟唱跨族群叙事中“同源共祖”的共有精神家园,体现了土家人以及周边民众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摆手堂,以及跨吊脚楼建筑空间的始祖神祇和郡望世系叙事,... 土家族摆手传统包括摆手舞、摆手歌、摆手堂,三部分交融一体。摆手歌吟唱跨族群叙事中“同源共祖”的共有精神家园,体现了土家人以及周边民众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摆手堂,以及跨吊脚楼建筑空间的始祖神祇和郡望世系叙事,与中华民族的祖脉贯通,表征了土家族自觉溯源华夏文明共同始祖的中华民族历史脉络,共同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镜像;摆手舞,以及跨族群舞蹈艺术同边同脚的舞姿和“单摆—双摆—回旋摆”的动态语汇,与藏族弦子舞、彝族都荷舞、傣族孔雀舞等舞蹈文脉共振、交融相生,共同书写“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图景。摆手传统的神话叙事、空间实践与艺术展演三重耦合,承载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共同价值观念、共同历史根基、共同情感连接,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活态样本与理论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摆手舞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体育精神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多维向度及实践 被引量:8
6
作者 赵富学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共8页
中华体育精神是中华民族在长期体育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和情感纽带,与时代精神交相辉映,能够为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强国建设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气。运用文献资料和逻辑推理... 中华体育精神是中华民族在长期体育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和情感纽带,与时代精神交相辉映,能够为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强国建设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气。运用文献资料和逻辑推理等方法,通过对《关于体育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指导意见》的解读与分析,从资源拓展、理论研究、教育实践、文化传承等多维向度,充分认识体育在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独特价值和重要作用,探寻中华体育精神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实践进路,为建成体育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各民族团结友谊的合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强国 中华体育精神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传统体育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2
7
作者 郭良如 顾怡然 《体育文化导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4-79,共6页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梳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体育诠释,探究民族传统体育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在逻辑,并提出实践路径。内在逻辑:筑牢精神支撑、夯实物质基础、培植文化源泉、搭建互动平台。实践路径:加强治理,推...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梳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体育诠释,探究民族传统体育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在逻辑,并提出实践路径。内在逻辑:筑牢精神支撑、夯实物质基础、培植文化源泉、搭建互动平台。实践路径:加强治理,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发展产业,助推地区经济持续发展;弘扬文化,强化民族认同;开展活动,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文化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享、流动与超越: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的空间向度 被引量:1
8
作者 杨之海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3-82,共10页
在整体性保护框架下,行政空间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基本单位,而对遗产空间的工具认知忽略了遗产多维空间向度及其尺度张力。本文从空间的视角出发,将遗产生成空间、传承空间、虚拟空间纳入整体性保护范畴,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在整体性保护框架下,行政空间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基本单位,而对遗产空间的工具认知忽略了遗产多维空间向度及其尺度张力。本文从空间的视角出发,将遗产生成空间、传承空间、虚拟空间纳入整体性保护范畴,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及内涵。文化生态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成空间,彰显遗产在地方层面共享的中心、边界与方向性特征,形塑生态共享的遗产地理基底。传承主体的空间流动,推动各民族跨区域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传承空间的横向扩展和纵向堆叠,提升遗产共享能力。数字技术催生的虚拟空间突破地理限制,多主体以超越空间的形式参与遗产再生产。生态共享、主体流动、超越空间的遗产特征,延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地方到国家、从文化群体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空间尺度,成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空间想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整体性保护 空间向度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三多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视域下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在机理与构筑路径
9
作者 魏莉 汪秀梅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14,共10页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世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以...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世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以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为指导,从构筑主体、内容来源、发展动力“三元结构”阐释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在机理,从共同性、时代性、包容性“三个层面”揭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生发特点,从物质、文化、社会“三大维度”探究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实践路径,既是新时代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更好凝聚各族人民智慧和力量的时代课题,也是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深层次追求,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 精神家园 中华民族共同利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思想内涵和当代价值
10
作者 刘彦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23,共9页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精神生产理论和共同体思想,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和合”思想,形成于党推进民族团结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与实践,巩固于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任务,其理论出场...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精神生产理论和共同体思想,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和合”思想,形成于党推进民族团结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与实践,巩固于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任务,其理论出场经历了初步酝酿、筑根奠基、开创发展、推进巩固等四个阶段。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以中华文明为底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伟大民族精神为支撑、以民族情感认同为基础,并对海内外中华儿女具有广泛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文化载体。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民族工作 中华文明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现实根基与理论超越
11
作者 陈辉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4-33,共10页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深刻时代命题,是塑造统摄全体成员、凝聚广泛共识并为民族复兴提供“人心归聚、精神相依”的精神动力。其构成上体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三元一体”,具有...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深刻时代命题,是塑造统摄全体成员、凝聚广泛共识并为民族复兴提供“人心归聚、精神相依”的精神动力。其构成上体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三元一体”,具有凝聚民族复兴伟力、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及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重大时代意义。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数千年“多元一体”的历史演进与现实格局中。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阐释范式实现了对西方中心主义叙事的超越:超越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对符号建构的侧重,超越哈贝马斯“公共领域”对理性反思的倚重,超越涂尔干“集体意识”的社会图式化倾向,超越阿斯曼“文化记忆”对精英建构的偏重,超越查尔斯·泰勒“承认的政治”止于差异和解的局限。该理念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贡献,也为理解和构建当代国家认同提供了中国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多元一体” 文化认同 理论超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解乒乒 何飞虎 苑文 《体育文化导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13,共6页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探讨武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涵、价值与困境,并提出路径。价值: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困境:武术传播失真,武德教育式微,尚武精神缺乏。路径:加强武术精准传播,...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探讨武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涵、价值与困境,并提出路径。价值: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困境:武术传播失真,武德教育式微,尚武精神缺乏。路径:加强武术精准传播,凝聚文化思想;提升武德规范教育,践行中华美德;深化爱国尚武教育,厚植爱国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 武术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文化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与中华民族大团结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延中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25,共9页
中国共产党及党的历代领导人都高度重视中华民族大团结和中华儿女大团结,在不同历史时期皆将其作为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尤其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促进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的基本经验: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解决民族问题的... 中国共产党及党的历代领导人都高度重视中华民族大团结和中华儿女大团结,在不同历史时期皆将其作为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尤其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促进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的基本经验: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始终强调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推动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不断创新和发展、明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地位、确立以中华民族大团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民族政策 民族大团结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向内凝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主体性意蕴 被引量:13
14
作者 俞贺 魏莉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0-42,共13页
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表现为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独立自主的主人翁意识与自信、自觉、自为的历史主动精神。巩固文化主体性,应在“第二个结合”中着力赓续中华文脉,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不断建设中... 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表现为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独立自主的主人翁意识与自信、自觉、自为的历史主动精神。巩固文化主体性,应在“第二个结合”中着力赓续中华文脉,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不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巩固文化主体性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在耦合,旨在巩固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与中华文化的一体性,并为“五个认同”提供坚实保障、为“四个与共”开拓精神磁场、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造思想城墙、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打通时空场域。发挥中华文化“向内凝聚”的作用,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量赋能,促进各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相互融通、有机统一,不断建设中华文化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主体性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向内凝聚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被引量:7
15
作者 李建宗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12,共6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形成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身的特点使其能够很好地传承和广泛地传播,从而在历时性的延续性和共时性的受众面两个维度具有绝对的优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形成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身的特点使其能够很好地传承和广泛地传播,从而在历时性的延续性和共时性的受众面两个维度具有绝对的优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认同的前提和基础,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不断形塑着中华文化认同。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中,需要纳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甄别标准,以及如何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开展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中华文化认同 中华民族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融”为导向创作民族艺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以五十六个民族乐器《同奏一首歌》等为案例
16
作者 陈姗姗 祁进玉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2-89,共8页
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民族工作中,应积极运用舞台元素呈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艺术形象,用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塑造中国的国家形象,用传统的民族文化艺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艺术作为情感表达媒介,可以搭建... 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民族工作中,应积极运用舞台元素呈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艺术形象,用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塑造中国的国家形象,用传统的民族文化艺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艺术作为情感表达媒介,可以搭建起各民族间沟通的桥梁,同时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融互动,导向文化的更深层次。以歌舞乐艺术作品为载体,能够展现和诠释中华文化符号、中华民族形象,体现各民族文化的融合,展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图景,通过其感染力加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以五十六个民族乐器《同奏一首歌》和民族打击乐与舞蹈《鼓舞中华》作为案例,分析以“融”为导向的民族艺术创作的特点与意义,结合与创作者的访谈资料进行深入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民族歌舞乐 以“融”为导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新征程民族传统体育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时代价值及推进路径 被引量:46
17
作者 白晋湘 郑健 朱鹏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3-32,共10页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在凝聚民族精神、维系民族团结中发挥着重要的精神纽带作用,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宝贵资源和最佳载体。研究通过文献资料调研、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中华武术、舞龙舞狮、苗族鼓舞...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在凝聚民族精神、维系民族团结中发挥着重要的精神纽带作用,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宝贵资源和最佳载体。研究通过文献资料调研、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中华武术、舞龙舞狮、苗族鼓舞、龙舟竞渡等最具代表性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符号和精神标识为载体解读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时代价值,并对其推进路径进行分析。研究认为,新时代新征程民族传统体育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深化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夯实民族团结进步根基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时代价值。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时代新征程民族传统体育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推进路径,即构建以新发展理念为核心的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体系、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打造民族传统体育最具代表性文化符号和精神标识、开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传统体育创建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新征程 民族传统体育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时代价值 推进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理论意蕴与实践要求 被引量:10
18
作者 肖力 邢洪儒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92-194,共3页
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一重要论述对于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世界文化之林独树一帜,千百年来一直... 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一重要论述对于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世界文化之林独树一帜,千百年来一直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根基和精神家园。精神家园是安顿人类思想魂魄的文化归宿,中华文化是统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根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是内化与外显中华文化本质精髓的实践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共有精神家园 文化软实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武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理论与现实逻辑 被引量:24
19
作者 白晋湘 万利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7,共7页
中国武术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在理论逻辑上具有共生共契的可通约性:中国武术的文化内涵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共通的价值内核;弘扬中国武术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共生的现实指向;中国武术... 中国武术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在理论逻辑上具有共生共契的可通约性:中国武术的文化内涵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共通的价值内核;弘扬中国武术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共生的现实指向;中国武术发展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同向的目标逻辑。以中国武术为载体,如何唤起中国武术的“集体记忆”,从而形成新的“国家记忆”,引领我们构筑共有精神家园是问题的关键与原则。在坚持目标导向和内容创新的前提下,中国武术需要发挥文化表达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实现中国武术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从多层面建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传播路径:一是再现中国武术的时代内涵和精神价值;二是在建构中实现中国武术的符号再造;三是以价值驱动中国武术的内容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武术 构筑 共同体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认同是筑牢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之基 被引量:26
20
作者 木拉提·黑尼亚提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1年第4期50-57,共8页
文章从中华文化是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文化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关键、开展意识形态领域的反分裂斗争是新疆建设共有精神家园的基本保证等方面的分析,提出在进行新疆各民族文化建设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文章从中华文化是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文化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关键、开展意识形态领域的反分裂斗争是新疆建设共有精神家园的基本保证等方面的分析,提出在进行新疆各民族文化建设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推动新疆各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通过开展文化润疆工程加强和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教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集聚起磅礴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认同 中华民族 共有精神家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