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7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西省2023年4月降水异常特征及成因分析
1
作者 王大勇 王晓琼 +3 位作者 柯宗建 张冬峰 陈颖 闫加海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78-486,共9页
利用山西省 1981-2023年 4月降水数据、NCEP/NCAR再分析大气环流和海温数据,基于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回归分析、合成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方法,探讨山西省 2023年 4月降水异常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2023年 4月山西省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增加 204.... 利用山西省 1981-2023年 4月降水数据、NCEP/NCAR再分析大气环流和海温数据,基于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回归分析、合成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方法,探讨山西省 2023年 4月降水异常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2023年 4月山西省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增加 204.4%,为 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大降水.此次降水异常与海温外强迫因子导致的大气环流异常密切相关,后冬(1-2月)北大西洋海温由北至南"-+-"的异常分布,有利于4月北大西洋至东亚地区 500 hPa位势高度场"-+-+"异常波列的加强和维持,以及低层 850 hPa水汽向山西的辐合,这一有利的高低空环流配置是山西省 2023年 4月降水异常偏多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异常 大气环流 海表温度 山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斯贝波和局地瞬变强迫对中国东部春季一次强降水事件的影响
2
作者 王建波 于群 +3 位作者 韩艳凤 郭浩康 田莹 戈瑶 《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9-225,共17页
为探讨2023年4月初中国东部极端强降水事件大气环流异常的演变机理,基于逐日NCEP再分析资料,通过诊断罗斯贝波能量频散和瞬变波强迫,研究了罗斯贝波传播和局地瞬变波强迫在欧亚中高纬度大气环流“双阻”形势建立与维持过程的作用以及可... 为探讨2023年4月初中国东部极端强降水事件大气环流异常的演变机理,基于逐日NCEP再分析资料,通过诊断罗斯贝波能量频散和瞬变波强迫,研究了罗斯贝波传播和局地瞬变波强迫在欧亚中高纬度大气环流“双阻”形势建立与维持过程的作用以及可能的前兆信号,提出了中高纬度“双阻”型环流分布影响2023年4月初中国东部极端强降水的可能机制,结果指出:前期极涡较强,类似极地欧亚遥相关(类POL)作用引起乌拉尔山至东北亚地区高压脊发展,由北大西洋强降水激发的罗斯贝波向下游传播,在上游罗斯贝波和贝加尔湖西部冷空气瞬变强迫的共同作用下,乌拉尔山至东北亚地区上空形成较为稳定的“+−+”型,即“乌拉尔山阻塞高压、贝加尔湖低压槽和东北亚阻塞高压”双阻型分布形势:乌拉尔山、东北亚阻塞高压为异常热源,具有上下相当正压结构;贝加尔湖低压槽为异常冷源,上下为斜压结构;“双阻”型环流分布中的经向风异常增大了冷(暖)空气的向南(北)输送,当副热带西风急流中频散到中国东部的弱波动与中高纬度罗斯贝波同位相叠加时,中高纬度“+−+”型罗斯贝波向南伸展,加强经向风。在低空反气旋西南侧较强的南风和东北亚阻塞高压下沉气流增温的共同作用下,中国东部显著增温,随着贝加尔湖西部强冷空气下沉南压,中国东部相继形成了强冷锋、气旋和切变线,产生暴雪、寒潮、强对流和强降水天气。当北大西洋再次激发罗斯贝波向下游传播时,北大西洋东部阻塞高压加强东移,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减弱崩溃,中国东部降水结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流异常 罗斯贝波 瞬变强迫 “双阻”型环流分布 强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表面气温趋势变化和极端事件研究进展
3
作者 徐敏 胡晓明 +3 位作者 杨清华 罗昊 刘骥平 余意 《大气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92-803,共12页
南极表面气温变化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南极大陆的部分区域出现了显著的变暖与极端天气,这对南极冰架稳定性与冰盖物质平衡产生了严重影响。本文综述了目前南极各区域表面气温的变化特征及其潜在机制。南极表面气... 南极表面气温变化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南极大陆的部分区域出现了显著的变暖与极端天气,这对南极冰架稳定性与冰盖物质平衡产生了严重影响。本文综述了目前南极各区域表面气温的变化特征及其潜在机制。南极表面气温变化趋势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西南极区域显著增暖,尤其是在冬季与春季;南极半岛出现快速变暖,年平均气温趋势达0.5℃/(10 a)左右,极端高温可超过10℃;东南极内陆地区的气温变化则相对平缓。气温变化受大气环流影响,其通过调控向极能量和水汽输送改变南极各区域的气温分布。同时,短期局地环流异常会导致极端气温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气温 趋势变化 极端事件 时空特征 环流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昆仑山北坡持续性暴雨的水汽输送及其大气三维结构特征 被引量:2
4
作者 刘晶 周雅蔓 +5 位作者 李建刚 曾勇 仝泽鹏 江雨霏 杨莲梅 周玉淑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11-1727,共17页
利用基于拉格朗日方法的HYSPLIT_4轨迹模式,结合地基GPS-MET观测资料,对2019年6月24~26日中昆仑山北坡一次持续性暴雨天气大尺度水汽输送特征及水汽源地进行分析,阐明了干旱区强降水期间大尺度环流异常与水汽持续接力输送过程的关系。... 利用基于拉格朗日方法的HYSPLIT_4轨迹模式,结合地基GPS-MET观测资料,对2019年6月24~26日中昆仑山北坡一次持续性暴雨天气大尺度水汽输送特征及水汽源地进行分析,阐明了干旱区强降水期间大尺度环流异常与水汽持续接力输送过程的关系。结果表明:(1)降水前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位置异常偏西,副高外围偏南气流造成高原增湿明显。强降水期间,副高继续向西北伸展,低纬度水汽沿印度夏季风环流向北输送,经青藏高原接力输送至暴雨区,与塔什干低涡前偏南气流共同构成了中昆仑山北坡持续性强降水的水汽输送通道,水汽持续接力输送造成暴雨区可降水量(PWV)出现两次急剧增湿过程,测站PWV峰值达到气候平均值近2倍。(2)300 hPa温度异常对于本次中昆仑山北坡持续性大暴雨天气水汽输送具有重要的作用。降水前和降水期间,300 hPa暖异常中心激发200 hPa反气旋式环流异常和经向风正异常中心,同时,在暖异常中心南侧(印度半岛北部)和西侧,激发500 hPa反气旋式环流异常中心和气旋式环流异常中心,反气旋式环流后部经向风正异常中心将低纬度地区暖湿气流向北输送,与气旋式环流东部偏南气流在暴雨区汇合,为持续性暴雨的发生提供充沛的水汽供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昆仑山北坡 持续性暴雨 水汽输送 大气环流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北部极端降水时空演变规律及与大气环流因子的响应 被引量:1
5
作者 蔡霞 梁桂花 +3 位作者 张冬峰 蔡琳 白樱 李锐锋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91-402,共12页
基于山西北部28个国家气象站点,1972—2020年逐日降水资料,选用8个极端降水指数,采用线性回归、Pearson相关分析、连续小波和交叉小波变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山西北部极端降水的时空变化及其与大气环流因子的相关性和周期特征。结果表明:... 基于山西北部28个国家气象站点,1972—2020年逐日降水资料,选用8个极端降水指数,采用线性回归、Pearson相关分析、连续小波和交叉小波变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山西北部极端降水的时空变化及其与大气环流因子的相关性和周期特征。结果表明:(1)在时间上,山西北部8个极端降水指数都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和21世纪00年代后期到10年代,年总降水量(PRCPTOT)、中雨以上日数(R10mm)、强降水量(R95P)、极强降水量(R99P)、1 d最大降水量(Rx1day)、5 d最大降水量(Rx5day)均增多,日降水强度(SDII)显著增强,持续湿期日数(CWD)也略有增多。整个20世纪80年代降水异常偏少。(2)在空间上,极端降水指数呈从东北向西南地区逐步增加的态势。从站点趋势变化来分析,大多数站点的极端降水指数呈上升趋势,其中,上升趋势最显著的站点均位于忻州市境内西南部。朔州市境内和忻州市东南部站点PRCPTOT和SDII都呈增加趋势,但CWD则呈减少趋势,由此说明朔州市境内和忻州市东南部地区发生极端降水事件的概率较大。(3)通过小波变换分析发现,1990—2020年山西北部极端降水指数表现出约4 a左右的周期特征。在选取的大气环流指数中,北大西洋涛动指数(NAO)对山西北部极端降水影响最明显,NAO越大,PRCPTOT、R10mm、R95p、R99p、Rx1day、Rx5day、SDII则越小,同时CWD也越少,山西北部产生少雨干旱的几率较大,反之,易发生多雨、洪涝现象。研究结果可为山西北部气象灾害的防御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水指数 时空分布 大气环流异常因子 小波分析 山西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省秋季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王晓琼 张冬峰 +3 位作者 王大勇 张国宏 闫加海 陈颖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07-1215,共9页
利用山西省1961-2021年秋季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海温资料,分析山西省秋季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山西省秋季降水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前偏多,之后减少,21世纪00年代中期又开始增多。进一步从大气环流角度探讨这种年代... 利用山西省1961-2021年秋季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海温资料,分析山西省秋季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山西省秋季降水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前偏多,之后减少,21世纪00年代中期又开始增多。进一步从大气环流角度探讨这种年代际变化的成因可知,在降水偏多时期,200 hPa纬向风场东亚西风急流位置偏北,有利于山西地区上升运动增强;500 hPa位势高度场上欧亚大陆上空呈现出显著的正-负-正异常分布,有利于高纬冷空气向南爆发;850 hPa风场有利于低纬水汽向山西输送,在这样的高低空环流配置下,有利于山西省降水增加。同时山西省秋季降水量与海温异常存在密切关系,当前期3-5月北太平洋中部海温偏高,热带中东太平洋海温偏低时,山西省南部秋季降水易偏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季降水 时空变化特征 大气环流 海温异常 山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60年金沙江流域雨季降水的时空变化及其环流特征
7
作者 蒋燕 周彬彬 +6 位作者 詹艳玲 王有香 张贺 林朝晖 田凤云 陈凯 张聪通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67-680,共14页
基于1961~2021年中国大陆格点化降水数据(CN05.1)分析了金沙江流域雨季(5~10月)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发现金沙江流域上游南部、中游以及流域下游的南部(A区),雨季总降水量存在减少趋势,流域上游中部和下游的西北部地区(C区)雨季降水有显... 基于1961~2021年中国大陆格点化降水数据(CN05.1)分析了金沙江流域雨季(5~10月)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发现金沙江流域上游南部、中游以及流域下游的南部(A区),雨季总降水量存在减少趋势,流域上游中部和下游的西北部地区(C区)雨季降水有显著增加趋势,而流域上游的北部(B区)雨季降水的长期变化趋势并不明显,表明流域不同分区在雨季降水长期变化趋势上存在显著的不同。在年际变化尺度上,1961~2012年期间A区与C区雨季降水变化存在显著正相关,呈同位相变化;但在2013年以后,A区和C区降水变化趋势呈反位相,且降水趋势变化的差异主要出现在6月。进一步合成分析表明,1961~2012年期间对应于A区和C区的降水偏多年(偏少年),金沙江流域上空对流层中低层为来自西太平洋的气旋性(反气旋)风场异常,而高层为反气旋(气旋性)风场异常,有利于流域大部地区降水异常偏多(偏少)。2013年之后,研究发现在流域上空的对流层中低层,来自孟加拉湾的西南气流在流域南部形成反气旋风场异常,并在流域北部与来自鄂霍茨克海的气旋性风场异常的偏北风辐合;对流层高层为反气旋风场异常,这有利于流域北部降水偏多,而南部降水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降水 年际变化 大气环流异常 金沙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盛夏亚洲大陆上空急流变化的两类模态及其与东亚大气环流异常的联系
8
作者 李双吟 张耀存 +1 位作者 黄丹青 况雪源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95-904,共10页
基于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利用EOF分解方法揭示出1960-2019年7-8月亚洲大陆上空西风急流变化的两类主要模态,并利用合成方法研究了两类模态与东亚大气环流异常的联系及其气候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夏季亚洲大陆上空西风急流变化的... 基于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利用EOF分解方法揭示出1960-2019年7-8月亚洲大陆上空西风急流变化的两类主要模态,并利用合成方法研究了两类模态与东亚大气环流异常的联系及其气候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夏季亚洲大陆上空西风急流变化的第一模态为纬向风以急流轴为界南北的反位相变化,主要表现为急流整体的南北移动;第二模态为纬向风以青藏高原为界在东西方向上的反相变化,主要表现为急流轴的西南(西北)-东北(东南)向倾斜,该结论不同于以往大多数研究将第二模态定义为急流的强度变化。通过对大气环流异常的分析发现,急流的南北移动对应南亚高压同步的南北移动以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范围的变化,急流向南移动时,南亚高压脊线偏南,同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向南扩张,急流向北移动时则相反,该模态主要影响亚洲地区40°N以南的降水异常以及贝加尔湖一带、东亚和南亚的温度异常。第二模态即纬向风以青藏高原为界的反相变化主要伴随着南亚高压强度的东西振荡,急流轴呈西南(西北)-东北(东南)向倾斜时,南亚高压东侧(西侧)位势高度增强,该模态与西亚高纬度地区、中亚以及印度半岛的降水异常有关。此外,第二模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可影响整个欧亚大陆的气温,并呈现双偶极子型的异常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热带西风急流 年际变率模态 青藏高原 大气环流异常 气候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太平洋副极地海洋锋四季变异特征及其与中纬度大气的联系 被引量:1
9
作者 张然 陈圣劼 黄晶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27-442,共16页
基于高分辨率海洋与大气再分析资料,结合统计分析与动力学诊断,揭示了北太平洋副极地海洋锋区(Subarctic Oceanic Frontal Zone,SAFZ)强度四季变异的特征及成因,阐释了与SAFZ四季异常相伴随的中纬度大气环流异常特征及其对应的动力学过... 基于高分辨率海洋与大气再分析资料,结合统计分析与动力学诊断,揭示了北太平洋副极地海洋锋区(Subarctic Oceanic Frontal Zone,SAFZ)强度四季变异的特征及成因,阐释了与SAFZ四季异常相伴随的中纬度大气环流异常特征及其对应的动力学过程。结果表明,SAFZ在秋、冬、春季较强,夏季相对较弱。海温经向平流过程是秋、冬、春季SAFZ强度维持的主导因素,而海-气界面净热通量交换过程对夏季SAFZ强度减弱起决定作用。在不同季节,伴随SAFZ强度变异,边界层湍流热通量发生变化,非绝热加热异常引起锋区上方低层气温经向梯度与大气斜压性的异常,进而导致大气瞬变涡旋活动异常。由瞬变涡旋涡度强迫异常主导,中纬度北太平洋及中国东部、东北部等地上空对应产生相当正压结构的大气位势高度场异常与风场异常,相应的大气环流异常场存在季节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极地海洋锋区 海温异常 四季变异 大气瞬变涡旋强迫 中纬度大气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1961~2022年寒潮气候变化特征及大气环流异常分析
10
作者 唐健 秦意茗 +6 位作者 黄馗 卓毅鑫 胡甲秋 戚焕兴 蒙文川 刘鲁宁 陈明惠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63-574,共12页
研究全球变暖背景下低温寒潮的演变趋势是气候变化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重要信息。本研究利用广西1961~2022年75个气象台站逐日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数据,根据广西寒潮标准,计算近61个寒潮年单站和区域的寒潮日数、频... 研究全球变暖背景下低温寒潮的演变趋势是气候变化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重要信息。本研究利用广西1961~2022年75个气象台站逐日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数据,根据广西寒潮标准,计算近61个寒潮年单站和区域的寒潮日数、频次和强度,并利用WS2001线性趋势变化评估方法、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广西寒潮演变规律和大气环流的气候异常特征。结果表明:97.9%的寒潮发生在11月至次年3月,且12月至次年2月频次最高。寒潮日数和频次呈现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空间格局,而寒潮强度则中部最高、东部次之、西部最低。近61年寒潮站日数和站次数呈减少趋势,且桂北和桂东减少速率高于桂南和桂西,而站平均寒潮强度呈弱的增加趋势,增幅高值在中部和东部区域,但广西区域性的寒潮从日数、强度和覆盖的站点数量均没有显著变化。广西寒潮主要发生季的气温增加显著,且在1998年发生气温突变,气候变暖后,尽管寒潮频次下降,但区域性寒潮日数降幅较小,站点和区域寒潮强度均表现为轻微的增加趋势。南海副高位置偏南、北半球中高纬度极涡面积和强度指数偏大、乌拉尔山高压脊偏强、东亚大槽偏弱、北极涛动和北大西洋涛动为负位相时,造成广西寒潮频次偏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 寒潮 变化趋势 时空分布 气候变暖 大气环流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北南部冬季气温异常及其大气环流特征变化 被引量:33
11
作者 杨素英 王谦谦 孙凤华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34-344,共11页
该文在对东北冬季气温异常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探讨了影响其异常的同期因子———该地区上空大尺度环流异常特征。发现:东北冬季气温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处于冷期,60年代达到低谷,80年代中期以... 该文在对东北冬季气温异常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探讨了影响其异常的同期因子———该地区上空大尺度环流异常特征。发现:东北冬季气温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处于冷期,60年代达到低谷,80年代中期以后一直处于暖期,90年代为49年来最暖期,1986年是由冷转暖的明显突变点;气温异常存在3~4年、8~9年的年际周期及16~18年的年代际周期;东北地区冬季气温异常与黄河以北地区一致性非常好,是49年全国增暖最显著的地区之一;冷、暖冬年,欧亚中高纬度大气环流异常存在显著的差异,西伯利亚高压、亚洲极涡、贝加尔湖高压脊、东亚大槽及极锋急流是影响其异常的同期重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气温异常 大气环流特征 NCEP/NCAR再分析资料 中国东北 20世纪80年代 南部 时空变化特征 大气环流异常 西伯利亚高压 大尺度环流 1986年 异常特征 60年代 90年代 东北地区 贝加尔湖 东亚大槽 突变点 年代际 一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1年海洋和大气环流异常及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被引量:20
12
作者 王朋岭 周兵 +4 位作者 韩荣青 孙冷 王遵娅 司东 孙丞虎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72-479,共8页
本文基于实时和历史观测资料,利用气候统计和气候机理诊断方法,对2011年气候异常及成因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表明,全球海洋外源强迫和大气内部动力过程共同作用下的大气环流系统组合异常,是造成2011年中国大部地区降水异常偏少,温度明显偏... 本文基于实时和历史观测资料,利用气候统计和气候机理诊断方法,对2011年气候异常及成因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表明,全球海洋外源强迫和大气内部动力过程共同作用下的大气环流系统组合异常,是造成2011年中国大部地区降水异常偏少,温度明显偏高,呈现暖干型气候特征的主要原因。具体表现为,拉尼娜事件在2011年夏季短暂中断后,9月再次进入拉尼娜状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5月之前异常偏弱、偏东,致使长江中下游出现严重春旱,之后副热带高压有所加强,尤其在6月异常偏强,使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量偏多、旱涝急转;秋季副热带高压脊线偏北、中高纬度冷空气活动阶段性活跃,致使华西、黄淮地区秋雨异常偏多;热带印度洋海温演变经历负偶极型海温模态后,夏季转为全区一致型暖海温;2010/2011年东亚冬季风偏强,2011年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早、结束偏晚,东亚夏季风正常偏弱;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生成数量处于偏少的年代际时段,2011年热带气旋生成数量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尼娜 大气环流 气候异常 成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8/2009年秋冬季我国东部严重干旱分析 被引量:39
13
作者 陶诗言 卫捷 +1 位作者 孙建华 赵思雄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10,共8页
2008/2009年秋冬季我国12省区出现30~50年一遇的罕见干旱,这次我国大范围严重干旱是较长时期降水稀少所造成的。欧亚中高纬度存在稳定的准静止环流系统是造成这次干旱灾害的主要成因。东亚大槽维持在日本东北部,高原上空为稳定的高压脊... 2008/2009年秋冬季我国12省区出现30~50年一遇的罕见干旱,这次我国大范围严重干旱是较长时期降水稀少所造成的。欧亚中高纬度存在稳定的准静止环流系统是造成这次干旱灾害的主要成因。东亚大槽维持在日本东北部,高原上空为稳定的高压脊,中国大陆长时期处于东亚大槽槽后西北气流控制下;从亚洲西部过来的扰动系统不易东移到东亚上空;此外,北非、印度次大陆、中南半岛和中国大部冬季风异常盛行,来自海洋上的水汽不易到达这些地区。欧亚大陆稳定长达3个月的异常环流的形成机制,有待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部 干旱 大气环流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9/2010年冬季云南严重干旱的原因分析 被引量:62
14
作者 杨辉 宋洁 +1 位作者 晏红明 李崇银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15-326,共12页
2009/2010年冬季我国云南省出现严重干旱,这次大范围严重干旱是较长时期降水稀少所造成的。首先讨论云南省冬季降水偏多和偏少时大气环流和海温的统计特征,基于它们的统计关系,再对2009/2010年冬季我国云南省的严重干旱进行个例对比分... 2009/2010年冬季我国云南省出现严重干旱,这次大范围严重干旱是较长时期降水稀少所造成的。首先讨论云南省冬季降水偏多和偏少时大气环流和海温的统计特征,基于它们的统计关系,再对2009/2010年冬季我国云南省的严重干旱进行个例对比分析。研究表明西风带环流系统异常是造成这次干旱灾害的主要成因。贝加尔湖为高度负距平,东亚沿海为高度正距平,从贝加尔湖以西到东亚中高纬度西风带较平直,冬季冷空气偏弱,很难影响西南地区。尤其是副热带中东急流减弱,从欧洲东部到里海为高压脊控制,西风带的扰动系统不易东移到东亚上空;青藏高原上空为稳定的高压脊,孟加拉湾南支槽减弱,云南省受异常西北气流控制。对太平洋和印度洋海温的分析表明,虽然海温异常可以影响冬季的云南降水,但海温异常并不是2009/2010年冬季云南省降水偏少的最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干旱 大气环流异常 海温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20年华北地区干旱期大气环流异常特征 被引量:67
15
作者 卫捷 张庆云 陶诗言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40-151,共12页
利用NCAR/NCEP再分析资料和中国气象局整编的中国 1 60站气温、降水月平均资料 ,计算并分析了 1 951年 1月— 2 0 0 0年 1 0月中国华北地区Palmerdroughtseverityindex(PDSI)。研究表明 :近 50年来华北干旱有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从... 利用NCAR/NCEP再分析资料和中国气象局整编的中国 1 60站气温、降水月平均资料 ,计算并分析了 1 951年 1月— 2 0 0 0年 1 0月中国华北地区Palmerdroughtseverityindex(PDSI)。研究表明 :近 50年来华北干旱有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从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华北出现了持续性严重干旱现象 ;另外 ,华北地区干旱持续时间一般都在两年以上。华北夏季典型干旱年的前期 (冬季和春季 )及同期环流特征是 :北半球中高纬度 50 0hPa高度距平场出现EU型遥相关分布 ,华北地区长期处于大陆暖高压控制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区 干旱期 大气环流 气温 降水 年代际变化 遥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2017年秋季降水异常成因分析 被引量:13
16
作者 唐红玉 吴遥 +3 位作者 董新宁 白莹莹 魏麟骁 张驰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99-810,共12页
2017年秋季,重庆降水出现前期异常偏多而后期异常偏少的特征。为分析造成降水季节内极端异常原因,使用1961年以来重庆34个气象台站秋季(9月上旬至11月下旬)逐日降水数据、NCEP/NECA和NOAA逐日高度场、风场、水汽场、海温场等再分析资料... 2017年秋季,重庆降水出现前期异常偏多而后期异常偏少的特征。为分析造成降水季节内极端异常原因,使用1961年以来重庆34个气象台站秋季(9月上旬至11月下旬)逐日降水数据、NCEP/NECA和NOAA逐日高度场、风场、水汽场、海温场等再分析资料,采用相关、合成等统计诊断方法,分析了2017年重庆地区秋季降水出现季节内异常变化的主要原因。环流的诊断分析表明:2017年重庆地区秋季降水出现明显旱涝转折、降水前多后少,其成因是由于副热带高压长时间维持在重庆长江沿线及长江中下游一线,中高纬度维持双阻型,即乌拉尔山高压脊发展,同时鄂霍茨克海阻塞高压的建立和维持,使其西部低槽东移缓慢,导致了重庆地区9月至10月上中旬强降水频发、降水异常偏多。10月下旬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减弱南退,尤其在11月其闭合单体完全退出大陆,低纬度地区的高压坝切断了水汽的向北输送;中高纬度呈现西正东负的距平分布型,贝加尔湖以东至鄂霍茨克海以西的大范围地区为负高度距平分布,负距平南界位于我国河套北部地区,冷空气路径偏东偏北,不利于降水继续偏多,发生由异常多向异常少的转折。此外海温强迫场的分析表明:初秋中高纬度出现的双阻型环流异常可能与前期和同期西北太平洋海温的偏暖有关;而前期热带印度洋海温的全区一致增暖模态和后期赤道东太平洋海温的异常可能是导致副热带地区大气环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的主要原因和外强迫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 秋季降水 环流异常 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冬夏季人体舒适度指数异常的背景场研究 被引量:14
17
作者 于庚康 徐敏 +3 位作者 高苹 黄亮 罗艳 凌洋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93-600,共8页
利用江苏地区37个气象观测站1980—2009年逐日资料,及同时段美国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北太平洋海温资料,通过合成和遥相关法,研究了当江苏冬、夏季人体舒适度指数(CIHB)出现异常偏高和偏低时,大气环流与北太平洋海温场的基本特征。... 利用江苏地区37个气象观测站1980—2009年逐日资料,及同时段美国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北太平洋海温资料,通过合成和遥相关法,研究了当江苏冬、夏季人体舒适度指数(CIHB)出现异常偏高和偏低时,大气环流与北太平洋海温场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1)CIHB偏高年较偏低年,冬季,东亚大槽偏浅,冬季风明显偏弱,尤其是北风分量偏弱最为明显,江苏上空下沉气流偏弱,均不利于冷空气东移南压以及向下入侵;夏季,副热带高压偏西、偏强,南亚高压偏东、偏北、偏强,夏季风明显偏强,尤其是南风分量偏强显著,导致往北的暖湿气流强盛,垂直运动总体偏弱,不利于夏季对流活动的发生。(2)冬季,CIHB偏高年中西太平洋的海温高于偏低年,尤其是在我国东部近海的黑潮区,偏暖幅度最为明显,无论是超前相关还是同期相关,西太平洋海温与冬季CIHB都是以正相关为主,其中暖池区的正相关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舒适度指数 冬夏季异常 大气环流异常 遥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夏季降水的水汽通道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93
18
作者 田红 郭品文 陆维松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01-408,共8页
利用NCEP/NCAR的1958~1998年再分析资料研究夏季东亚季风区水汽输送特征,综合这些特征划分出夏季输送到中国大陆主要有来自低纬的三条水汽通道:西南通道、南海通道和东南通道,此外在高纬还有一条很弱的西北通道,分别体现了南亚季风、... 利用NCEP/NCAR的1958~1998年再分析资料研究夏季东亚季风区水汽输送特征,综合这些特征划分出夏季输送到中国大陆主要有来自低纬的三条水汽通道:西南通道、南海通道和东南通道,此外在高纬还有一条很弱的西北通道,分别体现了南亚季风、南海季风、副热带季风和中纬度西风带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影响。定义和计算了四条水汽通道强度指数来表征水汽通道的强弱,并研究其年际变化。相关分析表明四条水汽通道对我国夏季降水的影响范围分别是:西南通道是华南中部和西南边境降水的水汽来源,南海通道对华南降水有直接贡献,东南通道为长江流域降水输送水汽,西北通道则为黄河中上游及华北东部降水输送水汽。物理分析显示,水汽输送异常与大气环流异常直接相关,而与同期水汽源地的海温异常关系不密切,海洋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前期大范围的海温异常分布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汽通道 夏季风 降水异常 ENSO 大气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JO对我国东部春季降水影响的分析 被引量:43
19
作者 白旭旭 李崇银 +1 位作者 谭言科 关志佳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14-822,共9页
利用澳大利亚气象局的MJO(Madden-Julian Oscillation)指数,通过位相合成及对比分析研究了MJO对我国东部春季降水的影响。研究表明,当MJO传播至中东印度洋时,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春季降水为正异常,当其进一步东传至中南半岛-印尼群岛... 利用澳大利亚气象局的MJO(Madden-Julian Oscillation)指数,通过位相合成及对比分析研究了MJO对我国东部春季降水的影响。研究表明,当MJO传播至中东印度洋时,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春季降水为正异常,当其进一步东传至中南半岛-印尼群岛一带时,我国华南地区的春季降水为正异常,而在其他活动阶段不利于我国东部的春季降水。对比分析表明,MJO的活动主要通过引起大尺度环流异常、对流层中低层涡度及水汽输送的异常,进而对我国东部春季降水产生明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JO活动 中国东部春季降水 环流异常 水汽通量散度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欧亚积雪异常分布对冬季大气环流的影响 II.数值模拟 被引量:32
20
作者 陈海山 孙照渤 朱伟军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847-860,共14页
基于观测分析的结果 ,采用NCARCCM2模式 ,设计了三组数值试验方案 ,研究了积雪的异常分布对冬季大气环流的影响及其可能的物理过程。结果表明 ,数值模拟与观测分析所得结果一致 ,冬季积雪的异常分布 ,通过积雪的辐射冷却效应 ,可以改变... 基于观测分析的结果 ,采用NCARCCM2模式 ,设计了三组数值试验方案 ,研究了积雪的异常分布对冬季大气环流的影响及其可能的物理过程。结果表明 ,数值模拟与观测分析所得结果一致 ,冬季积雪的异常分布 ,通过积雪的辐射冷却效应 ,可以改变地表的热状况以及地表对大气加热的异常 ,引起大气温度、位势高度场的调整 ,激发冬季大气EUP遥相关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大气环流 积雪异常分布 数值模拟 NCAR CCM2模式 辐射冷却效应 位势高度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