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11篇文章
< 1 2 8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sign and Experimental Evaluation of a Spiral Feeding Device Based on Fri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Wheat Straw
1
作者 Chen Hai-tao Min Shi-yao Li Long-hai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20年第2期144-151,共8页
The aims of this study were to achieve working stability and continuity of the straw fibre extruder(D200)to improve the transportation efficiency of pretreated straw materials mulch film.Based on a theoretical analysi... The aims of this study were to achieve working stability and continuity of the straw fibre extruder(D200)to improve the transportation efficiency of pretreated straw materials mulch film.Based on a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wheat straw fric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mechanics model of wheat straw transport,a tilting variable-diameter spiral feeding device matched the designed straw fibre extruder(D200-type).Experimental researches were performed by using the orthogonal test method of the L16(45)to obtain the optimal parameter combination.The spiral angle,the speed of the screw shaft and the moisture content of straw raw materials were selected as influencing factors,and feeding efficiency was selected as the objective indicator.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piral angle,the rotating speed of screw shaft and the moisture content of straw raw materials had very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feeding efficiency(p<0.01).The order of the extent of the influence of parameters on the feeding efficiency of wheat straw raw materials from high to low was the moisture content,the spiral angle and the speed of screw shaft.When the maximum transfer efficiency per unit time of the inclined spiral feeding device was 1040.8 kg·h-1,the spiral angle was 40?,the speed of screw shaft was 200 r·min-1 and the moisture content was 65%.Verification experiment proved the feasibility of straw fibre extruder design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aw fibre extruder wheat straw feeding device screw conveying orthogonal tes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预处理溶剂对小麦秸秆吸油剂的吸油性能的影响
2
作者 申志兵 王顺梅 +4 位作者 薛瑜 唐瑞源 张君涛 梁生荣 周妙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156,共5页
通过廉价、可再生的小麦秸秆制备吸油剂时,需要预处理来除去秸秆表面的蜡质和木质素组分,以暴露纤维素的羟基使其充分参与改性反应,达到增强秸秆的亲油疏水的目的。考察了小麦秸秆经氢氧化钠、亚氯酸钠和二者混合溶液等不同预处理溶剂... 通过廉价、可再生的小麦秸秆制备吸油剂时,需要预处理来除去秸秆表面的蜡质和木质素组分,以暴露纤维素的羟基使其充分参与改性反应,达到增强秸秆的亲油疏水的目的。考察了小麦秸秆经氢氧化钠、亚氯酸钠和二者混合溶液等不同预处理溶剂对制得的吸油剂的吸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NaOH处理后,制备的吸油剂水接触角可从80°增加到108.5°,油接触角则降为0°,表现出亲油和超疏水性,吸油性能大幅度提高。在此基础上对NaOH处理时间、温度和浓度进行对比,得出在100℃,5%,2 h预处理的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秸秆 生物质材料 预处理 吸油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旱塬区秸秆覆盖量对不同降雨年型土壤水温效应和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3
作者 赵刚 张建军 +10 位作者 党翼 樊廷录 王磊 周刚 王淑英 李兴茂 倪胜利 米文博 周旭姣 程万莉 李尚中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643-1653,共11页
为了明确黄土旱塬区不同降雨年型下秸秆覆盖量对土壤水温效应和冬小麦产量影响的机理,本研究连续7年研究了秸秆覆盖量在不同降雨年型对土壤水分、温度及冬小麦耗水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覆盖显著提升越冬期地温,覆盖量越大,增温... 为了明确黄土旱塬区不同降雨年型下秸秆覆盖量对土壤水温效应和冬小麦产量影响的机理,本研究连续7年研究了秸秆覆盖量在不同降雨年型对土壤水分、温度及冬小麦耗水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覆盖显著提升越冬期地温,覆盖量越大,增温效果逐渐减弱。在干旱年和平水年,返青期1500 kg hm^(-2)处理呈增温趋势,而丰水年则表现为降温;不同年型下,覆盖量越大降温效果越显著。秸秆覆盖在冬小麦生育期内均增加了0~2 m土层的土壤贮水量,且覆盖量越大贮水量越高;干旱年和平水年,耗水量随覆盖量增加而减少,而丰水年则相反。干旱年返青—灌浆期,1500 kg hm^(-2)处理较露地贮水量增加11.8 mm,且全生育期耗水量在各年型下均高于露地6.9~14.8 mm,其中返青—拔节期和灌浆—成熟期的耗水量增加尤为显著。在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方面,1500 kg hm^(-2)处理分别较露地增加17.6%和14.8%,增产主要源于穗数增加;3000 kg hm^(-2)处理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与露地接近,而覆盖量进一步增加则导致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下降。当1500 kg hm^(-2)覆盖条件下,可有效提高干旱年和平水年返青期土壤温度,达到高产和高水分利用效率,3000 kg hm^(-2)为临界值,过高覆盖量虽显著增强保水效果,但因降温过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旱塬 冬小麦 秸秆覆盖量 土壤水温效应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秸秆与花生壳生物炭对Cu^(2+)和Zn^(2+)的吸附研究
4
作者 马帅 马帅辉 +2 位作者 尹微琴 盛海君 王小治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9,共9页
为了实现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该研究以小麦秸秆和花生壳为原料,通过裂解法制备了2种生物炭。采用SEM、BET、FTIR、XRD等手段对生物炭进行表征,结合等温吸附模型、动力学方程和热力学方程对其吸附过程进行研究,探讨小麦秸秆生物炭(WS... 为了实现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该研究以小麦秸秆和花生壳为原料,通过裂解法制备了2种生物炭。采用SEM、BET、FTIR、XRD等手段对生物炭进行表征,结合等温吸附模型、动力学方程和热力学方程对其吸附过程进行研究,探讨小麦秸秆生物炭(WSBC)和花生壳生物炭(PSBC)对溶液中Cu^(2+)和Zn^(2+)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WSBC对Cu^(2+)和Zn^(2+)的吸附能力强于PSBC,其中WSBC对Cu^(2+)的吸附(18.51 mg/g)大于Zn^(2+)(14.10 mg/g),且Freundlich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表明Cu^(2+)和Zn^(2+)在WSBC上的吸附为多分子层吸附,而PSBC则以单分子层吸附为主。2种生物炭的吸附过程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以化学吸附为主,且对Zn^(2+)的吸附速率大于Cu^(2+)。热力学分析显示,吸附过程是一个自发进行的吸热反应,其中PSBC吸附的自发性更强。WSBC与PSBC在吸附Cu^(2+)和Zn^(2+)的过程中均存在着离子交换、阳离子-π相互作用和沉淀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秸秆生物炭 花生壳生物炭 Cu^(2+) Zn^(2+)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灌溉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小麦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5
作者 刘杨 周静 +1 位作者 梁晴 张鑫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8-150,共13页
华北作为典型的集约化农田区,秸秆不合理利用和地下水过度消耗是限制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明确节水灌溉与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形成和水氮利用效率的交互作用,对制定适宜的灌溉方式尤为必要。试验于2020—2022年进行,以秸秆还... 华北作为典型的集约化农田区,秸秆不合理利用和地下水过度消耗是限制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明确节水灌溉与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形成和水氮利用效率的交互作用,对制定适宜的灌溉方式尤为必要。试验于2020—2022年进行,以秸秆还田(S1)和不还田(S0)为主区,4种灌溉方式为副区:地表滴灌(DI)、地下滴灌(SDI)、地下滴灌下的根系交替灌溉(PRI)和漫灌(FP)。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和灌溉方式均会显著影响地上部生物量、氮素累积量、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氮素利用率。与S0相比,S1条件下的小麦穗数提高了0.66%~25.55%,其中,SDI处理产量和氮素积累量最高,分别达8346.3和167.6 kg/hm^(2)(2020—2021年)、8759.3和168.5 kg/hm^(2)(2021—2022年)。秸秆还田具有提高水氮利用效率的潜力,且S1条件下,SDI处理较FP处理显著提高了平均水分利用效率(57.35%)、灌溉水利用效率(97.35%)、氮素利用率(48.75%)、氮素偏生产力(8.75%)。DI、SDI、PRI处理的两年平均氮素偏生产力较FP处理分别增加4.8%、8.8%、0.6%。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秸秆还田条件下,灌水量的增加会增加土壤含水量,却会显著降低小麦水氮利用效率。综上所述,灌溉方式和秸秆还田均影响小麦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其中秸秆还田能提高小麦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及土壤表层含水量和无机氮含量。选择秸秆还田下的地下滴灌处理,有利于实现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协同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滴灌 秸秆还田 产量 水氮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氮与秸秆降解复合菌剂构建及其在秸秆还田中的应用 被引量:2
6
作者 张旭屹 彭仕乐 +4 位作者 谢慧 毛国涛 宋安东 张宏森 王风芹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6-315,共10页
【目的】筛选高效固氮微生物,构建固氮与秸秆降解双功能复合菌剂,探究复合菌剂对秸秆还田小麦栽培农区秸秆降解、土壤氮素含量、小麦产量与品质的影响。【方法】利用乙炔还原法筛选具有高固氮酶活性的微生物,测定其促生长能力。利用高... 【目的】筛选高效固氮微生物,构建固氮与秸秆降解双功能复合菌剂,探究复合菌剂对秸秆还田小麦栽培农区秸秆降解、土壤氮素含量、小麦产量与品质的影响。【方法】利用乙炔还原法筛选具有高固氮酶活性的微生物,测定其促生长能力。利用高效固氮微生物制备固氮菌剂,通过秸秆固态发酵考察固氮菌剂对秸秆降解菌剂降解秸秆及对发酵物料中氮素含量的影响。将固氮菌剂(N)与秸秆降解菌剂(ND5)复配,构建固氮与秸秆降解双功能复合菌剂(N+ND5),应用于玉米秸秆原位还田的小麦栽培试验小区,对比复合菌剂(N+ND5)和单独秸秆降解菌剂(ND5)对还田秸秆降解、土壤氮素含量、小麦产量、小麦植株和籽粒氮素含量的影响。【结果】根据固氮酶活性测定结果,筛选获得2株具有高效固氮能力的巴西固氮螺菌CGMCC 1.5807(N1)和CGMCC 1.10379(N2),均可产生长素吲哚乙酸和铁载体。固态发酵结果表明,施加N1+ND5和N2+ND5处理组玉米秸秆降解率较ND5处理组分别提高54.9%和68.5%,物料中氮素增加量分别提高29.2%和43.1%,因此,选择N2+ND5处理组进行小区试验。小区试验结果表明,与施加ND5相比,施加N2+ND5的处理组显著提高了还田玉米秸秆半纤维素降解速率和0~20 cm土层中全氮含量;小麦产量未有明显变化,小麦植株和籽粒全氮含量分别提高9.8%和6.9%。【结论】固氮与秸秆降解复合菌剂应用于秸秆还田小麦栽培农区,能够提高表层土壤全氮含量和还田秸秆中半纤维素的降解速率,以及小麦植株和籽粒中的氮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氮菌 秸秆降解菌 复合菌剂 秸秆还田 小麦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和施磷量对豫西旱地小麦土壤酶活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王鹏博 张冬霞 +2 位作者 乔唱唱 黄明 王贺正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34-547,共14页
为了明确秸秆还田和施磷量对豫西旱地小麦土壤酶活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规律,2020年10月至2022年6月,以洛旱22为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玉米秸秆还田:秸秆不还田(S0)、秸秆全量还田(S1),副区为施磷量:P0 (0 kg hm^(-2))、P1 (75.0 k... 为了明确秸秆还田和施磷量对豫西旱地小麦土壤酶活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规律,2020年10月至2022年6月,以洛旱22为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玉米秸秆还田:秸秆不还田(S0)、秸秆全量还田(S1),副区为施磷量:P0 (0 kg hm^(-2))、P1 (75.0 kg hm^(-2))、P2 (112.5 kg hm^(-2))、P3 (150.0 kg hm^(-2))和P4 (187.5 kg hm^(-2)),测定了土壤酶活性以及小麦干物质转运特征、籽粒灌浆动态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结果表明,0~20 cm与20~40 cm土层中土壤速效磷含量及土壤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以及小麦籽粒最大灌浆速率(V_(max))、最大灌浆速率出现时间(T_(max))、灌浆速率达到最大时的籽粒生长量(W_(max))、平均灌浆速率(V_(mean))、灌浆渐增期持续时间(T_(1))以及快增期持续时间(T_(2))在同一施磷水平下均表现为S1高于S0,在同一秸秆还田处理下均随施磷水平的提高呈先升后降趋势,总体表现为P3处理最高。同一施磷量下,花后干物质同化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也均表现为S1高于S0,且在最高的P3处理分别显著提高38.67%和5.76%。秸秆还田和施磷量互作对土壤速效磷含量、土壤酶活性、小麦干物质转运特征、籽粒灌浆动态和产量的影响均达显著水平,且多在S1P3处理达到最大值。S1P3与S0P3相比,前后两年度土壤速效磷含量及土壤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显著提高5.32%、5.04%、10.30%、2.92%和7.37%、3.88%、11.64%、3.31%。秸秆还田和增施磷肥均能提高小麦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且除千粒重外同一秸秆还田下均随施磷量的提高呈先升后降趋势。S1P3与S0P3相比,小麦穗数和产量在2020—2021年度分别提高4.74%和3.78%,在2021—2022年度分别提高9.06%和4.51%,且2021—2022年度的穗粒数也提高5.25%。综上,秸秆还田配施150 kg hm^(-2)磷肥(S1P3)是豫西旱地及其类似生态区小麦适宜种植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施磷量 土壤酶活性 小麦 产量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秸秆集中还田配施腐秆剂对稻麦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李若林 王世辰 +5 位作者 靳鹏辉 张广斌 马静 祝贞科 闫志英 徐华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658-1666,共9页
秸秆不合理还田显著促进稻田甲烷(CH_(4))排放,为减少CH_(4)排放,本研究提出了一种新型稻季秸秆还田方式——秸秆集中还田并配施腐秆剂。试验设置秸秆常规均匀混施还田(CK)、秸秆集中2倍还田配施腐秆剂(S2)以及秸秆集中4倍还田配施腐秆... 秸秆不合理还田显著促进稻田甲烷(CH_(4))排放,为减少CH_(4)排放,本研究提出了一种新型稻季秸秆还田方式——秸秆集中还田并配施腐秆剂。试验设置秸秆常规均匀混施还田(CK)、秸秆集中2倍还田配施腐秆剂(S2)以及秸秆集中4倍还田配施腐秆剂(S4)3个处理,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监测了2022—2023年稻麦轮作系统CH_(4)和N_(2)O的排放通量,测定了土壤氧化还原电位+-(Eh)及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土壤铵态氮(NH_(4)^(+)-N)和硝态氮(NO_(3)^(-)-N)含量。结果显示:CK处理周年CH_(4)和N_(2)O排放量分别为120.1 kg·hm^(-2)和5.08 kg·hm^(-2)(以N计);与CK相比,S2和S4分别显著降低稻季41%和28%的CH_(4)排放,但增加10%和26%的N_(2)O排放;小麦季,各处理CH_(4)均呈吸收状态,N_(2)O排放无显著差异;S2和S4水稻季CH_(4)的显著减排抵消了N_(2)O增加的增温效应,使得周年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较CK处理分别显著降低25%和12%;各处理间作物产量(水稻为5.50~5.59 t·hm^(-2),小麦为3.18~3.24 t·hm^(-2))均无显著性差异,故S2和S4的全年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显著低于CK。研究表明,稻季秸秆集中还田配施腐秆剂可在不减少稻麦产量的同时显著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麦轮作 秸秆还田 腐秆剂 温室气体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秸秆还田对典型潮土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产量及氨挥发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江晗 王磊 +3 位作者 卢艳丽 白由路 王洛斌 徐鹏娜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3-225,共13页
【目的】秸秆还田在培肥土壤的同时,向土壤中投入了大量的有机碳,激发了有机氮的矿化。研究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体系下长期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和土壤氨挥发的影响,为提高作物产量、减少氮素损失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目的】秸秆还田在培肥土壤的同时,向土壤中投入了大量的有机碳,激发了有机氮的矿化。研究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体系下长期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和土壤氨挥发的影响,为提高作物产量、减少氮素损失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位于河北省廊坊市的长期秸秆还田定位试验始于2008年,处理包括只施用常规化肥(NPK)和常规化肥配合秸秆还田(NPKSt)。于作物生长期测定氨挥发,收获期调查测定作物产量、植株氮素含量以及0—100 cm土层土壤酶活性和土壤无机氮含量,分析土壤氨挥发、氮素转化过程对秸秆还田的响应。【结果】2018—2023年,NPKSt处理冬小麦、夏玉米产量较NPK处理分别增加6.20%~19.29%、11.01%~21.42%,籽粒总吸氮量分别增加19.85%、15.49%,氮肥偏生产力分别增加6.96%、12.41%,且玉米季效果优于小麦季。土壤氨挥发主要集中在施肥后7天内,NPKSt处理平均土壤氨挥发速率低于NPK处理。NPKSt处理轮作周年氨挥发总累积量较NPK处理显著降低3.69 kg/hm^(2),氨总损失率显著降低1.02个百分点。与NPK处理相比,NPKSt处理冬小麦和夏玉米季0—20 cm土层土壤脲酶活性提高14.84%~25.35%。两季NPKSt处理下表层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均显著提高,NPKSt处理0—20 cm土层铵态氮含量较NPK处理显著提高10.90%~27.73%。0—100 cm土层内,NPKSt处理土壤硝态氮含量较NPK处理提高18.35%~307.85%。【结论】长期秸秆还田不仅显著减少铵态氮的挥发损失,还可改善土壤通气性,提高表层土壤脲酶活性,增加土壤无机氮含量,提高土壤氮素供应能力,尤其有利于夏玉米植株的氮素吸收和利用。因此,在华北平原北部典型潮土区冬小麦-夏玉米体系下,秸秆还田可在保证作物高产的基础上减少土壤氨挥发损失,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小麦玉米轮作 产量 氮素吸收 氨挥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轮作模式对豇豆根腐病、产量品质及土壤微生态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许婧霞 李金泉 +9 位作者 周勇 周义权 陈伟 李奎 易菊平 焦忠久 矫正彪 唐霞珍 胡洪涛 杨亚珍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2-142,共11页
为探究不同轮作模式对豇豆根腐病发病率、产量品质、土壤理化性质以及微生态的影响,在豇豆连作田中进行了田间试验。试验设置了3种种植模式,分别为:T1(小麦—豇豆轮作)、T2(苋菜—豇豆轮作)和CK(豇豆连作)。结果表明:与CK相比,T1和T2处... 为探究不同轮作模式对豇豆根腐病发病率、产量品质、土壤理化性质以及微生态的影响,在豇豆连作田中进行了田间试验。试验设置了3种种植模式,分别为:T1(小麦—豇豆轮作)、T2(苋菜—豇豆轮作)和CK(豇豆连作)。结果表明:与CK相比,T1和T2处理豇豆根腐病的发病率分别降低了14.47、5.17百分点,差异均显著,豇豆幼苗株高、茎粗和叶片SPAD值不同程度增加。在T1处理中,豇豆产量和营养成分(粗蛋白和VC)含量显著增加。T1和T2处理的土壤pH、碱解氮、速效钾和有效磷含量较CK无显著差异,但T1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增加。轮作显著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并增加了真菌和细菌的α多样性(幅度为4.44%~28.29%)。PCA分析显示不同处理土壤真菌和土壤细菌群落存在显著差异。LEfSe分析表明T1和T2处理土壤中镰刀菌数量分别下降92.37%和55.16%,差异均显著,土壤真菌和细菌分别有46个和91个分类单元显著变化。综上,轮作模式,尤其是小麦—豇豆轮作,有效降低了豇豆根腐病的发病率、提升了豇豆产量和品质,同时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也得到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豇豆根腐病 小麦轮作 秸秆还田 土壤微生物 微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江中游流域秸秆还田和优化施肥对稻麦轮作模式氮磷流失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陆文龙 夏颖 +9 位作者 黄敏 范先鹏 唐拥军 浦克军 吴茂前 倪承凡 谢媛圆 刘岚 谭勇 严昶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0-348,共9页
为探讨稻麦轮作秸秆还田和优化施肥对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的影响,本研究于2014—2022年在湖北汉江流域开展了连续8年的野外径流小区监测试验。在自然降雨条件下设置秸秆离田+常规施肥对照(CK)、秸秆还田+常规施肥(KF)、秸秆还田配合优化施... 为探讨稻麦轮作秸秆还田和优化施肥对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的影响,本研究于2014—2022年在湖北汉江流域开展了连续8年的野外径流小区监测试验。在自然降雨条件下设置秸秆离田+常规施肥对照(CK)、秸秆还田+常规施肥(KF)、秸秆还田配合优化施肥(BMP)3个处理,研究了秸秆还田配合优化施肥措施对地表径流和氮磷养分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汉江流域稻麦轮作模式氮磷流失风险期为6—9月,地表径流年均总氮(TN)流失量为4.28 kg·hm^(-2),其表观流失率为0.86%;地表径流年均总磷(TP)流失量为0.22kg·hm^(-2),其表观流失率为0.05%。秸秆还田和优化施肥均能降低氮磷流失量,与CK处理相比,KF处理的TN流失量降低8.9%,TP流失量显著下降18.2%(P<0.05),BMP处理的TN、TP流失量均显著降低27.3%(P<0.05)。降雨量是影响氮磷流失的关键因素,在施肥与暴雨的耦合期(6—7月),减量施肥起到了主要作用。大暴雨主要集中在6—8月,这段时间内,47.6%的降雨量贡献了34.0%的TN流失量和85.9%的TP流失量。在施肥与暴雨的耦合期(6—7月)内,相比于常规处理,单独使用秸秆覆盖使TN流失量增加了4.3%,但TP流失量降低了14.3%。当秸秆覆盖与优化施肥结合使用时,TN和TP流失量分别减少了19.1%和24.4%。研究表明,秸秆覆盖和优化施肥在氮磷流失风险期和施肥与暴雨耦合期(6—7月)可以有效减少稻麦轮作模式地表径流氮磷流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江流域 稻麦轮作 氮磷流失 秸秆还田 优化施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作与秸秆还田方式对冬小麦产量及N2O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赵立尚 杨天聪 +4 位作者 张小美 宋全昊 马知遥 冯伟 段剑钊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7-36,共10页
为寻求冬小麦生产中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提高产量的技术措施,以黄淮海平原冬小麦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耕作方式[浅旋耕(S)和深耕(D)]与秸秆还田方式[秸秆不还田(N)、秸秆直接还田(R)、秸秆炭化还田(C)]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量、氮素利用、... 为寻求冬小麦生产中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提高产量的技术措施,以黄淮海平原冬小麦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耕作方式[浅旋耕(S)和深耕(D)]与秸秆还田方式[秸秆不还田(N)、秸秆直接还田(R)、秸秆炭化还田(C)]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量、氮素利用、产量及N_(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深耕和秸秆还田促进冬小麦植株生长,增加干物质积累量,增强植株对氮素的吸收与利用,协同提高产量构成因素,进而实现增产。与SN处理相比,SR和SC处理氮素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6.08%~18.34%和12.27%~14.03%,DN、DR和DC处理分别提高19.20%~28.70%、37.60%~40.90%和24.80%~34.50%,DR和DC处理更有利于氮素吸收,提高利用效率;DR和DC处理穗数分别提高7.27%~8.31%和12.97%~15.03%,穗粒数分别增加10.34%~9.25%和6.90%~8.03%,产量分别增加8.00%~15.15%和7.00%~9.09%。D处理较S处理降低N_(2)O排放通量峰值,R处理较N处理增加N_(2)O排放通量峰值,而C处理较N处理降低N_(2)O排放通量峰值。与SN处理相比,DR和DC处理N_(2)O排放积累量分别降低1.15%~2.04%和5.53%~15.14%。综上,深耕和秸秆还田有利于冬小麦生长发育,提高产量,节能减排,其中DC处理可作为黄淮海平原冬小麦生产中提高产量、降低N_(2)O排放的最优耕作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耕作 秸秆还田 生物炭 N_(2)O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比例和发酵时间对毛豆壳与小麦秸秆混合青贮饲料发酵特性及其营养价值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韩睿 张孟恩 +5 位作者 徐超 张安国 黄晴雨 江喜春 刘光 王世琴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3-110,共8页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比例和发酵时间对毛豆壳、小麦秸秆混合青贮饲料的发酵品质及其营养价值的影响。试验以毛豆壳和小麦秸秆为原料,按鲜重比9.0∶1.0(A组)、8.5∶1.5(B组)、8.0∶2.0(C组)、7.5∶2.5(D组)混合青贮,分别在青贮0、30、60、9...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比例和发酵时间对毛豆壳、小麦秸秆混合青贮饲料的发酵品质及其营养价值的影响。试验以毛豆壳和小麦秸秆为原料,按鲜重比9.0∶1.0(A组)、8.5∶1.5(B组)、8.0∶2.0(C组)、7.5∶2.5(D组)混合青贮,分别在青贮0、30、60、90 d进行发酵品质的感官鉴定、p H、氨态氮(NH3-N)及营养成分分析。青贮0~30 d时,随着小麦秸秆比例的增加,混合青贮的干物质(DM)、酸性洗涤木质素(ADL)的含量呈现上升趋势,感官评价综合得分、粗蛋白(CP)的含量呈现降低趋势,混合青贮饲料的p H、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的含量呈现先下降后升高的变化趋势。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感官评定综合得分、p H、DM、Ash呈现下降趋势,NDF、ADF、ADL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CP含量呈先下降后升高趋势。B组混合青贮饲料的饲用价值优于A、C、D组。综上可知,毛豆壳和小麦秸秆混合青贮时,其适合的比例为8.5∶1.5,发酵时间为30 d较为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豆壳 小麦秸秆 混合青贮 不同比例 发酵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对麦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影响的Meta分析
14
作者 马朋辉 张会敏 +5 位作者 景明 宋常吉 杨智文 陈伟伟 梁冰洁 胡亚瑾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25-436,共12页
为系统分析不同气候条件、土壤性质和田间管理措施下秸秆还田对小麦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通过文献检索整合已发表论文中的田间试验数据,采用Meta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不同生产条件下秸秆还田对小麦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同时... 为系统分析不同气候条件、土壤性质和田间管理措施下秸秆还田对小麦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通过文献检索整合已发表论文中的田间试验数据,采用Meta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不同生产条件下秸秆还田对小麦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同时对秸秆还田下各影响因子对温室气体排放的相对重要性进行评估。结果表明,与秸秆不还田相比,秸秆还田显著增加土壤N_(2)O排放量15.50%、CO_(2)排放量10.68%、CH_(4)吸收量26.45%(P<0.05)。当年降雨量大于1000 mm时,秸秆还田下土壤N_(2)O和CO_(2)排放量增加最少,CH_(4)吸收量增加最多,效应值分别为5.02%、9.88%和381.63%;当年均气温为0~10℃时秸秆还田下土壤CO_(2)排放量增加最少,当年均气温大于15℃时秸秆还田下土壤N_(2)O排放量增加最少、CH_(4)吸收量增加最多。秸秆还田下土壤N_(2)O排放效应值随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而减小,CH_(4)吸收效应值随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而增大。秸秆还田下土壤N_(2)O排放效应值随施氮量增加而减小,CO_(2)排放效应值随施氮量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免耕条件下,秸秆还田显著减少土壤CO_(2)排放量10.81%(P<0.05),显著增加CH_(4)吸收量91.00%(P<0.05);秸秆覆盖还田显著增加CH_(4)吸收量202.04%(P<0.05);秸秆部分还田减少土壤N_(2)O排放量11.33%,显著增加CH_(4)吸收量121.64%(P<0.05)。年降雨量、土壤全氮含量、土壤有机碳含量、氮肥施用量对秸秆还田下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影响较大。研究结果可为优化秸秆还田管理实践和减少农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气体排放 土壤 秸秆还田 小麦农田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切割过程仿真的小麦茎秆模型参数标定与试验验证
15
作者 孙凯 于建群 +4 位作者 赵瑾汶 孙永昌 于亚军 梁留锁 王扬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6-127,共12页
基于离散元法的小麦植株切割过程仿真,对于小麦收获机械切割部件分析与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准确测量及标定小麦植株力学参数是仿真重要前提。本文基于Hertz-Mindlin with Bonding模型在自主研发的AgriDEM软件中建立小麦茎秆模型。搭... 基于离散元法的小麦植株切割过程仿真,对于小麦收获机械切割部件分析与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准确测量及标定小麦植株力学参数是仿真重要前提。本文基于Hertz-Mindlin with Bonding模型在自主研发的AgriDEM软件中建立小麦茎秆模型。搭建单摆切割试验装置并进行了茎秆动态切割试验,探究了茎秆相关物理特性及切割参数对茎秆切断力的影响,同时,基于AgriDEM软件进行了茎秆单摆动态切割仿真并与实际试验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利用准静态粘接力学参数进行动态切割仿真时,茎秆切断力仿真误差随着切割速度增大而增大。为降低不同切割速度下仿真误差,提出了2种茎秆粘接力学参数标定方法。(1)以刚度和临界应力为试验因素的多变量中心组合优化标定方法,得到摆切线速度为1 m/s的情况下,法向刚度、切向刚度、临界法向应力和临界切向应力优化值分别为2.82×10^(11)N/m^(3)、1.32×10^(11)N/m^(3)、9.50×10^(6) Pa和6.46×10^(6) Pa。(2)以粘接半径放大因子为单变量的标定方法,得到摆切线速度为0.5、1.0、1.5、2.0、2.5、3.0 m/s时,粘接半径放大因子优化值分别为0.997、1.106、1.163、1.213、1.323、1.439,并得到切割速度与粘接半径放大因子标定值间的拟合方程。通过最大切割速度为1 m/s的往复式切割试验与仿真对比可知,采用刚度和临界应力组合优化标定方法,茎秆切断力仿真误差由22.55%降低到9.13%;采用粘接半径放大因子的方法,当粘接半径放大因子为1.068时,茎秆切断力仿真误差由22.55%降低至6.58%。证明了本文提出的两种参数标定方法可有效降低茎秆动态切割仿真误差,且利用有效切割速度中间值对应的粘接半径放大因子标定值开展往复式切割作业仿真是准确且可行的方法,研究结果为小麦切割作业过程仿真和关键切割部件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茎秆 离散元法 AgriDEM软件 动态切割 参数标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物质的乙酰丙酸-电力联产系统性能分析
16
作者 范军毅 陈衡 +4 位作者 刘战 高悦 潘佩媛 徐刚 张国强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360-365,共6页
为实现农业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减少碳排放,利用小麦秸秆制取重要平台化合物乙酰丙酸,并提出了利用反应后的木质素等生物质固体残渣以及有机废水厌氧发酵后产生的沼气作为燃料与生物质电厂耦合的系统方案。尽可能减少工艺流程中废... 为实现农业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减少碳排放,利用小麦秸秆制取重要平台化合物乙酰丙酸,并提出了利用反应后的木质素等生物质固体残渣以及有机废水厌氧发酵后产生的沼气作为燃料与生物质电厂耦合的系统方案。尽可能减少工艺流程中废物的生成,降低处理成本并发电,从而促进生物质的资源化利用以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利用Aspen Plus软件对麦秆制备乙酰丙酸的工艺流程进行设计并模拟,得到质量分数为99.2%的产品LA。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每年生产的乙酰丙酸量为11864.2 t,生物质电厂的发电功率为10.3 MW,净发电效率为34.3%。在运行周期内,新系统的净现值可达到37961万元,动态回收周期为3.57 a。由此可知,新系统是高效且经济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废弃物 小麦秸秆 乙酰丙酸 流程模拟 资源化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菌-生物炭-黑水虻互作”高效生物转化金霉素菌渣体系优化策略
17
作者 雷澳杰 裴亚欣 +4 位作者 杨森 孙梦晓 段依琳 张继冉 陈红歌 《昆虫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50-462,共13页
【目的】构建高效“菌-生物炭-黑水虻Hermetia illucens互作”转化体系,探究基质配比、黑水虻幼虫接入密度、生物炭、功能微生物等因素组合策略对黑水虻转化金霉素菌渣体系的影响。【方法】黑水虻幼虫由麦麸饲养至3龄后,分别设置不同质... 【目的】构建高效“菌-生物炭-黑水虻Hermetia illucens互作”转化体系,探究基质配比、黑水虻幼虫接入密度、生物炭、功能微生物等因素组合策略对黑水虻转化金霉素菌渣体系的影响。【方法】黑水虻幼虫由麦麸饲养至3龄后,分别设置不同质量配比的金霉素菌渣与小麦秸秆接入比(菌渣∶秸秆=0∶1,1∶2,1∶4,1∶8,1∶12和1∶20)、幼虫密度(幼虫数量:物料质量=0.6∶1,0.8∶1,1∶1,2∶1,4∶1,6∶1,8∶1和10∶1)、生物炭接入量(0,30,60,90,120,150和180 g/kg)、功能菌(斯氏普罗威登斯菌Providencia stuartii TX2、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 TX1、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 EEAM 10B)以及混合添加组别,测定不同组别中黑水虻幼虫的生长发育标(体重、体长和体宽),基质转化指标(基质消耗率和基质转化率)及基质中的金霉素去除率。【结果】在最优“菌-生物炭-黑水虻互作”菌渣转化体系下,即菌渣∶秸秆为1∶4、幼虫密度为4∶1、生物炭添加比例为120 g/kg、存在斯氏普罗威登斯菌TX2时,幼虫的体重、体长、体宽分别达到0.17 g/头、18.27 mm和4.83 mm,基质消耗率和基质转化率分别达到34.04%和29.50%,同时基质中的金霉素去除率提高至96.23%。【结论】通过构建“菌-生物炭-黑水虻互作”高效抗生素菌渣生物转化体系,将两种有机固废物转化成高值昆虫蛋白,同时提高了基质中金霉素去除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水虻 金霉素菌渣 秸秆 生物炭 功能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和施磷量对旱地小麦籽粒淀粉及其合成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18
作者 杨颖聪 张俊豪 +5 位作者 唐一哲 乔唱唱 王鹏博 黄明 徐国伟 王贺正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467-2484,共18页
为明确秸秆还田和施磷量对旱地小麦籽粒淀粉品质和相关酶合成的影响,以洛旱22为材料,采用裂区试验,主区为玉米秸秆还田处理,分别为秸秆不还田(S0)、秸秆全量还田(S1),副区为施磷量,设5个水平分别为0 kg hm^(-2)(P0)、75.0 kg hm^(-2)(P1... 为明确秸秆还田和施磷量对旱地小麦籽粒淀粉品质和相关酶合成的影响,以洛旱22为材料,采用裂区试验,主区为玉米秸秆还田处理,分别为秸秆不还田(S0)、秸秆全量还田(S1),副区为施磷量,设5个水平分别为0 kg hm^(-2)(P0)、75.0 kg hm^(-2)(P1)、112.5 kg hm^(-2)(P2)、150.0 kg hm^(-2)(P3)、187.5 kg hm^(-2)(P4),研究了秸秆还田和施磷量对小麦籽粒产量、淀粉及其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和增施磷肥均能提高小麦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相同秸秆还田处理下均随施磷量的提高呈先升后降趋势,且除千粒重外均表现为P3最高。2个年度,小麦产量在S1P3处理下较S1P0分别提高了35.70%与49.32%;小麦籽粒直链淀粉、支链淀粉、总淀粉的含量随生育时期推进均呈持续升高趋势,随施磷量的提高均呈先升后降趋势,总体上在P3水平达到最大。在同一施磷水平下,小麦籽粒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含量均表现为S1大于S0处理。2021—2022年度秸秆还田和施磷的互作效应对支/直淀粉比例在花后5~20 d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影响;2022—2023年二者的互作仅对花后5 d支/直淀粉比例有显著影响。2年度,随生育时期的推进,各处理籽粒蔗糖合成酶、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可溶性淀粉合成酶、束缚性淀粉合成酶活性均表现为先增后降趋势,而籽粒磷酸蔗糖合成酶呈持续降低趋势。无论秸秆还田与否,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与束缚性淀粉合成酶活性均随施磷水平的升高表现为先增后降趋势,总体在P3处理最高。综上,秸秆还田配施磷150 kg hm^(-2)(S1P3)是本试验条件下小麦最适种植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施磷量 旱地小麦 籽粒淀粉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减氮增效对麦玉轮作潮土氨挥发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19
作者 汪政 尚元一 +5 位作者 王梦宇 张倩 张丽梅 张水清 韩燕来 李培培 《华北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8-135,共8页
研究不同减氮增效措施对麦玉轮作体系潮土氨挥发和作物产量的影响,为合理施肥及农业环境保护提供指导。长期减氮增效试验于2016年开始在河南许昌潮土区定位试验站开展,设置不施氮肥对照(CK),常规施氮肥(100N),减氮20%(80N),以及减氮20%... 研究不同减氮增效措施对麦玉轮作体系潮土氨挥发和作物产量的影响,为合理施肥及农业环境保护提供指导。长期减氮增效试验于2016年开始在河南许昌潮土区定位试验站开展,设置不施氮肥对照(CK),常规施氮肥(100N),减氮20%(80N),以及减氮20%配合秸秆还田(80NS)、硝化抑制剂(80NI)、生物炭(80NB)共6个处理,2021—2022年间测定土壤理化性质、氨挥发特征和麦玉产量。结果表明,小麦季,80NS、80NI和80NB处理pH值较100N处理显著提高;80NS和80NB处理的有机质含量较80N处理显著提高,土壤容重较CK处理显著降低。小麦基肥期,80NS、80NI和80NB处理的氨挥发累积量较100N分别显著降低28.71%,35.61%和22.99%;小麦追肥期,80NS和80NB处理的氨挥发累积量较100N分别显著降低14.94%,17.58%,80NS和80NI处理的氨挥发累积量较80N显著提高22.27%,27.69%。整个小麦生育期,不同施氮处理氨挥发累积量占施氮量的1.31%~2.47%,其中100N>80NB>80NS>80NI>80N。玉米季,与100N处理的氨挥发累积量相比,80N和80NS处理分别显著降低37.14%,29.63%,80NI处理显著增加60.83%;与80N处理相比,80NI和80NB处理的氨挥发累积量显著增加155.79%,44.05%。玉米生育期氨挥发累积量占施氮量的5.81%~14.86%,其中80NI>100N>80NB>80NS>80N。小麦产量结果表明,与100N处理相比,80N处理显著减产16.67%,而80NS、80NI和80NB处理产量无显著降低。玉米产量数据表明,100N处理与4个减氮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综上,在试验潮土减氮20%的基础上增施硝化抑制剂、秸秆和生物炭,均可有效提高土壤肥力、稳定小麦产量,但硝化抑制剂和生物炭显著提高玉米季氨挥发累积量,生产中需要特别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玉轮作 潮土 氮肥减施 硝化抑制剂 生物炭 秸秆还田 氨挥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豫西旱地麦田土壤速效养分和小麦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20
作者 柴雪茹 王贺正 +5 位作者 马嵩科 张冬霞 张静 张俊豪 乔唱唱 黄明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8-106,共9页
为明确玉米秸秆还田和氮肥用量对豫西旱地麦田土壤速效养分、小麦氮素吸收利用和产量的影响,本试验选用洛旱22为材料,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玉米秸秆还田处理,分别为秸秆不还田(S0)、秸秆全量还田(S1),副区为施氮量处理,分别为0(N0)、120(... 为明确玉米秸秆还田和氮肥用量对豫西旱地麦田土壤速效养分、小麦氮素吸收利用和产量的影响,本试验选用洛旱22为材料,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玉米秸秆还田处理,分别为秸秆不还田(S0)、秸秆全量还田(S1),副区为施氮量处理,分别为0(N0)、120(N1)、180(N2)、240 kg/hm^(2)(N3)和300 kg/hm^(2)(N4),研究不同组合处理下小麦不同生育时期0~20、20~40 cm土层土壤碱解氮、硝态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的变化规律及对小麦氮素吸收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施氮水平下,与S0相比,S1处理小麦不同生育时期的土壤碱解氮、硝态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明显提高;同一生育时期相同秸秆还田处理下,同一施氮水平0~20 cm土层土壤碱解氮、硝态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总体高于20~40 cm土层。相同秸秆还田处理下,小麦各器官氮积累量随施氮水平的增加而增加;同一施氮水平下,植株各器官氮素积累量整体表现为S1处理高于S0。无论秸秆是否还田,氮肥农学利用率和表观回收率总体上N2、N3水平较高,氮肥偏生产力和氮素吸收效率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同一施氮水平下,S1处理的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表观回收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素吸收效率均高于S0处理。无论秸秆是否还田,小麦穗数、穗粒数和产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N3水平达最大值;同一施氮水平下,S1处理的小麦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总体上高于S0。综上表明,秸秆还田配施180~240 kg/hm2纯氮是实现豫西旱地氮肥资源高效利用和小麦高产的适宜栽培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秸秆还田 施氮量 土壤速效养分 氮肥利用效率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