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法文化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探究 被引量:3
1
作者 栾兆星 《政治与法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2-67,共16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全方位融入当下中国的法治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灵魂。中华传统礼法文化在近代中国解体造成的社会治理困境以及当下中国对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国家治理方式的强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全方位融入当下中国的法治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灵魂。中华传统礼法文化在近代中国解体造成的社会治理困境以及当下中国对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国家治理方式的强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文化背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了传统德礼观念,增强了法治的道德底蕴。在立法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量入法入规,在形式上类似于中国中古时期法典编纂着力体现德礼的精神;在司法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释法说理中起到的作用,与古代司法裁判所追求的情理法整体性思维与一体化平衡艺术风格类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是当下中国重构“礼法”的尝试,蕴含了“德性法治”这种既在实践上具有中国特色又在理论上具有普世之维的法治文明新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礼法 释法说理 整全性 德性法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易》古经治国理念探微
2
作者 林忠军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6-33,共8页
《周易》是一部卜筮之书,但其中蕴含殷周时期的各种礼仪制度。《周易》卜筮活动是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它也被视为一部可应用于国家治理的政治典籍。虽然《周易》文辞无法完整地呈现当时的治国理念,也不能还原当时如何运用这些理念... 《周易》是一部卜筮之书,但其中蕴含殷周时期的各种礼仪制度。《周易》卜筮活动是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它也被视为一部可应用于国家治理的政治典籍。虽然《周易》文辞无法完整地呈现当时的治国理念,也不能还原当时如何运用这些理念和典章制度治理国家,但是,透过卜筮文辞中的零星话语,仍然可以窥见殷周时期神道、观民、道德感化、刑法等治国理念及其在后世实践活动中发挥的作用。这些治国理念是儒家礼制思想的源头,对于早期儒家形成和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其中所蕴含的与礼相关的“德治”与“法治”等理念,对于推动当下建构和谐、有序、文明的社会与新时代法律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 卜筮 礼制 德治 法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研究
3
作者 张国廷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8期85-88,共4页
乡村振兴重大战略的提出,要求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建立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该文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深入分析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的构成要素和基本特点,以及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乡村振兴重大战略的提出,要求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建立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该文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深入分析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的构成要素和基本特点,以及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制约“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形成的重要因素,引入乡村治理等理论多维度深入探寻形成当前困境的原因,最终找出“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的对策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自治 法治 德治 治理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路径探析
4
作者 于静 孔令利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13期76-79,共4页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乡村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的重要一招,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一步。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必须坚持党建引领...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乡村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的重要一招,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一步。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必须坚持党建引领;坚持基层群众自治、依法治村和以德治村共同推进;通过创新乡村治理体制机制,推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构筑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更应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筑牢乡村治理的经济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治理 路径 党建引领 自治法治德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社会“三治融合”的实践逻辑——基于社会基础视角的分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于龙刚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2-92,共11页
通过自治、法治与德治相融合以实现乡村善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实践。借助社会基础的视角,可以深化对乡村“三治融合”实践逻辑的认识与理解。在结构转型背景下,乡村社会基础的变化会制约自治、法治与德治的作用发挥与相互融合。... 通过自治、法治与德治相融合以实现乡村善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实践。借助社会基础的视角,可以深化对乡村“三治融合”实践逻辑的认识与理解。在结构转型背景下,乡村社会基础的变化会制约自治、法治与德治的作用发挥与相互融合。多地乡村通过机制创新来利用乡土熟人社会的资源,增强对个人行为的引导和约束,扩大乡村治理的社会参与,从而激活和培育了新的社会基础。凭借社会基础的支持与保障,法律和道德实施获得充分的社会助力,乡村社会内生秩序的维系和生产能力也得以增强。对于乡村“三治融合”实践探索的分析,揭示出激活和培育社会基础对实现乡村善治的重要意义,此外还需要注重法治的规范、引领与保障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治融合 社会转型 社会基础 内生秩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探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陈蒙 雷家昂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6-144,共9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凝练和现实表达,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灵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紧密关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彰显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文化自觉,是推进中华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凝练和现实表达,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灵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紧密关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彰显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文化自觉,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必然选择,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方向指引;通过树牢法律信仰、型构法律原则和融入法律规则,弘扬国家与民族的整体价值导向、概括指引全社会的价值认同,并具体设定微观的行为模式和制度指示,实现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法治实施的指引和推进。新时代新征程,要关注宪法核心价值观条款完善、民族工作基本法律的核心价值观融入等问题,在规律、技术与价值相互交融的视域下促进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的路径优化。着力增强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的系统性、针对性和精准性,推进入法理念的升华和入法技术的完善,在对各族人民现实生活场景的科学指引与能动改造中推动全社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价值认同 入法入规 中华民族共同体 德法共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法治思想对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转化与发展——以“五对关系”为视角 被引量:4
7
作者 闫竑羽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1-73,175,共14页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在法治领域坚持“两个结合”的光辉典范。习近平总书记在立足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立场、观点、方法的基础上,对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传统法文化智慧重新焕发蓬勃生命力。...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在法治领域坚持“两个结合”的光辉典范。习近平总书记在立足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立场、观点、方法的基础上,对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传统法文化智慧重新焕发蓬勃生命力。习近平法治思想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元素,可以通过政治和法治(政法)、人和法治(人法)、此法和彼法(法法)、道德和法律(德法)、自然和法治(道法)五对关系的视角进行理解和把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法治思想 “第二个结合” 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 “五对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代仁政之下法治思想系统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祁志祥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4,共14页
周代没有完整记载法治思想的史书,周代的法治思想,散见于西周的《尚书》《周礼》及东周诸子的学说中。西周鉴于夏桀、殷纣实施暴政而亡的教训,推行仁政。仁政以德治为主,也兼顾法治。法治成为周代仁政的两翼之一,表现为以仁立法,以仁司... 周代没有完整记载法治思想的史书,周代的法治思想,散见于西周的《尚书》《周礼》及东周诸子的学说中。西周鉴于夏桀、殷纣实施暴政而亡的教训,推行仁政。仁政以德治为主,也兼顾法治。法治成为周代仁政的两翼之一,表现为以仁立法,以仁司法,明德慎罚,德主刑辅。到了东周,虽然诸侯争霸、礼崩乐坏,但西周的仁政传统仍占主导地位,仁政不仅被儒家学说加以发展,也被道家学说加以补充、杂家学说加以兼取。即便法家、名家公开反对仁政德治,主张严刑峻法,也是打着仁义的旗号。在仁政之下兼行法治,或打着仁义的旗号强调严刑峻法,构成了周代法治思想的整体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代仁政 法治思想 明德慎罚 以刑去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理论塑造与中国传统法文化——以荀子治国理政学说及其当代价值为例
9
作者 钱锦宇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7-98,共12页
要使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理论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特色”,除了把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与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还必须将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与中国传统优秀法文化相结合。作为汉代以降两千年传统中国主流政治哲学的核心内涵... 要使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理论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特色”,除了把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与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还必须将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与中国传统优秀法文化相结合。作为汉代以降两千年传统中国主流政治哲学的核心内涵,荀子的治国理政学说所包含的“大一统国家观”、仁政和民本主义观、隆礼重法的国家治理方略观、“化性起伪”的人性论与人本价值观、刚直不阿且行法至坚的劲士精神,对于当下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理论的塑造具有重要启示性价值。荀子治国理政学说当代价值的生成,必须与时俱进地推进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包括从礼所建构的传统等差秩序转换为现代法治塑造的平等秩序,从民本观念转换为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理念,从君主制礼(宪)转换为民主立宪,从而寻求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理论塑造与荀子治国理政学说中优秀文化元素的契合,彰显出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理论的中国特色和强劲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法治现代化 “两个结合” 法文化 荀子 创造性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三治结合”乡村治理体系的构建——基于鄂西南H县的个案研究 被引量:27
10
作者 丁文 冯义强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09-115,共7页
"三治结合"乡村治理体系是源于实践并得到政策确认的重大制度创新。揭示实践的真实面向,从中汲取经验,已成为推进其建立健全的当务之急。鄂西南H县通过廓清村两委职能、健全村民议事机制、组建村民自治团体创新了自治,通过推... "三治结合"乡村治理体系是源于实践并得到政策确认的重大制度创新。揭示实践的真实面向,从中汲取经验,已成为推进其建立健全的当务之急。鄂西南H县通过廓清村两委职能、健全村民议事机制、组建村民自治团体创新了自治,通过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大力进行法治宣传、广泛开展法治创建、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立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加强了法治,通过推进移风易俗、落实道德宣传、树立道德榜样夯实了德治,并将"三治"结合于治理主体、治理平台以及治理途径之上。上述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促使其乡村治理体系得以转变、民主治理的基础有所增长、脱贫难题得以解决。但其亦存在"三治"内在关系不明确、乡村治理力量未充分调动、"三治结合"地区差异过大等问题。从H县的实践经验来看,"三治结合"乡村治理体系的构建必须注意厘清"三治"的内在关系,确保"三治"融合于乡村治理实践,落实党政领导下的多部门协同治理,注重乡村治理与土地流转相结合以及发挥人才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治 法治 德治 “三治结合” 乡村治理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视域下“三治融合”实施成效研究——基于上海的实证调查 被引量:20
11
作者 谢炜 郝宇青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5-61,175,共8页
党的十九大报告确立了健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的目标。既有的研究表明,依托自治、法治和德治的不同组合形式,可有效回应多元治理需求,基层政府、村两委、人民调解委员会、乡贤等不同治理主体在... 党的十九大报告确立了健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的目标。既有的研究表明,依托自治、法治和德治的不同组合形式,可有效回应多元治理需求,基层政府、村两委、人民调解委员会、乡贤等不同治理主体在多类别矛盾化解中呈现不同效用。当前乡村"三治融合"建设仍存在德治基础缺失、自治参与广度不足、村规民约操作性有待加强、民主评议与公共法律服务满意度较低等现实问题,须从构建共同价值准则、拓展村民公共参与渠道、激发新乡贤引领价值、实现村规民约激励约束双重效应等方面补齐乡村治理短板,促进村民满意度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乡村治理 乡村振兴 自治 法治 德治 “三治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村规民约治理的形成及其与现代法治的关系 被引量:17
12
作者 黄永林 袁渊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2期1-8,共8页
村规民约作为一种乡村社会治理制度,它以自治和德治的方式在传统乡村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在探讨村规民约治理功能的形成和发展历史过程的基础上,分析了传统习俗文化与现代法治文化在乡村治理中的共存与冲突,进而重点论述... 村规民约作为一种乡村社会治理制度,它以自治和德治的方式在传统乡村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在探讨村规民约治理功能的形成和发展历史过程的基础上,分析了传统习俗文化与现代法治文化在乡村治理中的共存与冲突,进而重点论述了村规民约治理体系与现代法治体系的关系。在当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探讨发挥村规民约的社会治理作用,探索法治、自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模式,实现治理手段的创新,对实现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规民约 乡村治理 法治 德治 关系 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职业足球赛场秩序的德治与法治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王飞雄 张鲲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28-30,共3页
采用文献资料法,对陕西职业足球赛场秩序的历史进行回顾与分析,结果表明:足球参与者的法律意识、道德水平是影响赛场秩序的主要原因之一,德治和法治相结合对预防和制止足球赛场秩序的发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和治理建议。
关键词 陕西 职业足球 赛场秩序 德治 法治 法律意识 道德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面依法治体与以德治体相融合的中华体育精神弘扬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邹秀春 刘洋 +1 位作者 肖焕云 叶李驰 《中国体育科技》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0-14,28,共6页
2022年6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总则第一条中突出强调“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培育中华体育文化”,开启了全面依法治体和以德治体相互融合促进的新篇章。研究发现,中华体育精神弘扬面临基础和支撑不足、条件和保障不均、载体... 2022年6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总则第一条中突出强调“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培育中华体育文化”,开启了全面依法治体和以德治体相互融合促进的新篇章。研究发现,中华体育精神弘扬面临基础和支撑不足、条件和保障不均、载体发展不充分、后备人才不充足和纪律规范不健全等困境,据此提出了扩大体育群众基础、保障体育资源平等、促进体育均衡协调发展、增强体育后备力量和遏制不正之风等中华体育精神弘扬推进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法治体 以德治体 中华体育精神 体育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的理论逻辑与实践机制 被引量:69
15
作者 张明皓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7-24,共8页
新时代治理环境发生重要变化,乡村自治、法治和德治已具备融合的条件。“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国家和社会关系变革外部驱动、乡村治理结构内源优化和围绕着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价值立场生成的新逻辑结构,其实践机制总体包括促... 新时代治理环境发生重要变化,乡村自治、法治和德治已具备融合的条件。“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国家和社会关系变革外部驱动、乡村治理结构内源优化和围绕着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价值立场生成的新逻辑结构,其实践机制总体包括促进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深度融合、推动乡村治理结构整体优化和实现乡村治理目标系统转化三个维度,具体路径是推动政府联合社会力量在建构制度供给与内生秩序的联通机制、形成振兴乡村的现代化治理体系和设计治理民生化为导向的政策方面深入推进“三治融合”的基层建制。“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体现出自我革新的制度特性、治理价值的全方位性以及实践布局的系统性,具有克服现代社区民主治理悖论的现实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治 法治 德治 三治融合 乡村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的“法治”进路 被引量:58
16
作者 徐婧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3-63,共11页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过程中,我国逐渐形成了"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其中,"法治"作为"三治融合"的中坚力量,在我国乡村治理体系的"自治...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过程中,我国逐渐形成了"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其中,"法治"作为"三治融合"的中坚力量,在我国乡村治理体系的"自治"与"德治"之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乡村法治体系在立法、执法、守法等方面均存在客观局限性,使得在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存在"法治"薄弱化、虚置化、边缘化的困境。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法律体系,提高乡村治理主体法治能力,加强乡村法治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法治"的衔接作用,实现"三治融合"的协调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三治融合 乡村治理体系 乡村法治 法治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济人与道德人:分裂统一与逻辑启示 被引量:4
17
作者 冯继康 赵昆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5-18,共4页
正确解决经济利益机制与道德约束机制的关系 ,即经济人与道德人的关系问题,对我国正在建设的现代市场经济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本 文通过探讨经济人与道德人的基本内涵及其分裂与统一的辨证关系,总结其对现代市场经济 的逻辑启示... 正确解决经济利益机制与道德约束机制的关系 ,即经济人与道德人的关系问题,对我国正在建设的现代市场经济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本 文通过探讨经济人与道德人的基本内涵及其分裂与统一的辨证关系,总结其对现代市场经济 的逻辑启示:坚持“经济人”导向并加强制度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人 道德人 德治 法治 政府干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希腊正义观的嬗变 被引量:4
18
作者 艾四林 王海龙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33-37,共5页
正义在古希腊是先哲们探求的重要课题。文章在对古希腊哲学家和政治学家们的不同正义观系统梳理的基础上 ,揭示了其共同特征 :“神”是正义的基础 ;个人美德和社会规范是正义的性质 ;理性是正义的内在精神 ,并阐述了古希腊正义观与近现... 正义在古希腊是先哲们探求的重要课题。文章在对古希腊哲学家和政治学家们的不同正义观系统梳理的基础上 ,揭示了其共同特征 :“神”是正义的基础 ;个人美德和社会规范是正义的性质 ;理性是正义的内在精神 ,并阐述了古希腊正义观与近现代各种正义观的内在关联及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义 理性 美德 法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礼法合治”:中国古典法治的常规形态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保民 李振 段秋关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51-160,共10页
从“礼治”到“法治”再到“礼法合治”,是传统法律思想演变的基本线索与中华法系的思想基础。历经西周“礼治”的崩落、法家“法治”的兴起与隐退、汉儒“礼治”的复归与“德治”的重光,“礼法合治”成为古典法治的常规形态。“法”不... 从“礼治”到“法治”再到“礼法合治”,是传统法律思想演变的基本线索与中华法系的思想基础。历经西周“礼治”的崩落、法家“法治”的兴起与隐退、汉儒“礼治”的复归与“德治”的重光,“礼法合治”成为古典法治的常规形态。“法”不等于全部法律,“礼”不等于道德品质,“德”不等于“道德治国”。中华法系的“礼、律、典”结构与“天理、国法、人情”的司法模式,是“礼法合治”的典型表现。探明中国法律与制度的源流、内容和演变,洞悉中华法系的理论与精神,对于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着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法治 礼治 德治 礼法合治 中华法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向乡村善治——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研究 被引量:41
20
作者 高其才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3-121,共9页
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应当从治理体系、治理方式、治理功能、治理体制、治理重点、治理目标等方面理解和把握其构成要素。这一乡村治理体系具有自治型治理、融合式治理、整体型治理、转型态治理、合... 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应当从治理体系、治理方式、治理功能、治理体制、治理重点、治理目标等方面理解和把握其构成要素。这一乡村治理体系具有自治型治理、融合式治理、整体型治理、转型态治理、合作型治理、本土化治理、嵌入性治理、发展式治理、协商性治理、共识型治理等特点。我们需要正确处理村民自治与法治的关系,发挥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与外在力量的双重作用,重视城乡人口双向流动治理等关键问题。在实践路径方面,应当总结村组治理实践经验、适度推行乡村治理试点、吸纳乡村固有治理资源、重视乡村社会智慧治理、发挥乡村人才积极作用等,以走向乡村善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 善治 自治 法治 德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