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颗粒在多孔介质内运移沉积特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王博 闫治君 +1 位作者 潘一 杨双春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53-1763,共11页
颗粒调剖堵水是提高原油采收率的重要途径。了解颗粒在多孔介质中的运移沉积特性,便于颗粒制备的优化,提高颗粒与地层孔喉配伍性和封堵效率。综述了颗粒浓度值、粒径、多孔介质结构、粒径比、介质内流体参数等因素对运移沉积的影响,总... 颗粒调剖堵水是提高原油采收率的重要途径。了解颗粒在多孔介质中的运移沉积特性,便于颗粒制备的优化,提高颗粒与地层孔喉配伍性和封堵效率。综述了颗粒浓度值、粒径、多孔介质结构、粒径比、介质内流体参数等因素对运移沉积的影响,总结了简化几何、介观模拟、LB-DEM(lattice Boltzmann method-discrete element method)、CFD-DEM(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discrete element method)等模拟方法研究结果。分析表明,粒径比的临界值影响多孔介质的沉积位置和堵塞程度,粒径不同、所受力差异较大,大颗粒受水动力、重力、流体流速影响显著。多孔介质内流体流动模型尚未完全统一,Brinkman-Forchheimer-Darcy模型适用性较强,CFD-DEM方法从微观角度对介质内运移沉积流固耦合进行了验证,为非均质储层的调剖方案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移沉积 多孔介质 颗粒 粒径比 调剖堵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高矿化度油藏深部调堵体系性能研究
2
作者 毛瑞 施雷庭 +4 位作者 梁虎虎 葛珊 王晓 王佳豪 李娟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953-1959,1967,共8页
针对开发中后期高含水的高温高矿化度油藏,常规调剖体系存在注入性差、封堵选择性低及长期稳定性不足等问题,研究基于塔里木LB油田某油藏特性,提出了一种具有温度-矿化度双重响应特性的环氧乳液调剖剂,并对其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 针对开发中后期高含水的高温高矿化度油藏,常规调剖体系存在注入性差、封堵选择性低及长期稳定性不足等问题,研究基于塔里木LB油田某油藏特性,提出了一种具有温度-矿化度双重响应特性的环氧乳液调剖剂,并对其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油藏温度95℃,矿化度65 575.67 mg/L下,调剖剂利用储层高温高矿化度产生破乳,油溶性环氧树脂和固化剂接触后,通过疏水缔合与氢键协同作用形成三维网络结构,具有较强的耐温耐矿化度特性;4%调剖剂在25℃下表观黏度仅为1.25 mPa·s,注入压力峰值小于0.43 MPa,具有较好的注入性;调剖剂在渗透率40~600 mD的岩心中,注入0.8 PV后封堵率均超过98%,残余阻力系数高达51.00~192.94,体系具有较强的封堵性能;在渗透率极差≤8.06时,高渗层分流率显著降低,体系展现出优异的剖面改善能力,可实现“低渗增注-高渗强堵”的协同调控,适用于LB油田的调剖堵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剖堵水 高温高矿化度 固化性能 注入性及封堵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潜山油藏底水窜流规律及控水治理
3
作者 张中涵 李琳 +4 位作者 许德广 周杨 耿万磊 吕东方 赵光 《油田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65-473,共9页
随着裂缝型底水油藏的开发,底水水窜现象日益严重,导致油井普遍高含水低效生产。强非均质性是裂缝型底水油藏水窜的主要原因,明确底水水窜规律、探究底水油藏高效堵水调剖工艺是治理水窜的核心所在。文章在草古1潜山油藏地质特征的基础... 随着裂缝型底水油藏的开发,底水水窜现象日益严重,导致油井普遍高含水低效生产。强非均质性是裂缝型底水油藏水窜的主要原因,明确底水水窜规律、探究底水油藏高效堵水调剖工艺是治理水窜的核心所在。文章在草古1潜山油藏地质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底水油藏水窜影响因素并优化堵水体系最佳注入段塞参数,为裂缝型底水油藏水窜治理提供理论依据。首先借助裂缝型底水油藏三维物理模型,探究了裂缝型底水油藏底水能量、井控裂缝位置及非均质性对水窜的具体影响作用机制;其次选取适用于草古1潜山油藏的耐温冻胶和纳米石墨强化泡沫体系开展段塞参数优化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底水能量由1mL/min升至5mL/min,底水水锥倾角缩小24°,见水时机由0.20PV提前至0.11PV,同时采收率减小8.5%;裂缝位于直斜井跟端相较于位于趾端水锥倾角增大20°,见水时机延后0.06 PV,采收率升高7%;低渗透区由直斜井跟端移向趾端,水锥倾角增大25°,见水时机滞后0.09PV,采收率升高6.1%。最佳注入段塞组合为先注入纳米石墨强化泡沫后注耐温冻胶,最佳注入段塞用量为0.3PV油层,最优段塞注入速度为3mL/min,该段塞调剖方法相较于注入单一泡沫或冻胶,水锥倾角增大37~39°,见水时机延后0.09~0.17 PV,后续底水驱采收率提高5.0百分点~12.3百分点,为裂缝型底水油藏水窜治理提供了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型油藏 底水油藏 水窜规律 调剖堵水 段塞组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高含水油田深部调堵实时评价 被引量:2
4
作者 王翔 张贵才 +1 位作者 蒋平 裴海华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8-164,共7页
通过深部调堵迫使液流转向是启动特高含水油藏剩余油的有效技术,现场实施深部调堵时,缺少可靠的实时监测评价方法。从堵剂作用机制出发,以孤东七区Ng6^(3+4)单元为例,结合特高含水油藏地下油水分布特征推导出不同级次水驱带渗流阻力方... 通过深部调堵迫使液流转向是启动特高含水油藏剩余油的有效技术,现场实施深部调堵时,缺少可靠的实时监测评价方法。从堵剂作用机制出发,以孤东七区Ng6^(3+4)单元为例,结合特高含水油藏地下油水分布特征推导出不同级次水驱带渗流阻力方程。结果表明:通过用总渗流阻力的变化可表征深部调堵对极端水洗带的控制程度;定义调堵控制因数作为深部调堵实时评价指标,实时反映深部调堵控制效果;调堵控制因数曲线与对应油井产油量曲线存在明显对应关系,可用于判断施工见效时间及有效期、指导调驱体系的筛选及注入时机的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调堵 特高含水 实时评价 生产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适用于高温高盐油藏的柔性堵剂 被引量:37
5
作者 朱怀江 王平美 +4 位作者 刘强 熊春明 刘玉章 罗健辉 杨静波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30-233,共4页
现有的聚合物类或纤维性预交联体膨颗粒堵剂以及聚合物凝胶堵剂在高矿化度下耐温性能差,不适用于温度高于120℃的高盐油藏的堵水作业。为了改善高温高盐油藏的堵水技术,研制了一种耐高温高盐的柔性堵剂。该堵剂是不溶于水、微溶于油... 现有的聚合物类或纤维性预交联体膨颗粒堵剂以及聚合物凝胶堵剂在高矿化度下耐温性能差,不适用于温度高于120℃的高盐油藏的堵水作业。为了改善高温高盐油藏的堵水技术,研制了一种耐高温高盐的柔性堵剂。该堵剂是不溶于水、微溶于油、可任意变形、拉伸韧性强的颗粒,其粒径范围为1~8mm。该柔性堵剂在高温高盐条件下的化学稳定性好,可二次黏结形成完整的封堵层。在塔河油田油藏条件下,柔性堵剂用量从0.03PV增至0.2PV,封堵效果出现突跃式升高,可对油藏的裂缝和高渗通道形成强封堵。在堵水作业中这种堵剂如果造成油井误堵,使用甲苯就极易解堵,是一种既可在高温高盐下形成稳定封堵又可安全使用的堵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堵水调剖 聚合物 柔性堵剂 高温高盐油藏 黏弹性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剖堵水的潜力、限度和发展趋势 被引量:60
6
作者 赵福麟 张贵才 +2 位作者 周洪涛 李宜坤 赵普春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9年第1期49-54,共6页
油田试验证明调剖堵水仍很有潜力,这一方面是由于试验区的采出程度低,另一方面是由于近年来区块整体调剖堵水技术在决策技术和堵剂技术上有新的突破。调剖堵水的潜力随着开发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小。调剖堵水有两个限度:一个是堵剂使... 油田试验证明调剖堵水仍很有潜力,这一方面是由于试验区的采出程度低,另一方面是由于近年来区块整体调剖堵水技术在决策技术和堵剂技术上有新的突破。调剖堵水的潜力随着开发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小。调剖堵水有两个限度:一个是堵剂使用的数量限度;另一个是堵剂作用机理的限度。调剖堵水的发展趋势表现为对这两个限度的突破所进行的努力,其中包括降低堵剂成本,合理组合堵剂,把握堵剂注入时机,延长堵剂有效期,提高堵剂的整体效果,发展一种在最大限度发挥二次采油作用的同时进行有限度三次采油的技术(“2+3”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剖面调整 堵水 堵水剂 注水井 油田注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外化学堵水调剖技术综述 被引量:91
7
作者 白宝君 李宇乡 刘翔鹗 《断块油气田》 CAS 1998年第1期1-4,17,共5页
本文从物理模拟、堵剂研究、数值模拟、示踪剂及施工工艺等方面对油田化学堵水调剖的国内外技术发展水平进行了对比,并对我国油田堵水调剖技术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堵水 调剖 物理模拟 油田 化学堵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烯酰胺类反相微乳液聚合研究及应用进展 被引量:23
8
作者 王磊 张建强 +2 位作者 李瑞冬 冯岸洲 张贵才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58-463,共6页
分析总结了丙烯酰胺类反相微乳液聚合的基本理论和工艺方法,介绍了国内外聚丙烯酰胺类水凝胶微球在调剖堵水和驱油中的应用现状,指出了该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和当前的研究热点。
关键词 反相微乳液聚合 聚丙烯酰胺类 水凝胶 微球 调剖堵水 驱油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油田提高采收率的控水技术 被引量:34
9
作者 赵福麟 戴彩丽 王业飞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53-58,共6页
根据海上油田采油特点,分析了海上油田控水的迫切性。海上油田产出水主要来源于注入水、边水和底水。为了提高采收率,任何形式的产出水都要控制。海上油田控水技术由注水井调剖技术和油井堵水技术组成,这两项技术都由措施必要性判断、... 根据海上油田采油特点,分析了海上油田控水的迫切性。海上油田产出水主要来源于注入水、边水和底水。为了提高采收率,任何形式的产出水都要控制。海上油田控水技术由注水井调剖技术和油井堵水技术组成,这两项技术都由措施必要性判断、堵剂选择、堵剂用量计算和堵剂放置工艺等技术组成。海上油田调剖堵水成功的矿场试验说明,海上油田控水技术具有可行性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油田 控水技术 调剖 堵水 提高原油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颗粒堵剂粒径与地层孔径的匹配关系研究 被引量:34
10
作者 李克华 王春雨 赵福麟 《断块油气田》 CAS 2000年第5期24-25,共2页
研究了不同形状 (球形、片状、纤维状 )颗粒堵剂粒径与地层孔径的匹配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形状的颗粒 ,其粒径与地层孔径的匹配关系不尽相同。一般 ,当堵剂粒径为地层孔径的 1/ 3~ 1/ 10时 ,可产生较有效的封堵作用 ,因而实际应... 研究了不同形状 (球形、片状、纤维状 )颗粒堵剂粒径与地层孔径的匹配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形状的颗粒 ,其粒径与地层孔径的匹配关系不尽相同。一般 ,当堵剂粒径为地层孔径的 1/ 3~ 1/ 10时 ,可产生较有效的封堵作用 ,因而实际应用时应根据地层的渗透率等选择合适粒径的堵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开发 堵水剂 颗粒堵剂 粒径 地质孔径 匹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均质岩心调堵结合技术室内实验 被引量:11
11
作者 王嘉晨 侯吉瑞 +3 位作者 赵凤兰 冷光耀 曹淑君 王俊华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9-101,106,共4页
为了研究调剖堵水顺序和调剖堵水时机对提高非均质岩心采收率的影响,选择1种堵水剂和强度不同的2种调剖剂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双层非均质岩心模型物理模拟实验,设定3种不同的调剖堵水顺序和7种不同的调剖堵水时机。研究结果表明,先调剖后... 为了研究调剖堵水顺序和调剖堵水时机对提高非均质岩心采收率的影响,选择1种堵水剂和强度不同的2种调剖剂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双层非均质岩心模型物理模拟实验,设定3种不同的调剖堵水顺序和7种不同的调剖堵水时机。研究结果表明,先调剖后堵水起到了很好的调堵效果,与先堵水后调剖以及同时调剖堵水相比,采收率增加幅度更大,强胶体系最终采收率为69.26%,弱胶体系最终采收率为64.94%。研究调剖堵水时机时发现,调剖与堵水间隔时间越长降水增油效果越好,且调剖堵水结合的最佳时机为调剖后水驱至0.5倍孔隙体积进行堵水,继续增加水驱时间采收率不再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质岩心模型 物理模拟实验 调剖堵水顺序 调剖堵水时机 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淀粉-丙烯酰胺接枝共聚调堵剂的动态成胶性能 被引量:22
12
作者 曹功泽 侯吉瑞 +2 位作者 岳湘安 庄绪超 铁磊磊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2-74,共3页
深部封堵技术是改善窜流型油藏开发效果的关键技术之一。改性淀粉-丙烯酰胺接枝共聚体系是新型的聚合物凝胶调堵剂。采用30m超长填砂管,模拟了吉林扶余油田的基质和高渗透条带,研究了这种调堵剂在油藏运移过程中的动态成胶性能。研究结... 深部封堵技术是改善窜流型油藏开发效果的关键技术之一。改性淀粉-丙烯酰胺接枝共聚体系是新型的聚合物凝胶调堵剂。采用30m超长填砂管,模拟了吉林扶余油田的基质和高渗透条带,研究了这种调堵剂在油藏运移过程中的动态成胶性能。研究结果表明,该调堵剂在运移过程中仍能形成凝胶,其初始成胶时间与在静态条件下基本相同,但完全成胶时间比在静态条件下长;调堵剂完全成胶后,具有很强的封堵能力,封堵系数高达300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封堵 窜流型油藏 调堵剂 成胶时间 封堵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盘2 23块油藏整体调剖设计及效果评价 被引量:17
13
作者 冯其红 陈月明 +1 位作者 姜汉桥 程木林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82-84,共3页
区块整体调剖是改善注水开发效果的一项重要措施,根据盘223 块的渗透率、吸水剖面、注入动态和井口压降曲线等4 项因素,利用模糊数学的原理和方法,优选了适合于调剖的最佳调剖井,实现了调剖井选择的模糊控制。将常用堵剂及其... 区块整体调剖是改善注水开发效果的一项重要措施,根据盘223 块的渗透率、吸水剖面、注入动态和井口压降曲线等4 项因素,利用模糊数学的原理和方法,优选了适合于调剖的最佳调剖井,实现了调剖井选择的模糊控制。将常用堵剂及其性能参数建立成堵剂库,考虑堵剂与地层的配伍关系,利用专家系统的推理方法筛选了堵剂类型、设计了堵剂用量。在考虑堵剂注入过程中沿程损失的情况下,根据选择性注入条件的要求对调剖井的施工压力进行了设计。现场施工后,调剖井及其对应油井都见到了明显效果。调剖井的吸水剖面变得均匀,注水效果得到改善。区块产量递减得到控制,考虑措施前的递减,累计增产原油5919t。水驱曲线得到改善, 调剖后水驱曲线平缓,根据水驱曲线的变化评价出可采储量增加15 .0 ×104t,采收率增加4 .4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 整体调剖设计 评价 堵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温耐盐聚合物微球性能评价 被引量:24
14
作者 杨长春 岳湘安 +4 位作者 周代余 贺杰 赵冀 周继龙 李超跃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54-260,共7页
为获得悬浮性好、耐温耐盐性能优良的调剖堵水用聚合物微球,以丙烯酰胺为聚合单体、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二乙烯基苯为交联剂、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为乳化剂合成了具有三层结构的纳米/微米聚合物微球DCA,评价了微球的耐温性、悬浮... 为获得悬浮性好、耐温耐盐性能优良的调剖堵水用聚合物微球,以丙烯酰胺为聚合单体、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二乙烯基苯为交联剂、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为乳化剂合成了具有三层结构的纳米/微米聚合物微球DCA,评价了微球的耐温性、悬浮性、膨胀性及调剖堵水效果。结果表明,DCA微球粒径为0.1数30μm,外壳有纳米孔隙,微球耐温高达300℃,可在115℃放置90 d。DCA在模拟地层水中静置28 h的沉降速度为0.005 m L/min,悬浮性较好。DCA微球膨胀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在115℃浸泡24 h的最大膨胀率为13.83%;对三层非均质岩心调剖堵水后含水率降低5%,采收率增幅为7%。矿场试验结果表明,经微球段塞调剖后产液量和综合含水率降低、日增油效果明显。DCA微球适用于高温高盐油藏的深部调剖堵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微球 调剖堵水 耐温性能 抗盐性能 高温高盐油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层大孔道调堵技术的发展及其展望 被引量:24
15
作者 胡书勇 张烈辉 +2 位作者 余华洁 魏文兴 罗建新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17-120,共4页
在注水开发过程中,注入水对储层孔隙、骨架颗粒、胶结物和油藏流体的作用等因素的影响,易在储层中形成大孔道。储层大孔道对油藏注采工艺有着重要的影响油层大孔道所具有的特殊性,即具有渗透率高、孔喉半径大等特点,要求堵剂具有相当的... 在注水开发过程中,注入水对储层孔隙、骨架颗粒、胶结物和油藏流体的作用等因素的影响,易在储层中形成大孔道。储层大孔道对油藏注采工艺有着重要的影响油层大孔道所具有的特殊性,即具有渗透率高、孔喉半径大等特点,要求堵剂具有相当的强度、适宜的固化时间、价格经济,为减少对中、低渗透层的污染还要求堵剂有合适的粒径。因此需要研制针对性强的大孔道封堵技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油田进入了高含水、特高含水期,封堵大孔道和低成本、高效的调剖剂的研究和应用在各大专院校和胜利、大庆、大港等油田有了很大的进展,现已形成了以颗粒类调堵剂、聚合物凝胶堵剂、颗粒类与聚合物凝胶复合堵剂为主的大孔道调剖堵水技术。文中调研了大量国内外资料,对油层大孔道调堵技术进行了回顾,对其发展前景作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孔道 预交联聚合物 调剖堵水技术 调堵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庆油田特低渗透油藏中高含水井调堵压裂技术 被引量:22
16
作者 达引朋 李建辉 +3 位作者 王飞 黄婷 薛小佳 余金柱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4-79,共6页
长庆油田特低渗透油藏进入中高含水期后受储层高渗带影响,常规重复压裂存在含水率上升、增产幅度低等问题。为解决该问题,根据典型油藏长期注采开发实际,采用油藏三维地质建模方法,结合加密井生产资料,研究了中高含水油井调堵压裂增产机... 长庆油田特低渗透油藏进入中高含水期后受储层高渗带影响,常规重复压裂存在含水率上升、增产幅度低等问题。为解决该问题,根据典型油藏长期注采开发实际,采用油藏三维地质建模方法,结合加密井生产资料,研究了中高含水油井调堵压裂增产机理,分析了不同调堵压裂参数对油井重复改造效果的影响,提出了“前置调堵控含水、动态多级暂堵压裂提单产”的重复压裂技术思路。通过室内试验,研发了PEG-1凝胶,凝胶主剂质量分数为5%~10%时,可保持较高水平的凝胶强度;优化注入排量为1.5 m^(3)/min,注入量为300~600 m^(3),可在裂缝深部40~80 m处封堵高渗条带;优化动态多级暂堵压裂技术,缝内净压力提高到5.0 MPa以上,实现了压裂裂缝由低应力区向高应力区扩展,以动用侧向剩余油。现场试验结果表明,实施调堵压裂后单井日产油量平均增加1.07 t,含水率降低9.0百分点,实现了中高含水井重复压裂“增油控水”的目的。该调堵压裂技术为长庆油田特低渗透油藏中高含水井重复改造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透油藏 中高含水井 调堵压裂 增油控水 长庆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堵水剂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16
17
作者 高国生 杜郢 张宇宏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1320-1323,共4页
介绍了国内外堵水剂的研究现状 ,论述了各种堵水剂的结构及作用机理 ,并结合国内地质状况介绍了堵水剂的应用情况 。
关键词 堵水 堵水剂 调剂 采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块整体调剖的压力指数决策技术 被引量:73
18
作者 李宜坤 赵福麟 刘一江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7年第2期39-42,共4页
根据注水井试井公式,演化、推导出注水井压力指数PI(Pressureindex)计算公式,并进行了室内岩心试验.室内试验结果证实,PI值与流量成正比;与渗透率具有双曲线关系;与注入截面面积反相关.这些规律与推导出的注... 根据注水井试井公式,演化、推导出注水井压力指数PI(Pressureindex)计算公式,并进行了室内岩心试验.室内试验结果证实,PI值与流量成正比;与渗透率具有双曲线关系;与注入截面面积反相关.这些规律与推导出的注水井PI值公式所表示的变量间关系一致.此外,室内试验还证实了平行管岩心复合PI值同其中高渗透率岩心的PI值接近;平行管中两个岩心的PI值、渗透率,随着调剖次数的增加各自向同一的PI值、渗透率值靠拢;调剖后随注水量的增加,岩心PI值先升高,后降低.该项技术已用于广利油田莱38等区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水井 剖面调整 堵水 压力系数 决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联聚合物微球分散体系性能研究 被引量:14
19
作者 郑晓宇 张健 +3 位作者 孙君 明华 宋丽 杨俊茹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72-175,180,共5页
本文采用反向乳液聚合法合成了交联聚合物微球,研究了该交联聚合物微球分散体系的微球形态、配伍性、封堵性和驱油性能。实验结果表明,交联聚合物微球溶胀10 d后,团聚在一起的聚合物逐渐分开,尺寸在100 200 nm左右。溶胀后的交联聚合物... 本文采用反向乳液聚合法合成了交联聚合物微球,研究了该交联聚合物微球分散体系的微球形态、配伍性、封堵性和驱油性能。实验结果表明,交联聚合物微球溶胀10 d后,团聚在一起的聚合物逐渐分开,尺寸在100 200 nm左右。溶胀后的交联聚合物能在短时间内对微孔膜形成有效封堵,并具有较好的耐盐性。多点测压砂管封堵实验结果表明,交联聚合物微球能进入填砂管的中深部,具有一定的深部封堵能力。并联岩心驱油实验结果表明,注入3.0 PV由油田模拟水配制的质量分数为0.04%的交联聚合物微球分散体系,高渗透率岩心(气测渗透率2.0μm2)在水驱(61.61%)基础上提高采收率21.42%;而低渗透率岩心(气测测透率0.5μm2)在水驱采收率为0的基础上提高采收率42.6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联聚合物 堵水调剖 封堵性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延迟交联深部调剖堵水技术研究 被引量:18
20
作者 张光明 王正良 +2 位作者 周晓俊 赵英 李仰民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308-310,共3页
针对高温中低渗透率油藏开发中后期调剖堵水的要求 ,在室内研制了一种具有很好成胶性的聚合物延迟交联体系。经室内评价 ,该体系具有成胶时间可调、成胶强度大、抗温能力强、封堵效果好、成本低等特点 。
关键词 调剖 堵水 延迟交联 聚合物驱油 油田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