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8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降雨强度及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太湖地区典型菜地氮磷动态流失过程的影响
1
作者 程明琨 闵炬 +3 位作者 张艳颖 王雨荷 郝雅琼 施卫明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5-277,共13页
以往研究多关注菜地氮磷径流流失系数、流失量的研究,对菜地氮磷径流流失动态过程研究尚缺乏。为此,本文选择在降雨频繁、径流发生量高的太湖地区,开展降雨强度及有机无机肥配施对菜地氮磷流失过程影响的研究,以此为太湖地区菜地氮磷面... 以往研究多关注菜地氮磷径流流失系数、流失量的研究,对菜地氮磷径流流失动态过程研究尚缺乏。为此,本文选择在降雨频繁、径流发生量高的太湖地区,开展降雨强度及有机无机肥配施对菜地氮磷流失过程影响的研究,以此为太湖地区菜地氮磷面源污染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本试验采用田间模拟降雨的方法,设置55和110 mm·h^(-1)两个降雨强度,不施氮(-N)、不施磷(-P)、施纯化肥(N+P)、有机无机肥配施(1/4MN+1/3MP)和施纯有机肥(MN+MP)5个处理,观测不同降雨强度及施肥处理下径流氮磷各组分浓度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和对氮磷径流流失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N+P处理相比,在55和110 mm·h^(-1)降雨强度下,1/4MN+1/3MP处理可使径流初损历时分别延后7.0和5.3 min。在产流0~25 min,各处理径流总氮浓度在5.5~25.1 mg·L^(-1)间波动;产流25~60 min,各处理径流总氮浓度在5.3~14.0 mg·L^(-1)间波动。在55和110 mm·h^(-1)降雨强度下,N+P和MN+MP处理的总氮流失量分别最高,与其相比,1/4MN+1/3MP能减少21.9%~44.7%的总氮流失。产流0~35 min,各处理径流总磷浓度在0.31~3.20 mg·L^(-1)间波动;产流35~60 min,各处理总磷浓度在0.35~1.60 mg·L^(-1)间波动。在55和110 mm·h^(-1)降雨强度下,MN+MP处理总磷流失量最高,与MN+MP处理相比,1/4MN+1/3MP可减少65.4%~69.0%的总磷流失。综上,1/4MN+1/3MP处理可延长初损历时;在产流0~25和0~35 min分别是控制径流氮和磷流失的关键时期,有机无机肥配施可有效减少氮磷流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蔬菜地 模拟降雨 降雨强度 有机无机配施 氮磷流失 地表径流 面源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配施有机肥对茶园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功能类群的影响
2
作者 颜明娟 陈玉真 +3 位作者 林诚 吴一群 郑向丽 王峰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959-2973,共15页
为评估有机肥配施化肥对茶园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于田间试验条件下选取了连续6年不施肥(CK)、单施化肥(CF)、单施化肥+清园处理(CFC)、有机肥配施化肥(OF)和有机肥配施化肥+种植绿肥(OFM)5个处理,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 为评估有机肥配施化肥对茶园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于田间试验条件下选取了连续6年不施肥(CK)、单施化肥(CF)、单施化肥+清园处理(CFC)、有机肥配施化肥(OF)和有机肥配施化肥+种植绿肥(OFM)5个处理,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不同施肥措施对酸性茶园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群落结构、功能类群及共现性网络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CF处理降低了土壤pH,但显著增加了土壤碱解氮和全磷含量,而OF和OFM处理在提高土壤pH的同时增加了土壤速效养分和有机质含量。CF和CFC处理降低土壤细菌群落Alpha多样性指数,OFM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细菌Sobs、Ace、Chao1和Shannon指数(P<0.05)。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分析)及相似性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施肥措施显著改变了茶园土壤细菌群落结构(R^(2)=0.4421,P=0.001),OF处理富集了有益于土壤碳氮循环和抑制病原菌的物种。FAPROTAX细菌功能预测表明,茶园土壤细菌生态功能类群以化能异养、有氧化能异养、固氮作用、纤维素分解和硝酸盐还原作用功能类群为主,OF处理提高了捕食性或外寄生作用、光异养作用、光养作用、光合自养硫氧化、光能自养功能及氮循环功能细菌种群丰度。施肥措施均增加了细菌共现性网络边数、平均连通度和平均路径长度,细菌网络的规模增大,细菌群落间互相作用更复杂。细菌网络均以正相关为主(比例为58.03%~77.78%),施肥后物种间竞争作用进一步加强。施肥处理下细菌分子网络平均路径距离较长,平均聚类系数降低、细菌群落作用的响应速度变慢、群落结构稳定性提高,其中有机肥配施化肥处理细菌群落结构稳定性要优于CF处理。冗余分析和Mantel test分析结果表明,速效磷和pH是影响土壤细菌群落丰度和多样性的主要影响因子。总体而言,有机肥配施化肥改变了茶园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促进了土壤细菌碳氮循环功能,提高了细菌网络规模和群落互作,有机肥替代使细菌群落网络结构更加稳定,有利于构建一个健康稳定的土壤细菌群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土壤 有机肥配施化肥 细菌多样性 细菌群落结构 细菌功能类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低产田春玉米生长及生产效益的影响
3
作者 范荣 宋亚丽 +2 位作者 王珍 席芳芳 李峰 《寒旱农业科学》 2024年第12期1157-1161,共5页
为探索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低产田春玉米的最优施肥模式和方法,在有机肥、化肥、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等不同施肥条件下,对春玉米的病虫害发生情况、产量及经济效益开展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有机无机肥配施能够减轻玉米病虫害发生,促进植株... 为探索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低产田春玉米的最优施肥模式和方法,在有机肥、化肥、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等不同施肥条件下,对春玉米的病虫害发生情况、产量及经济效益开展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有机无机肥配施能够减轻玉米病虫害发生,促进植株生长。各施肥处理均能有效提高玉米产量,增产15.28%~85.45%,其中以复合施肥(羊粪+化肥+硫酸亚铁+腐殖酸+生物菌肥)处理折合产量最高,为12497.4kg/hm^(2),较不施肥处理增产85.45%;羊粪+商品有机肥+化肥配施次之,折合产量11830.4kg/hm^(2),较不施肥处理增产75.55%。羊粪配施化肥处理纯收益最高,较不施肥处理和单施化肥处理分别增加了5360.6、3029.6元/hm^(2)。综合考虑产量和经济效益,表现较优的施肥方式是羊粪配施化肥、羊粪+商品有机肥+化肥配施、复合施肥(羊粪+化肥+硫酸亚铁+腐殖酸+生物菌肥),在低产田改良上的保粮增收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无机肥配施 春玉米 低产田 产量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无机氮配施对高芥酸油菜绵油309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黄苗 刘蓉 +5 位作者 张敏 孙利琼 陈虹 王学春 杨国涛 胡运高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1-358,共8页
为探究有机无机氮配施对高芥酸油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本试验研究了6个不同处理(纯施有机肥、纯施无机肥、20%、30%、40%、50%有机肥替代量)对高芥酸工业型油菜(绵油309)产量、品质、土壤养分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以期为高芥酸工业型油菜的... 为探究有机无机氮配施对高芥酸油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本试验研究了6个不同处理(纯施有机肥、纯施无机肥、20%、30%、40%、50%有机肥替代量)对高芥酸工业型油菜(绵油309)产量、品质、土壤养分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以期为高芥酸工业型油菜的高产、提质、增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与单施化肥相比,一定比例有机无机氮配施可以显著提升油菜产量,30%有机氮配施处理产量最高,达3501.63 kg/hm^(2),较纯施有机肥显著增产24.84%,较纯施无机肥显著增产23.47%;有机无机氮配施促进油菜主序和分枝的生长发育。30%有机氮肥替代处理下在不影响芥酸含量的同时增加含油量,进而达到显著增加单位面积芥酸和食用油脂产量的目的;还能够提高土壤氮储量,从而使土壤维持较高肥力水平,实现油菜的减肥增效,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芥酸型油菜 有机无机氮配施 无机氮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连作高粱产量、养分利用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梁晓红 曹雄 +4 位作者 黄敏佳 张瑞栋 刘静 南怀林 王颂宇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61-275,共15页
以‘汾酒粱1号’酿造高粱为供试作物,于2018-2021年开展田间定位试验,设置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农家肥羊粪(S)、商品有机肥(C)、S+NPK(SNPK)、C+NPK(CNPK)共6个处理,分析不同施肥处理对连作高粱产量、氮磷钾累积量以及土壤容重... 以‘汾酒粱1号’酿造高粱为供试作物,于2018-2021年开展田间定位试验,设置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农家肥羊粪(S)、商品有机肥(C)、S+NPK(SNPK)、C+NPK(CNPK)共6个处理,分析不同施肥处理对连作高粱产量、氮磷钾累积量以及土壤容重、pH值、土壤全氮、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连作4年NPK、S、SNPK处理的高粱产量较不施肥处理显著提高4.45%~33.60%;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施用农家肥处理的增产效应逐渐明显,连作第4年S处理的高粱产量较其他施肥处理显著增产6.47%~28.69%。S和SNPK处理的产量变异系数较NPK处理显著降低10.64%和6.38%,可持续性指数值分别提高2.53%和1.27%,表明S和SNPK处理具有较好的稳产性和可持续性。连作第4年S和SNPK处理较NPK处理地上部氮累积量、钾累积量分别提高8.36%、3.31%和3.48%、21.45%,磷的累积量无明显差异,仅分别增加2.22%和0.70%。与NPK处理相比,连作第4年S和SNPK处理的0~20、20~40 cm土层容重分别下降3.78%、4.55%和7.29%、4.31%;SNPK处理明显降低0~40 cm土层土壤pH值;0~2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和有效磷含量在SNPK处理下分别增加22.18%~36.71%和9.07%~25.62%;20~4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和有效磷含量在S处理下分别增加15.00%~22.37%和41.08%~43.91%。然而连作第4年各施肥处理高粱产量、氮磷累积量出现明显下降,其中产量降低15.57%~32.76%,氮累积量下降12.89%~27.90%,磷累积量下降5.89%~25.82%。综上所述,施用农家肥或农家肥配施无机肥有利于本地区连作高粱的产量稳产和土壤肥力的改善,但以连作年限在3年内为佳。农家肥配施无机肥有利于提高0~20 cm耕层土壤的肥力水平和连作2年内高粱的产量,施用农家肥处理更有利于提高20~40 cm土层土壤肥力水平和连作3年以上的高粱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粱 有机无机肥配施 连作 产量 养分利用 土壤理化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样化培肥模式调控丛枝菌根真菌促进玉米磷素吸收 被引量:1
6
作者 何港辉 沈一 +3 位作者 王梓轩 卢居勐 孙波 陈晏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73-582,共10页
利用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从农田生态系统获取养分,是红壤作物吸收土壤磷(P)素的有效途径。针对我国南方红壤生物功能退化、P生物有效性低、作物产量低等问题,如何调控作物根际AMF群落,优化其与宿主的互惠共... 利用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从农田生态系统获取养分,是红壤作物吸收土壤磷(P)素的有效途径。针对我国南方红壤生物功能退化、P生物有效性低、作物产量低等问题,如何调控作物根际AMF群落,优化其与宿主的互惠共生关系,是突破红壤区作物P摄取瓶颈的关键。结合红壤旱地生态间作与有机(秸秆、猪粪、生物肥)无机肥料配施的4种多样化培肥措施,基于作物产量和红壤磷素活化水平,筛选最优培肥模式,并进一步利用扩增子高通量测序和显微观察等技术,解析红壤旱地最优培肥措施调控AMF群落组成,揭示优化的AMF群落激发宿主玉米磷素摄取机理。结果表明:相较于玉米单作配合常规化肥(Mo+NPK),花生/玉米间作结合秸秆/生物肥的有机无机配施(In+NPKSB)使红壤旱地全磷(TP)提高29.07%、有效磷(AP)提升1.35倍,且增强了玉米根内AMF群落科水平间的联系。该措施AMF定殖率是传统化肥措施的2.24倍,玉米根际酸/碱性磷酸酶(ACP/ALP)活性提高32.18%和41.66%,玉米生物量提高34.98%,产量提高67.27%。研究证实红壤旱地花生/玉米生态间作结合秸秆/生物肥有机无机配施的培肥措施可通过优化玉米根内AMF群落组成,促进土壤P活化,为在红壤旱地因地制宜推广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集成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构建 磷素有效性 多样化培肥 丛枝菌根真菌 有机无机肥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PSIM模型的旱地春玉米施肥类型及氮肥用量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金志强 孙东宝 王庆锁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4-224,共11页
为探究玉米高产和减少硝态氮残留的合理施肥模式,通过山西寿阳旱地春玉米田间试验和APSIM模型模拟,研究不同施肥类型和施氮量对春玉米产量、硝态氮残留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田间试验设置3个施肥类型主处理,包括化肥单施、有机无机肥配... 为探究玉米高产和减少硝态氮残留的合理施肥模式,通过山西寿阳旱地春玉米田间试验和APSIM模型模拟,研究不同施肥类型和施氮量对春玉米产量、硝态氮残留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田间试验设置3个施肥类型主处理,包括化肥单施、有机无机肥配施(配施比例1∶1)和有机肥单施;7个施肥梯度副处理,分别为0、50、100、150、200、250、300 kg·hm-2,并利用2019—2021年试验站点数据对模型进行校准验证。结果表明:APSIM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当地玉米产量和硝态氮残留量状况。各降水年型下,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玉米产量先增加后减少,硝态氮残留量显著增加,氮肥利用率有所降低;相同施肥类型及施肥量下,丰水年的春玉米作物产量最高,硝态氮残留量最低,氮肥利用率最高;相同降水年型及施肥量下,有机无机肥配施方式的春玉米产量最高,硝态氮残留量居中,氮肥利用率最高。相较于化肥单施和有机肥单施方式,有机无机肥配施对于干旱地区玉米产量提升效果更好,其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对降水变化的敏感性相对较低,其氮肥利用率受降水影响也更小。综上,当施氮量介于148~168 kg·hm-2时,有机无机肥配施方式下土壤硝态氮残留量维持在阈值内,春玉米产量可达到理论产量的95%左右,适宜在研究区域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硝态氮 氮肥利用率 有机无机肥配施 APSIM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比例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对植烟土壤有机碳固存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熊于斌 余顺平 +3 位作者 杨娅 黄琳 俞海冰 汤利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2-272,共11页
为探究不同比例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影响植烟土壤有机碳固存的长期效应,基于连续9年的田间定位试验,设置不施肥(CK)、100%化肥(CF-1,当地常规推荐施肥)、80%化肥(CF-2)、80%化肥配施有机肥(OF-1)、60%化肥配施有机肥(OF-2)、70%化肥配施... 为探究不同比例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影响植烟土壤有机碳固存的长期效应,基于连续9年的田间定位试验,设置不施肥(CK)、100%化肥(CF-1,当地常规推荐施肥)、80%化肥(CF-2)、80%化肥配施有机肥(OF-1)、60%化肥配施有机肥(OF-2)、70%化肥配施有机肥+生物有机肥(BOF)处理,对植烟土壤有机碳储量盈亏、固碳速率、有机碳组分含量、有机碳敏感指数、土壤碳库活度和土壤碳库管理指数进行对比,探讨不同比例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对植烟土壤有机碳固存的长期效应。与CF-1处理相比,连续不施肥(CK)处理植烟土壤有机碳组分、储量和土壤碳固存速率显著下降。不同比例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的OF-1、OF-2和BOF处理,植烟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增加9.6%、20.9%和13.9%,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分别增加43.4%、68.0%和41.7%,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分别增加14.8%、19.1%和25.4%,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分别增加22.8%、37.2%和36.4%,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别增加15.3%、30.2%和31.2%,年平均固碳速率分别提高191.3%、382.6%和391.3%,碳库管理指数分别提高100.8%、159.8%和79.6%。不同比例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显著提升土壤活性有机碳敏感指数。与CF-1相比,OF-1、OF-2和BOF处理的烟叶产量分别提高10.3%、33.5%和35.3%,中上等烟叶比例分别提高14.6%、22.0%和18.0%。连续9年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显著提高植烟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和土壤有机碳固存速率,促进烟叶产质量提升,是烟叶绿色优质生产、农田土壤固碳增效的有效途径,以OF-2和BOF效应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组分 有机碳固存速率 土壤有机碳储量 碳库管理指数 碳组分敏感指数 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 烤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氮及有机替代对新疆棉田土壤氮素有效性和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罗雪梅 陈明媛 +2 位作者 王宁宁 郭睿 刘建国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9-306,共18页
【目的】“连作+棉秆全量还田+高氮肥投入”是新疆绿洲棉花生产的主要技术措施之一。研究该体系下减少化肥用量对棉田土壤氮素转化和有效性的影响,以及等量有机肥替代化肥的效果,为优化施肥方案,提高氮肥利用率提供依据。【方法】于2021... 【目的】“连作+棉秆全量还田+高氮肥投入”是新疆绿洲棉花生产的主要技术措施之一。研究该体系下减少化肥用量对棉田土壤氮素转化和有效性的影响,以及等量有机肥替代化肥的效果,为优化施肥方案,提高氮肥利用率提供依据。【方法】于2021和2022年在新疆石河子市二连农试场开展棉花连续定位施肥试验,设置常规施氮量(CF),减施常规氮量的8%(CF-8%)、16%(CF-16%)和24%(CF-24%),在常规氮量下以有机肥替代其中8%(8%OF)、16%(16%OF)和24%(24%OF)的化肥,以及不施氮肥对照(CK),共8个处理。分析不同土层p H、电导率(EC)值、有机质、无机氮和活性有机氮含量、氮转化相关酶活性变化,计算氮肥利用率,并测定棉花产量。【结果】2021和2022年在CF处理基础上减少化肥施氮量,0—20、20—40 cm土层颗粒有机氮(PON)、轻组有机氮(LFON)含量无明显变化,而CF-16%处理可溶性有机氮(DON)和微生物量氮(MBN)占全氮(TN)的比例较CF处理分别提升14.79%和19.88%,0—20 cm土层土壤蛋白酶活性也得到显著增强。CF-24%处理0—20 cm土层微生物量氮(MBN)含量、土壤硝酸还原酶、亚硝酸还原酶活性较CF处理分别下降了10.78%、16.88%、6.25%。随着化肥施用量的减少,深层土壤中累积的NH_(4)^(+)-N与NO_(3)^(-)-N含量降低,减氮处理中CF-16%处理较CF处理的增产率最高,达6.59%。与CF处理相比,16%OF、24%OF处理显著提高了20—40 cm土层土壤p H,0—20和20—40 cm土层有机质含量分别提升了23.44%和12.99%、31.74%和20.14%,土壤EC值分别下降了7.74%和4.72%、5.64%和7.02%,能够改善棉田土壤环境。16%OF处理0—40 cm各土层颗粒有机氮和可溶性有机氮含量两年平均较CF处理分别增加了24.01%和29.15%、18.95%和55.32%,颗粒有机氮和可溶性有机氮在全氮中的占比分别增加了16.32%和32.42%,而24%OF处理的轻组有机氮含量、LFON/TN、MBN/TN、C/N在3个有机替代处理中均为最高。16%OF处理的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氮肥贡献率、单铃重与产量均高于8%OF和24%OF处理,增产率达17.16%。【结论】适量减施无机氮肥能够减少土壤中无机氮的累积,提升棉花氮肥利用率和产量,以CF-16%处理表现较佳。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能够增加土壤中活性有机氮的含量和土壤氮转化酶活性,提高土壤供氮潜力,改善棉田土壤微环境,并通过降低20—60 cm深层土壤中的NO_(3)^(-)-N含量提升棉花氮肥利用率,增加棉花单铃重与籽棉产量,其中16%OF处理为本试验最优处理,棉花增产17.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氮肥减施 有机肥替代 活性有机氮组分 无机氮 氮肥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原料生物炭与无机钝化剂配施对小白菜地上部镉积累和土壤镉钝化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俞朝 王音予 +3 位作者 刘奇珍 王芸 沈泓 冯英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13-621,共9页
生物炭是量大价廉的土壤重金属钝化材料。为探明不同原料生物炭与石灰沸石复配对土壤镉钝化与作物可食部镉含量的影响,用7种量大易得的农业废弃物制备生物炭,并采用南方典型镉中度污染温室菜地土壤进行小白菜盆栽试验。结果显示,7种生... 生物炭是量大价廉的土壤重金属钝化材料。为探明不同原料生物炭与石灰沸石复配对土壤镉钝化与作物可食部镉含量的影响,用7种量大易得的农业废弃物制备生物炭,并采用南方典型镉中度污染温室菜地土壤进行小白菜盆栽试验。结果显示,7种生物炭的微观结构和基本理化性质存在显著(P<0.05)差异,但与无机钝化剂复配后有助于提高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电导率、阳离子交换量、碱解氮含量、速效钾含量和有效磷含量,降低土壤有效态Cd含量,且均较不施用钝化剂的空白对照显著提高了小白菜的地上部干重,促进了小白菜生长,显著降低了小白菜的地上部镉含量和镉转运系数。与单施无机钝化剂相比,配施生物炭在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促进作物生长、降低可食部镉含量等方面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菜类蔬菜 重金属 有机无机复合钝化剂 生物炭 转运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肥对斑点叉尾鮰肠道菌群的影响
11
作者 徐静雯 钟立强 +3 位作者 张世勇 刘洪岩 陈校辉 王明华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6-123,共8页
为探索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的绿色、经济养殖模式,并为其养殖过程的施肥管理提供指导,研究了施肥对斑点叉尾鮰肠道菌群的影响。将斑点叉尾鮰分为有机肥组(Y)、无机肥组(W)与对照组(D)共3组,进行为期3个月的养殖实验。实验... 为探索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的绿色、经济养殖模式,并为其养殖过程的施肥管理提供指导,研究了施肥对斑点叉尾鮰肠道菌群的影响。将斑点叉尾鮰分为有机肥组(Y)、无机肥组(W)与对照组(D)共3组,进行为期3个月的养殖实验。实验结束后,取出肠道内容物,通过16S rRNA扩增子测序技术检测肠道菌群。结果显示,施肥后斑点叉尾鮰肠道菌群的多样性与丰度均有所降低。在门水平上,3组的优势菌群均为厚壁菌门、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对照组中的变形菌门、放线菌门与梭杆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施肥组(p<0.05);在属水平上,与对照组相比,施肥组中以罗姆布茨菌属(Romboutsia)和苏黎世杆菌属(Turicibacter)为优势菌属;其中,无机肥组中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相对丰度显著上升(p<0.05),对照组中的梭杆菌属(Fusobacterium)相对丰度高于施肥组(p<0.05)。经3组菌群差异性分析,无机肥组鱼体肠道中的乳酸菌含量显著增加,有机肥组中的链球菌属显著下调,降低了斑点叉尾鮰的发病机率。研究表明,在斑点叉尾鮰养殖中混合施加有机与无机肥料,能有效促进其健康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点叉尾鮰 肠道菌群 有机肥 无机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对玉米产量、养分吸收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凤林 马祥爱 +2 位作者 郝秀海 刘振钰 郭转霞 《灌溉排水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9期49-56,共8页
【目的】探讨山西旱地玉米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的可行性与适宜化肥减量比例。【方法】于2021—2023年进行田间定位试验,研究CK(不施任何肥)、NPK(全化肥)、化肥减量(40%、30%、20%)生物炭有机肥替代(SWC40、SWC30、SWC20)和精致有机肥替... 【目的】探讨山西旱地玉米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的可行性与适宜化肥减量比例。【方法】于2021—2023年进行田间定位试验,研究CK(不施任何肥)、NPK(全化肥)、化肥减量(40%、30%、20%)生物炭有机肥替代(SWC40、SWC30、SWC20)和精致有机肥替代(JZ40、JZ30、JZ20)对玉米产量、养分吸收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适当比例下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能显著增加玉米籽粒产量和地上部生物量,提高养分累积吸收量及氮素利用效率。与NPK处理相比,2021、2022、2023年,SWC40处理籽粒产量分别显著提高14.69%、9.88%、25.62%,JZ30处理籽粒产量与NPK处理无显著差异。2023年,SWC40处理籽粒氮、磷、钾素累积吸收量分别为145.64、38.30、38.07kg/hm^(2),与NPK处理相比,SWC40处理玉米籽粒氮、磷、钾素累积吸收量显著增加38.36%、56.14%、46.59%;SWC40处理地上部氮、磷、钾素累积吸收量分别为311.79、69.49、204.22 kg/hm^(2),较NPK处理显著增加了64.08%、84.32%、84.43%。SWC40处理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氮肥贡献率和氮肥表观利用率为6.80kg/kg、15.64kg/kg、43.53%、31.01%,较NPK处理显著提高了49.78%、16.80%、29.48%、165.49%。【结论】化肥减量配施生物炭有机肥相较精致有机肥效果更佳,化肥减量40%配施生物炭有机肥为最优处理,化肥减量30%配施精致有机肥化肥次之,可作为玉米增产、氮肥增效的合理施肥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 生物炭 玉米 养分 氮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外源有机物料添加对土壤无机碳库的影响
13
作者 曾婷婷 王路明 +3 位作者 杨康 胡春胜 李晓欣 董文旭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034-2044,共11页
长期外源有机物料添加对农田土壤无机碳库的具体影响尚不清楚。本研究基于华北农田16年的长期定位试验,开展了6个施肥处理[对照(CK)、单施氮肥(N)、单施化肥(NPK)、氮肥配施有机肥(MN)、化肥配施有机肥(MNPK)和化肥配施秸秆(SNPK)]对土... 长期外源有机物料添加对农田土壤无机碳库的具体影响尚不清楚。本研究基于华北农田16年的长期定位试验,开展了6个施肥处理[对照(CK)、单施氮肥(N)、单施化肥(NPK)、氮肥配施有机肥(MN)、化肥配施有机肥(MNPK)和化肥配施秸秆(SNPK)]对土壤碳库分布及其相关理化性质影响的研究,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探讨了外源有机物料添加对土壤碳库变化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与CK相比,长期外源有机物料添加使0~20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平均提高45%;MNPK处理使40~50 cm土层的土壤无机碳(SIC)含量提高21%,而SNPK处理使50~60 cm土层的SIC含量降低28%。土壤pH和水分条件是SIC变化的关键因素,同时SOC含量、有机物料投入量、土壤母质等因子共同影响该过程;秸秆分解会产生有机酸和CO_(2)并促进本底SOC矿化产生更多CO_(2),进而导致土壤pH显著下降,这是SNPK处理导致深层SIC显著损失的主要原因。综上,化肥配施有机肥有利于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的积累,而化肥配施秸秆则可能导致深层无机碳的损失,这不仅为揭示外源有机物料添加后土壤碳库的转化机制提供理论依据,而且对评估SIC在土壤碳储存中的关键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无机碳 秸秆还田 有机肥料 次生碳酸盐 化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肥有机肥配施对黑土团聚体稳定性及其富里酸结构的影响
14
作者 张敏 韩晓增 +4 位作者 陆欣春 陈旭 严君 冯浩亮 邹文秀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7-116,共10页
为探讨化肥有机肥配施对黑土团聚体稳定性及其富里酸结构的影响,依托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试验站2001年设置的长期定位试验,分析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化肥+15000 kg·hm-2有机肥(NPKM1)及化肥+22500 kg·hm-2有机肥(NP... 为探讨化肥有机肥配施对黑土团聚体稳定性及其富里酸结构的影响,依托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试验站2001年设置的长期定位试验,分析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化肥+15000 kg·hm-2有机肥(NPKM1)及化肥+22500 kg·hm-2有机肥(NPKM2)处理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团聚体富里酸结构及光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化肥有机肥配施显著提高了0~40 cm土层>0.25 mm团聚体分布比例,增强了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与CK相比,NPKM1和NPKM2处理的0~20 cm土层>0.25 mm团聚体分布比例分别增加6.2%~26.3%和8.4%~50.2%。(2)土壤各粒径团聚体富里酸包含类富里酸、类胡敏酸和类蛋白质共3种荧光组分,化肥有机肥配施提高了类富里酸、类胡敏酸组分荧光强度及百分比和类蛋白质组分荧光强度,降低了类蛋白质组分荧光强度百分比;与CK相比,NPKM1和NPKM2处理>0.25 mm团聚体富里酸的类富里酸和类胡敏酸组分荧光强度分别提高7.0%~30.5%和12.8%~45.4%。同时土壤各粒径团聚体富里酸均受自生源和外生源共同作用的影响(FI(荧光指数)>1.4,0.8<BIX(自生源系数)<1.0),呈现强腐殖化和新近自生源特征(3.0<HIX(腐殖化指数)<6.0)。(3)土壤各粒径团聚体富里酸的SUVA 254、SUVA 280和E 4/E 6值随有机肥施用量增加而增加,芳香性增强,分子结构变简单。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团聚体富里酸荧光组分、芳香性(SUVA 254)、腐殖化程度(HIX、E 4/E 6)是影响团聚体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因此,化肥有机肥配施通过增加团聚体富里酸荧光组分强度,提高团聚体芳香性和腐殖化程度,进而提高土壤团聚体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肥有机肥配施 黑土 团聚体稳定性 三维荧光光谱 富里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滴灌无机肥配施水溶性有机肥对大棚生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5
作者 任宇泽 申丽霞 +2 位作者 刘淑慧 尹航 续佳浩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6-103,共8页
为探究无机肥配施水溶性有机肥对大棚生菜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生菜为试验材料,研究CK(不施肥)、T1低浓度无机肥(N 160 kg/hm^(2)、P_(2)O_(5)80 kg/hm^(2)、K_(2)O 80 kg/hm^(2))、T2中浓度无机肥(N 320 kg/hm^(2)、P_(2)O_(5)160... 为探究无机肥配施水溶性有机肥对大棚生菜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生菜为试验材料,研究CK(不施肥)、T1低浓度无机肥(N 160 kg/hm^(2)、P_(2)O_(5)80 kg/hm^(2)、K_(2)O 80 kg/hm^(2))、T2中浓度无机肥(N 320 kg/hm^(2)、P_(2)O_(5)160 kg/hm^(2)、K_(2)O 160 kg/hm^(2))、T3高浓度无机肥(N 480 kg/hm^(2)、P_(2)O_(5)240 kg/hm^(2)、K_(2)O 240 kg/hm^(2))、T4低浓度无机肥+低浓度水溶性生物有机肥(300 kg/hm^(2))、T5低浓度无机肥+中浓度水溶性生物有机肥(600 kg/hm^(2))、T6低浓度无机肥+高浓度水溶性生物有机肥(900 kg/hm^(2))对生菜生长的影响,对生菜的株高、茎粗、最大叶面积、单株鲜重、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产量、灌溉水分生产率、偏肥生产率、硝酸盐含量、VC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等进行监测分析,并采用隶属函数法进行综合评价进一步确定适宜生菜生长的施肥模式。结果表明:无论是单施无机肥还是无机肥配施水溶性生物有机肥,都可以显著提高生菜的株高、最大叶面积、单株鲜重、SPAD值和产量。在生菜品质方面,单施无机肥会增加生菜硝酸盐的含量,生菜的VC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均低于无机肥配施水溶性生物有机肥条件下的生菜品质指标。通过采用隶属函数值分析法,对上述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得出T6是最好的配施方式,是最适宜滴灌大棚生菜生长的施肥模式,较对照组CK相比,产量提高了28.81%,VC含量提高了30.45%,可溶性蛋白含量提高了25%,可溶性糖含量提高了39.10%。本试验可以实现无机肥减量增效,缓解农业污染,达到节水节肥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同时可为山西省大棚生菜生产模式下的施肥模式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灌 生菜 无机肥减施 水溶性生物有机肥 蔬菜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与生物炭、有机肥配施对菜心生长及养分积累的影响
16
作者 李晓晴 杨佳雨 +8 位作者 陈少明 李柳峰 黄文茵 宋钊 陈潇 常静静 顾文杰 李静 张白鸽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150-2160,共11页
【目的】研究氮肥配施生物炭、有机肥对菜心生长和养分积累的影响,为优化菜心养分管理策略、推动菜心提质增效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22年和2023年,在广东省蔬菜新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基地开展连续两年的田间试验,采用裂区试验设... 【目的】研究氮肥配施生物炭、有机肥对菜心生长和养分积累的影响,为优化菜心养分管理策略、推动菜心提质增效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22年和2023年,在广东省蔬菜新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基地开展连续两年的田间试验,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因素为氮肥用量,包括不施氮(−N)和优化氮肥用量(N 135 kg/hm^(2),+N)处理;副因素为有机肥(+M)和生物炭(+C)处理。在收获期取样测定菜心生物量、养分含量,并计算养分积累量,并监测2023年菜心生长期内叶面积、生物量及养分积累量的动态变化。【结果】有机肥和生物炭施用均能提高菜心生物量,但施用效果受施氮量的影响,在−N条件下,+C和+M处理两年生物量较−N处理分别平均提高了18.6%和84.5%,而在+N条件下,+C和+M处理生物量比+N处理分别平均增加了10.1%和48.3%。不论是否施用氮肥,有机肥对菜心生物量的提升效果均优于生物炭,−N+M处理两年生物量分别比−N+C增加了19.2%和88.9%,+N+M处理两年生物量较+N+C分别高27.0%和41.1%。氮肥与生物炭、有机肥配施主要提高了收获期菜心氮含量,−N+C、−N+M处理在2022和2023年菜心收获期氮积累量分别较−N处理增加了38.6%、94.4%和51.3%、226.2%,+N+C、+N+M处理在2022年和2023年菜心氮积累量较+N处理分别提高了5.0%、42.1%和31.7%、132.1%。与−N处理相比,−N+C处理菜心收获期磷、钾、镁和硼积累量两年间无显著性差异,而−N+M处理菜心磷、钾、钙和镁积累量均显著提高。无论施氮与否,有机肥对菜心不同生育期生物量和叶面积的促进作用均优于生物炭。【结论】氮肥与生物炭或有机肥配施均能促进菜心生长,提高菜心生物量和养分积累量,不论是否施氮肥,有机肥的施用效果优于生物炭。因此,在高产、高效菜心生产中应结合生物炭和有机肥特点进行合理施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有机肥 菜心 配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酒糟有机无机复混肥对喀斯特山区朝天椒生物效应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17
作者 郑博文 张萌 +6 位作者 江友峰 芶久兰 杨明开 顾小凤 程利芳羽 宋南伶 张迪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4-121,共8页
为探究酒糟有机无机复混肥对贵州喀斯特山区朝天椒的应用效果,采用两年田间试验,研究了常规化学肥料(CF,N-P_(2)O_(5)-K_(2)O为15-15-15)、有机无机复混肥1(OIF1,N-P_(2)O_(5)-K_(2)O为12-5-10,有机质≥30%)、有机无机复混肥2(OIF2,N-P_... 为探究酒糟有机无机复混肥对贵州喀斯特山区朝天椒的应用效果,采用两年田间试验,研究了常规化学肥料(CF,N-P_(2)O_(5)-K_(2)O为15-15-15)、有机无机复混肥1(OIF1,N-P_(2)O_(5)-K_(2)O为12-5-10,有机质≥30%)、有机无机复混肥2(OIF2,N-P_(2)O_(5)-K_(2)O为8-3-6,有机质≥40%)对贵州朝天椒产量、品质、养分积累量、肥料利用率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F处理相比,施用OIF1和OIF2两款有机无机复混肥使朝天椒鲜椒产量和干椒产量分别提高5.86%~21.93%和3.34%~16.36%。同时,2023年OIF1和OIF2处理的还原糖含量较CF处理相比分别增加了41.05%和31.88%,而且2023年OIF1和OIF2处理的硝酸盐含量也显著降低了26.41%和32.24%,差异均显著。此外,有机无机复混肥OIF1和OIF2的施用在促进辣椒养分积累、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和改善土壤肥力水平方面也起到了积极影响。综合来看,施用酒糟有机无机复混肥对朝天椒生产能力和肥料效应具有积极作用,可作为贵州喀斯特山区朝天椒提质增产的一种有效技术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糟有机无机复混肥 朝天椒 产量 品质 肥料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作区农田土壤AM真菌对长期有机无机施肥的响应 被引量:2
18
作者 田霞 王媛 +2 位作者 张雨 郭蓉 马琨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7-308,共12页
AM真菌群落动态变化对于长期有效的土壤生态系统管理非常重要。为揭示旱作区农田土壤丛枝菌根(AM)真菌对长期有机、无机培肥管理的响应机制,利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基于连续11年的定位试验及高通量测序方法,研究了不施肥(T0)、长期单... AM真菌群落动态变化对于长期有效的土壤生态系统管理非常重要。为揭示旱作区农田土壤丛枝菌根(AM)真菌对长期有机、无机培肥管理的响应机制,利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基于连续11年的定位试验及高通量测序方法,研究了不施肥(T0)、长期单施化肥(T1)、长期化肥与牛粪有机肥(T2)和长期化肥与羊粪有机肥(T3)对土壤的影响,比较了土壤AM真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间的差异,探究了驱动土壤AM真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变化的土壤环境因子及其相互作用效应。结果表明:随培肥时间延长,与T0处理相比,T2、T3处理的土壤全氮、有机质含量显著增加,pH显著下降(P<0.05);与2018年相比,2021年的T0、T1和T3处理土壤全磷和速效钾含量显著下降。有机无机肥配施下,球囊霉属(Glomus)和类球囊霉属(Paraglomus)是土壤AM真菌的优势属,但近明球囊霉属(Claroideoglomus)的相对丰度显著下降,从优势属变为非优势属。近明球囊霉属较球囊霉属和类球囊霉属相对丰度而言,更容易受长期培肥影响而发生显著改变。连续有机无机肥配施到2018年后,T2、T3处理的土壤近明球囊霉属和两性球囊霉属(Ambispora)的相对丰度与T0间有显著差异(P<0.05);培肥至2021年后,T2、T3处理土壤近明球囊霉属和两性球囊霉属的相对丰度与T0处理间无显著差异。随培肥时间延长,不同处理间土壤AM真菌群落的α多样性差异消失。NMDS分析结果表明:长期培肥改变了土壤AM真菌群落的β多样性,但T2与T3处理间土壤AM真菌群落相似性较一致。连续培肥改变了土壤AM真菌群落结构组成和多样性,驱动AM真菌群落变化的土壤环境因子由土壤全氮、pH转变为土壤全磷。长期有机无机培肥没有同步提升土壤全磷、速效钾等主要理化性状。随培肥年限增加,驱动土壤AM真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变化的土壤因子发生了显著改变,AM真菌群落会随土壤环境因子的变化倾向于更加敏感的驱动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真菌 多样性 群落组成 有机无机肥配施 旱作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水稻产量·品质及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素萍 杜雷 +7 位作者 张贵友 黄翔 姜利 程维舜 罗茜 陈钢 张利红 洪娟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7期143-146,共4页
为了阐明水稻生长中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在湖北武汉开展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有机肥替代化肥比例对水稻产量、品质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优化施肥(包括推荐施肥和不同梯度有机肥替代化肥)可以促进水稻增产... 为了阐明水稻生长中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在湖北武汉开展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有机肥替代化肥比例对水稻产量、品质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优化施肥(包括推荐施肥和不同梯度有机肥替代化肥)可以促进水稻增产3.49%~18.43%,等养分量条件下,有机肥替代化肥水稻增产5.63%~14.43%,有机肥替代30%化肥氮可以达到较高的产量水平。不同施肥对水稻品质指标无明显影响,优化施肥促进氮素、磷素和钾素的积累量分别增加1.03%~6.21%、16.32%~65.87%和2.11%~19.92%。有机肥替代30%化肥氮素时,水稻植株氮素和磷素积累量最大,有机肥替代15%化肥氮时,植株钾素积累量最大。优化施肥之后,化肥施用量降低0.89%~46.66%,与推荐施肥处理相比,施用有机肥的化肥施用量降低了15.37%~46.16%,综合考虑各方面经济因素,有机肥替代30%化肥经济效益最高,比农民习惯施肥增收6140.38元/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有机无机肥配施 产量 品质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潮土麦田肥力和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20
作者 张钊 张贵龙 +2 位作者 汤秋香 闫雪影 张艳军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67-1076,共10页
【目的】研究不同施肥方式对黄淮海潮土区麦田肥力和冬小麦氮素利用效率和产量的影响,为该区域优化施肥措施、合理利用有机肥资源和保障作物高产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方法】基于天津潮土区连续12年的施肥处理定位试验,设置施肥处... 【目的】研究不同施肥方式对黄淮海潮土区麦田肥力和冬小麦氮素利用效率和产量的影响,为该区域优化施肥措施、合理利用有机肥资源和保障作物高产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方法】基于天津潮土区连续12年的施肥处理定位试验,设置施肥处理为对照(CK,不施肥)、单施有机肥(M)、化肥减量50%配施有机肥(MF_(1))、常量化肥配施有机肥(MF_(2))、单施化肥处理(F)。【结果】与对照相比,施肥处理均能显著提高麦田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且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提升土壤肥力效果最好。与对照相比,M、MF_(1)、MF_(2)和F处理土壤有机质增幅分别为92%、48%、78%和20%。MF_(1)处理孕穗-成熟期叶片氮素含量显著降低,促进氮素向籽粒的转移,提高氮素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穗粒数和千粒重,进而起到增产作用。MF_(1)、MF_(2)处理冬小麦产量分别达到6467和6345 kg/hm^(2),较F处理提高12%和9%。【结论】施用化肥115 kg/hm^(2)、有机肥15000 kg/hm^(2)的配施模式能够较常规模式降低化肥投入15%,并保持冬小麦产量稳定,可作为黄淮海平原潮土区冬小麦农田的推荐施肥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有机无机肥配施 产量 氮素利用率 土壤养分 干物质积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