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3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煤层气多层合采解吸叠加效应分析方法与实践——以黔西小屯井田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郭晨 吉彦 +8 位作者 赵宸谊 卢玲玲 于鑫航 高俊喆 李猴强 张旭阳 王祥 何红斌 张润涵 《煤田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162,共11页
【目的】煤层气多层合采是提高单井产量的重要手段,但开发实践表明煤层气合采效果与控制因素复杂多变,面临产气贡献判识、产气潜力预测、产层组合优化等技术难点。不同煤储层解吸产气的叠加性决定着煤层气合采能否取得高产。【方法】提... 【目的】煤层气多层合采是提高单井产量的重要手段,但开发实践表明煤层气合采效果与控制因素复杂多变,面临产气贡献判识、产气潜力预测、产层组合优化等技术难点。不同煤储层解吸产气的叠加性决定着煤层气合采能否取得高产。【方法】提出解吸次序判断、解吸区间叠加性与解吸阶段匹配性分析、井控可解吸量预测的煤层气合采解吸叠加效应分析方法,并以黔西小屯井田为例开展应用研究。【结果和结论】结果表明,该区煤储层具有吸附能力强、含气饱和度低、临界解吸压力低的特点。煤层气产层可划分为2套解吸系统,上部解吸系统的解吸次序为6上、7、6中与6下煤,下部解吸系统的解吸次序为34、33煤。以生产过程动液面变化为刻度,分析煤层气合采过程中各煤层的解吸历程,发现6上、7、6中、6下煤在45 m的动液面范围内能够同步解吸,33煤与34煤在92 m的范围内能够同步解吸。基于等温吸附曲线揭示各煤层解吸阶段的匹配性,由于临界解吸压力低,各煤层解吸后直接进入敏感解吸阶段,解吸效率高且匹配性好,有利于高产,但存在压降空间不足,排水周期长等弊端,对煤储层改造和排采提出更高要求。井控可解吸量及其时变曲线预测表明,当解吸系统内部所有产层同步解吸时,将迎来解吸高峰,此阶段上部系统井控可解吸量378.09万m3,日均4.20万m3,下部系统井控可解吸量199.11万m3,日均1.08万m3。上下2套解吸系统均显示了良好的解吸叠加效应,分别构成两套有利合采产层组合。该方法可为煤层气合采产气贡献识别、产气潜力预测与产层组合优化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合采 解吸叠加 解吸阶段 动液面 产层组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A-BP神经网络的声学覆盖层吸声性能预测 被引量:1
2
作者 阮久文 陶猛 王广玮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共5页
提出了一种基于遗传算法优化的BP神经网络(GA-BP)对声学覆盖层吸声性能的预测的方法。基于含圆柱型空腔吸声覆盖层的二维解析理论的简化计算方法,通过使用吸声覆盖层粘弹性阻尼材料的密度、杨氏模量、泊松比、损失因子等参数推导出圆柱... 提出了一种基于遗传算法优化的BP神经网络(GA-BP)对声学覆盖层吸声性能的预测的方法。基于含圆柱型空腔吸声覆盖层的二维解析理论的简化计算方法,通过使用吸声覆盖层粘弹性阻尼材料的密度、杨氏模量、泊松比、损失因子等参数推导出圆柱-圆台组合型空腔覆盖层的反射系数,生成样本集。将GA-BP的适应度函数中搭建BP神经网络(BPNN)的部分用一种计算方法代替,用该方法计算后的实际值与预测值的误差的平方和作为适应度函数值,减少了GA-BP的寻优时间。预测结果表明GA-BP预测模型的对含圆柱空腔吸声覆盖层的性能预测是可行的,GA-BP预测值优于BPNN,稳定性更高,更接近于理论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柱-圆台组合型空腔覆盖层 二维解析理论 遗传算法 BP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注意力循环神经网络的联合深度推荐模型 被引量:1
3
作者 郭东坡 何彬 +1 位作者 张明焱 段超 《现代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0-84,共5页
为了向用户推荐符合兴趣偏好的项目,设计一种基于注意力循环神经网络的联合深度推荐模型。将双层注意力机制设置于网络中,该模型由五个部分构成,在输入层中生成联合深度推荐模型的输入矩阵,通过序列编码层对项目评论文本语义展开正向和... 为了向用户推荐符合兴趣偏好的项目,设计一种基于注意力循环神经网络的联合深度推荐模型。将双层注意力机制设置于网络中,该模型由五个部分构成,在输入层中生成联合深度推荐模型的输入矩阵,通过序列编码层对项目评论文本语义展开正向和反向编码,获得隐藏状态输出,并将其输入双层注意力机制中,提取项目特征,利用全连接层提取用户偏好特征。在预测层中建立项目与用户的交互模型,获得项目评分,为用户推荐高评分的项目。为了提高模型精度,加权融合MSE损失函数、CE损失函数和RK损失函数建立组合损失函数,对深度联合训练模型展开训练,提高模型的推荐性能。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具有良好的推荐效果,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用户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层注意力机制 循环神经网络 用户偏好 组合损失函数 交互模型 联合深度推荐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梯度混合层流场特性及能量传递规律研究
4
作者 杨一丁 张净玉 +1 位作者 刘鸣 何小民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7-348,共12页
针对内置小流量火箭燃气助燃的亚燃冲压发动机(Rocket⁃assisted ramjet engine,RARE)中,大梯度混合层流场特性及能量传递规律,开展了火箭侧马赫数(1.2~2.0)、总温比(2~4)等来流参数对混合层无量纲厚度变化、动能和热能传递规律的数值仿... 针对内置小流量火箭燃气助燃的亚燃冲压发动机(Rocket⁃assisted ramjet engine,RARE)中,大梯度混合层流场特性及能量传递规律,开展了火箭侧马赫数(1.2~2.0)、总温比(2~4)等来流参数对混合层无量纲厚度变化、动能和热能传递规律的数值仿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流体混合50 mm后混合层内达到自相似模态,总温比变化对混合层无量纲增长率影响更明显;两侧流体动能交换主要发生在混合层内,而热量可以从未掺混火箭侧经过混合层,传递到未掺混冲压侧。助燃火箭向冲压燃烧室的热量传递大小主要取决于两侧总温比,总温比从2增加到4,冲压侧的静焓增长量提高近4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箭基组合循环 亚燃冲压发动机 超/亚声速混合层 剪切层 能量传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粒子群-伪谱凸优化的RBCC中段组合轨迹优化方法
5
作者 杨宇轩 费王华 +2 位作者 刘海礼 王培臣 闫循良 《航空兵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5-125,共11页
针对RBCC中段组合轨迹优化设计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粒子群-伪谱凸优化的嵌套优化方法。首先,根据飞行任务需求给出了中段飞行方案,并对组合轨迹优化问题进行了描述;其次,通过分析组合轨迹各段耦合机理,将组合轨迹优化问题转化为段间衔... 针对RBCC中段组合轨迹优化设计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粒子群-伪谱凸优化的嵌套优化方法。首先,根据飞行任务需求给出了中段飞行方案,并对组合轨迹优化问题进行了描述;其次,通过分析组合轨迹各段耦合机理,将组合轨迹优化问题转化为段间衔接静态参数寻优与子段轨迹优化问题,并设计基于粒子群-伪谱凸优化的双层嵌套优化策略对该问题进行求解;上层通过粒子群算法确定静态参数,在此基础上,下层采用伪谱凸优化方法分段进行轨迹优化设计,通过伪谱离散和凸化技术的有机结合,将非凸、非线性优化问题转化为离散凸优化问题,并设计了基于信赖域收缩的序列凸优化求解策略,在保证各段轨迹最优性的同时,实现了中段组合轨迹优化问题的快速求解;最终,以某RBCC动力概念飞行器为例,完成了中段组合轨迹优化设计仿真,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BCC 中段组合轨迹 双层嵌套优化 粒子群 伪谱凸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铁山坡飞仙关组膏盐层控气非均质性三维表征
6
作者 彭先 欧成华 +5 位作者 肖富润 王蓓 郭培培 和宇博 彭仕轩 刘俊延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3-203,共11页
膏岩层控气是重要的天然气富集成藏模式,现有膏岩层控气研究集中于实验测试与定性描述,缺乏对膏盐层分布的三维表征。为此,研发了膏盐层与气水层井震结合相控三维建模新技术,具体包括膏盐层测井解释及相控三维建模、膏盐层地震遗传反演... 膏岩层控气是重要的天然气富集成藏模式,现有膏岩层控气研究集中于实验测试与定性描述,缺乏对膏盐层分布的三维表征。为此,研发了膏盐层与气水层井震结合相控三维建模新技术,具体包括膏盐层测井解释及相控三维建模、膏盐层地震遗传反演三维建模、膏盐层井震结合三维建模、沉积微相控制的气水层三维建模及膏盐层与气水层三维融合建模5个关键技术环节,应用于分析四川盆地铁山坡飞仙关组膏盐层的控气性,建立了膏盐层与气水层井震结合相控三维模型,定量刻画了研究区内膏盐层的控气非均质性,实现了对膏盐层控气的三维可视化定量表征。结果表明:铁山坡飞仙关组膏盐层平面上除Ⅰ区和Ⅱ区中部局部范围外,其余大部分区域呈连续片状分布,纵向上具有多层、薄层、厚度强非均质分布等特征;呈现出封盖控气性、降储控气性和使气藏复杂化3类控气特征模式,显示了研究区膏盐层控气的强非均质性。研究成果为研究区天然气非均衡规模高效开发提供了可靠的模型基础与地质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膏盐层控气非均质性 井震结合 相控建模 铁山坡飞仙关组 三维表征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置非承压复位橡胶滑移隔震体系研究
7
作者 敬心谙 赖正聪 杨云舟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749-755,共7页
提出一种适用于低矮隔震层的外置非承压复位橡胶滑移隔震体系,基于橡胶剪切理论及滑动摩擦理论建立各隔震元件的力学模型,提出该体系中主要隔震构件尺寸设计方法和各元件力学参数定义方法,运用有限元软件ETABS对体系进行数值模拟分析。... 提出一种适用于低矮隔震层的外置非承压复位橡胶滑移隔震体系,基于橡胶剪切理论及滑动摩擦理论建立各隔震元件的力学模型,提出该体系中主要隔震构件尺寸设计方法和各元件力学参数定义方法,运用有限元软件ETABS对体系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分析数值模拟结果得出隔震前后周期、层间剪力、隔震层位移和水平向减震系数等指标,并进行罕遇地震下最大拉应力和隔震层最大位移校核。结果表明,该体系将复位橡胶元件与滑动摩擦元件分开布置,耐久性能较好,复位橡胶不承受竖向压力,仅提供水平刚度且更换时无需顶升建筑,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矮隔震层 组合隔震 隔震体系 数值模拟 地震反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重铸层微小孔的电火花-超声振动钻削复合加工工艺研究
8
作者 邱传阳 刘建勇 +4 位作者 李若冰 罗学科 李殿新 张慧杰 范兴浩 《电加工与模具》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6-84,共9页
为实现航空发动机叶片气膜孔无重铸层高效精密加工,基于团队研发的电火花-超声钻削复合加工机床研究了电火花-超声振动钻削复合加工工艺,分析了超声振动辅助扩孔加工工艺,开展了重铸层厚度实验和电火花-超声振动钻削复合加工实验。结果... 为实现航空发动机叶片气膜孔无重铸层高效精密加工,基于团队研发的电火花-超声钻削复合加工机床研究了电火花-超声振动钻削复合加工工艺,分析了超声振动辅助扩孔加工工艺,开展了重铸层厚度实验和电火花-超声振动钻削复合加工实验。结果表明:使用最优工艺参数加工厚度2 mm的单晶高温合金,加工时间为26 s;对比普通钻削加工,超声振动辅助钻削可去除电火花加工留下的重铸层,使加工效率提高了54.7%、刀具使用寿命提高了43.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孔 电火花加工 超声辅助钻削 无重铸层加工 复合加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絮片叠加组合对被芯保暖性的影响
9
作者 沈守兵 武亚琼 陈秀苗 《针织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10,共5页
以50 g/m^(2)为一个梯度,选择从200 g/m^(2)到550 g/m^(2)共8组仿丝棉絮片为研究对象,测试200、250、300、350、400、450、500、550 g/m^(2)这8组絮片单层、多层叠加组合时的热阻,对比絮片叠加组合方式对热阻的影响。结果表明:8组不同... 以50 g/m^(2)为一个梯度,选择从200 g/m^(2)到550 g/m^(2)共8组仿丝棉絮片为研究对象,测试200、250、300、350、400、450、500、550 g/m^(2)这8组絮片单层、多层叠加组合时的热阻,对比絮片叠加组合方式对热阻的影响。结果表明:8组不同克质量的絮片,每组热阻最大样品均是采用两层絮片叠加组合。对于300、400、500 g/m^(2)这3组样品,在用相同克质量絮片均匀叠加的可比数据中,叠加成两层的热阻最大;对于400、450、500、550 g/m^(2)这4组样品,单层不叠加絮片保暖性也具有优势。在可比数据中,不同方式叠加絮片组合样品在原本叠加方式基础上再叠加相同克质量絮片后,转换成的多个新的絮片组合样品在新的组内热阻大小顺序不变或变化不大。研究结果可为絮片梳理工艺改进、絮片实际生产、被芯产品研发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加组合 平方米克质量 热阻 单层絮片 多层絮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箱梁分层浇筑中支架与已浇筑结构耦合受力研究
10
作者 许红胜 郭芬 +2 位作者 危超 范喜超 罗海伟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6-73,共8页
为研究中小跨径连续箱梁分层浇筑过程中支架与已浇筑结构的耦合受力情况,结合现场测试和有限元仿真分析,提出了考虑混凝土材料时间相关属性的阶段施工模拟分析方法,对箱梁第二层混凝土浇筑时支架和已浇筑结构的应力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 为研究中小跨径连续箱梁分层浇筑过程中支架与已浇筑结构的耦合受力情况,结合现场测试和有限元仿真分析,提出了考虑混凝土材料时间相关属性的阶段施工模拟分析方法,对箱梁第二层混凝土浇筑时支架和已浇筑结构的应力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和测试,并将现场采集的支架应力数据与有限元仿真分析数据进行对比校核。结果表明:第一层已浇筑结构会因承受部分第二层浇筑混凝土自重而产生较大应力,必须验算已浇筑结构在分层浇筑施工过程中的结构安全性;相比于一次整体浇筑,分层浇筑混凝土时可有效减小贝雷梁支架和钢管柱承受的第二次浇筑混凝土自重,对贝雷梁应力的减小作用比钢管柱大;已浇筑结构可为贝雷梁支架分担52.98%~86.63%的第二层浇筑荷载,为钢管柱分担15.65%~29.24%的第二层浇筑荷载,因此支架设计时应优化支架的荷载取值;所提出的支架与已浇筑结构耦合受力分析方法具有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浇箱梁 分层浇筑 贝雷梁组合支架 耦合受力 有限元模拟 阶段施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及新能源构网控制参数的机组组合模型
11
作者 黄慧 丁浩寅 +3 位作者 郄朝辉 常海军 黄志光 吕睿 《电力工程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0-110,共11页
为了在新能源机组组合时充分发挥其灵活调节能力,弥补新能源接入造成的系统惯量缺失,文中以构网型新能源惯量支撑与一次调频能力为基础,采用新能源减载存储备用容量的手段,构建计及动态频率约束及新能源构网控制参数的机组组合模型,并... 为了在新能源机组组合时充分发挥其灵活调节能力,弥补新能源接入造成的系统惯量缺失,文中以构网型新能源惯量支撑与一次调频能力为基础,采用新能源减载存储备用容量的手段,构建计及动态频率约束及新能源构网控制参数的机组组合模型,并将该非线性混合整数规划模型转化为多目标双层优化问题进行迭代求解,从而获得满足系统频率约束条件的同步机最优开机方式以及新能源最优减载量与对应的控制参数。以甘肃某风电高占比送端电网为例进行仿真验证分析,算例结果表明,与现有仅考虑频率约束的方案以及恒定构网控制参数的机组组合方案相比,文中所提可变构网控制参数的机组组合方案在频率安全约束条件下能进一步提升系统运行经济性和新能源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网型新能源 机组组合 双层优化 多目标粒子群优化 频率约束 构网控制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泄洪设施闸门控制的水库防洪调度 被引量:7
12
作者 王沛霖 苏承国 +2 位作者 靳世鑫 原文林 吴泽宁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4-115,共12页
【目的】水库防洪调度在防汛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如何控制泄洪设施闸门是水库防洪调度方案实施的关键。为此,【方法】建立了考虑泄洪闸门调度的水库防洪优化调度模型以实现精细化调度,并提出一种两层嵌套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 【目的】水库防洪调度在防汛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如何控制泄洪设施闸门是水库防洪调度方案实施的关键。为此,【方法】建立了考虑泄洪闸门调度的水库防洪优化调度模型以实现精细化调度,并提出一种两层嵌套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在内层建立了包括所有泄洪闸门可行组合的泄洪闸门组合表,外层采用POA算法对水库坝前水位和总泄水量进行优化,并通过查询闸门组合表确定各泄洪闸门的运行状态。【结果】澜沧江漫湾水库防洪优化调度的实例分析结果表明:所提出的两层嵌套方法计算效率较高,对于100年一遇和10年一遇的洪水事件,洪峰分别从12010 m^(3)/s减少到10611 m^(3)/s和从5003 m^(3)/s减少到3351 m^(3)/s,分别减少了11.6%和33.0%,洪水波动幅度分别降低了94.5%和8.8%,极大地缓解了下游防洪压力。此外,与不考虑泄洪闸门调度的传统防洪调度模型相比,所提出的模型能生成更加符合实际、更易于执行的防洪调度方案。【结论】该方法能够实现水库防洪优化调度向泄洪设施运行控制的精细化转变,对于增强防洪优化调度成果的可操作性、提升水库防洪调度管理水平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洪调度 泄洪设施闸门 两层嵌套方法 闸门组合表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尺寸圆锥-球缺组合药型罩聚能战斗部毁伤试验 被引量:1
13
作者 周方毅 詹发民 +2 位作者 黄雪峰 鞠翔宇 姜涛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2期251-258,共8页
为提升聚能战斗部毁伤性能,基于圆锥-球缺组合药型罩战斗部的起爆机理,设计并加工一种全尺寸圆锥-球缺组合药型罩聚能战斗部及含水夹层结构靶板,进行战斗部对靶板的水下爆炸毁伤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聚能战斗部能够完全穿透10 mm非耐... 为提升聚能战斗部毁伤性能,基于圆锥-球缺组合药型罩战斗部的起爆机理,设计并加工一种全尺寸圆锥-球缺组合药型罩聚能战斗部及含水夹层结构靶板,进行战斗部对靶板的水下爆炸毁伤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聚能战斗部能够完全穿透10 mm非耐压壳体+1000 mm中间水层+40 mm耐压壳体靶板的含水夹层结构靶板,并对后效靶板的穿甲深度达到130 mm以上。该组合药型罩结构有利于提升战斗部对含水夹层目标的毁伤效果,对于提升战斗部威力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能战斗部 含水夹层靶板 毁伤效应 组合药型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圆锥-球缺组合药型罩战斗部侵彻双层水间隔靶板 被引量:1
14
作者 周方毅 詹发民 +2 位作者 黄雪峰 鞠翔宇 姜涛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78-286,共9页
为提升聚能战斗部毁伤性能,基于组合药型罩战斗部的起爆机理,设计一种圆锥-球缺组合药型罩聚能战斗部及双层水间隔靶板结构,建立该战斗部侵彻双层水间隔靶板的物理模型,进行数值模拟计算,根据计算结果加工战斗部及靶板的1∶3缩比模型样... 为提升聚能战斗部毁伤性能,基于组合药型罩战斗部的起爆机理,设计一种圆锥-球缺组合药型罩聚能战斗部及双层水间隔靶板结构,建立该战斗部侵彻双层水间隔靶板的物理模型,进行数值模拟计算,根据计算结果加工战斗部及靶板的1∶3缩比模型样机,展开相应试验,为设计全尺寸战斗部样机奠定了基础。试验结果表明:该战斗部侵彻含水夹层目标时具有独特的优势,对目标的破坏效应显著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能战斗部 双层水间隔靶板 毁伤效应 组合药型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经济效益评价的煤层气开发有利区优选——以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杨家坡区块为例 被引量:5
15
作者 张兵 杜丰丰 +1 位作者 张海锋 魏超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33-941,共9页
优选煤层气开发的有利区,能为降低煤层气开发投资风险提供重要保障。以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杨家坡区块山西组4+5号和太原组8+9号煤层为研究对象,通过优选合层开发影响因素,建立了合层开发潜力评价体系;基于煤层气开发特点,采用产能公式,预... 优选煤层气开发的有利区,能为降低煤层气开发投资风险提供重要保障。以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杨家坡区块山西组4+5号和太原组8+9号煤层为研究对象,通过优选合层开发影响因素,建立了合层开发潜力评价体系;基于煤层气开发特点,采用产能公式,预测了日产气量;基于地质-工程特点,进行了经济效益评价;最终划分了煤层气单层开发、合层开发有利区。结果表明:杨家坡区块煤层气合层开发有利区位于区块的中部及东北部;单层开发4+5号煤层、8+9号煤层与两煤层合层开发的经济极限日产气量分别为982、1063、1270 m^(3);研究区的西北部小部分区域适合进行单层开发,可通过4+5号煤层与8+9号煤层接替开发,提高产气效果;研究区的中南部适合进行合层开发,通过优化排采工作制度,改善产气情况;针对后备区,需进一步查明地质条件、优化施工工艺措施后,再评价开发的可行性。研究结果丰富了多煤层发育区有利区选区方法,为研究区下一步开发方案制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经济评价 有利区优选 合层开发 杨家坡区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铁合建双层盾构隧道设计关键技术 被引量:1
16
作者 肖明清 孙文昊 +1 位作者 何应道 胡威东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533-1543,共11页
为解决公铁合建双层盾构隧道面临的总体布置、结构设计、汽车与地铁车辆联合振动以及通风排烟等技术难题,以武汉长江公铁隧道和济南黄河济泺路隧道工程实践为基础,采用方案综合比选、2.5维数值计算等方法,对公铁合建双层盾构隧道设计关... 为解决公铁合建双层盾构隧道面临的总体布置、结构设计、汽车与地铁车辆联合振动以及通风排烟等技术难题,以武汉长江公铁隧道和济南黄河济泺路隧道工程实践为基础,采用方案综合比选、2.5维数值计算等方法,对公铁合建双层盾构隧道设计关键技术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对隧道平面、纵断面和横断面的合理优化布置,并在废水泵房段、疏散楼梯段采取特殊布置方案,可减少公铁合建盾构隧道地下空间占用,并提高断面利用率,减小盾构隧道外径;2)采用半预制半现浇的管片+非封闭内衬结构型式,能充分发挥内部结构与管片衬砌的联合承载作用,显著减小河床冲淤作用;3)汽车与地铁联合振动作用对隧道影响较小,隧道基底饱和粉细砂地层不会发生液化;4)地铁隧道采用分段纵向烟道,可解决地铁长大区间无风井条件下的排烟难题,同时提高疏散便捷性,并大幅降低建设难度;5)公铁合建隧道在运营管理上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交叉和影响,建议在管理界面划分和投资分劈上提前研究,便于决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铁合建 双层盾构隧道 集约化设计 公铁联合振动作用 通风排烟 防灾疏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配电网负荷预测中信号分解和预测模型组合的双层优化策略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扬 《智慧电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4-111,共8页
负荷时间序列的波动性和非线性特征的加剧对负荷预测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常规组合预测方法针对海量负荷数据存在应用局限性问题。为此,提出了配电网负荷预测中时序分解方法和预测模型组合的双层优化策略。首先针对某一负荷预测数据... 负荷时间序列的波动性和非线性特征的加剧对负荷预测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常规组合预测方法针对海量负荷数据存在应用局限性问题。为此,提出了配电网负荷预测中时序分解方法和预测模型组合的双层优化策略。首先针对某一负荷预测数据,在时序信号分解层配置权重,以负荷均方根误差最小寻优各分解方法的权重系数,进而获得各时序信号分解方法的最优组合;在此基础上,在预测模型层进行组合方案寻优,通过配置权重系数以获得各预测模型的最优组合,进一步提升负荷预测的精度。仿真结果表明,所提策略可根据预测对象的特征优化组合各信号分解方法和预测模型,降低了配电网负荷序列的非平稳性对预测精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电网 预测模型 时序信号分解 双层优化 组合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绒毛皂荚特定森林环境育苗技术组合与常规育苗对比试验
18
作者 旷柏根 曾臻 +2 位作者 谢咏红 文儒仁 周春桃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9期84-86,共3页
[目的]提高绒毛皂荚场地发芽率,加速种群回归。[方法]在特定的森林环境进行育苗技术组合试验,并以苗圃常规育苗为对照,研究不破坏林地环境的小铲破土和地表播种+死地被物多种覆盖方式技术组合对发芽率与苗木生长的影响。[结果]小铲破土... [目的]提高绒毛皂荚场地发芽率,加速种群回归。[方法]在特定的森林环境进行育苗技术组合试验,并以苗圃常规育苗为对照,研究不破坏林地环境的小铲破土和地表播种+死地被物多种覆盖方式技术组合对发芽率与苗木生长的影响。[结果]小铲破土播种或地表播种加4种不同死地被物覆盖方式技术组合的场地发芽率分别为(A_(1))61.67%、(A_(2))55.56%、(A_(3))61.11%、(A_(4))57.22%,均高于常规育苗(CK)的35.03%;A_(1)小铲破土播种后,盖1 cm厚表层有机土+3 cm厚粗腐殖质+未分解的枯枝落叶组合和A_(3)种子直播土壤地表后,盖3 cm厚的粗腐殖质+未分解枯枝落叶同为最佳组合;常规育苗的苗木成苗率(成苗数与发芽数之比×100%)与苗木生长量略高于其他处理;但从成苗数的绝对数比较,CK小于A_(1)、A_(2)、A_(3)、A_(4)处理的106、85、95和88株。[结论]特定的森林环境母树下小铲破土或地表播种后+林地死地被物覆盖组合育苗是提高场地发芽率和成苗数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绒毛皂荚 特定森林环境 死地被物覆盖组合 育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气合采井下分层调控工具高速流体冲蚀研究
19
作者 唐洋 向上 +2 位作者 赵鹏 王杰 王国荣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93-106,共14页
目的针对三气合采复杂工况导致井下分层调控工具易冲蚀失效的问题,开展高速气固混合流体对该工具冲蚀规律研究,以获得其最优结构设计参数。方法通过计算流体力学的方法建立了井下分层调控工具的三维冲蚀模型,并采用离散相模型描述了固... 目的针对三气合采复杂工况导致井下分层调控工具易冲蚀失效的问题,开展高速气固混合流体对该工具冲蚀规律研究,以获得其最优结构设计参数。方法通过计算流体力学的方法建立了井下分层调控工具的三维冲蚀模型,并采用离散相模型描述了固相颗粒的运动轨迹。通过数值模拟分析,得到了井下分层调控工具的易冲蚀区域,并通过实验验证了不同结构参数和产量下的冲蚀破坏机理。结果冲蚀磨损区域主要分布在笼套段底部、节流孔及其内壁面、笼套段与固定油嘴的过渡段、固定油嘴入口端、固定油嘴内壁面。随着固定油嘴入口角度增大,固定油嘴内壁面最大冲蚀率变化不大,过渡段和固定油嘴入口端最大冲蚀率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随着笼套底部半径增大,笼套段底部最大冲蚀率处于较低水平且无明显变化,但节流孔及其内壁面最大冲蚀率逐渐增大。随着笼套式阀芯开度增大,节流孔及内壁面最大冲蚀率处于较低水平且无明显变化,过渡段及油嘴入口端最大冲蚀率在阀芯开度为60%时取得最大值。随着固相颗粒粒径以及质量流量的增大,节流孔及内壁面、过渡段和固定油嘴入口端最大冲蚀率呈增大趋势,笼套段底部和固定油嘴内壁面最大冲蚀率较低且无明显变化。结论本研究结果揭示了高速高压气固两相流对两级节流结构的冲蚀破坏机理,在设计同类井下工具时,可选择固定油嘴进口角为25°~30°,笼套底部半径为25~30 mm,阀芯开度小于50%或大于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气合采 井下分层调控工具 冲蚀失效机理 数值分析 计算流体力学 天然气水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洞形状对层状岩石力学特性影响的FDEM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刘平 刘泉声 +4 位作者 夏明锬 罗勇 陈梓韬 黄兴 伯音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95-606,共12页
为揭示孔洞形状对层状岩石力学性质和破坏模式的影响,采用有限元-离散元耦合数值模拟方法(FDEM)开展系列数值模拟研究。首先,阐述FDEM模拟层状岩石的基本原理,然后,开展不同层理倾角完整试样的单轴压缩模拟,并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 为揭示孔洞形状对层状岩石力学性质和破坏模式的影响,采用有限元-离散元耦合数值模拟方法(FDEM)开展系列数值模拟研究。首先,阐述FDEM模拟层状岩石的基本原理,然后,开展不同层理倾角完整试样的单轴压缩模拟,并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最后,对含有圆形、椭圆形、三角形、矩形和方形孔洞的层状岩石试样(β为0°、30°、45°、60°和90°)进行单轴压缩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不同孔洞形状的试样,抗压强度和试样破坏程度随层理倾角的增大呈V字型变化趋势,且均在层理倾角为0°时抗压强度取得最大值,在90°时破坏程度最为严重;孔洞的存在严重削弱了试样的力学性能,且削弱幅度与孔洞形状密切相关,其中方形和圆形孔洞对抗压强度的削弱能力最弱。将含不同形状孔洞试样的破坏模式随层理倾角的变化主要分为穿层理面拉剪混合破坏(β=0°)、沿层理面与穿层理面混合拉剪破坏(β=30°)、沿层理面剪切破坏(β=45°和60°)和沿层理面拉剪劈裂破坏(β=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元-离散元耦合数值模拟方法 层状岩石 孔洞形状 单轴压缩模拟 力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