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44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mparative impact behaviours of ultra 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columns reinforced with polypropylene vs steel fibres
1
作者 Thong M.Pham Harrison Hyde +4 位作者 Maw K.Kaung Yan Zhuge Duong T.Tran Des Vlietstra Tung M.Tran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10期138-153,共16页
Polypropylene(PP) fibres have primarily used to control shrinkage cracks or mitigate explosive spalling in concrete structures exposed to fire or subjected to impact/blast loads, with limited investigations on capacit... Polypropylene(PP) fibres have primarily used to control shrinkage cracks or mitigate explosive spalling in concrete structures exposed to fire or subjected to impact/blast loads, with limited investigations on capacity improvement. This study unveils the possibility of using PP micro-fibres to improve the impact behaviour of fibre-reinforced ultra-high-performance concrete(FRUHPC) columns. Results show that the addition of fibres significantly improves the impact behaviour of FRUHPC columns by shifting the failure mechanism from brittle shear to favourable flexural failure. The addition of steel or PP fibres affected the impact responses differently. Steel fibres considerably increased the peak impact force(up to 18%) while PP micro-fibres slightly increased the peak(3%-4%). FRUHPC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maximum midheight displacement by up to 30%(under 20°impact) and substantially improved the displacement recovery by up to 100%(under 20° impact). FRUHPC with steel fibre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energy absorption while those with PP micro-fibres reduced the energy absorption,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effect of PP-macro fibre reported in the literature. The optimal fibre content for micro-PP fibres is 1% due to its minimal fibre usage and low peak and residual displacement. This study highlights the potential of FRUHPC as a promising material for impact-resistant structures by creating a more favourable flexural failure mechanism, enhancing ductility and toughness under impact loading, and advanc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role of fibres in structural perform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ltra high-performance concrete Steel fibre Polypropylene micro-fibre Fibre volume fraction Impact loading Pendulum tests column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arine Predator Algorithm-based Sliding Mode Control of a Novel Motion Simulator for High Column Sloshing Experiments
2
作者 DU Zun-feng CHEN Xiang-yu +2 位作者 BAI Hao ZHU Hai-ming HAN Mu-xuan 《船舶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835-1848,共14页
Sloshing experiment is crucial to determine the reaction performance of regeneration columns on an offshore floating platform.A novel type of column motion simulating device and a Marine Predator Algorithm-based Slidi... Sloshing experiment is crucial to determine the reaction performance of regeneration columns on an offshore floating platform.A novel type of column motion simulating device and a Marine Predator Algorithm-based Sliding Mode Controller(MPA-SMC)are proposed for such sloshing experiments.The simulator consists of a Stewart platform and a steel framework.The Stewart platform is located at the column's center of gravity(CoG)and supported by the steel framework.The platform's hydraulic servo system is controlled by a sliding mode controller with parameters optimized by MPA to improve robustness and precision.A numerical sloshing experiment is conducted using the proposed device and controller.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novel motion simulator has lower torque during the column sloshes,and the proposed controller performs better than a well-tuned PID controller in terms of target tracking precision and anti-interference capa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generation column sloshing experiment motion simulator Stewart platform sliding mode control marine predator algorith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抗震韧性评价的型钢混凝土柱易损性函数
3
作者 李磊 王菲菲 +1 位作者 代旷宇 于晓辉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34,共11页
为满足型钢混凝土(steel reinforced concrete,SRC)结构地震损失评估及抗震韧性评价的需求,建立SRC柱构件的地震易损性函数十分关键。本文首先基于文献调研,结合JGJ 138—2016《组合结构设计规范》,从国内外文献中筛选了227榀拟静力循... 为满足型钢混凝土(steel reinforced concrete,SRC)结构地震损失评估及抗震韧性评价的需求,建立SRC柱构件的地震易损性函数十分关键。本文首先基于文献调研,结合JGJ 138—2016《组合结构设计规范》,从国内外文献中筛选了227榀拟静力循环加载的SRC柱,建立标准化的SRC柱试验数据库。其次,考虑失效模式的差异性,将构件分为延性SRC柱和偏脆性SRC柱,并给出了不同类别的构件损伤等级划分标准及对应的修复方法。然后,以位移角为工程需求参数,分别提取了各构件对应不同损伤等级的位移角限值,采用FEMA P-58方法,建立了不同类别的SRC柱在各损伤等级下的易损性函数。最后,给出了与GB/T 38591—2020《建筑抗震韧性评价标准》相容的易损性函数参数表,并分析了抗震等级和轴压比对SRC柱易损性函数参数及易损性曲线的影响。最终,通过分析一幢型钢混凝土框架结构办公楼的抗震韧性,说明了所提出的易损性函数在抗震韧性评价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型钢混凝土柱 试验数据库 损伤状态 易损性函数 抗震韧性评价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板柱节点考虑弯剪相关性的受冲切承载力计算方法
4
作者 郑文忠 吕盛先 +1 位作者 郑博文 王英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5-76,共12页
对于同时受到竖向荷载和不平衡弯矩作用的板柱节点,目前已有方法大多将不平衡弯矩等效为竖向荷载,从而给出其受冲切承载力计算方法。但该方法所涉及的不平衡弯矩比例系数的计算还存在较大争议,且没有考虑竖向荷载与不平衡弯矩耦合的影... 对于同时受到竖向荷载和不平衡弯矩作用的板柱节点,目前已有方法大多将不平衡弯矩等效为竖向荷载,从而给出其受冲切承载力计算方法。但该方法所涉及的不平衡弯矩比例系数的计算还存在较大争议,且没有考虑竖向荷载与不平衡弯矩耦合的影响。因此,本文首先通过推导给出仅有竖向荷载作用的板柱节点受冲切承载力计算公式和仅有不平衡弯矩作用的板柱节点受弯承载力计算公式,并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所提公式的合理性。然后基于板柱节点在竖向荷载和不平衡弯矩共同作用下的试验结果,拟合得到板柱节点考虑弯剪相关性的受冲切承载力计算公式。最后对所提计算方法与不同规范计算方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本文计算方法能够更加准确地预测板柱节点受冲切承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柱节点 竖向荷载 不平衡弯矩 受冲切承载力 计算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向螺旋箍筋约束混凝土圆柱轴压性能试验研究与承载力计算
5
作者 杨坤 王亚昆 +2 位作者 刘睿 孙珊珊 王博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2-70,共9页
为探讨双向螺旋箍筋约束混凝土圆柱的轴压性能,对6根不同配置的螺旋箍筋约束混凝土圆柱进行了单向轴心受压试验,分析其应力-应变曲线和破坏形态,探讨箍筋间距、箍筋形式和配箍特征值等因素对约束混凝土柱强度及延性性能的影响,提出适用... 为探讨双向螺旋箍筋约束混凝土圆柱的轴压性能,对6根不同配置的螺旋箍筋约束混凝土圆柱进行了单向轴心受压试验,分析其应力-应变曲线和破坏形态,探讨箍筋间距、箍筋形式和配箍特征值等因素对约束混凝土柱强度及延性性能的影响,提出适用于双向螺旋箍筋约束混凝土圆柱轴压承载力的计算公式。结果表明:单向螺旋箍筋与双向螺旋箍筋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混凝土圆柱的承载力及延性;箍筋间距相同时(双向箍筋试件的配箍量是单向箍筋试件的2倍),双向交叉螺旋箍筋约束混凝土试件的承载力和延性性能均高于单向螺旋箍筋约束混凝土试件;对于双向交叉螺旋箍筋约束混凝土试件,当其配箍率大于2.68%时,试件承载力达到第一峰值并出现小幅下降后仍能继续增加,甚至出现第二峰值;配箍率相同时(双向箍筋试件的箍筋间距是单向箍筋试件的2倍),双向交叉螺旋箍筋约束混凝土试件与单向螺旋箍筋约束混凝土试件的延性相差不大,但前者承载力略高;在不降低柱的延性和强度的前提下,采用双向交叉螺旋箍筋可以增加箍筋间距,避免由于箍筋间距过小而引起混凝土浇筑振捣困难的问题,从而提高承担较大荷载(如桥梁柱)柱的可施工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向螺旋箍筋 约束混凝土圆柱 强度 延性 承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包钢加固锈蚀箍筋混凝土柱抗剪承载力模型
6
作者 李强 曹腾飞 +3 位作者 陈少杰 阎沛霖 汪勇 刘晓岩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1-169,共9页
为研究锈蚀箍筋混凝土柱外包型钢加固后的抗剪承载能力,设计9根不同箍筋间距的混凝土柱,对其中7根混凝土柱通电加速锈蚀箍筋,采用水泥基灌浆料或环氧树脂胶作为外包型钢加固柱的填充物,加固处理后进行低周往复荷载试验;以箍筋间距、箍... 为研究锈蚀箍筋混凝土柱外包型钢加固后的抗剪承载能力,设计9根不同箍筋间距的混凝土柱,对其中7根混凝土柱通电加速锈蚀箍筋,采用水泥基灌浆料或环氧树脂胶作为外包型钢加固柱的填充物,加固处理后进行低周往复荷载试验;以箍筋间距、箍筋锈蚀率和填充物为变量,综合运用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方法对其破坏形态和抗剪承载性能进行分析;基于混凝土柱极限抗剪承载力计算模型,引入外包型钢有效利用系数,建立外包型钢加固锈蚀箍筋混凝土柱斜截面抗剪承载力计算模型。结果表明:在低周往复荷载作用下柱底形成塑性铰、柱底加固型钢连接处失效,箍筋间距和箍筋锈蚀率等因素共同影响其抗剪承载力;相同箍筋间距及锈蚀率下采用水泥基灌浆料与环氧树脂胶对外包型钢与混凝土柱协同工作性能一致;加固后外包型钢对核心区混凝土约束能力的提升,显著提高了混凝土柱的抗剪承载力。研究可为外包型钢加固锈蚀箍筋混凝土柱采用水泥基灌浆料作为填充物提供实践指导,为抗剪承载力计算、耐久性分析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柱 箍筋锈蚀 抗剪承载力 外包型钢加固 抗震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HPC免拆模板钢筋混凝土柱抗震性能参数分析及承载力计算
7
作者 王朋 尤学辉 +3 位作者 史庆轩 陶毅 戎翀 黄杰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1-50,共10页
为研究UHPC免拆模板钢筋混凝土柱在不同参数影响下的抗震性能,基于ABAQUS软件中混凝土塑性损伤(CDP)模型,考虑模板与后浇混凝土的界面接触滑移建立了数值分析模型;讨论了轴压比、普通混凝土强度、配筋率和模板厚度等参数对UHPC免拆模板... 为研究UHPC免拆模板钢筋混凝土柱在不同参数影响下的抗震性能,基于ABAQUS软件中混凝土塑性损伤(CDP)模型,考虑模板与后浇混凝土的界面接触滑移建立了数值分析模型;讨论了轴压比、普通混凝土强度、配筋率和模板厚度等参数对UHPC免拆模板-RC柱承载力和延性的影响;基于平截面假定,给出了UHPC免拆模板-RC柱的承载力计算公式。结果表明:建立的有限元模型能较好地模拟试件的承载力、骨架曲线和混凝土损伤情况;随着轴压比的增大,试件的承载力和延性均先增大后减小,轴压比为0.7时承载力和延性均最高;随着混凝土强度的提高,试件的承载力逐渐增大,但增长幅度却逐渐降低;提高配筋率可以提高试件的承载力,但对延性影响不大;模板的厚度对试件的承载力和延性影响显著,当模板厚度从10 mm增加到25 mm时,试件的承载力提高了24.1%,但其延性降低了43.8%,在保证试件拥有足够的承载力和变形能力下,建议UHPC模板厚度选择15~20 mm;基于平截面假定得到的承载力计算方法可以很好地预测试件的承载能力,计算值与模拟值(试验值)的比值均值为0.97,标准差为0.0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HPC免拆模板 钢筋混凝土柱 抗震性能 数值模拟 承载力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柱前衍生-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鸡蛋中五氯苯酚的含量
8
作者 鲁晋南 王丽 +1 位作者 王云 梁杭曦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0-194,共5页
考虑到鸡蛋样品基质复杂,其中五氯苯酚(PCP)检测的相关研究较少,基于PCP和其钠盐可在一定酸度条件下相互转化的特点,提出了题示方法。取鸡蛋样品5.00 g,加入30μL 10.0 mg·L^(-1)2,4,6-三溴苯酚内标溶液、10 mL体积比9∶1的正己烷... 考虑到鸡蛋样品基质复杂,其中五氯苯酚(PCP)检测的相关研究较少,基于PCP和其钠盐可在一定酸度条件下相互转化的特点,提出了题示方法。取鸡蛋样品5.00 g,加入30μL 10.0 mg·L^(-1)2,4,6-三溴苯酚内标溶液、10 mL体积比9∶1的正己烷-乙酸乙酯混合溶液和2.5 mL 5%(体积分数)三氯乙酸溶液,涡旋振荡5 min,超声提取10 min,在0℃下离心5 min。吸取上层有机相,于60℃氮吹至3 mL,加入3 mL 0.1 mol·L^(-1)氢氧化钠溶液,涡旋振荡3 min,在0℃下离心2 min。弃去上层有机相,在水相中加入0.5 mL 6 mol·L^(-1)盐酸溶液和5 mL正己烷,涡旋振荡2 min,在0℃下离心2 min。吸出上层有机相,于60℃氮吹至干,加入1.5 mL乙腈,超声2 min,离心2 min,吸取上层乙腈相,过活化好的SLC固相萃取柱,用4 mL乙腈洗脱柱子,收集洗脱液,于60℃氮吹至0.5 mL,加入0.2 mL体积比1∶1的乙酸酐-吡啶混合溶液,密封后于60℃反应15 min。加入1 mL正己烷和2.0 mL 0.2 mol·L^(-1)碳酸钾溶液,涡旋振荡2 min,离心2 min,吸取有机相,注入气相色谱-质谱仪,在Rtx-5ms色谱柱上以升温程序分离溶液中的PCP,电子轰击(EI)离子源电离,选择离子监测(SIM)模式检测,内标法定量。结果显示:标准曲线的线性范围为10~200 ng,检出限(3S/N)为0.11μg·kg^(-1);按照标准加入法进行回收试验,回收率为83.0%~104%,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6)为4.2%~9.4%。方法用于18份市售鸡蛋样品的分析,在1份鸡蛋样品中检出PCP,检出量为5.07μg·kg^(-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氯苯酚 气相色谱-质谱法 内标法 柱前衍生 鸡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RPE管约束GFRP海砂混凝土柱的轴压力学性能研究
9
作者 霍静思 王志滨 +2 位作者 李鑫雷 吴扬杭 高剑平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25,共12页
采用试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钢骨架增强聚乙烯(SRPE)管约束玻璃纤维增强塑料(GFRP)海砂混凝土柱的力学性能和受力机理。通过24个轴压短柱试验,研究SRPE管钢丝体积配箍率、混凝土强度和GFRP箍筋间距等参数对组合柱力学性能的... 采用试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钢骨架增强聚乙烯(SRPE)管约束玻璃纤维增强塑料(GFRP)海砂混凝土柱的力学性能和受力机理。通过24个轴压短柱试验,研究SRPE管钢丝体积配箍率、混凝土强度和GFRP箍筋间距等参数对组合柱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在确定合理材料本构模型的基础上,运用ABAQUS有限元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和参数分析。结果表明:在试验参数范围内组合柱虽均发生剪切破坏,但仍具有较好的延性,说明SRPE管和GFRP箍筋对海砂混凝土形成了良好的约束效应;有限元数值参数分析结果表明,提高环向钢丝体积配箍率能显著提升峰值承载力、剩余承载力和延性,提高混凝土强度能显著提升峰值承载力、剩余承载力和弹性刚度,但延性明显降低,其他参数对组合柱力学性能的影响程度不显著;基于参数分析结果,提出了组合柱轴压承载力和峰值应变简化计算式,可为类似工程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RPE管 GFRP筋 海砂混凝土 组合柱 轴压承载力 简化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桩身弯曲破坏的路堤下筋箍碎石桩复合地基稳定分析
10
作者 张玲 彭搏程 +1 位作者 徐泽宇 赵明华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13-421,共9页
筋箍碎石桩复合地基的稳定分析是其设计计算的主要内容之一,但针对该方面的研究尚不完善。基于路堤下不同位置筋箍碎石桩破坏模式的差异对其进行分区,考虑桩身受压和弯曲破坏,对路堤下筋箍碎石桩复合地基稳定分析方法开展了理论研究。... 筋箍碎石桩复合地基的稳定分析是其设计计算的主要内容之一,但针对该方面的研究尚不完善。基于路堤下不同位置筋箍碎石桩破坏模式的差异对其进行分区,考虑桩身受压和弯曲破坏,对路堤下筋箍碎石桩复合地基稳定分析方法开展了理论研究。首先借鉴钢筋混凝土桩抗弯承载力的计算方法,结合筋箍碎石桩自身物理特性及二次逼近法求解超越方程的思想,提出了筋箍碎石桩临界弯矩理论值的计算方法。随后将桩身临界弯矩和等效抗剪强度概念引入传统极限平衡法进行改进,提出了基于桩身弯曲破坏的路堤下筋箍碎石桩复合地基稳定分析方法。最后通过算例分析对比传统极限平衡法、数值强度折减法与所提方法的计算结果,证明了所提方法用于路堤下筋箍碎石桩复合地基稳定分析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堤 筋箍碎石桩 复合地基 稳定分析 弯曲破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丙烷脱氢装置大型管道高频振动特性分析
11
作者 贺佳 梁浩华 +3 位作者 张国华 杨玉强 胡美妃 陈政清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4-150,共7页
大型石化管道服役期间,受复杂工作环境影响,可能发生高频剧烈振动,影响结构正常使用,并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很有必要对此类振动现象开展相关研究。以某丙烷脱氢装置的大型管道为对象,基于现场实测数据,分析了管道振动特性,并利用... 大型石化管道服役期间,受复杂工作环境影响,可能发生高频剧烈振动,影响结构正常使用,并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很有必要对此类振动现象开展相关研究。以某丙烷脱氢装置的大型管道为对象,基于现场实测数据,分析了管道振动特性,并利用传递矩阵法,获取了管道内部不同工况下的气柱固有频率。研究发现:管道振动的加速度幅值大、位移幅值小,振动频率较高,且卓越频率之间存在明显的倍数关系,即倍频现象,如26 Hz和52 Hz;气柱固有频率与管道固有频率接近,结合压缩机的激励频率,引发了管道的共振现象。该研究采用的方法简便高效,可用于分析丙烷脱氢装置大型管道的振动特性,探求管道振动的原因,并为类似管道的性能评估和减振方案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道振动 倍频现象 气柱固有频率 传递矩阵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形冷弯薄壁型钢组合钢管混凝土柱轴压性能
12
作者 吴丽丽 刘艳霞 +1 位作者 武海鹏 韩港豪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7-91,共15页
为解决异形钢管混凝土柱阴角对其承载力的影响,提出了用1个冷弯薄壁方钢管和2个U形钢管焊接成L形钢管,内填充混凝土形成L形冷弯薄壁型钢组合钢管混凝土柱形式。设计了5组共10根试件的轴压试验,并开展了有限元参数分析,研究了钢管厚度、... 为解决异形钢管混凝土柱阴角对其承载力的影响,提出了用1个冷弯薄壁方钢管和2个U形钢管焊接成L形钢管,内填充混凝土形成L形冷弯薄壁型钢组合钢管混凝土柱形式。设计了5组共10根试件的轴压试验,并开展了有限元参数分析,研究了钢管厚度、U形管外伸长度和钢材强度等参数对构件承载力和延性等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该类试件的主要破坏形态为中上部局部鼓曲破坏,适量增大U形管外伸长度可以提高承载力,但增大到一定程度之后易发生弯扭破坏;承载力和延性随着钢管厚度和钢材强度增大而增加;混凝土强度对构件的初始刚度和峰值荷载的影响都很小,但对曲线下降段的影响较大;试件端部和中部截面阴角处的混凝土应力值比各边中部更大,说明采用U形钢管与方钢管组合的方式改善了阴角处钢管对混凝土约束普遍较弱的问题。基于“统一理论”,给出了两种承载力建议计算公式,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两种计算方法在0.44~1.94的约束效应系数范围内具有良好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形 U形管 钢管混凝土柱 轴心受压 承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套方钢管夹层混凝土加固方CFST柱压弯承载力计算方法
13
作者 卢亦焱 柳永达 +2 位作者 刘真真 马文涛 祝涛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7-58,共12页
为研究外套方钢管夹层混凝土加固方钢管混凝土(CFST)柱的压弯承载力,进行3个原CFST柱和7个外套方钢管夹层混凝土加固方CFST柱(组合加固柱)试件的偏压试验,分析了试件的破坏形态和荷载—跨中挠度曲线。在试验基础上,通过纤维模型法对258... 为研究外套方钢管夹层混凝土加固方钢管混凝土(CFST)柱的压弯承载力,进行3个原CFST柱和7个外套方钢管夹层混凝土加固方CFST柱(组合加固柱)试件的偏压试验,分析了试件的破坏形态和荷载—跨中挠度曲线。在试验基础上,通过纤维模型法对258个组合加固柱进行参数分析,分析了夹层混凝土强度、外套钢管厚度和屈服强度对组合加固柱N/N_(u)-M/M_(u)曲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原CFST柱和组合加固柱的破坏形态基本一致,均为典型的弯曲型破坏,组合加固柱加固部分与原CFST柱变形协调良好;夹层混凝土强度的提高、外套钢管厚度和屈服强度的降低使试件N/N_(u)-M/M_(u)曲线呈现外凸趋势;在这些因素当中,夹层混凝土强度对平衡点位置影响效果最显著,钢管厚度和屈服强度对平衡点位置影响不大。基于试验和数值模拟结果,提出了组合加固柱压弯承载力计算方法。通过公式得到的压弯承载力计算值与试验值、纤维模型法模拟值的误差均在10%以内,表明计算方法可准确预测外套方钢管夹层混凝土加固方CFST柱压弯承载力,为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套钢管 夹层混凝土 钢管混凝土柱 纤维模型法 N/N_(u)-M/M_(u)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影响因素及列线图模型的构建
14
作者 桂元 蒋毅 +3 位作者 詹继东 黄沁 张祎 张静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2025年第1期29-34,共6页
目的调查冠心病(CHD)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的影响因素,并建立有效预测CHD患者PCI术后发生MACE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选取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2022年1月至2024年8月收... 目的调查冠心病(CHD)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的影响因素,并建立有效预测CHD患者PCI术后发生MACE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选取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2022年1月至2024年8月收治的346例确诊的CHD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7∶3的比例随机分为建模组242例和验证组104例,建模组根据患者是否发生MACE分为发生组(85例)和未发生组(157例)。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CHD患者发生MACE的影响因素;采用R软件及RMS程序包构建CHD患者发生MACE的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采用ROC曲线、校准图形验证模型的区分度以及一致性。结果与未发生组相比,发生组患者B型利钠肽(BNP)、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QTd)、冠状动脉中重度钙化、支架数量≥2个的占比明显升高[(522.19±55.37)ng/L比(449.06±50.24)ng/L、(85.47±9.68)ms比(72.51±8.23)ms、33.82%比19.75%、30.59%比14.01%,均P<0.05)],白蛋白(ALB)、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房内径(LAD)水平明显降低[(32.54±4.49)g/L比(41.59±5.61)g/L、(33.08±4.65)%比(40.25±5.18)%、(42.18±5.24)mm比(49.37±5.36)mm,均P<0.05];BNP(OR=1.023)、ALB(OR=0.708)、QTd(OR=1.290)、LVEF(OR=0.773)、LAD(OR=0.739)、冠状动脉中重度钙化(OR=19.708)均为CHD患者发生MACE的影响因素(P<0.05);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预测发生MACE风险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55(95%CI0.933~0.977),说明区分度良好,校正曲线趋近于理想曲线,实际值与预测值一致性良好;验证组中,列线图预测MACE发生风险的AUC为0.901(95%CI 0.846~0.957)。结论BNP、ALB、QTd、LVEF、LAD、冠状动脉中重度钙化为CHD患者PCI术后发生MACE的影响因素,进一步成功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经过验证分析该列线图预测模型可有效预测CHD患者PCI术后发生MACE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影响因素 列线图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岸塔柱状危岩的压裂耦合损伤-突变失稳预测
15
作者 唐红梅 宋刚 +2 位作者 杨健 毛柯洁 周福川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8-36,共9页
位于三峡库区巫峡段消落带的塔柱状危岩,其底部多损伤因素的耦合作用下常呈压裂诱发座溃整体失稳模式,危岩底部耦合损伤至突变机制是研究该类库岸危岩体失稳预警的关键科学问题.以三峡库区库岸巫峡段箭穿洞塔柱状危岩体为例,将危岩体简... 位于三峡库区巫峡段消落带的塔柱状危岩,其底部多损伤因素的耦合作用下常呈压裂诱发座溃整体失稳模式,危岩底部耦合损伤至突变机制是研究该类库岸危岩体失稳预警的关键科学问题.以三峡库区库岸巫峡段箭穿洞塔柱状危岩体为例,将危岩体简化为中上部非劣化区和下部劣化区的二元地质力学模型,基于应变等价原理获得其危岩体下部劣化区的荷载效应、溶蚀效应、干湿循环弱化效应的耦合损伤本构模型和总损伤度演化方程,根据地质力学模型概化为等效弹簧模型转化为力-位移的耦合损伤本构方程;基于能量平衡原理和突变理论建立了塔柱状危岩的耦合损伤-折叠突变模型,获取了其失稳判据和临界位移的表达式.通过案例分析结果表明:该危岩体突变失稳时的系统控制变量为-0.0073,预测模型计算理论的突变起点垂向位移为42.2mm,终止点位移为60.5mm,当监测数据危岩体最大垂向累积位移为26.2mm时,小于突变起始位移时就采用及时治理措施,与危岩未失稳的状态吻合.其研究成果可为三峡库区灰岩地区库岸塔柱状压溃型危岩的监测预警与防治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岸塔柱状危岩 压溃失稳型 耦合损伤 突变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泊松效应的流泥轴对称真空过滤理论
16
作者 蔡袁强 叶晓倩 史吏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3-254,共12页
真空预压处理流泥地基时,仅排水板附近的土体得到明显加固,以排水板为轴线形成一个凸出地表的“土柱”。土柱作为流泥地基真空预压处理的特有现象,导致流泥地基淤堵严重、处理效果差。根据流泥固液两相的连续、运动、平衡以及土柱移动... 真空预压处理流泥地基时,仅排水板附近的土体得到明显加固,以排水板为轴线形成一个凸出地表的“土柱”。土柱作为流泥地基真空预压处理的特有现象,导致流泥地基淤堵严重、处理效果差。根据流泥固液两相的连续、运动、平衡以及土柱移动边界方程,并考虑土柱土体泊松效应,在柱坐标系下建立了流泥轴对称真空过滤模型,获得了流泥地基真空预压过程中的土柱生长规律和土柱淤堵性状,并与PIV试验进行了对比验证。结果表明:土柱内渗透系数降幅高达97%,致密土柱是淤堵的本质;泊松效应和真空荷载幅值对土柱半径以及流泥固结效果的影响十分明显;低幅值真空荷载有利于形成半径小且较为疏松的淤堵区,从而缓解淤堵性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泥 真空预压 过滤 土柱 淤堵 固结 泊松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波磁场磁选柱的研制与磁选实验
17
作者 陈中航 李鹏程 +2 位作者 赵通林 王倩倩 代淑娟 《矿产保护与利用》 2025年第1期39-44,共6页
常规磁选柱利用脉动方波磁场产生顺序下移的磁场力来吸引磁性颗粒向下运动,从而使磁性颗粒与脉石颗粒分开达到选分目的。由于脉动方波磁场的磁力作用方式是不连续的,在上升水流动力较大的情况下就会导致磁选柱尾矿品位偏高。为了解决这... 常规磁选柱利用脉动方波磁场产生顺序下移的磁场力来吸引磁性颗粒向下运动,从而使磁性颗粒与脉石颗粒分开达到选分目的。由于脉动方波磁场的磁力作用方式是不连续的,在上升水流动力较大的情况下就会导致磁选柱尾矿品位偏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探讨了在保持精矿品位提高幅度不变的情况下,改变磁选柱的供电方式,使磁选柱的供电机制由以前的脉动方波磁场改为现在的连续行波磁场,尽量降低磁选柱尾矿品位。由于连续行波磁场采用的是连续供电的方式,不存在通断电瞬间的磁场力缺失状态,因此可以确保磁性颗粒持续受力,逐渐下移。在这一改进的基础上,在实验室中应用常规磁选柱和行波磁场磁选柱分别处理弓长岭某磁铁矿经过两段磨矿之后的细筛筛下矿样,并且对选别指标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行波磁场磁选柱在保持精矿品位和精矿产率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其尾矿品位较常规磁场磁选柱明显低1~1.5百分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选柱 磁场强度 磁场梯度 脉动磁场 行波磁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限定便乘位置的城轨乘务排班计划编制方法研究
18
作者 田志强 王付霞 +2 位作者 连惠 靳欣妮 孙国锋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3-145,共13页
在城市轨道交通乘务计划中,限定乘务人员便乘位置可以减少乘务班次使用数量,增加计划灵活性。首先,以乘务班次数量最少、非必要劳动时间及便乘时间最短为优化目标,考虑值乘区段覆盖、间休接续、工作时长限制、出退勤时间窗和就餐接续等... 在城市轨道交通乘务计划中,限定乘务人员便乘位置可以减少乘务班次使用数量,增加计划灵活性。首先,以乘务班次数量最少、非必要劳动时间及便乘时间最短为优化目标,考虑值乘区段覆盖、间休接续、工作时长限制、出退勤时间窗和就餐接续等约束,构建限定便乘位置的乘务排班计划0-1整数规划模型;其次,设计列生成算法求解模型,分解模型为集合覆盖线性松弛主问题和受资源约束最短路的定价子问题,通过构建基于列车时刻表的时空轴线网络,设计求解定价子问题的双向标签算法;最后,以某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为背景验证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该案例生成早班、白班和夜班的数量分别为47、53和48;限定便乘位置后,各乘务班次的工作时长呈下降趋势,有效提高了乘务班次工作效率;与标签算法相比,双向标签算法的求解效率提升了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 限定便乘位置 列生成算法 乘务排班计划 标签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层混合配筋偏压混凝土柱正截面承载力试验及理论计算
19
作者 陆春华 葛浩 +3 位作者 倪铭志 漆仲浩 张虹宇 张云舒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1-81,共11页
为研究普通钢筋与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GFRP)筋双层混合配筋混凝土柱的偏心受压性能,对3种双层配筋形式的混凝土柱进行了偏心受压静载试验;对比分析了双层混合配筋混凝土柱与双层单一配筋混凝土柱的偏压破坏过程、侧向变形以及荷载-应... 为研究普通钢筋与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GFRP)筋双层混合配筋混凝土柱的偏心受压性能,对3种双层配筋形式的混凝土柱进行了偏心受压静载试验;对比分析了双层混合配筋混凝土柱与双层单一配筋混凝土柱的偏压破坏过程、侧向变形以及荷载-应变关系等试验结果,推导了双层混合配筋偏压混凝土柱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公式。结果表明:在相同配筋率下,双层混合配筋柱极限承载力明显高于纯钢筋柱,纯GFRP筋柱极限承载力最小;双层纯钢筋柱的侧向变形最小,纯GFRP筋柱的侧向变形最大,混合配筋柱介于二者之间;双层混合配筋柱正截面平均应变分布仍符合平截面假定;提出的受压承载力计算公式预测值与试验实测值吻合较好,二者比值的均值为0.98,变异系数为0.076;研究成果可为双层混合配筋柱的实际工程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FRP筋 双层混合配筋 混凝土柱 受压承载力 计算公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吸能构件阻力特性对液压立柱抗冲击特性影响研究
20
作者 张建卓 万传旭 +3 位作者 肖永惠 陈策 王涛 郭昊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17-228,共12页
巷道冲击地压是一种高应力煤岩突然释放能量的动力灾害,支护装备往往受到过载冲击而失效致灾。为提高巷道液压支架的吸能抗冲能力,构建顶板来压作用下立柱-吸能构件耦合冲击模型,揭示吸能构件与立柱耦合作用下吸能构件最优阻力模式,以... 巷道冲击地压是一种高应力煤岩突然释放能量的动力灾害,支护装备往往受到过载冲击而失效致灾。为提高巷道液压支架的吸能抗冲能力,构建顶板来压作用下立柱-吸能构件耦合冲击模型,揭示吸能构件与立柱耦合作用下吸能构件最优阻力模式,以液压立柱乳化液压力最大波动幅值、立柱缸筒应力峰值、吸能量为评价指标,分析单吸能构件、组合吸能构件阻力特性对立柱抗冲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增阻模式是巷道液压支架吸能构件的最优阻力模式:在立柱底端安装增阻吸能构件,其吸能量相比安装恒阻吸能构件增加9.29%,且不增大缸筒应力峰值,同时,可以降低大能量冲击过程中硬撞击产生的冲击力;立柱上、下两端安装增阻吸能构件,相比上、下两端安装恒阻吸能构件,乳化液压力最大波动幅值降低9.79%,缸筒内壁应力峰值降低了13.83 MPa,吸能量增加5.65%。研究成果为巷道防冲液压支架吸能构件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能防冲立柱 吸能构件 阻力特性 耦合冲击 组合吸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