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互动仪式链视角下博士生与导师的互动类型及其转化 被引量:4
1
作者 罗梦园 杜静 白莹 《重庆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5-97,共13页
博士生与导师的互动关系是影响博士生成长的关键要素。要实现博士生培养的目标,博士生与导师之间需要建立稳定、健康、双向的互动关系。主体在场、共同焦点、情感共享、空间界限是互动仪式链建立的基本条件,其中共同关注和情感能量是互... 博士生与导师的互动关系是影响博士生成长的关键要素。要实现博士生培养的目标,博士生与导师之间需要建立稳定、健康、双向的互动关系。主体在场、共同焦点、情感共享、空间界限是互动仪式链建立的基本条件,其中共同关注和情感能量是互动仪式链建立的核心要素。基于对16名博士生访谈资料的编码发现,互动内容和互动情感对导生互动状态具有显著影响。拟合互动仪式链建构的核心要素发现,博士生与导师的互动类型有“高关注—强情感”的双边对话型、“低关注—强情感”的相顾无言型、“低关注—弱情感”的互不干涉型、“高关注—弱情感”的雇佣从属型4种。除双边对话型外,其他3种互动类型容易对博士生与导师的关系产生负面影响。互动仪式链理论视角下消极的导生互动类型的形成主要缘于博士生与导师的主体身心退场,瓦解了主体际遇情境;共同目标缺失,主体互动内容出现分歧;导生回应反馈不足,导致情感共享失衡;导生互动时空缺失,对外界限模糊。转化消极导生互动类型的举措包括:创新多元互动方式,促进导生身心回归;促进主体对话交融,激发导生情感能量;达成共享目标愿景,实现导生互动双赢;共建良性师门文化,打造群体记忆符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生互动 互动仪式链理论 导学关系 博士生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博士生视角下导生错配的表现类型及其反应策略 被引量:1
2
作者 曾剑雄 张国栋 《研究生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6-94,共9页
基于对90名博士生(含17名未完成学业者)的半结构式访谈,结合冲突管理理论,运用质性研究的主题分析方法探究博士生与导师错配的表现类型及其反应策略。研究发现,博士生与导师的错配主要表现为三种错配类型,即个体价值观错配、学术兴趣错... 基于对90名博士生(含17名未完成学业者)的半结构式访谈,结合冲突管理理论,运用质性研究的主题分析方法探究博士生与导师错配的表现类型及其反应策略。研究发现,博士生与导师的错配主要表现为三种错配类型,即个体价值观错配、学术兴趣错配以及需求期望错配。同时,博士生在面对这些错配时呈现出不同的反应策略:调整自身心态与情绪,学会与之共处;积极寻找多元化方案,主动解决问题;既无法与之共处又无法解决问题,产生退学意向;达到无可挽回的地步,终止关系。建议从优化导生互选制度体系,建立多元化的研究小组;完善导师更换制度,搭建导生平等交流平台等方面化解博士生与导师错配问题,发展和谐导生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生错配 错配类型 博士生 博士生导师 导生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师支持如何促进博士生的科研发展?——基于17所“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周寅 汪霞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72-80,共9页
为了满足科研需求和就业适配,博士生的科研发展已不仅限于狭义的科研能力。导师作为培养的“第一责任人”,需要提供各类支持来帮助博士生实现科研发展。研究基于对17所“双一流”建设高校1927份问卷的调查来探究导师支持对博士生科研发... 为了满足科研需求和就业适配,博士生的科研发展已不仅限于狭义的科研能力。导师作为培养的“第一责任人”,需要提供各类支持来帮助博士生实现科研发展。研究基于对17所“双一流”建设高校1927份问卷的调查来探究导师支持对博士生科研发展影响的深层机制。研究发现,各类导师支持均对博士生科研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学术支持、心理支持、条件支持分别起到基础支撑、有效调节、充分保障等不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师支持 科研发展 博士生 “双一流”建设高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扎根理论的博士生跨学科科研合作影响因素研究
4
作者 张卓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0-88,共9页
跨学科科研合作是促进知识生产创新、提升博士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基于扎根理论分析18位博士生的深度访谈资料,探究跨学科科研合作的核心要素及作用机制,构建博士生跨学科科研合作影响因素模型。研究发现:博士生跨学科科研合作受个... 跨学科科研合作是促进知识生产创新、提升博士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基于扎根理论分析18位博士生的深度访谈资料,探究跨学科科研合作的核心要素及作用机制,构建博士生跨学科科研合作影响因素模型。研究发现:博士生跨学科科研合作受个体特征、关系网络及组织环境交互作用影响。其中,合作素质与感知损益是博士生跨学科合作的内驱动力;师生关系和同辈关系是作用于博士生跨学科合作的关键力量;学科文化、院系制度及科研保障为博士生跨学科合作提供外部支持。基于此,应提升博士生的跨学科合作素养,优化其跨学科感知能力;创设高质量的合作交流平台,营造共享互助的学术生态;提高跨学科合作的组织支持力度,推进科研资源统筹整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研合作 跨学科 博士生 扎根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博士生希望什么样的培养环境——基于博士生意见调查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32
5
作者 许丹东 刘娣 +1 位作者 朱燕菲 吕林海 《研究生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7-34,共8页
博士生对院校培养工作的意见是进行培养环境优化的重要依据。基于1200余名博士生调查数据,采用混合式研究方法展开探索,结果发现:第一,博士生意见集中在奖助体系、导师指导、考核评价和学术交流上,具体内容分别指向奖助学金支持力度不够... 博士生对院校培养工作的意见是进行培养环境优化的重要依据。基于1200余名博士生调查数据,采用混合式研究方法展开探索,结果发现:第一,博士生意见集中在奖助体系、导师指导、考核评价和学术交流上,具体内容分别指向奖助学金支持力度不够,导师的学术指导缺位,考核评价方式固化单一,学术交流机会不足;第二,在学科差异上,理工科博士生的导师指导满意度和科研自由度得分较低,并且相比其它学科学生提出较多导师指导方面的意见,人文学科博士生更加支持采用1篇论文代表作的评价方式,并且相比其它学科学生提出较多考核评价方面的意见。基于上述发现提出博士生培养环境的改进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士生教育 奖助体系 导师指导 博士生意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博士生学术经历具体满意度与整体满意度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5
6
作者 许丹东 傅道麟 吕林海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49-55,共7页
基于南京大学1286份博士生调查数据,采用回归分析探索博士生学术经历具体满意度与整体满意度的关系,结果发现,博士生的导师指导满意度和项目支持满意度对整体满意度的正向预测作用较大,课程教学满意度、科研氛围满意度和科研设施满意度... 基于南京大学1286份博士生调查数据,采用回归分析探索博士生学术经历具体满意度与整体满意度的关系,结果发现,博士生的导师指导满意度和项目支持满意度对整体满意度的正向预测作用较大,课程教学满意度、科研氛围满意度和科研设施满意度的正向预测作用较小,基础设施满意度和奖助体系满意度没有显著预测作用。均值结果显示,博士生的导师指导满意度得分最高、奖助体系满意度得分最低,并且人文社科类博士生的满意度评价整体上高于理工科。结合均值得分和回归分析结果,项目支持满意度是对整体满意度具有较大影响且均值得分较低的满意度变量。基于上述发现讨论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士生满意度 学术经历 博士生教育 导师指导 项目支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博士生导师在构建和谐导学关系中的作用研究——基于北京市10所高校的调查 被引量:33
7
作者 冯蓉 牟晖 《研究生教育研究》 CSSCI 2014年第2期54-58,共5页
通过对北京市10所高校2047名博士生的实证调查发现,导师的指导频率、指导方式、指导理念、指导范围是导学关系的影响要素。博士生普遍认为导师在学术指导、道德培养、生涯引导、情感支持四个方面对构建和谐导学关系发挥着主导作用。
关键词 博士生导师 导学关系 主导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师指导与博士生的学术热情及投入 被引量:35
8
作者 李锋亮 舒宜彬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4-30,共7页
博士生的学术热情与学术投入是影响博士生培养的核心要素,而导师是博士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基于一项北京市大规模的博士生调查研究,文章分析表明:导师全方位指导的强度越大,博士生的学术热情增加的概率显著提升,学术热情... 博士生的学术热情与学术投入是影响博士生培养的核心要素,而导师是博士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基于一项北京市大规模的博士生调查研究,文章分析表明:导师全方位指导的强度越大,博士生的学术热情增加的概率显著提升,学术热情减退的概率显著下降,科研活动时间和自主学习时间都显著增加。这一结论很好地支持了导师"三全育人"在博士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士生 导师 指导 学术热情 学术投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护生与医学生对医护关系的认知调查 被引量:14
9
作者 汪洋 徐志晶 《护理学杂志》 2009年第19期76-79,共4页
目的了解护生与医学生对医护关系的认识状况,为医学院校开展医护关系相关教育提供参考。方法运用中文版Jefferson医护合作态度量表对上海某所大学医学院2005、2006级护理学专业学生(下称护生,n=51)和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下称医学生,n=195... 目的了解护生与医学生对医护关系的认识状况,为医学院校开展医护关系相关教育提供参考。方法运用中文版Jefferson医护合作态度量表对上海某所大学医学院2005、2006级护理学专业学生(下称护生,n=51)和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下称医学生,n=195)进行调查。结果246名被调查学生中,医护关系评分30~60分,中位数50分。其中护生得分42~60分,中位数53分;医学生得分30~57分,中位数50分。护生与医学生对医护关系的认知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护生与医学生在共同教育和合作、照料与治疗的对比、医生权利三个维度上的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护生的医护合作态度高于医学生,对医护关系的认识更好。医护学生对医护关系的认识仍然存在不平衡,有必要在医学生中开展医护关系的相关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生 护生 医护关系 医护合作 医生权利 护士自主权 数据收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界一流大学博士教育和创新人才战略比较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钟周 蔡皛磊 《复旦教育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9-105,共7页
当今世界,随着全球化背景下经济社会结构的迅速变化,博士教育面临重塑标准、重构培养过程的机遇和挑战。本研究对世界排名前20位的一流大学最新博士教育发展战略进行了比较研究,探索全球顶尖大学如何响应社会变革创新博士教育。研究发现... 当今世界,随着全球化背景下经济社会结构的迅速变化,博士教育面临重塑标准、重构培养过程的机遇和挑战。本研究对世界排名前20位的一流大学最新博士教育发展战略进行了比较研究,探索全球顶尖大学如何响应社会变革创新博士教育。研究发现,这些大学均提出了博士的"双肩挑"标准,既强调博士的学术能力特别是创造力、专精知识与独立研究,也强调博士的可转移性职业能力,如独立思维、主动学习、自我规划及有效沟通与合作。同时,这些大学也持续强调优化导学关系、形成密切双向互动。导师既是学生的学术指导者,也是其职业发展的引路人。博士教育既需要导师提供高度结构化和高支持力度的指导,同时也需要导师充分激发学生获得独立、自主的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士教育 研究生教育 世界一流大学 创新人才 导师 导学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博士生跨学科课程实施:内在逻辑、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 被引量:14
11
作者 李爱彬 梅静 《研究生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9-34,共6页
在国家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背景下,实施跨学科课程对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具有很强现实意义。在实施博士生跨学科课程中,需要遵循知识体系中“博大”与“精深”的平衡、教学过程中“个体”与“团体”的互动、教学... 在国家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背景下,实施跨学科课程对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具有很强现实意义。在实施博士生跨学科课程中,需要遵循知识体系中“博大”与“精深”的平衡、教学过程中“个体”与“团体”的互动、教学内容中“教学”与“科研”的协同三对逻辑关系。囿于传统博士生教育的路径依赖影响和博士生跨学科课程的内在逻辑衍生出的现实需要制约,高校实施博士生跨学科课程面临诸多困境。从成立跨学科组织、以实践为导向开展教学、改进课程评价机制、完善学术交流平台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我国高校博士生跨学科课程实施的突破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士生 跨学科课程 跨学科协同教学 知识共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师的角色定位和关键作用——高等教育学专业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札记 被引量:5
12
作者 龚放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11,共11页
以札记三则,记录指导高等教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的心路历程,与同仁分享并就教于方家。除了增强研究生的问题意识、方法意识和创新意识外,特别重要的问题在于导师拿捏自己的角色定位,努力调谐师生关系。导师不仅要“释疑、解惑”,而且要... 以札记三则,记录指导高等教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的心路历程,与同仁分享并就教于方家。除了增强研究生的问题意识、方法意识和创新意识外,特别重要的问题在于导师拿捏自己的角色定位,努力调谐师生关系。导师不仅要“释疑、解惑”,而且要启思、置疑,更要敢于在学生面前坦承自己在某些问题上的失察甚至无知,采取平等、开放、诚实的态度,与学生共同研讨思考,应当是21世纪大学师生关系的题中应有之义。导师要宽容、理解并支持博士生的创新研究,帮助他们形成勇于坚持、敢于挑战和善于批判的学术品格。要舍得花时间、真正沉下心来研读、审核研究生的论文,厘清其研究理路,评析其论点依据,特别要细心地琢磨、推敲那些貌似“离经叛道”的观点,斟酌它们是否真有道理,能否自圆其说。决不浮光掠影、妄下断语,决不“想当然”或者因“急就章”而郢书燕说。因为真正有创见和新意的论文,一定是超越导师既有的认知领域、超越已成定势的思维和“习以为常”的共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学 博士生培养 导师角色定位 师生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博士生导学关系影响机制与导学共同体优化策略 被引量:14
13
作者 王扬 刘景超 +1 位作者 王显凌晨 王文文 《研究生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3-58,共6页
博士生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顶端,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导学关系贯穿博士生培养全过程,直接影响博士生培养质量。通过对2345名博士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探索博士生导学关系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博士生个... 博士生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顶端,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导学关系贯穿博士生培养全过程,直接影响博士生培养质量。通过对2345名博士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探索博士生导学关系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博士生个体因素、导师指导因素和学校环境因素等三个方面均对导学关系产生显著影响。为此,提出构建“校—师—生”导学共同体的对策建议,通过强化价值引领、导学育人和氛围营造,推进和谐导学关系建设,促进博士生全面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士生 导学关系 影响机制 导学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师生互动模式与博士生的知识生产--以M大学化学学科某实验室为例 被引量:6
14
作者 王晓娜 沈文钦 《研究生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5-52,共8页
博士生是知识生产的重要贡献者,在博士生知识生产的过程中,师生合作与互动的影响不可忽视。本文从博士生社会化和学生自我调节的理论出发,以一所"双一流"高校(以下简称M大学)化学学科的某实验室为例,采用案例分析法,并综合运... 博士生是知识生产的重要贡献者,在博士生知识生产的过程中,师生合作与互动的影响不可忽视。本文从博士生社会化和学生自我调节的理论出发,以一所"双一流"高校(以下简称M大学)化学学科的某实验室为例,采用案例分析法,并综合运用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文献计量等方式进行数据收集,以分析博士生知识生产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模式对知识生产所带来的影响。研究发现,化学实验室中的知识生产存在不确定性,不同的师生互动关系会带来四种差异化的知识产出结果,且学生的内在动力对于知识生产的结果起着更为关键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室 知识生产 师生合作 博士生社会化 内在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博士生分流退出机制的运行动力及推进策略 被引量:16
15
作者 曾剑雄 张国栋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5-53,共9页
基于新制度主义的理论分析框架,从制度需求、身份合法和资源供给三个维度审视博士生分流退出机制:以S校博士生分流退出机制为例,通过深度访谈和主题分析方法探讨其博士生分流退出机制的运行动力。研究发现:政策导向、质量需求、导师评... 基于新制度主义的理论分析框架,从制度需求、身份合法和资源供给三个维度审视博士生分流退出机制:以S校博士生分流退出机制为例,通过深度访谈和主题分析方法探讨其博士生分流退出机制的运行动力。研究发现:政策导向、质量需求、导师评价和社会期待为博士生分流退出机制运行提供了动力基础。鉴于此,建议从优化政策设计强化制度供给、建立多样化的博士生全过程考核评价体系、构建完善的博士生导师考核评估制度、增强博士生分流退出制度的社会认同等方面促进博士生分流退出机制的运行走深走实,切实保障博士生培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士生 分流退出机制 质量需求 导师评价 培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博士生导师“为导不导”行为的表现类型及生成原因——基于博士生访谈的质性分析 被引量:7
16
作者 曾剑雄 张国栋 王国耀 《研究生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3-70,共8页
基于对75名博士生的半结构式访谈,结合计划行为理论,探究博士生导师“为导不导”行为的表现类型与生成原因。研究发现,导师“为导不导”行为类型分为态度型不指导(不想导)、认知型不指导(不会导)与动机型不指导(不愿导)三种。导师“为... 基于对75名博士生的半结构式访谈,结合计划行为理论,探究博士生导师“为导不导”行为的表现类型与生成原因。研究发现,导师“为导不导”行为类型分为态度型不指导(不想导)、认知型不指导(不会导)与动机型不指导(不愿导)三种。导师“为导不导”行为产生的根源主要在于导师育人责任意识淡薄、岗位管理机制缺失与监督问责体系软化。建议提升导师育人能力,发挥导师共同体作用,加强导师岗位管理,强化监督和问题处理,规制导师“为导不导”行为,增强导师育人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士生导师 导师指导 为导不导 消极行为 原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由探索型导师指导风格对博士生创新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曾剑雄 张国栋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7-125,共9页
基于465名在读博士生的问卷调查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考察了自由探索型导师指导风格对博士生创新行为的影响及内在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自由探索型导师指导风格对博士生创新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知识共享在二者之间起中介作用;... 基于465名在读博士生的问卷调查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考察了自由探索型导师指导风格对博士生创新行为的影响及内在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自由探索型导师指导风格对博士生创新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知识共享在二者之间起中介作用;创新氛围对自由探索型导师指导风格与创新行为之间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创新氛围越浓,自由探索型导师指导风格对创新行为的正向影响就越强。从培养单位、导师和博士生等不同层面,提出积极开发多样化的导师专业发展项目、营造积极和谐与自主创新的实验室或课题组氛围、建立有效知识共享机制和树立科研创新的信念感等一系列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探索型 导师指导风格 博士生 创新行为 知识共享 创新氛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博士生分流退出机制的演化博弈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曾剑雄 张国栋 《现代教育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7-88,共12页
博士生分流退出机制作为博士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之一,是严控博士生培养过程质量、推进博士生培养结构优化的重要方式。博士生分流退出是博士生导师与博士生的演化博弈过程。以博士生导师和博士生为研究对象,运用博弈论方法,通过建立双... 博士生分流退出机制作为博士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之一,是严控博士生培养过程质量、推进博士生培养结构优化的重要方式。博士生分流退出是博士生导师与博士生的演化博弈过程。以博士生导师和博士生为研究对象,运用博弈论方法,通过建立双方的演化博弈模型,探讨了博士生导师态度对博士生分流退出的有效性,剖析了博士生分流退出的动态演变路径。研究结果表明,博士生分流退出政策会影响博士生导师的策略选择;博士生导师与博士生策略(不支持,不接受)、(支持,不接受)和(支持,接受)都有可能是系统演化的稳定策略,而博弈双方所选择策略的稳定性依赖于收益支付矩阵以及参数的变化;博士生导师对博士生所采取的分流退出举措是博士生是否分流退出博士生培养的关键。基于此,建议从加大博士生分流退出政策引导力度,完善政策落实监督机制;转变博士生培养观念,推进分流退出管理改革;强化全过程、全链条管理模式,实行分阶段退出制度;完善配套善后制度,建立申诉制度与补偿机制等方面推动博士生分流退出机制的顺利实施,从而为博士生培养提质促优助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士生 导师 分流退出机制 演化博弈 博士生培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师指导如何影响博士生学术职业取向的变化 被引量:11
19
作者 刘宁宁 《研究生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7-24,共8页
利用2019年Nature全球博士生调查数据,对导师指导如何影响博士生学术职业取向的变化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第一,超过六成的博士生的就业取向发生了变化,其中逃离学术职业的比例(38.4%)明显高于回归学术职业的比例(22.9%)。第二,导师的人... 利用2019年Nature全球博士生调查数据,对导师指导如何影响博士生学术职业取向的变化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第一,超过六成的博士生的就业取向发生了变化,其中逃离学术职业的比例(38.4%)明显高于回归学术职业的比例(22.9%)。第二,导师的人文关怀、获得导师认可度、导师指导频次和科研发表满意度均对博士生回归学术职业具有显著性影响,且导师人文关怀的影响高于学术指导的影响。第三,按照博士生学习投入时间和对工作时间的满意度,将博士生群体分为主动型、被动型、休闲型和消极型。不同类型博士生学术职业取向的变化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消极型博士生逃离学术职业的比例最高,主动型博士生回归学术职业的比例最高。第四,导师指导内容对不同类型博士生的影响存在差异性。主动型博士生学术职业取向的变化主要受到导师指导频次的影响,被动型、休闲型和消极型博士生更多受到导师人文关怀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士生 导师指导 职业取向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象牙塔尖的压力与纾解:何以推动博士生心理求助?——基于2019年Nature全球博士生调查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14
20
作者 张娟 赵祥辉 《研究生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7-55,共9页
当前,象牙塔尖的博士生正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危机。针对博士生压力纾解的研究,多聚焦于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但缺乏对心理求助行为的关注。基于2019年Nature全球博士生调查数据(n=6512),从个体特征、人际关系和学校支持三重因素切... 当前,象牙塔尖的博士生正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危机。针对博士生压力纾解的研究,多聚焦于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但缺乏对心理求助行为的关注。基于2019年Nature全球博士生调查数据(n=6512),从个体特征、人际关系和学校支持三重因素切入,探讨了博士生心理求助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第一,博士生整体心理求助率不高,现状不容乐观;第二,博士生心理求助行为存在个人特征差异,男性、非中国本土、有照顾子女责任、留学的博士生存在求助的“沉默者困境”;第三,人际关系中的弱势群体,如导学关系失衡、有被霸凌和歧视经历的博士生对心理求助的需求更大;第四,博士生心理求助的学校支持条件及其作用有待加强。基于此,研究认为培养单位应营造心理支持的整体氛围、开展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工作、构筑心理健康的人际支持网络、完善培养支持体系,从而为博士生心理压力的纾解提供良好的制度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士生 心理健康 心理求助 导学关系 学校支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