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制度赋权—平台增能:数字政务服务中公民合作生产行为实现路径 被引量:1
1
作者 向玉琼 蒋亚琴 《求实》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4-69,M0005,共17页
政民合作是实现以公民为中心的数字政务服务供给的前提,公民合作生产行为是构建这一合作关系的重要路径。基于浙江政务服务网的案例分析发现,数字政务服务供给全过程都存在公民合作生产行为,这是政府通过“制度赋权—平台增能”推动公... 政民合作是实现以公民为中心的数字政务服务供给的前提,公民合作生产行为是构建这一合作关系的重要路径。基于浙江政务服务网的案例分析发现,数字政务服务供给全过程都存在公民合作生产行为,这是政府通过“制度赋权—平台增能”推动公民行为“动力—能力”演化的结果。在数字政务服务设计、提供与评价等服务供给的不同情境中,出现了数据留痕型、数据应用型、体验反馈型等3种公民合作生产行为模式。不同模式下公民的行为动力与行为能力需要具备的条件不同,并在主体范围、行为方式、资源投入、行为价值等方面有所差异。而公民合作生产行为是制度赋权与平台增能互构的结果。制度赋权为公民行为注入了外源动力,塑造出公民参与数字政务服务供给的不同场境,而与之相适配的服务平台设定了公民行为的能力要求,并影响公民行为的内生动力,由此实现公民合作生产行为“动力—能力”的内部转化。公民合作生产行为打破了专业生产范式下“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与公民之间单向度的“供给—消费”关系,是对数字政务服务领域中主体合作关系的完善与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民合作 数字政务服务供给 公民合作生产行为 制度赋权 平台增能 动力—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整体性治理视角下校园欺凌的治理逻辑及进路选择
2
作者 张静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9期30-36,共7页
作为一种“后公共治理理论”,整体性治理理论对校园欺凌治理具有较强的理论解释力和现实价值。基于整体性治理视角来看,校园欺凌整体性治理存在理念偏差、体系缺陷、能力弱化、手段不力等现实困境。校园欺凌的整体性治理进路是:关注人... 作为一种“后公共治理理论”,整体性治理理论对校园欺凌治理具有较强的理论解释力和现实价值。基于整体性治理视角来看,校园欺凌整体性治理存在理念偏差、体系缺陷、能力弱化、手段不力等现实困境。校园欺凌的整体性治理进路是:关注人文情感与技术理性的耦合,强化校园欺凌防治共识;聚焦多方主体参与,构建基于循证的欺凌治理决策机制;提升教师防欺凌能力,贯通专业赋能与制度增能协同路径;深化数字伦理省思,构建以人为本的欺凌治理伦理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体性治理 校园欺凌 决策机制 专业赋能与制度增能协同 伦理秩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度赋能与专业建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工作发展的双重动力 被引量:17
3
作者 徐选国 秦莲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0-101,共12页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变迁催生的多重社会问题需要由国家和社会力量共同形成的保护性行动加以遏制,由此形成政府、市场与社会力量共同组成的互动系统。作为一种独特的专业行动,中国社会工作自恢复重建以来得以快速...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变迁催生的多重社会问题需要由国家和社会力量共同形成的保护性行动加以遏制,由此形成政府、市场与社会力量共同组成的互动系统。作为一种独特的专业行动,中国社会工作自恢复重建以来得以快速发展的两大核心动力在于:政府制度赋能与社会工作的专业自我建构。制度赋能体现为国家通过强制性制度变迁实现社会工作的制度扩散与合法性建构,通过制度驱动专业化、职业化进程不断演进;专业建构体现为社会工作通过服务建构、体制建构形成对制度驱动的反映性行动,以及对社会问题的专业性回应,由此形成专业社会工作参与基层治理和国家治理的本土进程,彰显其在制度优势框架下的社会治理效能。中国社会工作的这种双重发展动力共同推动着社会的生长,成为有效抵制自由市场扩张以及现代化进程中多重风险生成的保护性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赋能 专业建构 社会保护运动 社会工作 双重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赋能与制度革新: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知识产权治理现代化的理论解构与实践突破
4
作者 谢小勇 《知识产权》 2025年第9期27-51,共25页
在中国式现代化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交汇、数字技术重塑创新生态的背景下,知识产权治理现代化成为破解传统“静态确权”困境、应对技术垄断与数据主权争端的关键议题。当前相关研究多聚焦西方范式,对后发国家技术赋能与制度创新的互动机... 在中国式现代化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交汇、数字技术重塑创新生态的背景下,知识产权治理现代化成为破解传统“静态确权”困境、应对技术垄断与数据主权争端的关键议题。当前相关研究多聚焦西方范式,对后发国家技术赋能与制度创新的互动机制揭示不足。本文通过政策文本分析、实践案例梳理与理论解构,系统探究中国知识产权治理体系、技术逻辑与国际协同三大维度的演进路径,发现中国知识产权治理存在“三重转型”:治理体系从政府单向管理转向多元协同共治,技术逻辑从经验驱动跃迁为数据驱动,国际角色从规则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引领者;其核心路径为依托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动态治理机制,通过数据分类分级管理和出境安全评估等制度创新平衡发展与安全,借助制度型开放与南南合作推动全球治理规则优化。本文的学术贡献在于通过构建“政策演进-现实需求-范式创新”分析框架,揭示“制度-技术”共演机理,为后发国家提供“制度弹性-技术赋能-协同治理”范式参考,为全球知识产权治理注入包容性发展的中国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产权治理 制度型开放 数字技术赋能 协同治理 中国式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