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8篇文章
< 1 2 3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LNG冷能制造富氧空气工艺过程的模拟评价
1
作者 张超 肖立 +3 位作者 张炜 刘方 陈锐莹 张玉明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45-250,共6页
针对一种利用LNG接收站中LNG冷能以及产物气冷量回收的富氧空气制造系统构建流程模拟。模拟结果指出该系统能够有效地制造氧气摩尔分数30%的富氧空气。旋风分离器气液分离效率越高,所获得的富氧空气中氧气摩尔分数越高。提高贫氧空气分... 针对一种利用LNG接收站中LNG冷能以及产物气冷量回收的富氧空气制造系统构建流程模拟。模拟结果指出该系统能够有效地制造氧气摩尔分数30%的富氧空气。旋风分离器气液分离效率越高,所获得的富氧空气中氧气摩尔分数越高。提高贫氧空气分流比例能够有效提升富氧空气制造产量,但会降低富氧空气中氧气含量。计算得到本系统富氧空气制造能耗约为85 kWh/t,处于适中水平。但本系统动设备较少且拉瓦尔喷管、旋风分离器结构简单制造成本较低,使得系统易于集成并联放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氧空气 LNG冷能 流程模拟 拉瓦尔喷管 旋风分离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压冷榨大豆饼粕蛋白提取工艺优化及其应用现状分析
2
作者 蒋林斌 黄广君 《中国调味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5-128,共4页
随着消费者对植物蛋白的需求不断增加,在植物蛋白市场中,大豆蛋白由于其营养价值和功能特性而被广泛应用。然而,工业生产的大豆饼粕中含有机溶剂,严重制约着大豆蛋白在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领域中的应用。大豆的压榨方式主要为螺旋压榨法... 随着消费者对植物蛋白的需求不断增加,在植物蛋白市场中,大豆蛋白由于其营养价值和功能特性而被广泛应用。然而,工业生产的大豆饼粕中含有机溶剂,严重制约着大豆蛋白在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领域中的应用。大豆的压榨方式主要为螺旋压榨法和液压冷榨压榨法,两种压榨方法对大豆饼粕中蛋白的品质均会产生影响。该研究基于此,对比螺旋压榨法和液压冷榨压榨法对大豆饼粕蛋白提取率和品质的影响,最终确定采用液压冷榨压榨法压榨大豆,获得的大豆饼粕中蛋白提取率和品质均更高。以液压冷榨压榨法压榨的大豆饼粕为原材料,对其蛋白和脂质的提取工艺进行研究和优化。结果表明,最佳的大豆饼粕蛋白和脂质提取工艺为pH值10、提取时间45 min和料液比例1∶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压冷榨法 大豆蛋白 副产物 工艺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路冷链联运集散中心作业流程优化设计
3
作者 张光远 李亚凌 +2 位作者 刘昱希 张贺 鲁工圆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14,共14页
针对铁路冷链联运集散中心在传统调度算法下存在的资源分配不合理、设备空载率高、路径冲突等典型问题,提出基于优化调度算法而设计的作业流程优化方案。通过分析传统调度算法下铁路冷链联运集散中心的核心作业流程,设计融合动-静态优... 针对铁路冷链联运集散中心在传统调度算法下存在的资源分配不合理、设备空载率高、路径冲突等典型问题,提出基于优化调度算法而设计的作业流程优化方案。通过分析传统调度算法下铁路冷链联运集散中心的核心作业流程,设计融合动-静态优先级评估、资源预分配机制以及最短路径规划的新型作业流程方案,依托仿真平台构建涵盖列车、集装箱、托盘等8类智能体的作业流程协同仿真模型,选择货物处理能力、损耗率等指标开展对比分析实验。实验表明:优化调度算法下的作业流程方案使得托盘和冷藏集装箱处理效率分别提升40.2%和23.7%,货物损耗率降低2.6个百分点,验证了该算法在规范作业流程、提升资源利用率方面的有效性,为铁路冷链联运集散中心的实际运营提供了有效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冷链 调度算法 作业流程 仿真分析 损耗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段AO+MBR工艺在寒区污水厂提标改造的应用
4
作者 梅小乐 南艳霞 +2 位作者 杨志强 刘东 段楚琴 《水处理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8-151,共4页
采用多段AO+MBR工艺对中国北方寒区城市某污水厂出水TN波动大、尾水外排容量低等问题进行提标改造。多段AO可以实现TN的高效去除,而MBR+臭氧催化氧化则可以实现COD、NH_(3)-N的有效控制,从而达到稳定出水的目的。提标改造后实际运行数... 采用多段AO+MBR工艺对中国北方寒区城市某污水厂出水TN波动大、尾水外排容量低等问题进行提标改造。多段AO可以实现TN的高效去除,而MBR+臭氧催化氧化则可以实现COD、NH_(3)-N的有效控制,从而达到稳定出水的目的。提标改造后实际运行数据表明:出水COD和NH_(3)-N、TN、TP、SS检测均值分别为26.60 mg/L和0.29、7.59、0.38、5.32 mg/L,均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中的一级A标准,其中NH_(3)-N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的Ⅲ类水标准(ρ(NH_(3)-N)≤1.0 mg/L),TN稳定优于《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中的一级A标准(ρ(TN)≤15 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提标改造 多段AO+MBR工艺 寒冷地区 城市污水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因素对冷萃咖啡风味影响的探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马东晓 王娜 +5 位作者 杨旸 张晓芳 张钦 刘德欣 毕晓菲 李亚男 《农产品加工》 2025年第7期6-8,14,共4页
咖啡是世界三大主流饮品之一,即饮咖啡以方便快捷的饮用方式而备受欢迎,冷萃咖啡制备方式简单、口感独特。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结合的方式,明确了冷萃咖啡萃取过程中咖啡粉研磨度、料液比、萃取温度、萃取时间等关键工艺对冷萃咖... 咖啡是世界三大主流饮品之一,即饮咖啡以方便快捷的饮用方式而备受欢迎,冷萃咖啡制备方式简单、口感独特。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结合的方式,明确了冷萃咖啡萃取过程中咖啡粉研磨度、料液比、萃取温度、萃取时间等关键工艺对冷萃咖啡风味等的影响规律,确定了冷萃咖啡萃取的最佳工艺参数。结果表明,4项因素中,对冷萃咖啡风味影响最大的是萃取时间,冷萃最佳萃取工艺为咖啡粉研磨度4,萃取时间12 h,料液比1∶13,萃取温度5℃。同时,水洗、日晒和蜜处理的咖啡经过冷萃呈现出不同的风味,水洗处理口感干净,略带果酸;日晒处理热带水果风味浓郁;蜜处理酸甜适中,口感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萃咖啡 咖啡萃取 水洗处理 冷萃萃取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喷涂Ti-Al复合材料的搅拌摩擦加工改性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刘杨 徐雅欣 李文亚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0-219,共10页
目的解决冷喷涂直接沉积钛铝金属间化合物时因金属颗粒硬脆而出现的沉积率极低或无法沉积等问题,针对增材制造钛铝合金的需求,采用冷喷涂和搅拌摩擦加工相结合的方法原位制备钛铝金属间化合物。方法采用纯铝板为冷喷涂基板,经冷喷涂沉积... 目的解决冷喷涂直接沉积钛铝金属间化合物时因金属颗粒硬脆而出现的沉积率极低或无法沉积等问题,针对增材制造钛铝合金的需求,采用冷喷涂和搅拌摩擦加工相结合的方法原位制备钛铝金属间化合物。方法采用纯铝板为冷喷涂基板,经冷喷涂沉积纯Ti、Al后得到预沉积体,对已沉积的Ti-Al复合材料进行不同参数的搅拌摩擦加工后制备出试样,并采用光镜、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硬度测试对比研究不同处理状态复合材料的组织和性能。结果喷涂态沉积体并未形成Ti-Al金属间化合物。经FSP处理后,沉积体中形成了含有细小晶粒的Ti和Ti-Al金属间化合物复合组织。由XRD结果可知,FSP制备的金属间化合物为TiAl3,且复合材料中存在未反应的原始Ti颗粒。冷喷涂沉积体经热处理因Kirkendall效应会产生较大孔隙,但经FSP处理后组织致密,无明显孔隙,硬度显著提高到256HV,复合材料的组织得到细化。结论通过高压冷喷涂技术和搅拌摩擦加工原位制备了组织均匀且致密、内部结合良好的钛铝金属间化合物,并使用优化后的搅拌摩擦工艺参数完成了良好的钛铝金属间化合物的增材制造,达到试验预期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生成 TIAL复合材料 冷喷涂 搅拌摩擦加工 微观组织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等离子体对谷物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孙慧莹 李萌萌 +6 位作者 卫可怡 刘远晓 关二旗 卞科 郭浩 张素成 何万宣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27-437,共11页
谷物是人类膳食的重要原料,谷物及其制品的营养和安全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冷等离子体是一种新型非热处理技术,在提升谷物及其制品的安全、营养和理化品质中的应用已得到广泛研究,这为解决全球粮食安全问题提供了一种环保解决方案。本... 谷物是人类膳食的重要原料,谷物及其制品的营养和安全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冷等离子体是一种新型非热处理技术,在提升谷物及其制品的安全、营养和理化品质中的应用已得到广泛研究,这为解决全球粮食安全问题提供了一种环保解决方案。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冷等离子体的原理及分类,然后重点综述了冷等离子体处理对谷物安全、营养、加工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冷等离子体可有效降解农药残留和真菌毒素、灭活有害微生物,还可改性谷物中蛋白质及淀粉,同时可以改善谷物制品的流变学特性和糊化特性等。因此,冷等离子体在谷物加工中具有巨大应用潜力,可对其进行更深层次研究,为该技术在谷物加工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等离子体 谷物 安全品质 营养品质 加工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化液体系、润滑性能及铜轧制工艺评价
8
作者 苏道昕 孙建林 +2 位作者 黄鹏 李世森 许月婷 《润滑与密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5-111,共7页
筛选多种基础油及添加剂制备铜冷轧乳化液,结合分子动力学模拟与四球摩擦磨损试验,研究基础油结构、油性剂吸附能、极压剂种类等因素对润滑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油性剂分子吸附能越大其摩擦因数越小;除极压剂的作用外,当基础油易于被... 筛选多种基础油及添加剂制备铜冷轧乳化液,结合分子动力学模拟与四球摩擦磨损试验,研究基础油结构、油性剂吸附能、极压剂种类等因素对润滑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油性剂分子吸附能越大其摩擦因数越小;除极压剂的作用外,当基础油易于被乳化或使用乳化能力较强的乳化剂时可导致最大无卡咬负荷值(pB)降低,这是由于乳化液的油滴更加细小,难以快速在摩擦面离水展着形成油膜,高载荷下油膜易破裂;而乳化能力较强的乳化剂有助于乳化液在金属表面铺展润湿;制得的铜冷轧乳化液四球摩擦磨损试验pB值达755 N,平均摩擦因数为0.075,并表现出良好的防锈效果。通过轧制实验评价不同润滑条件下的轧制厚度、轧制力,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与扫描电镜对轧后板带表面质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制备的铜冷轧乳化液润滑下,轧后铜带表面无显著表面缺陷,在垂直轧制方向线粗糙度达0.062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化液 铜板带 摩擦学性能 冷轧 工艺润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质热处理高强钢LG900QT焊接工艺研究
9
作者 郝德运 张大庆 +2 位作者 罗亚辉 周斌 钟晋 《制造技术与机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6-131,共6页
基于对LG900QT工程机械专用高强钢的焊接性的深入研究,制定了针对该钢材的基本焊接准则。在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了设备结构的特殊性、焊接质量的风险因素以及遵循相关标准的重要性。据此,明确了LG900QT高强钢的焊接方法、所用焊材、工... 基于对LG900QT工程机械专用高强钢的焊接性的深入研究,制定了针对该钢材的基本焊接准则。在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了设备结构的特殊性、焊接质量的风险因素以及遵循相关标准的重要性。据此,明确了LG900QT高强钢的焊接方法、所用焊材、工艺参数以及焊后处理控制措施。同时,依据相关焊接工艺评定标准的重要与辅助要素,设计了两组工艺评定试验方案。试验样品严格按照焊接工艺评定标准,经过坡口制备、组装焊接、焊后处理和焊缝无损检测等流程,随后切取全厚度接头拉伸试样、焊缝及热影响区冲击试样、全截面金相试样和硬度试样进行系列试验。无损检测和破坏性试验的结果表明,采用既定的焊接方法、焊材、焊接参数和焊后处理规范,LG900QT高强钢的焊接接头性能优良,为产品设备的有效焊接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G900QT 高强钢 焊接工艺评定 焊接性 冷裂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寒潮天气下考虑风速波动差异性的风电功率概率预测方法
10
作者 梁志峰 周皓阳 +3 位作者 杨明 康重庆 孙大雁 刘毅 《电网与清洁能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6-114,共9页
新型电力系统中风电装机占比持续增加,其受复杂天气变化的冲击程度也不断加深。寒潮天气下风速的波动变化规律与常规天气相比差异显著,传统的风电功率单值预测方法难以适用,容易出现极大预测偏差,且无法提供有效的预测不确定性信息。分... 新型电力系统中风电装机占比持续增加,其受复杂天气变化的冲击程度也不断加深。寒潮天气下风速的波动变化规律与常规天气相比差异显著,传统的风电功率单值预测方法难以适用,容易出现极大预测偏差,且无法提供有效的预测不确定性信息。分析了寒潮天气下传统预测方法的风电功率预测误差特征及其与风速波动场景的关联关系,进而依据风速波动情况提出划分判据,将风速序列分为平稳波动场景和剧烈波动场景,同时基于生成对抗网络解决风速剧烈波动场景的小样本问题,最终基于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和分位数回归模型,实现了寒潮天气下风电功率概率预测的分场景建模。算例分析表明,所提方法有效地提升了寒潮天气下的风电功率预测精度,同时也显著改进了概率预测的可靠性和灵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潮天气过程 风速波动场景 小样本扩充 概率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耦合LNG冷能进行乙烷回收的新工艺系统
11
作者 张天娇 刘欣 +3 位作者 刘永铎 张青 周军 邹婷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65-270,共6页
为解决现有的乙烷回收工艺系统中深度制冷的外部冷源供应问题,同时有效地回收利用LNG气化工程中释放的高品位冷能,设计了一种耦合LNG冷能进行乙烷回收的新工艺系统(以下简称新工艺)。利用Aspen HYSYS软件进行新工艺建模,选取3组不同气... 为解决现有的乙烷回收工艺系统中深度制冷的外部冷源供应问题,同时有效地回收利用LNG气化工程中释放的高品位冷能,设计了一种耦合LNG冷能进行乙烷回收的新工艺系统(以下简称新工艺)。利用Aspen HYSYS软件进行新工艺建模,选取3组不同气质的富气,采用单因素敏感性分析法筛选出新工艺系统的最佳LNG流量分别为8.05×10^(4)、8.53×10^(4)、9.15×10^(4) kg/h,脱甲烷塔压力的最优值区间为2.2~2.3 MPa。并对乙烷回收新工艺和RSV工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保证乙烷收率不低于95%,乙烷回收新工艺比常规RSV工艺的总压缩功率及综合能耗大幅度下降,且气质越富,新工艺的节能效果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源 LNG冷能利用 乙烷回收 Aspen HYSYS 新工艺 综合能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工艺冷泡绿茶浸出规律研究
12
作者 赵留辉 刘奇 +6 位作者 苏小琴 王霈菲 冯巩 刘静华 王学刚 李华瑞 吕杨俊 《中国茶叶加工》 2025年第3期42-50,共9页
针对传统工艺绿茶(T1)冷泡出汤慢、最适浸出条件不明的问题,研究引入冷冻破壁(T2)、复合酶处理(T3)及联用工艺(T4)开展工艺条件优化,并对样品进行冲泡对比研究,结果发现,热泡条件下,T2滋味浓醇甘鲜、香气持久,但茶多酚含量显著降低,氨... 针对传统工艺绿茶(T1)冷泡出汤慢、最适浸出条件不明的问题,研究引入冷冻破壁(T2)、复合酶处理(T3)及联用工艺(T4)开展工艺条件优化,并对样品进行冲泡对比研究,结果发现,热泡条件下,T2滋味浓醇甘鲜、香气持久,但茶多酚含量显著降低,氨基酸总量显著增加;T3甜香和花香突出,滋味鲜爽,茶多酚和游离氨基酸总量显著提高;T4中部分非酯型儿茶素含量有所上升。冷泡条件下(茶水比1∶200、冷泡15 min),T3的茶多酚浸出率和T4的游离氨基酸总量浸出率最高。复合酶处理显著提升冷泡茶的果香和鲜香,冷冻破壁技术则显著增强果香、鲜香和甜香。滋味方面,T4综合表现最优,鲜度、浓度、厚度及生津感较T1显著提升。两种处理对绿茶咖啡碱含量影响不大。T2冷泡时的浸出率显著下降。研究表明,冷冻破壁与复合酶处理工艺可有效提升冷泡绿茶品质,尤其是T4综合品质最佳,研究可为冷泡绿茶工业化生产提供技术依据,为消费者提供优质冷泡方法,推动冷泡茶市场多样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泡绿茶 加工工艺 冷泡浸出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稀疏非均匀COLD阵列的极化信号DOA估计
13
作者 刘亮 陶建武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376-2379,共4页
基于稀疏非均匀COLD(concentered orthogonal loop and dipole)阵列,提出了一种极化信号的DOA(direction-of-arrival)无模糊估计算法。该算法利用了稀疏非均匀COLD阵列的阵元数少和孔径大等特点,因而在阵元数目一定的情况下,可获得较高... 基于稀疏非均匀COLD(concentered orthogonal loop and dipole)阵列,提出了一种极化信号的DOA(direction-of-arrival)无模糊估计算法。该算法利用了稀疏非均匀COLD阵列的阵元数少和孔径大等特点,因而在阵元数目一定的情况下,可获得较高的DOA估计精度。由于稀疏非均匀COLD阵列可分成电磁环和偶极子两个子阵列,通过分析每个子阵列DOA估计的模糊性,给出了整个稀疏非均匀COLD阵列不发生DOA估计模糊的条件。通过计算机仿真证明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号处理 DOA估计 MUSIC算法 稀疏cold阵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压烧结技术在电介质复合材料中的研究现状
14
作者 王旭 吴勇 +4 位作者 李江 程载琦 李重秀 刘贲 乔正阳 《精密成形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83-192,共10页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电介质复合材料在电子、储能、传感器等众多领域的应用需求正在不断增加,特别是在电容器等能源储存以及传感技术方面,其介电性能更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烧结技术在制备陶瓷材料时,通常需要高温处理...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电介质复合材料在电子、储能、传感器等众多领域的应用需求正在不断增加,特别是在电容器等能源储存以及传感技术方面,其介电性能更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烧结技术在制备陶瓷材料时,通常需要高温处理,这样不仅能耗高,还可能导致材料的相变和晶粒过度生长。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冷压烧结技术应运而生。冷压烧结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超低温烧结方法,不仅能够显著提升电介质复合材料的介电性能,还能保持高分子材料的柔韧性以及其他优良特性,这使得此类型复合材料在多种应用中展现出巨大的潜力。本文系统阐述了冷压烧结的基本原理,重点分析了其在低温下优化电介质复合材料时的介电性能机理,并且探讨了冷压烧结工艺如何改善复合材料的介电常数、击穿强度及热稳定性等重要性能。探讨了冷压烧结工艺在提升电介质复合材料介电性能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最后,分析了冷压烧结工艺面临的挑战,并对其实际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介质复合材料 冷压烧结工艺 介电性能 电容器 热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0CrNiMo异形件多工位冷镦的工艺仿真与优化
15
作者 单垄垄 丁宁 +3 位作者 杨斌 吴琳琅 杨知硕 郑文斌 《机械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177-180,共4页
采用40CrNiMo合金钢制造的紧固件,因其具有台阶孔和六角等复杂几何特征,在冷成形过程中面临加工难度大、易产生缺陷等问题。通过对比模拟结果与实际生产过程,发现折叠缺陷主要是由于金属流动不均匀、模具设计不合理等原因引起的,进而提... 采用40CrNiMo合金钢制造的紧固件,因其具有台阶孔和六角等复杂几何特征,在冷成形过程中面临加工难度大、易产生缺陷等问题。通过对比模拟结果与实际生产过程,发现折叠缺陷主要是由于金属流动不均匀、模具设计不合理等原因引起的,进而提出了一种复合挤压成形的冷镦加工工艺方案,并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该复合挤压成形工艺方案实现了各工序成形力的均匀分布,工件损伤值显著降低,有效预防了冷镦开裂现象。经实际生产验证,所制备的零件在台阶孔和六角结构处成形质量良好,未出现任何裂纹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0CRNIMO钢 多工位 冷镦变形 有限元模拟 工艺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制胡萝卜玉米排骨汤工艺优化与模拟冷链物流中的品质变化
16
作者 陆佳欣 任唯兆 +8 位作者 任婧楠 董会龙 范刚 韦建英 王卓 黄圣伟 吴取芳 张本鹏 邱小筱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249-259,共11页
为实现胡萝卜玉米排骨汤的工业化,本研究通过单因素实验、响应面优化获得骨汤最佳熬煮工艺和正交试验获得最适调味料添加量。此外,以速冻预制胡萝卜玉米排骨汤为研究对象,模拟第三方物流长、短距离配送与自提模式试验,分析各处理组的复... 为实现胡萝卜玉米排骨汤的工业化,本研究通过单因素实验、响应面优化获得骨汤最佳熬煮工艺和正交试验获得最适调味料添加量。此外,以速冻预制胡萝卜玉米排骨汤为研究对象,模拟第三方物流长、短距离配送与自提模式试验,分析各处理组的复热损失率、pH、硫代巴比妥酸值、挥发性盐基氮值、菌落总数、电子舌指标及感官品质变化。结果显示,骨汤的最佳熬煮工艺为:熬煮时间145 min、熬煮压力50 kPa、料液比1:3;最适调味料添加量为(以骨汤200 g计):食盐1.4 g、白砂糖1 g、味精0.3 g。此条件下汤汁色泽透亮、滋味鲜香、风味纯正、口感最佳。与全程保持-18℃的对照组相比,各实验组中因温度波动次数的增加而造成食用品质的下降,且随着冷链运输时间的延长及环境温度的升高,产品的脂质氧化、微生物生长繁殖、滋味及感官劣变越严重。研究得到胡萝卜玉米排骨汤生产最优工艺,同时提示速冻汤类产品在贮运、自提过程中应尽量保持一致的冻藏温度,避免温度波动,以保证产品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制 胡萝卜玉米排骨汤 工艺优化 冷链物流 品质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径厚比薄壁铝管冷推弯成形工艺参数研究及验证
17
作者 郭伟 杨坪川 +7 位作者 杨景超 李光俊 门向南 段晓艳 任莉莎 方森鹏 蒲容森 曹云 《塑性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37,共10页
为了研究大径厚比薄壁铝管冷推弯成形工艺参数,基于ABAQUS/Explicit平台建立了LF2M-Φ75 mm×1.5 mm导管1D弯曲半径有限元模型。通过有限元模拟优化得到管坯长度L=250 mm。设计了正交试验,对管坯与凹模间隙、顶推压力、管坯与凹模... 为了研究大径厚比薄壁铝管冷推弯成形工艺参数,基于ABAQUS/Explicit平台建立了LF2M-Φ75 mm×1.5 mm导管1D弯曲半径有限元模型。通过有限元模拟优化得到管坯长度L=250 mm。设计了正交试验,对管坯与凹模间隙、顶推压力、管坯与凹模间摩擦因数3个工艺参数进行研究。基于虚拟正交试验结果,分析了典型位置的外侧壁厚、内侧壁厚、截面椭圆度变化规律。采用极差分析法得到了最优工艺参数:管坯与凹模间隙0.1 mm、顶推压力25 MPa、管坯与凹模间摩擦因数0.1。完成了试验件的制造、测量,验证了管坯尺寸和工艺参数的可靠性;通过爆破性能试验,得到了推弯导管最大耐压力,能够满足设计及服役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径厚比 冷推弯成形 最优工艺参数 爆破性能试验 最大耐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轮速传感器功能验证集中监控系统
18
作者 郭箤 田锦明 +5 位作者 谢春旭 张军 纪林海 何胜 田昊东 霍冠臣 《现代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45-51,共7页
在工业环境中对轮速传感器进行功能验证时,由于验证设备过多、排布分散且在工业复杂环境中轮速传感器信号长距离传输时会出现信号失真,导致设备管理成本高、利用率低、功能验证效率及准确率不高等问题。为此,设计一种轮速传感器功能验... 在工业环境中对轮速传感器进行功能验证时,由于验证设备过多、排布分散且在工业复杂环境中轮速传感器信号长距离传输时会出现信号失真,导致设备管理成本高、利用率低、功能验证效率及准确率不高等问题。为此,设计一种轮速传感器功能验证集中监控系统。基于对工业生产中轮速传感器功能验证集中监控功能的需求分析,对系统的总体框架结构、硬件模块、监控软件结构和功能进行设计,且提出一种针对轮速传感器信号处理的硬件模块,利用该模块可将轮速传感器信号的传输距离从10 m提高到100 m。最后通过对轮速传感器功能验证集中监控系统的各功能应用效果进行测试,证明了该系统不仅能够对冷热冲击试验箱的温湿度进行监测,还可以集中控制轮速传感器信号监控设备。由此说明所设计的系统能够提高功能验证效率及准确率,降低设备管理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速传感器 功能验证设备 集中监控 信号处理 信号滤波模块 冷热冲击试验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塞风对寒区高铁隧道衬砌结构传热影响分析
19
作者 姜海强 牛富俊 +2 位作者 汪恩良 何嘉睿 蒋望涛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3-251,共9页
针对寒区高铁隧道频繁发生的冻害问题,本文结合隧址区现场监测数据,对两车交会情形下最冷日内隧道洞内外空气和隧道结构层的传热过程进行模拟和分析,并探讨了车速(80~250 km/h)和洞外气温(-4~-30℃)对结构层和洞内空气传热过程的影响,... 针对寒区高铁隧道频繁发生的冻害问题,本文结合隧址区现场监测数据,对两车交会情形下最冷日内隧道洞内外空气和隧道结构层的传热过程进行模拟和分析,并探讨了车速(80~250 km/h)和洞外气温(-4~-30℃)对结构层和洞内空气传热过程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最冷日隧道洞内空气和结构层内部温度沿纵向方向大体上呈现出对称性,并且在洞口处温度相对较低,活塞风不会改变洞内气温和结构层内温度的整体分布趋势。洞外气温和车速对洞口段附近处的空气温度和二衬内部温度影响较大,且洞外气温越低、车速越大,洞内空气和二衬内部的温度降低越明显。洞外气温对隧道结构层温度影响主要集中在距离隧道洞口500 m范围内,而车速对结构层内温度影响的最大纵向长度则可达1 000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区 温度分布 高铁隧道 传热过程 活塞风 冻害 数值模拟 衬砌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余热回收和液化天然气冷能利用的NGCC电厂燃烧后碳捕集工艺优化
20
作者 雷霆 梁友才 +4 位作者 朱雁 叶凯 凌珣杰 丁锦能 胡成贤 《热力发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94-203,共10页
燃烧后碳捕集工艺是实现低碳发电的兜底技术和必然选择,然而其整合至天然气联合循环电厂会大幅降低电厂发电效率。为了降低集成脱碳系统电厂的效率惩罚以及提高整体系统能源利用效率,提出一个综合回收系统余热和液化天然气冷能的新型燃... 燃烧后碳捕集工艺是实现低碳发电的兜底技术和必然选择,然而其整合至天然气联合循环电厂会大幅降低电厂发电效率。为了降低集成脱碳系统电厂的效率惩罚以及提高整体系统能源利用效率,提出一个综合回收系统余热和液化天然气冷能的新型燃烧后碳捕集流程。首先,对常规碳捕集工艺的关键操作参数包括再生塔压力和贫液载荷进行灵敏度分析得到最佳运行参数,在此基础上开展新型流程的设计及分析。新型流程利用小汽轮机回收低压抽汽的压力,能辅助贫液蒸气压缩并回收CO_(2)压缩中间冷却热加热再生塔冷凝回流水,在90k Pa的闪蒸压降下每吨CO_(2)最低再生能耗为3.35GJ,降低了17.3%。此外,通过回收抽汽过热使低压抽蒸汽量从68.40 kg/s降低至48.95 kg/s。针对常规CO_(2)压缩工艺能耗高和液化天然气气化过程中冷能浪费的问题,提出一种新型CO_(2)两级压缩中间液化工艺,使压缩功降低了34.5%,并大幅减少冷却负荷和设备数量。?分析结果表明,新型碳捕集工艺和CO_(2)压缩工艺的?效率分别从23.12%和62.19%升至29.48%和65.96%。模拟结果显示,整合新型碳捕集工艺的发电机组净输出功从341.93 MW增至358.75 MW,净发电效率从48.85%升至51.25%,效率惩罚从13.77%降至9.53%,节能效果十分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联合循环电厂 燃烧后碳捕集 工艺改进 效率惩罚 液化天然气冷能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