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2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udy on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kin and Hair Coat of Yak and the Adaptability to the Cold Living Environment
1
作者 杨博辉 《中国草食动物》 2005年第z2期215-219,210,共6页
Selecting 6 heads of new yak strains(the offspring of reciprocal cross of F1 produced by wild yak male mated with domestic yak female)and 6 domestic yaks at 3 and 12 age in months respectively at Datong Yak Farm of Qi... Selecting 6 heads of new yak strains(the offspring of reciprocal cross of F1 produced by wild yak male mated with domestic yak female)and 6 domestic yaks at 3 and 12 age in months respectively at Datong Yak Farm of Qinghai Province. This paper was studied for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kin and hair coat of yak and their adaptability to the cold living environment in Qinghai-Tibetan plateau.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it should be of vital importance marker for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kin and hair coat with two type of yaks at 3 and 12 age in months and their regulations of growth and development to adapt to the cold living environment in Qinghai-Tibetan plateau,The main morphological indexes of the skin and hair coat of the rearing new yak strain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domestic yaks at the same age in months, or speak precisely, the new yak strain was more powerful adaptable to the alpine cold living environment than that of the domestic yaks. The resvlts above provided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native strain breeding of yak and the new yak strain rear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ak(Bos grunniens) SKIN HAIR COAT cold living environm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环境下运动生物能学与骨骼肌无效代谢循环的热力学解释
2
作者 漆正堂 吴晓雯 刘微娜 《中国体育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57-67,共11页
从生物能学观点看,冷环境下棕色脂肪解偶联蛋白1(uncoupling protein 1,UCP1)解偶联是机体产热和维持体温的重要机制,但成年人棕色脂肪含量极低,因而其产热的意义受到质疑。尽管研究证实运动促进脂肪棕色化,但其受环境温度、性别、训练... 从生物能学观点看,冷环境下棕色脂肪解偶联蛋白1(uncoupling protein 1,UCP1)解偶联是机体产热和维持体温的重要机制,但成年人棕色脂肪含量极低,因而其产热的意义受到质疑。尽管研究证实运动促进脂肪棕色化,但其受环境温度、性别、训练水平等诸多因素影响较大,因此研究结果难以一致。研究从热力学角度探讨冷环境的运动适应以及能量转换过程,从分子层面揭示:运动时骨骼肌内的无效循环加快,通过Ca^(2+)跨膜转运、磷酸肌酸穿梭、α-磷酸甘油穿梭等路径,实现Ca^(2+)、磷酸肌酸、还原型辅酶Ⅰ(reduced 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NADH)跨膜转移,底物总量不发生变化,但伴随三磷酸腺苷(ATP)水解和产热。从热力学第一定律(ΔU=Q+W)来看,生物氧化释放的化学能(ΔU)是产热(Q)和肌肉对外做功,即肌肉收缩(W)之和。产热包括解偶联蛋白(uncoupling protein,UCP)解偶联产热和无效循环产热两部分,UCP1是脂肪棕色化和产热的重要标志。从热力学判断,冷环境下运动是否依赖脂肪产热以维持体温,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无效循环的产热以及肌肉对外做功。因此,运动并非总能促进白色脂肪棕色化,甚至不能看作是运动促进健康的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环境 运动 生物能学 氧化还原 脂肪组织 骨骼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城市规划布局的绿地系统“冷岛网络”建构及应用——以重庆市高新区绿地专项规划为例
3
作者 王立 邬铃莉 +2 位作者 王怀 韩贵锋 李平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5-93,共9页
绿地“冷岛效应”对于改善城市热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为通过优化绿地布局提升绿地系统冷岛效应,文章以高新区绿地系统规划为例,在规划语境下以“规模”为核心变量建立冷岛范围预测模型,结果表明两者呈反正切函数关系;结合复杂网络方法,... 绿地“冷岛效应”对于改善城市热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为通过优化绿地布局提升绿地系统冷岛效应,文章以高新区绿地系统规划为例,在规划语境下以“规模”为核心变量建立冷岛范围预测模型,结果表明两者呈反正切函数关系;结合复杂网络方法,探索形成以绿地斑块为“节点”、以斑块间冷岛范围在空间上的重叠关系为“边”的冷岛网络建构路径;从系统、子群、个体三个维度分析高新区冷岛网络特征发现,其冷岛网络整体集聚性差、3大子群的节点连通效率差异显著、系统内除寨山坪节点外缺少高中心度节点;将“冷岛网络”与研究区现状热环境叠加识别出降温“盲区”,并以强化系统整体冷岛效应为导向,提出打造区域结构绿网、织补绿网降温盲区、调控绿地空间形态的绿地系统布局优化策略。研究结果可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以及相关标准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地系统 冷岛网络 复杂网络分析 热环境 布局优化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寒地街区蓝绿空间对热环境的影响研究——以沈阳市过渡季节为例
4
作者 袁敬诚 韩腾瑞 李海滨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7-123,共7页
寒地城市过渡季节的气候条件对居民出行具有显著影响,营造适宜微气候促进居民室外环境暴露成为街区环境优化的重要目标。本文借助增强回归树模型,验证了过渡季节街区蓝绿空间与热环境的最佳研究尺度,并以此模型分析了二者的非线性关系... 寒地城市过渡季节的气候条件对居民出行具有显著影响,营造适宜微气候促进居民室外环境暴露成为街区环境优化的重要目标。本文借助增强回归树模型,验证了过渡季节街区蓝绿空间与热环境的最佳研究尺度,并以此模型分析了二者的非线性关系。研究发现:在沈阳的过渡季节,1km^(2)的街区是探究蓝绿空间对热环境影响的最佳尺度;在此尺度下,蓝绿空间各项指标对热环境影响最为显著,且不同蓝绿空间指标对于街区热环境综合指数的相对贡献及边际效应也存在明显区别。文章通过揭示寒冷地区过渡季节蓝绿空间对街区热环境的影响,为高品质寒地街区更新和蓝绿空间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地街区 蓝绿空间 热环境 过渡季节 气候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VR实验的严寒地区城市人行道雪景疗愈作用研究
5
作者 蒋存妍 黄昕悦 +2 位作者 马越 李怡 冷红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0-115,共6页
积极的城市街道具有类似于自然环境的疗愈效果,同时冬季雪景对于人体也具有一定的恢复效益。聚焦于严寒地区漫长覆雪期,通过VR技术构建多类型的人行道雪景场景,结合问卷及神经生物测量方法获得不同要素的人行道疗愈作用的数据。结果表明... 积极的城市街道具有类似于自然环境的疗愈效果,同时冬季雪景对于人体也具有一定的恢复效益。聚焦于严寒地区漫长覆雪期,通过VR技术构建多类型的人行道雪景场景,结合问卷及神经生物测量方法获得不同要素的人行道疗愈作用的数据。结果表明,严寒地区城市人行道雪景对受访者压力与焦虑情绪具有显著缓解作用;不良情绪问题越大的受访者,越认为VR实验中的积极场景能带来更舒适的体验。依托中国已经出台的城市街道设计导则,提出雪景疗愈导向下严寒地区城市人行道优化设计启示,以期为严寒地区城市街道设计导则编制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雪景疗愈环境 严寒地区 城市人行道 虚拟现实技术 街道设计导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热寒冷环境下液晶显示模组损伤研究进展
6
作者 周睿 宁洪龙 +7 位作者 魏小琴 邹建华 刘宇翔 张康平 李牧云 王磊 姚日晖 彭俊彪 《液晶与显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54-866,共13页
液晶显示(LCD)是一种利用液晶材料来显示图像的技术,具有高耐用性、可靠性、低功耗、高分辨率、低辐射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军事、汽车、医疗设备等领域。在实际应用环境中,由于应用地区和应用领域的差异,LCD模组常处于湿热或寒冷的环境... 液晶显示(LCD)是一种利用液晶材料来显示图像的技术,具有高耐用性、可靠性、低功耗、高分辨率、低辐射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军事、汽车、医疗设备等领域。在实际应用环境中,由于应用地区和应用领域的差异,LCD模组常处于湿热或寒冷的环境中。在湿热寒冷环境下,LCD模组将面临画面失真、内部结构腐蚀、Mura缺陷、液晶分子形变等问题,这些都可能造成不可逆的模组损伤进而导致屏幕无法正常工作。本文对湿热寒冷环境下液晶显示模组的损伤情况进行了综述,介绍了液晶显示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讨论了其在不同环境下的优化措施,并对未来发展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挑战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晶显示 湿热寒冷环境 模组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低温条件下土石坝边坡冻结粉土的强度性能研究
7
作者 赵宇 杜斌 刘勇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33-136,91,共5页
为研究寒区土石坝边坡冻结粉土力学特性,在4种环境温度和3种固结围岩条件下开展三轴剪切试验,测定应力—应变曲线与强度指标。结果表明,冻结粉土剪切破坏形式呈现明显的剪切带破坏特征,低温下粉土表现出更强的刚度和更高的强度;随着温... 为研究寒区土石坝边坡冻结粉土力学特性,在4种环境温度和3种固结围岩条件下开展三轴剪切试验,测定应力—应变曲线与强度指标。结果表明,冻结粉土剪切破坏形式呈现明显的剪切带破坏特征,低温下粉土表现出更强的刚度和更高的强度;随着温度降低,冻结粉土的应变软化现象增强,屈服应变降低,粘聚力和内摩擦角正切值均呈线性函数的增长趋势。冻结粉土抗剪性能的变化归因于低温下冰晶的骨架作用和体积膨胀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石坝 冻结粉土 强度特性 三轴剪切 低温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吸水性树脂内养护改善机制砂混凝土收缩开裂性能
8
作者 张文龙 冯滔滔 +3 位作者 王凤娟 张宇 王习 蒋金洋 《硅酸盐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447-2457,2473,共12页
为了提升西北寒旱环境下(温度5℃,湿度30%)机制砂混凝土抗裂性能,以高吸水性树脂(SAP)为内养护材料,通过干燥收缩、自收缩、平板开裂和抗压强度试验,分析了SAP对机制砂混凝土早龄期收缩开裂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利用等温量热、热重试验,分... 为了提升西北寒旱环境下(温度5℃,湿度30%)机制砂混凝土抗裂性能,以高吸水性树脂(SAP)为内养护材料,通过干燥收缩、自收缩、平板开裂和抗压强度试验,分析了SAP对机制砂混凝土早龄期收缩开裂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利用等温量热、热重试验,分析了SAP内养护对水泥水化的影响。结果表明:SAP能有效提高胶凝材料的早期水化程度,降低西北寒旱环境下机制砂混凝土收缩开裂风险,延长了机制砂混凝土的开裂时间并减少了开裂面积,且吸水处理后的SAP作用效果更为显著,最佳SAP预吸水量为6%;通过热重分析和水化热试验进一步揭示,SAP通过吸水和缓慢释水机制改善混凝土内部湿度,延长了水化反应时间,从而提高抗裂性,但引入SAP会增加孔隙率,从而导致混凝土强度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旱环境 高吸水性树脂 机制砂混凝土 干燥收缩 开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环境下紧身运动服结构的功能化特征
9
作者 张静 王永荣 《针织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7-82,共6页
为探究冷环境下紧身运动服的运动工效与热湿调节性能,选取4套秋冬紧身运动服进行真人穿着试验。在温度为5℃、相对湿度为60%的人工气候舱内,分别对受试者在跑步及快走运动时进行肌电信号和体表温湿度采集,同时测量服装的表面温度和压力... 为探究冷环境下紧身运动服的运动工效与热湿调节性能,选取4套秋冬紧身运动服进行真人穿着试验。在温度为5℃、相对湿度为60%的人工气候舱内,分别对受试者在跑步及快走运动时进行肌电信号和体表温湿度采集,同时测量服装的表面温度和压力分布。结果表明:A款紧身衣在激活下肢肌肉、降低肌肉疲劳方面优势显著,利用针织技术织造“三角桥接”或“脊”状结构是提高紧身衣局部压力的有效途径;紧身衣A2款和C款的胸腹和脊椎部位隔热性能优异,以Y字形交错配置的背部调温元件可以更加有效地调温调湿;对于腋下和股直肌这样的强烈出汗区域,以棱条或微型管道方式织造的织物可能有利于排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环境 紧身运动服 运动疲劳 热湿调节性能 结构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工智能集成开发环境的寒地老年人环境健康风险智能评估系统
10
作者 张天衡 付瑶 +1 位作者 高建 薛焕然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3-131,共9页
【目的】构建基于贝叶斯概率框架的寒地老年人环境健康风险预测系统,评估不同户外环境暴露对老年人生理心理指标的影响,为老年健康管理及适老化环境设计提供科学决策支持。【方法】通过开展沈阳市某社区3种典型户外环境(活动区域、绿道... 【目的】构建基于贝叶斯概率框架的寒地老年人环境健康风险预测系统,评估不同户外环境暴露对老年人生理心理指标的影响,为老年健康管理及适老化环境设计提供科学决策支持。【方法】通过开展沈阳市某社区3种典型户外环境(活动区域、绿道区域、街道区域)的老年人健康指标采集试验,构建环境特征参数和个体敏感度参数框架;结合性别差异特征,建立基于贝叶斯概率框架的环境健康预测模型并进行交叉验证;利用AI-IDE平台,建立基于移动端的环境健康风险预测系统;基于预测系统的参数敏感性分析结果,提出寒地适老化户外环境的设计优化策略。【结果】1)老年女性环境敏感度显著高于男性;绿道环境对老年人健康效应最佳,表现为收缩压下降和积极情绪增加;2)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优度和预测区间覆盖率;移动端预测系统实现了适老化界面设计和实时风险预警;3)确定了最优空间开敞度与绿化覆盖度范围,为环境设计提供了量化指标。【结论】基于贝叶斯概率框架构建的预测系统实现了寒地老年人环境健康风险的精准评估,采用个体差异参数化方法,结合多层级联预测框架的系统设计,显著提升了健康风险概率的预测精度。利用AI-IDE平台加速了从研究到应用的转化过程,为寒地适老化景观环境优化提供了量化指标和科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环境健康效应 适老化设计 贝叶斯概率框架 人工智能 个体特异性差异 寒地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都市圈冷热岛空间网络构建与优化——可解释机器学习与电路理论的融合
11
作者 陈少枫 翁飞帆 +2 位作者 邱羽薇 李泓杰 丁铮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2-166,共15页
【目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热岛效应的跨区域传导问题愈发凸显,成为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然而,传统阻力面构建方法在研究城市热岛效应时,存在主观性较强以及难以充分考虑空间异质性等问题,限制了对城市群间热环境关联机制的深... 【目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热岛效应的跨区域传导问题愈发凸显,成为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然而,传统阻力面构建方法在研究城市热岛效应时,存在主观性较强以及难以充分考虑空间异质性等问题,限制了对城市群间热环境关联机制的深入理解。因此,本研究以厦漳泉大都市圈为研究对象构建冷热岛空间网络,旨在揭示城市群间的热环境关联机制,并提出多尺度协同优化策略,为城市热环境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助力区域气候适应性规划的推进,有效应对城市热岛效应带来的挑战。【方法】为实现上述目标,本研究创新性地整合XGBoost-GeoSHapley可解释机器学习模型与电路理论。通过XGBoost-GeoSHapley加性解释分析方法,结合地表温度分级结果,精准构建冷热岛阻力面,并深入量化阻力因子的空间效应、非线性关系以及交互作用。在此基础上,借助电路理论,精准识别冷热岛网络,进而识别关键的夹点、障碍点和中心性区域。最终,结合区域特征,提出针对性的优化策略,为厦漳泉大都市圈的热环境优化提供具体指导。【结果】冷岛网络呈现出“西北山地主导,沿海湿地补充”的格局,而热岛网络则主要集中在东部建成区。本研究共识别出43条热岛廊道(总长度412.99 km)和85条冷岛廊道(总长度1 693.08 km),并划定了热岛优先整改区1 067.25 km^(2)(占比4.4%)以及冷岛保护核心区7 980.71 km^(2)(占比32.9%)。与传统方法相比,本研究构建的冷热岛网络结构更为合理,连通性及整体性显著提升,其中冷岛的闭合值α、线点比β和连通率γ等指标均优于热岛对应指标,表明冷岛网络的连通性和整体性更优,这为城市热环境的优化提供了有力支持。【结论】本研究将XGBoost-GeoSHapley模型与电路理论相结合,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城市圈尺度的冷热岛空间网络构建方法。该方法有效解决了传统阻力面构建方法中存在的主观赋权与空间异质性问题。通过提高冷热岛廊道识别与调控精度,本研究构建了厦漳泉都市圈“一带三轴三核多片”的冷热岛交互格局,并提出了“纵向阻断+横向疏导”的治理框架。这一成果不仅为超大城市圈冷热岛网络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参考,也为区域气候适应性规划提供了有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学习 电路理论 极端天气 热岛效应 热环境 阻力面 冷热岛网络 空间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云辐射对超压气球热动力学特性影响
12
作者 贺澜 刘强 +2 位作者 杨燕初 祝榕辰 周江华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3117-3129,共13页
针对冷云辐射对超压气球热动力特性影响的问题,提出融合冷云辐射特性的超压气球热动力学模型。研究不同相对高度条件下,冷云对超压气球热环境的影响。分析冷云高度、厚度、云粒子有效半径、温度、含水量等特征,建立冷云的辐射吸收、透... 针对冷云辐射对超压气球热动力特性影响的问题,提出融合冷云辐射特性的超压气球热动力学模型。研究不同相对高度条件下,冷云对超压气球热环境的影响。分析冷云高度、厚度、云粒子有效半径、温度、含水量等特征,建立冷云的辐射吸收、透过和反射特性模型。在动力学、运动学和热力学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包含冷云辐射特性的超压气球热动力学模型,开发仿真计算程序,利用实测数据验证热动力学模型和仿真程序的准确性。利用风云卫星冷云数据,仿真分析冷云辐射影响下的超压气球热动力学特性,结果显示:冷云会降低超压气球温度,影响超压气球升空速度和高度,当云层厚度或云层温度到达一定条件时,超压气球将无法抵达预期驻留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压气球 热力学特性 动力学特性 冷云环境 辐射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色页岩有机质富集程度与古气候的关系:以中上扬子五峰—龙马溪组页岩为例 被引量:6
13
作者 毛小平 陈修蓉 +3 位作者 王志京 杨岳兴 李书现 杨帆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51-1172,共22页
黑色页岩有机质富集程度与古气候的关系相关研究相对较少,且基本一致地认为,古气候越温暖潮湿,初级生产力高,越有利于有机质的富集。然而,这一认识和现代环境科学中的固碳规律是矛盾的。因此,有必要充分结合现代环境科学、生态学,将今论... 黑色页岩有机质富集程度与古气候的关系相关研究相对较少,且基本一致地认为,古气候越温暖潮湿,初级生产力高,越有利于有机质的富集。然而,这一认识和现代环境科学中的固碳规律是矛盾的。因此,有必要充分结合现代环境科学、生态学,将今论古,分析有机碳埋藏的特征,深入探讨气候对固碳作用的影响。研究方法是对现代土壤、湿地及海洋中的固碳情况,从全球尺度和局部尺度上进行分析,以把握固碳效率与气候的关系。得出的结论是,固碳效率高的地区主要为寒温带,对应的是初级生产力较低的地区;而中低纬度温带、热带初级生产力高的地区,则表现出较低的固碳效率;气温对黑色页岩有机质富集程度的控制远大于氧化还原条件;中上扬子地区五峰—龙马溪组黑色页岩发育于地球第三次大冰期,对应冷湿气候带,为海退背景下的低盐度潟湖环境,对应为低初级生产力;古气候变化所引发的寒温带的纬向滑移控制了页岩油气与煤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页岩 固碳 寒温带 沉积环境 初级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寒区电动公交充电站选址及定容规划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胡晓伟 宋帅 +1 位作者 邱振洋 王健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1-292,共12页
寒区低温环境导致电动公交动力电池容量衰减,充电设施服务范围及规划数量受到影响,给电动公交充电站选址及定容规划带来挑战。为提高电动公交充电站的低温适应性,提出针对寒区电动公交充电站的选址算法及定容模型。首先,在选址规划中,... 寒区低温环境导致电动公交动力电池容量衰减,充电设施服务范围及规划数量受到影响,给电动公交充电站选址及定容规划带来挑战。为提高电动公交充电站的低温适应性,提出针对寒区电动公交充电站的选址算法及定容模型。首先,在选址规划中,构建充电站渐进覆盖服务半径,利用改进近邻传播聚类算法确定充电站选址点,基于算法聚类中心构建充电站Voronoi图划分充电集群。其次,在定容规划中,构建动力电池低温容量衰减模型,确定寒区电动公交的充电需求;基于容量有限的截尾排队论模型建立充电站有效服务强度、拒绝服务率及充电满意度等约束;引入成本权衡系数,以规划年限内全社会成本最小为优化目标,建立寒区充电站定容规划模型,并设计遗传算法进行求解。最后,以哈尔滨市市区电动公交充电站选址定容规划为例进行分析,算例结果得到9个充电站选址点及其充电集群,以及各充电站的充电机配置数量和各项成本。针对环境温度和成本权衡系数进行灵敏度分析,结果表明:寒区低温环境对充电站的充电机配置数量和各项成本有显著影响,合理权衡充电站和电动公交两者利益有助于提高充电服务满意度,降低全社会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 选址定容规划 近邻传播聚类算法 电动公交充电站 寒区低温环境 电池容量衰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街区小气候环境冬夏协同优化的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精准修复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敏 潘文钰 《园林》 2024年第1期28-37,共10页
越来越多城市绿地生态网络建设进入存量更新和结构性优化并存发展的阶段,生态安全优先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提升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的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当前风景园林实践研究的重要议题。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多发导致的人居环境... 越来越多城市绿地生态网络建设进入存量更新和结构性优化并存发展的阶段,生态安全优先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提升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的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当前风景园林实践研究的重要议题。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多发导致的人居环境宜居性下降问题,目前基于气候适应的城市绿地生态网络规划关注促进自然通风以缓解夏季热岛效应,尚忽视了其冬季可能带来的负效应。从气候调节视角切入,探讨城市绿地生态网络在协同冬夏季小气候环境中的低效空间识别与精准修复技术方法。以江苏省昆山市密集城区的189个街区单元为研究对象,通过遥感反演的方法对其冬、夏季小气候环境进行分析,聚类获得7类小气候特征街区。之后,叠加现状绿地生态网络与计算流体力学模拟风环境结果,提取现状适于通风的生态廊道,从宽度、方向、类型等方面分析其潜在通风效能,耦合街区冬夏小气候环境特征,识别研判现状绿地生态网络在冬夏温湿环境调节上存在的低效问题,并提出冬夏协同的精准修复策略,为优化人居环境宜居性、提升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生态系统服务综合效能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绿地生态网络 气候调节 温湿环境 生态修复 遥感反演 数值模拟 夏热冬冷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严寒环境下磷酸镁水泥砂浆与混凝土的粘结强度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侯铁军 李想 +2 位作者 张晨琛 贾兴文 侯鹏坤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64-2072,共9页
在严寒环境下实施混凝土路面的快速修复,要求修复材料具有早期强度高且与混凝土粘结强度好的特点。磷酸镁水泥(MPC)早期强度高,采用MPC制备快速修复材料时有利于在无养护条件下实现冬季混凝土路面的快速修复。本文研究了在严寒环境下,... 在严寒环境下实施混凝土路面的快速修复,要求修复材料具有早期强度高且与混凝土粘结强度好的特点。磷酸镁水泥(MPC)早期强度高,采用MPC制备快速修复材料时有利于在无养护条件下实现冬季混凝土路面的快速修复。本文研究了在严寒环境下,镁磷质量比(M/P)、硼镁质量比(B/M)和水胶比(W/C)对MPC砂浆与普通混凝土的粘结强度的影响,分析了MPC砂浆与混凝土的界面粘结强度发展规律与粘结机制。结果表明,在严寒环境下,当M/P为4~5、B/M为0.02~0.03、W/C为0.12~0.14时更有利于提高MPC砂浆与普通混凝土的粘结强度,3 h粘结强度可达2.5 MPa,能满足严寒环境下混凝土路面的快速修复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镁水泥 粘结强度 严寒环境 抗弯强度 界面特征 快速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冷等离子体在湿热环境下杀灭细菌的研究
17
作者 李伟 李元振 +9 位作者 林鸿 郝海滨 周征 姚兵 钟正一 杨晨 童智慧 万京林 吴淑群 李维勤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267-1272,共6页
目的以湿热环境为背景,探讨新型冷等离子体对细菌的杀灭效果,并分析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方法针对临床感染常见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采用自主研发的新型冷等离子体放电设备评估不同参数杀灭效果,... 目的以湿热环境为背景,探讨新型冷等离子体对细菌的杀灭效果,并分析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方法针对临床感染常见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采用自主研发的新型冷等离子体放电设备评估不同参数杀灭效果,通过改变环境因素明确杀灭疗效的影响因素,并且借助电镜观察处理后细菌形态变化。结果在室温环境[25℃/50%相对湿度(RH)]下,采用新型冷等离子体处理4种细菌,包括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发现300 Hz参数处理60 s杀菌效率都超过80%;500 Hz或800 Hz参数处理60 s杀菌效率都超过90%;500 Hz或800 Hz参数处理30 s杀灭效率都达到80%,而且杀灭效率与细菌载体表面距离放电敷料的间距无关。另在高温高湿条件(50℃/80%RH)下新型冷等离子体同样具有杀菌效果,且发现杀菌效率受到环境湿度和温度的影响,随着温度和湿度升高,杀菌效果会被抑制,但波动幅度不超过20%。500 Hz处理30 s后,电镜结果显示革兰阴性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以及鲍曼不动杆菌在冷等离子体处理后细胞结构被明显破坏,革兰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结构也明显被破坏。结论自主研发的新型冷等离子体设备在湿热环境下具有良好的杀菌功能,且500 Hz处理30 s可以有效杀灭临床感染常见细菌,为冷等离子体技术在湿热环境下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等离子体 湿热环境 杀菌 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寒冷环境猪腹部肠管火器贯通伤肠道继发性通透性改变研究
18
作者 屈金权 李佳佳 +5 位作者 鲁洪男 杨欣悦 孙赳 梁飞行 王岩 刘江伟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4-42,共9页
目的观察高原寒冷环境猪腹部肠管火器贯通伤后未直接损伤肠道继发性通透性改变及可能机制。方法55只实验猪分为高原寒冷组(HC)及平原常温组(LN)共2个大组,每个大组下按照观察时间点将分为0 h、2 h、4 h、8 h、24 h 5个实验亚组,HC组下... 目的观察高原寒冷环境猪腹部肠管火器贯通伤后未直接损伤肠道继发性通透性改变及可能机制。方法55只实验猪分为高原寒冷组(HC)及平原常温组(LN)共2个大组,每个大组下按照观察时间点将分为0 h、2 h、4 h、8 h、24 h 5个实验亚组,HC组下每个亚组6只实验猪,LN组下每个亚组5只实验猪。按照分组时间点安乐死实验猪,取肠道组织,以ELISA法检测肠道组织匀浆炎症因子TNF-α和IL-6的水平以及血液中肠道通透性标志蛋白二氨氧化酶(diarnine oxidse,DAO)、D-乳酸(D-lactate,D-LA)浓度;取LN-0 h、LN-8 h以及HC-8 h时间点实验猪肠道组织,使用HE染色后观察其肠道病理变化并评分,通过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肠道通透性相关的咬合蛋白(Occludin)、闭合小环蛋白1(zonula occluden-1,ZO-1)、闭合蛋白3(Claudin-3)与通道相关的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s 4,TLR4)、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肌球蛋白轻链激酶(myocin light chain kinase,MLCK)的含量。结果HC组与LN组伤后均导致了典型的腹部肠管贯通伤,腹腔感染评分及肠管粘连在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HC组与LN组实验猪血清中DAO、D-LA随时间逐渐增加,HC组DAO、D-LA在全部时间点均显著高于LN组(P<0.01或P<0.001),HC组的DAO、D-LA增加最快的时间段为4~8 h而LN组则为8~24 h。HC组肠道组织病理评分显著高于LN组实验猪(P<0.01)。LN组与HC组肠道组织炎症因子TNF-α和IL-6随时间均不断升高,HC组炎症因子增加最明显的时间点为4~8 h,LN组为8~24 h。HC组实验猪肠道组织中的IL-6、TNF-α在全部时间中均高于LN组(P<0.05、P<0.01或P<0.001)。HC-8 h组Occludin与ZO-1较LN-8 h时间点均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laudin-3对比LN-8 h显著下降(P<0.001)。HC-8 h组TLR4、NF-κB与MLCK均高于LN-8 h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原寒冷环境会导致腹部肠管火器贯通伤后继发性肠道通透性增加,其机制可能与TLR4/NF-κB/MLCK通路的激活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寒冷环境 腹部火器伤 肠道通透性 紧密连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姜黄素纳米晶注射液联合损伤控制性外科对高原寒冷环境腹部火器伤救治的实验研究
19
作者 孙赳 杨雪 +4 位作者 李佳佳 屈金权 杨欣悦 郑爱萍 刘江伟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46-253,共8页
目的观察姜黄素纳米晶注射液(CNI)、损伤控制性外科(DCS)和CNI联合DCS治疗对模拟高原寒冷环境下猪腹部肠管火器贯通伤的救治效果。方法40只健康长白仔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10只,对照组为高原致伤组(HI),实验组分别为高原致伤+CN... 目的观察姜黄素纳米晶注射液(CNI)、损伤控制性外科(DCS)和CNI联合DCS治疗对模拟高原寒冷环境下猪腹部肠管火器贯通伤的救治效果。方法40只健康长白仔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10只,对照组为高原致伤组(HI),实验组分别为高原致伤+CNI治疗组(HIC)、高原致伤+DCS治疗组(HID)、高原致伤+DCS+CNI治疗组(HDC)。高原寒冷环境猪腹部火器肠管贯通伤模型建立:仔猪放入模拟高原寒冷环境的西北地区特殊环境人工实验舱48 h,并使用手枪射击右侧腹部。HIC组伤后2、8、16 h分别予以CNI静脉输注,此后每天输注3次。HID组伤后4 h予以DCS治疗。HDC组伤后CNI输注同HIC组,并于伤后4 h行DCS治疗。分别对比手术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伤后不同时间血液炎症相关指标、肝功能指标、24 h生命体征。结果HIC组较HI组血液学炎症指标改善,生存时间延长(P<0.05)。HID组和HDC组的腹腔积血、肠系膜损伤、弹孔直径、小肠挫伤、小肠破裂、结肠破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ID组和HDC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中补液量、麻醉复苏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HIC组、HID组、HDC组比HI组的白细胞、ALT、AST、肿瘤坏死因子-α、IL-6水平低,且HDC组更明显(P<0.05)。HID组、HDC组生存率较对照组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NI联合损伤控制性外科可能是高原寒冷环境腹部火器伤救治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控制性外科 姜黄素纳米晶注射液 高原寒冷环境 腹部火器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寒区冻融环境下岩体爆破漏斗试验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刘博 苟永刚 +2 位作者 叶明珠 潘懿 拾立振 《爆破》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0-68,110,共10页
相比常规岩体,高寒区冻融环境下岩体的力学参数及破碎特征均存在显著变化,其矿岩爆破开挖也难以直接应用传统设计参数,开展冻融环境下的爆破工艺参数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以巨龙铜矿为依托,在分析冻融循环对岩石力学特性影响的基础上... 相比常规岩体,高寒区冻融环境下岩体的力学参数及破碎特征均存在显著变化,其矿岩爆破开挖也难以直接应用传统设计参数,开展冻融环境下的爆破工艺参数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以巨龙铜矿为依托,在分析冻融循环对岩石力学特性影响的基础上,开展了冻融环境下矿岩的单孔和双孔同段爆破漏斗试验,测定了爆破漏斗几何参数和块度分布,采用拟合方法确定了爆破设计的合理参数,并对比分析了该矿山四种不同岩性条件下的爆破漏斗参数变化。结果表明:冻融循环作用下岩体力学特性显著衰减,单轴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下降幅度可达40.6%、54.0%;不同岩性条件下冻融矿岩的单孔爆破最佳埋深比为0.678~0.789,最佳药包埋深与漏斗半径比值分布在0.875~1.076范围内。针对知不拉矿区炮孔孔径152 mm,矽卡岩孔网参数为4.5 m×3 m,炸药单耗0.56 kg/m^(3);凝灰岩孔网参数为5 m×4 m,炸药单耗0.63 kg/m^(3);针对巨龙矿区孔径310 mm,凝灰岩爆破孔网参数为7 m×5 m,炸药单耗0.61 kg/m^(3);花岗斑岩孔网参数为8 m×5 m,炸药单耗0.64 kg/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地区 冻融环境 岩体爆破 爆破设计参数 物理力学特性 爆破漏斗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