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9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alyses on uniformity of particles under HPGR finished grinding system 被引量:3
1
作者 许鹏云 胡聪 +3 位作者 甘敏 李晶 潘旭 叶红齐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5期1003-1012,共10页
In order to deal with the disadvantages of excessive grinding and non-uniformity in finished particle under high-pressure grinding rolls (HPGR) finished grinding system, four aspects were investigated, including eva... In order to deal with the disadvantages of excessive grinding and non-uniformity in finished particle under high-pressure grinding rolls (HPGR) finished grinding system, four aspects were investigated, including evaluating indicators, effects of operating factors, effect of particle uniformity on the flotation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particle uniformity. Experiment of HPGR finished grinding system, cationic reverse flotation experiment and simulation test of particle bed comminution under the condition of quasi-static were carried out. Theoretical analyses indicated that both of uniformity coefficient and average particle size should be included in the uniformity analysis of the mineral particl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ffect of circulation fan impeller speed on particle uniformity is the most evident, HPGR working pressure and roll gap are second and HPGR roller speed is the last. Average particle size has a more obvious effect on the grade of flotation concentrate while uniformity coefficient has a more obvious effect on the flotation recovery. Considering the two aspects of grade and recovery, the optimal uniformity coefficient for flotation is 1.1-1.2 and the optimal average particle size for flotation is 50-55 μm. The operating factors which promote the shielding effect and compact effect in the HPGR finished grinding system should be strengthened based on the uniformity of partic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pressure grinding rolls particle uniformity uniformity coefficient average particle size FLOTATION shielding effect compact effe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rmal properties of open-celled aluminum foams prepared by two infiltration casting methods 被引量:2
2
作者 王辉 周向阳 +2 位作者 龙波 文康 杨焘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7期2567-2571,共5页
Contrastive research was carried out to study the thermal properties of open-celled aluminum foams prepared by counter-gravity infiltration casting system and the traditional process respectively.The experimental resu... Contrastive research was carried out to study the thermal properties of open-celled aluminum foams prepared by counter-gravity infiltration casting system and the traditional process respectively.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thermal conductivity coefficients of aluminum foams prepared by two different infiltration methods have similar increasing trend with the increase of particle size;along with the reducing porosity,the thermal conductivity coefficients will be enhanced oppositely.However,with the same particle size,the open-celled aluminum foam prepared by the former method has a higher thermal conductivity coefficient obviously.It is largely because that the sample prepared by counter-gravity infiltration casting has a lower void content and better dense crystallization of metal-matrix after the constant pressure proc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pen-celled aluminum foams counter-gravity infiltration casting thermal conductivity coefficient particle size POROS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term ination of Even Degree of Animal Population
3
作者 Song Ren xue,Yang Yun qing (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30 PRC)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1999年第2期158-160,共3页
The even degree of animal population is generlay measured by th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of major economic characters.Facing th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a statistic with complex properties,we achieved indirectly the... The even degree of animal population is generlay measured by th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of major economic characters.Facing th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a statistic with complex properties,we achieved indirectly the determination of confidence interval for even degree of an animal population by analysing the reciprocal of the statistic.The sample size which is suitable to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even degree of an animal population was probed into within the extent of permissive estimation erro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ven degre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DETERMINATION sample siz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破碎粒径和药剂均混时间对场地土壤镉的稳定化影响
4
作者 牛明芬 车亚馨 +4 位作者 赵泽 李刚 朱彤 程丽 童志威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783-2790,共8页
针对污染场地土壤重金属镉稳定化效率提升问题,探讨土壤破碎粒径及土壤和稳定化药剂的混合时间两个影响因素对土壤镉稳定化的影响。选择镉污染土壤为对象,以生石灰、七水硫酸亚铁和沸石为稳定化药剂,将土壤按照D_(1)(<0.2 mm)、D_(2)... 针对污染场地土壤重金属镉稳定化效率提升问题,探讨土壤破碎粒径及土壤和稳定化药剂的混合时间两个影响因素对土壤镉稳定化的影响。选择镉污染土壤为对象,以生石灰、七水硫酸亚铁和沸石为稳定化药剂,将土壤按照D_(1)(<0.2 mm)、D_(2)(0.2~<0.6 mm)、D_(3)(0.6~<2 mm)3个粒径范围筛分,设置60 s、80 s、100 s、120 s和150 s 5个均混时间,采用变异系数表示混合均匀程度,研究不同均混时间对不同粒径土壤的稳定化效果影响。结果显示:D_(1)粒径的土壤在150 s时混合效果最好,变异系数为7.58%、稳定化效率为59.22%;D_(2)粒径的土壤在100 s时混合效果最好,变异系数为21.48%、稳定化效率为68.47%;D_(3)粒径的土壤在80 s时混合效果最好,变异系数为18.67%、稳定化效率为97.92%。结果表明,同一粒径土壤在不同均混时间的混合效果与稳定化效果不同,变异系数越低,稳定化效率越高,稳定化效果越好。提高混合均匀程度可以提高重金属稳定化效率,为重金属场地土壤稳定化修复的混合均匀度与提升稳定化效率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土壤粒径 混合时间 稳定化 变异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悬沙颗粒磷的粒径变化和滞留特征
5
作者 陈晴空 陈治君 +3 位作者 王殿常 兰峰 高千红 李姗泽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1-192,共12页
【目的】磷是长江的主要污染物和生源要素,三峡大坝的建成导致大量携带磷的悬沙(颗粒磷)被拦截而影响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粒径(D)是悬沙的重要物理特性,但目前对长江颗粒磷的研究缺乏粒径方面的信息。【方法】2021年在三峡库区长江干... 【目的】磷是长江的主要污染物和生源要素,三峡大坝的建成导致大量携带磷的悬沙(颗粒磷)被拦截而影响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粒径(D)是悬沙的重要物理特性,但目前对长江颗粒磷的研究缺乏粒径方面的信息。【方法】2021年在三峡库区长江干流和支流嘉陵江、乌江的8个水文断面逐月开展了悬沙粒径级配分析和各粒径段悬沙含磷量(PP′)的监测,获得了各断面不同时间、不同粒径段悬沙的PP′值,输沙率和流量、流速等水文参数以及总磷(TP)、溶解态磷(DP)、颗粒磷(PP)的浓度,总结了库区悬沙粒度特征和含磷量的时空变化规律并分析了库区中主导颗粒磷输移的主要悬沙成分,估算了库区对不同悬沙成分的拦截作用。【结果】结果显示:(1)库区悬沙以D≤0.062 mm的细颗粒为主,从上游到下游有细化趋势;粉砂通量最大可占全年D≤0.062 mm悬沙通量的77%,粉砂颗粒磷通量最大可占全年D≤0.062 mm悬沙颗粒磷通量的82%,粉砂是库区颗粒磷的主要载体。(2)非汛期库区长江干流各粒径段的悬沙平均含磷量大于汛期,且粒径越小PP′值越大,但汛期却是0.002<D<0.004 mm的黏粒含磷最多,输沙率决定悬沙通量的多少,是影响颗粒磷输移的主要因素。(3)库区水体中的磷在非汛期以DP为主,汛期以PP为主,全年都有悬沙和PP滞留,尤以汛期为主,汛期悬沙和颗粒磷滞留量分别约占全年滞留量的94.5%和97.1%;粉砂颗粒磷在库区的滞留率>80%,黏粒颗粒磷的滞留率>60%。【结论】结果表明:悬沙粒径级配与土壤测磷相结合的监测方法能明确库区不同粒径悬沙的含磷量,为库区磷监测提供新的技术参考;库区悬沙成分占比对颗粒磷输移的影响大于悬沙粒径,悬沙成分占比越大,对颗粒磷输移的影响越大,因此长江上游控磷更应侧重对悬沙成分占比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悬沙 粒径 颗粒磷 滞留率 时空变化 水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硝基六氮杂异伍兹烷微球的声流控制备工艺及性能表征
6
作者 刘硕 程许 +3 位作者 王燕兰 张松 张传禹 韦学勇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3-193,共11页
针对当前六硝基六氮杂异伍兹烷(CL-20)微球制备中粒径较大且均匀性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能够控制液滴生成模式的声流控技术。该技术将液滴微流控技术与声表面波技术相结合,提高了含能乙酸乙酯液滴的尺寸均匀性,利用溶剂-非溶剂重结晶法... 针对当前六硝基六氮杂异伍兹烷(CL-20)微球制备中粒径较大且均匀性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能够控制液滴生成模式的声流控技术。该技术将液滴微流控技术与声表面波技术相结合,提高了含能乙酸乙酯液滴的尺寸均匀性,利用溶剂-非溶剂重结晶法制备了微米级CL-20/NC含能微球。采用高速相机对液滴生成过程进行监测,结果显示,声表面波技术能有效控制液滴生成模式的转变,避免液滴生成过程中因材料析出和通道堵塞等原因引起的液滴生成模式的不可控转变,实现了液滴均匀连续的生成。使用场发射扫描电镜对具有不同CL-20含量、不同NC含量和不同粒径的微球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通过降低CL-20含量、增加NC含量或增大微球粒径等方式,可以降低微球的表面粗糙度,减少表面缺陷,同时在声表面波技术辅助下,微球粒径变异系数从39.33%降至7.51%,极大地提高了微球的均匀性。通过X射线衍射仪和热质量分析仪对具有不同粒径的CL-20/NC微球的晶体结构和热力学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中位粒径为20μm的微球(分解峰温为229.04℃)的热稳定性优于中位粒径为7μm的微球(分解峰温为228.22℃)的热稳定性,而中位粒径为7μm的微球的反应剧烈程度与能量密度较大,其损失质量率(84.3%)和放热量(12.05 mW/mg)均高于中位粒径为20μm的微球的损失质量率(80.2%)和放热量(8.84 mW/mg)。声流控技术成功制备了粒径更小且均匀性显著提高的CL-20/NC含能微球,为高能量密度材料的优化设计与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流控技术 CL-20/NC含能微球 粒径变异系数 热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过程法研究虚拟岩心结构参数对低频激发极化效应的影响
7
作者 马铭 赵建国 +5 位作者 毛玉蓉 闫博鸿 叶麦克 肖增佳 李智 王斌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48-1162,共15页
不含金属矿物的多孔介质低频激发极化效应与结构参数密切相关,为了明确结构参数对激发极化效应的影响,本文结合过程法和复电导率数值模拟技术进行分析.首先,基于过程法的成岩和压实过程重构了不同结构参数的虚拟岩心;然后,分析了粒径和... 不含金属矿物的多孔介质低频激发极化效应与结构参数密切相关,为了明确结构参数对激发极化效应的影响,本文结合过程法和复电导率数值模拟技术进行分析.首先,基于过程法的成岩和压实过程重构了不同结构参数的虚拟岩心;然后,分析了粒径和压实系数变化对结构参数的影响;之后,提出将压实过程等效为颗粒体积膨胀过程,并引入等效粒径来表征压实系数;最后,将双电层贡献的表面复电导平均在颗粒体积上,进而在代表性体积单元中求解电场拉普拉斯方程获得多孔介质的等效复电导率.结果表明:压实系数在[0.14,0.22]之间变化时,结构参数将受到显著影响;电化学极化弛豫峰对应的相位值与单位孔隙表面积比体积正相关;随着压实系数的增加,电化学极化和Maxwell-Wagner极化都将增强,且两种极化过程之间或出现第二个特征弛豫峰;此外,正交电导率与结构参数之间的变化规律不是单调的.该研究将为从激发极化测量结果预测多孔介质的结构参数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程法 压实系数 等效粒径 结构参数 复电导率 激发极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规模序列法中对油气藏规模变化系数(k)改进的取值技术及应用实例
8
作者 陈双玲 于京都 +3 位作者 郑民 王小娟 吴晓智 王建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4,共10页
规模序列法基于Pareto定律,有效获取油气藏规模变化系数(k)的取值长期以来是该方法应用中的关键及难点,并制约了该方法的应用成效。通过求取已发现油气资源规模比,利用已发现油气资源可能具有的规模序列号,构建了一种对k的优化取值技术... 规模序列法基于Pareto定律,有效获取油气藏规模变化系数(k)的取值长期以来是该方法应用中的关键及难点,并制约了该方法的应用成效。通过求取已发现油气资源规模比,利用已发现油气资源可能具有的规模序列号,构建了一种对k的优化取值技术,主要包括:以资源规模序列号与k为坐标轴建立坐标系,根据已发现油气资源规模比做数据交汇,当不同规模比下的交汇数据点近似位于垂直于k轴的直线上时,该直线与k轴的交点即为k的一个解;进一步提出了在获取k及规模序列解集后,对解集进行优选定解的原则,以满足油气资源评价需求。对已发表文献中经典数据的分析表明,通过应用该技术可有效获取油气藏规模变化系数(k)的取值;并进一步构建了对川中金秋气区盐亭区块侏罗系沙溪庙组6号砂组天然气资源的应用实例,表明预测与实际拟合结果较好,评价结果符合当前盆地天然气勘探认识。该技术对地质经验依赖程度低、不需要设定分析步长、无复杂的行列式-矩阵运算环节,有效降低了在k取值过程中的主观性和计算强度,并实现了程序化,提高了分析时效性,可为规模序列法的深入应用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规模序列 油气藏规模变化系数(k) 分析算法 资源评价 天然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主动配电网脆弱性的分布式储能配置 被引量:2
9
作者 朱佩雪 郭倩 +2 位作者 李灵至 郑迪 蔡慧 《电测与仪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42,共8页
分布式电源大规模并网,有助于实现“双碳”目标,但也加剧了主动配电网的脆弱性。而储能装置的接入能有效支撑电网脆弱环节。基于基尼系数以及泰尔熵理论分别评价主动配电网拓扑结构中功率传输的均匀性和运行状态中电压冲击分布的均衡程... 分布式电源大规模并网,有助于实现“双碳”目标,但也加剧了主动配电网的脆弱性。而储能装置的接入能有效支撑电网脆弱环节。基于基尼系数以及泰尔熵理论分别评价主动配电网拓扑结构中功率传输的均匀性和运行状态中电压冲击分布的均衡程度,从结构和状态两方面构造各节点的综合脆弱性指标,划定分布式储能安装范围。文中提出一种分布式储能定容双层优化方案:外层以经济效益最优为目标,在约束条件中考虑储能对配电网脆弱性的改善程度,采用粒子群优化算法求解储能容量;内层以削峰填谷效果最优为目标,基于储能恒功率充放电策略,针对不同容量制定最优充放电策略,实现储能充放电优化。IEEE 33节点系统的算例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储能配置方法能有效改善主动配电网的脆弱性,且具备经济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式储能 选址定容 泰尔熵 基尼系数 粒子群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BO-GRNN神经网络的冰水堆积物渗透系数预测
10
作者 彭俊皓 魏玉峰 +2 位作者 李常虎 王群 李征征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7-174,共8页
冰水堆积物具有粒径范围宽、颗粒组成不均匀的特点,此类颗粒级配特征会较大程度上影响其渗透特性,从而影响水利水电工程的安全运行。以易贡藏布流域夏曲水电站冰水堆积物为研究对象,设计开展20组室内常水头渗透试验,建立了考虑级配面积... 冰水堆积物具有粒径范围宽、颗粒组成不均匀的特点,此类颗粒级配特征会较大程度上影响其渗透特性,从而影响水利水电工程的安全运行。以易贡藏布流域夏曲水电站冰水堆积物为研究对象,设计开展20组室内常水头渗透试验,建立了考虑级配面积的渗透系数计算经验公式;在此基础上,以试验数据为样本建立蜣螂算法(DBO)优化的GRNN神经网络,以特征粒径d 10~d 100、级配面积S为输入变量,预测冰水堆积物的渗透系数;并开展4组现场单环渗透试验验证DBO-GRNN模型精度。结果显示:该模型的渗透系数预测值与试验值能较好地吻合,误差在5%以内,而经验公式预测值、传统BP神经网络预测值与试验值的误差最大分别为61.29%和37.50%,表明DBO-GRNN神经网络可以较为准确地获取冰水堆积物的渗透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水堆积物 渗透系数 颗粒级配 DBO-GRNN神经网络 渗透试验 夏曲水电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图像分析的掘进工作面粉尘颗粒检测方法 被引量:1
11
作者 龚晓燕 冯浩 +6 位作者 付浩然 陈龙 常虎强 刘壮壮 贺子纶 裴晓泽 薛河 《工矿自动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5-62,77,共9页
基于光散射原理测定粉尘质量浓度只能定时定点手动检测,实时性差,且只能检测出粉尘质量浓度,并不能给出粒径分布范围。目前基于图像分析的粉尘颗粒检测研究主要是针对粉尘质量浓度或粒径分布进行单方面研究,并不能实现粉尘质量浓度和粒... 基于光散射原理测定粉尘质量浓度只能定时定点手动检测,实时性差,且只能检测出粉尘质量浓度,并不能给出粒径分布范围。目前基于图像分析的粉尘颗粒检测研究主要是针对粉尘质量浓度或粒径分布进行单方面研究,并不能实现粉尘质量浓度和粒径分布范围的同时检测。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像分析的掘进工作面粉尘颗粒检测方法,探究图像特征与粉尘质量浓度、粒径分布间的关系。通过粉尘样本收集及图像采集装置,采集粉尘颗粒图像并获取采集图像时的粉尘质量浓度。编写粉尘样本图像处理算法,提取图像的灰度特征、纹理特征、几何特征相关参数。对提取的图像特征与实测粉尘质量浓度进行相关性分析,选取相关性较大的图像特征作为参数建立回归数学模型。提取粉尘颗粒对象像素点个数,结合转换系数,基于几何当量等效面积径计算粉尘粒径大小及分布范围。实验结果表明:实测粉尘质量浓度与建立的图像特征多元非线性回归模型数学模型计算值间的平均相对误差为12.37%,标准实测粒径与几何当量等效面积径得到的粒径分布间的最大相对误差为8.63%,平均相对误差为6.37%,验证了基于图像特征的粉尘质量浓度回归数学模型和基于几何当量等效面积径分布数学模型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掘进工作面 粉尘质量浓度 粉尘粒径分布范围 图像分析 几何当量等效面积径 皮尔逊相关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粗骨料粒径混凝土动态压缩强度的离散性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丁俊升 王江波 +2 位作者 高光发 杜忠华 董雪花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5-52,共8页
为了研究粗骨料粒径差异引起的动态压缩试验离散性问题,制备了最大粒径分别为8 mm、14 mm和26 mm的混凝土与砂浆试件,通过动静态压缩试验,得到不同应变率下各试样的应力-应变曲线和应变率-动态增长因子曲线。为了更直观地分析由粗骨料... 为了研究粗骨料粒径差异引起的动态压缩试验离散性问题,制备了最大粒径分别为8 mm、14 mm和26 mm的混凝土与砂浆试件,通过动静态压缩试验,得到不同应变率下各试样的应力-应变曲线和应变率-动态增长因子曲线。为了更直观地分析由粗骨料粒径差异引起的试验离散性问题,定义粒径系数λ为粗骨料最大粒径d与试件直径D之比,引入变异系数CV,运用数理统计方法量化离散性,得到λ与CV关系图,直观反映试验离散性与粗骨料粒径关系。分析表明:λ=0.34为混凝土材料异质性临界点;当粒径系数λ<0.34时,混凝土材料异质性影响不明显;当λ>0.34时,粗骨料的粒径过大已经影响到了混凝土的动态响应,材料异质性明显增强。该结论的得出对今后工程与试验中粗骨料粒径的选取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散性 粒径系数 动态增长因子 混凝土 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铀矿尾矿氡射气系数测量方法及主要影响因素研究
13
作者 邓豪 张庆贤 +1 位作者 金益帆 谷懿 《辐射防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75-281,共7页
放射性矿物以及放射性伴生矿物在开采过程中,由于岩石破碎处理,改变了矿石原有的物理结构,引起氡气射气系数和迁移特性的改变,造成尾矿氡气排放超标等环境问题。测定尾矿射气系数以及研究射气系数主要影响因素,对尾矿氡气防护与治理具... 放射性矿物以及放射性伴生矿物在开采过程中,由于岩石破碎处理,改变了矿石原有的物理结构,引起氡气射气系数和迁移特性的改变,造成尾矿氡气排放超标等环境问题。测定尾矿射气系数以及研究射气系数主要影响因素,对尾矿氡气防护与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铀矿尾矿射气系数为研究对象,搭建了射气系数测量装置,并利用装置测量了不同粒径和温度条件下样品的射气系数。依据实验数据建立了射气系数与温度和粒径的关系和经验公式。实验结果表明,在5目~30目的粒径范围内,射气系数与样品成幂指数关系,随着样品粒径减小而增大;射气系数与温度存在正相关性,在20~40℃范围内,存在线性关系。得到的经验公式可用于铀矿尾矿氡气浓度模拟计算,为尾矿氡气治理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铀矿尾矿 温度 粒径 射气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少层石墨烯纳米流体的球磨法制备及其导热性能
14
作者 仇延钊 吴红艳 +4 位作者 杭烨超 施恩希 于露 杨丹宁 朱辉隆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33-541,共9页
针对高频化电子器件对散热技术日益增高的迫切需求,该文提出利用物理-机械手段,以天然膨胀石墨为原料,依靠机械碰撞和电荷相互作用,通过改变研磨时间,制备出不同粒径的少层改性球磨石墨烯,并通过水溶液分散技术获得了不同浓度的少层石... 针对高频化电子器件对散热技术日益增高的迫切需求,该文提出利用物理-机械手段,以天然膨胀石墨为原料,依靠机械碰撞和电荷相互作用,通过改变研磨时间,制备出不同粒径的少层改性球磨石墨烯,并通过水溶液分散技术获得了不同浓度的少层石墨烯纳米流体.利用XRD、Raman、TEM和激光粒度仪对所制备的少层石墨烯形貌、结构和粒径分布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少层石墨烯层数约为6~7层,其微晶尺寸较小,且具有规则的层状结构,粒径集中分布在80 nm附近且分布均匀.借助自主搭建的导热测试平台,研究了在浓度和粒径影响下少层石墨烯纳米流体的导热性能.研究发现,少层石墨烯纳米流体的热阻随着质量分数的增大而减小,导热系数明显大于基液且随着少层石墨烯粒径的减小而增大,在热管中的平均传热功率随质量分数的增大而增大.粒径为83.72 nm,质量分数为0.1%的少层石墨烯纳米流体的热阻比水降低10.96%,导热系数提高27.31%,平均传热功率提高193.1%.因此,这一方法未来将对电子器件、芯片散热技术的优化和提升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层石墨烯 球磨 纳米流体 热管 粒径 导热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铯废水中亚铁氰化物的粒径分布及组成分析
15
作者 王光辉 王佳林 +3 位作者 李耀睿 张萌 高杨 矫彩山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98-405,共8页
亚铁氰化物是处理含Cs^(+)离子放射性废水的一种重要方法。为了研究亚铁氰化物处理Cs^(+)离子时的置换机理以及基础性质,本文按照M^(2+)/Fe(CN)64-=1.33的比例投加共沉淀剂(其中M^(2+)代表了Ni^(2+)、Cu^(2+)、Co^(2+)、Cd^(2+)),在不... 亚铁氰化物是处理含Cs^(+)离子放射性废水的一种重要方法。为了研究亚铁氰化物处理Cs^(+)离子时的置换机理以及基础性质,本文按照M^(2+)/Fe(CN)64-=1.33的比例投加共沉淀剂(其中M^(2+)代表了Ni^(2+)、Cu^(2+)、Co^(2+)、Cd^(2+)),在不同的模拟水样中制备了亚铁氰化物。利用激光粒度分布仪器考察了M(NO_(3))_(2)与亚铁氰化钾形成共沉淀物的粒径分布。利用高氯酸和加热装置对制备的亚铁氰化物进行溶解以分析其组成。结果表明:共沉淀物的粒径几乎全部处于0.1~10μm;Cs^(+)和Mg^(2+)离子主要取代K^(+)和部分取代M^(2+)离子,Na^(+)离子只取代K^(+)离子;对1.00 mg/L Cs^(+)离子的去除率高于99%;对其吸附容量高达310mg/g以上。总之,亚铁氰化物粒径较小,Na^(+)和Mg^(2+)存在不会影响亚铁氰化物对Cs^(+)离子的去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铁氰化物 粒径分布 组成分析 置换机理 去除率 分配系数 吸附容量 模拟海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底沉积物渗透系数空间变异性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赵贵章 谢思敏 +3 位作者 张勃 王琳 闫静波 李鸿源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8-84,共7页
湖底沉积物垂向渗透系数在研究地下水与湖水转化关系中起着重要作用。采用竖管法测定银川清水湖24个试验点位的垂向渗透系数(K_(v)),结合颗粒分析和统计学方法分析其渗透系数的分布规律和空间变异性。为更准确地表述和分析研究区K_(v)... 湖底沉积物垂向渗透系数在研究地下水与湖水转化关系中起着重要作用。采用竖管法测定银川清水湖24个试验点位的垂向渗透系数(K_(v)),结合颗粒分析和统计学方法分析其渗透系数的分布规律和空间变异性。为更准确地表述和分析研究区K_(v)的空间变异性,根据结果把研究区划为A、B两个分区。结果表明:K_(v)值主要分布在0.107~5.004 m/d范围内,总体呈正态分布,均值为1.995 m/d,变异系数为0.730,渗透性有中等程度的空间变异性;A区试验点K_(v)均值为0.926 m/d,明显小于B区试验点的均值3.063 m/d,且变异程度由A区向B区逐渐减小;除个别试验点外,有效粒径d_(10)与界限粒径d_(50)较大的试验点的K_(v)值相对较大,说明沉积物颗粒大小与分布情况是K_(v)值产生差异的关键因素之一;湖水与地下水的水文交互作用影响K_(v)值的大小。研究结论为清水湖湿地的湖水和地下水转换研究提供了较为科学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向渗透系数 空间变异性 竖管法 颗粒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水楔河口絮凝体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以珠江磨刀门为例
17
作者 张恺云 梁泓樾 +5 位作者 王璞 李海威 魏稳 蔡华阳 刘锋 朱磊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4-97,共14页
细颗粒泥沙絮凝是影响河口泥沙输移扩散的关键过程,受控于河口复杂动力结构,其中河口水体层化环境下絮凝体空间分布规律亟待探究。针对该问题,本文基于2020年珠江磨刀门河口枯季大面积走航原型观测数据,分析磨刀门河口絮凝体时空分布特... 细颗粒泥沙絮凝是影响河口泥沙输移扩散的关键过程,受控于河口复杂动力结构,其中河口水体层化环境下絮凝体空间分布规律亟待探究。针对该问题,本文基于2020年珠江磨刀门河口枯季大面积走航原型观测数据,分析磨刀门河口絮凝体时空分布特征,探究不同动力对其影响作用,揭示水体层化下絮凝体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观测期间磨刀门河口絮凝体中值粒径介于1.87~395.53μm,体积浓度介于20.29~1 495.67μL/L;垂向上,中表层水体中值粒径多大于底层,平面上最大值多位于中心拦门沙和西侧。采用多峰分解方法可将磨刀门河口絮凝体分解为基本颗粒和絮凝核(统称微絮团)、小絮团、大絮团等组分,大絮团占比最大;总体来讲,中表层水体微絮团和小絮团体积浓度小于底层,底层大絮团体积浓度小于中表层。这与盐水楔河口动力结构密切相关,强盐度层化抑制絮凝体在各水层间的交换,导致表层水体大絮团占比远高于中底层,而底层絮凝体受湍流剪切强度影响,以解絮为主,小絮团和微絮团占比高。本研究不仅有助阐明复杂动力结构下细颗粒泥沙絮凝机制,也能为磨刀门河口拦门沙治理、水沙调控及航道疏浚等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磨刀门河口 絮凝体粒级分解 空间差异 盐度层化 水体紊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铜纳米流体喷雾冷却传热性能实验研究
18
作者 黄龙 王雨娇 《低温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6-63,共8页
为了研究纳米流体在舰载大功率定向能武器喷雾冷却中的传热规律,以氧化铜纳米流体为工质,采用实验与仿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工质参数及系统参数影响下喷雾冷却的传热特性。分析结果表明:单相区传热阶段,纳米流体传热均优于纯水,且粒径... 为了研究纳米流体在舰载大功率定向能武器喷雾冷却中的传热规律,以氧化铜纳米流体为工质,采用实验与仿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工质参数及系统参数影响下喷雾冷却的传热特性。分析结果表明:单相区传热阶段,纳米流体传热均优于纯水,且粒径越小,效果越明显,但是当加热功率超过1 000 W时纳米流体对传热的强化作用逐渐削弱,且粒径越小强化作用越小甚至导致换热恶化;纳米流体密度及喷雾流量对传热的影响均呈现出先促进后削弱的变化规律;纳米流体在散热表面温度分布更加均匀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添加质量分数0.004%的分散剂可以降低纳米溶液发泡现象;提升传热系数1.77%,但是当质量分数增至0.007%以上,会使纳米颗粒板结,导致传热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雾冷却 纳米流体 粒径 质量分数 传热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粗粒土缩尺级配的渗透系数规律试验
19
作者 赵桂锋 蒋明杰 +2 位作者 张振 王天成 梅国雄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40-246,共7页
粗粒土广泛应用于土石坝和软弱地基处理工程,渗透特性对工程设计的安全性具有重要影响。受室内仪器尺寸限制,只能对原级配粗粒土进行缩尺处理才能试验。然而,原级配粗粒土缩尺会改变土颗粒之间的孔隙大小及孔隙通道之间的连通性,导致缩... 粗粒土广泛应用于土石坝和软弱地基处理工程,渗透特性对工程设计的安全性具有重要影响。受室内仪器尺寸限制,只能对原级配粗粒土进行缩尺处理才能试验。然而,原级配粗粒土缩尺会改变土颗粒之间的孔隙大小及孔隙通道之间的连通性,导致缩尺后粗粒土室内渗透试验结果与原级配土的渗透系数存在一定差异,这种差异对准确了解原级配土的渗透特性十分重要。因此,如何通过缩尺试样试验结果准确预测原级配土的渗透系数,成为评价工程现场粗粒土渗透特性的关键。本文基于连续级配方程,将颗粒最大粒径d_(max)和级配面积S作为变量,设计16组不同级配试样,利用自制大型常水头渗透仪对各组试样进行室内渗透试验,定量研究缩尺级配的渗透系数变化规律,并找出不同级配土之间渗透系数换算的方法。结果表明:当级配面积S一定时,渗透系数k随d_(max)增大而增大,级配面积越小该规律越明显;当最大粒径d_(max)一定时,渗透系数k随级配面积S增大而减小;d_(max)和S对k的影响规律可分别用特定函数形式定量描述。根据d_(max)和S与k的关系式建立粗粒土不同级配之间的渗透系数换算模型,通过文献计算出该模型对各类粗粒土不同级配下渗透系数预测值与实测值的误差均在6%内,并利用缩尺级配试验结果反推出原级配渗透系数值且误差仅为2.5%,验证了该渗透系数计算模型对粗粒土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粒土 缩尺级配 渗透系数 最大粒径 级配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丝结构表征方法研究 被引量:44
20
作者 申晓锋 李华杰 +3 位作者 李善莲 李跃锋 堵劲松 罗登山 《中国烟草学报》 EI CAS CSCD 2010年第2期20-25,共6页
利用RetschAS400筛分仪对6种不同结构烟丝(叶丝、梗丝、CO2膨胀叶丝及掺配后、风送后、卷制后配方烟丝)进行筛分,得到其尺寸区间分布,转化为累积分布后,再利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建立了烟丝尺寸分布特性方程,分析得到了描述烟丝尺寸分布规... 利用RetschAS400筛分仪对6种不同结构烟丝(叶丝、梗丝、CO2膨胀叶丝及掺配后、风送后、卷制后配方烟丝)进行筛分,得到其尺寸区间分布,转化为累积分布后,再利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建立了烟丝尺寸分布特性方程,分析得到了描述烟丝尺寸分布规律的特征量,并对比分析了筛分法测试与真实值测试所得烟丝尺寸分布规律,从而建立了能够准确地描述烟丝及其在加工过程中结构分布规律的表征方法。结果表明:1)烟丝结构可以用特性方程F=exp(-BxC)来表征;2)x0.50值为烟丝特征尺寸,其值越大,表示烟丝的整体尺寸越长;C值为均匀性系数,其值越大,表示烟丝尺寸分布范围越窄,均匀性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丝结构 特性方程 特征尺寸 均匀性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