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6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铁钡双金属氢氧化物对水中铀的去除 被引量:2
1
作者 张益硕 吕欣怡 +4 位作者 龚逸 马梦月 辛燕 石瀚晋 李小燕 《中国有色冶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4-124,共11页
采用吸附技术处理含铀废水具有操作简单、绿色清洁、去除性能优异等优点,开发高效且制备简单的新型吸附材料是该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双金属氢氧化物具有合成简单、吸附性能优异等特点,成为高效处理含金属离子废水的潜在吸附材料,但文... 采用吸附技术处理含铀废水具有操作简单、绿色清洁、去除性能优异等优点,开发高效且制备简单的新型吸附材料是该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双金属氢氧化物具有合成简单、吸附性能优异等特点,成为高效处理含金属离子废水的潜在吸附材料,但文献报道的钴镁双金属氢氧化物对铀的最大吸附量仅为9.84 mg·g^(-1)且成本昂贵。本研究采用一步合成法简易制备出新型铁钡双金属氢氧化物吸附材料,对其进行表征与分析,并进行单因素条件试验考察优化工艺参数,得到以下主要结论:Fe-Ba双金属氢氧化物为不规则的类颗粒结构并存在一定的孔隙,主要由Fe(OH)_(3)、Ba(OH)_(2)和BaCO_(3)所组成,含有丰富的羟基和碳酸根,羟基和碳酸根对铀的络合为主要的吸附机理;该吸附材料去除废水中U(VI)的较优条件为温度25℃、pH=5.5、固液比0.2 g·L^(-1)、时间50 min,该条件下对含U(VI)10 mg·L^(-1)废水中铀去除率为96.52%;该吸附材料受干扰离子和腐殖酸的影响较小,处理含U(VI)10 mg·L^(-1)废水对铀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吸附模型分析表明,该吸附材料对铀的去除以单层和化学吸附为主,最大吸附量可达163.93 mg·g^(-1)。该吸附材料适合处理含铀5~10 mg·L^(-1)废水,且具有制备简单、无二次污染及成本低的优势,具有工业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铀废水 吸附材料 双金属氢氧化物 铁钡双金属氢氧化物 钴镁双金属氢氧化物 吸附机理 干扰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钴(Ⅲ)配合物与DNA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30
2
作者 宋玉民 康敬万 +1 位作者 高锦章 冯亚非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53-57,共5页
为了考察金属配合物中配体分子平面大小对金属配合物与DNA作用模式的影响 ,用荧光法和光度法对乙二胺合钴 (Ⅲ ) ([Co(en)3]3 +)、联吡啶合钴 (Ⅲ ) ([Co(bpy)3]3 +)和邻菲咯啉合钴 (Ⅲ ) ([Co(phen)3]3 +)与DNA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 为了考察金属配合物中配体分子平面大小对金属配合物与DNA作用模式的影响 ,用荧光法和光度法对乙二胺合钴 (Ⅲ ) ([Co(en)3]3 +)、联吡啶合钴 (Ⅲ ) ([Co(bpy)3]3 +)和邻菲咯啉合钴 (Ⅲ ) ([Co(phen)3]3 +)与DNA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Co(phen)3]3 +与DNA作用时除存在静电作用模式外 ,还存在插入作用 ,而[Co(en)3]3 +和[Co(bpy)3]3 +主要以静电作用与DNA结合。插入作用的强弱与配合物中配体分子平面大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钴()配合物 小牛胸腺 DNA 荧光法 光度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苯基硫脲钴(Ⅲ)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与DNA的作用 被引量:7
3
作者 曹丰璞 丁呈华 +2 位作者 柳文敏 冯玉全 行文茹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43-347,共5页
合成了二苯基硫脲钴(Ⅲ)配合物[Co(DPTU)3](DMF)3(DPTU=二苯基硫脲),通过IR和元素分析等手段对其进行了表征,并用X射线单晶衍射确定了其晶体结构。用电子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粘度实验等方法研究了配体和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 合成了二苯基硫脲钴(Ⅲ)配合物[Co(DPTU)3](DMF)3(DPTU=二苯基硫脲),通过IR和元素分析等手段对其进行了表征,并用X射线单晶衍射确定了其晶体结构。用电子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粘度实验等方法研究了配体和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配体和配合物与DNA的作用既存在插入作用又存在静电结合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苯基硫脲 钴配合物 DNA 插入作用 静电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钴(Ⅲ)的联吡啶类混配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与DNA键合的光谱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陈绘丽 杨频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983-986,共4页
合成了两种新的钴多吡啶类混配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 ,红外 ,紫外 ,核磁方法对其进行表征 ,应用吸收及发射光谱 ,DNA熔点技术 ,循环伏安法 ,研究了其与小牛胸腺DNA的作用。结果显示 ,混配配合物与DNA作用时 ,使紫外吸收明显减色 ,荧光... 合成了两种新的钴多吡啶类混配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 ,红外 ,紫外 ,核磁方法对其进行表征 ,应用吸收及发射光谱 ,DNA熔点技术 ,循环伏安法 ,研究了其与小牛胸腺DNA的作用。结果显示 ,混配配合物与DNA作用时 ,使紫外吸收明显减色 ,荧光显著增强 ,DNA熔点升高。循环伏安法研究表明 ,配合物仅有还原峰 ,与DNA作用后 ,还原峰电流明显下降。这些结果证明配合物与DNA存在插入结合 ,[Fe(CN) 6 ]4 - 猝灭实验也支持这一结论。峰电位有位移 ,说明配合物与DNA分子中带负电荷的磷酸基团可能存在静电结合 ,进而计算得到配合物与DNA的键合常数分别为 1 8× 10 4 ,4 37× 10 4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钴() 联吡啶 混配配合物 合成 表征 光谱 HPIP 小牛胸腺DNA 键合模式 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钴(Ⅲ)配合物[Co(NH_3)_4(N_3)_2]ClO_4晶体结构及激光化学感度 被引量:3
5
作者 盛涤伦 马凤娥 +3 位作者 张裕峰 朱雅红 陈利魁 杨斌 《含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94-698,共5页
制备了高氯酸.四氨.双叠氮基合钴(Ⅲ)(DACP)的单晶,用X-ray单晶面探衍射仪测定了其晶体结构。结果表明,晶体属三斜晶系,空间群为P-1。晶体学参数为:a=0.74229(9)nm,α=93.244(2)°;b=1.21273(14)nm,β=100.074(2)°;c=1.8124(2)... 制备了高氯酸.四氨.双叠氮基合钴(Ⅲ)(DACP)的单晶,用X-ray单晶面探衍射仪测定了其晶体结构。结果表明,晶体属三斜晶系,空间群为P-1。晶体学参数为:a=0.74229(9)nm,α=93.244(2)°;b=1.21273(14)nm,β=100.074(2)°;c=1.8124(2)nm,γ=98.033(2)°。晶胞体积V=1.5851(3)nm3,晶胞分子数Z=6,计算密度DC=1.952 mg.mm-3,线性吸收系数μ=1.901 mm-1,单胞中电子数目F(000)=948。该化合物对635 nm的激光非常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化学 钴()配合物 晶体结构 激光化学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氯酸·四氨·双(5-硝基四唑)合钴(Ⅲ)(BNCP)的晶体结构 被引量:9
6
作者 盛涤伦 马凤娥 +3 位作者 张裕峰 朱雅红 陈利魁 扬斌 《含能材料》 EI CAS CSCD 2007年第5期511-514,共4页
制备了高氯酸.四氨.双(5-硝基四唑)合钴(Ⅲ)(BNCP)的单晶,用X-ray单晶面探衍射仪对其晶体进行了结构测定。证实该晶体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n。晶胞参数为:a=10.0149(11);b=10.5387(11);c=14.8241(16)。V=1479.2(3)3,Z=4,DC=2.050 m... 制备了高氯酸.四氨.双(5-硝基四唑)合钴(Ⅲ)(BNCP)的单晶,用X-ray单晶面探衍射仪对其晶体进行了结构测定。证实该晶体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n。晶胞参数为:a=10.0149(11);b=10.5387(11);c=14.8241(16)。V=1479.2(3)3,Z=4,DC=2.050 mg.mm-3,μ=1.421 mm-1,F(000)=928,并得到了BNCP的原子坐标、等效温度因子、键长、键角和扭转角等数据。根据测试参数,分析了BNCP的结构特点和分解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化学 起爆药 高氯酸.四氨.双(5-硝基四唑)合钴()(BNCP) 晶体结构 单斜晶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Ⅱ)盐氧化絮凝对As(Ⅲ)和As(Ⅴ)的去除 被引量:5
7
作者 韩煦 安学良 +2 位作者 宋雅琴 陈澄 任海涛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1-36,共6页
为探讨利用Fe(Ⅱ)盐氧化絮凝对As(Ⅲ)和As(Ⅴ)的去除效果,采用FeSO_4·7H_2O作为氧化絮凝剂,探究不同初始Fe(Ⅱ)浓度和pH对As(Ⅲ)和As(Ⅴ)去除效果的影响,并通过TEM分析不同pH下最终生成的铁(羟基)氧化物.结果表明:随着Fe(Ⅱ)加入... 为探讨利用Fe(Ⅱ)盐氧化絮凝对As(Ⅲ)和As(Ⅴ)的去除效果,采用FeSO_4·7H_2O作为氧化絮凝剂,探究不同初始Fe(Ⅱ)浓度和pH对As(Ⅲ)和As(Ⅴ)去除效果的影响,并通过TEM分析不同pH下最终生成的铁(羟基)氧化物.结果表明:随着Fe(Ⅱ)加入量的提高,As(Ⅴ)的去除率升高,As(Ⅲ)的去除率先降低后升高;随着溶液初始pH的升高,As(Ⅴ)和As(Ⅲ)的去除率均先升高后降低;在初始As/Fe摩尔比为0.5、As(Ⅴ)和As(Ⅲ)的初始浓度均为0.5 mmol/L条件下,在pH为9.0时,溶液中同时形成水铁矿和砷酸铁,通过吸附和共沉淀作用去除As(Ⅴ),反应0.5 h后去除率为63.7%;在pH为11.0时,溶液中形成砷酸铁,通过共沉淀和吸附作用去除As(Ⅲ),反应0.5 h后去除率为75.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Ⅱ)氧化絮凝 As()去除 As(Ⅴ)去除 铁(羟基)氧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Ⅲ)和Al(Ⅲ)复合掺杂非晶态Ni(OH)2的电极材料及性能 被引量:4
8
作者 刘长久 齐美荣 +1 位作者 吴华斌 秦明珠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788-794,共7页
采用快速冷冻沉淀法首次成功制备出Fe(Ⅲ)和Al(Ⅲ)复合掺杂非晶态Ni(OH)2粉体材料。通过XRD、SAED、SEM、IR、Raman光谱及DSC-TG等对样品粉体的结构形态进行表征和分析,同时将样品合成电极材料并组装成MH/Ni模拟电池进行电化学性能测试... 采用快速冷冻沉淀法首次成功制备出Fe(Ⅲ)和Al(Ⅲ)复合掺杂非晶态Ni(OH)2粉体材料。通过XRD、SAED、SEM、IR、Raman光谱及DSC-TG等对样品粉体的结构形态进行表征和分析,同时将样品合成电极材料并组装成MH/Ni模拟电池进行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样品材料内部结构缺陷多、无序性强、材料微粒大小比较均匀,并具有较好的分散性,结合水含量较多。将复合掺杂Fe(Ⅲ)5%和Al(Ⅲ)8%的样品材料制备镍正极并组装成MH/Ni模拟电池,在以80 mA·g-1恒流充电5.5 h,40 mA·g-1恒流放电,终止电压1.0 V的充放电制度下,进行充放电性能、比容量及其循环性能等电化学性能的测试,放电平台平稳,工作电压高达1.30 V,放电比容量达到357.6 mAh·g-1,且在电极过程中材料的稳定性增强、电化学阻抗较小,循环可逆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晶态氢氧化镍 快速冷冻沉淀法 Fe()和Al()复合掺杂 电极材料与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性吡啶-2,6-双酰胺钴(Ⅲ)配合物的合成与光谱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罗世霞 陈晓靓 +2 位作者 朱淮武 张笑一 卫钢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11-215,共5页
合成了配体2,6-双{N-[(1'-甲基羟基-2'-苯基)乙基]氨基甲酰胺}吡啶及其钴(Ⅲ)配合物,利用核磁共振氢谱、核磁共振碳谱、红外光谱和元素分析对配体的结构进行确证,经表征配合物组成为{[Co(L-2H)]2 O2}.2H2 O。红外光谱分析表明,... 合成了配体2,6-双{N-[(1'-甲基羟基-2'-苯基)乙基]氨基甲酰胺}吡啶及其钴(Ⅲ)配合物,利用核磁共振氢谱、核磁共振碳谱、红外光谱和元素分析对配体的结构进行确证,经表征配合物组成为{[Co(L-2H)]2 O2}.2H2 O。红外光谱分析表明,该配体为四齿配体,通过2个酰胺氮原子和2个羟基氧原子参与钴(Ⅲ)配位。运用圆二色谱对目标配体和配合物的光学活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者均为手性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啶-2 6-双酰胺 钴()配合物 圆二色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铬酸钾氧化偶氮胂Ⅲ褪色催化光度法测定痕量钴的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何荣桓 王建华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3期200-203,共4页
在醋酸-醋酸钠缓冲介质中痕量钴(I)对重铬酸钾氧化偶氮胂II褪色反应有显著的催化作用,催化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为25.62kJ·mol-1.据此建立了测定痕量钴的催化动力学分析法.线性范围为0~350ng·mL-... 在醋酸-醋酸钠缓冲介质中痕量钴(I)对重铬酸钾氧化偶氮胂II褪色反应有显著的催化作用,催化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为25.62kJ·mol-1.据此建立了测定痕量钴的催化动力学分析法.线性范围为0~350ng·mL-1,检出限为2.0ng·mL-1(Co).除Fe(I)外,其余常见共存离子基本不影响钴的测定.本法重现性较好,用于测定人发、茶叶、土壤和废水中钴的含量,结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偶氮胂 褪色 催化光度法 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镍钴铁浸出液除杂及磷酸铁制备研究
11
作者 胡美世 陈靖 +5 位作者 罗骏 李光辉 彭志伟 张鑫 陈彦虎 饶明军 《矿冶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7-102,共6页
以镍钴铁粉经硫酸氧化浸出所得浸出液为研究对象,调整电位后采用中和沉淀法优先去除溶液中的Al^(3+)和Cr^(3+),实现Fe^(2+)与Al^(3+)高效分离,净化液再经氧化后采用磷酸沉铁制备水合磷酸铁产品,富镍钴的净化液再用于制备氢氧化镍钴。结... 以镍钴铁粉经硫酸氧化浸出所得浸出液为研究对象,调整电位后采用中和沉淀法优先去除溶液中的Al^(3+)和Cr^(3+),实现Fe^(2+)与Al^(3+)高效分离,净化液再经氧化后采用磷酸沉铁制备水合磷酸铁产品,富镍钴的净化液再用于制备氢氧化镍钴。结果表明,在溶液pH=4.5、反应温度25℃、反应时间10min条件下,Al和Cr去除率分别为100%和97.15%,Fe损失率为2.42%;净化液在溶液pH值2.1、沉淀时间10min、沉淀温度25℃条件下沉铁,Fe沉淀率为97.30%,Ni和Co损失率分别为0.36%和0.64%;沉淀产物为无定形且带结晶水的磷酸铁,经700℃煅烧2h后转变为无水FePO_(4),其杂质含量和铁磷比符合HG/T4701—2021中Ⅰ型无水磷酸铁的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盐沉淀法 磷酸铁 氧化浸出 沉铁 除杂 镍钴铁 氢氧化镍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水合碱式苯甲酸铁(Ⅲ)的流变相法合成及热分解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宋力 陈强 张克立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95-198,共4页
The complex of iron(Ⅲ)hydroxide benzoate monohydrate,[Fe3(C6H5COO)7(OH)2]·H2O was synthesized with rheological phase reaction.The complex was characterized by elemental analysis and IR.The mechanism of the... The complex of iron(Ⅲ)hydroxide benzoate monohydrate,[Fe3(C6H5COO)7(OH)2]·H2O was synthesized with rheological phase reaction.The complex was characterized by elemental analysis and IR.The mechanism of thermal decomposition for iron(Ⅲ)hydroxide benzoate monohydrate in O2 and N2 was studied by using TG,DTG,DTA,IR and FABMS.The solid product of thermal decomposition of iron(Ⅲ)hydroxide benzoate monohydrate in O2 was Fe2O3.Iron(Ⅲ)hydroxide benzoate monohydrate in N2 decomposted to form Fe3O4 and organic compounds.The organic compounds obtained from decomposition reaction are mainly benzophenone,benzoate acid,triphenylmethane and so 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水合碱式苯甲酸铁() 流变相反应 热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b(Ⅲ)和Sb(Ⅴ)在不同吸附剂上的吸附特征 被引量:9
13
作者 张莹雪 胥思勤 李佳霜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39-147,共9页
以氢氧化铁、氢氧化铝、高岭土和蛭石4种材料为吸附剂,探究Sb(Ⅲ)和Sb(Ⅴ)的吸附效果,以类比土壤中主要矿物对Sb的吸附作用并进行对比。研究内容包括吸附动力学试验、等温吸附试验及不同背景溶液pH变化下的吸附解吸效应。结果表明:4种... 以氢氧化铁、氢氧化铝、高岭土和蛭石4种材料为吸附剂,探究Sb(Ⅲ)和Sb(Ⅴ)的吸附效果,以类比土壤中主要矿物对Sb的吸附作用并进行对比。研究内容包括吸附动力学试验、等温吸附试验及不同背景溶液pH变化下的吸附解吸效应。结果表明:4种吸附剂对Sb(Ⅲ)和Sb(Ⅴ)的吸附在振荡24 h后逐渐趋于平稳,蛭石和氢氧化铁对Sb(Ⅲ)的吸附量在6 h达到峰值后出现下降,如氢氧化铁在6 h时对Sb(Ⅲ)的吸附量为23.19μg/g,72 h后降为19.75μg/g,并测定出该悬浮液中Sb(Ⅴ)浓度上升。用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模型对两种价态Sb的等温吸附曲线进行拟合,两种模型拟合优度均在0.7以上。蛭石和氢氧化铁对Sb(Ⅲ)的吸附效果好于另两种吸附剂,而蛭石对Sb(Ⅴ)的吸附能力较弱;氢氧化铁和氢氧化铝对Sb(Ⅴ)的吸附效果较好,而氢氧化铝对Sb(Ⅲ)吸附效果不理想。随着pH的增加,Sb(Ⅲ)和Sb(Ⅴ)的吸附出现明显下降,并且解吸率增加,表现出pH对吸附的显著影响,如高岭土对Sb(Ⅲ)的吸附量由平衡液pH为4.82时的10.12μg/g增加到pH为2.12时的37.89μ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b() Sb(Ⅴ) 吸附 土壤矿物 铁/铝氢氧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6-双[N-(5'-羟基-3'-氮杂戊基)甲酰胺]吡啶及钴(Ⅲ)配合物的合成与光谱性质 被引量:2
14
作者 陈晓靓 罗世霞 +3 位作者 朱淮武 蒋京垚 张笑一 陈萱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698-1702,共5页
合成了一种吡啶-2,6-双酰胺配体2,6-双[N-(5'-羟基-3'-氮杂戊基)甲酰胺]吡啶及其钴(Ⅲ)配合物,利用元素分析、核磁共振谱、红外吸收光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对目标产物进行结构表征与确认,经元素分析确定配合物组成为C30H46N10O... 合成了一种吡啶-2,6-双酰胺配体2,6-双[N-(5'-羟基-3'-氮杂戊基)甲酰胺]吡啶及其钴(Ⅲ)配合物,利用元素分析、核磁共振谱、红外吸收光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对目标产物进行结构表征与确认,经元素分析确定配合物组成为C30H46N10O10Co2.4H2O.4CH3COONa,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讨论了配位前后游离配体与钴(Ⅲ)配合物的红外吸收光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谱学性质,并得出目标配体参与金属Co(Ⅲ)配位的配位原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啶-2 6-双酰胺 钴()配合物 谱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型多吡啶钴(Ⅲ)配合物的合成、表征与DNA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谭年元 蒋燕 +3 位作者 肖小明 陈立新 颜炜伟 黄赛金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1-84,共4页
合成了一种新的多吡啶钴配合物[Co(bpy)2dpapz](ClO4)3.H2O(bpy=2,2′-联吡啶,dpapz=联吡啶并[3,2-a:2′,3′-c]6-氮杂-吩嗪).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和循环伏安法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应用电子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黏度法研... 合成了一种新的多吡啶钴配合物[Co(bpy)2dpapz](ClO4)3.H2O(bpy=2,2′-联吡啶,dpapz=联吡啶并[3,2-a:2′,3′-c]6-氮杂-吩嗪).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和循环伏安法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应用电子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黏度法研究了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该配合物以插入方式与DNA结合,与DNA的键合常数为1.49×105L.mol-1(50 mmol.L-1NaC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钴()配合物 dpapz DNA结合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氮多羧酸钴(Ⅱ)-钕(Ⅲ)异核配合物合成和晶体结构 被引量:1
16
作者 宋丽华 金一 梁福沛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06-110,共5页
用扩散法合成了配合物[NdCo(NTA)2(H2O)11/3(CH3OH)1/3]·(CH3OH)2/3.10/3H2O(1),晶体属三斜晶系,空间群为P1,晶胞参数为a=0.963 6(2)nm,b=1.044 9(2)nm,c=1.339 3(2)nm,α=107.04°,β=98.25(2)°,γ=103.98°,V=1.217... 用扩散法合成了配合物[NdCo(NTA)2(H2O)11/3(CH3OH)1/3]·(CH3OH)2/3.10/3H2O(1),晶体属三斜晶系,空间群为P1,晶胞参数为a=0.963 6(2)nm,b=1.044 9(2)nm,c=1.339 3(2)nm,α=107.04°,β=98.25(2)°,γ=103.98°,V=1.217 2(4)nm3,Z=2,配合物具有三维网络结构。配合物[Nd2Co3(EDTA)3(H2O)11·12H2O](2)用水热法获得,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C2,晶胞参数为a=1.592 5(3)nm,b=1.465 5(2)nm,c=1.474 1(2)nm,β=116.407(2)°,V=3.081 3(8)nm3,Z=2。每个Nd3+通过羧基桥联3个Co2+,而每个Co2+与两个相邻Nd3+连接构成12员环从而形成二维杂金属层,相邻层之间通过水的氢键作用连接形成三维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钴(Ⅱ) 钕() 异核配合物 氨三乙酸 乙二胺四乙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钴(Ⅲ)配合物的核磁共振氢谱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景晓燕 王鹏 +1 位作者 梅长松 朱果逸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2期64-66,共3页
多吡啶钴配合物具有良好的催化、电化学和光化学性质。报道了顺 -氯化二氯二联吡啶钴(Ⅲ)和顺 -氯化二氯二邻菲咯啉钴(Ⅲ)的高分辨核磁共振氢谱 ,利用氢 -氢同核相关谱(1H - 1HCOSY)详细归属了这两种配合物的氢谱峰 ,给出了各质子间的... 多吡啶钴配合物具有良好的催化、电化学和光化学性质。报道了顺 -氯化二氯二联吡啶钴(Ⅲ)和顺 -氯化二氯二邻菲咯啉钴(Ⅲ)的高分辨核磁共振氢谱 ,利用氢 -氢同核相关谱(1H - 1HCOSY)详细归属了这两种配合物的氢谱峰 ,给出了各质子间的偶合常数。核磁共振氢谱验证了他们的顺式立体构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吡啶钴配合物 核磁共振分析 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酰胺氮桥联双核钴(Ⅲ)配合物[Co_2(bpmb)_2(CN)_2]·H_2O的合成、分子结构和超分子组装(英文) 被引量:1
18
作者 倪中海 聂景 +1 位作者 李国玲 马瑞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11-416,共6页
合成了1个酰胺氮桥联的双核钴(Ⅲ)配合物[Co2(bpmb)2(CN)2].H2O(bpmb2-=1,2-bis(pyridine-2-carboxamido)-4-methylbenze-nate)(1),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表征其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吡啶甲酰胺配体H2bpmb的甲酰胺氮原子脱去氢原子形... 合成了1个酰胺氮桥联的双核钴(Ⅲ)配合物[Co2(bpmb)2(CN)2].H2O(bpmb2-=1,2-bis(pyridine-2-carboxamido)-4-methylbenze-nate)(1),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表征其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吡啶甲酰胺配体H2bpmb的甲酰胺氮原子脱去氢原子形成带两个负电荷的扭曲的四配位螯合配体bpmb2-。1个钴(Ⅲ)离子与2个吡啶氮原子,2个bpmb2-配体上的桥联酰胺氮原子和2个氰基碳原子配位得到六配位、变形的八面体CoN4C2;另1个钴(Ⅲ)离子与2个吡啶氮原子,配体bpmb2-上的2个未桥联甲酰胺氮原子和2个桥联的甲酰胺氮原子六配位,形成扭曲的八面体CoN6配位构型。[Co2(bpmb)2(CN)2]单元通过自由水分子和氰基氮原子和甲酰胺氧原子之间O-H…N和O-H…O氢键形成锯齿型链状超分子亚结构,这些链状亚结构通过π-π相互作用连接起来形成网状的超分子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钴()配合物 晶体结构 超分子组装 酰胺氮桥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钴(Ⅲ)—邻菲绕啉混配型配合物的合成及结构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叶保辉 曾添贤 计亮年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346-351,共6页
在不同条件下合成了[Co(phen)mXp]Y1·nH2O型配合物,(m=1,2;p=1,2;1=1-3;n=0-4;phen=邻菲绕啉;X=Cl-,H2O,酒石酸(tart),甘氨酸(gly),α-皮可林酸(p... 在不同条件下合成了[Co(phen)mXp]Y1·nH2O型配合物,(m=1,2;p=1,2;1=1-3;n=0-4;phen=邻菲绕啉;X=Cl-,H2O,酒石酸(tart),甘氨酸(gly),α-皮可林酸(pic).DL-两氨酸(ala),L-亮氨酸(leu),L-脯氨酸(pro);Y=Cl-,]并进行了元素分析,热重分析,电子光谱,红外光谱和磁化率测定,计算它们的10Dq和B值.X-ray单晶衍射实验证明:[Co(Phen)2(H2O)2](NO3)3·2H2O,[Co(Phen)2(gly)]Cl2·4H2O均为顺式结构.[Co(Phen)(ala)2]Cl·3H2O,[Co(Phen)(pro)2]ClO4·4/3H2O均为trans(N)结构.在[Co(phen)2X2](n+)型配合物中,X反位的键长均长于顺位键长,其反位效应的顺序为:Cl->羧基,NH2>H2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氮杂菲 络合物 合成 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氯酸·四氨·双(5-硝基四唑)合钴(Ⅲ)分子和晶体结构与性能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尚静 张建国 +4 位作者 舒远杰 殷明 张同来 周遵宁 杨利 《含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91-496,共6页
运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分别对高氯酸.四氨.双(5-硝基四唑)合钴(Ⅲ)(BNCP)分子和晶体进行了理论计算。首先选取4种常见密度泛函方法对BNCP气相分子进行优化,结果表明TPSS(Tao,Perdew,Staroverov,Scuseria)方法最适合此体系。随后运用Mate... 运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分别对高氯酸.四氨.双(5-硝基四唑)合钴(Ⅲ)(BNCP)分子和晶体进行了理论计算。首先选取4种常见密度泛函方法对BNCP气相分子进行优化,结果表明TPSS(Tao,Perdew,Staroverov,Scuseria)方法最适合此体系。随后运用Materials Studio中DMOL3模块中PW91方法对BNCP晶体进行周期性计算。并在优化后的结构基础上对气相分子的电子结构以及晶体的态密度、晶格能以及热力学参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心金属离子和配体之间的连接为共价性;且高氯酸根离子对前沿能带贡献最大,是主要活性部位;同时给出了晶体热力学参数和温度之间的关系式并计算了晶体的晶格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化学 密度泛函理论(DFT) 周期性计算 态密度 热力学函数 高氯酸.四氨.双(5-硝基四唑)合钴()(BNC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