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牧交错区县域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以陕北神木县为例 被引量:52
1
作者 王晓峰 任志远 黄青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02-407,共6页
以陕北黄土高原长城沿线的神木县作为研究区 ,利用土地利用变化详查数据 ,并结合野外实际考察 ,分析了农牧交错地区土地利用结构互动变化的特征和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空间特征 ,并对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做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 :神木... 以陕北黄土高原长城沿线的神木县作为研究区 ,利用土地利用变化详查数据 ,并结合野外实际考察 ,分析了农牧交错地区土地利用结构互动变化的特征和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空间特征 ,并对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做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 :神木县各类用地中 :耕地 ,水域 ,未利用土地呈现减少趋势 ,但前两者减少幅度较大 ;其它用地都有增加 ,其中园地增长最快。引起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主要有政策 ,人口 ,以及经济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农牧交错带 驱动力分析 陕北神木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对象的连云港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高祥伟 费鲜芸 韩兵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1-87,共7页
以连云港海岸带为研究区,基于1978年和2010年两期Landsat影像,提取土地利用信息,分析土地利用特征及其动态变化过程;面向土地利用变化基本单元,进行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初,该地区的主要土地类型为耕地和盐田,共占... 以连云港海岸带为研究区,基于1978年和2010年两期Landsat影像,提取土地利用信息,分析土地利用特征及其动态变化过程;面向土地利用变化基本单元,进行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初,该地区的主要土地类型为耕地和盐田,共占研究区面积的67.14%;32 a间共有37.17%的土地发生了变化,盐田和耕地面积快速减少,水产养殖区和工矿企业用地快速增加,有限的林地资源在减少,滩涂围垦达面积46.55 km2,土地利用程度加深;变化的土地中,38.95%由经济结构调整驱动,发展潜力大;27.75%由政策驱动,存在诸多的社会和生态问题;20.49%由政策或者经济结构调整与生产力水平共同驱动,取得较好经济和社会效益;12.81%的土地由政策、人口及经济发展共同驱动。连云港海岸带土地利用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也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本研究对连云港市提高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云港海岸带 土地利用变化 驱动力分析 RS和GIS 面向对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云港海岸带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与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12
3
作者 谢宏全 高祥伟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52-57,共6页
随着人口的增加以及经济的发展,连云港市海岸带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不断加剧,研究土地利用/覆盖空间格局变化对促进沿海经济发展具有一定意义。利用3期TM/ETM遥感影像(1987年、2000年、2009年),采用目视解译方法完成土地利用/覆盖分类图,... 随着人口的增加以及经济的发展,连云港市海岸带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不断加剧,研究土地利用/覆盖空间格局变化对促进沿海经济发展具有一定意义。利用3期TM/ETM遥感影像(1987年、2000年、2009年),采用目视解译方法完成土地利用/覆盖分类图,运用ArcGIS软件获取了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分析数据,对连云港海岸带的土地利用/覆盖结构变化和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进行详细分析。选择了11个分析因子,运用浙江大学统计分析软件DPS9.5中主成分分析方法,计算得到相关系数矩阵、特征值及各个主成分的贡献率与累计贡献率,分析结果表明:影响连云港海岸带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力主要是经济发展、人口、港口货物吞吐量、水产品总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带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 驱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年胶州湾海岸带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与驱动力 被引量:10
4
作者 苏大鹏 刘健 胡刚 《海洋地质前沿》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3-58,共6页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不可再生的有限资源和宝贵财富。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and use and cover change)是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核心领域,也是"国际地圈与生物圈计划"的核心项目。胶州湾以其独特的自然...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不可再生的有限资源和宝贵财富。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and use and cover change)是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核心领域,也是"国际地圈与生物圈计划"的核心项目。胶州湾以其独特的自然环境与特征属性为周边地区提供了优越的发展条件,但其有限的土地资源和发展空间也成为本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制约条件。遥感影像是土地利用数据的主要来源,对其进行了大气校正、DEM合成等预处理,获得了能够满足解译要求的优质工作底图。结合胶州湾海岸带调查成果和胶州湾实际情况,建立了胶州湾海岸带土地利用/覆被的遥感分类系统;在此基础上,运用人机交互的方式对Landsat TM/ETM+影像进行解译,得到胶州湾海岸带2000年及2009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利用Arcgis空间分析功能,进行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动态检测。研究表明:2000—2009年,胶州湾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主要特征是耕地绝对数量减少,住宅交通运输用地等其他土地利用类型绝对数量增加,耕地主要向住宅交通运输用地转换;其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可以从对粮食安全、生态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等方面反映出来。今后需要进一步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模式,最终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双赢的区域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州湾 海岸带 土地利用 覆被变化 驱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东北农牧交错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杨卓 李全 +6 位作者 魏斌 牛健植 范志平 王红雷 韩洁春 张广分 邵文伟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12-216,221,共6页
采用赵哈林对东北农牧交错区的界定范围,选取内蒙古库伦旗,科尔沁左翼后旗以及辽宁西部的康平县和法库县四县为代表,利用1987年、1995年、2003和2007年4个时期土地利用数据,运用ArcGIS和ArcView,分析1987-2007年间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采用赵哈林对东北农牧交错区的界定范围,选取内蒙古库伦旗,科尔沁左翼后旗以及辽宁西部的康平县和法库县四县为代表,利用1987年、1995年、2003和2007年4个时期土地利用数据,运用ArcGIS和ArcView,分析1987-2007年间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农田和草地大幅度减少,未利用地用地面积显著增加,林地和建设用地保持较小增长,水域面积减少幅度不大。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的主要方向是农田转化为草地(转化面积为1060.88km2,占2007年草地面积的27.19%)和未利用地(转化面积为280.10km2)、林地转化为草地(转化面积77.95km2)、草地转化为未利用地(转化面积为1265.07km2)。人口压力和生态政策是影响该区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东北农牧交错区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驱动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海岸带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驱动力 被引量:31
6
作者 吴琛璐 王强 +1 位作者 董政 陈文惠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18-323,共6页
[目的]研究福建省海岸带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驱动力,促进沿海地区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并为土地利用政策制定提供参考。[方法]基于ArcGIS 10.2软件对研究区域2005—2015年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数据进行分析,并采用灰色关联度法对其... [目的]研究福建省海岸带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驱动力,促进沿海地区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并为土地利用政策制定提供参考。[方法]基于ArcGIS 10.2软件对研究区域2005—2015年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数据进行分析,并采用灰色关联度法对其驱动机制进行探讨。[结果](1)2005—2015年福建省海岸带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林地、水域和城乡、工矿、居民用地为主,草地和未利用土地所占比重较少;研究期间,福建省海岸带林地、水域和未利用土地面积减少,仅耕地和城乡、工矿、居民用地面积增加,草地面积基本不变;2005—2015年土地利用类型主要向城乡、工矿、居民用地转移。(2)福建省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主要受到社会经济发展驱动力的影响,其中社会富裕程度、技术驱动力和人口驱动力是主要因素。[结论]合理确定城市、镇域开发边界,划定大城市周边基本农田保护区域,划定林地、草地和水域等生态空间,是落实土地利用空间管理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带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 驱动力 ARCG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城海岸带土地利用与景观空间格局动态变化分析 被引量:20
7
作者 夏成琪 毋语菲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40-149,共10页
以盐城海岸带为研究对象,利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动态度和景观格局指数,分析该地区在近15 a内的土地利用与景观动态变化的规律,探究其驱动力因素。结果表明:整个研究期间,各景观面积占比大小分别为耕地>湿地>滩涂>林地>海洋... 以盐城海岸带为研究对象,利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动态度和景观格局指数,分析该地区在近15 a内的土地利用与景观动态变化的规律,探究其驱动力因素。结果表明:整个研究期间,各景观面积占比大小分别为耕地>湿地>滩涂>林地>海洋>居民区。研究区自然景观比重逐年下降,人工景观比重持续上升,主要表现为原生滩涂逐渐减少,耕地、湿地、居民区面积增加,其中滩涂面积变化最大,减少了292.4 km2。湿地、林地、耕地、居民区等人工景观无序扩张,导致其类型水平景观破碎化加剧、边界被割裂的程度加剧,景观复杂程度加大,进而导致整个盐城海岸带的景观水平格局指数反映出景观破碎化加剧,景观整体形状趋于复杂,景观多样性下降,分布变得不均衡。相关性分析表明滩涂、耕地、居民区的面积变化主要受到社会经济因素的驱动,湿地、海洋、林地的面积变化受到自然因素的驱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城 海岸带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 动态变化 驱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