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沿海重化工聚集区CCUS源汇匹配模型及优化——以粤西地区为例
1
作者 方小宇 熊鹏飞 +7 位作者 杨浦 郑益军 占乃大 陆江 李维鼎 张亚杰 李画 李绪深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7-216,共10页
广东省西部地区汇聚了一大批重化工企业,是我国比较典型的沿海重化工聚集区。近年来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沿海重化工聚集区CO_(2)减排压力紧迫,在该区域开展CCUS源汇匹配研究,合理部署CCUS集群,可显著降低CCUS经济成本,对于探索沿海... 广东省西部地区汇聚了一大批重化工企业,是我国比较典型的沿海重化工聚集区。近年来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沿海重化工聚集区CO_(2)减排压力紧迫,在该区域开展CCUS源汇匹配研究,合理部署CCUS集群,可显著降低CCUS经济成本,对于探索沿海地区“碳中和”路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为此,以广东省西部沿海地区(以下简称粤西)重化工聚集区为研究对象,基于该地区CO_(2)排放源和近海北部湾盆地地质特征,借助钻井和地震数据构建三维地质模型等,评估了北部湾盆地咸水层的CO_(2)封存潜力,进而以“最小支撑树法”构建了CCUS源汇匹配模型,并开展了CO_(2)咸水层地质封存源汇匹配研究,最后引入“节约里程法”对源—汇路径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1)北部湾盆地咸水层的CO_(2)封存潜力为251.6×10^(8) t;(2)涠西南、乌石、迈陈、福山和雷东凹陷具备作为CO_(2)封存点的地理优势;(3)源汇匹配模型揭示,在粤西地区有2条适宜的源汇路线,一是湛江市排放点(源)→乌石凹陷咸水层(汇),二是茂名市及阳江市排放点(源)→雷东凹陷(汇);(4)优化后实际建设管道长为430 km(优化率高达61.4%)、CCUS全流程成本为3118.80×10^(8)美元,捕集成本占比达87%。结论认为:(1)通过上述2条优化路线进行CO_(2)埋存,在2030—2060年运行期内,估算可盈利约55.95×10^(8)美元;(2)随着“碳中和”日程的接近以及捕集技术迭代、碳价持续上涨、CCUS成本不断下降等有利因素影响,上述源—汇优化路径的经济效益将更加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西地区 沿海重化工聚集区 CCUS CO_(2)离岸封存 源汇匹配 封存潜力 碳中和 咸水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沿海地区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 被引量:103
2
作者 吴莉 侯西勇 +1 位作者 徐新良 邸向红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07-216,F0003,共11页
为分析和预测山东省沿海区域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该文将景观格局指数作为评价土地利用变化模拟模型的基本指标;基于RS和GIS技术分析2000-2010年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的变化特征,并尝试CA-Markov模型预测土地利用变化,发现其在景观格... 为分析和预测山东省沿海区域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该文将景观格局指数作为评价土地利用变化模拟模型的基本指标;基于RS和GIS技术分析2000-2010年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的变化特征,并尝试CA-Markov模型预测土地利用变化,发现其在景观格局预测方面的不足,因而探索和提出Spatial-Markov模型,该模型不仅适合于土地利用变化模拟,也适合于景观格局过程分析。具体包括:1)基于2000、2005和2010年的Landsat影像进行土地利用分类,分析10a间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的变化特征,表明: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用地不断扩张而占用大量耕地,草地等又不断开垦为耕地;区域景观格局破碎化趋势显著,人为干扰加剧,各种景观类型的分布向均匀化发展;2)基于Logistic-CA-Markov模型,以11个变量、2000和2005年土地利用分类图为基础,模拟的2010年土地利用图与观测值相比较,虽然得到的Kappa系数较高(0.8530),但难以支持对景观格局特征的预测和分析;3)提出Spatial-Markov模型,基于2000和2005年土地利用分类图模拟2010年土地利用,模拟结果的Kappa系数高达0.8872,且景观格局指数也与观测值非常接近,因此,选择该模型预测2015和2020年的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4)预测结果表明,2010-2020年间耕地面积将继续减少,城镇、农村居民点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景观尺度除了分形维数,其他指数保持2000-2010年间的变化趋势,而在类型尺度,除水域和未利用地外,各种景观类型多个景观指数将总体保持原有的变化趋势。该研究可为山东沿海区域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参考,并为土地利用预测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 模型 山东沿海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半岛东北部滨浅海区表层沉积物粒度及矿物成分 被引量:18
3
作者 孔祥淮 刘健 +3 位作者 李巍然 王淑利 周良勇 梁源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1-29,共9页
对山东半岛东北部滨浅海区海底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和矿物组分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其物源及其粒度分布特征与沉积动力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本区表层沉积物主要来源于现代黄河物质,底质类型主要有黏土质粉砂、砂质粉砂和粉砂质砂3种类型,其... 对山东半岛东北部滨浅海区海底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和矿物组分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其物源及其粒度分布特征与沉积动力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本区表层沉积物主要来源于现代黄河物质,底质类型主要有黏土质粉砂、砂质粉砂和粉砂质砂3种类型,其中黏土质粉砂约占该区沉积物分布面积的60%以上,呈“Y”形由西北向东南展布。研究区沉积作用的主控因素是黄海沿岸流,各粒级组分的分布和粒度参数特征与海流的方向和强弱有明显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质类型 粒度参数 矿物组分 黄海沿岸流 山东半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半岛南部滨浅海区晚第四纪声学地层 被引量:12
4
作者 仇建东 张勇 +2 位作者 孔祥淮 徐刚 王双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10,共10页
通过对山东半岛南部滨浅海区高分辨率浅地层剖面的分析解译,将研究区晚第四纪的地层划分成具有层序意义的6个声学反射地层单元(SU1—SU6),通过典型浅地层剖面与研究区内QDZ03孔和QDZ01孔进行对比,发现声学反射地层单元的划分与钻孔岩心... 通过对山东半岛南部滨浅海区高分辨率浅地层剖面的分析解译,将研究区晚第四纪的地层划分成具有层序意义的6个声学反射地层单元(SU1—SU6),通过典型浅地层剖面与研究区内QDZ03孔和QDZ01孔进行对比,发现声学反射地层单元的划分与钻孔岩心沉积物沉积单元的划分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依据钻孔岩心沉积相特征和沉积物测年数据,我们认为SU1、SU3和SU5分别对应于氧同位素1期、3期和5期的海相沉积,SU2和SU4对应于氧同位素2期和4期的陆相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浅海区 浅部声学地层 山东半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沿海及近海地区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王红霞 郭玉贵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51-756,共6页
山东沿海与近海地区发育有多种地质灾害。通过对该地区存在的主要地质灾害进行系统的野外调查、统计与分析,编绘了研究区及邻域的地质灾害分布图,总结了各种地质灾害的空间发育特点。在成因分析的基础上,将研究区内的地质灾害划分为地... 山东沿海与近海地区发育有多种地质灾害。通过对该地区存在的主要地质灾害进行系统的野外调查、统计与分析,编绘了研究区及邻域的地质灾害分布图,总结了各种地质灾害的空间发育特点。在成因分析的基础上,将研究区内的地质灾害划分为地震、地面变形、边坡灾害、流体灾害、水土质变异、气相灾害、不稳定沉积和其它地质灾害因素8类,并进一步细分为33种。作者从地质灾害的形成动力、成生关系、成灾过程、成灾关联性、成灾可控性及其危害性出发,阐述了各种地质灾害的属性特征。为防灾减灾提供了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沿海与近海 地质灾害 类型 成因 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山东沿海地区生境质量时空演变 被引量:5
6
作者 殷婷婷 程琳琳 田超 《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80-390,403,共12页
以山东沿海地区为研究区域,基于2005、2010、2015、2018年土地利用数据并结合InVEST模型分析区域生境质量的时空演变特征;采用地理探测器探讨生境质量影响因素及驱动机制,并利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模型研究生境质量对土地利用的响应。结... 以山东沿海地区为研究区域,基于2005、2010、2015、2018年土地利用数据并结合InVEST模型分析区域生境质量的时空演变特征;采用地理探测器探讨生境质量影响因素及驱动机制,并利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模型研究生境质量对土地利用的响应。结果表明:2005—2018年,山东沿海地区生境质量水平相对较低,平均生境质量指数为0.303,整体呈下降趋势;空间分布呈现中部低、西北和西南部高的特征;土地利用程度对生境质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高程、坡度、植被覆盖度、人口密度、温度、湿度、国内生产总值、坡向、降雨;土地利用程度与生境质量呈显著负相关,在城市化水平高的地区,生境质量聚集程度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境质量 InVEST模型 地理探测器 双变量空间自相关 山东沿海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半岛东北部海洋牧场海域冬季海水流动的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2
7
作者 胡罗煜 翟方国 +6 位作者 刘子洲 李培良 顾艳镇 孙利元 李欣 陈栋 姜庆岩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2,共12页
为丰富山东半岛近岸海洋牧场海域水动力环境研究,本文利用2019年12月3日至2020年1月1日在山东半岛东北部4个海洋牧场获取的海流资料,应用功率谱分析、调和分析、余流主轴分析和相关分析,探讨冬季各海洋牧场的潮流、余流特征及其影响机... 为丰富山东半岛近岸海洋牧场海域水动力环境研究,本文利用2019年12月3日至2020年1月1日在山东半岛东北部4个海洋牧场获取的海流资料,应用功率谱分析、调和分析、余流主轴分析和相关分析,探讨冬季各海洋牧场的潮流、余流特征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各海洋牧场潮流由M2分潮潮流主导,受地形边界限制,各主要分潮潮流均为往复流,且潮流椭圆主轴平行岸线。(2)不同海洋牧场呈现不同的余流特征和影响机制。烟台安源海洋牧场余流大致垂直于岸线流向近岸,平均流速约为0.9~1.7cm/s;日平均流以经向流为主,与经向风呈显著正相关,海水受北风强迫在近岸堆积。威海瑜泰海洋牧场余流大致垂直于岸线流向外海,平均流速约为1.4~1.7 cm/s;日平均流亦以经向流为主,与经向风呈显著负相关,表层海水受北风强迫向近岸堆积,在近岸产生下降流,海面以下存在北向的离岸流。威海西港海洋牧场余流为东南向,平均流速约为2.5~3.0 cm/s,日平均流具有较为显著的正压性。荣成楮岛海洋牧场余流为东北向,平均流流速约为5.6~9.9 cm/s,日平均流表明海水沿桑沟湾南岸流出海湾,推测桑沟湾海水在湾内逆时针流动。研究成果利于进一步研究山东半岛邻近海域动力环境的多尺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牧场 潮流 余流 山东沿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沿岸海域海洋垃圾分布、组成和变化特征 被引量:16
8
作者 孙伟 汤宪春 +3 位作者 徐艳东 张焕君 刘元进 马建新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8期89-94,共6页
海洋垃圾主要包括海面漂浮垃圾、海滩垃圾和海底垃圾。根据2011~2015年的调查资料,分析了山东省8处典型近岸海域海洋垃圾的分布、组成和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山东省海滩垃圾数量密度为87 557个/km^2,质量密度为1 255.52 kg/km^2;大块/特... 海洋垃圾主要包括海面漂浮垃圾、海滩垃圾和海底垃圾。根据2011~2015年的调查资料,分析了山东省8处典型近岸海域海洋垃圾的分布、组成和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山东省海滩垃圾数量密度为87 557个/km^2,质量密度为1 255.52 kg/km^2;大块/特大块漂浮垃圾数量密度为58个/km^2;中块/小块漂浮垃圾数量密度为4 515个/km^2,质量密度为51.25 kg/km^2;海底垃圾平均数量密度为800个/km^2,质量密度为220.56 kg/km^2。海洋垃圾数量以塑料类最多,约占总量的54.16%。海洋垃圾来源以人类海岸活动的海洋垃圾数量最多,约占77.09%。山东省沿岸海域海洋垃圾除海滩垃圾质量密度外,其余各监测项目均高于中国东部沿海海域(ECS)监测数据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垃圾 山东沿海 分布 组成 变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鲁沿海地区离岸碳封存源汇匹配分析:以南黄海盆地为例
9
作者 赵化淋 庞凌云 +5 位作者 李清 陈建文 袁勇 梁杰 骆迪 王建强 《中国矿业》 2025年第9期118-132,共15页
在“双碳”目标驱动下,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成为碳减排关键手段。我国沿海省市工业聚集、二氧化碳排放量巨大,加之海域碳封存空间广阔、安全性高,因此,离岸碳封存模式日渐成为沿海地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选择。而源汇匹配... 在“双碳”目标驱动下,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成为碳减排关键手段。我国沿海省市工业聚集、二氧化碳排放量巨大,加之海域碳封存空间广阔、安全性高,因此,离岸碳封存模式日渐成为沿海地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选择。而源汇匹配作为离岸碳封存的核心环节,其优化程度直接决定减排效率与经济成本,对实现经济、高效减排降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聚焦苏鲁沿海地区与南黄海盆地的离岸碳封存源汇匹配问题,基于中国高空间分辨率排放网格数据库(CHRED)选取苏鲁沿海地区钢铁、化工、水泥、火电等行业碳排放数据,引入最小生成树算法构建了离岸碳封存源汇匹配模型,开展了苏鲁沿海地区离岸碳封存源汇匹配研究,求解了源汇匹配系统总成本,给出了最优管道运输路径,形成最优源汇匹配模式。研究认为,南黄海盆地烟台坳陷和青岛坳陷碳封存有利区与苏鲁沿海地区碳排放源呈现出良好的匹配特性,可满足未来30年碳减排需求,为离岸碳封存提供了地质基础;提出的源汇匹配模式单位运输成本0.0156美元/t/km,随着技术革新、碳价上涨等影响,提出的源汇匹配模式下的离岸碳封存发展路径经济效益将更加乐观。本研究为沿海省市构建“双碳”目标下的陆海统筹减排系统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有助于推动“岸碳入海”技术路径的规模化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封存源汇匹配 离岸二氧化碳地质封存 最小生成树算法 “双碳”目标 苏鲁沿海地区 南黄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