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0篇文章
< 1 2 3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 of polypropylene fiber and coarse aggregate on the ductility and fluidity of cemented tailings backfill 被引量:12
1
作者 YAN Rong-fu LIU Jia-ming +3 位作者 YIN Sheng-hua ZOU Long KOU Yong-yuan ZHANG Peng-qia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2期515-527,共13页
Adding polypropylene(PP)fibers and coarse aggregates has become a popular way to enhance the strength and stability of the cemented tailings backfilling(CTB)body.It is essential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tailings-ag... Adding polypropylene(PP)fibers and coarse aggregates has become a popular way to enhance the strength and stability of the cemented tailings backfilling(CTB)body.It is essential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tailings-aggregate ratio and fiber content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CTB samples.The comprehensive tests of the unconfined compressive strength(UCS),slump and microstructure were designed,and the regression models were established to characterize the effect of the strength,ductility and fluidity.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tailings-aggregate ratio of 5:5 and PP fiber content of 0.5 kg/m^(3) are the optimum point considering the UCS,cracking strain,peak strain and post-peak ductility.The tailings-aggregate ratio is consistent with the unary quadratic to the UCS and a linear model with a negative slope to the slump.Microstructural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PP fiber tends to bridge the cracks and rod-mill sand to serve as the skeleton of the paste matrix,which can enhance the compactness and improve the ductility of the CTB.The results presented here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understanding and application of coarse aggregates and fibers to improve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CT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mented tailings backfill polypropylene fiber coarse aggregate unconfined compressive strength postpeak ductility FLUID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CA的再生粗骨料制备过程环境影响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庆贺 赵亚云 +3 位作者 张信龙 孙立晔 陈勇 刘庆东 《混凝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9-43,50,共6页
为探究再生粗骨料制备过程的环境影响,采用生命周期评价(LCA)方法对再生粗骨料制备全过程进行评价,基于再生粗骨料和天然粗骨料制备体系,建立体系内各阶段的能源输入与污染物输出量,计算并对比再生粗骨料与天然粗骨料各阶段的环境影响,... 为探究再生粗骨料制备过程的环境影响,采用生命周期评价(LCA)方法对再生粗骨料制备全过程进行评价,基于再生粗骨料和天然粗骨料制备体系,建立体系内各阶段的能源输入与污染物输出量,计算并对比再生粗骨料与天然粗骨料各阶段的环境影响,进而建立骨料运距与环境影响的关系,确定影响再生粗骨料环境影响的原材料运距临界值。研究表明:再生粗骨料制备过程产生的人体健康损害影响最大,运距为80 km的再生粗骨料和天然粗骨料制备过程人体健康损害影响分别占总环境影响的52.48%和47.46%;再生粗骨料制备过程中运输阶段产生的环境影响最大,运距为15 km和80 km的再生粗骨料运输阶段环境影响分别占总环境影响的67.65%和91.78%;当再生粗骨料原材料运距小于17.15 km或再生粗骨料和天然粗骨料原材料运距相同且小于34.18 km时,骨料制造商可以选择制备与天然粗骨料品质相近的再生粗骨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粗骨料 材料运距 生命周期评价 环境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new measuring method for maximal length, width and thickness dimensions of coarse aggregates
3
作者 段跃华 张肖宁 吴传海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1年第6期2150-2156,共7页
In order to establish a new method for measuring the dimensions of coarse aggregates, five different-size flat and elongated (F&E) coarse aggregates were glued into two specimens by epoxy resin, respectively, and ... In order to establish a new method for measuring the dimensions of coarse aggregates, five different-size flat and elongated (F&E) coarse aggregates were glued into two specimens by epoxy resin, respectively, and slice images were obtained by X-ray CT, then the aggregates were extracted by the fuzzy c-means clustering algorithm. Attributions of the particle on different cross-sections were determined by the ‘overlap area method’. And unified three-dimensional Cartesian coordinate system was established based on continuous slice images. The coefficient values of spherical harmonics descriptor representing particles surface profile were gained, then each scanned particle was represented by 60×120 discrete points conformably with spherical harmonics descriptor. The chord length and direction angles were determined by the calculation. With the major axis (L) and orthogonal axis (W and T), the calculated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measured by caliper.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new L, W, and T dimension measuring method is able to take the place of the present manual measur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arse aggregate flat and elongated (F&E) aggregate X-ray CT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fuzzy c-means clustering overlap area method spherical harmonic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粗骨料超高性能混凝土与钢筋黏结性能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黄远 吴仁迪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0-179,共10页
在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中加入粗骨料可以有效地解决UHPC自身收缩大、成本高等问题.为了研究弯曲应力状态下含粗骨料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CA)与钢筋的黏结性能,对12根UHPC-CA搭接梁式试件进行4点弯曲加载试验,并采用钢筋开槽粘贴应变片... 在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中加入粗骨料可以有效地解决UHPC自身收缩大、成本高等问题.为了研究弯曲应力状态下含粗骨料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CA)与钢筋的黏结性能,对12根UHPC-CA搭接梁式试件进行4点弯曲加载试验,并采用钢筋开槽粘贴应变片的方式测量了沿搭接钢筋长度方向黏结应力,研究其分布规律.主要研究参数包括粗骨料粒径、粗骨料含量、搭接长度以及保护层厚度.试验结果表明,试件破坏以劈裂破坏为主.粗骨料对钢筋的黏结性能具有双重影响,一方面,骨料与钢筋的互锁机制能增强机械咬合力,提升黏结强度;另一方面,骨料的加入会增加材料的不均匀程度,对黏结性能产生不利影响.5~10 mm粒径的骨料对黏结性能的影响比10~15 mm粒径的骨料更显著,当骨料含量达到800 kg/m^(3)时,钢筋黏结应力沿搭接长度方向的分布变得更均匀.增大钢筋搭接长度和增加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均能增强对黏结强度的保持作用,从而提高试件的峰后黏结强度.提出了考虑粗骨料特征参数的UHPC-CA劈裂黏结强度计算表达式,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性能混凝土 粗骨料 黏结性能 梁式试验 搭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后锂渣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研究
5
作者 梁炯丰 胡子怡 +1 位作者 何春锋 程丽红 《混凝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8-101,107,共5页
为了研究高温后锂渣再生混凝土的抗火性能,对其抗压、劈裂抗拉和抗折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研究3种因素(不同温度、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和锂渣掺量)对锂渣再生混凝土试件质量损失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受热温度的升高,再生... 为了研究高温后锂渣再生混凝土的抗火性能,对其抗压、劈裂抗拉和抗折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研究3种因素(不同温度、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和锂渣掺量)对锂渣再生混凝土试件质量损失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受热温度的升高,再生混凝土的立方体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及抗折强度逐渐降低.再生粗骨料的增加使混凝土的抗压强度降低.高温加热后,随着锂渣掺量的增加,锂渣再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和抗折强度均先增大后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渣 再生粗骨料 高温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隧道开挖料制备高性能混凝土的力学和微观性能研究
6
作者 陈忠章 段木子 +2 位作者 蔡升宇 苏伟锋 李鹏飞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42,共9页
探讨了利用隧道开挖料中的岩石作为高性能混凝土粗骨料的可行性。当粗骨料对细骨料的替代率在40%以下时,高性能混凝土的流变学性能可达到规范要求,但7、28 d的抗压强度分别下降了22.2%、14.1%,抗折强度变化不大;基于试验结果,利用单纯... 探讨了利用隧道开挖料中的岩石作为高性能混凝土粗骨料的可行性。当粗骨料对细骨料的替代率在40%以下时,高性能混凝土的流变学性能可达到规范要求,但7、28 d的抗压强度分别下降了22.2%、14.1%,抗折强度变化不大;基于试验结果,利用单纯型重心设计法对高性能混凝土力学性能及流变性能进行了评价;根据紧密堆积理论模型计算了不同粗骨料产量下的堆积密实度,发现开挖粗骨料的针片状粒型改变了材料堆积状态,降低了高性能混凝土的堆积密实度,从而降低了高性能混凝土的抗压强度;采用扫描电镜技术,分析了开挖粗骨料和天然粗骨料高性能混凝土的微观结构,验证了开挖粗骨料高性能混凝土强度下降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材料工程 开挖粗骨料 高性能混凝土 紧密堆积理论 堆积密实度 界面过渡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再生混凝土大跨梁的变形性能与低碳评价
7
作者 肖建庄 潘玉珀 +10 位作者 王春晖 房海波 梁汝鸣 葛序尧 王璞瑾 关湘烁 徐浩林 宁甲乾 何尧 丁陶 肖绪文 《中国工程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9-141,共13页
在建筑固体废物(固废)激增、“双碳”目标推进的双重驱动下,全再生粗骨料混凝土(FRCAC,取代率为100%,简称全再生混凝土)在结构工程中的应用成为破解资源环境约束、重塑低碳结构体系的突破口。然而,现行规范体系因缺乏实际工况下的长期... 在建筑固体废物(固废)激增、“双碳”目标推进的双重驱动下,全再生粗骨料混凝土(FRCAC,取代率为100%,简称全再生混凝土)在结构工程中的应用成为破解资源环境约束、重塑低碳结构体系的突破口。然而,现行规范体系因缺乏实际工况下的长期实证数据,制约了FRCAC相关的技术更新和规模化应用进程。本文着眼“突破技术瓶颈、驱动规范升级、推动低碳应用”,率先以30 m跨度的FRCAC简支梁为工程原型开展前瞻性探索,旨在全面研究FRCAC结构的服役性能。FRCAC受压区边缘的最大压应力约为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的50%,能够模拟FRCAC构件在实际荷载作用下的受力状态,支持量化FRCAC结构在长期荷载‒环境耦合作用下的性能演化规律与低碳效益。设计并浇筑等配筋、等水胶比的FRCAC梁和普通混凝土(NAC)对照梁,构建覆盖“材料制备‒构件行为‒碳效益量化”全链条,追踪4年服役期内变形、裂缝、碳化深度等的演变过程,应用生命周期评价模型获得量化的碳吸收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同条件养护下FRCAC的弹性模量较NAC降低7.8%~14%,可通过预起拱方式补偿变形差异并满足结构变形要求;FRCAC梁表面的受弯裂缝数量较NAC梁增长8%,裂缝长度增长15%,但平均宽度基本一致;考虑服役期的碳吸收后,FRCAC梁的净碳排放降低7.69%。首次以工程原型实证了FRCAC在实际荷载‒环境耦合工况下的应用可行性,将促进结构工程低碳化的理论与工程发展,推动建筑固废从粗放化填埋转向高值化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再生粗骨料混凝土 30 m跨度工程原型梁 动态监测 生命周期评价 碳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tone-SAM的便携式粗集料级配智能检测
8
作者 张鸿 杨俊雅 +2 位作者 刘可心 张益鹏 程雪聪 《建筑材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81-590,共10页
为实现精确的粗集料级配检测,提出了一种便携式粗集料级配智能检测方法。采用知识蒸馏的策略对视觉大模型——分割一切模型(SAM)进行网络结构轻量化,嵌入神经网络分类器PP-HGNetV2为模型提供语义判断的能力,设计粗集料颗粒特征参数数学... 为实现精确的粗集料级配检测,提出了一种便携式粗集料级配智能检测方法。采用知识蒸馏的策略对视觉大模型——分割一切模型(SAM)进行网络结构轻量化,嵌入神经网络分类器PP-HGNetV2为模型提供语义判断的能力,设计粗集料颗粒特征参数数学表征算法,开发移动端应用程序,实现粗集料级配高通量检测。对5种粗集料级配场景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本研究方法对于粗集料颗粒的分割精度高于原始SAM模型,并且能够精确去除背景信息,粗集料颗粒关键参数提取结果准确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割一切模型(SAM) 粗集料级配 智能检测 移动端 工程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粗集料形态对沥青路面抗滑性能影响研究
9
作者 汪海年 李英凯 +2 位作者 王惠敏 李廉 宋浩然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32,共8页
为进一步明确粗集料形态特征与沥青路面抗滑性能的关系,基于AIMS II设备获取了3种岩性4种整形程度粗集料的梯度棱角、纹理指标、球度、形态综合指标等形态指标,采用摆式摩擦仪和激光扫描仪获取沥青混合料表层的B PN20、平均构造深度M T... 为进一步明确粗集料形态特征与沥青路面抗滑性能的关系,基于AIMS II设备获取了3种岩性4种整形程度粗集料的梯度棱角、纹理指标、球度、形态综合指标等形态指标,采用摆式摩擦仪和激光扫描仪获取沥青混合料表层的B PN20、平均构造深度M TD、形态参数、分形维数指标等抗滑性能评价指标,通过Pearson相关系数法建立粗集料形态指标与沥青混合料表层抗滑性能评价指标的关系。结果表明:混合粗集料加权期望梯度棱角值与路面B PN20值有较大相关度,相关系数达到0.9以上,建议在施工前提高粗集料的梯度棱角值,以确保沥青路面具有可靠的抗滑性能。研究成果有利于进一步改善沥青路面的抗滑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粗集料 形态特征 抗滑性能 Pearson相关系数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来源粗骨料混合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及其预测模型建立
10
作者 许开成 王文鹏 张立卿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86-94,共9页
粗骨料母材混凝土强度是影响再生混凝土强度的主要因素,但实际工程中使用的商品再生粗骨料的母材混凝土来源及强度未知。为用易测量参数为指标建立混合来源粗骨料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预测模型,本工作收集制备了五种不同来源的再生粗骨料... 粗骨料母材混凝土强度是影响再生混凝土强度的主要因素,但实际工程中使用的商品再生粗骨料的母材混凝土来源及强度未知。为用易测量参数为指标建立混合来源粗骨料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预测模型,本工作收集制备了五种不同来源的再生粗骨料和一种商品再生粗骨料,按照不同的比例混合制备再生混凝土并进行强度测量。通过分析母材混凝土原始强度与设计强度之比(η)和再生粗骨料表观密度(ρ)、吸水率(ω)的关系,将母材混凝土强度对再生混凝土强度的影响转化为ρ及ω对其的影响,建立了混合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预测公式。结果表明,混合再生混凝土破坏形式取决于所含低强度粗骨料的比例,当低强度骨料比例由低变高时,破坏从骨料破坏转换为骨料-砂浆界面破坏;将公式计算强度与试验中不同比例粗骨料混合的再生混凝土强度及商品粗骨料混合再生混凝土强度进行对比得出,建立的仅考虑单一因子ρ影响的公式的计算误差在10%以内,同时考虑ρ和ω双因子影响的公式的计算误差在6%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来源 母材混凝土强度 混合粗骨料再生混凝土 抗压强度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地聚物再生粗骨料混凝土力学性能及界面形貌
11
作者 陈波 王悦 华敏琦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96-702,共7页
为高效处理建筑固废堆积问题并推动绿色低碳胶凝材料的发展,本文研究了地聚物基再生粗骨料性能及其在全地聚物再生混凝土中的应用机制。采用粉煤灰等固废制备地聚物混凝土作母体,通过破碎母体制得地聚物基再生粗骨料,并以其取代天然粗... 为高效处理建筑固废堆积问题并推动绿色低碳胶凝材料的发展,本文研究了地聚物基再生粗骨料性能及其在全地聚物再生混凝土中的应用机制。采用粉煤灰等固废制备地聚物混凝土作母体,通过破碎母体制得地聚物基再生粗骨料,并以其取代天然粗骨料制备不同取代率的全地聚物再生粗骨料混凝土。通过扫描电镜等微观分析发现,地聚物基再生骨料与浆体间会发生“二次再地聚反应”。研究表明:全地聚物再生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普遍优于传统水泥基再生混凝土,且在高取代率下仍能保持较高的强度。全地聚物再生混凝土的界面过渡区更为致密,将传统水泥基再生混凝土中的薄弱部位转变为紧实部位,从而显著提升了全地聚物再生混凝土的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聚物 再生粗骨料 再生混凝土 全地聚物再生混凝土 二次再地聚反应 力学性能 界面过渡区 微观形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掺再生粗骨料和再生微粉混凝土的早期力学性能 被引量:2
12
作者 毕钰 秦拥军 +3 位作者 罗玲 姚子祺 刘凤超 阳毅恒 《硅酸盐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23-633,共11页
针对建筑固废利用率较低的问题,本文对使用不同获取方式和取代方式的再生微粉与再生粗骨料制备的混凝土抗压强度进行了试验研究,并建立了同时掺入再生微粉和再生粗骨料混凝土的早期抗压强度时变规律预测模型,并分析了制备混凝土的碳足... 针对建筑固废利用率较低的问题,本文对使用不同获取方式和取代方式的再生微粉与再生粗骨料制备的混凝土抗压强度进行了试验研究,并建立了同时掺入再生微粉和再生粗骨料混凝土的早期抗压强度时变规律预测模型,并分析了制备混凝土的碳足迹。研究包括超量取代与常量取代的对比,以及研磨获取的再生微粉与筛分获取的再生微粉的对比。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压汞法对混凝土试样进行了微观测试,分析了混凝土强度变化微观层面的原因。结果表明,再生微粉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比再生粗骨料明显。随着再生微粉掺量从0%增加到30%(质量分数),试块早期抗压强度的发展逐渐减慢,孔隙率则迅速增加,且多害孔的占比也会增加。此外,以再生微粉和再生粗骨料取代率为参数建立的再生混凝土早期抗压强度时变规律预测模型拟合程度良好,可在工程实践中作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微粉 再生粗骨料 抗压强度 碳足迹 预测模型 微观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灰改性全煤矸石粗骨料混凝土力学性能和微观结构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景宏君 郭美蓉 +3 位作者 单俊伟 叶万军 高萌 崔源泉 《功能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18-2027,共10页
针对全取代煤矸石粗骨料混凝土力学性能差的问题,本研究通过硅灰改性的方式,采用宏观力学性能试验,探究硅灰对全煤矸石粗骨料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的影响规律。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建立劈裂抗拉强度与抗压强度的经验换算方... 针对全取代煤矸石粗骨料混凝土力学性能差的问题,本研究通过硅灰改性的方式,采用宏观力学性能试验,探究硅灰对全煤矸石粗骨料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的影响规律。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建立劈裂抗拉强度与抗压强度的经验换算方程,同时结合核磁共振技术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从微观角度阐述硅灰对全煤矸石粗骨料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硅灰可以改善全煤矸石粗骨料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劈裂抗拉强度,掺量在10%附近,混凝土力学性能最优,建立的强度换算方程具有一定的实用性;硅灰主要细化了混凝土的有害孔和多害孔,提升了全煤矸石粗骨料混凝土的强度,不同孔隙半径的积分面积与全煤矸石粗骨料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定量关系主要为线性关系,有害孔为指数关系;硅灰掺入全煤矸石粗骨料混凝土后水化产物结构更加稳定,消耗了界面过渡区范围内的Ca(OH)_(2),生成的三维C-S-H凝胶和钙矾石作为骨架结构桥连了煤矸石粗骨料与砂浆基体,细化并减少了混凝土内部孔隙与微裂缝是混凝土强度提高的主要原因。低掺量的硅灰将全煤矸石粗骨料混凝土强度等级提升后完全可以用于当地的大中修工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煤矸石粗骨料混凝土 硅灰 力学性能 孔隙结构 微观形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粉煤灰掺量对全再生粗骨料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祥花 劳国威 +3 位作者 郑述芳 宁璠 许瑞天 陈宗平 《硅酸盐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31-539,共9页
为制备满足工作性能要求的全再生粗骨料自密实混凝土,以粉煤灰掺量(20%、30%、40%、50%、70%,质量分数)和水胶比(0.36、0.40、0.45)为设计变量,制备了11组全再生粗骨料自密实混凝土拌合物,对其开展了坍落扩展度、流动时间T 500和J环扩... 为制备满足工作性能要求的全再生粗骨料自密实混凝土,以粉煤灰掺量(20%、30%、40%、50%、70%,质量分数)和水胶比(0.36、0.40、0.45)为设计变量,制备了11组全再生粗骨料自密实混凝土拌合物,对其开展了坍落扩展度、流动时间T 500和J环扩展度等工作性能试验,分析了粉煤灰掺量和水胶比对全再生粗骨料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掺入适量的粉煤灰可提高全再生粗骨料自密实混凝土的流动性能,当粉煤灰掺量达到30%时,混凝土坍落扩展度最大可达到755.0 mm;当粉煤灰掺量从20%增大到40%时,混凝土的填充性能呈下降趋势,离析率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建议全再生粗骨料自密实混凝土合理粉煤灰掺量为20%~30%。基于试验结果,建立了适用于全再生粗骨料自密实混凝土坍落扩展度的非线性回归模型,计算值与试验值吻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粗骨料混凝土 自密实混凝土 粉煤灰 水胶比 工作性能 坍落扩展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字图像处理与概率统计方法的VCA_(mix)研究 被引量:12
15
作者 吴文亮 王端宜 +1 位作者 张肖宁 李智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792-1795,共4页
粗集料骨架间隙率VCAmix是沥青混合料试件的重要体积参数之一.应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采用红色石料作为粗集料,普通石料作为细集料,利用颜色的对比精确区分粗、细集料;进一步对试件做薄片切割,采用概率统计理论,推导了由多幅二维截面图... 粗集料骨架间隙率VCAmix是沥青混合料试件的重要体积参数之一.应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采用红色石料作为粗集料,普通石料作为细集料,利用颜色的对比精确区分粗、细集料;进一步对试件做薄片切割,采用概率统计理论,推导了由多幅二维截面图像上的粗集料面积比计算三维空间中粗集料体积比的方法;并对如何确定薄片数量,及其与保证率之间的关系做出了说明和验证.结果显示,40片薄片能够满足工程精度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沥青混合料 粗集料骨架间隙率 数字图像处理 概率统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Ca/Si比的C-S-H凝胶产物在抑制AAR中的作用 被引量:11
16
作者 魏风艳 吕忆农 +1 位作者 兰祥辉 许仲梓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4年第4期98-102,共5页
碱是混凝土发生碱-集料(AAR)反应的重要因素之一。许多资料报道低Ca/Si比的C-S-H凝胶对碱有强烈的吸附作用。从C-S-H凝胶的组成出发,指出低Ca/Si比的C-S-H凝胶在抑制AAR中的作用,解释了低Ca/Si的C-S-H凝胶对碱的吸附能力强的原因及其影... 碱是混凝土发生碱-集料(AAR)反应的重要因素之一。许多资料报道低Ca/Si比的C-S-H凝胶对碱有强烈的吸附作用。从C-S-H凝胶的组成出发,指出低Ca/Si比的C-S-H凝胶在抑制AAR中的作用,解释了低Ca/Si的C-S-H凝胶对碱的吸附能力强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为在实际工程应用中掺加混合材来抑制AAR反应,提高混凝土耐久性有重大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SI比 C-S-H凝胶 AAR 碱-集料 吸附作用 辅助性胶凝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碳强化再生粗骨料对其混凝土力学强度及体积稳定性的影响
17
作者 钱如胜 叶志波 +4 位作者 张云升 赵儒泽 孔德玉 杨杨 聂海波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93-98,共6页
采用废弃混凝土制备再生骨料,并对骨料进行固碳强化,制备高性能再生骨料混凝土,有利于“固废”和“固碳”双重环保。本工作制备了天然骨料混凝土(NCA-Concrete)、再生骨料混凝土(RCA-Concrete)和固碳强化再生骨料混凝土(CRCA-Concrete)... 采用废弃混凝土制备再生骨料,并对骨料进行固碳强化,制备高性能再生骨料混凝土,有利于“固废”和“固碳”双重环保。本工作制备了天然骨料混凝土(NCA-Concrete)、再生骨料混凝土(RCA-Concrete)和固碳强化再生骨料混凝土(CRCA-Concrete),探究固碳强化再生粗骨料(CRCA)对其混凝土力学强度和体积稳定性的影响及机理。结果表明:固碳强化可减小混凝土中再生骨料的界面过渡区(ITZ)宽度,提高ITZ和砂浆显微硬度,降低CRCA孔隙率;固碳强化再生骨料能提升其混凝土(28 d)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和抗折强度,与RCA-Concrete相比,提升幅度分别为13.52%、8.49%和7.37%;固碳强化再生骨料亦可提升其混凝土体积稳定性,CRCA-Concrete后期(12 d)干燥收缩低于RCA-Concrete,其各龄期自收缩均低于NCA-Concre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粗骨料 固碳强化 微结构 力学性能 收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物理整形对再生粗骨料形貌特征影响的研究
18
作者 申景涛 黄新宇 +3 位作者 马昆林 谢友均 龙广成 胡明文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12-1120,共9页
物理整形是再生粗骨料强化的重要方法之一。为了综合评价物理整形对再生粗骨料形态特征的影响,为再生粗骨料的制备及高品质利用提供研究基础,研究了物理整形对再生粗骨料物理性能的影响。通过集料图像测量系统(AIMS)采集不同整形时间的... 物理整形是再生粗骨料强化的重要方法之一。为了综合评价物理整形对再生粗骨料形态特征的影响,为再生粗骨料的制备及高品质利用提供研究基础,研究了物理整形对再生粗骨料物理性能的影响。通过集料图像测量系统(AIMS)采集不同整形时间的再生粗骨料典型形态特征参数,基于主成分分析方法将圆度、球度、细长度和扁平度组合成了整体形态因子,将棱角度、粗糙度和分形维数组合成表面形态因子,分析整形对再生粗骨料的形态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物理整形显著降低了再生粗骨料的空隙率、吸水率和压碎指标,改善了再生粗骨料性能。随着物理整形时间增加,再生粗骨料的整体形态因子增大,而表面形态因子先降低后增大。再生粗骨料的整体形态因子增大,则粗骨料的整体形状趋于球形,粗骨料的堆积密实程度越好,整体形态因子的增大是堆积空隙率降低的主要原因;表面形态因子降低,则粗骨料表面形态越规则。物理整形使再生粗骨料的整体形态较天然粗骨料更近似于球形,但不能使再生粗骨料表面形态比天然粗骨料更规则,且随整形时间延长,再生粗骨料可能发生二次破碎使颗粒表面更不规则,从而造成表面形态因子增大。通过物理整形强化再生粗骨料时,可根据粗骨料表面形态因子的变化来合理控制整形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粗骨料 物理整形 形态特征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粗集料棱角性及其对沥青混合料性能影响研究
19
作者 于浩 杨杰 +2 位作者 何兆益 秦旻 杨志强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6-34,44,共10页
为评价粗集料的棱角性并研究其对混合料性能的影响规律,利用Image-pro plus数字图像处理软件分析了集料样本数量和摆放面的合理性,对不同料源和不同加工工艺的粗集料进行了棱角性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试验。结果表... 为评价粗集料的棱角性并研究其对混合料性能的影响规律,利用Image-pro plus数字图像处理软件分析了集料样本数量和摆放面的合理性,对不同料源和不同加工工艺的粗集料进行了棱角性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试验。结果表明:粗集料的棱角性与石料的加工特性和料源特性密切相关。高强度石料能更好地抵抗破碎和磨损,保持良好的棱角性;多级破碎工艺可增加集料颗粒的破碎面,形成更多棱角,从而提高粗集料的棱角性;粗集料的棱角性对AC-20沥青混合料性能有显著影响。随着平均棱角参数由1.076 4增加到1.082 5、1.083 2、 1.129 1,混合料的动稳定度分别提高了12.9%、15.8%、 55.6%,弯拉应变则分别增加了6.3%、8.5%、 17.5%;提高粗集料棱角性有利于提升混合料高温和低温性能,但相同压实功下,棱角性强的集料更难压密,导致空隙增大,降低混合料的水稳定性,因此对于粗集料棱角性较高的沥青混合料,施工中应优化压实工艺,以获得良好的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路用性能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 粗集料 棱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形粗集料三维离散元马歇尔仿真试件的构建与应用
20
作者 邬金麒 纪伦 +3 位作者 郭宏斌 程郅策 刘济玮 谭忆秋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3,共13页
为提高沥青铺面工程的质量控制技术能力,采用CT扫描获取粗集料形状,生成实形粗集料颗粒模型群组,再使用离散元软件生成具有粗集料形状和级配组成特征的沥青混合料仿真试件,探讨数字仿真试验,继而实现沥青混合料质量的数字化管控。通过4... 为提高沥青铺面工程的质量控制技术能力,采用CT扫描获取粗集料形状,生成实形粗集料颗粒模型群组,再使用离散元软件生成具有粗集料形状和级配组成特征的沥青混合料仿真试件,探讨数字仿真试验,继而实现沥青混合料质量的数字化管控。通过4种不同接触行为:粗集料本体、砂浆-砂浆、集料-砂浆、集料-集料,与骨架结构复合构建生成马歇尔仿真试件;采用间接拉伸劈裂试验验证了模型试件的准确性,并结合质量控制典型状况进行了应用和分析。以沥青混合料低温性能为例,进行配合比优化的等体积、等质量替换性能比较的仿真试件应用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三维离散元构建的马歇尔试件可有效模拟间接拉伸力学行为,并可区分质量控制过程中的典型状况;从劈裂强度和断裂能角度分析发现,等体积替换方式较等质量替换方式更接近原级配的劈裂试验性能;较大粒径范围的粗集料形貌与混合料结构联系更加紧密。实形粗集料三维离散元马歇尔仿真试件可以应用于沥青混合料的质量控制中,具有显著效果,能够使工程管控工作的开展更加方便快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集料 离散元 仿真试件 接触行为 质量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