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部平原矿区复垦土壤微生物多样性驱动土壤多功能性变化 被引量:2
1
作者 马静 华子宜 +3 位作者 尤云楠 朱燕峰 张琦 陈浮 《土壤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28-542,共15页
土地复垦是高潜水位矿区土壤生产力恢复的重要手段,但多数复垦土壤肥力等功能低下,复垦土壤多功能性形成与恢复的微生物学机制缺少深入认知。为此,本研究选取山东省邹城市东滩矿区复垦9年、12年、15年和18年等4个复垦年限和1个对照样,... 土地复垦是高潜水位矿区土壤生产力恢复的重要手段,但多数复垦土壤肥力等功能低下,复垦土壤多功能性形成与恢复的微生物学机制缺少深入认知。为此,本研究选取山东省邹城市东滩矿区复垦9年、12年、15年和18年等4个复垦年限和1个对照样,共采集75个0~20 cm表层土样,测定有机碳等18个土壤物理化学生物指标,探究复垦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土壤多功能性之间互作关系及多功能性变化的微生物学机制。结果表明:(1)土地复垦显著改善了矿区土壤多功能性,复垦18年土壤多功能性几乎达到对照样水平,其中土壤有机碳、pH、有效磷和大多数酶活性是多功能性的重要影响因子;(2)微生物群落多样性随复垦年限增加呈现显著增长,但丰富度表现迥异,细菌丰富度在复垦12年后增长率趋于平缓,真菌丰富度仅复垦18年有显著增加。(3)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正向作用于网络复杂程度,增强了物种之间关联,从而提高多功能性。相比真菌,细菌网络复杂程度对复垦土壤多功能性恢复的影响更大。本研究揭示了东部平原矿区复垦土壤多功能性恢复的驱动机制,对深入理解复垦土壤微生物区系发育与功能演替及质量管护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复垦 微生物群落 共现网络 土壤多功能性 高潜水位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潜水位采煤沉陷区资源化、能源化、功能化利用构想与实践 被引量:10
2
作者 袁亮 徐良骥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5-74,共10页
高潜水位矿区井工开采往往造成地表大面积沉陷积水,矿区生态环境发生变化,沉陷区国土资源由以土地资源为主转变为水资源为主、水土资源共存的局面。目前,采煤沉陷区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可再生能源开发、多能互补利用和废弃矿井抽水蓄... 高潜水位矿区井工开采往往造成地表大面积沉陷积水,矿区生态环境发生变化,沉陷区国土资源由以土地资源为主转变为水资源为主、水土资源共存的局面。目前,采煤沉陷区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可再生能源开发、多能互补利用和废弃矿井抽水蓄能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巨大发展潜力,采煤沉陷区国土空间功能也需结合现有条件重新定位与建构。在此背景下,提出高潜水位采煤沉陷区资源化、能源化和功能化利用构想。系统阐述了“三化”面临的科学问题,如采煤沉陷水域水资源量和水生态环境演变规律、地表残余变形规律;“三化”涉及的关键技术与模式,包括监测与评价技术,如“天-空-地-水-井”一体化协同监测技术体系、采煤沉陷区水生态环境调查评价方法、采煤沉陷区建设场地地基稳定性评价方法,以及治理利用技术及模式,如采煤沉陷区水生态环境修复技术模式、采煤沉陷区水资源保持与高效利用技术模式、水资源区域协调开发与高效利用技术模式、风光互补模式、制氢-合成氨-掺氨燃烧发电模式、废弃矿井抽水蓄能模式、农业用地功能构建(复垦地土壤重构)技术、建设用地功能构建(采空区注浆地基加固)技术、生态用地功能构建(地表水系重构与生态湿地建设)技术;并从产业融合、资金筹集、科技创新、区域统筹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潜水位 采煤沉陷区 资源化 能源化 功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潜水位矿区土地利用和碳储量时空变化规律与预测 被引量:5
3
作者 徐良骥 贺震东 +2 位作者 刘潇鹏 张坤 吴满毅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55-365,共11页
高潜水位矿区采矿活动及城镇化发展会导致土地利用类型明显变化,进而影响矿区的固碳能力。采用潘谢矿区2002-2021年5期土地利用数据,利用FLUS(Future Land Use Simulation)模型,选取了采矿、社会经济和气候环境等方面数据作为驱动因子,... 高潜水位矿区采矿活动及城镇化发展会导致土地利用类型明显变化,进而影响矿区的固碳能力。采用潘谢矿区2002-2021年5期土地利用数据,利用FLUS(Future Land Use Simulation)模型,选取了采矿、社会经济和气候环境等方面数据作为驱动因子,分别预测了自然发展和生态保护两种情景下2028年土地利用变化,再结合InVEST(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radeoffs)模型,计算了潘谢矿区2002-2021年的历史碳储量以及2028年不同情景下的未来碳储量,并对潘谢矿区碳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2002-2021年潘谢矿区土地利用变化表现为耕地不断减少,湿地和建筑用地持续增加,其中耕地减少了147.93 km^(2),湿地和建筑用地分别增加了71.01 km^(2)和75.76 km^(2)。在此期间,潘谢矿区碳储量减少了1.62×10^(5)t,减少幅度为3.83%,其中在2018-2021年碳储量下降最快。(2)预测结果显示,2028年2种情景下研究区内土地利用变化均为湿地和建筑用地持续增加,耕地不断减少。但相较于自然发展情景,生态保护情景下矿区内耕地受到保护,面积有所增加,湿地和建筑用地的增长减缓。与2021年相比,自然发展情景下的碳储量减少了0.74×10^(5)t,生态保护情景下的碳储量减少了0.53×10^(5)t。研究结果表明,受采煤沉陷和城镇发展影响,沉陷湿地和建筑用地扩张导致耕地减少是碳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采取生态保护措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缓碳储量的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潜水位矿区 土地利用变化 FLUS模型 InVEST模型 碳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潜水位采煤沉陷区微塑料赋存特征及风险评估 被引量:1
4
作者 葛建华 丁雨薇 +4 位作者 李佳 张万 马东坡 任雪 张世文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327-2335,共9页
为探明高潜水位采煤沉陷区微塑料污染赋存特征及其环境风险,选取安徽省淮南市春申湖、舜耕湿地公园两个典型采煤沉陷区为研究区域,采集了表层水体,底泥及周边农田土壤样品,采用体视显微镜、扫描电镜、红外光谱对微塑料尺寸、形状、颜色... 为探明高潜水位采煤沉陷区微塑料污染赋存特征及其环境风险,选取安徽省淮南市春申湖、舜耕湿地公园两个典型采煤沉陷区为研究区域,采集了表层水体,底泥及周边农田土壤样品,采用体视显微镜、扫描电镜、红外光谱对微塑料尺寸、形状、颜色及丰度等赋存特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采集的样本中多为纤维微塑料和薄膜微塑料,类型主要以聚乙烯,聚丙烯为主,颜色以黄色和透明为主,粒径大多小于500μm.采煤沉陷区的地表水丰度范围为0.77~7.1pcs/L,沉积物微塑料的丰度范围为540~2800pcs/kg,周边农田土壤微塑料的丰度范围为380~2380pcs/kg.采用污染负荷指数(PLI)模型进行评估,地表水和农田土壤的风险评估都为于Ⅰ级,属于轻微污染,而沉积物中的微塑料风险评估为Ⅱ级,属于中度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采煤沉陷区 高潜水位 表层水体 土壤 沉积物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煤沉陷松散层变形研究现状与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许时昂 吴海波 +1 位作者 欧元超 席超强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6999-7013,共15页
开采沉陷是煤炭资源井工开采所面临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其中松散层变形是东部高潜水位矿区生态修复和西部生态脆弱区保护所关注的重点,获得沉陷变形参数对推动开采减损、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借助CiteSpace文献计量软... 开采沉陷是煤炭资源井工开采所面临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其中松散层变形是东部高潜水位矿区生态修复和西部生态脆弱区保护所关注的重点,获得沉陷变形参数对推动开采减损、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借助CiteSpace文献计量软件,基于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数据库进行可视化分析,通过对该研究方向近30年主要研究力量、研究热点和现状趋势量化统计与分析,详细地阐述了该方向的研究现状,简要概述了沉陷成因、理论分析、室内试验、数值模拟及原位实测等方面开展的研究内容。从多学科交叉促进理论研究发展、多方法联合建立高精度动态监测、发展与创新测试装备和技术等方面对其未来趋势进行了展望,提出“空-天-地-孔”一体化监测平台的建设与运营,以期通过多维度、网格化立体数据的获取,进一步掌握松散层内部变形特征与传递机理,为实施“源头控制”和“过程治理”理念和评价废弃矿井CO_(2)封存地质条件提供基础数据与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散层变形 文献计量 矿区复垦 开采沉陷 高潜水位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水情背景下北京平原朝阳—通州沉降区地面沉降特征及其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韩红闪 朱琳 +2 位作者 郭高轩 李炳华 卢灿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26-1338,共13页
地面沉降是北京地区突出的地质灾害,严重威胁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研究地面沉降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本文以北京平原朝阳—通州沉降区为研究对象,先基于Sentinel-1 A/B卫星降轨数据,利用PS-InSAR(persistent scatters InS... 地面沉降是北京地区突出的地质灾害,严重威胁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研究地面沉降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本文以北京平原朝阳—通州沉降区为研究对象,先基于Sentinel-1 A/B卫星降轨数据,利用PS-InSAR(persistent scatters InSAR)技术获取了研究区2019年1月—2021年12月地面沉降特征,再采用动态时间规整(DTW)算法定量分析了地面沉降与不同层位地下水位之间的响应关系,并进一步量化了不同深度地下水抽取诱发地面沉降的贡献率。结果表明:1)2019—2021年朝阳—通州地区地面沉降连片发展,年均沉降速率超过50 mm/a的沉降严重地区主要分布在朝阳区东部和通州区北部,其中最大沉降速率达到91 mm/a。2)朝阳—通州地区可压缩层厚度区域分布差异,为地面沉降的发生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地质条件。整体上来看可压缩层厚度大小与地面沉降速率成正比,研究区地面沉降速率大于80 mm/a的永久散射体(PS)点所在位置处的可压缩层厚度均大于180 m,且主要处于可压缩层厚度200~220 m的地区。3)地面沉降与不同层位地下水位时间序列响应不同,埋深为50~180 m的承压含水层水位与地面沉降响应程度相对较高,其中92.00和121.42 m深度下地下水位与地面沉降时序的响应程度最高,反映出该层位的地下水位变化是造成沉降的主要诱发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沉降 PS-INSAR DTW 朝阳—通州 地下水位 影响因素 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物元可拓法的高潜水位煤矿区土地损毁程度评价 被引量:3
7
作者 李超 崔瑞豪 +3 位作者 张曦 张曦元 马晋明 王培俊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7-97,共11页
高潜水位煤矿区井工开采造成了地面塌陷积水、农田减产等情况,但积水农田的损毁程度、损毁范围较难获取;加之高潜水位煤矿区采煤沉陷土地具有典型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因此,科学进行土地损毁程度评定成为矿区土地复垦方案编制和受损农民... 高潜水位煤矿区井工开采造成了地面塌陷积水、农田减产等情况,但积水农田的损毁程度、损毁范围较难获取;加之高潜水位煤矿区采煤沉陷土地具有典型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因此,科学进行土地损毁程度评定成为矿区土地复垦方案编制和受损农民补偿标准制定的理论基础。采用熵权法确定积水时长、下沉深度、倾斜变形(东西方向,南北方向)、曲率(东西方向,南北方向)、水平变形(东西方向,南北方向)和水平移动(东西方向,南北方向)10种指标的权重,将极限条件法和可拓评价方法相结合,对芡实地、水稻玉米田和莲藕池共计34个评价单元的土地损毁程度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芡实地总面积为444.7hm^(2),中度损毁面积为135.7hm^(2),占比30.51%;水稻玉米田总面积为747.2hm^(2),整体属于轻度损毁状态;莲藕池总损毁面积为562.6 hm^(2),中度损毁面积为151.8 hm^(2),占比26.98%;研究区整体土地损毁程度较好。研究结论为科学确定土地损毁程度及范围提供理论支撑,对地区土地复垦方案编制及损毁补偿标准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损毁 熵权法 物元可拓法 年内水频率指数(AWFI) 高潜水位 煤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潜水位平原区采煤塌陷地复垦土壤形态发育评价 被引量:23
8
作者 胡振琪 李玲 +1 位作者 赵艳玲 冯新伟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5-101,共7页
土壤的形态特征含有丰富的环境信息,是环境变化与生态重建的重要依据,可以推断土壤发育的强弱。矿山复垦土壤为人造新土壤,可能构造出不同的土壤形态,复垦土壤形态特征的研究对复垦土壤生产力的提高和复垦技术的革新具有重要意义。该文... 土壤的形态特征含有丰富的环境信息,是环境变化与生态重建的重要依据,可以推断土壤发育的强弱。矿山复垦土壤为人造新土壤,可能构造出不同的土壤形态,复垦土壤形态特征的研究对复垦土壤生产力的提高和复垦技术的革新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高潜水位平原区采煤塌陷地复垦土壤为研究对象,探讨定量评价复垦土壤形态发育状况。研究采用实地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依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用土壤剖面描述标准,构建了复垦土壤形态发育评价体系,进行土壤形态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形态发育指数HI(土层发育指数)和WPDI(土壤权重剖面发育指数)能够较好的反映复垦土壤与当地原状土壤的发育程度差异:复垦土壤土层发育指数HI和土壤权重剖面发育指数WPDI平均值分别为0.57、0.56,而当地原状土壤HI和WPDI的平均值为0.68、0.69,表明复垦土壤形态发育程度相对较弱;HI曲线形状异于原状土壤,表层HI高于其他土层,不同复垦方式的WPDI显示的发育程度序列为:充填复垦(外源土)>挖深垫浅>挖深垫浅(泥浆泵)>充填复垦(粉煤灰、煤矸石等);随复垦时间的延长,复垦土壤发育程度呈现增长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复垦 土壤形态发育评价 土层发育指数 权重剖面发育指数 高潜水位平原区采煤塌陷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区地表动态沉陷模拟与复垦耕地率分析 被引量:26
9
作者 肖武 胡振琪 +3 位作者 李太启 王凤娇 李慧 刘坤坤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26-128,共3页
针对高潜水位煤矿区采煤塌陷地稳沉后再复垦存在的复垦率低、复垦成本高、复垦难度大等问题,选取恒源煤矿某采区为研究对象,在分析采前地面地形特征的基础上,结合煤矿开采计划,对地表动态沉陷过程进行了模拟,并分析了煤炭开采影响下地... 针对高潜水位煤矿区采煤塌陷地稳沉后再复垦存在的复垦率低、复垦成本高、复垦难度大等问题,选取恒源煤矿某采区为研究对象,在分析采前地面地形特征的基础上,结合煤矿开采计划,对地表动态沉陷过程进行了模拟,并分析了煤炭开采影响下地面土地利用变化的动态过程。在沉陷情景模拟的基础上,将地表动态沉陷信息与地面原始地形信息结合,比较了各开采阶段无源复垦条件下的复垦耕地率,定量揭示了各阶段沉陷积水面积与复垦耕地面积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煤塌陷地 土地复垦 动态模拟 高潜水位矿区 开采沉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潜水位采煤沉陷区人居环境与生态重构关键技术:以安徽淮北绿金湖为例 被引量:39
10
作者 刘辉 朱晓峻 +9 位作者 程桦 苏丽娟 戴良军 郑刘根 方申柱 姜春露 张琼 孙庆业 李玉 李栋衍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4021-4032,共12页
以两淮高潜水位矿区为代表的我国东部大量采煤沉陷积水区的形成,严重影响了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城中采煤沉陷区水土资源撂荒、生态系统紊乱、人居环境恶化已成为制约城市建设的三大瓶颈,严重阻碍了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 以两淮高潜水位矿区为代表的我国东部大量采煤沉陷积水区的形成,严重影响了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城中采煤沉陷区水土资源撂荒、生态系统紊乱、人居环境恶化已成为制约城市建设的三大瓶颈,严重阻碍了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为解决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发展问题,通过分析高潜水位采煤沉陷区地表沉陷积水演化规律和生态损害特征,基于开采沉陷原理和“采复一体化”理论,提出了地表沉陷积水动态预测方法,构建了沉陷区地形改造分区重构数学模型;研发了沉陷区边采边复施工、水循环与水资源调控、建筑分区设计、水土流失控制与基质改良、水陆复合生态系统重构等关键技术;探索了城中采煤沉陷区人居环境与生态一体化治理新模式,并以淮北绿金湖沉陷区为工程背景,开展了工程实践。研究表明:①融合Knothe时间函数和水量平衡模型参数,可实现开采任意时刻地表沉陷积水深度、积水面积、积水体积和最大库容的精准预测,最大相对误差为9.7%;②依据土方量平衡条件,建立了采前地形重构数学模型,将沉陷治理区划分为以地表沉陷盆地中央为中心、两侧对称的中央挖深、边界垫浅4个特征区域,土地闲置时间由14个月缩短至8个月,为高潜水位采煤沉陷区“挖深垫浅”超前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③研发了环保疏浚退水及人工湿地尾水处理系统、底泥一体化机械深度干化系统、高填筑围埝多级装配式退水系统等成套施工关键技术,退水效率提高了17%,节约排泥场面积5260 m^(2);④提出了“平整地建筑-斜坡地水土保持-浅水区水生植被-深水区生态渔业”沉陷区分区治理技术,实现了沉陷区水土资源的100%高效利用;⑤与引江济淮、生态走廊、绿金城市等重大民生工程相结合,探索了集市场运作、科学修复、可持续运营于一体的沉陷区综合治理新模式,为城中采煤沉陷区生态环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潜水位矿区 沉陷积水 地形重塑 人居环境 生态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黄河泥沙充填复垦采煤沉陷地技术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46
11
作者 胡振琪 王培俊 邵芳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88-295,共8页
为探寻适合中国东部高潜水位平原矿区的土地复垦新技术,该文选取济宁市北部试验场为研究对象,介绍了引黄河泥沙充填复垦采煤沉陷地的新技术,包括技术工艺流程、复垦后地貌景观、复垦土壤剖面状况、复垦土壤理化性状以及复垦农田生产力... 为探寻适合中国东部高潜水位平原矿区的土地复垦新技术,该文选取济宁市北部试验场为研究对象,介绍了引黄河泥沙充填复垦采煤沉陷地的新技术,包括技术工艺流程、复垦后地貌景观、复垦土壤剖面状况、复垦土壤理化性状以及复垦农田生产力。结果表明:1)短距离引黄河泥沙充填复垦技术在济宁市北部试验场得到了成功应用,土地复垦率为100%,耕地面积恢复率达95%,证明了引黄河泥沙充填复垦技术的可行性;2)黄河泥沙充填复垦土壤剖面的保水保肥性能存在一定的不足,复垦农田的表层(0-20 cm)、中层(〉20-50 cm)和底层(〉50-80 cm)土壤的含水量、全氮、速效钾、有机质含量以及表层(0-20 cm)土壤的有效磷含量均小于对照农田相应层的含量,且复垦农田土壤全氮和有机质较为缺乏,限制了农作物的生长;3)实地测产发现充填复垦农田的产量只有对照农田的一半左右,说明需要对充填复垦工艺进行革新和复垦土壤进行改良。论文在分析引黄充填技术可行性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需要革新的4个方面:复垦土壤剖面重构的革新、水沙快速分离的充填排水工艺革新、动水条件下高效取沙设备的优选与革新以及远距离管道输沙技术参数优选。引黄河泥沙充填复垦技术对滨黄河流域的河南、山东等省很多矿区的采煤沉陷地都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复垦 矿区 泥沙 高潜水位 采煤沉陷地 黄河 理化性状 农田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地下水位影响的现浇混凝土梯形渠道冻胀破坏力学分析 被引量:28
12
作者 肖旻 王正中 +2 位作者 刘铨鸿 王羿 葛建锐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91-97,共7页
地下水的补给与迁移是高地下水位渠道的冻胀破坏的主要影响因素。该文提出了一种考虑地下水位影响的梯形渠道衬砌冻胀力分布计算方法,推导出地下水位影响的渠道基土冻胀强度和冻结深度分布的计算公式,并得到现浇混凝土衬砌的截面最大弯... 地下水的补给与迁移是高地下水位渠道的冻胀破坏的主要影响因素。该文提出了一种考虑地下水位影响的梯形渠道衬砌冻胀力分布计算方法,推导出地下水位影响的渠道基土冻胀强度和冻结深度分布的计算公式,并得到现浇混凝土衬砌的截面最大弯矩和最易破坏截面位置的解析表达式。从整体与局部2个方面定量分析梯形渠道衬砌冻胀力分布的不均匀性,为渠道的抗冻性能评价和断面优化提供了定量指标,结果表明:渠深越浅,坡板倾角越小,冻胀力分布越均匀,越不易发生破坏,揭示了宽浅式梯形渠道抗冻性能良好的原因。以塔里木灌区某梯形渠道为原型,对不同地下水埋深的渠道冻胀特征和受力进行了分析,并与观测资料进行了对比,其中基土冻深的计算值与观测值之间的最大相对误差为3.5%,估算最大弯矩所在截面的位置为距离坡顶63.9%坡板长处,与灌区实地调查结果基本相符,表明了方法的实用性和合理性。最后,对高地下水位梯形渠道的冻害机理进行了分析,该研究可为高地下水位现浇混凝土梯形渠道衬砌的抗冻设计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 渠道 冻土 冻胀 高地下水位 塔里木灌区 冻害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平原高潜水位采煤塌陷土地复垦的人工湿地规划──以徐州市九里人工湿地规划为例 被引量:19
13
作者 渠俊峰 李钢 张绍良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7-30,共4页
平原区高潜水位采煤塌陷土地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地势低洼,土壤接近饱和湿度,为人工湿地的规划建设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结合平原采煤塌陷土地开发复垦,对平原高潜水位采煤塌陷区进行水、土资源的优化配置,规划建设人工湿地,改善矿区城... 平原区高潜水位采煤塌陷土地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地势低洼,土壤接近饱和湿度,为人工湿地的规划建设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结合平原采煤塌陷土地开发复垦,对平原高潜水位采煤塌陷区进行水、土资源的优化配置,规划建设人工湿地,改善矿区城市的生态环境,推进采煤塌陷土地的综合效益的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原 高潜水位 塌陷土地 湿地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采煤塌陷型湿地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4
作者 常江 于硕 冯姗姗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25-128,共4页
由于人类采矿活动产生的采煤塌陷型湿地是我国东部高潜水位地区的一类特殊湿地,其面大、量广,直接影响煤炭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对其进行生态恢复和治理利用已成为社会及学界关注的重点。从形成机理、特征、空间分布等方面介绍了我国采煤... 由于人类采矿活动产生的采煤塌陷型湿地是我国东部高潜水位地区的一类特殊湿地,其面大、量广,直接影响煤炭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对其进行生态恢复和治理利用已成为社会及学界关注的重点。从形成机理、特征、空间分布等方面介绍了我国采煤塌陷型湿地的现状,分析其类型及治理模式;从湿地水环境恢复、植被及土壤环境恢复、景观规划与设计、湿地构建技术等方面归纳了采煤塌陷型湿地的研究进展,依据目前中国采煤塌陷型湿地的研究特点及研究动态,展望了未来的研究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煤塌陷型湿地 高潜水位 人工湿地 生态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放废物处置库新疆雅满苏和天湖预选地段地下水同位素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被引量:4
15
作者 郭永海 李娜娜 +3 位作者 周志超 董建楠 张明 刘淑芬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76-382,共7页
高放废物地质处置是将高放废物与人类环境安全隔离的有效途径。高放废物处置库的围岩通常为低渗透的岩体,其安全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围岩对核废物的屏障功能和作为核素迁移载体的裂隙水运动特征。因此,开展处置库场址水文地质评价工作... 高放废物地质处置是将高放废物与人类环境安全隔离的有效途径。高放废物处置库的围岩通常为低渗透的岩体,其安全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围岩对核废物的屏障功能和作为核素迁移载体的裂隙水运动特征。因此,开展处置库场址水文地质评价工作尤为重要。新疆雅满苏和天湖预选地段是我国高放废物处置库预选地段之一。花岗岩是选定的围岩。在过去的3年里,为了认识该地段地下水的形成机制和更新能力,提供该区处置库场址筛选和评价的依据,在该区开展了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和地下水样品采集。根据调查结果和样品测试数据,本文主要讨论了该地段地下水同位素特征及其水文地质意义,结果表明,地下水δ~2H值主要分布在10.6‰至-82.5‰之间,平均值-46.1‰;δ^(18)O值主要分布在10.2‰至-9.8‰‰之间,平均值-2.06‰;地下水氚含量在<1TU^46.1TU之间。地下水δ~2H和δ^(18)O散点图显示,二者主要落在大气降水线的附近和下方,表明区内地下水主要源自当地现代降水的补给,并经受了强烈的蒸发作用,且深部地下水交替能力明显弱于浅部地下水。这一认识为该区处置库选址和场址评价提供了重要水文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放废物处置库 水文地质 同位素 地下水 雅满苏和天湖地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潜水位采煤沉陷区土地损毁程度评价 被引量:14
16
作者 程琳琳 赵云肖 陈良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1期253-260,共8页
土地损毁程度评价是采煤沉陷区土地复垦方案编制和受损农民补偿标准制定的重要依据。该文以东滩煤矿为例,在系统梳理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划分评价单元,采用基于模糊意见集中决策的序关系分析法(G1法)确定指标权重,针对... 土地损毁程度评价是采煤沉陷区土地复垦方案编制和受损农民补偿标准制定的重要依据。该文以东滩煤矿为例,在系统梳理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划分评价单元,采用基于模糊意见集中决策的序关系分析法(G1法)确定指标权重,针对高潜水位矿区的特点,将极限条件法和可拓评价方法相结合,对其2014—2018年开采造成的采煤沉陷区的土地损毁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拟损毁的土地面积总共为1 675 hm^2,其中轻度损毁面积为968.2 hm^2,中度损毁面积为379.53 hm^2,重度损毁面积为327.27 hm^2。与简单的以积水状况确定损毁程度的经验方法比较表明,经验做法往往低估了高潜水位采煤沉陷区土地的损毁水平。该研究为东滩煤矿科学合理编制土地复垦方案、确定受损农民补偿标准提供了支持,为同类型的其他高潜水位采煤沉陷区土地损毁程度的评价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复垦 煤矿 沉陷区 土地损毁程度评价 高潜水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潜水位采煤沉陷地复垦治理对策研究 被引量:21
17
作者 杨光华 胡振琪 +2 位作者 赵艳玲 杨耀淇 余洋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1-95,共5页
介绍了高潜水位采煤沉陷地煤粮复合、耕地损毁及复垦治理情况,指出了现有政策条件下采煤沉陷耕地报损核减制度缺失、征收补偿标准不合理、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土地流转政策缺乏以及多重税费企业负担重是该区复垦治理中存在的... 介绍了高潜水位采煤沉陷地煤粮复合、耕地损毁及复垦治理情况,指出了现有政策条件下采煤沉陷耕地报损核减制度缺失、征收补偿标准不合理、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土地流转政策缺乏以及多重税费企业负担重是该区复垦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创新性提出了建立高潜水位采煤沉陷耕地报损核减政策及相关配套政策是从根本上解决政府、企业和失地农民最大困难的治本之策,并从增强土地保护意识、提升开采和复垦技术水平、加大复垦治理政策和资金支持角度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潜水位 采煤沉陷区 复垦治理 耕地报损核减政策 补偿标准 配套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原始地形的采煤沉陷积水范围确定方法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瑞娅 肖武 +3 位作者 史亚立 陈慧玲 李文玉 袁冬竹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43-147,共5页
高潜水位矿区采煤沉陷后,将导致大面积积水,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工农业生产以及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目前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过程中需要对未来沉陷积水范围进行预测,常规做法是根据预计的下沉等值线和当地潜水位埋深确定采煤沉陷后的... 高潜水位矿区采煤沉陷后,将导致大面积积水,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工农业生产以及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目前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过程中需要对未来沉陷积水范围进行预测,常规做法是根据预计的下沉等值线和当地潜水位埋深确定采煤沉陷后的积水范围,由于没有考虑原始地形的影响,通过这种简单预测所获得的积水范围往往与实际积水范围有所差异。本文利用GIS提供的空间分析功能,将原始地形纳入地表沉陷分析中确定了煤炭开采后地面将出现的积水区域范围,并通过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获取实际积水信息,对以上两种方法确定的沉陷积水范围进行了精度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考虑原始地形后确定的沉陷积水范围与传统未考虑原始地形方法相比,其面积相对精度提高了约13%,位置精度也由传统方法的106提高到58,因此考虑原始地形确定沉陷积水范围的方法更加科学合理,且更贴近于实际情况,这将为采煤沉陷地复垦规划与方案提供精确的基础数据,从而促进复垦工作的实施与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潜水位 沉陷积水范围 原始地形 GIS 遥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兴隆庄采煤塌陷蓄水区降水量与地下水位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任晨曦 李玲 +3 位作者 林洪孝 张英杰 杨丹 袁娜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69-71,78,共4页
为解决矿区水资源紧缺现象,规划利用塌陷蓄水区水资源成为首选,而掌握塌陷蓄水区水文情况,是塌陷区水资源合理规划利用的前提。以兴隆庄采煤塌陷蓄水区为例,收集整理了蓄水区附近5个水文站1956-2008年降水量及14个地下水观测站1988-200... 为解决矿区水资源紧缺现象,规划利用塌陷蓄水区水资源成为首选,而掌握塌陷蓄水区水文情况,是塌陷区水资源合理规划利用的前提。以兴隆庄采煤塌陷蓄水区为例,收集整理了蓄水区附近5个水文站1956-2008年降水量及14个地下水观测站1988-2008年地下水位的资料,进行降水量与地下水位分析。结果表明:塌陷蓄水区降水的年度和年内分布不均匀,丰水期和枯水期交替出现。地下水动态类型属于入渗-径流-开采型,随季节和降水量的变化呈现周期性变化,年内变化规律为"下降-上升-下降"3个阶段,地下水流向为东北到西南方向。降水与地下水位关系较为密切,降水量的变化和地下水位年变幅的变化过程趋势一致,且具有滞后性,降水量与延缓1个月的地下水位的线性关系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塌陷蓄水区 降水 地下水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乌海地下水水位上升原因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陈建生 陈亚飞 +3 位作者 谢飞 徐燚 王彦超 江巧宁 《水资源保护》 CAS CSCD 2016年第3期1-9,共9页
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最干旱的乌海地区地下水水位近几年来持续上升,地下水溢出地表形成了一些水泡子,部分居民房屋地基遭受到渗水的浸泡。分析乌海地区渗水、地下水、地表水、降水中的同位素与水化学成分,结合水量平衡分析与地质构造特点... 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最干旱的乌海地区地下水水位近几年来持续上升,地下水溢出地表形成了一些水泡子,部分居民房屋地基遭受到渗水的浸泡。分析乌海地区渗水、地下水、地表水、降水中的同位素与水化学成分,结合水量平衡分析与地质构造特点,对乌海地下水水位上升的原因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乌海地区降水与地下水的δ18O-δD关系点分布没有落在同一条蒸发线上,当地降水对乌海地区的地下水没有补给;乌海地区南北向断裂带上地下水的δ18O与δD值比东西向断裂带上的富集,溶解总固体(TDS)小于1 g/L,与乌海地区的涌水一致,由此推测乌海地下水水位上升主要是因为南北向断裂带涌水所致;鄂尔多斯地区地下水的3He/4He与3H分析结果表明,岩石圈中的高导低速层可能是深循环地下水的导水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水位上升 地下水补给源 高导低速层 同位素特征 乌海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