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22篇文章
< 1 2 2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HRIMP dating of volcanic rock in the Zhangwu-Heishan area, West Liaoning province, China: Its relationship with coal-bearing strata 被引量:2
1
作者 Cai Houan XU Debin +1 位作者 Li Baofang Shao Longyi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I CAS 2011年第5期701-708,共8页
The Zhangwu-Heishan area is located to the east of the Fuxin-Yixian Basin and is mostly covered with volcanic rock. At various periods, different geologists had varying opinions about their age and periods of volcanic... The Zhangwu-Heishan area is located to the east of the Fuxin-Yixian Basin and is mostly covered with volcanic rock. At various periods, different geologists had varying opinions about their age and periods of volcanic eruptions, especially on sequences between volcanic rock and main coal-bearing strata, which affect the direction of searching for coal, as well as prospecting the entire research area. During our study, we carried out detailed field investigations in this research area: observed and recorded the main representative outcrops of volcanic rock. We collected over 20 volcanic rock samples and tested the Sensitive High Resolution Ion Microprobe II (SHRIMP If) U-Pb isotope age of 11 samples. The age of our volcanic rock samples ranged between 56.0 ± 2.9 and 132.3 ± 2.3 Ma. After taking earlier investigations into consideration, we concluded that, except for a suite of paleogene olivine basalt, the volcanic rock in the Zhangwu-Heishan area is younger than the coal-bearing Shahai Formation. It is therefore most unlikely to find coal seams equivalent to those of the early Cretaceous Shahai Formation in Fuxin Basin below vol- canic roc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st Liaoning provinceZhangwu-Heishan areaVolcanic rockSHRIMP U-Pb isotopic agecoal-bearing strat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ypes,composition and diagenetic evolution of authigenic clay minerals in argillaceous limestone of sepiolite-bearing strata:A case study of Mao-1 Member of Middle Permian Maokou Formation,eastern Sichuan Basin,SW China
2
作者 SONG Jinmin WANG Jiarui +12 位作者 LIU Shugen LI Zhiwu LUO Ping JIANG Qingchun JIN Xin YANG Di HUANG Shipeng FAN Jianping YE Yuehao WANG Junke DENG Haoshuang WANG Bin GUO Jiaxin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SCIE 2024年第2期351-363,共13页
The types,occurrence and composition of authigenic clay minerals in argillaceous limestone of sepiolite-bearing strata of the first member of the Middle Permian Maokou Formation(Mao-1 Member)in eastern Sichuan Basin w... The types,occurrence and composition of authigenic clay minerals in argillaceous limestone of sepiolite-bearing strata of the first member of the Middle Permian Maokou Formation(Mao-1 Member)in eastern Sichuan Basin were investigated through outcrop section measurement,core observation,thin section identification,argon ion polishing,X-ray diffraction,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energy spectrum analysis and laser ablation-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mass spectrometry.The diagenetic evolution sequence of clay minerals was clarified,and the sedimentary-diagenetic evolution model of clay minerals was established.The results show that authigenic sepiolite minerals were precipitated in the Si4+and Mg2+-rich cool aragonite sea and sepiolite-bearing strata were formed in the Mao-1 Member.During burial diagenesis,authigenic clay minerals undergo two possible evolution sequences.First,from the early diagenetic stage A to the middle diagenetic stage A1,the sepiolite kept stable in the shallow-buried environment lack of Al3+.It began to transform into stevensite in the middle diagenetic stage A2,and then evolved into disordered talc in the middle diagenetic stage B1and finally into talc in the period from the middle diagenetic stage B2to the late diagenetic stage.Thus,the primary diagenetic evolution sequence of authigenic clay minerals,i.e.sepiolite-stevensite-disordered talc-talc,was formed in the Mao-1 Member.Second,in the early diagenetic stage A,as Al3+carried by the storm and upwelling currents was involved in the diagenetic process,trace of sepiolite started to evolve into smectite,and a part of smectite turned into chlorite.From the early diagenetic stage B to the middle diagenesis stage A1,a part of smectite evolved to illite/smectite mixed layer(I/S).The I/S evolved initially into illite from the middle diagenesis stage A2to the middle diagenesis stage B2,and then totally into illite in the late diagenesis stage.Thus,the secondary diagenetic evolution sequence of authigenic clay minerals,i.e.sepiolite-smectite-chlorite/illite,was formed in the Mao-1 Member.The types and evolution of authigenic clay minerals in argillaceous limestone of sepiolite-bearing strata are significant for petroleum geology in two aspects.First,sepiolite can adsorb and accumulate a large amount of organic matters,thereby effectively improving the quality and hydrocarbon generation potential of the source rocks of the Mao-1 Member.Second,the evolution from sepiolite to talc is accompanied by the formation of numerous organic matter pores and clay shrinkage pores/fractures,as well as the releasing of the Mg2+-rich diagenetic fluid,which allows for the dolomitization of limestone within or around the sag.As a result,the new assemblages of self-generation and self-accumulation,and lower/side source and upper/lateral reservoir,are created in the Middle Permian,enhancing th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efficienc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piolite-bearing strata authigenic clay minerals diagenetic evolution Mao First Member of Middle Permian Sichuan Bas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 intelligent automatic correlation method of oilbearing strata based on pattern constraints:An example of accretionary stratigraphy of Shishen 100 block in Shinan Oilfield of Bohai Bay Basin,East China
3
作者 WU Degang WU Shenghe +1 位作者 LIU Lei SUN Yide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SCIE 2024年第1期180-192,共13页
Aiming at the problem that the data-driven automatic correlation methods which are difficult to adapt to the automatic correlation of oil-bearing strata with large changes in lateral sedimentary facies and strata thic... Aiming at the problem that the data-driven automatic correlation methods which are difficult to adapt to the automatic correlation of oil-bearing strata with large changes in lateral sedimentary facies and strata thickness,an intelligent automatic correlation method of oil-bearing strata based on pattern constraints is formed.We propose to introduce knowledge-driven in automatic correlation of oil-bearing strata,constraining the correlation process by stratigraphic sedimentary patterns and improving the similarity measuring machine and conditional constraint dynamic time warping algorithm to automate the correlation of marker layers and the interfaces of each stratum.The application in Shishen 100 block in the Shinan Oilfield of the Bohai Bay Basin shows that the coincidence rate of the marker layers identified by this method is over 95.00%,and the average coincidence rate of identified oil-bearing strata reaches 90.02% compared to artificial correlation results,which is about 17 percentage point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existing automatic correlation methods.The accuracy of the automatic correlation of oil-bearing strata has been effectively improv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il-bearing strata automatic correlation contrastive learning stratigraphic sedimentary pattern marker layer similarity measuring machine conditional constraint dynamic time warping algorith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沿空侧向覆岩结构改性防冲机理与实践 被引量:1
4
作者 谭云亮 张修峰 +4 位作者 范德源 刘学生 朱斯陶 牟宗龙 陈洋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9-223,共15页
无煤柱(或小煤柱)开采已得到广泛应用,随着开采深度增加,当侧空覆岩存在坚硬岩层时,大能量动力事件频发,冲击地压显现日趋严重,已成为制约深部煤炭资源开采的主要瓶颈之一。围绕沿空侧向覆岩结构改性防冲机理与实践开展研究,主要包括:... 无煤柱(或小煤柱)开采已得到广泛应用,随着开采深度增加,当侧空覆岩存在坚硬岩层时,大能量动力事件频发,冲击地压显现日趋严重,已成为制约深部煤炭资源开采的主要瓶颈之一。围绕沿空侧向覆岩结构改性防冲机理与实践开展研究,主要包括:构建了沿空工作面覆岩结构力学模型,提出了上位覆岩等效载荷估算方法,揭示了下位覆岩结构特征及演化规律;获得了沿空工作面下位覆岩运动对煤体内应力的定量表征方法,提出了以煤体的静载支承应力及关键层断裂产生的扰动应力之和与煤体强度比值大小为致灾指数的覆岩致灾关键层判识方法;定义了覆岩关键结构失稳致灾力学判据,综合分析应力状态和冲击倾向性指数对“发生冲击地压”的隶属度实现了侧空覆岩致灾风险评级;给出了侧空覆岩结构改性方法及防冲流程,并在新巨龙6305工作面开展了工程实践。结果表明,6305工作面实施侧空覆岩结构主动改性后,微震事件频次增幅33.3%,平均每个事件能量降幅23.5%;煤体应力集中程度显著降低,最大降幅约27.2%;沿空巷道围岩变形量明显减小,最大减小约104.7%;侧空覆岩致灾关键层得到消除,冲击地压的可能性等级为由“很可能”降为“不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 冲击地压 沿空巷道 覆岩结构 致灾 主动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击载荷下叠合岩层巷道围岩的应力演化数值模拟研究——基于岩层运动并行计算系统StrataKing
5
作者 岑子豪 王学滨 +1 位作者 薛承宇 张钦杰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9-67,共9页
煤系地层属于典型的层状沉积岩层,这在传统连续介质模型中不能被较好反映。为了探究冲击载荷下叠合岩层巷道围岩的应力演化规律,采用以拉格朗日元与离散元耦合连续-非连续方法为基础发展的岩层运动并行计算系统StrataKing,基于理想化模... 煤系地层属于典型的层状沉积岩层,这在传统连续介质模型中不能被较好反映。为了探究冲击载荷下叠合岩层巷道围岩的应力演化规律,采用以拉格朗日元与离散元耦合连续-非连续方法为基础发展的岩层运动并行计算系统StrataKing,基于理想化模型分析了巷道上表面附近应力波的叠加。阐明了应力波叠加导致顶板开裂机理,并且探讨了冲击载荷幅值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在原始压应力波传至巷道上表面附近测点后,该测点的最大主应力刚开始呈下降-上升-下降的变化趋势,这是由原始压、拉应力波不同时刻的叠加不同导致的;由于次级应力波的波长较原始应力波的小,次级压、拉应力波的单独作用更明显,它们的叠加使巷道上表面附近测点能产生更低和更高的最大主应力,甚至导致顶板开裂;冲击载荷幅值越大,近似阶梯增长阶段中拉裂纹平均发展速度越快,巷道围岩最终开裂范围越大,巷道围岩平衡越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ataKing 冲击载荷 巷道围岩 叠合岩层 应力演化 应力波叠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层控制的全柱状学术思想与实践
6
作者 许家林 朱卫兵 +11 位作者 轩大洋 王晓振 秦伟 金洪伟 鞠金峰 胡国忠 谢建林 屈庆栋 吴仁伦 汪锋 何昌春 李竹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6-179,共14页
岩层控制是通过控制采动岩层破断运动来减轻或消除采动损害的一门科学,目的是为了保障煤炭安全、高效、绿色开采。传统岩层控制研究思想与方法存在2方面局限:对覆岩进行均化而不能抓住主要矛盾,仅关注局部岩层运动而缺乏对全地层覆岩运... 岩层控制是通过控制采动岩层破断运动来减轻或消除采动损害的一门科学,目的是为了保障煤炭安全、高效、绿色开采。传统岩层控制研究思想与方法存在2方面局限:对覆岩进行均化而不能抓住主要矛盾,仅关注局部岩层运动而缺乏对全地层覆岩运动的研究。针对这些问题,在关键层理论应用研究过程中,形成了岩层控制的“全柱状”学术思想,其内涵包括2方面:一是“抓主要矛盾”,找到对岩层运动起主要控制作用的关键层(即主要矛盾),避免对覆岩均化处理。二是“关注全局”,将采动覆岩作为整体研究,充分考虑关键层所处的复杂地层场景条件可能对关键层破断的影响,从整个岩层移动角度研究矿压显现、水与瓦斯运移、开采沉陷等。按照全柱状学术思想研究岩层控制时,首先需要获取研究区域内不同开采尺度(矿井、采区、工作面及块段)地层的钻孔“全柱状”,即包含从开采煤层直到地表所有岩层信息的全取心完整柱状,根据研究区域内多个钻孔柱状的关键层判别,形成研究区域内岩层赋存特征的整体画像,避免仅采用局部柱状或综合柱状,也不能对全柱状进行均化处理。充分考虑原岩应力、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水体载荷、开采部署等多种具体场景因素可能导致的关键层受载差异与破断异常,以及不同区域柱状关键层位置的变化可能对岩层运动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建立关键层运动与各种采动损害的联系,据此分析问题发生机理并提出针对性的岩层控制方法。全柱状学术思想推进了岩层控制理论发展与实践创新,解决了压架、突水、沉陷等灾害防控的系列工程难题,取得了显著成效。利用全柱状学术思想取得的岩层控制理论创新主要包括:揭示了采动覆岩卸荷膨胀累积效应,建立了采动覆岩“关键层-松散层拱”结构模型,提出了基于关键层位置的导水裂隙带高度预计方法,建立了基于关键层结构的地表沉陷预计方法,为工程应用奠定了基础。全柱状学术思想在工程应用方面的典型实例包括:找出了浅埋煤层沟谷上坡段、松散承压含水层下等特定条件下开采压架的根本原因,彻底解决了压架防治工程难题;量化关键层位置对“导高”的影响,解决了顶板异常突水防治难题;提出了煤层群卸压瓦斯的“三带”分布,指导了卸压瓦斯抽采实践;研发了覆岩隔离注浆充填技术,创建了地面钻孔一注式高效充填绿色开采新模式,解决了地表沉陷控制等难题,已得到全面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柱状 关键层 卸荷膨胀累积效应 岩层控制 绿色开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与煤系铀矿产协同勘查技术方法
7
作者 魏迎春 张昀 +4 位作者 李新 曹代勇 王安民 靳亮亮 宁树正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6-224,共9页
煤与煤系铀矿产协同勘查已成为矿产资源勘查的重要方向,为提高找矿效率和节约勘查成本,基于煤与煤系铀矿产的基本特征、勘查技术方法的有效性和勘查工程布置的经济性,分析了煤与煤系铀矿产赋存的基本特征。研究表明:①分析了煤系铀矿产... 煤与煤系铀矿产协同勘查已成为矿产资源勘查的重要方向,为提高找矿效率和节约勘查成本,基于煤与煤系铀矿产的基本特征、勘查技术方法的有效性和勘查工程布置的经济性,分析了煤与煤系铀矿产赋存的基本特征。研究表明:①分析了煤系铀矿产的基本特征,煤系中煤层和铀矿产表现为下煤上铀(煤系砂岩型铀矿)或铀煤同层产出(煤型铀矿)的空间分布关系,煤中铀主要的赋存方式为有机质螯合或束缚,砂岩中的铀主要的赋存方式为铀矿物、吸附铀和含铀矿物。②基于煤系铀矿产勘查技术手段的有效性,提出了煤炭勘查工作已完成区和煤与煤系铀矿产勘查新区2种情况下的煤与煤系铀矿产协同勘查技术手段:在煤炭勘查工作已完成区,充分利用煤炭勘查资料,筛选自然伽马测井曲线高异常层段和区域,利用γ能谱测井验证煤系铀矿化信息,圈定煤系铀矿的普查区,按照煤系铀矿勘查技术手段分阶段选择相应的技术手段;在煤与煤系铀矿产勘查新区,煤与煤系铀矿产协同勘查技术手段在煤炭勘查技术手段的基础上,增加对煤系铀矿有效响应的放射性技术手段(γ能谱测井、氡及其子体测量)、岩心编录、穿透性地球化学等技术手段。③探讨了煤与煤系铀矿产协同勘查工程布置,按照煤、铀矿勘查规范,遵循“协同设计、协同部署、协同施工”的原则,分2种情况开展煤与煤系铀矿产的协同勘查布置:在煤炭勘查工作已完成区,筛选自然伽马测井曲线高异常层段和区域部署施工验证孔,圈定煤系铀矿的普查区,按照煤系铀矿勘查规范分阶段进行勘查工程布置;在煤与煤系铀矿产勘查新区,开展煤与煤系铀矿协同勘查,首先在整个勘查区内寻找煤炭资源,布置煤炭勘查工程,在自然伽马测井曲线高异常层段和区域圈出煤系铀矿靶区,在煤系铀矿靶区以寻找煤系铀矿为主,开展煤系铀矿勘查工程实施。④基于协同勘查技术手段的有效性和协同勘查成本的经济性,从煤与煤系铀矿产的协同勘查技术手段和协同勘查工程布置方面构建了煤与煤系铀矿产协同勘查模型,为煤与煤系铀矿产协同勘查工作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系铀矿产 协同勘查技术 协同勘查工程 协同勘查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覆岩矿震关键层及其破断释能机制
8
作者 窦林名 曹晋荣 +5 位作者 曹安业 蔡武 巩思园 鞠明和 周坤友 阚吉亮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0-192,共13页
覆岩型矿震已成为部分煤矿面临的主要动力现象之一,理论判识矿震发生的主控岩层是实现矿震精准防治的基础。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等综合研究方法,梳理了煤矿震动事件和煤矿矿震的内涵及类型,厘清了煤矿震动事件与煤矿矿震... 覆岩型矿震已成为部分煤矿面临的主要动力现象之一,理论判识矿震发生的主控岩层是实现矿震精准防治的基础。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等综合研究方法,梳理了煤矿震动事件和煤矿矿震的内涵及类型,厘清了煤矿震动事件与煤矿矿震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覆岩矿震关键层概念,总结了覆岩矿震关键层特征及其与关键层之间的区别联系,給出了覆岩矿震关键层判识方法。通过分析覆岩矿震关键层破断过程中的裂隙发育和能量演化规律,揭示了覆岩矿震关键层破断释能机制。结果表明:①煤矿震动事件包括微型震动、高能震动和矿震,煤矿矿震可划分为覆岩型、断层型、煤柱型、底板型、褶曲型和复合型;②覆岩矿震关键层是指顶板中一层或数层对覆岩型矿震的发生和分布具有控制作用的关键岩层(组),根据空间赋存位置,可将其分为高位和低位2种类型;③考虑厚硬岩层破断条件和能量条件,提出了覆岩矿震关键层判别方法,案例分析表明该方法具有一定的正确性和适用性;④除采空区两侧的裂隙带外,覆岩矿震关键层与低位顶板之间出现水平剪切裂隙,层间节理应变能和剪切耗散能集中,岩层间发生剪切–错动。此外,覆岩矿震关键层内部还出现了水平向的层内裂隙,层内存在节理应变能和剪切耗散能聚集区,覆岩矿震关键层具有分层破坏特征;⑤当岩体所承受的实际最大应力超过岩层或结构接触面强度极限时,覆岩矿震关键层出现破断或结构失稳,形成覆岩型矿震,该过程中部分弹性应变能和重力势能转化为矿震能量以及各类耗散能等。研究结果可为覆岩型矿震防控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岩型矿震 矿震关键层 裂隙演化 释能机制 离散元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泥岩互层坝基渗漏问题及处理措施研究
9
作者 温立峰 王民侠 张晨 《西北水电》 2025年第1期78-86,共9页
砂泥岩互层地区地层渗透结构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特征,对修建于其上大坝的坝基渗流安全带来了严峻挑战。为研究修建于砂泥岩互层地区的大坝渗漏原因和坝基渗流场分布规律,在分析砂泥岩互层的地质特点,总结砂泥岩互层地质渗流结构的基础上... 砂泥岩互层地区地层渗透结构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特征,对修建于其上大坝的坝基渗流安全带来了严峻挑战。为研究修建于砂泥岩互层地区的大坝渗漏原因和坝基渗流场分布规律,在分析砂泥岩互层的地质特点,总结砂泥岩互层地质渗流结构的基础上,采用数据统计方法,分析砂泥岩地区上已建大坝的渗漏原因,提出相应的砂泥岩互层地区建坝防渗措施的建议。以砂泥岩互层地基上的普化工程为工程实例,采用连续介质渗流有限元分析方法,建立三维渗流计算模型,分析砂泥岩互层地区大坝坝基渗流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砂泥岩互层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其渗流特性具有明显的各项异性,砂岩和泥岩互层间常发育X状高角度张裂隙,库水通常沿砂岩和泥岩层理结合面产生渗漏通道;裂隙是砂泥岩互层地区坝基渗漏的主要原因,由裂隙引发的大坝渗漏约占总体渗漏的60%;大坝渗流量随着坝高和坝顶长度的增加具有增加的趋势,渗流量与坝高和坝长之间显现出明显的相关性。砂泥岩互层地质的渗流各向异性给坝体和坝基带来了更大的渗流风险,地层各向异性会使得工程区渗流量和岩体水力坡降增大,不利于山体渗透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泥岩互层 渗流 防渗措施 坝基渗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三下”采煤技术体系与工程实践
10
作者 郭文兵 胡玉杭 +3 位作者 胡超群 李龙翔 吴东涛 葛志博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38,共20页
我国“三下”(建筑物、水体、铁路等线性构筑物下)煤炭资源丰富,开展“三下”采煤技术研究、解放“三下”压煤对提高煤炭资源采出率、优化井下采掘布局、延长矿井服务年限等具有重要意义。总结了我国“三下”压煤开采技术以及建(构)筑... 我国“三下”(建筑物、水体、铁路等线性构筑物下)煤炭资源丰富,开展“三下”采煤技术研究、解放“三下”压煤对提高煤炭资源采出率、优化井下采掘布局、延长矿井服务年限等具有重要意义。总结了我国“三下”压煤开采技术以及建(构)筑物保护技术,包括部分开采、充填开采、协调开采、覆岩离层注浆技术以及地面保护、维修加固技术,并分析了各种“三下”采煤技术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等。提出“三下”压煤开采造成建(构)筑物损害的源头是煤炭地下开采引起的覆岩破坏与地表移动,控制地表沉陷、研究地表移动变形规律是建(构)筑物下采煤的关键,减少覆岩破坏、准确预测覆岩破坏高度是水体(覆岩含水层)下安全采煤技术的关键。从经验公式、理论计算、现场实测等方面综合分析了“三下”采煤覆岩破坏与地表移动规律、地表移动变形预测、地面建筑物保护技术等。研究认为高效率、低成本、全固废、智能化覆岩离层注浆和充填开采、地下水原位保护等源头减沉控损技术将是我国未来“三下”开采技术的发展方向,并建立覆岩与地表移动变形的“天−空−地−井”一体化监测、预警机制,加强“三下”采煤工艺、全固废材料、技术与装备水平的提升,科学构建并不断完善绿色低碳、智能、安全高效的“三下”采煤技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下”采煤 岩层移动 地表沉陷 采动损害与保护 覆岩离层注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Strata软件进行波阻抗反演的几点认识 被引量:21
11
作者 张继武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1999年第1期26-30,共5页
地震波阻抗反演技术已日益成为油气藏勘探、开发中储集层横向预测的重要手段。针对反演的不适应性和非线性特点,通过大量试验和分析对比,文章就Strata软件在反演处理流程中几个对结果影响较大的问题提出了经验的方法,主要内容... 地震波阻抗反演技术已日益成为油气藏勘探、开发中储集层横向预测的重要手段。针对反演的不适应性和非线性特点,通过大量试验和分析对比,文章就Strata软件在反演处理流程中几个对结果影响较大的问题提出了经验的方法,主要内容包括:地震子波的提取、剩余相位校正、反褶积和测井约束反演方法及参数使用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波 地震记录 波阻抗 strata软件 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rata反射裂缝应力吸收层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及施工技术 被引量:2
12
作者 叶志刚 《辽宁交通科技》 2006年第2期13-15,共3页
汉宜高速公路沥青加铺工程中,大面积应用了Strata系统,Strata应力吸收层是一种延缓和防止反射裂缝的新型结构材料。在湖北汉宜高速公路沥青加铺工程Ⅻ合同工程实践中,对Strata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施工方法及质量控制进行了研究与应用,并... 汉宜高速公路沥青加铺工程中,大面积应用了Strata系统,Strata应力吸收层是一种延缓和防止反射裂缝的新型结构材料。在湖北汉宜高速公路沥青加铺工程Ⅻ合同工程实践中,对Strata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施工方法及质量控制进行了研究与应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ata 设计 裂缝 施工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击荷载下复合地层隧道力学响应与围岩破裂机制研究
13
作者 廖景 李萧翰 +2 位作者 朱哲明 李晓军 袁泉 《隧道建设(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5-97,共13页
为减少动载荷作用下的隧道裂损,解决软硬复合地层中隧道力学响应复杂与裂纹扩展规律尚不明确的问题,利用含圆形孔洞的软硬岩组合隧道模型试样,进行霍普金森压杆(SHPB)冲击试验,结合基于数字图像相关技术的动态变形测试系统进行试验,获... 为减少动载荷作用下的隧道裂损,解决软硬复合地层中隧道力学响应复杂与裂纹扩展规律尚不明确的问题,利用含圆形孔洞的软硬岩组合隧道模型试样,进行霍普金森压杆(SHPB)冲击试验,结合基于数字图像相关技术的动态变形测试系统进行试验,获得不同软-硬岩界面角度(软-硬岩交界面与应力波入射方向夹角)下隧道周边应变演化进程,以及隧道围岩起裂、裂纹发展规律和破坏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软-硬岩界面角度的增加,试样动态抗压强度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小、再增大”的变化趋势,软-硬岩界面角度为60°时试样动态抗压强度最低。2)软-硬岩界面角度对隧道围岩破裂具有较大影响,不同角度下隧道围岩出现4种类型的裂纹,①沿软-硬岩界面扩展的裂纹;②起源于隧道左侧帮、沿应力波传播方向扩展的裂纹;③起源于隧道底板、沿应力波传播方向扩展的裂纹;④与软-硬岩界面裂纹搭接、沿应力波传播方向扩展的裂纹。3)软-硬岩界面角度不同时,宏观裂纹受到不同的拉伸、剪切作用,最终导致隧道围岩破坏。不同角度下隧道围岩均产生沿软-硬岩界面扩展的裂纹,界面处需考虑加强支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荷载 复合地层 隧道 动力响应 围岩破裂 裂纹扩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用于采空区治理及残矿回收的“人工关键层”构建及应用
14
作者 胡世利 邱景平 +1 位作者 孙晓刚 熊博 《金属矿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8-55,共8页
为实现采空区治理与残矿回收的有效结合,以内蒙古某矿山为工程背景,基于关键层理论,采用废石散体水泥灌浆胶结充填采空区构建“人工关键层”,支撑采空区的顶部围岩;采用废石散体黄沙料浆胶结充填其他采空区,进一步控制采空区变形。通过... 为实现采空区治理与残矿回收的有效结合,以内蒙古某矿山为工程背景,基于关键层理论,采用废石散体水泥灌浆胶结充填采空区构建“人工关键层”,支撑采空区的顶部围岩;采用废石散体黄沙料浆胶结充填其他采空区,进一步控制采空区变形。通过“人工关键层”与胶结充填体、围岩之间的耦合作用,达到了平衡地应力和控制围岩变形的目的。分别通过理论计算与数值模拟方式,系统研究了“人工关键层”厚度、耦合体应力特征及地表沉降值分布规律。研究表明:“人工关键层”作为再生顶板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关键层厚30 m时最大地表沉降2.17 mm,满足《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范》对地表沉降的要求。根据数值计算获得应力分布与位移特征,确定了由上而下、由边至中的施工原则,以及“构建‘人工关键层’—现状采空区治理—残矿回收—采空区综合治理”的施工步骤,达到了采空区治理与残矿回收的双赢效果,对于类似矿山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空区治理 残矿回收 废石散体 水泥灌浆 人工关键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tel Strata系列闪速存储器的特点及应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易茂祥 《国外电子元器件》 2001年第4期28-31,共4页
Intel公司推出了Strata系列闪速存储器 ,该存储器单片容量大 ,可按字节/字模式或不超过32字节的缓冲模式编程 ,并可实现块擦除过程的挂起和唤醒。在实时数据缓冲系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以64M位的28F640J5为例介绍其功能特点 ,... Intel公司推出了Strata系列闪速存储器 ,该存储器单片容量大 ,可按字节/字模式或不超过32字节的缓冲模式编程 ,并可实现块擦除过程的挂起和唤醒。在实时数据缓冲系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以64M位的28F640J5为例介绍其功能特点 ,并结合AT89C52单片机应用系统给出了具体的应用编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速存储器 完全状态检查 28F640J5 INTEL strata系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富水硬岩地层中隧道结构断面参数优化研究
16
作者 朱鹏霖 孙意 +3 位作者 申玉生 张昕阳 谢俊 曹珂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8-135,共8页
在富水地区修建隧道工程时,高水压力对衬砌结构安全有极大的影响。目前,隧道断面设计仍停留在对隧道的单一指标进行设计比选的阶段,然而事实上隧道断面的最优选择必须考虑包括围岩形态响应应力、位移、稳定性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首先... 在富水地区修建隧道工程时,高水压力对衬砌结构安全有极大的影响。目前,隧道断面设计仍停留在对隧道的单一指标进行设计比选的阶段,然而事实上隧道断面的最优选择必须考虑包括围岩形态响应应力、位移、稳定性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首先利用有限元差分软件建立南大梁高速工程某隧道断面在不同扁平率下的数值模型,研究8种扁平率下隧道衬砌内力和围岩位移、塑性区等情况;其次采用层次分析法对隧道关键部位的围岩位移、衬砌弯矩、衬砌轴力、孔隙水压力和围岩塑性区的目标值加以调整,从而获得隧道在地层条件为高压富水硬岩时的扁平率最优值。研究表明,当隧道处于高压富水硬岩地层中时,不同扁平率下隧道衬砌弯矩分布基本一致,弯矩反弯点均出现在拱腰、拱脚附近,隧道扁平率的改变对拱腰处弯矩值影响最大,最大变化幅值可达到70.8 kN·m;仰拱隆起值随着扁平率的增大逐渐减小,隧道两侧水平收敛、最大轴力值、最大孔隙水压力值以及塑性区面积均随着扁平率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拱顶下沉值受扁平率变化的影响较小;从施工成本、隧道抗压承载能力、结构安全性3个角度出发,综合考虑隧道尺寸、洞周衬砌应力分布、洞周变形位移、初期支护安全性和衬砌结构安全性等因素,结合组合权重分析,依托工程隧道断面的最优扁平率为0.82。本研究技术和结论将为高压富水硬岩地层中隧道结构断面施工的参数优化方案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富水地层 有限元 层次分析法 扁平率 参数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泥路面罩铺沥青混合料方案-STRATA系统及常用方法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云全 《北方交通》 2006年第6期76-78,共3页
为了给水泥路面罩铺沥青混合料工程提供科学、有效、经济的处置方法,在湖北武(汉)黄(石)高速公路大修工程中采用了格栅、烧毛土工布、美国科氏公司专有技术STRA-TA系统,比较各种方法优、劣,撰此文供同行分享、指正。
关键词 格栅 土工布 strata 反射裂缝 沥青 疲劳试验 应力吸收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超深层碎屑岩优质储层成因机理--以准噶尔盆地腹部二叠系-三叠系为例
18
作者 王继远 王斌 +6 位作者 胡宗全 商丰凯 刘德志 李振明 邱岐 宋振响 胡志啟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1-166,共16页
为了揭示准噶尔盆地腹部深层-超深层碎屑岩优质储层成因机理,利用盆地腹部地区最新钻井资料及岩心样品,通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能谱和包裹体分析以及XRD等测试方法,对二叠系上乌尔禾组和三叠系百口泉组与克拉玛依组储层成因进行研究... 为了揭示准噶尔盆地腹部深层-超深层碎屑岩优质储层成因机理,利用盆地腹部地区最新钻井资料及岩心样品,通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能谱和包裹体分析以及XRD等测试方法,对二叠系上乌尔禾组和三叠系百口泉组与克拉玛依组储层成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成岩演化差异控制了原生孔隙和次生溶蚀孔隙的发育。克拉玛依组经历了压实、绿泥石包壳式胶结、长石/火山岩岩屑溶蚀、硅质胶结、自生伊利石沉淀以及晚期方解石胶结,其中绿泥石包壳是原生孔隙保存的最主要成岩矿物;上乌尔禾组经历了压实、绿泥石充填式胶结、浊沸石胶结、浊沸石/长石/火山岩岩屑溶蚀、硅质胶结、自生伊利石沉淀以及晚期方解石胶结,其中早期浊沸石胶结以及浊沸石、长石和火山岩岩屑酸性溶蚀是次生孔隙发育的关键成岩作用。受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高能相带强水动力淘洗,储层原始孔隙结构优越,与早成岩期的绿泥石包壳及强超压共同控制原生孔隙的保存。中-基性火山岩岩屑水化蚀变成因的高硬度浊沸石早期胶结,抵抗了快速深埋阶段的压实减孔。多期生烃酸性流体伴随超压传递促进硅铝酸盐矿物溶蚀增孔。低地温背景下,上乌尔禾组-百口泉组仍处于中成岩A-B期,减缓了成岩演化进程,有效孔隙发育的下限深度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因机理 优质储层 深层-超深层 上乌尔禾组 百口泉组 克拉玛依组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泥岩地层盾构改良渣土流动度评价试验
19
作者 刘朝阳 刘雪丹 +1 位作者 朱牧原 方勇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9-94,共6页
为了快速准确评价黏性地层盾构改良渣土的流动性,采用成都轨道交通资阳线盾构区间穿越泥岩地层的渣土样品开展流动度试验和坍落度试验,分析不同泡沫注入率(Foam Injection Rate,FIR)、含砂率情况下,泥岩地层改良渣土的流动度变化情况,... 为了快速准确评价黏性地层盾构改良渣土的流动性,采用成都轨道交通资阳线盾构区间穿越泥岩地层的渣土样品开展流动度试验和坍落度试验,分析不同泡沫注入率(Foam Injection Rate,FIR)、含砂率情况下,泥岩地层改良渣土的流动度变化情况,并将流动度试验结果与坍落度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于坍落度试验,流动度试验耗材少,用时短,可以对渣土流动性进行动态评估;改良渣土的流动度在振动超过60次后趋于稳定;不同含砂率下渣土试样流动度和坍落度具有相关性;当泥岩含砂率大于50%时,不宜采用流动度描述渣土的流动性。建议依托工程改良渣土流动度(振动60次)设定为18~21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 盾构施工 渣土改良 试验研究 泥岩 黏性土层 流动度 坍落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均匀地层双线隧道盾构施工对地表沉降影响研究
20
作者 梅宇 张红亚 +2 位作者 朱大勇 曹广勇 林键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1期75-84,共10页
针对实际地铁隧道盾构施工时隧道上方土层大多是不均匀的问题,以合肥地铁S1线某盾构区间为背景,利用MIDAS/GTS软件建立双线隧道盾构施工模型,研究了在不均匀地层下,双线隧道施工对地表沉降的影响,并分别讨论了不同施工参数对其产生的影... 针对实际地铁隧道盾构施工时隧道上方土层大多是不均匀的问题,以合肥地铁S1线某盾构区间为背景,利用MIDAS/GTS软件建立双线隧道盾构施工模型,研究了在不均匀地层下,双线隧道施工对地表沉降的影响,并分别讨论了不同施工参数对其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隧道左线开挖时,地表沉降最大值位置位于左线隧道正上方,右线跟进后,地表沉降最大值位置逐渐向曲线隧道外侧移动;盾构施工时在一定范围内增大土仓压力能减小地表沉降,但当土仓压力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地表最大沉降值随递增的土仓压力而减小的幅度也在逐渐减小;在0.10~0.30 MPa区间内,注浆压力与千斤顶推力对地表沉降值影响不大,其对地表沉降影响敏感度比较低。该研究成果可以优化施工参数的设置和监测点的布设,对类似工程的施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均匀地层 双线隧道 数值模拟 施工参数 地表沉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