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2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ovel multifunctional epoxy based graphitic carbon nitride/silanized TiO_(2) nanocomposite as protective coatings for steel surface against corrosion and flame in the shipping industry
1
作者 XAVIER Joseph Raj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10期3394-3422,共29页
The chemical compound 3-(N-ethylamino)isobutyl)trimethoxysilane(EAMS)modified titanium dioxide(TiO_(2)),producing EAMS-TiO_(2),which was encased in graphitic carbon nitride(GCN)and integrated into epoxy resin(EP).The ... The chemical compound 3-(N-ethylamino)isobutyl)trimethoxysilane(EAMS)modified titanium dioxide(TiO_(2)),producing EAMS-TiO_(2),which was encased in graphitic carbon nitride(GCN)and integrated into epoxy resin(EP).The protective properties of mild steel coated with this nanocomposite in a marine environment were assessedusing electrochemical techniques.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TGA)and Cone calorimetry tests demonstrated thatGCN/EAMS-TiO_(2)significantly enhanced the flame retardancy of the epoxy coating,reducing peak heat release rate(PHRR)and total heat release(THR)values by 88%and 70%,respectively,compared to pure EP.Salt spray testsindicated reduced water absorption and improved corrosion resistance.The optimal concentration of 0.6 wt%GCNEAMS/TiO_(2)yielded the highest resistance,with the nanocomposite achieving a coating resistance of 7.50×10^(10)Ω·cm^(2)after 28 d in seawater.The surface resistance of EP-GCN/EAMS-TiO_(2)was over 99.9 times higher than pure EP after onehour in seawater.SECM analysis showed the lowest ferrous ion dissipation(1.0 nA)for EP-GCN/EAMS-TiO_(2)coatedsteel.FE-SEM and EDX analyses revealed improved breakdown products and a durable inert nanolayered covering.Thenanocomposite exhibited excellent water resistance(water contact angle of 167°)and strong mechanical properties,withadhesive strength increasing to 18.3 MPa after 28 d in seawater.EP-GCN/EAMS-TiO_(2)shows potential as a coatingmaterial for the shipping indust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phitic carbon nitride nanocomposites flame retardant coating corrosion functional material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掺杂石墨相氮化碳改性钙钛矿薄膜的制备和性能
2
作者 李志义 侯寅 +3 位作者 魏炜 刘凤霞 许晓飞 刘志军 《精细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11-817,827,共8页
将氧掺杂石墨相氮化碳(g-C_(3)N_(4)-O)作为界面修饰层对甲基碘化铵(MAPbI_(3))进行改性,制备了g-C_(3)N_(4)-O改性甲胺碘基钙钛矿薄膜(g-C_(3)N_(4)-O/MAPbI_(3))。通过XPS、SEM、XRD、UV-Vis吸收光谱和稳态光致发光光谱(PL)对g-C_(3)N... 将氧掺杂石墨相氮化碳(g-C_(3)N_(4)-O)作为界面修饰层对甲基碘化铵(MAPbI_(3))进行改性,制备了g-C_(3)N_(4)-O改性甲胺碘基钙钛矿薄膜(g-C_(3)N_(4)-O/MAPbI_(3))。通过XPS、SEM、XRD、UV-Vis吸收光谱和稳态光致发光光谱(PL)对g-C_(3)N_(4)-O/MAPbI_(3)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g-C_(3)N_(4)-O/MAPbI_(3)高光电性能(110)晶面优先取向,与MAPbI_(3)相比,其结晶度从75.11°提高至78.62°,半峰宽减少了37.73%;g-C_(3)N_(4)-O/MAPbI_(3)表面更加平整、均匀致密、无针孔;g-C_(3)N_(4)-O/MAPbI_(3)的界面荧光寿命较MAPbI_(3)减少了32.52%,电荷传输和提取能力显著增加。g-C_(3)N_(4)-O中的N原子与钙钛矿薄膜中未配位的Pb离子成键,有效钝化了钙钛矿薄膜界面处深能级缺陷,改善了钙钛矿薄膜界面处电荷的传输和提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钛矿薄膜 掺杂 石墨相氮化碳 晶面取向 钝化缺陷 电子传输 功能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原子掺杂生物质基碳材料电催化CO_(2)还原性能理论模拟研究
3
作者 赵钰莹 徐茹婷 +2 位作者 范孟孟 孙康 蒋剑春 《林产化学与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1-46,共6页
为研究不同杂原子掺杂生物质基碳材料对电催化CO_(2)还原性能的影响及反应机理,同时提高其还原性能,围绕碳材料电催化CO_(2)还原反应机制进行理论研究。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模拟,对比反应中间体和基元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变化(ΔG),确... 为研究不同杂原子掺杂生物质基碳材料对电催化CO_(2)还原性能的影响及反应机理,同时提高其还原性能,围绕碳材料电催化CO_(2)还原反应机制进行理论研究。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模拟,对比反应中间体和基元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变化(ΔG),确定不同杂原子掺杂生物质基碳材料最有可能的催化反应机制,筛选出具有高催化性能的杂原子结构。研究结果表明:B掺杂碳材料(BC)在电催化CO_(2)还原中具有最低的ΔG(0.64 eV)和较低的形成能(3.25 eV),表明BC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这主要归因于B原子的失电子特性,在掺杂后能够吸引周边碳原子的电子密度,进而在材料中形成电子空穴。这些电子空穴有利于电子与空穴对的生成及电荷的有效分离,为电催化过程中的电子转移提供通道,从而提高材料的催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基碳材料 杂原子掺杂 电催化CO_(2)还原 密度泛函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纤维增强聚脲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4
作者 王晨 张初镱 +1 位作者 姚红蕊 王娜 《精细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72-1278,1305,共8页
以聚天门冬氨酸酯树脂和异氰酸酯固化剂为原料、碳纤维(CF)为增强体、硅烷偶联剂(KH550)为改性剂,制备了硅烷偶联剂改性碳纤维(KH550-CF)增强聚脲(PU)复合材料(KH550-CF/PU)。考察了CF长度和添加量对碳纤维增强聚脲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以聚天门冬氨酸酯树脂和异氰酸酯固化剂为原料、碳纤维(CF)为增强体、硅烷偶联剂(KH550)为改性剂,制备了硅烷偶联剂改性碳纤维(KH550-CF)增强聚脲(PU)复合材料(KH550-CF/PU)。考察了CF长度和添加量对碳纤维增强聚脲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采用FTIR、SEM、XRD、DSC对KH550-CF和KH550-CF/PU进行了表征,通过准静态拉伸和压缩实验、霍普金森压杆实验探究了KH550-CF/PU的力学性能和抗爆性能。结果表明,KH550成功地修饰在CF表面,增强了CF与PU的相容性和浸润性;CF或KH550-CF的添加不会影响PU的分子结构,KH550-CF/PU仍具有PU所固有的理化特性;当CF的长度为0.5 mm、KH550-CF添加量为PU质量的1%时,KH550-CF/PU的力学性能明显优于PU,其最大拉伸应力可达22.88 MPa,断裂拉伸应变可达223.95%,弹性阶段最大压缩应力为2.17 kN,最大压缩应力时的能量吸收值为0.64 MJ/m3,应变率5000 s–1时的屈服强度可达103.18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聚脲 碳纤维 微观结构 力学性能 功能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原纤维碳气凝胶的制备及电磁屏蔽与吸波性能 被引量:2
5
作者 吕斌 郭卓 +2 位作者 高党鸽 周莹莹 马建中 《精细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37-543,共7页
以铬鞣羊皮废革屑酸解获得的胶原纤维为原料、聚乙烯醇为交联剂,通过冷冻干燥、高温炭化法制备了胶原纤维碳气凝胶(CFCA)。采用SEM、XRD、Raman对CFCA的结构进行了表征。考察了炭化温度对CFCA的石墨化程度和电磁屏蔽性能的影响。结果表... 以铬鞣羊皮废革屑酸解获得的胶原纤维为原料、聚乙烯醇为交联剂,通过冷冻干燥、高温炭化法制备了胶原纤维碳气凝胶(CFCA)。采用SEM、XRD、Raman对CFCA的结构进行了表征。考察了炭化温度对CFCA的石墨化程度和电磁屏蔽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FCA具有多孔网络结构;高温炭化使气凝胶出现了石墨化转变;当炭化温度为800℃时,制备的CFCA-800的石墨化程度最高,Raman谱图中D峰和G峰的相对强度比值最低,为0.971;CFCA-800的密度为18.0 mg/cm^(3),压缩强度755 kPa,导电率为216 S/m,具有最佳的吸波能力,其在10.4 GHz的电磁屏蔽效能可达到60 dB,反射损耗可达–29.21 dB,最大吸收频宽可达4.2 GHz;CFCA-800在X波段的阻抗匹配接近1,衰减常数在12.1 GHz处最高,为386,具有良好的阻抗匹配特性和优异的电磁波衰减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原纤维 废革屑 碳气凝胶 电磁屏蔽 吸波 功能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钙基先进功能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
6
作者 于日志 欧阳娟娟 洪浩群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9-44,共6页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在碳酸钙的结构特征、制备方法以及在复合材料、阻燃、水凝胶、光催化、热能储存、辐射制冷、新能源、肿瘤治理、新型造纸、建筑材料、废水处理、土壤治理等关键领域和新兴产业中应用的最新研究进展。
关键词 碳酸钙 制备 功能材料 应用 新兴产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弃聚氨酯功能性碳化处理及催化果糖高效转化研究
7
作者 韩文鹏 王淑娟 +4 位作者 耿付江 刘雷 朱廷春 李金龙 牛亚楠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7-173,179,共8页
以废弃聚氨酯(PU)为原料,经浓硫酸加热碳化处理不仅可以得到聚氨酯降解产物四氢呋喃(约40%),还能回收功能化碳材料(C_(SO_(3)H)-PU)。通过XRD、SEM、FT-IR和XPS等手段对其形貌及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C_(SO_(3)H)-PU主要以无定形形貌... 以废弃聚氨酯(PU)为原料,经浓硫酸加热碳化处理不仅可以得到聚氨酯降解产物四氢呋喃(约40%),还能回收功能化碳材料(C_(SO_(3)H)-PU)。通过XRD、SEM、FT-IR和XPS等手段对其形貌及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C_(SO_(3)H)-PU主要以无定形形貌存在,其表面存在丰富的磺酸基(—SO_(3)H)、羧基等酸性基团和胺类等碱性基团。C_(SO_(3)H)-PU能够高效催化果糖脱水制备5-乙氧基甲基糠醛(EMF)。当C_(SO_(3)H)-PU催化剂质量为50 mg、V_(乙醇)∶V_(DMSO)=7∶3为反应溶剂、1 MPa N_(2)气氛、反应温度为130℃、反应时间为2 h时,果糖转化率为100%,EMF收率最高为81.2%。此外,经4次反应循环后,目标产物EMF的收率仅轻微下降,催化剂展现出了较好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弃聚氨酯 果糖 5-乙氧基甲基糠醛 功能化碳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_(x)Co_(y)Ca_(3)Al双功能材料用于CO_(2)捕集-转化一体化制合成气
8
作者 汪柯 胡登 +2 位作者 王星博 孙楠楠 魏伟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888-2897,共10页
二氧化碳(CO_(2))的大量排放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CO_(2)捕集、利用与封存(CO_(2)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CCUS)技术是减少碳排放的关键手段,然而传统CCUS技术中捕集成本较高,限制了CCUS技术的推广应用。本文采... 二氧化碳(CO_(2))的大量排放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CO_(2)捕集、利用与封存(CO_(2)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CCUS)技术是减少碳排放的关键手段,然而传统CCUS技术中捕集成本较高,限制了CCUS技术的推广应用。本文采用CO_(2)捕集-转化一体化(integrated carbon capture and conversion,ICCC)技术方案,通过将碳捕集过程与碳转化过程相耦合,避免CO_(2)捕集材料再生所需的大量能耗,从而降低CCUS捕集过程成本。实验以Fe、Co基非贵金属作为催化组分,Ca为吸附组分,采用并流共沉淀的方法制备了FexCoyCa_(3)Al系列双功能材料,应用于ICCC制备合成气过程,探究了Fe/Co对双功能材料性能的影响,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H2-程序升温还原、CO_(2)-程序升温脱附等对双功能材料进行表征,相关结果表明双功能材料Fe、Co、Ca、Al等元素分布均匀,未出现团聚现象,Fe-Co元素之间存在相互作用,提升了双功能材料的一体化性能。在优化条件下,Fe_(0.5)Co_(0.5)Ca_(3)Al材料CO_(2)捕集容量为11.05mmol/g,CO产率达到11.94mmol/(g∙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捕集-转化一体化 逆水煤气变换 合成气 双功能材料 温室气体 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孔碳负载纳米金颗粒物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应用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许梦茹 丁杰 +1 位作者 孙福祺 何岸飞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26,共6页
具有结构化孔道的介孔碳材料是纳米颗粒物良好的载体,可以有效抑制纳米颗粒物的聚集。在介孔碳上负载纳米金颗粒物(AuNPs)合成的复合材料具备大比表面积、优异的热稳定性、可调控的孔径和孔道结构、良好的分散性以及可再生性等多重优势... 具有结构化孔道的介孔碳材料是纳米颗粒物良好的载体,可以有效抑制纳米颗粒物的聚集。在介孔碳上负载纳米金颗粒物(AuNPs)合成的复合材料具备大比表面积、优异的热稳定性、可调控的孔径和孔道结构、良好的分散性以及可再生性等多重优势。综述了介孔碳负载AuNPs复合材料的合成方法,如浸渍法、离子交换法、沉积沉淀法和溶胶-凝胶法等,以及复合材料在化学传感器、能源储存和分离吸附等领域的应用,介绍了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等表征技术在揭示复合材料组成、结构和界面特性中的作用,指出复合材料与其他活性材料结合或将人工智能应用于复合材料的设计和优化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孔碳材料 纳米金颗粒 环境功能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井冈山竹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的布局与功能
10
作者 张功 郑发辉 +4 位作者 邓俊 李婷 王甜 况小宝 余林 《南方林业科学》 2025年第3期44-49,共6页
野外观测台站是森林生态系统研究与管理的重要基石,江西井冈山竹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的建立填补了江西省竹林生态系统长期连续定位观测研究的空白,极大地丰富了江西省的野外观测台站体系。围绕江西井冈山竹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 野外观测台站是森林生态系统研究与管理的重要基石,江西井冈山竹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的建立填补了江西省竹林生态系统长期连续定位观测研究的空白,极大地丰富了江西省的野外观测台站体系。围绕江西井冈山竹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的布局与设置,深入分析其研究框架、核心功能以及主要研究方向。通过对多方法、多尺度、多要素的跨学科综合观测体系的总结,以及从竹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研究的新视角,分析并解决竹林生态系统建设经营中存在的难题,旨在服务于国家和地方林业发展、生态建设、环境治理、资源可持续利用,推动我国竹林生态学的快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林生态系统 定位观测研究 能量与物质循环 碳汇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2-乙氧基乙基)-3-吗啉丙-1-胺为主体的双溶剂吸收剂用于CO_(2)捕集
11
作者 刘岳能 吴亚杰 +2 位作者 曹蒙欢 单楠烁 苟湘 《精细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21-529,共9页
为开发具备吸收负载量高、解吸率高和解吸能耗低的CO_(2)吸收剂,以N-(2-乙氧基乙基)-3-吗啉丙-1-胺(2-EEMPA)、2-氨基-2-甲基-1-丙醇(AMP)和哌嗪(PZ)为活性组分,N,N-二甲基甲酰胺(DMF)和H_(2)O为溶剂,构建了3种吸收剂体系(2-EEMPA/DMF/H... 为开发具备吸收负载量高、解吸率高和解吸能耗低的CO_(2)吸收剂,以N-(2-乙氧基乙基)-3-吗啉丙-1-胺(2-EEMPA)、2-氨基-2-甲基-1-丙醇(AMP)和哌嗪(PZ)为活性组分,N,N-二甲基甲酰胺(DMF)和H_(2)O为溶剂,构建了3种吸收剂体系(2-EEMPA/DMF/H_(2)O、2-EEMPA/AMP/DMF/H_(2)O和2-EEMPA/PZ/DMF/H_(2)O)。考察了3种吸收剂体系在不同活性组分、溶剂配比下对CO_(2)的吸收和解吸性能,并与质量分数30%单乙醇胺(30%MEA)水溶液(简称为30%MEA)进行了性能比较。结果表明,2-EEMPA、PZ、DMF、H_(2)O的质量比为20∶10∶40∶30的2-EEMPA/PZ/DMF/H_(2)O吸收剂(20E10P40D30H)具有最佳性能,CO_(2)解吸负载量达到0.573 mol CO_(2)/mol胺,是30%MEA(0.274 mol CO_(2)/mol胺)的2.09倍;在80℃下CO_(2)解吸率为82.7%,较30%MEA(54.6%)提高28.1%,且解吸能耗(18.9 kJ/g CO_(2))仅为30%MEA(54.6 kJ/g CO_(2))的34.6%;经过5次吸收-解吸循环后,20E10P40D30H的CO_(2)吸收负载量仍保持在0.609 mol CO_(2)/mol胺,比30%MEA(0.369 mol CO_(2)/mol胺)提高了6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捕集 N-(2-乙氧基乙基)-3-吗啉丙-1-胺 双溶剂 复配 解吸能耗 功能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质素基衍生材料的研究进展
12
作者 王森 杨长江 +3 位作者 高晓军 石鑫 王文峰 马明华 《中国造纸》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23,共13页
制浆黑液的主要成分为木质素,木质素富含酚羟基、醇羟基等官能团,不仅是制备碳材料的理想前躯体,还可掺杂在其他材料中以提高其性能,具有显著的资源化前景。本文介绍了木质素的来源、特征及提取方法,详细论述了木质素及其衍生物在功能... 制浆黑液的主要成分为木质素,木质素富含酚羟基、醇羟基等官能团,不仅是制备碳材料的理想前躯体,还可掺杂在其他材料中以提高其性能,具有显著的资源化前景。本文介绍了木质素的来源、特征及提取方法,详细论述了木质素及其衍生物在功能材料制备及其应用领域的研究进展,并对木质素材料存在的问题和潜在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总结和展望,以期为木质素基衍生材料的资源化和高值化应用提供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质素 活性炭 功能材料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膦-磷酰胺型镍催化剂的制备及催化合成聚酮树脂
13
作者 杨建伟 李世环 +1 位作者 陈世瑜 刘野 《精细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43-752,共10页
基于配体的电子调控策略,设计、合成了一系列膦-磷酰胺(PNPO)型镍配合物,采用^(1)HNMR、^(13)CNMR、HRMS对其进行了表征。将其用于催化乙烯/CO合成二元聚酮,探究了催化剂结构对催化剂转化数(即单位质量Ni制备的聚酮质量)、聚酮产量、数... 基于配体的电子调控策略,设计、合成了一系列膦-磷酰胺(PNPO)型镍配合物,采用^(1)HNMR、^(13)CNMR、HRMS对其进行了表征。将其用于催化乙烯/CO合成二元聚酮,探究了催化剂结构对催化剂转化数(即单位质量Ni制备的聚酮质量)、聚酮产量、数均相对分子质量(Mn)和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的影响,并考察了最佳催化剂的反应条件。最后,将最佳催化剂用于催化乙烯、丙烯与CO的三元共聚反应。结果表明,催化剂转化数与聚酮的Mn随着配体膦端与氧化膦端的给电子能力的增强而升高,随着抗衡阴离子空间体积的增大而增加,膦端取代基与金属镍中心的弱配位相互作用对催化活性也有显著作用。胺端为N,N-二甲基对苯基、氧化膦端为二乙氨基、膦端为2,6-二甲氧基苯基、抗衡阴离子为四[3,5-双(三氟甲基)苯基]硼酸根离子的配合物(Ni15)具有最佳的催化乙烯/CO二元共聚反应的活性,在300 mL高压反应釜中,反应温度90℃、反应溶剂为二氯甲烷、V(C_(2)H_(4))∶V(CO)=2∶1的最佳反应条件下,Ni15的转化数为15982 g/(g Ni),二元聚酮的Mn为234000。Ni15可催化乙烯、丙烯与CO的三元共聚反应,制备的三元聚酮丙烯插入率为4.3%,熔点(241℃)低于乙烯/CO二元聚酮的熔点(25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位聚合 镍系催化剂 聚酮 一氧化碳 乙烯 功能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响应氮掺杂碳点的制备及其光学性能调控
14
作者 董健胜 庄子恒 殷允杰 《精细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04-810,共7页
以色氨酸和邻苯二胺为前驱体、无水乙醇和去离子水为溶剂,采用溶剂热法制备了氮掺杂碳点(N-CDs),考察了n(色氨酸)∶n(邻苯二胺)和反应时间对制备N-CDs量子产率的影响。通过FTIR、XRD、TEM、XPS和TGA对N-CDs进行了表征和测试。利用荧光... 以色氨酸和邻苯二胺为前驱体、无水乙醇和去离子水为溶剂,采用溶剂热法制备了氮掺杂碳点(N-CDs),考察了n(色氨酸)∶n(邻苯二胺)和反应时间对制备N-CDs量子产率的影响。通过FTIR、XRD、TEM、XPS和TGA对N-CDs进行了表征和测试。利用荧光光谱、量子产率测定和荧光寿命测试探究了N-CDs的光学性能。结果表明,当n(色氨酸)∶n(邻苯二胺)=1.5∶1.0、反应时间6 h时,制备的N-CDs具有最高的量子产率(13.95%);N-CDs呈球形结构,平均粒径为(3.65±0.26)nm,表面富含氨基、羟基、羧基及羰基等极性官能团。N-CDs的最大激发波长和最大发射波长分别为535和601 nm,在535 nm处的绝对量子产率高达21.39%。N-CDs乙醇溶液在酸性条件下展现蓝色荧光,在碱性条件下则呈现粉色但无荧光,表现出对pH敏感的颜色和荧光响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点 氮掺杂 色氨酸 PH响应 荧光 功能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纤维素晶体物性对碳纳米管分散性及复合膜性能的影响
15
作者 汪力生 宋涛 +2 位作者 岑钰 祁海松 韩亭亭 《精细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2-344,共13页
以柠檬酸和蔗渣漂白浆板为原材料制备了纳米纤维素晶体(CNCs),通过氯化铁调控CNCs长径比和表面羧基含量;以CNCs为分散剂对碳纳米管(CNTs)进行水相分散得到了CNTs-CNCs分散液,并制备了复合纳米膜(CNCs-CNMs)。结合SEM、EDS、TEM、FTIR、... 以柠檬酸和蔗渣漂白浆板为原材料制备了纳米纤维素晶体(CNCs),通过氯化铁调控CNCs长径比和表面羧基含量;以CNCs为分散剂对碳纳米管(CNTs)进行水相分散得到了CNTs-CNCs分散液,并制备了复合纳米膜(CNCs-CNMs)。结合SEM、EDS、TEM、FTIR、粒径分布和Zeta电位表征以及力学性能和电导率测试,考察了CNCs长径比和表面羧基含量对CNTs-CNCs分散液的分散性和CNCs-CNMs的拉伸强度、韧性和电导率的影响。结果表明,CNCs的加入及其长径比的减小和羧基含量的增高对CNTs-CNCs分散液的分散性以及CNCs-CNMs的力学和电学性能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中,CNCs长径比对CNCs-CNTs分散液的分散性以及CNCs-CNMs的力学性能的影响较羧基含量影响更大,CNCs-CNMs的拉伸强度、韧性和电阻变化率最高分别为72.8 MPa、2.5 J/m^(3)和33.3%;CNCs-CNMs羧基含量对CNCs-CNMs的导电性的影响更为直接,在CNCs长径比<50,羧基含量>0.65 mmol/g时,CNMs电导率均>20 S/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电聚合物复合材料 碳纳米管 纤维素纳米晶 分散性 力学性能 导电性能 功能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碳捕集及其原位甲烷化技术研究进展
16
作者 马花花 刘日新 +5 位作者 赵明辉 宋婷婷 崔鹏俊 王露潞 郑浩 曾亮 《热力发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6,共16页
近年来,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CCUS)技术在减少CO_(2)排放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其高能耗和复杂的工艺流程限制了大规模推广应用。为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集成二氧化碳捕集与利用(integrated CO_(2)c... 近年来,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CCUS)技术在减少CO_(2)排放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其高能耗和复杂的工艺流程限制了大规模推广应用。为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集成二氧化碳捕集与利用(integrated CO_(2)capture and utilization,ICCU)技术逐渐成为研究的重点方向,该技术通过双功能材料(dual-functional materials,DFM)实现CO_(2)的捕集与原位转化,直接将捕集的CO_(2)高效转化为具有经济价值的化学品。与传统CCU技术相比,ICCU技术大幅简化了CO_(2)解吸、压缩和运输等步骤,具有广阔的应用潜力。围绕ICCU-甲烷化(ICCU-Methanation,ICCU-Met)技术,首先系统介绍了ICCU-Met过程并从热力学角度分析了该技术实现CO_(2)捕集与转化的可行性;随后重点探讨了应用于该过程的双功能材料,分析了其在CO_(2)捕集能力、催化活性、稳定性等方面的表现;并针对ICCU-Met技术面临的过程放大挑战,分析了实际工业烟气条件、反应器设计及技术经济性等方面的问题;最后总结了该技术的发展瓶颈,并提出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成二氧化碳捕集与利用 原位甲烷化 双功能材料 过程放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膨胀石墨-改性稻草纤维@PBAT发泡珠粒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17
作者 何寅坤 邵亮 +3 位作者 刘美玲 姬占有 马建中 王文琪 《精细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3-111,134,共10页
稻草纤维(RSF)经磷酸和三聚氰胺改性得到了改性稻草纤维(MPRSF),其与可膨胀石墨(EG)进行球磨制备了界面焊料(EG-MPRSF)。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_(2))和微波烧结成型技术制备了EG-MPRSF@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AT)发泡珠粒复... 稻草纤维(RSF)经磷酸和三聚氰胺改性得到了改性稻草纤维(MPRSF),其与可膨胀石墨(EG)进行球磨制备了界面焊料(EG-MPRSF)。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_(2))和微波烧结成型技术制备了EG-MPRSF@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AT)发泡珠粒复合材料。采用FTIR、XPS、SEM、EDS、TGA对样品进行了表征,通过硬度、回弹性和压缩强度测试、极限氧指数测试、垂直燃烧等级测试和锥形量热仪测试,考察了EG-MPRSF含量(以PBAT发泡珠粒质量计,下同)对EG-MPRSF@PBAT发泡珠粒复合材料力学性能、阻燃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EG-MPRSF@PBAT发泡珠粒复合材料烧结后能保留PBAT发泡珠粒原有的泡孔结构,其硬度、回弹性和压缩强度均有较大的提升,且具有阻燃性能。当EG-MPRSF含量为0.20%时,制备的EG-MPRSF@PBAT发泡珠粒复合材料压缩强度、回弹性和硬度分别比PBAT发泡珠粒提升77.8%、16.7%和45.2%,烟气生成速率和总烟释放量分别下降14.9%和24.8%,热释放总量降低17.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 超临界二氧化碳 稻草纤维 微波烧结 发泡材料 阻燃性能 功能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皮基磷光型碳点的制备及防伪应用
18
作者 张文博 李莉 +4 位作者 王佳宁 李雯 鲍艳 范倩倩 马建中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96-803,880,共9页
以浸酸山羊皮为碳源、硼酸为硼源,采用热解法制备了磷光型碳点(P-CDs)。探讨了浸酸山羊皮含量、反应pH、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P-CDs余辉时间的影响。采用有机元素分析仪、SEM、EDS、TEM、FTIR、XRD对样品进行了表征,并评价了P-CDs的防... 以浸酸山羊皮为碳源、硼酸为硼源,采用热解法制备了磷光型碳点(P-CDs)。探讨了浸酸山羊皮含量、反应pH、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P-CDs余辉时间的影响。采用有机元素分析仪、SEM、EDS、TEM、FTIR、XRD对样品进行了表征,并评价了P-CDs的防伪应用。结果表明,在浸酸山羊皮含量(以3 g硼酸为基准,下同)4.10%、反应pH为7、反应温度为225℃、反应时间为7.5 h的条件下,制备的P-CDs的余辉时间达到12s;该材料的最佳发射波长为520 nm,对应明亮的青绿色余辉。P-CDs平均粒径为4.42 nm,具有典型的石墨结构,硼原子成功地掺入到碳点中,形成了C—B、B—O等共轭链结构,稳定了三重激发态,延长了余辉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浸酸山羊皮 碳点 磷光 防伪 功能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碳基催化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奇 王彦斌 +4 位作者 庞少峰 王青 于浩 朱星臣 苏琼 《功能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52-2062,共11页
生物质是产量丰富、种类繁多、价格低廉、环境友好的优良碳源,以生物质为原料制备碳催化材料无疑是变废为宝,可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问题。介绍了生物质的种类、组分及结构对生物质碳基催化材料性能的影响,对制备生物质碳... 生物质是产量丰富、种类繁多、价格低廉、环境友好的优良碳源,以生物质为原料制备碳催化材料无疑是变废为宝,可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问题。介绍了生物质的种类、组分及结构对生物质碳基催化材料性能的影响,对制备生物质碳基催化材料的两种常见方法热解法和水热碳化法进行了对比,探讨了进一步增强催化剂活性的3种方式:杂原子掺杂、金属离子修饰和官能化,分析总结了生物质碳催化材料面临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碳催化材料 制备 功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基聚氨酯丙烯酸酯紫外光固化树脂的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1
20
作者 赵明明 鲍俊杰 黄毅萍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433-2439,共7页
以CO_(2)基聚碳酸亚丙酯二醇(PPCD)为软段、二环己基甲烷二异氰酸酯(HMDI)为硬段、甲基丙烯酸羟丙酯(HPMA)为封端剂和稀释剂、2,4,6-三甲基苯甲酰基-二甲苯基氧化膦(TMO)为光引发剂,以不同氰羟比(HMDI中异氰酸酯基与PPCD中羟基的物质的... 以CO_(2)基聚碳酸亚丙酯二醇(PPCD)为软段、二环己基甲烷二异氰酸酯(HMDI)为硬段、甲基丙烯酸羟丙酯(HPMA)为封端剂和稀释剂、2,4,6-三甲基苯甲酰基-二甲苯基氧化膦(TMO)为光引发剂,以不同氰羟比(HMDI中异氰酸酯基与PPCD中羟基的物质的量之比,下同)制备了一系列CO_(2)基聚氨酯丙烯酸酯(PUA)紫外光固化树脂,并经紫外光引发制备了PUA紫外光固化胶膜。通过FTIR、XRD表征和力学性能、TGA、黏度测试,考察了氰羟比对PUA紫外光固化树脂和胶膜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氰羟比的增大,PUA紫外光固化胶膜的水接触角、硬度和拉伸强度增大,吸水率和断裂伸长率下降,PUA紫外光固化树脂黏度降低。以氰羟比为2.0∶1制备的PUA紫外光固化树脂(PUA-4树脂)和PUA紫外光固化胶膜(PUA-4胶膜)综合性能最好,PUA-4树脂黏度为1437 mPa·s;PUA-4胶膜拉伸强度为32.9 MPa,断裂伸长率为139.2%,水接触角为86.9°,24 h吸水率为8.2%,邵氏硬度为94 H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碳酸亚丙酯二醇 二氧化碳 紫外光固化 聚氨酯 丙烯酸酯 功能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