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9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icrowave power transmission technologies for space solar power station
1
作者 YANG Bo SHINOHARA Naoki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4,共14页
The microwave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technologies for space solar power station are a crucial field in the international space sector,where various countries are competing in its development.This paper surveys th... The microwave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technologies for space solar power station are a crucial field in the international space sector,where various countries are competing in its development.This paper surveys the research experiments and development efforts related to space solar power stations and microwave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technologies worldwide.The objective is to assess the progress and current state of this technological foundation,determine the necessary focus for developing high-power microwave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technology,and provide clarity on the direction of futur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in these areas.Finally,a distributed space solar power station plan that is immediately feasible is propo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wave power transmission space solar power station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microwave transmitter phased array rectenna arra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ercury Emission From Coal-fired Power Plants in China 被引量:29
2
作者 YIN Libao ZHUO Yuqun +3 位作者 XU Qisheng ZHU Zhenwu DU Wen AN Zhongyi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9期I0001-I0014,共14页
燃煤是最大的人为汞排放源之一,燃煤电厂的汞排放控制问题也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该文将目前公布的中国电厂的汞排放数据进行筛选汇总,得到18个电厂的汞排放数据,通过对比和分析,总结出了符合我国燃煤电厂特点的一般性汞排放规律。... 燃煤是最大的人为汞排放源之一,燃煤电厂的汞排放控制问题也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该文将目前公布的中国电厂的汞排放数据进行筛选汇总,得到18个电厂的汞排放数据,通过对比和分析,总结出了符合我国燃煤电厂特点的一般性汞排放规律。结果表明:与美国煤种相比,我国的燃煤具有低氯、高灰的特性,这不利于汞的排放控制;循环流化床燃烧可能会因燃尽率的不同而较煤粉炉燃烧易获得较高的Hgp;空气污染控制设备的使用能够有效地减少汞排放,选择性催化还原+静电除尘器/布袋除尘器+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SCR+ESP/FF+WFGD)组合的平均脱汞率可达71.48%;SCR的大规模应用可能会将汞大量转移到飞灰和脱硫石膏中,带来二次污染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电厂 汞排放 中国 燃煤发电 微量元素 神经系统 排放源 污染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telligent power factor compensation equipment of three phase low voltage loads 被引量:1
3
作者 罗安 董密 +1 位作者 Richard Dzudzor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2年第1期64-69,共6页
An intelligent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scheme is presented for three phase low power factor loads. This new scheme is able to perform individual phase sensing of parameters by monitoring at all times to sense a change... An intelligent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scheme is presented for three phase low power factor loads. This new scheme is able to perform individual phase sensing of parameters by monitoring at all times to sense a change in system parameters and affects individual phase correction by applying the exact amount of reactive components needed for each phase, and can also reduce negative sequence current caused by the load to improve system balance. An optimization criterion is used for the proper calculation of reactive power steps in a power compensation installation of capacitor banks. The criterion is enabled by sampling measurements performed on the electrical plant examined within specific interval of ti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individual phase sensing negative sequence current system balan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pplications of Localized Phase Compensation Method to Design a Stabilizer in a Multi-machine Power System 被引量:4
4
作者 DU Wenjuan WANG Haifeng CAO Jun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2期I0010-I0010,16,共1页
为了演示和验证稳定器设计的就地相位补偿法在多机电力系统中的应用,介绍在多机电力系统中,就地补偿设计稳定器的2个应用实例。第1个实例是在多机电力系统中就地补偿设计电力系统稳定器(power system stabilizer,PSS),阻尼电力系统局... 为了演示和验证稳定器设计的就地相位补偿法在多机电力系统中的应用,介绍在多机电力系统中,就地补偿设计稳定器的2个应用实例。第1个实例是在多机电力系统中就地补偿设计电力系统稳定器(power system stabilizer,PSS),阻尼电力系统局部模振荡。第2个实例是就地补偿设计附加在静态同步补偿器(static synchronous compensator,STATCOM)上的稳定器,抑制多机电力系统中的区域模振荡,并给出在一个16机电力系统中的应用计算和仿真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剂 相位补偿法 多机系统 设计 应用 多机电力系统 电力系统稳定器 STATCO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倾斜巨厚煤层掘进巷道冲击危险时序及等级智能预测 被引量:2
5
作者 崔峰 宗程 +3 位作者 来兴平 何仕凤 张随林 贾冲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45-861,共17页
实现煤矿冲击地压智能预警对于保障矿井安全作业具有重要意义。以新疆某矿急倾斜巨厚煤层的掘进巷道冲击地压发生时序智能分级预测作为背景,分析了急倾斜巨厚煤层巷道掘进期间各微震信息指标的时空演化规律,利用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 实现煤矿冲击地压智能预警对于保障矿井安全作业具有重要意义。以新疆某矿急倾斜巨厚煤层的掘进巷道冲击地压发生时序智能分级预测作为背景,分析了急倾斜巨厚煤层巷道掘进期间各微震信息指标的时空演化规律,利用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GA)优化的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对预测冲击发展趋势性能较高的多项指标进行了优选,基于相空间重构技术(Phase Space Reconstruction,PSR)将数据映射至高维空间进行重构,结合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训练学习高维度数据特征,构建了基于深度学习与多元混沌时序的急倾斜巨厚煤层冲击地压预测模型(PSR-LSTM),依据现场实际对模型的预测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急倾斜巨厚煤层巷道掘进下各微震信息指标对冲击预警的敏感性较强,彼此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优选出了预测冲击发展趋势性能较高的6项微震信息指标;多项指标的时间序列具有混沌特性,经过相空间重构后再进行LSTM学习训练,可有效增强模型的数据利用率与预测精度,所构建的PSR-LSTM模型在指定预测时长为1 d的情况下,预测准确率可达0.9135、F1值可达0.9116,均优于未经重构的LSTM模型。模型较好地预测了急倾斜巨厚煤层掘进巷道发生冲击危险的时序趋势及危险等级,研究方法可为急倾斜巨厚煤层掘进巷道冲击地压发生的智能预测预警提供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倾斜巨厚煤层 掘进巷道 冲击地压 多元混沌时序 相空间重构 深度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煤电企业绿色低碳转型路径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陆秋琴 路旭亮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79-789,共11页
煤电企业化石能源消耗高、污染排放量大,在环境和能源政策的影响下,实现“双碳”目标以及企业发展都要求煤电企业实现绿色低碳转型。陕西省煤电企业规模和数量均大,煤电企业绿色低碳转型任务艰巨。为此,必须探索陕西省煤电企业绿色转型... 煤电企业化石能源消耗高、污染排放量大,在环境和能源政策的影响下,实现“双碳”目标以及企业发展都要求煤电企业实现绿色低碳转型。陕西省煤电企业规模和数量均大,煤电企业绿色低碳转型任务艰巨。为此,必须探索陕西省煤电企业绿色转型路径。通过陕西省煤电企业绿色低碳内涵界定,运用文献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度等方法确定陕西省煤电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影响因素;对系统进行分析,以管理、能源、生产、经济和创新5个子系统构建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通过Vensim PLE软件模拟煤电企业绿色低碳转型路径。结果显示,各调整路径对煤电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均具有正向影响,但影响程度存在差异。通过加强绿色转型投入以构建绿色管理,降低生产能耗,积极参与碳市场交易,积极创新和技术引进等可以有效提高能源转换效率的绿色转型路径对煤电企业具有明显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煤电企业 绿色转型 低碳发展 关联度分析 系统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模块输入阻抗影响的ISOP-DAB变换器系统输入均压控制策略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善寿 夏虎 +2 位作者 方潜生 叶伟 王浩 《电力自动化设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4-130,154,共8页
针对输入串联输出并联双有源全桥(ISOP-DAB)直流变换器系统的子模块元器件参数不一致所导致的输出功率不均分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输入阻抗的ISOP-DAB直流变换器系统输入均压控制策略。通过改进传统单移相控制方法,得到一种能够减小回流功... 针对输入串联输出并联双有源全桥(ISOP-DAB)直流变换器系统的子模块元器件参数不一致所导致的输出功率不均分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输入阻抗的ISOP-DAB直流变换器系统输入均压控制策略。通过改进传统单移相控制方法,得到一种能够减小回流功率的新型单移相(NSPS)控制方法;进一步,基于NSPS分析ISOP-DAB直流变换器系统的输入电压均分、输出功率均分与各模块输入阻抗之间的关系,通过调节NSPS的内移相比,使各模块输入阻抗幅值相等,实现系统输入电压均分以及模块输出功率相等,同时减小双有源全桥变换器的回流功率,提高系统工作功率。通过仿真和实验验证了所提控制策略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有源全桥变换器 单移相控制 输入串联输出并联 输入电压均分 输出功率均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托标准,促进煤电清洁高效发展——DB64/1996—2024《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解读
8
作者 张明慧 江梅 张国宁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56-859,共4页
宁夏回族自治区制订发布了DB64/1996—2024《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新建企业自2024年5月4日起实施,现有企业自2025年1月1日起实施。新标准为强制性地方标准,与GB 13223—2011《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特别排放限值相比,颗... 宁夏回族自治区制订发布了DB64/1996—2024《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新建企业自2024年5月4日起实施,现有企业自2025年1月1日起实施。新标准为强制性地方标准,与GB 13223—2011《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特别排放限值相比,颗粒物、二氧化硫、NO_(x)分别收严了50%、30%和50%,新增了氨的排放限值。该标准制修订的主要原因是现行国家火电标准的标龄已超10年,不能满足当前大气污染防治的新形势,且近年来宁夏绝大部分火电企业均已完成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主要污染物均可实现达标排放。该标准的实施将成为宁夏火电行业污染防治、总量减排、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布局的重要抓手,有效促进宁夏火电行业结构优化调整、生产工业和污染治理技术进步,为推进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电厂 大气污染物 排放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电能质量扰动下新能源配电网附加损耗量化分析
9
作者 王亭岭 李帅 +2 位作者 熊军华 侯永辉 许鹏辉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6-184,共9页
分别推导出谐波、三相不平衡和电压偏差扰动下新能源配电网附加损耗计算模型,通过仿真对这3种扰动下新能源配电网附加损耗进行量化分析。利用基波和谐波的三相不平衡度以及电压偏差推导出一种计及3种电能质量共同扰动下新能源配电网损... 分别推导出谐波、三相不平衡和电压偏差扰动下新能源配电网附加损耗计算模型,通过仿真对这3种扰动下新能源配电网附加损耗进行量化分析。利用基波和谐波的三相不平衡度以及电压偏差推导出一种计及3种电能质量共同扰动下新能源配电网损耗计算模型,通过仿真和现场试验对所推导计算模型进行验证,对典型电能质量共同扰动下新能源配电网损耗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证明:在计及3种电能质量扰动下配网附加损耗计算模型误差与仿真和实验平台对比分别能保持在2%和3%以内;不同电能质量共同扰动下不同附加损耗之间存在耦合,不满足叠加定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能质量 新能源配电网 电能损耗 谐波 三相不平衡 电压偏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污泥掺烧对燃煤电站污染物控制装置的影响
10
作者 王卫群 黄治军 +2 位作者 张恩先 段元强 段伦博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671-2678,共8页
利用燃煤电站进行污泥掺烧既可以实现污泥的高效消纳,又可以利用燃煤电站现有的污染物控制装置控制污泥燃烧生成的污染物。然而,燃煤电站的实际运行经验表明污泥掺烧后会影响污染物控制装置的稳定运行。文中在功率为660 MW_(e)的超低排... 利用燃煤电站进行污泥掺烧既可以实现污泥的高效消纳,又可以利用燃煤电站现有的污染物控制装置控制污泥燃烧生成的污染物。然而,燃煤电站的实际运行经验表明污泥掺烧后会影响污染物控制装置的稳定运行。文中在功率为660 MW_(e)的超低排放燃煤机组上进行了污泥掺烧试验并开展现场测试,探究污泥掺烧对痕量元素分布、灰渣特性的影响机制,并评估污泥掺烧对选择性催化还原(SCR)脱硝、静电除尘及烟气湿法脱硫系统的潜在影响。试验所用的市政和印染污泥混合物中含有较高浓度的Ni、Cu、Zn和Mn等元素,但在湿污泥掺烧质量比为5%的工况下,并未改变重金属元素在系统中的分布情况,除了Hg以外的绝大部分重金属元素仍然分布在颗粒相中,仅有少量的Pb、Cr和Ni元素出现在脱硫石膏中;试验所用污泥的Cl元素质量浓度要远高于原煤,在SCR反应器入口采用EPA Method 26A方法采样并测试烟气中HCl和Cl_(2)的体积分数。结果表明:燃烧时,燃料中75%以上的Cl元素都以HCl的形式释放到烟气中,使得脱硫浆液中含有较高质量浓度的Cl^(-)离子;掺烧污泥后,PM_(1)~PM_(10)的超微米颗粒的生成量则要低于未掺烧工况,且污泥飞灰中较高质量浓度的Fe_(2)O_(3)、P_(2)O_(5)降低了飞灰比电阻,有利于提高混燃后静电除尘器的效率;污泥掺烧后部分细颗粒进入脱硫浆液,造成脱硫石膏脱水困难,而浆液中Cl^(-)质量浓度的增加,进一步导致脱硫石膏含水率的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电站 污泥掺烧 Cl元素 重金属元素 湿法脱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度调峰下超临界火电机组蓄热量对煤耗的影响
11
作者 成珊 付毅 +3 位作者 张煌 王志杰 陈文 田红 《动力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345-1353,共9页
为探究深度调峰超临界直流锅炉火电机组蓄热量对机组供电煤耗的影响,基于机组稳态与非稳态下不同的运行特征,计算了不同工况下锅炉各汽水流程部件的实际蓄热系数,并基于机组实际运行数据计算得到机组供电煤耗,研究了机组实际蓄热系数对... 为探究深度调峰超临界直流锅炉火电机组蓄热量对机组供电煤耗的影响,基于机组稳态与非稳态下不同的运行特征,计算了不同工况下锅炉各汽水流程部件的实际蓄热系数,并基于机组实际运行数据计算得到机组供电煤耗,研究了机组实际蓄热系数对供电标准煤耗的影响。以某660 MW超临界机组为例开展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稳态与非稳态下,当机组从100%汽轮机额定负荷工况(THA)降低到30%THA时,金属蓄热系数分别增大135.47%和133.93%,汽水蓄热系数变化不大,实际蓄热系数分别增大80.83%和80.07%,且非稳态下机组的各项蓄热系数均大于稳态时;非稳态下机组供电标准煤耗比稳态时增加了11.76~22.40 g/(kW·h);机组向上调峰过程中实际蓄热系数和供电煤耗均大于向下调峰过程;机组供电煤耗与实际蓄热系数呈强相关性,且随着实际蓄热系数的增大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流锅炉 火电机组 蓄热系数 深度调峰 供电标准煤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重调压移相变压器拓扑及其潮流调控特性研究
12
作者 袁佳歆 刘航亚 +2 位作者 周航 肖非然 翟志峰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8期7359-7372,I0028,共15页
我国正积极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但当前复杂的电力网络极易出现潮流分布不合理的问题,新能源的波动性更是加剧了潮流的不可控程度,电网亟需有效的潮流调节技术。移相变压器具有潮流调节能力强、投资较低、可靠性高等优点,在国际上得到广泛... 我国正积极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但当前复杂的电力网络极易出现潮流分布不合理的问题,新能源的波动性更是加剧了潮流的不可控程度,电网亟需有效的潮流调节技术。移相变压器具有潮流调节能力强、投资较低、可靠性高等优点,在国际上得到广泛应用。但传统移相变压器只能实现离散调节,调节精度低,而且缺乏合适的调幅能力。该文提出三重调压移相变压器,具有调节精度高、调幅能力强等优点。基于其拓扑结构对其输入输出特性进行分析,考察其补偿电压的性质与分布,并从一重调幅的约束作用和双重调相的约束作用两方面建立边界方程;对其潮流调节范围进行定量分析,得出不同情况下潮流调节范围的最值表达式与边界计算方法;最后,通过虚拟仿真和实物实验证明,该结构可以有效增加调节点位数目、提高调节精度、引入调幅能力和优化调节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相变压器 潮流调控 电压调节 拓扑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子分段直线感应电机推进系统非线性解耦建模方法
13
作者 徐飞 史黎明 +1 位作者 李子欣 李耀华 《电工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23-1033,共11页
定子分段直线感应电机在超高速电磁推进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然而多相直线感应电机定子与动子耦合程度快速时变、供电切换晶闸管开关电流过零关断、供电电缆阻抗随动子位置变化等非线性特性显著,导致现有建模方法难以准确实时地模拟... 定子分段直线感应电机在超高速电磁推进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然而多相直线感应电机定子与动子耦合程度快速时变、供电切换晶闸管开关电流过零关断、供电电缆阻抗随动子位置变化等非线性特性显著,导致现有建模方法难以准确实时地模拟系统电磁暂态过程。该文将直线感应电机系统依据能量转换特性划分为有效转换、无效转换和电源三部分,采用多相电机定子空间矢量解耦建模和虚拟动子磁链方法,实现了晶闸管与直线电机、电机定子与动子之间的解耦,并建立了数学模型。硬件在环实验结果表明,数学模型无迭代实时运算步长低至500ns,原理样机实验结果表明,数学模型与物理实验误差小于7%,验证了数学模型的快速性和准确性,研究成果可为超高速直线感应电机推进系统高性能控制提供建模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段供电 多相直线感应电机 晶闸管开关 非线性特性 实时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有源桥变换器的新型双重移相电流应力优化控制策略
14
作者 刘春喜 王涛 田迎澳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8-98,共11页
针对双有源桥变换器双重移相控制时输入输出电压调节比不匹配时的电流应力过高问题,提出一种新型双重移相调制下的电流应力分段优化控制策略,通过降低电感电压的方式来降低电流应力,从而提高系统效率。首先分析了新型双重移相调制的工... 针对双有源桥变换器双重移相控制时输入输出电压调节比不匹配时的电流应力过高问题,提出一种新型双重移相调制下的电流应力分段优化控制策略,通过降低电感电压的方式来降低电流应力,从而提高系统效率。首先分析了新型双重移相调制的工作原理,验证了降低电感电压可以明显降低电流应力。然后考虑不同的传输功率和电压调节比,对相应工作区间的电流应力进行分段优化,推导出最小电流应力下的最优移相比组合,并结合电流应力分段优化设计了闭环控制策略。最后搭建了双有源桥变换器实验样机,并进行了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与其他优化控制相比,所提控制策略在低到中功率范围电流应力和回流功率更小,负载突变时的动态响应速度更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有源桥变换器 双重移相 电流应力 回流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IS赋能多集群无线携能通信网络的自维持能力增强性研究
15
作者 邵凯 毛恬恬 +1 位作者 王光宇 楚征 《通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85-195,共11页
研究了由可重构智能表面(RIS)辅助的多集群无线携能通信网络(WPCN)通信性能最大化问题。为提升网络的自我维持能力,约束了网络设备的信噪比(SNR),并提出了一种混合时分多址(TDMA-TDMA)传输方案。首先,为避免集群间干扰采用TDMA模式轮询... 研究了由可重构智能表面(RIS)辅助的多集群无线携能通信网络(WPCN)通信性能最大化问题。为提升网络的自我维持能力,约束了网络设备的信噪比(SNR),并提出了一种混合时分多址(TDMA-TDMA)传输方案。首先,为避免集群间干扰采用TDMA模式轮询集群;其次,基于RIS的时间选择性,在单集群内采用TDMA策略设计无源波束成形和时间分配。所建立的优化问题,采用非线性能量采集(NLEH)模型,考虑了RIS的相移误差(PSE)、传输时间、用户的SNR和不完美信道状态信息(CSI)等约束条件。仿真结果表明,与传统的资源分配方案相比,所提方案提高了网络边缘用户生存能力,有效地保证了网络生命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携能通信网络 可重构智能表面 资源分配 相移误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风电退役再建和煤电灵活性改造的低碳电力系统多阶段协同规划方法
16
作者 陈艳波 董华玉 +3 位作者 佘永康 黄阮明 李灏恩 张智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48-58,共11页
加快风电等新能源快速发展是实现“双碳”战略的关键路径。但随着“十四五”末期风电退役潮的到来,我国将面临大规模风电退役和再建的问题,这将严重威胁电力系统的供电充裕性与灵活性。在此背景下,煤电仍是电力保供和灵活调节的重要基石... 加快风电等新能源快速发展是实现“双碳”战略的关键路径。但随着“十四五”末期风电退役潮的到来,我国将面临大规模风电退役和再建的问题,这将严重威胁电力系统的供电充裕性与灵活性。在此背景下,煤电仍是电力保供和灵活调节的重要基石,因此需要统筹协同发展风电与煤电。为此,提出了一种考虑风电退役再建和煤电灵活性改造的低碳电力系统多阶段协同规划方法。首先,建立了考虑系统供电充裕性的风电直接退役和延寿改造有序退役模型,并提出“以大代小-等容改造和扩容改造”的风电场多路径原址再建方案。在此基础上,考虑煤电灵活性改造对新能源消纳的影响,构建了内嵌系统运行模拟的风电和煤电改造协同规划模型。最后,以改进IEEE39节点系统为例进行算例分析,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可以给出保障系统供电充裕性的风电退役和再建方案,且通过煤电灵活性改造能有效满足风电场扩容后的灵活性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电退役再建 煤电灵活性改造 多阶段协同 供电充裕性 风电消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能源送出线路工频变化量距离保护不正确动作机理分析
17
作者 戴志辉 韦舒清 柳梅元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4-86,共13页
大规模新能源经交流联络线送出已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的典型场景。在此背景下,受新能源系统运行方式的影响,工频变化量距离保护存在不正确动作风险。为进一步探究工频变化量距离保护性能下降机制,基于电压平面分析可知,在光伏场站控制策略... 大规模新能源经交流联络线送出已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的典型场景。在此背景下,受新能源系统运行方式的影响,工频变化量距离保护存在不正确动作风险。为进一步探究工频变化量距离保护性能下降机制,基于电压平面分析可知,在光伏场站控制策略的作用下,光伏场站馈出正序电流表征为相位、幅值皆受控的非线性变量,造成保护补偿电压大小随故障工况变化且矢量方向发生不确定性偏转,导致保护动作可行域不明确,从而造成基于传统整定判据下的阻抗继电器性能严重劣化。在此基础上,借助距离保护正确动作边界条件与光伏场站接入容量的对应关系,提出了保护适用性快速评估与保护失效边界接入容量计算方法。基于PSCAD/EMTDC建立了光伏场站送出系统仿真模型,通过大量仿真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距离保护 工频变化量 相间阻抗继电器 不正确动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VMD、PTSMFE与GWO-SVM的直流充电桩电源模块故障诊断方法研究
18
作者 刘志峰 蒋浩 +1 位作者 刘贺 李新宇 《中国测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7-97,共11页
为有效实施直流充电桩电源模块的回收再利用,必须克服故障诊断中串并联开关器件特征提取困难和故障定位不准确的难题。为此,提出变分模态分解(variational modal decomposition, VMD)、相位复合时移多尺度模糊熵(phase compound time-sh... 为有效实施直流充电桩电源模块的回收再利用,必须克服故障诊断中串并联开关器件特征提取困难和故障定位不准确的难题。为此,提出变分模态分解(variational modal decomposition, VMD)、相位复合时移多尺度模糊熵(phase compound time-shift multiscale fuzzy entropy, PTSMFE)和灰狼优化算法优化支持向量机分类器(gray wolf optimization algorithm-support vector machine classifier, GWO-SVM)的充电桩故障诊断方法。首先将采集的原始故障信号分解成多组本征模态函数(intrinsic mode function, IMF),再利用PTSMFE提取出故障信号的原始相位信息,并转化成相位系数后加入熵值中,得到各故障状态的特征向量。最后将特征向量输入GWO-SVM进行故障识别分类。实验结果表明:与常用的小波分析(wavelet analysis)特征提取和BP(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故障诊断方法进行对比,该文方法展现出准确性与高效性,分类识别准确率达到97.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流充电桩电源模块 故障诊断 回收再利用 相位复合时移多尺度模糊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态CO_(2)冻融煤体变形损伤特性研究
19
作者 白刚 王亚东 +3 位作者 苏俊 周忠杰 范超军 陈军典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03-1016,共14页
改善煤层透气性是提高煤层瓦斯高效抽采的常用方法,利用液态CO_(2)为压裂介质冻融煤体是改善煤层透气性的方法之一。液态CO_(2)通过对煤体造成变形损伤改变煤层透气性,深入研究液态CO_(2)冻融煤体变形损伤特性,是揭示液态CO_(2)致裂增... 改善煤层透气性是提高煤层瓦斯高效抽采的常用方法,利用液态CO_(2)为压裂介质冻融煤体是改善煤层透气性的方法之一。液态CO_(2)通过对煤体造成变形损伤改变煤层透气性,深入研究液态CO_(2)冻融煤体变形损伤特性,是揭示液态CO_(2)致裂增透煤体强化瓦斯抽采机制的基础。采用物理实验方法,基于自主研发的液态CO_(2)冻融煤体实验系统,开展液态CO_(2)冻融条件下煤体变形损伤特性实验,监测冻融过程中煤样表面温度、应力、应变及罐体压力参数,分析液态CO_(2)冻融对煤体应力、应变的影响规律及罐中CO_(2)相态特征,探究液态CO_(2)冻融过程中热应力、水−冰相变冻胀力及汽化膨胀力对煤体造成的变形损伤贡献程度,揭示液态CO_(2)冻融的三重复合应力对煤体造成变形损伤的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液态CO_(2)冻融煤样体积应变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U”字型变化趋势,低温冻结阶段煤基质发生收缩变形,融化阶段煤基质收缩变形逐渐恢复,最终形成了不可恢复的变形,总体表现为煤基质收缩变形与应变恢复2个阶段。实验过程中CO_(2)相态呈现气态−液态(气−液共存)−气态的变化趋势,液态CO_(2)冻融过程包括进液、冻结、缓慢卸压及室温融化4个阶段,对应煤样变形特征表现为冻缩变形、冻缩+冻胀+吸附膨胀变形、变形恢复及受热膨胀变形。非密封干燥煤样、密封干燥煤样及非密封饱水煤样的最小应变值绝对值分别为10056.636×10^(−6)、11480.186×10^(−6)、7881.893×10^(−6),残余应变分别为270.191×10^(−6)、154.869×10^(−6)、2033.636×10^(−6),胀缩率分别为2.686%、1.349%、25.801%。液态CO_(2)冻融复合应力作用对煤样造成的总变形损伤量为2033.636×10^(−6),热应力、汽化膨胀力及水−冰相变冻胀力分别造成的变形损伤量为154.869×10^(−6)、115.322×10^(−6)、1763.445×10^(−6),分别占总变形损伤量的7.615%、5.671%与86.714%,水−冰相变冻胀力占据主导地位。随着煤样含水率增加,煤体最小应变值绝对值降低,残余应变增加,水冰相变冻胀力占比增加。研究结果从煤样变形的角度阐明了液态CO_(2)冻融煤体变形损伤机理,丰富了液态CO_(2)致裂增透煤体强化瓦斯抽采技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液态CO_(2)冻融 变形损伤 CO_(2)相态转换 复合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管间两相流场频域相关性及激振力功率谱密度研究
20
作者 朱国瑞 蔺文静 +2 位作者 齐思久 韩佩泽 谭蔚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23-433,共11页
管壳式换热器内部管束长期受到气-水两相流冲刷容易发生磨损破坏,影响其使用寿命,因此准确计算两相流体力的功率谱密度对管束的磨损计算至关重要.由于缺乏两相流条件下的管间流场相关性实验数据,难以用激振力去直接计算其等效功率谱密度... 管壳式换热器内部管束长期受到气-水两相流冲刷容易发生磨损破坏,影响其使用寿命,因此准确计算两相流体力的功率谱密度对管束的磨损计算至关重要.由于缺乏两相流条件下的管间流场相关性实验数据,难以用激振力去直接计算其等效功率谱密度.为了探究管间两相流流场相关性,给出可靠的两相流激振力包络谱,设计搭建了两相水洞实验装置,创新性地将电子压力扫描阀引入两相流环境中,直接测量管表面的压力.对节径比为1.41的正三角形刚性管阵中单根弹性管在环境温度和压力下的横向流致振动进行了全面的实验研究.研究了直径为0.026 m、长度为0.237 m的柔性管在10%~90%含气率下激振力的频域特征并计算了相关长度,通过分析压力的变化、激振力自相关功率谱密度以及斯特劳哈尔数确定了周期性漩涡脱落现象的出现,获得了不同含气率下基于界面流速的激振力无量纲参考等效功率谱密度.结果表明,压力随界面流速大致呈抛物线形式增加,但涡流脱落会导致管周的压力骤降;管束内部激振力的相干函数在大范围内数值较低,相关长度不到1倍管径.使用1倍管径为相关长度计算了3种不同结构参数弹性管的激振力等效功率谱密度,采用基于界面流速的归一化因子进行了无量纲处理,给出了10%~30%含气率、40%~60%含气率以及70%~90%含气率时的激振力包络谱,其中激振力在40%~60%含气率下能量最高,70%~90%含气率次之,10%~30%含气率下能量最低.研究结果给壳程不同位置管束的磨损计算提供了符合工程实践的载荷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壳式换热器 管束 两相流 激振力 功率谱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