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9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煤矸石在绿色矿山建设中的规模化利用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
作者 史全林 龙力华 +2 位作者 杨前 王少辉 谢大伟 《煤田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3-125,共13页
【背景】我国煤矸石固废产量大、堆存量持续增加,长期堆放会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且污染矿区环境。利用煤矸石制备高附加值化工产品、提取有用元素等固废处理方式,存在消纳能力不足等问题,难以满足大宗固废规模化处置利用和绿色矿山建设... 【背景】我国煤矸石固废产量大、堆存量持续增加,长期堆放会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且污染矿区环境。利用煤矸石制备高附加值化工产品、提取有用元素等固废处理方式,存在消纳能力不足等问题,难以满足大宗固废规模化处置利用和绿色矿山建设要求。【进展】煤矸石在矿区复垦、井下充填等领域综合利用,是实现其规模化处置利用的重要发展方向。系统总结了煤矸石的物理化学特性及其资源属性,并分析了煤矸石长期堆放对矿区大气、土壤、水体等影响;以绿色矿山建设为出发点,重点介绍了煤矸石作为塌陷区复垦、地聚物注浆、固体充填、膏体充填及似膏体充填等材料的固废规模化处置与利用技术的原理、发展及应用效果。发现煤矸石复垦材料能够改善土壤性质、促进植物生长,但存在短期内重金属迁移污染环境等问题;煤矸石作为地聚物注浆材料实现了煤矸石重金属物质的有效固化,降低了重金属元素释放对环境的危害;煤矸石固体充填技术具有煤矸石处理工艺简便、辅助材料使用少的优势,但面临充填效果不均匀、污染地下水等挑战;归纳了煤矸石膏体充填材料、似膏体充填材料的原料配方及流动性优势,分析了材料的微观水化机理与流动特性,为矿井充填开采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最后提出目前煤矸石存在活性难以充分激发并利用、应用缺乏前期分类预处理、井下充填注浆利用成本高以及规模化利用缺乏激励性政策支持等问题。【展望】为进一步推动煤矸石在矿区的安全高效、风险可控及规模化利用,未来将重点围绕煤矸石低成本复合活化方法、煤矸石固废利用过程环境友好性评估、煤矸石矿化封存CO_(2)与负碳利用等开展研究,为煤矸石“绿色−高效−高值”综合利用路径发展提供思路,提高煤矸石的规模化利用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固废利用与绿色矿山建设的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矿山 煤矸石 固废利用 复垦 充填 活化 负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炭资源四元开发模式创新与实践
2
作者 张吉雄 张强 +2 位作者 周楠 李猛 巨峰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020-2036,共17页
我国煤炭开采技术经历了多次革新,煤炭生产集约化、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为实现新时代能源高质量发展,煤炭资源低碳化开发和清洁化利用势在必行。提出了契合能源高质量发展的煤炭资源四元开发模式,即在井下构建井巷掘进(掘)、煤炭开采(... 我国煤炭开采技术经历了多次革新,煤炭生产集约化、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为实现新时代能源高质量发展,煤炭资源低碳化开发和清洁化利用势在必行。提出了契合能源高质量发展的煤炭资源四元开发模式,即在井下构建井巷掘进(掘)、煤炭开采(采)、煤矸分选(选)及固废充填(充)四元一体的统筹开发体系,形成了井下掘-采-选-充协调生产系统布局。建立了四元开发理论与技术框架,在理论方面,包含矿井四元开发系统布局方法、充填开采岩层控制理论、四元开发受限空间分选方法和四元开发固废性能调控机制等关键科学问题;在技术方面,包含开拓准备、高效采充、高效分选和充填材料制配等关键技术。给出了煤炭资源四元开发工程设计方法,从系统布局、围岩控制、井下分选、材料性能调控等方面阐述了四元开发模式的理论与方法创新。同时,系统梳理了井巷掘进、煤炭开采、煤矸分选及固废充填等四元紧密关联的核心技术。典型工程实践案例验证了四元开发模式在减排降耗、弱化开采扰动强度和提高资源采出率等方面成效显著。四元开发模式破解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煤炭资源绿色低碳开发的重要路径,未来将与矿山新能源开发等需求相结合,进一步拓展其理论与技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元模式 煤矸分选 充填开采 绿色开采 低碳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蒙东草原典型露天矿排土场边坡生态修复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研究
3
作者 德力格尔 赵宇 李媛媛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3-143,共11页
以内蒙古自治区霍林郭勒市南露天矿排土场高陡边坡为研究对象,通过探讨剖析露天矿排土场边坡生态修复的修复需求,形成并开展了集“边坡重塑、采排复一体化、固土保水、植被护坡与景观重建、效果监测”等关键技术为一体的技术集成与示范... 以内蒙古自治区霍林郭勒市南露天矿排土场高陡边坡为研究对象,通过探讨剖析露天矿排土场边坡生态修复的修复需求,形成并开展了集“边坡重塑、采排复一体化、固土保水、植被护坡与景观重建、效果监测”等关键技术为一体的技术集成与示范研究;同时,基于土壤理化性质分析和植被样方调查,跟踪监测了2019—2023年间技术集成体系的修复效果.结果表明:(1)坡面重构土壤主要理化性质、土壤孔隙度均较对照区有显著提升(P<0.05),且逐年向周边原生草原土壤值接近;(2)各坡面平均植被覆盖率由2019年的30.44%,上升至2023年的95.02%,植物多样性平均较对照区有明显的提升;(3)2023年坡面土壤蓄水保水能力得到了恢复(含水量值12.65%),显著高于对照区的6.3%(P<0.05),但显著低于周边原生草原土壤的33.3%(P<0.05).集成化生态修复理念能够有效改善矿区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生态系统的正向演替,可为高寒草原典型露天矿排土场高陡边坡生态修复提供本土化、系统化、可推广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东高寒草原 露天煤矿排土场 高陡边坡 生态修复技术集成 绿色矿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阶梯碳-绿证互认与重力储能的矿区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调度
4
作者 王辉 董宇成 +2 位作者 夏玉琦 周子澜 李欣 《中国电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4-67,共14页
针对中国西北矿区存在的可再生能源消纳率低、碳排放量高及运行经济性欠佳等问题,提出一种考虑阶梯碳-绿证互认与重力储能的矿区综合能源系统(coal mine integrated energy system,CMIES)优化调度模型。首先,考虑煤层气、废弃矿井重力... 针对中国西北矿区存在的可再生能源消纳率低、碳排放量高及运行经济性欠佳等问题,提出一种考虑阶梯碳-绿证互认与重力储能的矿区综合能源系统(coal mine integrated energy system,CMIES)优化调度模型。首先,考虑煤层气、废弃矿井重力储能等矿区资源的多元利用,建立CMIES基本模型。其次,为提升CMIES的经济效益和能源利用率,在CMIES中加入碳捕集、电转气和冷热电联产机组等耦合设备,并建立电-热-冷柔性负荷模型以提高系统调节能力。然后,引入阶梯碳-绿证互认机制,通过市场交互促进新能源设备出力。最后,以系统总运行成本最小为目标构建混合整数规划模型并通过Cplex进行求解。仿真结果表明,该模型可显著提升矿区可再生能源消纳率,降低系统碳排放量,同时兼顾系统运行经济性,为CMIES低碳经济化转型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区综合能源系统 重力储能 阶梯式碳交易机制 绿证交易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炭与共伴生矿产资源一体化绿色开发战略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康红普 谢和平 +8 位作者 王双明 任世华 张亚宁 王保强 陈佩佩 焦小淼 郑德志 任仰辉 刘跃东 《中国工程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2-183,共12页
煤炭是我国能源安全的压舱石,与煤炭共伴生的矿产资源种类多、分布广泛、储量丰富、利用价值高,推进煤炭与共伴生矿产资源一体化绿色开发是新时期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保障国家能源和资源安全的必然要求。... 煤炭是我国能源安全的压舱石,与煤炭共伴生的矿产资源种类多、分布广泛、储量丰富、利用价值高,推进煤炭与共伴生矿产资源一体化绿色开发是新时期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保障国家能源和资源安全的必然要求。本文系统梳理了煤炭与共伴生矿产资源的组合类型及分布特征,分析了煤炭与共伴生矿产资源开发的技术成熟度,总结了包括技术一体化、开发主体一体化、管理一体化、产业链一体化在内的4种典型开发模式,评价了经济、安全、生态三方面的开发效益,总结了当前在政策、技术、经济性等方面存在的关键问题。在此基础上,描绘了我国煤炭与共伴生矿产资源一体化绿色开发的发展蓝图,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目标,建立了涵盖一体化数字勘查设计技术、安全高效协同开发技术、智能绿色低碳技术的一体化绿色开发技术体系,构建了“四个推进,一个探索”的发展路径框架。研究建议,完善矿权管理制度、形成共探共采机制、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建立协同勘查开发激励机制,推进煤炭与共伴生矿产资源一体化绿色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 共伴生资源 一体化开发 绿色开发 负碳充填开采技术 深部原位流态化开采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部煤炭资源安全高效开采科学问题及关键技术 被引量:6
6
作者 袁亮 张通 +3 位作者 王玥晗 王新中 王雅亭 郝宪杰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2,共12页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国际大背景下,我国能源行业面临“双碳”战略目标实现与能源资源稳定供给的双重挑战,向地球深部进军成为我国能源资源开发的必由之路。系统梳理了地质勘测、智能开采、灾害预警、生态修复等领域的技术发展现...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国际大背景下,我国能源行业面临“双碳”战略目标实现与能源资源稳定供给的双重挑战,向地球深部进军成为我国能源资源开发的必由之路。系统梳理了地质勘测、智能开采、灾害预警、生态修复等领域的技术发展现状,分析了现有技术针对深部资源开发的适用性。基于现有技术现状及深部矿产资源原位贮存及采动特性,提炼出了深部矿井建设运营全过程面临的关键理论及技术问题,进一步指出了实现深部煤炭资源安全高效开采未来的技术攻关方向。通过分析数字孪生、人工智能、大算力模型等新兴技术的发展趋势,明确了地质透明化、智能开采工艺、灾害预警体系、生态环境修复等重要领域的技术突破路径,构建了深部资源安全−高效−智能−绿色开采的可行技术发展战略。未来,通过逐步在跨尺度地质体演化动态表征、非线性煤岩多相多场耦合致灾机理研究、耐高温高压多功能材料与新型勘探开采装备研发、泛适应性无人开采工艺构建、地质生态高效绿色精准修复、矿区建设−生产−修复区域智能决策大模型孕训等方向形成突破,奠定深部矿产资源稳定、高效、智能、绿色开采的基础技术保障,深部资源开采必将实现少人/无人开采及全网络分布式智能调控开采,为国家能源安全战略保障提供核心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煤炭资源 安全、高效、智能、精准、绿色开采 关键技术 多相多场响应 人工智能 泛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酸盐干湿循环条件下煤矸石混凝土性能分析与配比优化研究
7
作者 孙乐雨 郭成阳 +4 位作者 高明涛 王巍 胡永强 李敏慧 郭子豪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45-153,共9页
针对西部矿区井下水仓混凝土受到硫酸盐干湿循环等环境因素影响,导致井下混凝土性能不断劣化出现裂隙、垮落甚至失稳等灾害,结合西部煤矿安全绿色开采现状,以神东矿区补连塔煤矿井下中央水仓使用混凝土为研究对象,按照井下硫酸盐干湿循... 针对西部矿区井下水仓混凝土受到硫酸盐干湿循环等环境因素影响,导致井下混凝土性能不断劣化出现裂隙、垮落甚至失稳等灾害,结合西部煤矿安全绿色开采现状,以神东矿区补连塔煤矿井下中央水仓使用混凝土为研究对象,按照井下硫酸盐干湿循环环境状况,研究提出了一种利用井下煤矸石制备耐硫酸盐干湿循环混凝土的方案,将不同比例的煤矸石和粉煤灰分别代替混凝土中的部分碎石粗骨料和凝胶材料进行混凝土试样的制备。通过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设计9组方案,对每组配比试样的7 d和28 d的抗压强度进行极差和方差分析,探究煤矸石掺量、粉煤灰掺量和水胶比对不同配合比的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确定煤矸石混凝土制备的最优配合比。同时模拟井下硫酸盐干湿循环环境条件下,对该配合比试样进行抗硫酸盐侵蚀试验,确定其抗硫酸盐侵蚀性能。综合考虑成本、煤矸石消纳等因素,最终确定最优配合比是矸石掺量为60%、粉煤灰掺量为30%、水胶比为0.38,其抗压强度为31.30 MPa,既满足井下混凝土强度要求,也符合实际使用需求,同时最优配比的混凝土试件抗压耐侵蚀系数大于规范规定的75%,满足井下使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盐干湿循环 煤矸石混凝土 硫酸盐侵蚀 煤矿安全绿色开采 充填开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钻采法中煤矸石气力充填系统的模拟实验研究
8
作者 夏友涛 杨道龙 +3 位作者 金凡博 崔玉明 李烈 邢邦圣 《矿业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8-258,共11页
为解决钻采法中开采过程预留煤柱较大以及退杆过程煤层垮落等问题,依托钻采法矸石气力充填工艺,根据井下实际工况条件搭建不同长度和结构的气力输送实验台,模拟巷道内入料、输矸、充填和收料等气力输送状况,探究了矸石颗粒的管内运动状... 为解决钻采法中开采过程预留煤柱较大以及退杆过程煤层垮落等问题,依托钻采法矸石气力充填工艺,根据井下实际工况条件搭建不同长度和结构的气力输送实验台,模拟巷道内入料、输矸、充填和收料等气力输送状况,探究了矸石颗粒的管内运动状态、破碎情况与流场静压的关系。结果表明,管内最大静压值反映了首堆颗粒的数量;颗粒的破碎分布离散性随粒径增大而增大;流场的静压波动随颗粒破碎后粒径的增大而更加剧烈;长距离输送不同管道配置对输送时间影响明显,利用旋流增压器可提高长距离气力输送管道的输送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力输送 安全输送 钻采法 气力充填 颗粒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基固废功能材料井下利用研究进展与展望
9
作者 张吉雄 周楠 +3 位作者 刘恒凤 谢亚辰 孙志辉 欧阳神央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8,共28页
煤基固废功能材料井下利用是实现煤炭资源绿色开采、推动煤炭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路径。论文在总结煤基固废处置与利用现状的基础上,遵循功能导向分类方法,将煤基固废功能材料分为矿山建设型、采热型、净水型、储能型、负碳型和承... 煤基固废功能材料井下利用是实现煤炭资源绿色开采、推动煤炭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路径。论文在总结煤基固废处置与利用现状的基础上,遵循功能导向分类方法,将煤基固废功能材料分为矿山建设型、采热型、净水型、储能型、负碳型和承载型六大类功能材料。并系统介绍了煤基固废功能材料的分类及性能,深入探讨了煤基固废功能材料性能调控机理及方法,全面展望了煤基固废功能材料的发展方向。研究表明:通过活化改性、纤维增强及级配优化可显著提升建设型功能材料的力学性能与环境适应性;采热型功能材料的导热系数、比热容和蓄热系数分别是传统材料的1.75、2.12和1.72倍,3者的最主要影响因子是定型相变材料;净水型功能材料通过物理吸附、离子交换、表面配位吸附和化学沉淀等多种反应实现对矿井水中重金属离子的有效去除;储能型功能材料经过电学改性,能够调节其表面电子结构和化学性质,从而提高材料的导电性能、储能密度以及循环稳定性;负碳型功能材料内部矿化和水化产物可强化其空隙结构,并进一步实现CO_(2)的长期固存;承载型功能材料作为岩层与采空区稳定性控制的基础材料,多采用粒径级配、复合优化与机械活化等方式增强其自稳性、力学及输送性能。综上,目前在煤基固废功能材料组成成分、制备方法、性能调控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基本构建出煤基固废功能材料理论体系,未来将重点围绕材料性能新调控方法、新制备技术和新应用场景等方面开展研究。现有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综合表明,煤基固废功能材料不仅能有效提升煤基固废资源化利用效率,还可实现煤基固废的大规模消纳与增值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基固废 功能材料 材料性能 井下利用 绿色开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中和目标下绿色矿山智慧零碳建筑的经济性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科峰 孙晶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37,共5页
针对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而随之产生的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文章通过对矿山建筑建设过程中绿色节能技术、材料的应用,利用生命周期理论及经济评价理论,论证绿色节能技术、材料应用于煤矿建筑的经... 针对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而随之产生的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文章通过对矿山建筑建设过程中绿色节能技术、材料的应用,利用生命周期理论及经济评价理论,论证绿色节能技术、材料应用于煤矿建筑的经济性。并选取煤炭行业的典型建筑,以碳中和思想为引领,践行绿色、智慧矿山理念,将全寿命周期费用理论、绿色建筑节能设计与工程经济学进行融合,对煤矿的联合建筑采用绿色建筑节能设计的经济性进行了分析。工程应用实例证明:通过节能材料选择、合理的绿化布置、清洁能源的应用,联合建筑节能效果显著。最后建议进一步加强政策性引导同时引入人群感知变量并将其量化作为现金流的组成部分,使智慧零碳建筑得到更好的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建筑 煤矿 投资回收期 内部收益率 效益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大型智能装备高效节能技术进展
11
作者 王国法 李世军 +2 位作者 张勇 宋承林 寇子明 《工矿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共8页
煤矿大型智能装备高效节能技术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驱动力。聚焦综采、运输、提升、供电等系统高效节能技术,围绕综采工作面10 kV电压升级、智能高效变频调速一体机、煤矿机动设备电动化与井下充换电、无转轴式磁耦合驱动立井提升... 煤矿大型智能装备高效节能技术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驱动力。聚焦综采、运输、提升、供电等系统高效节能技术,围绕综采工作面10 kV电压升级、智能高效变频调速一体机、煤矿机动设备电动化与井下充换电、无转轴式磁耦合驱动立井提升机4大技术,剖析最新研究进展及关键技术:(1)综采工作面10 kV供电系统升级可减少电压及电能损耗,需优化供电系统设计,强化电气安全与高压电气设备保护,并应用安全性能检验技术确保系统可靠运行。(2)智能高效变频调速一体机集成变频控制与永磁直驱电动机技术,以及智能控制和预测性维护技术,可提高煤矿设备运行效率、可靠性和节能效果,降低设备故障率和维护成本。(3)井下设备电动化升级依靠高性能锂电池、数字化线控、自动驾驶和智能调度技术,实现零排放、低噪声和高效运行,配合以防爆锂电池电源标准化、快速换电、车桩电协同全时管理、充换电站应急处置为核心的井下充换电技术,降低设备里程焦虑。(4)无转轴式磁耦合驱动提升机通过一体化磁耦合驱动系统、多通道防冲击安全制动系统及关键部件健康管理技术,提升矿井运输效率和设备稳定性,解决了传统提升机能效低、故障率高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智能化 绿色矿山 煤矿装备高效节能 工作面10 kV电压升级 智能高效变频调速一体机 井下充换电 无转轴式磁耦合驱动提升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露天煤矿安全-绿色-高效-低碳协同开采技术体系 被引量:18
12
作者 白润才 付恩三 +2 位作者 马力 赵浩 柴森霖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98-308,共11页
露天煤矿安全绿色高效低碳开采是全球露天煤矿发展的共识性目标。我国露天煤矿资源开发强度与生态承载力呈现逆向发展特征,我国西北部生态环境脆弱区已成为露天煤炭的主产区,使得露天煤矿开采与生态环境保护成为亟需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 露天煤矿安全绿色高效低碳开采是全球露天煤矿发展的共识性目标。我国露天煤矿资源开发强度与生态承载力呈现逆向发展特征,我国西北部生态环境脆弱区已成为露天煤炭的主产区,使得露天煤矿开采与生态环境保护成为亟需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生态问题和发展问题。基于我国露天煤矿发展概况、自然条件及主要影响因素,阐释了实现露天煤矿安全-绿色-高效-低碳开采内涵特征与总体架构,针对露天煤矿采前-采中-采后全生命开采周期特点,从安全开采技术、绿色开采技术、高效开采技术、低碳开采技术4个层次,归纳总结了时效边坡控制技术、智能预警决策技术、运输环节新模式、矿区生态建设、相邻矿山协调开采、智能采矿设计、电动矿卡应用以及采矿源头生态减损8项关键技术,明确了露天煤矿安全-绿色-高效-低碳协同开采研究重点工作和方向。在安全-绿色-高效-低碳协同发展措施方面,从强化顶层设计、加快分布实施、深化科研攻关、提升人才培养以及完善标准规范5个方面,提出2025年、2030年、2035年不同阶段需要完成的目标任务。新时期露天煤矿要坚定不移走安全-绿色-高效-低碳发展路径,实现露天煤矿在新时期、新格局下的高质量发展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煤矿 安全绿色 架构体系 低碳开采 环境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洼煤矿水库坝体下工作面安全开采高度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杨涛 张一铭 +7 位作者 张杰 林海飞 闫医慧 张建辰 马海虎 孙建平 庞海波 武浩昊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3-53,共11页
为解决水库坝体下开采安全性,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以王洼煤矿水库坝体下110505工作面为研究背景,通过物理仿真模拟、数值模拟及理论分析等方法对覆岩裂隙发育规律及导水裂隙带高度展开研究。为避免矿井开采对地表水坝与水体破坏,针对导... 为解决水库坝体下开采安全性,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以王洼煤矿水库坝体下110505工作面为研究背景,通过物理仿真模拟、数值模拟及理论分析等方法对覆岩裂隙发育规律及导水裂隙带高度展开研究。为避免矿井开采对地表水坝与水体破坏,针对导水裂隙带高度分析结果,提出了110505工作面限高开采方案。结果表明:工作面开采后地表形成“凹”型盆地,并产生拉伸裂隙,致使地表水位下降78%;现场实测导水裂隙高度为170.76 m,物理仿真模拟试验、数值计算、传统经验公式得出三者的导水裂隙带高度分别为162,164 m和120.57 m;方差修正系数对经验公式做出修正后,反推出限高开采的安全开采高度为2.6 m。研究揭示了工作面覆岩导水裂隙带高度发育规律及水库水体受采动影响的规律,为王洼煤矿后续此类条件下安全措施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库下采煤 高强度开采 绿色开采 物理仿真 导水裂隙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炭绿色开发复杂巨系统数智化技术进展 被引量:22
14
作者 王国法 张建中 +3 位作者 刘再斌 庞义辉 王佟 桑聪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6,共16页
分析了当前我国煤炭资源绿色开发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提出了煤炭资源绿色开发复杂巨系统数智化技术体系,以绿色开发模式为目标,以地质透明化为基础,将煤矿全要素数字化,完成煤矿所有信息的精准实时采集、网络化传输、规范化集成、可... 分析了当前我国煤炭资源绿色开发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提出了煤炭资源绿色开发复杂巨系统数智化技术体系,以绿色开发模式为目标,以地质透明化为基础,将煤矿全要素数字化,完成煤矿所有信息的精准实时采集、网络化传输、规范化集成、可视化展现、自动化运行和智能化服务的数字化智慧体,通过融合一系列数智化关键技术推动煤炭资源绿色智能平衡开发与管控模式迭代升级;提炼“数智开采”技术,研发了数字煤矿智慧逻辑模型、复杂变形条件下“采场-装备”双动态系统耦合分析模型、开采设备群健康状态评估与剩余寿命预测模型等关键技术,提出了智慧逻辑模型框架下的开采系统智能化控制方法,智能开采复杂场景综采设备群姿态识别方法、全局最优规划策略及协同控制方法、设备健康状态识别与故障诊断方法;诠释“透明地质”概念,提出了透明地质保障技术路径,研发了精细物探与钻探、围岩条件动态监测、多源高精度数据采集、多源异构数据融合解译等地质透明化技术,创新了静态地质建模、动态地质建模、工作面精准地质保障、多源地质数据解译融合、多属性动态高精度建模、地质信息同步映射、矿山信息模型等地质数字化技术,分析了“透明地质”技术在地下资源开发地质构造探明程度、揭示煤岩物理力学性质、“三场”变化、隐蔽致灾因素预测等应用价值;分析了绿色开采技术,包括绿色减沉与保水开采技术和井上下协同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围绕数智开采、透明地质和绿色开采3方面技术进行了案例解析,展望当前形势下,需亟待加速数据驱动下煤炭资源绿色开发与管理变革转型,推动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进入新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矿山 煤矿智能化 智能开采 绿色开采 地质探测 地质建模 透明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区绿色低碳评价指标构建及应用 被引量:5
15
作者 金向阳 李杨 +6 位作者 于雷 李要娜 雷兴海 王楠 鄢明慈 夏雪 任玉琦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1-142,共12页
煤矿矿区是煤炭生产的重要基地,对当地经济和能源供应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能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中,矿区规划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全球能源格局的变化以及我国提出的“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煤矿矿区的规划不再仅仅局限于资源... 煤矿矿区是煤炭生产的重要基地,对当地经济和能源供应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能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中,矿区规划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全球能源格局的变化以及我国提出的“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煤矿矿区的规划不再仅仅局限于资源的开采,更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以及矿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有必要将“双碳”规划的内容纳入到矿区总体规划中,以此来引导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并支持国家的“双碳”战略目标。为了进行矿区“双碳”规划,首先需要对矿区的碳排放现状进行详细评估,从而为“双碳”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以煤矿矿区为视角,提出了“三步法”构建评价指标,即综合分析法初选指标、社会网络分析法补充指标和模型法校核指标。该指标体系包含7项一级指标和36项二级指标,引入模糊变量隶属度函数,建立模型对二级评价指标量化计算,采用逐层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矿区绿色低碳度进行评价。以宁夏积家井矿区为案例,应用本研究的评价体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积家井矿区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尚处于较低水平,但同时也显示出巨大的改善潜力。针对评价结果,提出矿区未来应当注重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加强土地复垦,强化生态重建与保护措施,为矿区的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可行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矿区 碳排放 绿色低碳 评价指标 模糊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炭开采企业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韩丽萍 陈烁 +4 位作者 滕英霞 张思雨 高元平 苏红梅 孙保华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0,共10页
煤炭开采行业是高碳能源的生产行业,提升煤炭开采企业的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对促进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基于影子价格模型,对企业的二氧化碳边际减排成本进行测算,进而构建DEA-Malmquist指数模型计算煤炭开采企业绿色全... 煤炭开采行业是高碳能源的生产行业,提升煤炭开采企业的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对促进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基于影子价格模型,对企业的二氧化碳边际减排成本进行测算,进而构建DEA-Malmquist指数模型计算煤炭开采企业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实证结果表明:样本企业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水平参差不齐,但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相对于综合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对企业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水平上升做出了更多贡献。基于上述结果,从企业内部、外部2个视角对影响企业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因素进行分析,通过专利分析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及技术选择、分析外部政策环境,提出完善碳交易市场形成有效监管、适当扩张企业规模提高规模效率、加强自主研发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等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开采企业 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 二氧化碳边际减排成本 专利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条带充填绿色开采回收压覆煤炭资源支巷宽度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全秋 项瀚 赵宝友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4-20,共7页
以山西三元煤业3号煤条带充填工作面为工程背景,基于固支梁理论模型,分析了条带充填开采支巷顶板的变形与受力特征;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揭示了循环间隔条带充填开采支巷间的相互作用及支巷围岩的塑性区分布特征,综合理论解析研究结果并... 以山西三元煤业3号煤条带充填工作面为工程背景,基于固支梁理论模型,分析了条带充填开采支巷顶板的变形与受力特征;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揭示了循环间隔条带充填开采支巷间的相互作用及支巷围岩的塑性区分布特征,综合理论解析研究结果并结合三元煤业充填工作面实际条件,确定多轮循环间隔条带充填开采支巷的合理宽度为5 m;最后,通过工程实践验证了支巷宽度的合理性,实现了压覆煤炭资源的安全采出,促进了三元煤业的绿色可持续开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覆煤炭资源 条带充填 绿色开采 固支梁 支巷宽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