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9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露天煤矿边坡雷达变形监测预警与风险管控 被引量:1
1
作者 李洪梁 苗朝 田尤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293-2300,共8页
露天煤矿边坡作为重大风险源,是矿山安全生产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以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万源露天煤矿为例,在详实调查边坡发育特征的基础上,分析变形破坏模式,开展边坡雷达变形监测,建立预警模型,搭建监测预警平台,实现风险管控。研究... 露天煤矿边坡作为重大风险源,是矿山安全生产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以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万源露天煤矿为例,在详实调查边坡发育特征的基础上,分析变形破坏模式,开展边坡雷达变形监测,建立预警模型,搭建监测预警平台,实现风险管控。研究结果显示,万源露天煤矿边坡涉及反向、横向、顺向岩质采场边坡和排土场土质边坡,其变形破坏模式分别为拉裂-倾倒、楔形体破坏、滑移-弯曲和蠕滑(-拉裂)。在采动、爆破、降雨或不合理堆砌等因素影响下,存在失稳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为实现边坡无盲区监测,在矿山采场东北和西南侧稳定基岩处各安装边坡雷达一套,将边坡安全等级划分为蓝(<3 mm/h)、黄(3~8 mm/h)、橙(8~15 mm/h)、红(>15 mm/h)4个等级;结合矿山企业组织架构,构建了从边坡雷达变形监测数据-预警模型-预警平台-风险管控的边坡安全管理体系,可为区域煤矿安全生产能力建设提供技术示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煤矿 边坡 雷达 监测预警 风险管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自燃监测预警技术研究进展及展望
2
作者 邓军 刘登祯 《工矿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4,共14页
针对煤自燃监测预警技术鲜有学者从井下不同场景实际工况与监测技术适配性的角度出发进行综述的问题,对井下场景实际工况的适用监测技术展开了综述。梳理了煤矿典型场景(采空区、工作面-巷道)适用的煤自燃监测技术及研究现状;分析了基... 针对煤自燃监测预警技术鲜有学者从井下不同场景实际工况与监测技术适配性的角度出发进行综述的问题,对井下场景实际工况的适用监测技术展开了综述。梳理了煤矿典型场景(采空区、工作面-巷道)适用的煤自燃监测技术及研究现状;分析了基于指标气体和机器学习的煤自燃预测技术原理及研究现状;介绍了现有煤自燃阶段划分方式、分级预警方法,并提出煤自燃预警技术智能化发展路径:构建“矿井一站式、可视化、智能化”煤自燃智能预警平台,实现煤自燃关键信息的实时连续可视化监测;随着大模型与煤炭行业的深度结合,煤自燃预警技术将向“多模态分析-精准预测-主动式防控”的智能化方向发展。指出了煤自燃监测预警技术的发展方向:①继续研究煤自燃多物理场耦合机制及其致灾机理,为超前预警与主动防控提供理论支撑。②基于煤自燃特性与井下实际工况,重点突破新型监测技术的井下应用瓶颈,为多参数动态监测网络构建提供技术支持。③深度结合机器学习、数字孪生等技术,基于多模态预测模型搭建三维可视化智能预警平台。④深耕煤炭行业大模型,以通用大模型为底座蒸馏出轻量型煤矿领域垂直大模型,助力煤矿智能化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自燃监测 煤自燃预警 煤自燃灾害防治 内因火灾 煤自燃阶段 多参数动态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露天煤矿三维一体化管控平台及关键技术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马旭伟 刘强 徐华龙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8-105,共8页
针对露天煤矿开采作业中存在的信息化水平不高、数据孤岛现象严重及安全监管难度大等问题,对露天煤矿三维一体化管控平台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旨在通过集成创新技术实现露天煤矿开采的智能化、可视化与高效管理。介绍了露天煤矿三维... 针对露天煤矿开采作业中存在的信息化水平不高、数据孤岛现象严重及安全监管难度大等问题,对露天煤矿三维一体化管控平台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旨在通过集成创新技术实现露天煤矿开采的智能化、可视化与高效管理。介绍了露天煤矿三维一体化管控平台整体架构设计,详细阐述了露天煤矿三维一体化管控平台关键技术:统一数据中台技术通过标准化、清洗、融合及实时更新机制,有效整合多源异构数据,为平台提供全面、准确的数据基础;基于实景三维的“一张图”集中监测技术融合倾斜摄影模型轻量化技术、露天煤矿边坡三维监测技术、车辆人员三维监测技术实现了对露天煤矿开采全过程的实时、精准监测;可视化组态集中控制技术将复杂的设备运行监测数据转化为直观、易懂的图形化界面,不仅提升了管理者的决策效率,还增强了系统的交互性和用户体验。通过关键技术的综合应用,露天煤矿三维一体化管控平台能够提高煤矿安全管控能力,降低安全风险,为露天煤矿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发展提供技术参考和实践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煤矿 管控平台 数据中台 三维集中监测 数字化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三号合成孔径雷达影像多类地形初始定位精度监测与提升
4
作者 雷振坤 冯永玖 +2 位作者 席梦镕 王家丰 童小华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12-1123,共12页
为实现国产合成孔径雷达(SAR)载荷对地定位精度监测与提升,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和深度学习模型识别了3类地形下的风机点位,利用风机在SAR影像中可形成强散射点目标特性,构建了适用于SAR影像的大范围影像控制点数据库,可用于大范围长时... 为实现国产合成孔径雷达(SAR)载荷对地定位精度监测与提升,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和深度学习模型识别了3类地形下的风机点位,利用风机在SAR影像中可形成强散射点目标特性,构建了适用于SAR影像的大范围影像控制点数据库,可用于大范围长时序几何处理。结果表明,3类地形下高分三号精细条带II(FSII)模式影像在2017年到2020年存在周期性定位精度波动,约747.99d定位精度经历从最高逐步降低的过程。探讨了地形对几何定位的影响,其中山地地区定位精度最差。基于构建的影像控制点数据库,高分三号FSII模式影像在多种地形下平均定位误差从44.64m减小到7.94m,且在3类地形下均取得基本一致的定位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孔径雷达 长时序 精度监测 影像控制点数据库 精度提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厚煤层10 m超大采高综采关键技术及装备
5
作者 康红普 雷亚军 +15 位作者 赵福堂 徐刚 李增林 李明忠 王锐 黄志增 刘江斌 马英 韩存地 冯彦军 张震 张金虎 任建超 宋业杰 曾明胜 程利兴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49-1875,共27页
超大采高综采技术是我国6~10 m特厚煤层实现高产、高效、高回收率开采的有效途径。在分析国内超大采高综采技术及装备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围绕陕煤集团曹家滩煤矿10 m特厚煤层超大采高工作面开采地质条件,从超大采高采场围岩控制、关键开... 超大采高综采技术是我国6~10 m特厚煤层实现高产、高效、高回收率开采的有效途径。在分析国内超大采高综采技术及装备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围绕陕煤集团曹家滩煤矿10 m特厚煤层超大采高工作面开采地质条件,从超大采高采场围岩控制、关键开采装备、智能协同控制3个方面分析了存在的难题,并提出了解决路径。经过5 a的技术攻关,取得一系列创新成果:(1)提出“主动强力支撑与防护+区域压裂弱化卸压”的支-卸协同超大采高工作面围岩控制策略,研发出5 m^(3)/min大流量井下水力压裂成套技术与设备,实现了超大采高工作面强矿压的有效防控。(2)研发出10 m超大采高强力液压支架,创新设计了“双层伸缩梁+三级护帮”机构,实现了超大采高工作面顶板和超高煤壁的安全防控;采煤机分区润滑与分布式冷却方案提高了大仰角长摇臂采煤机截割可靠性;高可靠中部槽、下链道悬链及慢变动力启动提高了超大运量刮板输送机对超大采高工作面煤流运输的适应性。系统集成世界首套特厚煤层10 m超大采高综采成套装备。(3)提出10 m超大采高液压支架运行状态智能控制策略,采煤机自动控制策略,通过应用粗糙神经网络技术,构建了超大采高采煤机与刮板输送机的协调控制系统。形成了超大采高重型开采装备群智能控制模式及控制逻辑。(4)构建了基于“微震-岩层移动-应力-水文”的超大采高工作面多场多参量协同监测融合分析系统,实现了工作面覆岩破坏、地表移动变形、地下水流场和矿压显现间的多元异构数据融合分析。研究成果在曹家滩煤矿得到成功应用,实现了10 m特厚煤层高产、高效、高回收率开采,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引领了国内外特厚煤层高效智能开采技术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厚煤层 10 m超大采高 围岩控制 支-卸协同 关键开采装备 智能控制 多参量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岩瓦斯复合动力灾害监测预警与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6
6
作者 杨科 李彩青 +1 位作者 刘文杰 张寨男 《工矿自动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32,共15页
煤岩瓦斯复合动力灾害是深部煤炭开采的重大安全隐患,探明其致灾机理、发展监测预警及防控技术是防治关键。提出了煤岩瓦斯复合动力灾害防治“四面体”理论,即分别从灾害分类、灾害机理、灾害预警、灾害防控4个层面概述煤岩瓦斯复合动... 煤岩瓦斯复合动力灾害是深部煤炭开采的重大安全隐患,探明其致灾机理、发展监测预警及防控技术是防治关键。提出了煤岩瓦斯复合动力灾害防治“四面体”理论,即分别从灾害分类、灾害机理、灾害预警、灾害防控4个层面概述煤岩瓦斯复合动力灾害研究进展。总结了以能量释放主体、初始瓦斯压力、载荷条件为主的复合动力灾害类型划分依据;梳理了理论分析尺度和实验室尺度下的复合动力灾害机理研究进展,发现应力路径、微裂纹动态演化和煤岩赋存地质因素临界指标是致灾机理研究的关键;概述了以前期灾害前兆信息判识、中期灾害前兆信息采集、后期灾害一体化监测预警为主线的复合动力灾害监测预警技术研究进展;揭示了复合动力灾害消能减灾一体化防控技术和多尺度分源防控关键技术科学内涵。在此基础上针对两淮矿区灾害特点,提出了深部强动载条件下复合动力灾害智能判识与预警方法和分区协同防控方法。基于当前研究进展,提出了煤岩瓦斯复合动力灾害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助力实现深部煤炭安全、精准、高效开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岩瓦斯复合动力灾害 灾害分类 致灾机理 监测预警 灾害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向长钻孔瓦斯抽采负压变化规律及监测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5
7
作者 李泉新 程卓尔 +3 位作者 方俊 牟全斌 刘飞 丛琳 《煤田地质与勘探》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71-182,共12页
【意义】近水平定向长钻孔是煤矿瓦斯灾害防治的重要技术途径和有效手段,负压是影响定向长钻孔瓦斯抽采效果的重要因素。【进展】从孔内负压衰减机制与分布规律、瓦斯抽采参数监测技术、瓦斯抽采智能调控系统等3个方面系统总结了近水平... 【意义】近水平定向长钻孔是煤矿瓦斯灾害防治的重要技术途径和有效手段,负压是影响定向长钻孔瓦斯抽采效果的重要因素。【进展】从孔内负压衰减机制与分布规律、瓦斯抽采参数监测技术、瓦斯抽采智能调控系统等3个方面系统总结了近水平定向长钻孔瓦斯抽采技术研究进展,其中在孔内负压衰减机制与分布规律方面,总结了负压对瓦斯抽采影响机制、负压衰减机制、负压分布规律等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在瓦斯抽采参数监测技术方面,基于不同原理,阐述了超声波式、激光式、孔板式、循环自激式等不同类型的孔口瓦斯监测仪器现状,以及以束管法为主的孔内瓦斯监测手段;在瓦斯抽采智能调控系统方面,介绍了瓦斯抽采智能调控理念与技术装备研究上取得的成果,以负压、流量、浓度等抽采参数为分析调控对象,基于智能算法与PLC控制技术,初步实现井下管网智能调控,提高了瓦斯抽采效率。【展望】指出当前研究存在定向长钻孔内负压变化规律不清、正负压耦合作用机制不明,缺乏孔内长距离的瓦斯抽采参数监测手段和瓦斯多参数监测方法,瓦斯抽采调控系统智能化程度低等不足。同时提出瓦斯抽采定向长钻孔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包括基于定向长钻孔特殊结构分析的负压抽采与正压扩散耦合机制、基于光纤传感的孔内瓦斯多参数监测系统、基于机器学习的瓦斯抽采参数精细调控方法等研究方向,为近水平定向长钻孔瓦斯治理工程设计、施工、抽采与效果评价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斯抽采 定向长钻孔 负压 参数监测 智能调控系统 煤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应大型燃煤机组全工况灵活性运行的快速变负荷控制策略
8
作者 侯国莲 黄婷 +5 位作者 郭志强 余琦 江浩 李勇 周振华 安振一 《热力发电》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93-101,共9页
随着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网负荷波动问题的日益突出,提高大型燃煤机组在全工况下的快速变负荷能力已成为维护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迫切需求。为此,提出了一种与高加旁路改造技术相结合的负荷快速调控策略以实现灵活性需求下的超临界机... 随着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网负荷波动问题的日益突出,提高大型燃煤机组在全工况下的快速变负荷能力已成为维护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迫切需求。为此,提出了一种与高加旁路改造技术相结合的负荷快速调控策略以实现灵活性需求下的超临界机组全工况负荷快速爬坡。首先,为机组的高压回热系统增加一条高加小旁路灵活改变从汽轮机抽取的高温高压蒸汽量,以加快直流锅炉的能量供给速率;其次,充分考虑滑压运行模式下机炉可承受的主蒸汽压力、温度的上下限及变化速率,同时对输出功率与主蒸汽压力进行解耦并设计一套适应机组高爬坡速率的负荷快速调控方案;最后,在某燃煤600 MW机组上进行试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负荷爬坡速率3%Pe/min下机组能够实现全工况范围内的负荷快速响应,且主蒸汽压力、汽轮机总调节阀开度等参数保持平稳变化,并通过仿真验证了机组在负荷爬坡速率5%Pe/min下的负荷调节能力,充分证实了所设计负荷快速调控策略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机组 负荷快速爬坡 全工况 灵活运行 改进协调控制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电厂粉尘监测节点覆盖控制研究
9
作者 王博 商宇航 +1 位作者 姚立超 蒋永清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1-130,共10页
为有效降低粉尘环境监测中存在盲区和管控缺失的风险,优化火电厂粉尘环境监测系统的节点覆盖控制,延长无线传感器网络(WSN)寿命,提出一种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节能优化方法。首先构建基于节点覆盖率、节点布设总能耗和节点通信传输总能耗... 为有效降低粉尘环境监测中存在盲区和管控缺失的风险,优化火电厂粉尘环境监测系统的节点覆盖控制,延长无线传感器网络(WSN)寿命,提出一种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节能优化方法。首先构建基于节点覆盖率、节点布设总能耗和节点通信传输总能耗的网络覆盖质量目标函数;然后针对传统遗传算法存在局部最优和编码重复的问题,提出整数编码的染色体组合方案、自适应调节交叉和变异概率的方法,以及精英保留策略;最后通过仿真对比分析,确定优化后的节点数量和分布方案。结果表明:改进的遗传算法显著提高了收敛速度,所需迭代次数减少至20次,适应度值优化52.18%;在节点部署和覆盖研究中,优化后的节点数量为42个,覆盖率达97.28%,节点休眠率为76.19%,有效提升了火电厂粉尘环境监测系统的节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进遗传算法 电厂粉尘 环境监测 节点覆盖控制 无线传感器网络(WSN) 精英保留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分层错距开采特厚遗煤自燃规律及精准防控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许延辉 程小蛟 +5 位作者 文虎 翟小伟 樊世星 金永飞 刘荫 于志金 《煤炭科学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2期101-113,共13页
孟加拉国Barapukuria矿开采VI煤层平均厚度39.14m,采用多分层错距布置的减损开采模式,地质条件复杂,原始地温高,自燃火灾、水害、热害、冲击地压等地质灾害严重。针对孟巴矿多分层错距开采采空区遗煤量大、立体漏风供氧通道多、遗煤失... 孟加拉国Barapukuria矿开采VI煤层平均厚度39.14m,采用多分层错距布置的减损开采模式,地质条件复杂,原始地温高,自燃火灾、水害、热害、冲击地压等地质灾害严重。针对孟巴矿多分层错距开采采空区遗煤量大、立体漏风供氧通道多、遗煤失水、地温高等利于煤自燃的环境条件,首先通过采空区煤自燃“三带”观测、漏风通道分析、张裂带和断层等因素的理论叠加,划分了多分层错距开采煤自燃危险区域范围和危险等级,确定了工作面最小安全推进速度;其次,通过不同含水煤样的程序升温实验和Graham系数获得了煤自然发火标志气体、特征温度阈值、预警指标及阈值,结合采空区、老空区以及巷帮危险区分布特征,提出了多分层开采煤自燃危险区域“时空-分级-适配”的监测预警方法;根据孟巴矿多分层错距开采特点及多年现场实践,形成了危险区域“立体封堵、分段隔离、区域注氮”的精准预防和灾变气体“溯源控漏、减量稀释、定向疏排”的应急控制技术。现场应用结果表明:该技术的实施,确保了一分层1110工作面的安全启封,解放呆滞煤量80万t;此外,有效控制了各分层工作面正常回采过程中采空区的遗煤氧化进程,进风侧采空区CO为0,回风侧采空区CO短时间快速减小为0,成功地保障了孟巴矿十多年的安全开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层错距 煤自燃 监测预警 防控技术 灾变应急处置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炭企业安全风险动态管控体系质量评价模型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波 吴远巍 边昊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3-49,共7页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安全风险动态管控体系质量评价,对于煤炭企业提升安全风险管控工作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动态变化的安全风险,对煤炭企业目前开展的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应急处置等工作...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安全风险动态管控体系质量评价,对于煤炭企业提升安全风险管控工作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动态变化的安全风险,对煤炭企业目前开展的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应急处置等工作进行了解构和重组,构建形成“风险评估综合监测超前预警快速处置”煤炭企业安全风险动态管控框架,阐明各要素之间的信息流转和相互联系。在此基础上,根据相关法规标准要求、学界研究成果等,以事前预防为导向,按照简明扼要、便于操作、科学合理、重点突出的原则,从不同角度对“风险评估综合监测超前预警快速处置”四要素进行画像,进而提出煤炭企业安全风险动态管控体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加权计算模型。通过对某国有重点煤炭企业进行评价实证,表明该模型能够科学客观地评价煤炭企业安全风险动态管控体系质量,为煤炭企业提升安全风险管控工作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提供合理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安全 动态管控 风险评估 综合监测 超前预警 快速处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煤矿冲击地压发生规律与分类防治 被引量:9
12
作者 潘俊锋 刘少虹 +3 位作者 马文涛 夏永学 王书文 冯美华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5-105,共11页
随着煤炭资源开采区域不断向西部以及深部转移,西部地区冲击地压矿井数量呈井喷式增长。陕西省作为煤炭大省,煤炭开发供应规模稳居全国前列,但冲击地压灾害尤为突出,为了有效遏制本地区煤矿冲击地压频繁发生势头,并为类似条件矿区冲击... 随着煤炭资源开采区域不断向西部以及深部转移,西部地区冲击地压矿井数量呈井喷式增长。陕西省作为煤炭大省,煤炭开发供应规模稳居全国前列,但冲击地压灾害尤为突出,为了有效遏制本地区煤矿冲击地压频繁发生势头,并为类似条件矿区冲击地压防治提供借鉴,通过分析陕西煤矿10年来的24座矿井、85起冲击地压案例,基本厘清了冲击地压发生规律,并开展了基于主控因素的分类防治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省煤矿冲击地压具有灾害矿井集中、灾害程度严重、多灾害叠加影响显著、防治难度大等特点;冲击地压监测技术、防治技术与地方法规建设历程几乎同步,达到了起步晚,起点高,示范效应强的结果;基于冲击地压主控因素,将陕西省冲击地压划分为3大类,分别为:坚硬顶板主导型、地质构造主导型和宽煤柱主导型,并针对主控因素提出弱化坚硬顶板、转移煤柱高集中应力、释放构造应力的防治方法。通过10年来的工程实践,不断优化矿井开采设计,探索煤层厚硬顶板千米顺层钻孔区域压裂新技术,加大防冲卸压技术的落实,冲击地压显现逐年减少,成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地压 陕西煤矿 冲击地压监测 冲击地压防治 主控因素 分类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用自动化钻机远程控制系统的研制 被引量:3
13
作者 董洪波 姚宁平 +2 位作者 王天龙 马斌 彭光宇 《煤田地质与勘探》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1-159,共9页
针对钻机在复杂施工环境下所面临的劳动强度大以及安全风险高等问题,采用电子电路技术、测量传感技术、远程控制技术、视频监测技术以及大数据技术,研制出一套适用于煤矿自动化钻机的远程监控系统。该系统以ZDY4500LFK型煤矿用钻机为主... 针对钻机在复杂施工环境下所面临的劳动强度大以及安全风险高等问题,采用电子电路技术、测量传感技术、远程控制技术、视频监测技术以及大数据技术,研制出一套适用于煤矿自动化钻机的远程监控系统。该系统以ZDY4500LFK型煤矿用钻机为主体,实现了视距内控制、井下集控以及地面远程监控3种控制模式,并构建了云端自动化钻机管控平台。具体而言,视距内监控模式通过遥控器、控制器及配套传感器,实现了对井下视觉范围内钻机的精确操作;井下集控模式则集成了集控舱、隔爆兼本安型计算机、本安显示器、隔爆兼本安型交换机、本安摄像头以及本安操控箱等设备,实现了对井下危险钻场的钻机远距离安全监控;地面监控模式则通过地面操控台、地面服务器、显示器、交换机以及AI智能分析盒子等设备,为自动化钻机的地面远程监控提供了有力支持。此外,云端自动化钻机管控平台则主要用于自动化钻机群运行状态和施工状态的数据统计与分析。研制的远程控制系统应用于ZDY4500LFK、ZDY6500LDK型钻机,并实现了视距内遥控、井下集控以及地面远距离控制等多种控制方式的稳定运行。现场试验和测试研究结果表明:(1)钻机视距内遥控系统遥控器按键丰富、控制器具有CAN、RS485等丰富的接口,手机升级便捷方便,可广泛应用于钻机电控化升级和改造。(2)远程集中控制系统可以实现10km距离的远程控制,控制响应时间小于200ms。视频、参数采集数据响应及时无卡滞,可以满足井下钻机远程监控的需求。(3)地面远程监控系统可以实现地面钻机远程监控并具有AI识别功能,可实现人员闯入预警和停机功能。(4)自动化钻机管控平台经过功能、压力、并行、访问测试,功能正常,响应及时,系统无崩溃,可用于自动化钻机数据和工况的统计分析。该控制系统的应用在保证钻孔施工安全的同时也为煤矿钻机实现少人化、智能化、信息化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化钻机 遥控 远程控制 地面监控 集控 煤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一通三防”的矿井智能管控技术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8
14
作者 周建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9-66,共8页
针对煤炭开采领域中通防灾害严重威胁矿井安全高效生产的问题,围绕高危区域智能识别、通风态势智能分析、灾变时风流智能控制、封闭采空区煤自燃智能预警等4个方面,结合鄂托克前旗长城六矿现有矿井综合自动化系统,提出了基于子图同构的... 针对煤炭开采领域中通防灾害严重威胁矿井安全高效生产的问题,围绕高危区域智能识别、通风态势智能分析、灾变时风流智能控制、封闭采空区煤自燃智能预警等4个方面,结合鄂托克前旗长城六矿现有矿井综合自动化系统,提出了基于子图同构的煤矿“一通三防”高风险区域智能识别方法,通过构建通风多元数据融合分析软件平台和智能装备控制系统,实现矿井多种高风险区域的自动智能识别;建立了基于云服务和中心式计算的“一通三防”安全智能管控平台架构,实现通风质量、流量网络自适应解算;深入研究了基于矿井用风点的通风网络安全分区方法,形成清晰的预警分析模式,实现灾变条件下通风网络参数的动态模拟预测、灾区信息智能分析及灾区风流的智能控制;整合了基于通风多元传感器的智能通风多元参数监测分析体系,实现了通风态势智能化分析模型;建设了密闭采空区煤自燃动态监测及分级预警系统,实现密闭采空区的动态监测、分级预警及隐患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通三防 监测预警 数据分析 智能管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厚煤层大采高智能化综采工作面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9
15
作者 孙延斌 陈宝东 +1 位作者 吴涛 王百晓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20,共7页
针对付村煤矿井下综采装备落后、开采成本高的问题,综合考虑生产安全、经济效益、资源回收等多方面因素,提出了在付村煤矿建立厚煤层大采高智能化工作面的构想。根据付村煤矿3上煤层赋存条件,基于智能化工作面设备集成控制平台,结合大... 针对付村煤矿井下综采装备落后、开采成本高的问题,综合考虑生产安全、经济效益、资源回收等多方面因素,提出了在付村煤矿建立厚煤层大采高智能化工作面的构想。根据付村煤矿3上煤层赋存条件,基于智能化工作面设备集成控制平台,结合大采高液压支架智能化电控系统、大采高采煤机智能化控制系统及移动互联网云存储系统,重点突破了工作面主要设备姿态监测、大采高工作面智能化开采工艺、远程控制与集中监控等技术,实现了采煤机自主定位、记忆截割、液压支架自动跟机移架、全工作面一键顺序启停、故障自动顺序停机、三机协同控制,优化升级了矿井信息化系统,建立了智能化综采工作面互联网云平台。结果表明:自2017年11月在付村煤矿3上1008工作面进行工程应用以来,工作面生产班工作人员从12人减少为5人巡视检查,减员率达50%以上,日采煤达6000 t,技术应用效果显著,建立了枣矿集团6 m厚煤层智能化开采的生产模式,为厚煤层大采高智能化生产系统的发展提供示范与实践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煤层 智能化工作面 姿态监测 记忆截割 自动跟机移架 三机协同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巨龙煤矿煤层大巷冲击地压防治技术 被引量:3
16
作者 白光超 贾海宾 +1 位作者 卢绪涛 赵荣学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9-95,共7页
针对新巨龙煤矿3303工作面回采末期开采扰动对煤层大巷产生的冲击地压风险,采用微震监测分析了开采期间工作面超前煤岩体破裂的分布和演变规律,理论分析了大巷保护煤柱区应力分布形态,数值模拟分析了工作面开采前后大巷煤柱区应力分布... 针对新巨龙煤矿3303工作面回采末期开采扰动对煤层大巷产生的冲击地压风险,采用微震监测分析了开采期间工作面超前煤岩体破裂的分布和演变规律,理论分析了大巷保护煤柱区应力分布形态,数值模拟分析了工作面开采前后大巷煤柱区应力分布特征及煤层大巷在工作面采动影响下的应力分布及演变规律,阐述了新巨龙煤层大巷区域冲击地压发生机理。研究表明:大巷保护煤柱区域应力呈“马鞍形”分布,受工作面采动影响,应力与超前支承压力叠加逐渐增大。工作面回采末期,采空区连通范围增大也导致支承压力峰值增大。3303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影响范围约为180 m,工作面距大巷小于180 m时,受采动垂直应力影响较明显,巷道帮部冲击风险增强。此外,通过优化3303工作面终采线位置,采取巷道加强支护、巷道煤体卸压及顶板爆破卸压等针对性防治方案,工作面回采末期大巷区域矿震少且能量低,冲击地压防治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大巷 冲击地压 微震监测 数值模拟 灾害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CA-ISSA-GRU的燃煤电厂供电煤耗计算研究
17
作者 赵钊 茅大钧 陈思勤 《汽轮机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53-357,共5页
随着国内电力体制与市场交易机制的变革,燃煤电厂之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激烈,供电煤耗作为衡量电厂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其精准计算就显得愈发重要。提出一种基于PCA-ISSA-GRU方法的供电煤耗计算模型,首先采用滑动窗口法对数据进行稳态筛... 随着国内电力体制与市场交易机制的变革,燃煤电厂之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激烈,供电煤耗作为衡量电厂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其精准计算就显得愈发重要。提出一种基于PCA-ISSA-GRU方法的供电煤耗计算模型,首先采用滑动窗口法对数据进行稳态筛选,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对处理的数据进行特征筛选,选择最相关的输入参数。其次对机组的外部环境进行分析,采用K-means方法最终确定8种不同的工况。最后为了使模型计算更加精确,采用改进的麻雀算法(ISSA)对门控循环单元(GRU)的超参数进行寻优。以上海某600MW机组的历史数据进行验证,并对不同组合模型之间的预测精度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本文的模型供电煤耗计算与实际相吻合,平均误差为1.32g/(kW·h),相对误差在±1%,模型计算精度高,泛化能力强,适用于燃煤电厂供电煤耗的计算。同时,综合评价指标对比显示,本文构建的预测模型比其它的预测模型精度更高,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电煤耗 火电机组 大数据处理 改进麻雀算法 门控循环单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电基地CO_(2)和CH_(4)遥感监测及时空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徐燕飞 陈永春 +4 位作者 李静 刘晓舟 苗伟 赵得荣 芮成奇 《煤田地质与勘探》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9-90,共12页
【目的】CO_(2)和CH_(4)是煤电基地能源生产活动中的主要温室气体排放种类,其监测与时空分布是研究区碳监测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方法】以安徽淮南市为例,利用GOSAT、OCO-2和Sentinel-5P这3种卫星数据进行研究区CO_(2)和CH_(4)浓度监... 【目的】CO_(2)和CH_(4)是煤电基地能源生产活动中的主要温室气体排放种类,其监测与时空分布是研究区碳监测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方法】以安徽淮南市为例,利用GOSAT、OCO-2和Sentinel-5P这3种卫星数据进行研究区CO_(2)和CH_(4)浓度监测,得到CO_(2)、CH_(4)柱浓度(XCO_(2)和XCH_(4))变化和分布情况,采用源清单法分析CO_(2)行业和区域排放特征,同时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和多元回归方法分析影响研究区XCO_(2)和XCH_(4)浓度的主控因素。【结果和结论】结果表明:(1)基于GOSAT和OCO-2卫星融合数据分析显示,淮南市2016-2020年XCO_(2)和XCH_(4)浓度整体呈增长趋势,期间XCO_(2)浓度增加12×10^(-6)、XCH_(4)浓度增加23×10^(-9);XCO_(2)浓度和累计发电量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98,XCH_(4)浓度和累计煤炭产量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99,均呈极强相关。(2)利用Sentinel-5P卫星搭载的对流层观测仪(TROPOMI)高分辨产品数据分析淮南市各区域XCH_(4)浓度分布时空特征发现,研究区秋季XCH_(4)浓度高于夏季,XCH_(4)浓度受能源生产和农业生产两方面的影响。(3)源清单法得出淮南市一级源分类CO_(2)排放最多的为化石燃料固定燃烧源,占全市CO_(2)总排放量的89.59%,化石燃料固定燃烧源中电力供热占比99%以上;主要为淮南市潘集区和凤台县燃煤电厂CO_(2)排放;源识别显示集中分布在淮南市北部的火力发电厂为研究区CO_(2)最主要排放源。(4)影响研究区XCO_(2)浓度的主控因素为地区生产总值、累计发电量和第二产业产值,影响XCH_(4)浓度的主控因素为累计煤炭产量、第一产业产值、播种面积。研究结果对我国“双碳”目标下煤电基地碳监测体系构建与完善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遥感监测 XCO_(2) XCH_(4) 主控因素 多元回归分析 煤电基地 安徽淮南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CGS组态软件的煤矿监控系统的研究 被引量:33
19
作者 徐春艳 华钢 +1 位作者 刘晓东 胡义华 《工矿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28-30,共3页
介绍了MCGS组态软件的特点及主要功能,分析了基于MCGS的煤矿监控系统的体系结构并给出了一种实现方案。
关键词 煤矿 监控系统 组态软件 MCG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物联网环境下煤矿安全监控系统体系架构研究 被引量:18
20
作者 华钢 宋志月 +2 位作者 王永星 徐永刚 万紫嫣 《工矿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9,共4页
分析了传统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存在的问题,探讨了物联网环境下的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的结构、性能、工作原理、分层架构及关键技术,并详细阐述了系统主要部件的变化及逻辑分站的概念和意义,指出要真正实现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的物联网化,还需要... 分析了传统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存在的问题,探讨了物联网环境下的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的结构、性能、工作原理、分层架构及关键技术,并详细阐述了系统主要部件的变化及逻辑分站的概念和意义,指出要真正实现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的物联网化,还需要解决规程和标准、传感器的低功耗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物联网 煤矿安全监控 逻辑分站 分层架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