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94篇文章
< 1 2 17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xperiment study of optimization on prediction index gases of coal spontaneous combustion 被引量:5
1
作者 NIU Hui-yo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9期2321-2328,共8页
The coal of Anyuan Mine has the characteristic of easy spontaneous combustion. Conventional method is difficult to predict it. Coal samples from this mine were tested in laboratory. The data obtained from laboratory d... The coal of Anyuan Mine has the characteristic of easy spontaneous combustion. Conventional method is difficult to predict it. Coal samples from this mine were tested in laboratory. The data obtained from laboratory determination were initialized for the value which was defined as "K". The ratio of each index gas and value of "K", and the ratio of combination index gases and value of "K", were analyzed simultaneously.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for this coal mine, if there is carbon monoxide in the gas sample, the phenomenon of oxidation and temperature rising for coal exists in this mine; if there is C_2H_4 in the gas sample, the temperature of coal perhaps exceeds 130 °C. If the coal temperature is between 35 °C and 130 °C, prediction and forecast for coal spontaneous combustion depend on the value of Φ(CO)/K mainly; if the temperature of coal is between 130 °C and 300 °C, prediction and forecast for coal spontaneous combustion depend on the value of Φ(C_2H_6)/Φ(C_2H_2) and Φ(C_2H_6)/K. The research results provide experimental basis for the prediction of coal spontaneous combustion in Anyuan coal mine, and have better guidance on safe production of this coal mi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al spontaneous combustion index gases PREDICTION INITIALIZ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lagging characteristics of molten coal ash on silicon-aluminum combustion liners of boiler
2
作者 何金桥 时章明 +2 位作者 陈冬林 蒋显亮 鄢晓忠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I 2008年第6期840-844,共5页
In order to study the slagging characteristics of boiler combustion liners during pulverized coal stream combustion, the slag samples on the surface of combustion liner were investigated by X-ray diffractometry, scan ... In order to study the slagging characteristics of boiler combustion liners during pulverized coal stream combustion, the slag samples on the surface of combustion liner were investigated by X-ray diffractometry, scan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energy dispersive X-ray analysi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mpositions and crystal phases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ize of slag granules decreases as the slagging temperature increases; the crystallinity of coal ash I reduces to about 48.6% when the temperature is increased up to 1 350 ℃, and that of the coal ash II reduces to about 65% when the temperature is increased up to 1 500 ℃; the encroachment of molten coal ash to the combustion liner is strengthened. At the same time, the diffusion and the segregation of the compositions in combustion liners have selectivity, which is in favor of enhancing the content of crystal phases, weakening the conglutination among molten slag compositions and combustion liner, and avoiding yielding big clinkers. But the diffusion of the compositions in combustion liners increases the porosity and decreases the mechanical intensity of combustion liner, and makes the slag encroachment to the liner become more serio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ulverous coal ash slagging characteristics CRYSTALLINITY combustion lin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emperature dependence on reaction of CaCO_3 and SO_2 in O_2/CO_2 coal combustion
3
作者 王宏 徐辉碧 +1 位作者 郑楚光 邱建荣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09年第5期845-850,共6页
The temperature dependence on the reaction of desulfurization reagent CaCO3 and SO2 in O2/CO2 coal combustion was investigated by thcrmogravimetric analysis, X-ray diffraction measurement and pore structure analysis. ... The temperature dependence on the reaction of desulfurization reagent CaCO3 and SO2 in O2/CO2 coal combustion was investigated by thcrmogravimetric analysis, X-ray diffraction measurement and pore structure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nversion of the reaction of CaCO3 and SO2 in air is higher at 500-1 100 ℃ and lower at 1 200 ℃ compared with that in O2/CO2 atmosphere. The conversion can be increased by increasing the concentration of SO2, which causes the inhibition of CaSO4 decomposition and shifting of the reaction equilibrium toward the products. XRD analysis of the product shows that the reaction mechanism of CaCO3 and SO2 differs with temperature in O2/CO2 atmosphere, i.e. CaCO3 directly reacts with SO2 at 500 ℃ and CaO from CaCO3 decomposition reacts with SO2 at 1 000 ℃. The pore analysis of the products indicates that the maximum specific surface area of the products accounts for the highest conversion at 1 100 ℃ in O2/CO2 atmosphere.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effect of the atmosphere on the conversion is temperature depende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CO3 SO2 O2/CO2 coal combustion temperature dependen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PS analysis and combustibility of residues from two coals extraction with sub-and supercritical water 被引量:7
4
作者 WU Bo HU Hao-quan ZHAO Yun-peng JIN Li-jun FANG Yun-ming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85-392,共8页
Two kinds of residues,obtained from extraction of one weakly reductive coal,Shenfu-Dongsheng coal(SD),and one reductive coal,Pingshuo coal(PS),with sub-and supercritical water on a semi-continuous apparatus,were chara... Two kinds of residues,obtained from extraction of one weakly reductive coal,Shenfu-Dongsheng coal(SD),and one reductive coal,Pingshuo coal(PS),with sub-and supercritical water on a semi-continuous apparatus,were characterized by calorific value analysis and XPS analysis,and the combustion behaviors of residues were investigated by 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sidues have higher calorific value than raw coal samples,and SD residue has higher calorific value than PS residue.C-C,C-O and pyridinic nitrogen,pyrrolic nitrogen are the dominant form of C,O and N on the surface of raw coal samples and their extraction residues.The combustion behaviors of extraction residues show that the SD residue is more reactive and more easily burned than PS residu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烧性 可燃性 煤加工 S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imensionless model to determine spontaneous combustion danger zone in the longwall gob
5
作者 ZHANG Xin-hai DENG Jun WEN Hu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49-654,共6页
According to spontaneous combustion propensity,the longwall gob is divided into three zones,including heat dissipation zone,self-heating zone and the choking zone.Only in the self-heating zone can temperature of coal ... According to spontaneous combustion propensity,the longwall gob is divided into three zones,including heat dissipation zone,self-heating zone and the choking zone.Only in the self-heating zone can temperature of coal rise due to oxidation.Studying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Three Zones" in gob is important for predicting and preventing spontaneous combustion in coalmine.In normal mining operations,temperature of coal is roughly constant.The process of mass transfer in the gob is considered to be steady.Based on mass conservation,gas species conservation,darcy's law,Ficks law of diffusion and coal oxidation 1-grade reaction rule,governing equation for air leakage intensity and species concentration are deduced.With critical value of coal spontaneous combustion and the size of longwall workface as basic dimension,a dimensionless steady coupled model of air flow diffusion and chemical reaction in loose coal of Fully Mechanized Top-Coal Caving Mining Workface(FMTCCMW) is setup.By solving the model numerically,regulation of three zones' distribution and spontaneous combustion in the gob can be obtained.The results can be easily popularized to prediction of spontaneous combustion in other coalmines' longwall go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ully mechanized top-coal caving workface spontaneous combustion dimensionless mode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空区煤自燃与瓦斯复合灾害防控研究进展及挑战 被引量:11
6
作者 秦波涛 马东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92-408,共17页
采空区煤自燃与瓦斯复合灾害是煤矿最严重的灾害之一,往往会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为了进一步提高防控采空区复合灾害的能力,分析了采空区的漏风、瓦斯运移集聚和煤自燃火灾是发生煤自燃与瓦斯复合灾害的主要形成要素,指出了... 采空区煤自燃与瓦斯复合灾害是煤矿最严重的灾害之一,往往会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为了进一步提高防控采空区复合灾害的能力,分析了采空区的漏风、瓦斯运移集聚和煤自燃火灾是发生煤自燃与瓦斯复合灾害的主要形成要素,指出了复合灾害具有耦合性、隐蔽性、不确定性、动态性、继发性和严重性的主要特征;提出了复合灾害防控技术体系,系统阐述了目前我国在煤自燃与瓦斯复合灾害动态演化特性、复合灾害辨识与预警技术、采空区绿色高效防灭火技术、复合灾害惰化抑爆技术和复合灾害应急处置技术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及进展。但是,随着我国煤矿开采深度和强度的增大,开采环境发生剧烈变化,采空区复合灾害问题也日趋严重复杂,采空区煤自燃诱发瓦斯爆炸的重特大事故仍时有发生。针对采空区煤自燃与瓦斯复合灾害高效防控的迫切需求,通过分析最近发生的采空区煤自燃与瓦斯复合灾害事故,凝练出复合灾害耦合致灾风险的精准预判与评估、复合灾害信息的精准获取、封闭区域的合理选择、灾害区域的精准定位和智能定向处置是当前复合灾害高效防控面临的四大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研究方向和内容,为防范与遏制采空区煤自燃与瓦斯复合灾害事故、保障我国煤炭安全高效开采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空区 复合灾害 煤炭自燃 瓦斯爆炸 灾害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处理辅助粉煤灰浸出钙离子矿化CO_(2)及其产物防灭火特性 被引量:1
7
作者 史全林 秦波涛 孙永江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34-1046,共13页
利用粉煤灰浆液矿化捕集CO_(2),并利用矿化浆液防控采空区煤自燃,能够实现减污降碳与灾害治理的双重效果。针对当前粉煤灰矿化CO_(2)过程钙离子浸出速率慢、矿化量小等问题,提出利用超声波加速粉煤灰浸出钙离子、强化粉煤灰矿化CO_(2)... 利用粉煤灰浆液矿化捕集CO_(2),并利用矿化浆液防控采空区煤自燃,能够实现减污降碳与灾害治理的双重效果。针对当前粉煤灰矿化CO_(2)过程钙离子浸出速率慢、矿化量小等问题,提出利用超声波加速粉煤灰浸出钙离子、强化粉煤灰矿化CO_(2)效能的思路,利用离子色谱仪研究低钙粉煤灰和高钙粉煤灰浆液中钙离子的浸出规律,采用低温N2吸附法和SEM-EDS技术分析超声波对粉煤灰颗粒结构的改变作用,借助CO_(2)吸附与矿化反应实验系统测定超声波对粉煤灰矿化CO_(2)的强化效果,探究超声波强化粉煤灰钙离子浸出的原理。试验结果表明:粉煤灰直接浸出Ca^(2+)速率十分缓慢,直至30 d达到浸出平衡;经过超声波强化处理后,30 min时Ca^(2+)浓度即可达到静置状态30 d时的浸出水平,表明超声波显著提高了粉煤灰Ca^(2+)的浸出速率。此外,经过超声波强化处理后,低钙和高钙粉煤灰的比表面积分别增加了23.71%和184.71%,表明超声波的空化效应能够破坏粉煤灰颗粒之间的聚集和粘附,使得颗粒被细化、孔隙结构发育,促进了粉煤灰与水之间的Ca^(2+)浸出等传质过程;矿化试验结果表明:低钙和高钙粉煤灰经超声波处理改性后,与未处理的原始粉煤灰相比矿化量分别增长了410%和22%,达到7.66 g/kg和82.02 g/kg,表明超声波增强了粉煤灰对CO_(2)的矿化效果。在此基础上,利用粉煤灰浆液矿化CO_(2)产物防控采空区煤自燃,与原始粉煤灰处理煤样的放热量相比,矿化产物处理煤样的放热量分别降低3.32%和14.24%,表明矿化产物具有更优异的煤自燃抑制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自燃 粉煤灰 矿化 超声波 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自燃过程中声波效应及前兆特征研究进展
8
作者 孔彪 钟建辉 +5 位作者 陆伟 胡相明 高李阳 庄则栋 孙晓磊 时林超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1-221,共11页
基于声波技术感知煤自燃温度的方法具有应用场景广、实时连续性强等优势,但煤自燃过程中声波信号的前兆特征还未有揭示,进行煤自燃过程中声波效应和前兆特征的研究,为声波法探测预警煤自燃提供理论基础。首先理论分析煤岩热损伤破裂演... 基于声波技术感知煤自燃温度的方法具有应用场景广、实时连续性强等优势,但煤自燃过程中声波信号的前兆特征还未有揭示,进行煤自燃过程中声波效应和前兆特征的研究,为声波法探测预警煤自燃提供理论基础。首先理论分析煤岩热损伤破裂演化过程、声波传输特征,在此基础上建立了3种尺寸煤自燃声波信息测试系统,测试了煤升温及燃烧过程中次声波、声发射及声波声速信息,利用线性拟合、多重分形理论、傅里叶变换等方法,围绕声波信号的时序特征、与温度相关性、空间特征、非线性特征及频谱等方面进行分析,揭示煤自燃过程中声波信号前兆特征规律。结果表明:煤自燃过程中,随着温度升高,次声波声压值阵发性增长,声发射信号的振铃计数、能量值及声波声速与温度正相关;煤自燃前期次声波信号、声波声时变化更为明显,声发射信号在100℃之后的增大变化更显著;声波信号具有空间特征,随着热源距离增加,振铃计数、能量发生降低变化,温度升高不同距离下的声速值均不断增加,声速与温度拟合方程R2均超过0.9;煤升温过程中次声波、声发射信号具有多重分形特征并与煤自燃热破裂具有较好对应性;此外,煤升温过程中次声波主频发生迁移、主频幅值不断增加。最后对煤田高温异常区进行声发射测试,温度异常区域声发射信号变化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自燃 次声波 声发射 时空演化 频域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阻化剂阻化性能实验研究
9
作者 周西华 王艳美 +3 位作者 王程 白刚 戴凤威 李世琳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2-78,共7页
为研究复合阻化剂阻化性能,基于煤自燃热失重过程中的特征温度和吸放热量以及官能团变化规律开展热重和傅里叶红外光谱相关实验,选用神东补连塔矿22406工作面的煤样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在不同剂量下复合阻化剂对煤自燃过程中的TG、DTG、DS... 为研究复合阻化剂阻化性能,基于煤自燃热失重过程中的特征温度和吸放热量以及官能团变化规律开展热重和傅里叶红外光谱相关实验,选用神东补连塔矿22406工作面的煤样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在不同剂量下复合阻化剂对煤自燃过程中的TG、DTG、DSC以及官能团含量等变化特征。加入不同剂量的复合阻化剂分析煤自燃氧化过程中微观结构以及宏观放热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复合阻化剂通过抑制煤低温氧化过程中关键活性基团的相对含量,延缓煤炭低温氧化进程,当含有0.1 mL KH560的复合阻化剂添加量为14 mL时,阻化效果最明显,其对2种活性基团的抑制程度为:含氧官能团(85.2%)>脂肪烃(84.8%)。在快速放热阶段,由于阻燃分子占据煤分子中的吸附位点,煤对复合阻化剂分子的吸附能力较大,对煤氧复合反应进程起到抑制作用,从而降低了放热效应;同时含量为14 mL(含0.1 mL KH560)阻化剂显著影响煤氧复合进程活化能的大小,放热量由3309 mW/mg降为2889 mW/mg,吸热量由21 mW/mg升为163 mW/mg。研究结果可为防治煤自燃致灾事故的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自燃 纳米氢氧化镁 阻化性能 傅里叶红外 热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自燃初期低温氧化产热特性及关键结构演变特征
10
作者 刘浩 李增华 +2 位作者 王刚 牛会永 谭波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518-3533,共16页
煤自燃初期氧化产热是导致煤自燃的根源,也是衡量煤自燃危险性最直接的评价指标。为了测定煤在自燃初期消耗单位氧气产生的氧化热,创新性地通过六通阀与定量环组合,精确控制向煤样罐中通入的空气量,并基于煤氧化热理论构建计算模型,测... 煤自燃初期氧化产热是导致煤自燃的根源,也是衡量煤自燃危险性最直接的评价指标。为了测定煤在自燃初期消耗单位氧气产生的氧化热,创新性地通过六通阀与定量环组合,精确控制向煤样罐中通入的空气量,并基于煤氧化热理论构建计算模型,测定煤在自燃初期不同条件下的单位耗氧氧化热。结果表明:在50℃恒温氧化条件下,LJ、WD、ZZ、XT 4种煤样消耗单位氧气产生的氧化热分别为66.94、40.76、42.82、23.31 kJ/mol。这一发现表明,煤自燃初期产生的氧化热远低于数值模拟中常用的氧化热数值300 kJ/mol,且变质程度最低的LJ煤氧化放热量最大,4种煤样都在氧化时间为40 s左右时达到了最大产热速率。为了分析自燃初期不同煤样的产热量呈现差异性的原因,通过低温氮气吸附试验测试煤样的孔隙结构,结果发现煤的孔隙结构不是决定煤氧化放热量差异的主导性因素,孔隙结构更发育只是有效促进了煤氧复合反应。而电子顺磁共振试验结果表明煤自燃初期氧化产热是由反应位点控制的动力学行为,煤样原生反应位点的数量是决定产热量的主导因素。初始氧化温度的升高使得煤中初始反应位点增多,也使得煤产生反应位点的速率加快。反应位点的本质为自由基,自由基浓度的增加速率决定了煤氧化反应的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自燃初期 产热特性 产热机理 孔隙结构 自由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窑隐蔽火源精准探测及帷幕注浆高效治理研究
11
作者 胡相明 吴佰谦 +4 位作者 董浩 张国庆 乔亮 梁强强 陈圣贺 《工矿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4-51,共8页
小窑火源位置隐蔽、难以准确识别,单一的煤自燃隐蔽火源探测方法难以精准判定火源位置,且隐蔽火源无法有效扑灭。针对上述问题,以内蒙古小窑煤矿南采区为工程背景,提出采用自然电位法和测氡法联合探测隐蔽火源:通过自然电位法圈定出自... 小窑火源位置隐蔽、难以准确识别,单一的煤自燃隐蔽火源探测方法难以精准判定火源位置,且隐蔽火源无法有效扑灭。针对上述问题,以内蒙古小窑煤矿南采区为工程背景,提出采用自然电位法和测氡法联合探测隐蔽火源:通过自然电位法圈定出自然电位异常区域,利用测氡法圈定出氡浓度水平高的区域,综合分析2种方法探测结果的空间分布特征,据此判定隐蔽火源的空间位置与分布范围。结合自然电位和氡浓度探测结果,综合解释划定了高温燃烧区域、增温发展区域、强干扰区域及正常区域的范围:自然电位异常区域与氡浓度异常区域的重叠部分为高温燃烧区域;自然电位异常区域的非重叠部分为增温发展区域或强干扰区域;氡浓度异常区域的非重叠部分为强干扰区域或正常区域。针对探测出的火源区域,采用帷幕注浆技术对隐蔽火区进行施工:在火区边界布置帷幕孔,对其注入水泥、水玻璃混合浆形成连续密闭隔离带以阻断漏风;在火区中心钻孔并灌注粉煤灰、泥浆进行灭火。结果表明,注浆治理后采空区温度与CO浓度大幅下降,实现了隐蔽火源的高效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自燃 小窑火 火源定位 自然电位法 测氡法 帷幕注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矸石自燃对黄土矿区复垦土壤孔隙结构的影响
12
作者 徐建红 丛海萌 王伟鹏 《土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98-405,共8页
为定量分析煤矸石自燃对黄土矿区复垦土壤孔隙结构的影响,采用工业CT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复垦17年的西曲煤矿排土场正常复垦区(RL)、矸石自燃植被退化区(CL)及排土场周边原始地貌区(OL)砂壤质潮土表层原状土柱(直径2 cm、高6 cm)孔隙... 为定量分析煤矸石自燃对黄土矿区复垦土壤孔隙结构的影响,采用工业CT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复垦17年的西曲煤矿排土场正常复垦区(RL)、矸石自燃植被退化区(CL)及排土场周边原始地貌区(OL)砂壤质潮土表层原状土柱(直径2 cm、高6 cm)孔隙进行了无损三维扫描及孔隙特征参数分析。结果表明:煤矸石自燃对复垦土壤理化性质、孔隙数量、结构与形态均产生了实质影响,主要表现为CL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和CEC及p H显著下降,土壤容重与含盐量显著上升。孔隙结构方面,CL土壤孔隙度、大孔隙(等量孔径大于300μm)率、狭长孔隙率、平均孔隙直径等较RL土壤分别降低了35.74%、36.22%、16.00%和38.85%。此外,对孔隙形状系数、三维分形维数、欧拉特征数及三维各向异性等指标的定量分析结果表明,CL土壤孔隙网络复杂性、连通性较RL土壤均显著下降。因此,煤矸石自燃在显著降低复垦土壤孔隙度与平均孔隙直径的同时,也会显著降低土壤孔隙网络整体复杂性、连通性及稳定性,进而导致复垦土壤理化性质及功能的整体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矸石自燃 土壤孔隙结构 土地复垦 工业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钙钛矿催化剂催化低浓度甲烷燃烧研究进展
13
作者 竹涛 王美丹 +6 位作者 苑博 张学里 张馨月 黄钰欢 李辰 徐旭东 孙倩 《洁净煤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3-79,共17页
煤矿瓦斯是煤矿的伴生气,主要成分是甲烷,大量排放到大气中引起了全球气候变暖等生态问题,因此煤矿乏风瓦斯的减排对于达成双碳目标至关重要。催化燃烧法是一种很有前途的甲烷减排的方法,其关键在于开发低成本、高催化活性的催化剂。近... 煤矿瓦斯是煤矿的伴生气,主要成分是甲烷,大量排放到大气中引起了全球气候变暖等生态问题,因此煤矿乏风瓦斯的减排对于达成双碳目标至关重要。催化燃烧法是一种很有前途的甲烷减排的方法,其关键在于开发低成本、高催化活性的催化剂。近年来,钙钛矿氧化物由于成分灵活、结构特殊、较低的成本以及催化性能的可调控性等优点在甲烷催化燃烧领域受到极大的关注。在钙钛矿催化剂处理低浓度甲烷的工业应用中,存在催化性能低和硫中毒等问题,阻碍了钙钛矿氧化物催化甲烷燃烧体系的进一步发展。介绍了钙钛矿催化剂的可调控结构和合成方法,归纳了钙钛矿催化剂上的甲烷催化燃烧机理,分析了硫的存在导致钙钛矿失活的原因,重点阐述了钙钛矿催化剂提高催化活性以及耐硫性能的设计方法。分析发现:通过优化制备条件、进行元素掺杂、酸性溶液处理、构建多孔新型钙钛矿等方法的应用,可使钙钛矿的表面活性位点与氧空位的数量增加,同时提高活性组分在催化剂表面的分散程度,进而提高催化活性。最后对钙钛矿催化剂催化甲烷燃烧未来设计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催化燃烧 钙钛矿 煤矿乏风瓦斯 催化活性 氧化物 硫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抽巷布设参数对煤自燃的扰动效应分析
14
作者 陈亮 于宏阳 +4 位作者 毕雄飞 徐振炜 王栋炜 秦瑞晨 郭磊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7-84,共8页
针对自燃煤层综放工作面采空区高抽巷抽采对煤自燃扰动效应不清的问题,以山西荫营矿150315综放面“一面四巷”为背景,采用理论计算、UDEC模拟及Image pro图像分析,获取了采空区覆岩裂隙分区定量特征及孔隙率沿程分布特征表达式,单从瓦... 针对自燃煤层综放工作面采空区高抽巷抽采对煤自燃扰动效应不清的问题,以山西荫营矿150315综放面“一面四巷”为背景,采用理论计算、UDEC模拟及Image pro图像分析,获取了采空区覆岩裂隙分区定量特征及孔隙率沿程分布特征表达式,单从瓦斯抽采角度初定高抽巷垂向高度为20~53 m;基于Comsol模拟分析了不同位置高抽巷抽采扰动下采空区瓦斯浓度分布、自燃“三带”宽度演变规律,以及不同抽采负压下瓦斯浓度及氧浓度的量变特征,指出水平距离与其对氧化升温带的扰动效应呈正相关性,其垂直高度与抽采瓦斯浓度成正比、与垂向氧浓度成反比。并确定了高抽巷水平位置距回风巷20 m、距煤层顶板垂直高度50 m,以及合理抽采负压为20 kPa。通过现场工程试验验证,优化后高抽巷抽采量减少1.37 m^(3)/min,工作面回风巷瓦斯浓度仅上升0.04%,均处于安全范围内。但采空区散热带、自燃氧化带宽度分别减少12 m和9 m,有效降低其自燃风险,有利于采空区瓦斯与煤自燃灾害的协同共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空区 瓦斯抽采 高抽巷 煤自燃 一面四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煤电站锅炉掺氨燃烧特性及对锅炉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5
作者 李宇航 田舒嫚 +4 位作者 张普选 晋中华 邓磊 车得福 王志超 《热力发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24,共12页
综述了燃煤电站锅炉掺氨燃烧的燃烧特性及其对锅炉的影响,旨在为大规模应用氨作为燃煤替代燃料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通过系统回顾现有文献,研究氨燃烧的基本特性、火焰传播特性、火焰形态及其对燃煤锅炉的影响,同时探讨了富氧燃烧、预... 综述了燃煤电站锅炉掺氨燃烧的燃烧特性及其对锅炉的影响,旨在为大规模应用氨作为燃煤替代燃料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通过系统回顾现有文献,研究氨燃烧的基本特性、火焰传播特性、火焰形态及其对燃煤锅炉的影响,同时探讨了富氧燃烧、预热燃烧及氢气助燃等强化燃烧的方法。结果表明:氨煤混燃虽提高了酸露点但能够减缓受热面积灰、结渣、磨损和高温腐蚀等问题,氨的反应性较差可能导致炉膛损失增大,但采用增氧燃烧等策略可以减少这些损失;对于氨与小分子气体燃料的混合燃烧研究较多,但氨与煤等大分子固体碳氢燃料的混合燃烧行为研究较少;掺氨燃烧对锅炉传热、受热面安全及锅炉效率的影响显著,火焰温度降低、煤烟产生量减少、烟气组分变化会影响传热效果和受热面状态,需关注低温腐蚀和未燃尽氨的排放问题。掺氨燃烧是一种有效的低碳燃烧技术,但在大型火力发电锅炉中的应用还面临诸多挑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燃烧机理和实际应用效果,以优化燃烧设备和提高系统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锅炉 氨燃料 燃烧特性 碳减排 掺氨燃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气系数对煤粉预热解燃烧特性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姚国家 王志 +3 位作者 苏昂 冯东阁 唐宏 孙灵芳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43-1252,共10页
煤粉预热解燃烧方法是降低氮氧化物和稳定燃烧的有效途径。为了探究煤粉预热解燃烧特性,建立了适用于煤粉预热解燃烧的RPM-MSRM(random pore model-multiphase surface reaction model)模型,并探究了空气系数对热解气生成和燃料氮转化... 煤粉预热解燃烧方法是降低氮氧化物和稳定燃烧的有效途径。为了探究煤粉预热解燃烧特性,建立了适用于煤粉预热解燃烧的RPM-MSRM(random pore model-multiphase surface reaction model)模型,并探究了空气系数对热解气生成和燃料氮转化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煤粉预热解后挥发分热解和部分焦炭气化生成大量热解气[23%~38%(体积分数)]和高温焦炭(>800℃),烟气射流刚性增强,有助于提高燃烧稳定性;空气系数是影响煤粉预热解特征的主要因素,空气系数与出口温度呈正相关关系,与热解气浓度呈负相关关系;本装置的最佳预热解空气系数为0.3,此时装置出口NO_(x)浓度最低为26.82 mg/m^(3)(@6%O_(2),标准工况),燃料氮的还原效率最高为99.51%。因此,煤粉预热解燃烧应尽量保持在最佳空气系数下进行以达到最佳的降氮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燃烧 热解 计算流体力学 燃料氮 焦炭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断层影响下采空区注CO_(2)防灭火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嘉勇 吕祖欣 +3 位作者 崔啸 郭立稳 武建国 付京斌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17,共9页
为解决正断层地质构造下采空区遗煤自然发火的问题,利用程序升温氧化装置测定煤样的耗氧速率和放热强度,基于采空区多孔介质模型与气体组分运输方程,构建正断层影响下采空区进风侧压注CO_(2)数值模型,模拟工作面距断层位置变化对采空区... 为解决正断层地质构造下采空区遗煤自然发火的问题,利用程序升温氧化装置测定煤样的耗氧速率和放热强度,基于采空区多孔介质模型与气体组分运输方程,构建正断层影响下采空区进风侧压注CO_(2)数值模型,模拟工作面距断层位置变化对采空区自燃氧化带宽度的影响机制,并分析不同注CO_(2)位置和注CO_(2)流量下采空区内气体运移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工作面与断层距离的增加,采空区氧化带宽度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距断层70 m处时,氧化带宽度达到最大。随着CO_(2)注入位置的深入,氧化带宽度呈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当CO_(2)注入位置距工作面40 m时,氧化带宽度达到最小;随着CO_(2)注入量的增加,氧化带宽度呈负指数减小趋势,当CO_(2)注入量为1000 m^(3)/h时,且在工作面CO_(2)体积分数低于0.4%的安全前提下,氧化带宽度达到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空区 正断层 CO_(2)防灭火 数值模拟 煤自燃 氧化带宽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部煤炭地下气化的CO_(2)地质封存潜力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炜彬 刘淑琴 +4 位作者 戚川 刘岳明 杨瑞召 蒋斌斌 李井峰 《洁净煤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23,共10页
深部煤炭地下气化耦合CO_(2)封存(UCG-CCS)是实现煤炭清洁开发与碳减排的关键技术,在提高燃空腔利用率的同时,将CO_(2)进行地质封存,具有注入性好、密闭性复杂、节约运输成本和埋存潜力巨大等特点,近年来成为CO_(2)封存研究的热点。从... 深部煤炭地下气化耦合CO_(2)封存(UCG-CCS)是实现煤炭清洁开发与碳减排的关键技术,在提高燃空腔利用率的同时,将CO_(2)进行地质封存,具有注入性好、密闭性复杂、节约运输成本和埋存潜力巨大等特点,近年来成为CO_(2)封存研究的热点。从机理研究、稳定性评价、封存效能及泄漏监测4个维度系统综述其研究进展:①深部煤炭地下气化燃空腔深度、温度有利于超临界CO_(2)封存,燃空腔的高渗透性可保证CO_(2)良好注入;气化残焦、灰渣和垮落的岩石具有吸附和矿化能力;与燃空腔内咸水层的长期相互作用有利于CO_(2)溶解封存。②空腔密闭性与气化煤层厚度、气化面宽度、留存煤柱宽度、地层深度和地质构造等因素有关,通过气化炉结构综合设计确保密闭性;需控制CO_(2)注入压力避免突破盖层压力;CO_(2)地质封存长期运移依赖于长周期数值模拟及工程观测;注入井和生产井是CO_(2)泄漏的重要途径。③地下气化燃空腔封存能力取决于燃空腔形貌、产气量和产气组分,目前亟需一种准确的煤炭地下气化燃空腔封存CO_(2)封存能力评价模型。④泄漏监测是工程封存CO_(2)必不可少的风险管控环节,CO_(2)封存需长期监测地表变形、井筒泄漏及污染物迁移,但面临地层非均质性、高温腐蚀、信号衰减等挑战,需构建多相渗流模型及环境可持续性指数评估体系保障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煤炭地下气化 燃空腔 CO_(2) 地质封存 封存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体积分数对氨煤混燃NO生成特性的影响机理 被引量:2
19
作者 陈萍 向军 +1 位作者 顾明言 何正江 《煤炭转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0-100,共11页
氨为一种理想的无碳燃料,通过氨煤混燃替代和降低燃煤发电中部分煤炭燃料是实现碳减排的有效措施,但氨煤混燃会生成额外的NO,其中氧体积分数变化对燃烧时NO的生成具有显著影响。利用高温管式炉研究了不同温度(1000℃~1500℃)、不同掺氨... 氨为一种理想的无碳燃料,通过氨煤混燃替代和降低燃煤发电中部分煤炭燃料是实现碳减排的有效措施,但氨煤混燃会生成额外的NO,其中氧体积分数变化对燃烧时NO的生成具有显著影响。利用高温管式炉研究了不同温度(1000℃~1500℃)、不同掺氨比(0%~20%)下氧体积分数对氨煤混燃时NO生成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过量空气系数(α)从1.1增加至1.2时,纯煤粉燃烧条件下,氧体积分数的增加促进了燃料-N到NO的转化;1100℃与1300℃下,氧体积分数的增加抑制了氨煤混燃过程燃料-N到NO的转化;1500℃下,氧体积分数的增加促进了氨煤混燃过程燃料-N到NO的转化,且掺氨比和温度是氧体积分数增加时燃料-N转化为NO的氮转化率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氧体积分数的增加利于系统氧化性自由基生成,从而促进了NH_(2)→HNO→NO,NH_(2)→H_(2)NO→HNO→NO以及NCO与O,O_(2)自由基等氧化的进行,促进了混燃过程中NO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煤混燃 掺氨比 温度 NO 氧体积分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选煤生产过程控制机器人煤质化验系统的研制和应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奇 梁宇 +7 位作者 张洪 王明星 宗宝 杨坤 赵晋祥 裴君伟 张锋 林颖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308-316,共9页
选煤厂是煤矿智能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煤质检测的精度和速度直接影响生产控制参数调整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因此,实现生产煤样的高精度和快速检测是精细选煤的重要基础。研究分析了影响煤样灰化速度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富氧燃烧技术用... 选煤厂是煤矿智能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煤质检测的精度和速度直接影响生产控制参数调整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因此,实现生产煤样的高精度和快速检测是精细选煤的重要基础。研究分析了影响煤样灰化速度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富氧燃烧技术用于灰分检测的优化方案。研究发现,当马弗炉中的氧气流量超过3 L/min时,检测结果与国家标准一致,测定时间由40 min缩短至10 min,重复性误差最大不超过0.20%。此外,还研制了紫外测硫仪,解决了库仑和红外测硫仪存在的难题,测定结果准确,操作简便。为了进一步提升选煤厂的智能化水平,将机器人化验技术应用于生产控制煤质检测中,开发了倒挂式机器人布置方案和不开盖称样技术,实现了灰分、全硫含量和全水分的无人自动检测和数据自动传输。通过机器人化验与人工化验结果的对比分析,发现机器人化验的精密度和准确性均在国家标准允许范围内。研究成果为选煤厂生产控制煤质检验的智能化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对煤矿智能化建设和精细选煤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质分析 选煤厂 生产控制 智能煤矿 富氧燃烧 灰分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