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1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search progress of catalysts for direct coal liquefaction
1
作者 Wei Song Penggao Liu +4 位作者 Xinyue Chen Ting Wang Chunrong He Rui Hao Kaiyu Liu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2025年第1期481-497,共17页
Coal direct liquefaction technology is a crucial contemporary coal chemical technology for efficient and clean use of coal resources. The development of direct coal liquefaction technology and the promotion of alterna... Coal direct liquefaction technology is a crucial contemporary coal chemical technology for efficient and clean use of coal resources. The development of direct coal liquefaction technology and the promotion of alternative energy sources are important measures to guarantee energy security and economic security. However, several challenges need to be addressed, including low conversion rate, inadequate oil yield, significant coking, demanding reaction conditions, and high energy consumption. Extensive research has been conducted on these issues, but further exploration is required in certain aspects such as pyrolysis of macromolecules during the liquefaction process, hydrogen activation, catalysts' performance and stability, solvent hydrogenation, as well as interactions between free radicals to understand their mechanisms better. This paper present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design strategy for efficient catalysts in coal liquefaction, encompassing the mechanism of coal liquefaction, catalyst construction,and enhancement of catalytic conversion efficiency. It serves as a comprehensive guide for further research endeavors. Firstly, it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s the conversion mechanism of direct coal liquefaction, provides detailed descriptions of various catalyst design strategies, and especially outlines the catalytic mechanism. Furthermore, it addresses the challenges and prospects associated with constructing efficient catalysts for direct coal liquefaction based on an understanding of their action mechanis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rect coal liquefaction CATALYSTS Mechanismof action Solvent hydrogen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ogress in Coal Liquefaction Technologies 被引量:4
2
作者 Zhang Kai Wu Xuehui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4期90-94,共5页
Worldwide primary energy consumption is entering an era of pluralism and high quality under the influence of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creasing energy shortage and strict environmental policies. Although renewable... Worldwide primary energy consumption is entering an era of pluralism and high quality under the influence of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creasing energy shortage and strict environmental policies. Although renewable energy technology is developing rapidly, fossil fuels (coal, oil and gas) are still the dominant energy sources in the world. As a country rich in coal but short of oil and gas, China's oil imports have soared in the past few years. Government, research organizations and enterprises in China are pay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processes of converting coal into clean liquid fuels. Direct and indirect coal liquefaction technologies are compared in this paper based on China's current energy status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not only in China itself but also in the wor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ERGY coal liquefaction technology fuel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eparation of mesoporous activated carbons from coal liquefaction residue for methane decomposition 被引量:6
3
作者 Jianbo Zhang Lijun Jin +1 位作者 Shengwei Zhu Haoquan Hu 《Journal of Natural Gas Chemistry》 EI CAS CSCD 2012年第6期759-766,共8页
Mesoporous activated carbons were prepared from direct coal liquefaction residue (CLR) by KOH activation method, and the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KOH/CLR ratio, solvent for mixing t... Mesoporous activated carbons were prepared from direct coal liquefaction residue (CLR) by KOH activation method, and the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KOH/CLR ratio, solvent for mixing the CLR and KOH, and carbonization procedure on the resultant carbon texture and catalytic activity for catalytic methane decomposition (CM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optimal KOH/CLR ratio of 2 : 1; solvent with higher solubility to KOH or the CLR, and an appropriate carbonization procedure are conductive to improving the carbon pore structure and catalytic activity for CMD. The resultant mesoporous carbons show higher and more stable activity than microporous carbons. Additional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arbon textural properties and the catalytic activity for CMD was also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soporous activated carbon KOH methane decomposition coal liquefaction residue HYDROGE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mpatibility Evaluation between Direct Coal Liquefaction Residue and Bitumen 被引量:2
4
作者 Ji Jie Wu Hao +5 位作者 Xu Ying Suo Zhi Wei Jianming Dai Qingli Zhang Ran Diab Aboelkasim 《China Petroleum Processing &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SCIE CAS 2019年第1期90-100,共11页
The compatibility between direct coal liquefaction residue(DCLR) and five kinds of pure bitumen(Shell-90,SK-90, ZSY-70, DM-70 and KLMY-50) was evaluated in this study. The rh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glass transition... The compatibility between direct coal liquefaction residue(DCLR) and five kinds of pure bitumen(Shell-90,SK-90, ZSY-70, DM-70 and KLMY-50) was evaluated in this study. The rh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glass transition temperatures(T_g), solubility parameters(SP) and SARA(saturates, aromatics, resins, and asphaltenes) fractions of DCLR,five kinds of pure bitumen and their blends(named as DCLR modified bitumen) were measured using the dynamic shear rheometer(DSR),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 viscosity, and SARA tests, respectively. And the compatibility between DCLR and pure bitumen was characterized with three approaches, viz. the Cole-Cole plot,T_g, and the solubility parameter difference(SPD) method. Since each method has its own working mechanism, the compatibility ranking for the DCLR and five kinds of pure bitumen is slightly different according to the three approaches. However, the difference is pretty close and sometimes can be ignored. The general compatibility ranking decreases in the following order: Shell-90≈SK-90>DM-70≈ZSY-70>KLMY-50, which is affected by the asphaltenes content and the colloid index(I_c) value in the pure bitumen. Pure bitumen with lower asphaltenes content and colloid index(I_c) value has better compatibility with DCL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rect coal liquefaction RESIDUE (DCLR) pure BITUMEN compatibility Cole-Cole PLOT glass state temperature (Tg) approach SOLUBILITY parameter difference (SPD) metho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BD plasma coal liquefaction by using coal nanopowder
5
作者 Song Chol PAK Kuk Song HAN +1 位作者 Yong Jun KIM Hak Chol CHOE 《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11期86-92,共7页
A new method for liquefying coal using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 plasma has been studied.By utilizing waste oil as the solvent and processing coal nano powder in the plasma for 10 min,we have attained a liquid yiel... A new method for liquefying coal using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 plasma has been studied.By utilizing waste oil as the solvent and processing coal nano powder in the plasma for 10 min,we have attained a liquid yield of more than 80%.The experiment shows that not only the coal nanopowder promoted the liquefaction process,but hydrogen radicals improved the liquid yield effectively.In the plasma processing,the phenomenon of the changing color of the nanopowder solution and not producing a solid residue has been obviously observed.The rational parameters that affected the liquefaction of coal nanopowder have been achieved through the experiment,and the liquefied products have been analyz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quefaction DBD PLASMA coal NANOPOWD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对煤直接液化反应性影响及其迁移机制
6
作者 李攀钰 杨赫 +2 位作者 李扬 靳立军 胡浩权 《洁净煤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8-156,共9页
为探究硫在煤直接液化反应中的作用,基于L_(9)(3^(4))正交实验设计,考察初压、温度、H_(2)S在H_(2)S/H_(2)混合气中体积分数、硫/铁(S/Fe)物质的量比等因素对上湾煤在铁基催化剂下直接液化的煤转化率、油产率、油中硫质量分数、氢耗率... 为探究硫在煤直接液化反应中的作用,基于L_(9)(3^(4))正交实验设计,考察初压、温度、H_(2)S在H_(2)S/H_(2)混合气中体积分数、硫/铁(S/Fe)物质的量比等因素对上湾煤在铁基催化剂下直接液化的煤转化率、油产率、油中硫质量分数、氢耗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油产率的影响最显著,从420~470℃油产率提高19.0%;H_(2)S的加入可使氢耗率略有降低,油和气产率提高,但同时使油中硫质量分数增大;当H_(2)S从0提高到1.0%时,氢耗率降低0.3%,油中硫质量分数从0提高至0.9%;S/Fe物质的量比在合适范围内可提升油产率,S/Fe物质的量比为0.8时油产率比S/Fe为1.6时高3.6%,比不加硫高7.2%。煤液化过程加入的单质硫大多迁移至四氢呋喃不溶物(即液化残渣,THFI),S/Fe物质的量比不为0时THFI中硫质量分数普遍高于2%。在正交实验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纯氢气氛下不同S/Fe物质的量比、恒定S/Fe物质的量比下不同H_(2)S体积分数的液化过程,从硫元素在油、沥青烯的分布情况,结合产物红外光谱表征、总自由基浓度测定,推测H_(2)S、单质硫的作用机制及液化反应中硫的迁移规律。发现THFI总自由基浓度与油产率、氢耗率存在一定程度的关联,S/Fe物质的量比为1.2时油产率最高,与此相对应的THFI总自由基浓度存在极小值;H_(2)S体积分数为0.25%时氢耗明显增大,对应的THFI、沥青烯总自由基浓度亦有明显变化。H_(2)S易作用于油与沥青烯的前驱体,并促进重质组分向轻质组分的转化,单质硫过量时也能与沥青烯前驱体作用。在煤直接液化过程中,H_(2)S、单质硫的共同点是促进气相供氢,而对沥青烯官能团结构影响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直接液化 硫化氢 单质硫 硫迁移 正交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岔哈泉煤显微组分分离及液化性能研究
7
作者 王建立 逯波 +3 位作者 高山松 王熺乾 赵渊 黄澎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8-127,共10页
煤直接液化对于缓解我国石油对外依赖、实现煤炭高效清洁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筛选合适的反应煤种以确定煤直接液化工艺和反应条件,则是影响煤直接液化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使用岔哈泉煤为直接液化用煤,对岔哈泉煤的显微组分... 煤直接液化对于缓解我国石油对外依赖、实现煤炭高效清洁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筛选合适的反应煤种以确定煤直接液化工艺和反应条件,则是影响煤直接液化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使用岔哈泉煤为直接液化用煤,对岔哈泉煤的显微组分富集分离及其液化性能进行研究,对于了解岔哈泉煤性质以及煤直接液化性能具有重要作用,可为改善岔哈泉煤的加氢液化提供科学的基础数据。采用浮沉分离和离心富集的方法,对岔哈泉钻孔煤样进行分离,得到5个不同显微组分的煤样,利用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对原煤和5个显微组分煤样的结构和组成进行表征;利用高压釜实验平台对5种显微组分煤样进行煤直接液化实验,考察不同显微组分含量对液化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岔哈泉煤富集分离后,其富集镜质组中的镜质组含量达到94.2%;富集惰质组中的惰质组含量达到76.5%,富集壳质组中的壳质组含量达到47.8%,工业镜质组、富集镜质组和富集壳质组煤中的脂肪族结构含量较高,矿物质含量少。富集壳质组液化性能明显好于富集镜质组,油产率达到60.12%,工业镜质组和富集镜质组显微组分中镜质组和壳质组的总含量基本一致,煤液化性能相近,而富集惰质组液化性能明显偏低,转化率和油产率分别仅为55.47%和13.4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岔哈泉煤 显微组分 富集分离 煤直接液化 液化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东煤岩显微组分的液化反应性研究
8
作者 薛丹秀 《煤质技术》 2025年第1期56-60,共5页
原料煤的性质对煤炭液化的反应性具有重要的影响,系统研究神东煤及其显微组分的液化反应性,对于指导液化用煤的选择以及优化液化条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通过离心分离实现神东煤岩显微组分的高纯度分离,研究显微组分富集物的基本特性,... 原料煤的性质对煤炭液化的反应性具有重要的影响,系统研究神东煤及其显微组分的液化反应性,对于指导液化用煤的选择以及优化液化条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通过离心分离实现神东煤岩显微组分的高纯度分离,研究显微组分富集物的基本特性,并利用高压釜实验对比神东原煤、镜质组富集物和惰质组富集物的液化反应性,结果发现:当镜质组和惰质组的离心分离密度级分别为1.322~1.328 g/cm^(3)和1.372~1.380 g/cm^(3)时,可分别获得镜质组含量97.5%、惰质组含量96.8%的显微组分富集物;在液化反应过程中,各显微组分之间可能存在协同作用;氢有效利用率可较好地表征煤的加氢液化反应性;神东原煤的沥青烯产率最高,镜质组富集物的水产率最高,惰质组富集物的气产率最高;原煤的液化反应性和氢有效利用率最高,其次为镜质组富集物,惰质组富集物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东煤 液化反应性 显微组分 煤炭直接液化 镜质组 惰质组 气产率 协同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华煤液化沥青脱灰精制体系流变特性的研究
9
作者 赵鹏 阙建磊 +1 位作者 黄澎 刘敏 《煤炭技术》 2025年第4期283-286,共4页
选取洗油和对二甲苯(PX)分别与神华煤液化沥青混合体作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温度对10%、15%和25%三种液化沥青浓度体系黏度的影响规律,开展了25%浓度的洗油-液化沥青体系和对二甲苯-液化沥青体系的黏温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洗油和PX均为牛... 选取洗油和对二甲苯(PX)分别与神华煤液化沥青混合体作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温度对10%、15%和25%三种液化沥青浓度体系黏度的影响规律,开展了25%浓度的洗油-液化沥青体系和对二甲苯-液化沥青体系的黏温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洗油和PX均为牛顿型流体,洗油呈现出高黏温特性,PX黏度受温度影响不大。液化沥青与溶剂混合体随温度升高黏度降低,2种体系由假塑型流体逐步向牛顿型流体转变,其中PX-液化沥青体系更为接近牛顿型流体,60℃是两体系由假塑性流体向牛顿流体转变的温度点。研究成果可指导煤液化沥青脱灰精制工艺输送设备的选型与长周期稳定运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直接液化 煤液化沥青 焦化洗油 流变特性 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法定性定量分析煤直接液化石脑油中128种单体化合物
10
作者 李群花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7-86,共10页
采用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法(GC-FID)确定了色谱条件;采用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法(GC×GC-TOF MS/FID)分析,得到煤直接液化石脑油中单体化合物的组成信息,将化合物按z值分类法进行分类,共得到5种... 采用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法(GC-FID)确定了色谱条件;采用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法(GC×GC-TOF MS/FID)分析,得到煤直接液化石脑油中单体化合物的组成信息,将化合物按z值分类法进行分类,共得到5种族类别化合物,极性由低到高依次为链烷烃类、一环烷烃类、二环烷烃类、烷基苯类和一环烷苯类化合物,其中芳烃类化合物共检测到13种,12种为烷基苯类,1种为茚满;采用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法(GCTOF MS/FID)分析,定性定量128种单体化合物,其中大部分为环烷烃类,少量为链烷烃类,环烷烃类化合物多为带侧链的环戊烷和环己烷的同分异构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二维气相色谱法 飞行时间质谱法 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法 煤直接液化石脑油 单体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L-QSPR方法预测煤基液体的燃料性能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文英 王香玲 +2 位作者 范欢欢 范鸿霞 冯杰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98-1110,共13页
煤基液体混合物如煤焦油、煤直接液化油的分子结构描述和性质预测是开发煤基液体产品高值化工艺和技术的重要基础。由于煤基液体主要由C、H、O、N、S元素构成数量庞杂、芳环结构各异的混合物,因此,使用Python中的RDKit工具包,利用简化... 煤基液体混合物如煤焦油、煤直接液化油的分子结构描述和性质预测是开发煤基液体产品高值化工艺和技术的重要基础。由于煤基液体主要由C、H、O、N、S元素构成数量庞杂、芳环结构各异的混合物,因此,使用Python中的RDKit工具包,利用简化分子线性输入规范(Simplified Molecular Input Line Entry System,SMILES)语言构建煤基液体中物质分子描述符,描述符包含样品元素信息、环数与环结构信息、原子数及分子量信息等共计115个分子描述符。对比人工信息提取方法,将所构建的分子描述符能够体现煤基液体分子结构碎片、分子量及原子个数信息等作为机器学习的特征输入变量,用于建立预测煤基液体的燃料性能的分子机器学习-定量结构性质关系方法 (ML-QSPR),实现对燃料低位热值(LHV)、液体密度(ρ)、闪点(FP)、十六烷值(CN)4个关键燃料性能参数的快速预测。模型验证分析表明LHV、ρ、FP模型的R^(2)分别为0.996、0.988、0.987;CN预测中加入混合物数据进行预测,R^(2)=0.959。与已公开报道的预测LHV、ρ、FP、CN性质方法对比,笔者提出ML-QSPR方法在预测4个关键燃料性能参数准确度方面有提升,在获取结果速度方面有显著优势。利用ML-QSPR模型预测得到的煤基液体制特种燃料性能参数数据库中的信息,分析增加不同族组分物质的碳原子数量时4个燃料性能参数的演变趋势,发现LHV、ρ、FP、CN四个燃料性能参数均受碳数(n)影响显著。由于LHV主要由n决定,不同族组分物质的LHV差距小;而不同族组分物质的ρ、FP和CN性质差距明显。此外,本研究训练好的模型可用于预测新的分子,为新型燃料分子设计提供参考;ML-QSPR方法作为迁移学习模型可在今后用于煤基液体其他场景相关理化性质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焦油 煤直接液化油 煤结构 煤组成成分 分子描述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液化残渣诱导缩聚制备冶金焦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2
作者 罗化峰 李通达 +1 位作者 魏征 乔元栋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05-211,共7页
煤液化残渣所含沥青质和重油在热解时可产生大量自由基,如不能被及时稳定和缩聚将转化为大量焦油和气体,形成孔隙结构,从而影响所制冶金焦密度。为此,拟引入添加剂诱导其高效缩聚,提高聚合物密度,再经炭化后制备优质冶金焦。通过系统研... 煤液化残渣所含沥青质和重油在热解时可产生大量自由基,如不能被及时稳定和缩聚将转化为大量焦油和气体,形成孔隙结构,从而影响所制冶金焦密度。为此,拟引入添加剂诱导其高效缩聚,提高聚合物密度,再经炭化后制备优质冶金焦。通过系统研究不同添加剂(糠醛、甲醇、呋喃和羟基丙酮)、温度(350、400、450、500和550℃)、停留时间(0、30、60和120 min)和添加量(0、4、8和16 g)对所制聚合物缩聚率、结构性质、密度、热稳定性和表面性质影响,获得煤液化残渣诱导缩聚的最优试验条件。在最优条件下,分别探讨所制聚合物和炭化物的表面形貌、微晶结构和元素变化情况,获得煤液化残渣诱导缩聚机理。结果表明,添加剂(糠醛)的诱导缩聚效果最佳,其次是羟基丙酮,因而理想添加剂至少应含有1个醛基或酮基。不同添加剂可促进煤液化残渣缩聚,提高所制聚合物比表面积、孔容、平均孔径和真密度。温度和停留时间对煤液化残渣/糠醛聚合物热稳定性和表面性质影响较大,温度升高和停留时间延长可促进煤液化残渣所含酚类基团和芳香物中H参与缩聚反应,提高聚合物的缩聚程度。煤液化残渣/糠醛(焦炭)整体呈片层密实状,并含更多无定形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液化残渣 添加剂 诱导缩聚 冶金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液化固渣萃余物的组成结构及铁催化剂活性相回收
13
作者 李导 高山松 +3 位作者 王洪学 谢晶 程时富 王乾浩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115-2123,共9页
为解决大规模煤直接液化催化剂铁源供应问题,同时实现煤液化固渣萃余物的无害化分质利用,从固渣萃余物中回收铁催化剂的角度进行研究,探索采用物理磁选法进行铁催化剂富集回收的可行性。首先采用粒度分析、XRF、XRD、SEM、TG、SEM-EDX... 为解决大规模煤直接液化催化剂铁源供应问题,同时实现煤液化固渣萃余物的无害化分质利用,从固渣萃余物中回收铁催化剂的角度进行研究,探索采用物理磁选法进行铁催化剂富集回收的可行性。首先采用粒度分析、XRF、XRD、SEM、TG、SEM-EDX等表征手段对固渣萃余物进行全面的物化性质表征,确定铁催化剂的质量分数和存在形态。由分析可知,工业装置固渣萃余物主要由未反应煤中的炭及残炭、挥发分及灰分组成,其粒度均匀且没有团聚,其中铁元素质量分数为5.96%,铁物种仍以具有顺磁性的Fe1-xS活性相存在,被未反应煤、残余沥青掺杂、包裹,与各种元素Ca、Si、Al、O等均匀混杂分布在萃余物中。在此基础上,选用4种型式的磁选设备在不同磁场强度下进行磁选富集,并将富集后的样品作为催化剂用于煤直接液化反应,考察其直接液化反应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湿式立环脉动高梯度磁选机一方面将所产生的高梯度磁场力作用于磁性催化剂细粉,同时脉动流体力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非磁性颗粒的机械夹杂。在清水作为分散介质及洗涤介质下,更有效地实现了固渣萃余物中铁催化剂细粉的精细分离。在640000 A/m外加磁场强度下,含铁催化剂物料富集率为10.48%,铁元素质量分数可达11.37%,高压釜萃取油产率为41.96%,与无催化剂时相比高7.17%,比固渣萃余物提高8.99%,可掺混至新鲜催化剂中实现有效回用,部分解决催化剂铁源短缺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直接液化 固渣萃余物 铁催化剂 回收 液化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直接液化油加工利用技术研究进展
14
作者 崔振 王勇 +2 位作者 胡发亭 毛学锋 李军芳 《煤炭技术》 CAS 2024年第6期278-281,共4页
煤直接液化技术是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有效途径,来源于煤直接液化技术的液化油具有密度大、体积热值高、闪点高、凝点低的独特性质,通过加工利用能制备出多种石油基产品无法替代的油品。介绍了煤直接液化粗油及其加氢精制油的性质特点,... 煤直接液化技术是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有效途径,来源于煤直接液化技术的液化油具有密度大、体积热值高、闪点高、凝点低的独特性质,通过加工利用能制备出多种石油基产品无法替代的油品。介绍了煤直接液化粗油及其加氢精制油的性质特点,对煤直接液化油的分离、加氢改质利用,制芳烃、车用燃料油、特种燃料及特种油品的研发进展及应用进行了综述和分析,为改善煤直接液化油的加工工艺,优化液化油下游产品结构提供了基础数据,为煤直接液化油的高效清洁利用提供了多元化、高值化、精细化的利用途径技术支撑和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直接液化油 芳烃 车用燃料油 特种燃料 特种油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东煤田五彩湾矿区八道湾组A_(2)煤层煤岩煤质特征及清洁利用方向 被引量:1
15
作者 徐小涛 宁树正 +6 位作者 徐强 孙杰 张培新 张建强 黄少青 严晓云 周汝贤 《煤炭技术》 CAS 2024年第9期103-108,共6页
准东煤田蕴含着丰富的煤炭资源,是我国新疆大型煤炭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准东煤田早侏罗世八道湾组A_(2)煤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煤岩、煤质以及煤中有害元素进行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煤炭洁净等级划分和煤炭直接液化的评价指标体系... 准东煤田蕴含着丰富的煤炭资源,是我国新疆大型煤炭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准东煤田早侏罗世八道湾组A_(2)煤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煤岩、煤质以及煤中有害元素进行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煤炭洁净等级划分和煤炭直接液化的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分析了五彩湾矿区A_(2)煤层的洁净潜势和清洁利用方式。五彩湾矿区A_(2)煤层中硫分、氟元素和砷元素含量均小于洁净等级I级的含量限值,而灰分和氯元素含量在洁净等级Ⅱ级的含量范围之内,划分结果表明,五彩湾矿区A_(2)煤层原煤和浮煤的洁净等级均为Ⅱ级,属于较洁净煤。A_(2)煤层的煤类以褐煤为主,显微组分中惰质组含量最低,具有特低-低灰分、高-特高挥发分和高氢碳原子比的特征,原煤符合直接液化用煤的指标要求,适合作为Ⅱ级直接液化用煤,浮选后,灰分产率明显下降,浮煤达到I级直接液化用煤的标准。研究结果表明,浮煤直接液化利用可作为准东煤田五彩湾矿区煤炭资源清洁高效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东煤田 五彩湾矿区 八道湾组 煤岩煤质 清洁利用 直接液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直接、间接液化柴油及其混合燃料液滴的蒸发特性 被引量:1
16
作者 沈钰焜 王继刚 乔信起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48-1155,共8页
为研究煤直接和间接液化柴油(DDCL、DICL)及其混合燃料液滴在不同环境温度下(500、600和700℃)的蒸发特性,利用基于悬挂法的液滴蒸发试验装置,采用交叉石英丝悬挂液滴,通过燃料设计方法,将DDCL和DICL按29∶21的质量比混合后可获得与柴... 为研究煤直接和间接液化柴油(DDCL、DICL)及其混合燃料液滴在不同环境温度下(500、600和700℃)的蒸发特性,利用基于悬挂法的液滴蒸发试验装置,采用交叉石英丝悬挂液滴,通过燃料设计方法,将DDCL和DICL按29∶21的质量比混合后可获得与柴油理化特性非常相近的燃料.研究显示,DDCL、DICL及其混合燃料液滴蒸发规律与柴油相似,均呈现两阶段蒸发.在600℃以下与经典d^(2)定律(d为液滴直径)存在较大偏差,随环境温度的升高,与d^(2)定律的偏差逐渐缩小.在以上3种环境温度下,混合燃料液滴均表现出的蒸发性能优于柴油,分别比柴油的平均蒸发速率高27.2%、46.3%和19.6%.研究结果为煤液化柴油在柴油机上的应用提供支撑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发速率 液滴寿命 煤直接液化柴油 煤间接液化柴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生物质共热解非催化协同效应特征及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钮志远 刘桂建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86-295,共10页
对近年来煤-生物质共热解研究中判定是否发生协同效应及协同效应发生强度的4个指标,即温度范围、热重曲线、表观活化能及热解产物的产率及组成进行总结,并概括包括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在内的多种影响因素对煤-生物质共热解非催化协同效... 对近年来煤-生物质共热解研究中判定是否发生协同效应及协同效应发生强度的4个指标,即温度范围、热重曲线、表观活化能及热解产物的产率及组成进行总结,并概括包括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在内的多种影响因素对煤-生物质共热解非催化协同效应的影响,对煤-生物质共热解非催化协同效应反应机理方面的研究进展和成果进行简要评述。最后提出未来煤-生物质共热解非催化协同效应特征和机理研究中可能面临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燃料油 煤液化 共热解 非催化协同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质油组成与结构对油煤浆流变性能的影响
18
作者 刘磊 靳立军 +2 位作者 钟梅 代正华 刘洋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4-92,共9页
新疆低阶煤和重质油资源丰富,具有广阔的煤油共液化工业前景,但重质油自身流动性差,极大地限制了煤油共液化的发展。为认识重质油组成结构对油煤浆流变性能的影响,选取5种性质差异明显的重质油和2种工业循环溶剂油,探究其与上湾煤形成... 新疆低阶煤和重质油资源丰富,具有广阔的煤油共液化工业前景,但重质油自身流动性差,极大地限制了煤油共液化的发展。为认识重质油组成结构对油煤浆流变性能的影响,选取5种性质差异明显的重质油和2种工业循环溶剂油,探究其与上湾煤形成的油煤浆流变性能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通过预加氢调控减压渣油的组成结构,分析重质油组成、结构与流变性能,获得重质油组成结构对油煤浆流变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重质油本身是牛顿流体,加入煤粉后转变为假塑性流体,呈现剪切稀化特征;重质油中胶质和沥青质组分含量越高,形成油煤浆的黏度越高,体系内部的触变结构越丰富,非牛顿流体特征越明显。减压渣油稠油预加氢后,形成油煤浆的黏度显著降低,其中,380℃下预加氢2 h后制成的油煤浆黏度在135℃时降至451 mPa·s,同时油煤浆的触变特性也明显减弱。预加氢促使减压渣油中的长链断裂为短链烃,胶质和沥青质组分转化为饱和分与芳香分,从而抑制胶团的生成,降低油煤浆黏度。其中,380℃下预加氢2 h后胶质含量较未处理减少约21%,重均分子量降至1594 Da,芳香环β位的H含量增加约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油共液化 油煤浆 黏温特性 触变特性 预加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直接液化航空煤油自着火特性实验及动力学研究
19
作者 武颖韬 孔祥东 +5 位作者 王新辉 梁金虎 汤成龙 黄佐华 汪必耀 曾萍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4-111,共8页
煤直接液化(DCL)航空煤油含有大量的环烷烃,与传统航空煤油成分差异较大,研究DCL煤油的着火特性及反应动力学对于深入认识其燃烧性能及其推广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使用快速压缩机测量了DCL煤油,RP-3煤油及其混合物在不同当量比... 煤直接液化(DCL)航空煤油含有大量的环烷烃,与传统航空煤油成分差异较大,研究DCL煤油的着火特性及反应动力学对于深入认识其燃烧性能及其推广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使用快速压缩机测量了DCL煤油,RP-3煤油及其混合物在不同当量比和压力下的着火延迟期,对比了DCL与RP-3煤油的燃烧放热及相对反应活性,分析了二者低温反应活性差异的动力学机制。使用实验数据验证了文献中DCL煤油的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型,并通过构建替代物组分中正戊基环己烷的化学反应机理,提高了模型对DCL煤油着火延迟和高温裂解产物的预测性能。研究结果表明,DCL煤油的着火放热量更高,其着火延迟期在高温下(>1000 K)与RP-3接近,而在低温下(<750 K)则略高于RP-3。DCL煤油中大量的环烷烃成分阻碍了燃料分子低温链分支反应的进行,抑制了其低温反应活性,有利于降低燃料进入主燃区前发生自燃的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直接液化 航空煤油 着火延迟期 正戊基环己烷 化学反应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量子化学计算在煤炭清洁高效转化微观机制的应用
20
作者 马雪璐 张子涵 解强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6-47,共12页
为推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煤炭作为我国能源结构的基础原料,其利用的清洁化、高效化需要持续深化内涵。量子化学作为解释微观结构及作用机制的重要理论,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煤化学领域,为煤炭研究提供更多微观信息,以促进煤炭清... 为推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煤炭作为我国能源结构的基础原料,其利用的清洁化、高效化需要持续深化内涵。量子化学作为解释微观结构及作用机制的重要理论,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煤化学领域,为煤炭研究提供更多微观信息,以促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的发展。基于此,概述了量子化学计算在优化煤炭模型分子结构、探讨煤炭清洁高效转化反应机理和明确反应影响因素作用机制3方面的应用,重点对煤热解、燃烧、气化及液化过程中存在的微观问题进行分析、梳理,涉及煤的热解和燃烧过程中的氮元素迁移转化机理、煤基特征官能团与CO_(2)的气化特性、煤液化微观机理中的氢转移反应,以及气氛和催化剂等因素的作用机制等,最后就匹配煤炭变质程度的演变模型、煤炭反应过程中的多因素作用影响机制、完整转化机理、催化剂优化、创新集成工艺等问题,对量子化学在煤炭清洁高效转化领域中有待深入挖掘的科学问题进行了总结与展望,力图为煤炭清洁转化利用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子化学 煤热解 煤燃烧 煤气化 煤液化 密度泛函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