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8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drip irrigation modes on growth and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rabica coffee under different N levels 被引量:3
1
作者 HAO Kun LIU Xiaogang +4 位作者 HAN Zhihui WU Helin YU Ning LIU Yanwei YANG Qiliang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912-920,共9页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obtain the water-saving and efficient production mode of Arabica coffee. The effects of three drip irrigation modes,conventional drip irrigation( CDI),alternate drip irrigation( ADI)...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obtain the water-saving and efficient production mode of Arabica coffee. The effects of three drip irrigation modes,conventional drip irrigation( CDI),alternate drip irrigation( ADI) and fixed drip irrigation( FDI) on growth,photosynthetic characteristics,biomass accumulation and irrigation water use efficiency of Arabica coffee were investigated under three nitrogen levels,high nitrogen( NH),middle nitrogen( NM) and low nitrogen( N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Logistic curve between the plant height,the stem diameter of Arabica coffee and growth days. Compared with CDI,ADI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s on leaf net photosynthetic rate,stomatal conductance,instantaneous water use efficiency and biomass accumulation above ground of Arabica coffee,while FDI decreased significantly,ADI and FDI increased irrigation water use efficiency by 50. 59% and 32. 85%,respectively. Compared with NH,with the reduction of N application rate,net photosynthetic rate,stomatal conductance,biomass accumulation above ground and irrigation water use efficiency decreased by 6. 81%-12. 30%,13. 70%-22. 69%,9. 61%-16. 67% and 9. 78%-15. 64%,respectively. Compared with CDINH,ADINHdecreased net photosynthesis rate and the stomatal conductance not significantly,other treatments decreased by 9. 16%-19. 22%,14. 49%-32. 91%,and decreased biomass accumulation above ground by 8. 26%-27. 34% except ADINH,and increased irrigation water use efficiency by 16. 46%-60. 95% except CDINMand CDINL. Therefore,alternate drip irrigation under high N level( ADINH) is the best water and nitrogen coupling mode of young Arabica coffee tree for water efficienc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abica coffee drip irrigation modes nitrogen fertilizer photosynthetic characteristics biomass accumulation irrigation water use efficienc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s of arrangement of surge-root irrigation emitters on growth,yield and water use efficiency of apple trees 被引量:5
2
作者 LI Zhongjie FEI Liangjun +4 位作者 HAO Kun LIU Teng CHEN Nanshu ZHANG Quanju HUANG Deliang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713-719,共7页
Six-year old apple trees were selected for field experiment.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obtain the reasonable arrangement of surge-root irrigation emitters in apple orchards.There were three factors:the buried ... Six-year old apple trees were selected for field experiment.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obtain the reasonable arrangement of surge-root irrigation emitters in apple orchards.There were three factors:the buried depth H(25,40,55 cm),the horizontal distance L(30,40,60 cm)between the emitters and the trunk of the experimental tree,and the number of the irrigation emitters N(1,2,4).The effect of the arrangement of surge-root irrigation emitters on the growth,yield and irrigation water use efficiency(IWUE)of apple trees were studied in Northern Shaanxi where the irrigation quota takes 60%-75%of the field water capacity.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rrangement of emitters for surge-root irrigation had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apple tree yield and IWUE,especially,the yield and IWUE reached 28388.17 kg/hm2 and 16.83 kg/m3 in treatment T3,respectively.At the same L and N levels(T1,T2,and T3),the yield and IWUE in treatment T3 were the highest,and the yields in treatments T1 and T2 were decreased by 26.22%and 31.48%,while IWUE is reduced by14.02%and 18.12%compared with T3,respectively.At the same H and N levels(T3,T4,and T5),the yield and IWUE of apple trees were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L level.Especially,when L was 30 cm(T3),the yield and IWUE were the highest.The same L and H levels(T3,T6,and T7)could promote the growth of apple trees when N was 2(T3).Compared with treatment T3,it was found that the increment of new shoots was decreased by 8.07%-18.71%,and the fruit diameter was decreased by 5.41%-9.11%.Therefore,two emitters should be arranged symmetrically on both sides of an apple tree,each was buried at a 40 cm depth and 30 cm away from the trunk of the tree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yield and IWUE of the apple tree in mountainous areas in Northern Shaanx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rrigation emitters surge-root irrigation apple trees arrangement modes YIELD irrigation water use efficienc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走卷盘式喷灌机定喷-行喷混合喷灌模式研究
3
作者 李红 韩世昌 +1 位作者 蒋跃 李玥祺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13-21,共9页
针对传统卷盘式喷灌机机动性差、田间适应性不足和作业效率低等问题,该研究设计了一种兼顾多重性能的自走卷盘式喷灌机,并提出定喷与行喷混合的喷灌模式,喷灌机在定点喷灌后再快速行走并移动到下一个喷灌点;通过单喷头水量分布试验,建... 针对传统卷盘式喷灌机机动性差、田间适应性不足和作业效率低等问题,该研究设计了一种兼顾多重性能的自走卷盘式喷灌机,并提出定喷与行喷混合的喷灌模式,喷灌机在定点喷灌后再快速行走并移动到下一个喷灌点;通过单喷头水量分布试验,建立了定喷模式下的径向水量分布拟合曲线;根据移动叠加定喷模式水量分布,构建了行喷模式的水量计算模型;基于定喷水量分布和行喷水量计算模型,建立了以喷灌强度、喷灌均匀系数和设计灌水定额下的耗电量为优化目标,以喷灌点间距、相邻行程间距、机组运动速度和喷灌点灌水时间为决策变量的综合评价模型;采用NSGA-I遗传算法进行多目标优化,生成Pareto前沿,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得到最优参数组合。优化结果表明:在额定灌水量45mm条件下,系统压力为0.5MPa,喷灌点间距为1.4倍喷头射程,相邻两次行程间距为1.2倍喷头射程,喷灌点灌水时间为0.7h,机组运动速度为100m/h时,喷灌强度为23.69mm/h,喷灌均匀系数为85.81%,设计灌水定额下的耗电量为12.1W·h/(m^(2)·mm)。对比不同喷灌模式的工作性能,混合喷灌模式作业效率为367.4m^(2)/h,较双喷头模式提高约34%。研究结果可为自走卷盘式喷灌机研制和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实施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灌 水量分布 卷盘式喷灌机 定喷-行喷混合模式 水量计算模型 遗传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渠系水利用系数的计算和分析
4
作者 杨路华 赵玉琪 +1 位作者 张玮婷 侯振军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8-33,共6页
为研究渠道衬砌对渠系水利用系数的影响,在考斯加科夫公式积分的基础上,考虑衬砌影响推导出改进的渠道水利用系数公式。以甘肃省盈科灌区为例,根据实测资料设置了6种不同的衬砌情景,利用改进公式模拟计算了典型渠道各情景的渠道水利用... 为研究渠道衬砌对渠系水利用系数的影响,在考斯加科夫公式积分的基础上,考虑衬砌影响推导出改进的渠道水利用系数公式。以甘肃省盈科灌区为例,根据实测资料设置了6种不同的衬砌情景,利用改进公式模拟计算了典型渠道各情景的渠道水利用系数及渠系水利用系数。改进公式表明:渠道水利用系数与渠道衬砌率呈幂指数关系;衬砌上游段比衬砌下游段的输水损失小,渠道水利用系数大。灌区计算结果表明:不同衬砌形式中折减系数小的混凝土衬砌形式,渠系水利用系数更大;随着灌区渠道衬砌率的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平均增长率为23%;当三级渠道全部衬砌时,渠系水利用系数达到0.917;若只有单级渠道衬砌,斗渠衬砌时渠系水利用系数最大,虽然干渠衬砌时渠道水利用系数增长量最大,但典型渠道中干渠渠道长度最长,衬砌的资金量也大,故衬砌优先选择斗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渠道水利用系数 渠系水利用系数 渠道衬砌方式 衬砌率 考斯加科夫公式 甘肃省盈科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苗期供液模式对植物工厂水培生菜生长的影响
5
作者 陈宇 程瑞锋 +3 位作者 柯昊纯 曹智超 张义 李琨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83-190,共8页
为筑牢幼苗基础,加快定植后植物生长速度,提升资源利用效率,该研究以壮苗培育为目标,开展不同苗期供液模式研究。试验设置深层供液(deep liquid,DL)和雾培供液(aeroponic,AE)2种苗期供液模式处理,以常用浅层供液为对照(low liquid,CK),... 为筑牢幼苗基础,加快定植后植物生长速度,提升资源利用效率,该研究以壮苗培育为目标,开展不同苗期供液模式研究。试验设置深层供液(deep liquid,DL)和雾培供液(aeroponic,AE)2种苗期供液模式处理,以常用浅层供液为对照(low liquid,CK),对比3种苗期供液模式对生菜育苗效果及定植后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DL处理下幼苗茎粗、叶面积、叶片数、地上部鲜质量、地下部鲜质量、地上部干质量、总根长、根系表面积、根系体积、分支数和壮苗指数均为最高。其中,DL处理叶面积较CK和AE处理分别提高41.7%和23.7%,地上部鲜质量较CK和AE处理均显著提高40.0%,壮苗指数较CK和AE处理分别显著增长143.3%和51.5%(P<0.05)。AE处理根系平均直径较CK显著提高16.7%,根系活力较DL处理显著提高54.4%(P<0.05)。各处理下的幼苗定植28 d后,DL处理幼苗的生长优势得以延续,其地上部鲜质量较CK和AE处理分别显著提高55.1%和42.9%,根系表面积、根系体积和根尖数较CK分别显著提高24.4%、40.7%和58.0%(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除根系平均直径外,其余各根系形态指标均与定植28 d后地上部鲜质量呈高度正相关。其中,总根长、根系表面积、根系体积和分支数均与地上部鲜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根尖数与地上部鲜质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综上所述,深层供液育苗能够大幅促进幼苗根系生物量积累并提升壮苗指数,提高植株定值后地上部鲜质量及资源利用效率,为提高植物工厂经济效益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工厂 根系生长空间 根系生物量 壮苗指数 根系活力 供液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寒地黑土区不同灌溉模式对稻田产量和土壤碳、氮及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黄彦 王豪毅 +3 位作者 司振江 王柏 王占浩 曹程鹏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7-114,119,共9页
为探究在寒地黑土区不同灌溉模式对稻田产量和土壤有机碳、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影响。试验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七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进行,采用大田试验,以“龙粳31”为种植品种,设置了控制灌溉(KG)、常规灌溉(CG)和浅晒浅灌溉(QG)3种灌溉模... 为探究在寒地黑土区不同灌溉模式对稻田产量和土壤有机碳、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影响。试验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七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进行,采用大田试验,以“龙粳31”为种植品种,设置了控制灌溉(KG)、常规灌溉(CG)和浅晒浅灌溉(QG)3种灌溉模式,研究了水稻全生育期内不同灌溉模式下0~60 cm土层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有机碳(SOC)、可溶性有机碳(DOC)和易氧化有机碳(LOC)含量的变化情况,以及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KG模式下水稻产量相对QG模式和CG模式分别提升3.2%和7.7%。KG模式和QG模式耗水情况相较于CG模式分别降低14.2%和10.3%。SOC、DOC和LOC共3种碳素含量变化情况主要集中在0~20 cm土层,40~60 cm土层变化幅度较小。不同灌溉模式下,KG模式稻田土壤中SOC相对QG模式和CG模式分别降低4.9%和9.1%,DOC相对降低3.8%和4.1%,LOC含量相对降低12.3%和13.6%。3种灌溉模式下NH_(4)^(+)-N含量两次变化拐点均出现在分蘖期以及抽穗开花期,KG模式和QG模式下NH_(4)^(+)-N含量随着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小于CG模式;NO_(3)^(-)-N含量变化拐点与NH_(4)^(+)-N变化情况相似,NH_(4)^(+)-N含量在浅层变化较为明显,KG模式NH_(4)^(+)-N含量增多了3.3%和9.8%。节水灌溉模式下有利于土壤中有机碳的分解为水稻生长提供有机质,改善土壤肥力,提高土壤的固氮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区水稻 灌溉模式 土壤有机碳 活性碳组分 铵态氮 硝态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灌溉模式和灌水量对疏勒河灌区蜜瓜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7
作者 许文霞 冯涛 +5 位作者 潘启兵 孙向春 张美珍 吕铎 殷晓燕 赵娟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9-157,209,共10页
疏勒河灌区降水稀少、蒸发量大,蜜瓜灌溉主要以传统沟灌为主,为提高灌区蜜瓜品质和产量,探究适宜蜜瓜的高效节水灌溉模式,旨为疏勒河灌区蜜瓜高质优产和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科技支撑。设置5个处理:滴灌+3 600 m^(3)·hm^(-2)灌量+水... 疏勒河灌区降水稀少、蒸发量大,蜜瓜灌溉主要以传统沟灌为主,为提高灌区蜜瓜品质和产量,探究适宜蜜瓜的高效节水灌溉模式,旨为疏勒河灌区蜜瓜高质优产和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科技支撑。设置5个处理:滴灌+3 600 m^(3)·hm^(-2)灌量+水肥一体化(D1)、滴灌+4 200 m^(3)·hm^(-2)灌量+水肥一体化(D2)、滴灌+4 800 m^(3)·hm^(-2)灌量+水肥一体化(D3)、沟灌+9 000 m^(3)·hm^(-2)灌量+追肥撒施(G1)、沟灌+9 000 m^(3)·hm^(-2)灌量+不追肥(G2),探究不同灌溉方式和灌水量对蜜瓜土壤含水率和土壤温度、蜜瓜品质、产量、灌溉水利用效率(IWUE)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滴灌可显著提高蜜瓜0~5 cm土层土壤温度1.9~6.2℃,使蜜瓜0~5 cm土层土壤保持一定的含水率;滴灌较沟灌模式可提高蜜瓜品质和IWUE,增加灌水量会显著降低蜜瓜品质和IWUE、提高蜜瓜干物质量和蜜瓜产量,其中蜜瓜可溶性糖含量和维生素C含量均表现为D1>D2>D3>G1>G2,且各处理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蜜瓜产量表现为G1>D3>D2>G2>D1,且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蜜瓜产量增加趋势逐渐减弱;D2处理IWUE最高、其次为D1和D3处理、G2处理最低。D2处理蜜瓜经济效益达到111 108 CNY·hm^(-2),继续增加灌水量则蜜瓜经济效益增加趋势不再显著,且D2处理和D3处理的蜜瓜产投比最高。综上,建议在疏勒河灌区推行蜜瓜滴灌灌溉方式+4 200 m^(3)·hm^(-2)灌量+水肥一体化技术(N 300 kg·hm^(-2)、P_2O_5150 kg·hm^(-2)、K_2O 300 kg·hm^(-2);25%N、100%P_2O_5、50%K_2O在播种前一次性基施,剩余部分全部追施,追肥均通过滴灌系统随水滴施),以提高蜜瓜品质和经济效益及灌溉水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蜜瓜 产量 品质 灌溉模式 灌水量 灌溉水利用效率 经济效益 疏勒河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持续灌流模式耳内镜下不翻外耳道鼓膜瓣修补鼓膜穿孔的疗效
8
作者 屈永平 吴亚兰 +2 位作者 彭平 雷燕萍 何文霞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77-380,共4页
目的探讨持续灌流模式耳内镜下不翻外耳道鼓膜瓣运用耳屏软骨-软骨膜修补鼓膜穿孔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耳内镜下鼓膜修补术的70例(70耳)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先后顺序分为持续灌流模式组(观察组)44例和常规模式组(对照组)26例... 目的探讨持续灌流模式耳内镜下不翻外耳道鼓膜瓣运用耳屏软骨-软骨膜修补鼓膜穿孔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耳内镜下鼓膜修补术的70例(70耳)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先后顺序分为持续灌流模式组(观察组)44例和常规模式组(对照组)26例,两组均采用耳内镜下不翻外耳道鼓膜瓣运用耳屏软骨-软骨膜移植物修补鼓膜穿孔,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拭镜次数、术后鼓膜愈合率及听力改善效果。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手术时间分别为37.50±4.81 min和50.31±8.21 min,拭镜次数分别为6.77±1.51次和35.54±7.13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均一期修复成功,鼓膜愈合率为100%(44/44);对照组为96.15%(25/26),其中1例出现小穿孔,经二次修补后愈合,两组愈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个月0.5~4 kHz气导平均听阈及气骨导差均较术前改善(P<0.0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灌流模式耳内镜下不翻外耳道鼓膜瓣修补鼓膜穿孔的成功率高,具有手术时间短、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等优点,可以获得很好的听力改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内镜手术 鼓膜穿孔 持续灌流模式 鼓膜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猕猴桃水肥一体化技术综合效益评价与模式优选
9
作者 杨小霈 张春 吴友杰 《现代农业装备》 2025年第3期79-86,共8页
为探明水肥一体化技术不同灌溉模式综合效益的差异,以四川龙门山脉地区猕猴桃水肥一体化技术为例,构建了涵盖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技术效益4个方面的猕猴桃水肥一体化技术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基于AHP-改进CRITIC法确定评价... 为探明水肥一体化技术不同灌溉模式综合效益的差异,以四川龙门山脉地区猕猴桃水肥一体化技术为例,构建了涵盖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技术效益4个方面的猕猴桃水肥一体化技术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基于AHP-改进CRITIC法确定评价指标的组合权重,并结合混合型中心点三角白化权函数模型分别计算实例中3种灌溉方案的综合效益。根据综合聚类系数最大原则判定猕猴桃吊挂式微喷灌、固定式地面滴灌和固定式管道喷灌的综合效益依次为良好、优秀、合格等级。评价结果表明固定式地面滴灌技术的综合效益最高,且与实际情况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桃 水肥一体化 灌溉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灌溉模式和播种密度对东北地区春小麦光合效率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丰明 王英杰 +2 位作者 王术 庄艳 葛维德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9-79,共11页
为挖掘辽宁小麦品种增产增收潜力,以‘辽春33’春小麦为供试品种,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设置4种灌溉模式,包括两种喷灌模式(P1:一条喷灌带服务10行小麦,P2:一条喷灌带服务12行小麦)和两种滴灌模式(D1:一条滴灌带服务6行小麦,D2:一条滴灌... 为挖掘辽宁小麦品种增产增收潜力,以‘辽春33’春小麦为供试品种,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设置4种灌溉模式,包括两种喷灌模式(P1:一条喷灌带服务10行小麦,P2:一条喷灌带服务12行小麦)和两种滴灌模式(D1:一条滴灌带服务6行小麦,D2:一条滴灌带服务8行小麦),并设置4个播种密度水平:225(M1)、262(M2)、300(M3)、337 kg·hm-2(M4),探究播种密度及灌溉模式对春小麦光合作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播种密度条件下,滴灌处理的春小麦光合特性、SPAD值、叶面积指数和产量均高于喷灌处理,其中滴灌处理D2的春小麦产量较D1、P1和P2处理分别提高2.15%、4.57%和6.16%;同一灌溉模式下,M3密度处理的叶片光合特性、SPAD值、叶面积指数和产量均优于M1、M2、M4处理,增产幅度为2.44%~10.75%。D2M3处理春小麦籽粒产量达7025.48 kg·hm^(-2),较其他处理提高1.24%~15.90%。综上,一条滴灌带服务8行小麦的滴灌方式配合300 kg·hm^(-2)的播种密度可作为辽宁省推荐的春小麦种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 播种密度 灌溉模式 光合效率 籽粒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中型灌区量测控设施整体规划与总体布局探讨
11
作者 谢崇宝 武前明 +1 位作者 郝振刚 朱洁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0-93,共4页
大中型灌区供水服务应全面考虑水资源的流动性、循环性、系统性等自然属性,从系统治理的视角,统筹考虑灌区上下游、左右岸、地表地下等水流全过程的配置效率。针对目前大中型灌区量测水设施在建设布局中的常见问题,提出了灌区量测控设... 大中型灌区供水服务应全面考虑水资源的流动性、循环性、系统性等自然属性,从系统治理的视角,统筹考虑灌区上下游、左右岸、地表地下等水流全过程的配置效率。针对目前大中型灌区量测水设施在建设布局中的常见问题,提出了灌区量测控设施整体规划要点,研究了灌区量测控设施总体布局考量因素,提炼了渠道量测控设施现场布置模式,以期实现灌区灌溉用水的高效配置和节约集约利用,可为大中型灌区量测控设施建设整体规划和总体布局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中型灌区 测量 整体规划 布局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持续灌流模式内镜与显微镜治疗上鼓室胆脂瘤:一项随机对照试验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旭 严齐 +3 位作者 徐丽 焦成 陈丽 关兵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6-200,共5页
目的 比较持续灌流模式内镜手术(continuous irrigating mode for endoscopic ear surgery,CIM-EES)与显微镜手术(microscopic ear surgery,MES)治疗上鼓室胆脂瘤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8月—2022年3月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耳鼻咽喉头颈... 目的 比较持续灌流模式内镜手术(continuous irrigating mode for endoscopic ear surgery,CIM-EES)与显微镜手术(microscopic ear surgery,MES)治疗上鼓室胆脂瘤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8月—2022年3月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72例上鼓室胆脂瘤患者,采取随机数表法分为CIM-EES组36例和MES组36例。CIM-EES组采用CIM-EES治疗,MES组采用显微镜下耳内入路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术中中耳结构可见度指数(middle ear structural visibility index,MESVI)、手术时间、术后疼痛、手术治疗效果。结果 术中,CIM-EES组MESVI评分低于ME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IM-EES组手术时间短于ME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CIM-EES组疼痛评分低于ME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IM-EES治疗上鼓室胆脂瘤相比MES有明显优势,术中可视化更好、术中磨骨量更少、术中视野持续清晰、手术时间更短、患者术后痛苦更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内镜 持续灌流模式 上鼓室胆脂瘤 显微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灌溉施肥方式对夏玉米产量和水氮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9
13
作者 李佳 王义 +9 位作者 肖蓉 李亮 王悦 张慧 李宗新 钱欣 王良 苏玉晓 高英波 刘开昌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4-110,共7页
为明确不同灌溉施肥方式对夏玉米生长、产量及水氮利用的影响,本试验以登海605(DH605)和郑单958(ZD958)为材料,设常规灌溉施肥(FP)、喷灌+种肥同播(SN)、喷灌+水肥一体化(SF100%)、喷灌+水肥一体化+减氮20%(SF80%)共4个处理,研究不同灌... 为明确不同灌溉施肥方式对夏玉米生长、产量及水氮利用的影响,本试验以登海605(DH605)和郑单958(ZD958)为材料,设常规灌溉施肥(FP)、喷灌+种肥同播(SN)、喷灌+水肥一体化(SF100%)、喷灌+水肥一体化+减氮20%(SF80%)共4个处理,研究不同灌溉施肥方式对夏玉米干物质积累、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水分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品种、灌溉施肥方式及品种和灌溉施肥互作效应显著影响夏玉米的产量、干物质积累速率、水分利用效率(WUE)和氮肥偏生产力(PFPN),SF80%处理下两年平均产量、水分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均最高。与FP、SN和SF100%处理相比,SF80%处理下DH605两年平均产量分别提高14.55%、7.66%和2.26%,水分利用率分别提高23.73%、12.61%和8.86%,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提高43.19%、34.58%和27.82%;ZD958两年平均产量分别提高35.93%、15.24%和7.84%,水分利用率分别提高40.81%、21.79%和11.13%,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提高69.91%、44.05%和34.80%。综上所述,喷灌+水肥一体化+减氮20%的灌溉施肥方式可以显著提高夏玉米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实现夏玉米增产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灌溉施肥方式 水氮利用效率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节水灌溉下秸秆还田形式对黑土区稻田N_(2)O排放与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薛里 张忠学 +4 位作者 齐智娟 韩羽 徐丹 张作合 周欣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80-289,共10页
为探寻不同灌溉模式下秸秆还田形式对黑土区稻田N_(2)O排放与产量的影响,于2023年进行大田试验,设置常规灌溉(F)与控制灌溉(C)两种灌溉模式,同时设置秸秆还田(S)、秸秆炭化为生物炭还田(B)、秸秆过牛腹为有机肥还田(O)3种还田形式,以及... 为探寻不同灌溉模式下秸秆还田形式对黑土区稻田N_(2)O排放与产量的影响,于2023年进行大田试验,设置常规灌溉(F)与控制灌溉(C)两种灌溉模式,同时设置秸秆还田(S)、秸秆炭化为生物炭还田(B)、秸秆过牛腹为有机肥还田(O)3种还田形式,以及秸秆不还田(N)作为对照组,共计8个处理。分析不同灌溉模式下秸秆还田形式对稻田N_(2)O排放通量与水稻产量的影响,测定了水稻各生育期稻田土壤铵态氮含量、硝态氮含量、微生物氮含量、pH值,并分析了N_(2)O排放总量和水稻产量与土壤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除返青期外,与秸秆不还田处理相比,秸秆还田与有机肥还田处理土壤铵态氮含量、硝态氮含量、微生物氮含量均表现为增加。相同秸秆还田形式下,控制灌溉模式下各处理生育期内土壤平均铵态氮含量、硝态氮含量较常规灌溉模式高36.23%~60.82%、14.16%~19.61%。同时,秸秆还田与生物炭还田能提高稻田土壤pH值。相同灌溉模式下,与秸秆不还田处理相比较,秸秆还田与有机肥还田处理N_(2)O排放总量分别增加14.44%~24.09%、8.22%~14.44%,生物炭还田处理N_(2)O排放总量降低14.31%~23.90%。生物炭还田与有机肥还田各处理水稻产量提高3.28%~13.07%,其中控制灌溉模式下生物炭还田处理产量最高。综上所述,控制灌溉下生物炭还田可以实现节水、增产、减排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产量 N_(2)O排放 黑土区稻田 灌溉模式 秸秆还田形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黄灌区秋浇模式的多目标优化与时空特征评价 被引量:1
15
作者 吴映雪 薛静 +2 位作者 陈军锋 崔莉红 王慧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4-34,52,共12页
基于多目标在区域尺度实现河套灌区秋浇模式的优化对保证灌区粮食安全、用水安全和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率定验证后的分布式SWAP-WOFOST模型对2000-2017年河套灌区不同秋浇模式和种植条件下的模拟结果,以作物产量、水分生产力(Wat... 基于多目标在区域尺度实现河套灌区秋浇模式的优化对保证灌区粮食安全、用水安全和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率定验证后的分布式SWAP-WOFOST模型对2000-2017年河套灌区不同秋浇模式和种植条件下的模拟结果,以作物产量、水分生产力(Water Productivity,WP)、地下水埋深(Groundwater Depth,GWD)、土壤含水量(Soil Water Content,SWC)和土壤含盐量(Soil Salt Content,SSC)为评价指标,通过AHP-CRITIC-熵值法-TOPSIS综合评价法,分别对河套灌区3种主要作物(春小麦、春玉米和向日葵)种植条件下适宜的秋浇模式进行优选和评价,并对3种主要作物在推荐秋浇模式下的种植结构进行初步区划。结果显示:在推荐的秋浇模式下河套灌区3种作物的多年平均产量分别为4945、8332和3496 kg/hm^(2),多年平均WP分别为1.15、1.82和1.04 kg/m^(3),节省秋浇引黄灌溉水量约14.8%~30.7%。基于推荐的秋浇模式区划后春小麦、春玉米和向日葵的种植面积分别占灌区总面积的21.1%、37.8%和41.1%,在此种植结构下可节省约3.04亿m^(3)的秋浇引黄灌溉水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套灌区 秋浇模式 多目标优化 种植结构区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栽培方式和灌溉模式对水稻生长特性、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黎宇钦 王平章 +4 位作者 黄必善 王述斌 熊威 何军 陈真雄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16,23,共7页
旨在探讨不同栽培方式下灌溉模式对水稻生长特性、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并阐明机理。选取“Y两优1928”为供试稻种开展水稻种植的测坑试验,设置2种栽培方式:移栽(C1)和直播(C2),3种灌溉模式:淹水灌溉(W1)、间歇灌溉(W2)和蓄雨型间... 旨在探讨不同栽培方式下灌溉模式对水稻生长特性、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并阐明机理。选取“Y两优1928”为供试稻种开展水稻种植的测坑试验,设置2种栽培方式:移栽(C1)和直播(C2),3种灌溉模式:淹水灌溉(W1)、间歇灌溉(W2)和蓄雨型间歇灌溉(W3)。结果表明,C2全生育期茎蘖数和茎蘖成穗率均高于C1,W2、W3有利于抑制水稻前期无效分蘖和保持黄熟期有效茎蘖数;C2叶面积指数显著高于C1,W2、W3有利于减缓叶面积指数的下降。C2产量较C1平均提高1.92%,W2、W3产量较W1平均提高11.47%、10.54%。W2、W3水分利用效率较W1平均提高了35.5%、40.72%;W3全生育期灌水量较W2、W1减少了66.06%、19.80%,降雨利用率较W2、W1平均提高了30.66%、26.28%。直播栽培结合蓄雨型间歇灌溉可以协同提高水稻产量,减少灌水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和降雨利用率,实现水稻高产和水分高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栽培方式 灌溉模式 生长特性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移栽 直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正交试验下宁夏银川市兴庆区盐碱地改良措施的探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马永辉 刘娟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74-784,共11页
【目的】针对宁夏银川市兴庆区盐碱地的生产实际情况和盐碱土特点,探索不同土壤改良措施和当地灌溉水源对盐碱土壤理化性质及作物长指标的影响。【方法】以玉米为供试作物,采用桶栽的方式进行。对于土地盐渍化程度高,在传统与新型的土... 【目的】针对宁夏银川市兴庆区盐碱地的生产实际情况和盐碱土特点,探索不同土壤改良措施和当地灌溉水源对盐碱土壤理化性质及作物长指标的影响。【方法】以玉米为供试作物,采用桶栽的方式进行。对于土地盐渍化程度高,在传统与新型的土壤改良剂中选取商品有机肥、土壤调理剂和微生物菌肥(盐碱清)3种;针对当地土壤透水性差,易板结等问题,采用掺沙、粉碎秸秆还田和发酵有机质还田3种土壤蓬松方式;结合当地的灌溉习惯,采用黄河水、井水和沟水3种灌溉水源;进行以土壤改良剂种类、土壤蓬松方式与灌溉水源为主要因素的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通过观测记录玉米营养生长期(苗期-大喇叭口期)的株高、茎粗和干物质的积累及播种前到收获后盐碱土壤盐分含量的变化,得出适合当地抑盐增产的最优组合方式。【结果】不同处理对玉米生长指标及土壤抑盐程度均有影响,且各处理对玉米营养生长期干物质积累和土壤全盐量变化的影响显著程度由大到小均为:土壤改良剂种类、土壤蓬松方式和灌溉水源。【结论】研究得出商品有机肥与生物菌肥合理调配,既可确保作物产量,又能培肥地力、有效抑制盐分表聚,且在当地渠水来水频率小、沟水储量丰富的情况下,可在两次来水时间间隔内,采用多余沟水或井水为玉米进行补灌,在保证作物增产的同时可实现节水效益,为当地探究盐碱地治理集成模式、实现盐碱地可持续高效利用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碱地改良 土壤改良剂种类 土壤蓬松方式 灌溉水源 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覆盖模式与补充灌溉对花生光合特性及干物质积累速率的影响
18
作者 施俊杰 侯献飞 +5 位作者 于月华 李强 苗昊翠 贾东海 顾元国 汪天玲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22-1130,共9页
【目的】研究不同覆盖模式与补充灌溉对花生干物质积累速率、光合特性及品质的影响。【方法】以花生品种冀花18(半匍匐型)和花育9610(直立型)为供试材料,设置无膜限制灌水(T_(1))、无膜中等灌水(T_(2))、无膜充分灌水(T_(3))和有膜充分... 【目的】研究不同覆盖模式与补充灌溉对花生干物质积累速率、光合特性及品质的影响。【方法】以花生品种冀花18(半匍匐型)和花育9610(直立型)为供试材料,设置无膜限制灌水(T_(1))、无膜中等灌水(T_(2))、无膜充分灌水(T_(3))和有膜充分灌水(T_(4))4个处理,分析不同处理下花生光合特性及品质的差异,制定适宜的组合模式。【结果】花育9610生育前期的土壤含水率T_(4)较T_(1)处理高3.26%,冀花18 T_(4)较T_(1)处理高3.63%;相同处理下,冀花18土壤含水量高于花育9610。T_(4)处理下花生干物质积累速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与T_(1)~T_(3)处理相比,成熟期花育9610干物质积累速率地下部分别提高了0.6%、0.5%和0.3%,地上部分别提高了34.4%、17.9%和4.2%;冀花18干物质积累速率地下部分别提高了1.2%、0.8%和0.2%,地上部分别提高54.9%、37.2%和27.3%。相同处理下冀花18的蛋白质含量、含油量、油酸含量均高于花育9610;无膜处理下花育9610各类指标随着水分的增加而提高。【结论】T_(4)处理下花生各指标最佳。冀花18作为半匍匐型花生,能够增加地表覆盖面积,减少水分的蒸发,有利于提高土壤含水量,增加植株干物质积累,提高花生光合速率及品质。半匍匐型花生在无膜栽培模式下综合性状指标相对较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覆盖模式 补充灌溉 干物质积累 光合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水肥处理对水稻磷素吸收利用、产量和根干重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陈真雄 何军 +4 位作者 钟韵 华克骥 廖薇 甘学华 张宏涛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7-93,共7页
为探明不同水肥处理对水稻磷素吸收利用、产量和根干重的影响,于2020年5-9月在湖北省漳河灌区开展水稻测坑种植试验,以水稻品种“Y两优957”为试验材料,设置淹水灌溉(W1)和间歇灌溉(W2)2种灌溉模式,常规肥(N1)和缓释肥(N2)2种施肥类型... 为探明不同水肥处理对水稻磷素吸收利用、产量和根干重的影响,于2020年5-9月在湖北省漳河灌区开展水稻测坑种植试验,以水稻品种“Y两优957”为试验材料,设置淹水灌溉(W1)和间歇灌溉(W2)2种灌溉模式,常规肥(N1)和缓释肥(N2)2种施肥类型。采集泡田前和黄熟期收割后土样进行土壤全磷(TP)分析,于黄熟期测产,取植株样进行干物质称重,并化验地上部分植株各器官含磷量。结果表明,W2N2处理下水稻产量、磷素收获指数(PHI)、磷肥偏生产力(PFPP)和植株根干重均达最高,分别为8566.10 kg/hm^(2)、58.25%、214.35 kg/kg、255.47 g/m^(2);W2模式下水稻产量显著高于W1(P<0.05),分别高出10.85%(N1)和11.03%(N2);不同水肥处理下水稻各器官含磷量占比均为:穗>叶、茎,磷素会逐渐在穗部积累;施肥类型相同时,W2模式下植株茎、叶含磷量占比均高于W1,而穗含磷量占比均低于W1;灌溉模式相同时,N2条件下植株籽粒含磷量占比较N1高出4.50%(W1)和1.54%(W2);黄熟期收割后土壤TP含量均高于泡田前,收割后N2条件下稻田土壤TP含量较N1高出3.70%(W1)和6.25%(W2),收割后W2模式下稻田TP含量较W1高出13.33%(N1)和15.63%(N2)。间歇灌溉配施缓释肥可以有效促进水稻磷素吸收,进而实现增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肥处理 灌溉模式 施肥类型 磷素吸收利用 产量 土壤总磷 根干重 缓释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北灌区稻田回归水灌溉对土壤盐分分布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20
作者 施超 王洪德 +4 位作者 丁继辉 李博 孙枭沁 彭大育 佘冬立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2-40,共9页
银北灌区面临引黄水量锐减挑战的同时,也存在水资源利用效率低,灌溉用水不科学合理,水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寻求适宜的灌溉模式是减少黄河水依赖、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以及保证作物产量的重要途径。采用大田试验种植水稻,设置6种不同的灌... 银北灌区面临引黄水量锐减挑战的同时,也存在水资源利用效率低,灌溉用水不科学合理,水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寻求适宜的灌溉模式是减少黄河水依赖、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以及保证作物产量的重要途径。采用大田试验种植水稻,设置6种不同的灌溉模式,分别为回归水漫灌(T1)、黄河水灌溉(T2)、适量回归水灌溉(T3)、黄河水回归水交替灌溉(T4)、退水再灌(T5)、常规灌溉(T6),研究不同灌溉模式对稻田土壤盐分分布和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不同灌溉模式对稻田盐分分布影响显著。全生育期不同灌溉模式都存在表层土壤脱盐,底层土壤积盐的现象,T1处理脱盐深度最大,使盐分累积在土壤60 cm以下,其余处理累积在土壤40 cm以下。土壤脱盐率最大在T1处理,较初始土壤含盐量降低9.58%;根区脱盐率最大出现在T2处理,为27.36%;根区盐分变化量最大为T1处理,水稻生育期内,盐分向下迁移量为4.82 t/hm^(2)。回归水漫灌处理下水稻产量最大,为10029.42 kg/hm^(2)。T3处理生产单位重量的水稻可节省黄河水0.56 m3/kg,生产一季水稻单位面积可节省黄河水5003.41 m3/hm^(2)。综上所述,针对宁夏银北灌区,采用适量的回归水进行灌溉,可以在保证作物产量的同时,降低对于引用黄河水灌溉的需求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归水灌溉 土壤盐分分布 氢氧同位素 土壤盐分通量 水稻产量 灌溉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