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0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iniature 6-axis force/torque sensor for force feedback in robot-assisted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1
作者 李坤 潘博 +3 位作者 高文朋 封海波 付宜利 王树国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12期4566-4577,共12页
In order to restore force sensation to robot-assisted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RMIS),design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a miniature 6-axis force/torque sensor for force feedback is presented.Based on the resistive... In order to restore force sensation to robot-assisted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RMIS),design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a miniature 6-axis force/torque sensor for force feedback is presented.Based on the resistive sensing method,a flexural-hinged Stewart platform is designed as the flexible structure,and a straightforward optimization method considering the force and sensitivity isotropy of the sensor is proposed to determine geometric parameters which are best suited for the given external loads.The accuracy of this method is preliminarily discussed by finite element methods(FEMs).The sensor prototype is fabricat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lectronic system.Calibration and dynamic loading tests for this sensor prototype are carried out.The working ranges of this sensor prototype are 30 N and 300 N·mm,and resolutions are 0.08 N in radial directions,0.25 N in axial direction,and 2.4 N·mm in rotational directions.It also exhibits a good capability for a typical dynamic force sensing at a frequency close to the normal heart rate of an adult.The sensor is compatible with surgical instruments for force feedback in RM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rce feedback force/torque sensor Stewart platform optimal design robot-assisted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建筑机器人遥操作的虚拟力引导策略研究
2
作者 李铁军 于磊 +1 位作者 刘今越 汪昕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07-311,共5页
为了提高建筑机器人遥操作系统的安全性和准确性,结合建筑机器人作业特点,提出了一种主从异构型机器人运动映射控制方法。为了保证机器人遥操作施工过程中与环境交互的安全性,主端使用力反馈设备向操作者提供力觉反馈,设计了一种基于虚... 为了提高建筑机器人遥操作系统的安全性和准确性,结合建筑机器人作业特点,提出了一种主从异构型机器人运动映射控制方法。为了保证机器人遥操作施工过程中与环境交互的安全性,主端使用力反馈设备向操作者提供力觉反馈,设计了一种基于虚拟夹具的人机力反馈控制方法限制操作者的输出,采用基于人工势场的虚拟夹具产生引导力进行避障,设计了棱锥体虚拟夹具限制机器人的运动引导操作者到达作业目标。最后通过建筑机器人幕墙远程模拟安装作业实验对所提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提高作业效率与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机器人 安全性 遥操作 力反馈 虚拟夹具 引导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能量收支框架下从辐射强迫-气候反馈到气候敏感度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于晓超 张华 +7 位作者 王秋艳 赵树云 王菲 柳丽婷 刘梦婷 马馨宇 杨冬冬 李帅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9-185,共17页
从能量框架出发,对地球能量收支、有效辐射强迫、气候反馈和气候敏感度的相关研究做出系统的梳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地球能量收支增加0.28~0.52 W/m^(2),主要来源于大气顶反射太阳辐射持续减少,这是该时期全球升温的重要决定性因素... 从能量框架出发,对地球能量收支、有效辐射强迫、气候反馈和气候敏感度的相关研究做出系统的梳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地球能量收支增加0.28~0.52 W/m^(2),主要来源于大气顶反射太阳辐射持续减少,这是该时期全球升温的重要决定性因素。这些能量收支的改变与人为强迫及其气候影响密切相关。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AR6)指出,1750—2019年,总的人为有效辐射强迫的最佳估计为(2.72±0.76)W/m^(2),引起的全球地表温度变化预计可达1.29(1.00~1.65)℃。气候反馈总体上能够抵消辐射强迫对地球系统的整体扰动,使气候状态趋于稳定。IPCC AR6给出的净反馈最佳估计结果为-1.16(-1.81~-0.51)W/(m^(2)∙℃)。为了预估未来气候变化,IPCC AR6给出了平衡态气候敏感度和瞬态气候响应的最佳估计值,分别为3.0(2.0~5.0)℃和1.8(1.2~2.4)℃。依据能量收支平衡下强迫-反馈理论框架,科学界通过量化地球能量收支及其长期变化、区分辐射强迫与气候反馈,厘清了人为和自然等外部强迫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依据气候反馈参数和气候敏感度的估算结果,可量化气候对强迫的响应幅度,实现对未来气候的合理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能量收支 有效辐射强迫 气候反馈 气候敏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电力设施巡检运维的多模态遥操作机器人研究进展
4
作者 张耀华 宋爱国 +3 位作者 缪天缘 季钦杰 王少虎 陈大鹏 《中国测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30,共13页
电力机器人正逐步从传统的巡视与检查功能向操作功能扩展。电力巡检机器人的应用显著提升电力设施巡检的效率和准确性,而面向电力设施巡检运维的多模态遥操作机器人不仅具备可见光和红外测温等巡视功能,还能够执行高压开关柜操作、输电... 电力机器人正逐步从传统的巡视与检查功能向操作功能扩展。电力巡检机器人的应用显著提升电力设施巡检的效率和准确性,而面向电力设施巡检运维的多模态遥操作机器人不仅具备可见光和红外测温等巡视功能,还能够执行高压开关柜操作、输电线带电作业等高难度、高风险任务,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其中,多模态遥操作领域的技术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该文围绕视觉增强和力触觉反馈两大方向,对其关键技术展开系统性综述。包括VR/AR遥操作方案、视觉自适应方法、力触觉传感器设计、反馈装置开发以及目标位姿解算与状态估计等核心环节,探讨相关技术特点及其对电力设施高精度作业的重要支撑作用。未来,电力作业机器人的发展将朝着多通道共享控制、快速视觉重建与电力大模型辅助操作的方向迈进,以促进操作者与机器人之间更加自然、高效的互动,并赋予机器人更强的决策智能与作业精度。该文可为面向电力设施的多模态遥操作机器人进一步的研究与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机器人 电力作业 遥操作 力触觉 人机交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PI算法力矩反馈的采摘机器人抓取力柔顺控制方法
5
作者 姚江云 王宽田 +1 位作者 覃溪 梁世华 《机电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01-1308,共8页
采摘机器人抓取空间轨迹复杂,导致了抓取力柔顺控制及轨迹规划具有很大的非线性特征。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广义策略迭代(GPI)算法力矩反馈下的采摘机器人抓取力柔顺控制方法。首先,考虑了采摘机器人动力学模型的动态补偿惯性力... 采摘机器人抓取空间轨迹复杂,导致了抓取力柔顺控制及轨迹规划具有很大的非线性特征。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广义策略迭代(GPI)算法力矩反馈下的采摘机器人抓取力柔顺控制方法。首先,考虑了采摘机器人动力学模型的动态补偿惯性力、重力、抓取力的联合作用,建立了机器人力学模型;其次,采用反馈控制器、内环力控制器联合控制方法设计了力矩反馈算法,采用GPI算法对机器人柔性力矩反馈控制过程进行了寻优计算;然后,采用逆运动学解析和运动任务规划的方法,建立了力矩反馈下抓取力柔顺控制规划补偿算法,采用模型前馈补偿提高了力矩柔性控制能力;最后,搭建了实验平台,对力矩反馈及轨迹跟踪性能进行了测试,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其他方法,GPI力矩反馈方法在3个支链上的力矩误差平均减小了9.51%、6.82%和4.46%,在采摘自由空间运动位置的跟踪精度分别提升了24.12%和42.86%,提高了机器人抓取力的柔顺控制和轨迹跟踪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臂 广义策略迭代 力矩反馈控制模型 抓取力 柔顺控制补偿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导纳控制的机器人恒力按摩研究
6
作者 刘梦麟 戴福全 杨涛 《机械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6-122,共7页
传统的按摩器械存在力度不可控、精度不够高、模式单一的问题。机器人按摩具有力度可控、模式灵活多样的优势,近年来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文中将六维力传感器与协作机器人结合,通过传感器采集按摩过程中的交互力信息,采用导纳控制算法实... 传统的按摩器械存在力度不可控、精度不够高、模式单一的问题。机器人按摩具有力度可控、模式灵活多样的优势,近年来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文中将六维力传感器与协作机器人结合,通过传感器采集按摩过程中的交互力信息,采用导纳控制算法实现机器人按摩的柔顺性控制。通过建立末端执行器与人体的接触力模型,分析了在人体刚度和位置信息未知的情况下,系统模型参数对力度控制的影响。在人体上进行了定点按压、往复推拿等按摩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按摩过程中具有良好的力/位控制效果,能够满足使用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按摩 力反馈 导纳控制 柔顺性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穿戴式膝关节力反馈外骨骼助力系统研究
7
作者 畅辉 梁义维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48-354,共7页
针对膝关节受损患者行走不便的问题,提出一种可穿戴式膝关节力反馈外骨骼助力装置,用于实现膝关节受损患者运动过程中减小膝关节扭矩和行走助力的功能。通过分析人体膝关节运动特点,设计外骨骼的动力驱动系统及运动意图检测系统,建立膝... 针对膝关节受损患者行走不便的问题,提出一种可穿戴式膝关节力反馈外骨骼助力装置,用于实现膝关节受损患者运动过程中减小膝关节扭矩和行走助力的功能。通过分析人体膝关节运动特点,设计外骨骼的动力驱动系统及运动意图检测系统,建立膝关节外骨骼动态线性化控制模型并确定PID控制策略,基于adams软件和matlab/simulink软件对人体和外骨骼模型的运动进行联合仿真;进行了膝关节外骨骼样机的人体穿戴试验的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在运动过程中,所设计的膝关节外骨骼装置可以适应穿戴者膝关节的运动特性,在上楼梯、原地蹲起、下楼梯和走平路四种步态中,能够分别为穿戴者提供人体膝关节峰值扭矩的26.6%、30.7%、28.0%和31.0%的助力扭矩,外骨骼助力装置从静止到稳定助力动态调整时间为(0.025~0.037)s,受试者主观体验穿戴舒适,运动流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外骨骼 PID算法 助力扭矩 力反馈 机电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上肢康复机器人的虚实交互实验平台设计
8
作者 王新庆 石念岭 王诺 《实验技术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74-181,共8页
为探究虚拟现实和力反馈技术在机器人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该文基于牵引式上肢康复机器人设计了虚实交互实验平台。实验平台包括Core XY运动机构、康复训练手柄和驱动单元等机械结构。实验平台集成了ODrive电控系统和OnRobot力感知系统,通... 为探究虚拟现实和力反馈技术在机器人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该文基于牵引式上肢康复机器人设计了虚实交互实验平台。实验平台包括Core XY运动机构、康复训练手柄和驱动单元等机械结构。实验平台集成了ODrive电控系统和OnRobot力感知系统,通过碰撞检测算法与质点-弹簧力反馈模型实现力反馈,并以此搭建Unity3D训练场景。通过该实验平台开展虚实结合的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机器人设计、ROS2、路径规划、力反馈检测、Unity3D等前沿技术,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实验平台 轨迹规划 虚实结合 力反馈技术 实验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机交互何以影响人工智能技术—经济—社会范式的重构
9
作者 宋宪萍 曹宇驰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1-171,共11页
人工智能作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技术,根本性地重塑了人与机器的关系,并推动人机交互成为人类社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互动模式。以人工智能技术—经济范式为出发点,综合分析该范式的局限和调整方向,并在人机交互的复杂场域中进行范式重... 人工智能作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技术,根本性地重塑了人与机器的关系,并推动人机交互成为人类社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互动模式。以人工智能技术—经济范式为出发点,综合分析该范式的局限和调整方向,并在人机交互的复杂场域中进行范式重构。研究发现,人工智能技术—经济范式在制度与技术—经济的关系、制度变革的实现方式、经济增长过程机制的解释力和理论前瞻性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理论局限,应以人本逻辑为导向、以生产方式分析为核心进行范式调整。对以人为本的人机交互高阶形态的研究可知,在人机交互与劳动自主的同频构变过程中,实现劳动主体性的再生产,以最大限度释放人工智能经济效能的同时实现生产率成果人民共享、可持续福祉不断增进。据此提出应构建人工智能技术—经济—社会范式,促进人机交互驱动下“生产率—利润—工资”协同的正反馈循环,以此推动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人机交互 劳动主体性 技术—经济—社会范式 社会性规制 正反馈循环 新质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力控的紧凑型夹爪设计与控制研究
10
作者 赵广凯 杨芳艳 +2 位作者 李清都 胡华英 李扬 《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 2025年第3期92-98,共7页
设计了一种基于力控反馈的紧凑型机器人夹爪,该夹爪采用直流无刷电机、滚珠丝杠与连杆配合的结构。与传统的夹爪结构相比,减少了夹爪本身传动结构体积和质量,适用于人形机器人操作空间受限的应用场景。夹爪的力控系统采用电机磁场矢量控... 设计了一种基于力控反馈的紧凑型机器人夹爪,该夹爪采用直流无刷电机、滚珠丝杠与连杆配合的结构。与传统的夹爪结构相比,减少了夹爪本身传动结构体积和质量,适用于人形机器人操作空间受限的应用场景。夹爪的力控系统采用电机磁场矢量控制(FOC)的闭环控制方式,通过调整电机的定子电流来提供平滑的转矩输出,确保夹取过程中的精确性与动态响应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力控夹爪比传统夹爪质量减轻55.7%~61.8%,力控最大可以提供30 N的夹持力,在抓取不同尺寸和材料的物体时,能够完成稳定的夹取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力控反馈 夹爪结构 磁场矢量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患者采用力反馈感知康复训练后手指运动功能障碍恢复效果评价 被引量:7
11
作者 连雅雯 李莹华 +2 位作者 徐国兴 解希曦 李贞兰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16-1122,共7页
目的:探讨力反馈感知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手指运动功能障碍患者手指运动功能的影响,为力反馈感知康复训练的临床应用和推广提供依据。方法:86例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43)和对照组(n=43),其中试验组和对照组各脱落3例,... 目的:探讨力反馈感知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手指运动功能障碍患者手指运动功能的影响,为力反馈感知康复训练的临床应用和推广提供依据。方法:86例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43)和对照组(n=43),其中试验组和对照组各脱落3例,最终80例患者纳入本研究。2组患者在进行40 min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手功能训练20 min,试验组患者进行力反馈感知康复训练20 min,每天1次,每周5 d,共6周。治疗前后采用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RAT)、握力、改良Ashworth量表(MAS)、手指总主动活动度(TAM)、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UL)手运动部分和Barthel指数(BI)评定量表评价患者手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ARAT评分、握力、MAS分级、TAM、FMA-UL手运动部分评分和B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6周后2组患者ARAT评分、握力、TAM、FMA-UL手运动部分评分和BI评分均升高(P<0.05),MAS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6周后试验组患者ARAT评分中抓评分、握评分和治疗前后ARAT总评分差值升高(P<0.05),治疗后TAM及治疗前后握力差值、TAM差值和FMA-UL手运动部分评分差值升高(P<0.05),但ARAT评分中捏评分、粗大运动评分及MAS分级和治疗前后BI评分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力反馈感知康复训练有助于改善脑卒中后手指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手指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力反馈感知 脑卒中 手指运动功能障碍 康复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密加速度计组件自动装配及焊接系统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正尧 罗怡 +1 位作者 王晓东 钱志龙 《航空制造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9-97,共9页
悬丝摆式加速度计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惯性导航等领域,其装配质量对加速度测量精度有很大的影响,其关键组件的装配涉及位置和姿态的调整,同时悬丝在装配中需要控制张紧力并完成焊接。针对悬丝摆式加速度计组件的精密装配,研发了集成... 悬丝摆式加速度计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惯性导航等领域,其装配质量对加速度测量精度有很大的影响,其关键组件的装配涉及位置和姿态的调整,同时悬丝在装配中需要控制张紧力并完成焊接。针对悬丝摆式加速度计组件的精密装配,研发了集成力、温度传感器和机器视觉的精密装配及焊接系统。采用相机配合转台实现待装配零件视觉测量,完成零件特征点的识别定位;利用精密滑台和转台调整待装配零件位姿;直线电机运动结合力反馈实现装配过程中零件间隙调整以及张紧力控制;开发专用焊接单元,实现在紧凑空间内对微小器件的自动温控焊接。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完成加速度计组件自动装配及焊接,装配结果满足技术指标要求,焊点无虚焊,摆组件内边缘相对于磁钢边缘间隙偏差小于10μm,悬丝中心相对于加速度计底座地面位置精度优于20μm,悬丝张紧力偏差控制在±5 mN之内,能够达到产品装配质量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速度计 精密装配 自动焊接 机器视觉 力反馈 误差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余度机电作动系统动态力均衡控制方法 被引量:2
13
作者 孙晓哲 吴江 +1 位作者 石林轩 杨建忠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08-1218,共11页
飞机多电/全电化技术的发展使得余度机电作动系统广泛应用于飞控舵面作动系统中,但其在主动/主动工作模式下由于作动器输出不同步而造成的力纷争问题仍需解决。针对该问题,建立了系统完整的线性数学模型,分析了动态力纷争的来源和机理,... 飞机多电/全电化技术的发展使得余度机电作动系统广泛应用于飞控舵面作动系统中,但其在主动/主动工作模式下由于作动器输出不同步而造成的力纷争问题仍需解决。针对该问题,建立了系统完整的线性数学模型,分析了动态力纷争的来源和机理,研究并提出了基于速度和加速度前馈补偿控制、基于力差值反馈的PID控制联合作用的动态力均衡控制方法,并对其均衡能力及鲁棒性进行验证,结论得出所提方法不仅可以有效地减弱摩擦、间隙和指令延迟这3个因素造成的动态力纷争,还对系统中各种参数的扰动有一定的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电作动系统 动态力纷争 前馈补偿控制 力差值反馈 动态力均衡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力反馈半封闭舱段内腔打磨过切识别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晓卫 宜亚丽 +3 位作者 程阳洋 陈一凡 全芳 金贺荣 《制造技术与机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71-76,共6页
针对半封闭舱段内腔机器人打磨减重易发生型腔边界加强筋过切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力反馈的铣削过切在线识别方法,采用六维力传感器实时监测铣削力变化,通过设定特征阈值识别过切,为解决当前存在的特征阈值难以选定、识别精度较低问题,... 针对半封闭舱段内腔机器人打磨减重易发生型腔边界加强筋过切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力反馈的铣削过切在线识别方法,采用六维力传感器实时监测铣削力变化,通过设定特征阈值识别过切,为解决当前存在的特征阈值难以选定、识别精度较低问题,引入卡尔曼滤波算法对数据进行实时处理,预测铣削力变化趋势。结合半封闭舱段内部结构特征,搭建试验平台进行试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铣削参数下,卡尔曼滤波算法对过切识别精度提升效果显著,过切量减少了70%~80%,整体控制在0.2 mm以下,满足加工要求,可有效提高工件成品率。为解决半封闭舱段内腔机器人打磨减重过切问题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封闭舱段 力反馈 过切识别 卡尔曼滤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关节双位置反馈的柔性协作机械臂零力控制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建华 刘延超 +2 位作者 黄志平 刘璇 卜必正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98-1809,共12页
零力控制是协作机械臂实现拖动示教的核心问题之一,目前方法多依赖于附加力/力矩传感器,其虽能保证测量精度,但会增加系统复杂程度及成本。提出一种基于关节双位置反馈的柔性协作机械臂零力控制方法,该方法可在无外加传感器条件下实现... 零力控制是协作机械臂实现拖动示教的核心问题之一,目前方法多依赖于附加力/力矩传感器,其虽能保证测量精度,但会增加系统复杂程度及成本。提出一种基于关节双位置反馈的柔性协作机械臂零力控制方法,该方法可在无外加传感器条件下实现机械臂零力控制。首先,基于波发生器与柔轮柔性特性,建立了谐波传动关节的动力学模型;其次,基于谐波传动关节刚度辨识方法,建立了基于双位置反馈的柔性关节力矩估测方法;再次,建立了简化重力矩补偿模型,并考虑关节转动过程中的粘滞摩擦和Stribeck库伦摩擦,完善了关节摩擦力矩模型,基于此,实现对关节重力矩和摩擦力矩补偿,实现机械臂零力控制;最后,搭建谐波传动一体化关节和机械臂样机平台,并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可有效实现无附加力/力矩传感器条件下的谐波传动机械臂零力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臂 双位置反馈 力矩模式 零力控制 力矩补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力反馈导纳控制的踝关节柔性外骨骼
16
作者 陈栋 李伟达 +1 位作者 张虹淼 李娟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72-778,共7页
针对踝关节康复训练的需求,分析踝关节的运动机理,运用模块化驱动单元与鲍登线,设计轻量化、易穿戴的柔性踝关节外骨骼机器人,实现踝关节跖屈/背屈、内/外翻的运动辅助.柔性外骨骼在背屈和跖屈阶段分别采用位置控制和力矩控制.位置控制... 针对踝关节康复训练的需求,分析踝关节的运动机理,运用模块化驱动单元与鲍登线,设计轻量化、易穿戴的柔性踝关节外骨骼机器人,实现踝关节跖屈/背屈、内/外翻的运动辅助.柔性外骨骼在背屈和跖屈阶段分别采用位置控制和力矩控制.位置控制以传统PID为主;力矩控制以力为反馈信号,建立交互力差值与鲍登线内芯位移补偿之间的导纳模型.通过Sigmoid变形函数实现导纳参数的动态调控,满足辅助力矩输出和人机交互柔顺性的需求.实验结果表明,位置跟踪误差不超过0.46 cm,力输出误差为-1.5~1.5 N,能够满足人体康复训练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康复训练 柔性外骨骼 力反馈 导纳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加速度计电磁力反馈系统设计与仿真分析
17
作者 沈富明 赵锐 +4 位作者 石云波 祖凯旋 刘豪 张旭 张志峰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11,共5页
针对电容式加速度传感器的闭环控制需求,设计了一种电磁反馈系统,以满足用于惯性导航的高精度加速度传感器的需求。该系统保证了加速度传感器具有高机械灵敏度的同时,还能拓宽其量程。建立了电容式微机电系统(MEMS)加速度传感器的闭环... 针对电容式加速度传感器的闭环控制需求,设计了一种电磁反馈系统,以满足用于惯性导航的高精度加速度传感器的需求。该系统保证了加速度传感器具有高机械灵敏度的同时,还能拓宽其量程。建立了电容式微机电系统(MEMS)加速度传感器的闭环控制模型,并对电磁结构进行了有限元分析。仿真结果表明:线圈电流为277.3μA时,电磁力达到了1.509 mN。当输入反馈电压为-19.1~19.1 mV时,反馈系统能实现加速度传感器在±5g(g=9.8 m/s^(2))范围内的闭环控制。计算表明加速度传感器敏感结构的机械噪声为1.22×10^(-8)g/Hz^(1/2)。利用Simulink分析可知,在±5g范围内,电容式MEMS加速度传感器闭环控制系统的反馈电压与输入加速度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其灵敏度为3.8 mV/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速度计 电磁力 反馈 有限元仿真 量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遥操作机器人的碰撞风险量化与力反馈避障
18
作者 张涛 易承修 +1 位作者 冉睿 梁科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7-13,共7页
针对传统碰撞风险量化考虑因素不全导致遥操作机器人碰撞情况量化结果不精确的问题,提出一种新的碰撞风险量化模型。该模型不仅考虑距离因素,还考虑速度和外部环境等间接因素对碰撞的影响。将碰撞风险应用于力反馈避障模型中,通过主手... 针对传统碰撞风险量化考虑因素不全导致遥操作机器人碰撞情况量化结果不精确的问题,提出一种新的碰撞风险量化模型。该模型不仅考虑距离因素,还考虑速度和外部环境等间接因素对碰撞的影响。将碰撞风险应用于力反馈避障模型中,通过主手向操作者提供虚拟力来感知环境中的障碍物,从而控制机器人避开。采用位置-速度映射搭建主从控制系统,对提出的碰撞风险量化模型和力反馈避障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碰撞风险模型能正确反映机器人的碰撞情况,并且操作者能根据主手提供的反馈力控制机器人避开障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操作机器人 避障 碰撞风险 力反馈 主从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电驱动系统迟滞非线性-机械振动复合控制方法
19
作者 张萌 刘玉为 +2 位作者 张松林 刘时成 范鹏举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56-165,共10页
针对压电驱动系统中普遍存在的非线性及振动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力反馈和输入信号轨迹优化方法的复合控制方法。首先,构建了压电驱动系统的动力学模型,推导了压电驱动器输入电压与力传感器输出电压之间的传递函数。在此基础上,引入积分... 针对压电驱动系统中普遍存在的非线性及振动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力反馈和输入信号轨迹优化方法的复合控制方法。首先,构建了压电驱动系统的动力学模型,推导了压电驱动器输入电压与力传感器输出电压之间的传递函数。在此基础上,引入积分环节,通过零极点的配置实现了系统阻尼比的主动控制,搭建了力反馈闭环控制系统。对输入信号激振机理进行了溯源分析,提出了基于最小加速度准则的输入信号轨迹优化方法。在此基础上,搭建了压电驱动系统复合控制平台,对控制效果进行了试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通过复合控制方法50 Hz时的压电驱动系统跟踪误差由9.33%下降为1.87%。与开环位移响应相比,系统跟踪精度提高了约4倍。与仅采用力反馈的闭环控制方法相比,系统跟踪精度提高了约1.6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电驱动系统 迟滞非线性 机械振动 力反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虚拟现实的力反馈设备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0
20
作者 李佳佳 齐元胜 +1 位作者 王晓华 张斌 《机械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107-1111,共5页
作为人机交互实现的关键,力反馈设备的性能直接决定了力觉交互的效果,它能够尽可能真实地再现虚拟环境中的质量、惯量和硬度等信息。详细介绍了基于虚拟现实的力反馈设备的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手指型、手臂型和全身型,许多已广泛应用于... 作为人机交互实现的关键,力反馈设备的性能直接决定了力觉交互的效果,它能够尽可能真实地再现虚拟环境中的质量、惯量和硬度等信息。详细介绍了基于虚拟现实的力反馈设备的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手指型、手臂型和全身型,许多已广泛应用于虚拟手术、虚拟维修、遥操作等领域。对这些现有的力反馈设备类型作了分析比较,并介绍了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情况,最后展望了其发展趋势,针对力反馈设备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力反馈 力反馈设备 虚拟现实 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