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0篇文章
< 1 2 3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lectronic structure and flotability of gold-bearing pyrite:A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study 被引量:2
1
作者 LIU Dan WANG Yi-jie +1 位作者 XIAN Yong-jun WEN Shu-mi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10期2288-2293,共6页
Various incorporation of Au in pyrite and its effects on the geometrical structure,electronic structure and flotability of pyrite were theoretically investigated and fully discussed by performing density functional th... Various incorporation of Au in pyrite and its effects on the geometrical structure,electronic structure and flotability of pyrite were theoretically investigated and fully discussed by performing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The calculated incorporation energy shows that gold would most likely exist in pyrite via incorporating into interstitial lattice sites in the absence of As impurity.As a result of incorporated Au,the covalence levels of the S—Fe and S—S bonds are changed,and the tonicity of Au—S bonds and antibonding of Au—Fe bonds are found to form in the pyrite,which would change the natural flotability of pyrite.The Au impurity energy levels are introduced into the energy band and result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pyrite semiconductivity type.The calculated band-gap value suggests that the incorporated Au significantly decreases pyrite semiconductivity level,which enhances the formation and the adsorption stability of dixanthogen during pyrite flotation.The DOS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stability and depression difficulty level of pyrites increases in the following order:Fe_(32)S_(63)As<Fe_(32)S_(64)<Fe_(32)S_(63)As Au<Fe_(32)S_(64)A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YRITE GOLD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electronic structure flotabil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study on the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Si3N4 clusters 被引量:3
2
作者 ZHANG Cai-rong ZHANG Bi-xia +2 位作者 CHEN Yu-hong LI Wei-xue XU Guang-ji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B04期171-174,共4页
关键词 硅氮化物 结构 特性 密度函数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nsity functional investigation on structural and electronic properties of small bimetallic Pb_(n)Ag_(n)(n=2–12)clusters 被引量:1
3
作者 LI Gao-feng WANG Jia-ju +4 位作者 CHEN Xiu-min YANG Hong-wei YANG Bin XU Bao-qiang LIU Da-chu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4期772-782,共11页
Structural and electronic properties of Pb_(n)Ag_(n)(n=2–12)clusters were investigated by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with generalized gradient approximation at BLYP level in DMol3 program package.The optimized bimetal... Structural and electronic properties of Pb_(n)Ag_(n)(n=2–12)clusters were investigated by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with generalized gradient approximation at BLYP level in DMol3 program package.The optimized bimetallic Pb_(n)Ag_(n)(n=2–12)clusters were viewed as the initial structures,then,those were calculated by ab initio molecular dynamics(AIMD)to search possible global minimum energy structures of Pb_(n)Ag_(n)clusters,finally,the ground state structures of Pb_(n)Ag_(n)(n=2–12)clusters were achieved.According to the structural evolution of lowest energy structures,Ag atoms prefer gather in the central sites while Pb atoms prefer external positions in Pb_(n)Ag_(n)(n=2–12)clusters,which is in excellent agreement with experimental results from literature and the application in metallurgy.The average binding energies,HOMO-LUMO gaps,vertical ionization potentials,vertical electron affinities,chemical hardnessη,HOMO orbits,LUMO orbits and density of states of Pb_(n)Ag_(n)(n=2–12)clusters were calculated.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values of HOMO-LUMO gaps,vertical ionization potentials,vertical electron affinities and chemical hardnessηshow obvious odd-even oscillations when n≤5,Pb_(n)Ag_(n)(n=2–12)clusters become less chemically stable and show insulator-to-metal transition with the variation of cluster size n,Pb_(n)Ag_(n)(n≥9)cluster are good candidates to study the properties of PbAg alloys.Those can be well explained by the density of states(DOS)distributions of Pb atoms and Ag atoms between–0.5 Ha and 0.25 Ha in Pb_(n)Ag_(n)(n=2–12)clust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Pb_(n)Ag_(n)(n=2–12)clusters ab initio molecular dynamics ground state structur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lectronic structure and flotation behavior of monoclinic and hexagonal pyrrhotite 被引量:7
4
作者 赵翠华 吴伯增 陈建华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2期466-471,共6页
Electronic structures of monoclinic and hexagonal pyrrhotite were studied using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method,together with their flotation behavior. The main contribution of monoclinic pyrrhotite is mainly from Fe... Electronic structures of monoclinic and hexagonal pyrrhotite were studied using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method,together with their flotation behavior. The main contribution of monoclinic pyrrhotite is mainly from Fe 3d, while that of hexagonal pyrrhotite is from Fe 3d, Fe 3p and S 3s. The hexagonal pyrrhotite is more reactive than monoclinic pyrrhotite because of large density of states near the Fermi level. The hexagonal pyrrhotite shows antiferromagnetism. S—Fe bonds mainly exist in monoclinic pyrrhotite as the covalent bonds, while hexagonal pyrrhotite has no covalency. The main contributions of higest occupied molecular orbital(HOMO) and lowest unoccupied molecular obital(LUMO) for monoclinic pyrrhotite come from S and Fe. The main contribution of HOMO for hexagonal pyrrhotite comes from Fe, while that of LUMO comes from S. The coefficient of Fe atom is much larger than that of S atom of HOMO for hexagonal pyrrhotite, which contributes to the adsorption of Ca OH+ on the surface of hexagonal pyrrhotite when there is lime. As a result, lime has the inhibitory effect on the floatation of hexagonal pyrrhotite and the coefficient of Fe is very close to that of S for monoclinic pyrrhotite. Therefore, the existence of S prevents the adsorption of Ca OH+on the surface of monoclinic pyrrhotite, which leads to less inhibitory effect on the flotation of monoclinic pyrrhoti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noclinic pyrrhotite hexagonal pyrrhotite electronic structure flotation behavior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etical Study of 5 ,5 '-Azotetrazolate Nonmetallic Salts
5
作者 LAI Weipeng GE Zhongxue +4 位作者 LIAN Peng YU Tao CHEN Xiaofang QIU Shaojun WANG Bozhou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2013年第2期133-138,共6页
The structures, infrared spectra and cation stability of seven 5,5′-azotetrazolate nonmetallic salts a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B3LYP method with 6-311+G (d) basis set. The salts are guanidinium (GZT), aminoguanidiniu... The structures, infrared spectra and cation stability of seven 5,5′-azotetrazolate nonmetallic salts a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B3LYP method with 6-311+G (d) basis set. The salts are guanidinium (GZT), aminoguanidinium (AGZT), diaminoguanidinium (DAGZT), triaminoguanidinium (TAGZT), azidoformamidinium (AFZT), ammonium (AZT), and hydrazinium (HZT), respectively. The calculated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arbon and nitrogen atoms of the cations in seven nonmetallic salts are characterized to be sp2 hybrid atoms, and the ranges of characteristic absorption peaks in IR spectra of the seven nonmetallic salts are approximative consistent. All their cations are stable and their stabilities de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in their nitrogen cont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ysical chemistry 5 5′-azotetrazolate nonmetallic salt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structure IR spectrum STABIL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偶氮苯-二苯并[b,i]噻蒽-[2,3-b]苯-5,7,12,14-四酮衍生物分子的二阶非线性光学性质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宇红 李博 +4 位作者 陈自然 李渊 徐友辉 张莉萍 何旭东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23,共9页
使用密度泛函理论(DFT)M06-2X方法、采用6-311+g(d,p)基组,分别对26个双偶氮-二苯并[b,i]噻蒽-[2,3-b]苯-5,7,12,14-四酮衍生物分子进行结构优化与频率计算;使用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TD-M06-2X方法计算了a1~d6分子的前线分子轨道与... 使用密度泛函理论(DFT)M06-2X方法、采用6-311+g(d,p)基组,分别对26个双偶氮-二苯并[b,i]噻蒽-[2,3-b]苯-5,7,12,14-四酮衍生物分子进行结构优化与频率计算;使用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TD-M06-2X方法计算了a1~d6分子的前线分子轨道与电子吸收光谱,采用有效场FF方法研究了二阶非线性光学性质(NLO).研究结果表明,26个噻蒽四酮类衍生物分子的能隙在1.33—2.02 eV范围,归属于有机半导体;最低能量吸收峰波长在601.8~609.5nm范围;在增大分子的二阶非线性光学系数β_(μ)(或β_(0))值方面,含相同偶氮苯基团或含不同偶氮苯基团分别引入到二苯并[b,i]噻蒽-[2,3-b]苯-5,7,12,14-四酮分子两侧的2,10位优于2,9位,在2,10位分别端接含推、拉基团的偶氮苯优于含相同给电子基团的偶氮苯.在偶氮苯苯环对位分别端接强吸电子基(-NO_(2))与强供电子基(如-N(CH_(3))_(2)、-N(Ph)_(3)、-N-苯基咔唑等)可增强体系的二阶非线性光学性能,获得性能良好的非线性光学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偶氮 二苯并[b i]噻蒽-[2 3-b]苯-5 7 12 14-四酮 密度泛函理论 电子吸收光谱 二阶非线性光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掺杂及卤化调控富勒烯氧化还原电位的DFT研究
7
作者 李健 孙冰花 +5 位作者 王春妮 李奥 吕祥鸿 王晨 代盼 白真权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5-72,共8页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模拟计算方法,分别计算了原始富勒烯C_(60)和11种单原子置换(掺杂及卤化)富勒烯材料C_(59)X(X=B、Si、N、P、As、O、S、Se、F、Cl、Br)的氧化还原电位、电子亲合能、分子轨道能级.其中,B、As、P、Si、N、Se...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模拟计算方法,分别计算了原始富勒烯C_(60)和11种单原子置换(掺杂及卤化)富勒烯材料C_(59)X(X=B、Si、N、P、As、O、S、Se、F、Cl、Br)的氧化还原电位、电子亲合能、分子轨道能级.其中,B、As、P、Si、N、Se、S单原子置换导致氧化还原电位正移,B置换后增幅最高(3.655 V);F、Cl、Br、O单原子置换后,氧化还原电位均负移,F置换后降幅最大(2.476 V).在所考察的12种富勒烯分子中,C_(59)B和C_(59)F的电子亲和能(EA)分别为最小值(-3.901 eV)和最高值(-2.577 eV),二者分别具有最强和最弱的得电子倾向.在C_(59)B和C_(59)F中,B、F置换原子周围存在电荷偏聚,且B、F与周围C原子的成键主要来自于-2.5 eV和-7.5 eV能级附近2p电子的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富勒烯C_(60) 氧化还原电位 电子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掺杂β-Ga_(2)O_(3)导电性质第一性原理研究
8
作者 王淳 王坤 +2 位作者 宋相满 任林 张浩 《人工晶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426-1432,共7页
本文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研究了Mg-Al共掺杂、F-Zn共掺杂和N-Mg共掺杂β-Ga_(2)O_(3)三种体系的结构性质和电学性质,以期获得高性能共掺杂P型导电β-Ga_(2)O_(3)材料。结果表明,Mg-Al共掺杂和F-Zn共掺杂β-Ga_(2)O_(3... 本文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研究了Mg-Al共掺杂、F-Zn共掺杂和N-Mg共掺杂β-Ga_(2)O_(3)三种体系的结构性质和电学性质,以期获得高性能共掺杂P型导电β-Ga_(2)O_(3)材料。结果表明,Mg-Al共掺杂和F-Zn共掺杂β-Ga_(2)O_(3)仍为直接带隙半导体材料,而N-Mg共掺杂β-Ga_(2)O_(3)为间接带隙半导体材料。三种共掺杂体系均具有较低的形成能。其中Mg-Al共掺杂β-Ga_(2)O_(3)体系形成能最低,表现出较好的热力学稳定性。该体系中,Mg-p和Al-p轨道推移价带顶向高能方向移动,并穿越费米能级,是三种掺杂体系中最有可能实现P型导电性质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掺杂β-Ga_(2)O_(3) 第一性原理 P型导电 电子结构 密度泛函理论 半导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ε-Ga_(2)O_(3)晶体及其本征缺陷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9
作者 郭满意 吴佳兴 +4 位作者 杨帆 王超 王艳杰 迟耀丹 杨小天 《人工晶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2-218,共7页
为了探究本征缺陷导电特性,本文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对ε-Ga_(2)O_(3)进行计算。首先计算ε-Ga 2O 3的晶格常数、能带间隙、态密度和能带结构,然后计算含有多种本征缺陷的ε-Ga_(2)O_(3)的态密度和能带结构,分析了它们的电学性质。... 为了探究本征缺陷导电特性,本文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对ε-Ga_(2)O_(3)进行计算。首先计算ε-Ga 2O 3的晶格常数、能带间隙、态密度和能带结构,然后计算含有多种本征缺陷的ε-Ga_(2)O_(3)的态密度和能带结构,分析了它们的电学性质。计算结果表明:ε-Ga_(2)O_(3)为直接带隙半导体,禁带宽度为4.26 eV,光吸收系数峰值在80 nm左右,在450 nm处接近零。在本征缺陷中,不同点位Ga空位缺陷使ε-Ga_(2)O_(3)呈现出p型导电特性,不同点位O空位缺陷没有改变ε-Ga_(2)O_(3)的导电特性;O取代Ga之后,ε-Ga_(2)O_(3)呈现p型导电特性;Ga取代O之后,ε-Ga_(2)O_(3)呈现n型导电特性;引入O填隙的ε-Ga_(2)O_(3)的导电特性没有变化;Ga填隙时ε-Ga_(2)O_(3)呈现n型导电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ε-Ga_(2)O_(3)晶体 态密度 能带结构 导电特性 第一性原理 密度泛函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H_(2)O)_(10)^(3+)与Mg(H_(2)O)_(6)^(2+)在高岭石表面吸附的密度泛函计算
10
作者 张徐勇 卯松 +3 位作者 柯宝霖 章铁斌 张冬梅 伍方 《矿业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53-562,共10页
离子型稀土矿是我国重要的战略性矿产资源,其稀土元素主要以离子水合物的形式吸附在高岭石等黏土矿物表面。针对稀土离子及杂质离子水合物的结构特性,探讨其在黏土矿物表面的吸附机理。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确定La^(3+)和Mg^(2+)水合离子的... 离子型稀土矿是我国重要的战略性矿产资源,其稀土元素主要以离子水合物的形式吸附在高岭石等黏土矿物表面。针对稀土离子及杂质离子水合物的结构特性,探讨其在黏土矿物表面的吸附机理。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确定La^(3+)和Mg^(2+)水合离子的稳定构型分别为La(H_(2)O)_(10)^(3+)和Mg(H_(2)O)_(6)^(2+),并计算其在高岭石铝羟基面(001)和硅氧面(001)的吸附能、态密度、电子转移情况。结果表明,La(H_(2)O)_(10)^(3+)、Mg(H_(2)O)_(6)^(2+)在高岭石铝羟基面(001)的吸附能分别为-221.19、-142.51 kJ/mol;在高岭石硅氧面(001)的吸附能分别为-96.65、-71.10 kJ/mol。La(H_(2)O)_(10)^(3+)在高岭石表面的吸附更稳定。水合离子与高岭石表面之间的电荷转移数较少,主要通过配位水中的HW、OW与高岭石表面HS、OS之间形成氢键作用而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岭石 水合离子 结构特性 吸附机理 密度泛函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MTO方法对金红石结构RuO_(2)的计算研究
11
作者 向悦 梁敏 +1 位作者 王艺苏 谢文辉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0-108,共9页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NMTO(Nth-order muffin-tin orbital)方法,对金红石结构RuO_(2)进行了自洽计算研究.计算结果显示,在考虑电子关联效应时,RuO_(2)呈现出具有交替磁性特性的反铁磁有序;而若不考虑电子关联效应,RuO_(2)则无磁性.将N...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NMTO(Nth-order muffin-tin orbital)方法,对金红石结构RuO_(2)进行了自洽计算研究.计算结果显示,在考虑电子关联效应时,RuO_(2)呈现出具有交替磁性特性的反铁磁有序;而若不考虑电子关联效应,RuO_(2)则无磁性.将NMTO方法的计算结果与基于赝势平面波方法的VASP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发现NMTO方法能够合理地描述非密堆积金红石结构RuO_(2)的物理性质.此外,通过NMTO方法特有的折叠技术还成功获取了基于Ru的d电子轨道的紧束缚模型参数.这些参数与通过VASP(Vienna ab-initio simulation package)方法结合最大局域化Wannier函数得到的参数高度一致,差异很小.研究表明,NMTO方法能够很好地描述RuO_(2)的性质,其特有的折叠技术能够给出合理的紧束缚参数,从而有助于深入理解RuO_(2)的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计算 金红石结构RuO_(2) NMTO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过硫代调控Ga、In、Tl磷酸盐光学性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丁家福 和志豪 +1 位作者 王云杰 苏欣 《人工晶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5-106,共12页
本文基于第一性原理对磷酸盐与硫代磷酸盐家族中的GaPO_(4)、InPO_(4)、TlPO_(4)、GaPS_(4)、InPS_(4)和Tl_(3)PS_(4)进行系统的对比研究,探究[PO_(4)]^(3-)基团和[PS_(4)]^(3-)基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带计算结果表明,TlPO_(4)带隙最... 本文基于第一性原理对磷酸盐与硫代磷酸盐家族中的GaPO_(4)、InPO_(4)、TlPO_(4)、GaPS_(4)、InPS_(4)和Tl_(3)PS_(4)进行系统的对比研究,探究[PO_(4)]^(3-)基团和[PS_(4)]^(3-)基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带计算结果表明,TlPO_(4)带隙最小(Eg=0.788 eV),InPO_(4)、GaPS_(4)、InPS_(4)和Tl_(3)PS_(4)带隙较大,分别为2.604、2.352、2.360和2.393 eV,而GaPO_(4)带隙最大(Eg=4.487 eV),发现[PS4]3-基团化合物能带结构更加容易预测与调控。态密度计算结果表明,GaPO_(4)、InPO_(4)与TlPO_(4)价带顶均由O-2p轨道贡献,导带底均由阳离子的s轨道及O-2p轨道共同贡献,GaPS_(4)、InPS_(4)与Tl_(3)PS_(4)在价带顶处均由S原子的p轨道贡献,而在导带部分[PS4]3-基团化合物的P原子的p轨道表现更加活跃。通过分析介电函数发现,[PO_(4)]3-基团化合物和[PS4]3-基团化合物的峰值均随阳离子尺寸增大发生红移,且含[PS4]3-基团的化合物具有比含[PO_(4)]3-基团化合物更高的静态介电常数。双折射计算结果表明,GaPO_(4)、InPO_(4)、TlPO_(4)、GaPS_(4)、InPS_(4)和Tl_(3)PS_(4)在波长1064 nm处的双折射率分别为0.017、0.049、0.057、0.247、0.022和0.038,其中GaPS_(4)双折射率最大(0.247),这是由于其内部P—S键与Ga原子对能量较敏感。差分电荷密度与布居分析结果表明,六种化合物的光学效应与能带结构主要受到[PO_(4)]3-与[PS4]3-基团影响。弹性模量分析表明磷酸盐化合物的弹性性质要高于硫代磷酸盐,并且发现In的化合物具有更高的力学稳定性和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性原理 密度泛函理论 磷酸盐晶体 硫代磷酸盐晶体 电子结构 光学性质 力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第一性原理C-Cd掺杂ZnO的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的研究
13
作者 张善祥 李海侠 +2 位作者 于镇 吴浩伟 张巍钟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5-142,共8页
借助于计算材料科学和化学的计算机模拟软件Materials Studio,利用密度泛函理论下的第一性原理的计算方法,系统的计算研究了C、Cd单掺杂以及C和Cd共掺杂(不同浓度)ZnO的形成能、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计算结果表明:单掺杂体系当中,C掺杂... 借助于计算材料科学和化学的计算机模拟软件Materials Studio,利用密度泛函理论下的第一性原理的计算方法,系统的计算研究了C、Cd单掺杂以及C和Cd共掺杂(不同浓度)ZnO的形成能、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计算结果表明:单掺杂体系当中,C掺杂时形成能是正的,说明掺杂体系不易形成;共掺杂体系当中,所有掺杂体系的形成能均为负的,C-2Cd掺杂时形成能最低;与本征ZnO相比,所有掺杂体系的禁带宽度均有所降低,由于C元素的掺杂,禁带中产生杂质能级,减小电子跃迁所需要的能量;在光学性质方面,所有掺杂体系在低能区域的吸收图谱、介电函数虚部的峰值与本征ZnO相比均有所增大,且在低能区均发生红移,其中C-2Cd掺杂体系的红移程度最为明显且峰值最大.由此说明C和Cd共掺杂有望提高ZnO的光吸收率和光电转化效率,可以扩展其在光电器件领域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d共掺杂 第一性原理 密度泛函理论 电子结构 光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二萜内酯化合物Euphorikanin A的结构和性质计算分析
14
作者 徐佳禛 王长江 王朝杰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71-378,共8页
化合物Euphorikanin A是从甘遂大戟根中分离出的新型二萜内酯化合物,初步生物活性发现其具有肿瘤细胞毒活性,分析药物的结构、光谱性质和成药可能性是了解其生物活性的必要前提,也可为开发新药提供参考。运用密度泛函理论B3LYP/6-311++G... 化合物Euphorikanin A是从甘遂大戟根中分离出的新型二萜内酯化合物,初步生物活性发现其具有肿瘤细胞毒活性,分析药物的结构、光谱性质和成药可能性是了解其生物活性的必要前提,也可为开发新药提供参考。运用密度泛函理论B3LYP/6-311++G(2d,p)和ωB97XD/6-311++G(2d,p)方法,对化合物Euphorikanin A的药效构象、几何和电子结构、红外(IR)、紫外-可见(UV-Vis)、核磁共振(NMR)谱进行计算,并借助概念密度泛函理论进行分子全局反应指数分析,使用药物代谢动力学平台开展成药性和ADME/Tox评估。计算结果显示Euphorikanin A有唯一药效构像,两种方法和不同溶剂环境中化合物几何结构参数值相近,计算值与晶体参数吻合较好。理论红外光谱特征与实验吻合,水环境中计算的IR光谱更接近真实环境,理论计算校正因子为0.94。Euphorikanin A紫外光谱最大吸收峰在193.88~201.75 nm。两种方法得到的核磁数据理论结果与实验吻合度高,R^(2)均大于0.94。Euphorikanin A的六元环的羟基可能为反应活性位点。Euphorikanin A的全局反应参数和药代动力学表现出良好性能,尤其在Caco-2细胞膜通透性、血脑屏障透过率和人肠道吸收性。Euphorikanin A的结构和性质在成药性拥有优势,具有进一步开发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uphorikanin A 密度泛函理论 电子结构 反应指数 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废基硅酸盐水泥熟料矿物相的钠取代倾向
15
作者 高益凡 韩瑞凯 +1 位作者 李召峰 张健 《建筑材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08-517,共10页
采用电石渣、赤泥和硅灰等工业固废制备了固废基硅酸盐水泥熟料(SWCC),研究了Na^(+)在主要熟料相中的掺杂机理。结果表明:SWCC的主要矿物相由68.3%的硅酸二钙(β-C_(2)S)、21.0%的铁铝酸四钙(C_(4)AF)、6.6%的铝酸三钙(C_(3)A)及少量硅... 采用电石渣、赤泥和硅灰等工业固废制备了固废基硅酸盐水泥熟料(SWCC),研究了Na^(+)在主要熟料相中的掺杂机理。结果表明:SWCC的主要矿物相由68.3%的硅酸二钙(β-C_(2)S)、21.0%的铁铝酸四钙(C_(4)AF)、6.6%的铝酸三钙(C_(3)A)及少量硅酸三钙(C_(3)S)组成,该水泥熟料添加8%脱硫石膏后,28 d抗压强度为16.7 MPa;Na^(+)容易被熟料中的含铁矿物相固溶,且倾向于取代Ca^(2+),但难固溶于C_(2)S,尤其难以取代C_(2)S的Si^(4+);除了Si原子,Na原子与宿主原子(Al、Fe、Ca)形成相同的配位数,仅引起局部结构畸变,这种畸变体现在局部键合结构中,而不是整体晶体变形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泥熟料 晶体结构 离子取代 密度泛函理论 差分电荷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卤族轴向配位原子对Fe-N_(4)位点氧还原活性调控机制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16
作者 徐昊 李若鹏 +2 位作者 杨培霞 刘安敏 白杰 《无机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95-701,共7页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构建了不同卤族轴向配位原子修饰的碳载Fe-N_(4)位点(Fe原子与同一水平面的4个N原子配位成键)模型(Fe-N_(4)-F/C、Fe-N_(4)-Cl/C和Fe-N_(4)-Br/C),通过计算上述模型的态密度、Mulliken电荷、氧还原中间体吸附能以及氧...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构建了不同卤族轴向配位原子修饰的碳载Fe-N_(4)位点(Fe原子与同一水平面的4个N原子配位成键)模型(Fe-N_(4)-F/C、Fe-N_(4)-Cl/C和Fe-N_(4)-Br/C),通过计算上述模型的态密度、Mulliken电荷、氧还原中间体吸附能以及氧还原自由能,深入研究卤族轴向配位原子对Fe中心电子结构和吸附行为的调控机理,明确不同卤族轴向原子与Fe-N_(4)位点氧还原活性之间的构效关系。计算结果发现,引入Br作为轴向配位原子可以有效优化Fe原子的电子结构,从而适当降低Fe中心对OH*中间体的吸附强度,促进OH*解吸反应顺利进行。与Fe-N_(4)/C模型相比,Fe-N_(4)-Br/C模型具有更低的决速步骤(即OH*解吸)反应能垒。因此预测卤族轴向配位原子修饰策略能够改善Fe-N_(4)位点的氧还原本征催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还原反应 Fe-N_(4)位点 卤族轴向配位原子 电子结构 密度泛函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电场下5-溴-2-氟硝基苯分子的解离及激发特性
17
作者 张敏 秦晨 《量子电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04-312,共9页
本文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中的B3LYP/6-311+G(d,p)方法,探究了强度范围为0~0.040 arb. units的外加电场对5-溴-2-氟硝基苯(5Br2FNB)分子的结构参数、自然键轨道电荷布局、电偶极矩、能隙及势能曲线等的影响。还利用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 本文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中的B3LYP/6-311+G(d,p)方法,探究了强度范围为0~0.040 arb. units的外加电场对5-溴-2-氟硝基苯(5Br2FNB)分子的结构参数、自然键轨道电荷布局、电偶极矩、能隙及势能曲线等的影响。还利用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中的B3LYP/6-311+G(d,p)方法,对该分子在不同外电场下的激发能和空穴-电子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外电场强度的增加, 5Br2FNB分子中的C(5)-Br(10)键增长, Br(10)原子电负性增强,最高占据分子轨道(HOMO)的能量和最低未占据分子轨道(LUMO)的能量、能隙、激发能和势垒均呈现整体下降趋势,表明分子稳定性在逐渐减弱。并且当外电场强度超过0.030 arb. units时,各项分析均显示C(5)-Br(10)键已经发生解离。通过对5Br2FNB分子空穴-电子分析可知,当外电场强度范围为0~0.010 arb. units时,分子的S_(0)→S_(1)为局域激发;当外电场强度范围为0.020~0.030 arb. units时, S_(0)→S_(1)为电荷转移激发;当外电场强度为0.040 arb. units时, S_(0)→S_(1)又重新转变成局域激发,这意味着C(5)-Br(10)键断裂后分子的电荷开始重新分配,进一步证实了外电场强度达到0.030 arb. units时C(5)-Br(10)键已经开始解离。本研究对于深入了解5Br2FNB分子在外电场作用下的解离机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谱学 5-溴-2-氟硝基苯 密度泛函理论 外电场 解离 空穴-电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液相下沙利度胺与羟基自由基反应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18
作者 王佐成 赵宇 +5 位作者 杨静 孙鸣 林哲 吴静 姜春旭 孙冠军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8-72,共15页
该文使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M06-2X和MN15方法,结合自洽反应场理论的SMD模型方法,研究了在水液相下沙利度胺分子(Thd)与羟基自由基(OH)的反应机理.反应通道研究发现:Thd与OH的反应有抽氢、加成和单电子转移3个通道.反应势能面研究表明:O... 该文使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M06-2X和MN15方法,结合自洽反应场理论的SMD模型方法,研究了在水液相下沙利度胺分子(Thd)与羟基自由基(OH)的反应机理.反应通道研究发现:Thd与OH的反应有抽氢、加成和单电子转移3个通道.反应势能面研究表明:OH抽H的自由能垒为15.0~56.6 kJ·mol^(-1),且均为热力学允许的过程;OH加成到不饱和C的自由能垒为15.4~67.8 kJ·mol^(-1),且均为热力学允许的过程;加成到不饱和N的吉布斯自由能垒在181.0 kJ·mol^(-1)以上,且为热力学不允许的过程;单电子从Thd向OH转移的吉布斯自由能垒是510.4 kJ·mol^(-1).研究结果表明:在水液相下Thd可以通过抽H和向不饱和C的加成过程清除羟自由基O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利度胺 羟基自由基 密度泛函理论 自洽反应场理论 过渡态 单电子转移 吉布斯自由能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EUO分子筛酸中心性质的理论模拟研究
19
作者 王冰灿 关慧敏 +1 位作者 李强 秦玉才 《石油炼制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0-147,共8页
分子筛的Br nsted酸(简称B酸)中心性质是影响其催化性能的关键因素。本研究以硅铝比[n(SiO_(2))/n(Al_(2)O_(3))]为110的H改性EUO结构分子筛(简称HEUO分子筛)为模型分子筛,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的方法考察HEUO分子筛B酸位的酸强度、结构特... 分子筛的Br nsted酸(简称B酸)中心性质是影响其催化性能的关键因素。本研究以硅铝比[n(SiO_(2))/n(Al_(2)O_(3))]为110的H改性EUO结构分子筛(简称HEUO分子筛)为模型分子筛,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的方法考察HEUO分子筛B酸位的酸强度、结构特性和电子性质。结果表明:HEUO分子筛中最易被Al原子取代的位点为T7位点,孔道中的B酸位点具有相似的酸强度和结构性质;位于T5位点的B酸位受到周围骨架O原子的影响,O—H键键长增大,Si—O—Al键角增大,H原子正电荷增多,O原子负电荷减少。轨道性质分析发现,B9位的HOMO轨道能量明显高于其他B酸位,导致了其具有比其他B酸位更低的HOMO、LUMO轨道能量差。研究从量子化学层面揭示HEUO分子筛B酸位的本征特性,为深入认识HEUO分子筛中B酸的性质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UO分子筛 密度泛函理论 结构特性 电子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b掺杂二氧化钛纳米管电子结构第一性原理计算
20
作者 陈阿青 梁轻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21,共6页
TiO_(2)纳米管的结构高度定向且紧密堆积,具有比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强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光电催化等领域。为了进一步改性TiO_(2)纳米管,本工作通过第一性原理方法计算不同手性的Nb掺杂TiO_(2)纳米管的能带结构、态密度以及电荷密度等... TiO_(2)纳米管的结构高度定向且紧密堆积,具有比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强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光电催化等领域。为了进一步改性TiO_(2)纳米管,本工作通过第一性原理方法计算不同手性的Nb掺杂TiO_(2)纳米管的能带结构、态密度以及电荷密度等电子结构。结果表明不同手性的TiO_(2)纳米管的能带结构不同,Nb掺杂提高了TiO_(2)纳米管的费米能级,降低了禁带宽度。分析态密度可知纯TiO_(2)纳米管的价带主要由O 2p轨道提供,导带主要由Ti 4d轨道提供,而Nb掺杂后Nb 4d轨道会对导带产生贡献。通过分析电荷密度可以进一步得出,与Ti原子相比,Nb原子与O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更强,有利于增强TiO_(2)纳米管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O_(2)纳米管 Nb掺杂 电子结构 第一性原理 密度泛函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