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8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公民意识到国家认同和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逻辑与实现途径
1
作者 暨爱民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2-51,共10页
在民族国家建构的历史政治视野下,公民观念提示了它与国家的内在联系与概念特性。政治文化意义上公民意识与国家认同、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对应,表明不论现代国家理性基础上的政治法律还是偏于情感的民族历史文化意义,政治上的赞同与... 在民族国家建构的历史政治视野下,公民观念提示了它与国家的内在联系与概念特性。政治文化意义上公民意识与国家认同、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对应,表明不论现代国家理性基础上的政治法律还是偏于情感的民族历史文化意义,政治上的赞同与文化上的归属在凸显公民意识与国家认同不可分割关系的同时,也明确了其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题中要义。近代以来的民族国家建构经验,为现代学校教育培养和增强各族民众之公民意识、国家认同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思想资源与路径参照。于当下中国,从理论逻辑到实践需要,有组织的系统化的学校教育仍是强化公民意识、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条重要途径,须不断完善和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民意识 国家认同 民族共同体意识 逻辑对应 学校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情动人”还是“以理服人”?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角色对顾客情感依恋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沈鹏熠 李金雄 万德敏 《南开管理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7-39,共13页
得益于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革新,聊天机器人正逐渐成为企业改善顾客体验、建立和维护顾客关系的重要工具。然而,有关聊天机器人如何驱动顾客情感依恋提升的研究仍较为薄弱,鲜有研究深入、系统地分析聊天机器人与顾客情感依恋之间的心理... 得益于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革新,聊天机器人正逐渐成为企业改善顾客体验、建立和维护顾客关系的重要工具。然而,有关聊天机器人如何驱动顾客情感依恋提升的研究仍较为薄弱,鲜有研究深入、系统地分析聊天机器人与顾客情感依恋之间的心理机制。本文通过两项预实验和三项正式实验,深入分析了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的不同角色(助手vs.朋友)对顾客情感依恋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发现:相比于助手型聊天机器人,朋友型聊天机器人能让顾客产生更高的情感依恋;顾客的控制感、身份认同感在聊天机器人角色对顾客情感依恋的影响过程中发挥双重中介作用;心理距离对顾客的控制感和身份认同感的以上中介作用发挥调节作用。本研究结论不仅丰富了服务场景中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角色与顾客情感关系的相关研究,还为企业如何设计和选择合适的聊天机器人角色提供了有益的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聊天机器人角色 控制感 身份认同感 情感依恋 心理距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认同视域下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修改 被引量:3
3
作者 叶强 《语言战略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4-53,共10页
学界对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修改的研究,从注重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标准化,发展到重视语言权的保护,再发展到强调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认同作用,形成了朝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方向发展的修法共识。从国家认同语境看,《国家通用... 学界对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修改的研究,从注重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标准化,发展到重视语言权的保护,再发展到强调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认同作用,形成了朝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方向发展的修法共识。从国家认同语境看,《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修改应从处理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关系入手,着重解决以下问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法律上应该具有何种地位?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应该如何学习和使用?对于某些特殊群体,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是否应该有硬性要求?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应该做什么?参考近年来国家层面的语言文字政策和地方性法规规章内容,建议:确认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主体地位,明确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使用的具体情形,规定国家机关、教育机构和其他公共服务行业工作人员的语言资质条件,配齐少数民族学校教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教材、师资和设备,真正让这部法律成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保护和传承的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认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润疆:在场域内的文化认同与文化传播 被引量:2
4
作者 陈天嘉 刘旭鑫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25,共6页
一般而言,文化共同体因其边界性与排他性等特征,会阻碍文化认同和交流传播。但在新疆地区,由“文化润疆”所传播的“中华文化”并不与“少数民族文化”产生矛盾。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华文化”是由各民族在历史上共同参与而创造。因此,文... 一般而言,文化共同体因其边界性与排他性等特征,会阻碍文化认同和交流传播。但在新疆地区,由“文化润疆”所传播的“中华文化”并不与“少数民族文化”产生矛盾。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华文化”是由各民族在历史上共同参与而创造。因此,文化润疆并不是“他者”有意识的、被动的文化传播,而是铸牢具有主体性、共同性、自觉性的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认同 文化传播 文化润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效融入高中思政课教学探析
5
作者 李超民 周雯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14,共8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效融入高中思政课既是顺应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也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任务。研究认为,高中思政课需以民族发展教育传承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效融入高中思政课既是顺应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也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任务。研究认为,高中思政课需以民族发展教育传承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历史记忆,以民族国情教育塑造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现实感知,以文化认同教育厚植共同体意识形成的文化根脉,以政治认同教育引领共同体意识形成的政治方向。目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高中思政课面临着教师素养不足、教育资源受限、教育过程缺乏连贯性、支撑制度乏力等现实考验,需着力提升思政课教师教育素养、充实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完善支撑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高中思政课教学 政治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机理与推进路径 被引量:1
6
作者 凌雅燕 《体育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16,共7页
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等研究方法,从“记忆-情感-认知”视角出发,对中国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机理展开分析。研究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表现为一种群体认同意识,包含身份认同、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三重递进维度... 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等研究方法,从“记忆-情感-认知”视角出发,对中国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机理展开分析。研究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表现为一种群体认同意识,包含身份认同、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三重递进维度。中国传统体育通过仪式性活动唤醒集体记忆,巩固共同体成员的身份认同;通过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构筑情感纽带,增强共同体成员的民族认同;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形塑认知,培育共同体成员的国家认同。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传统体育在新时期的推进路径:以数字化技术推动传统体育集体记忆的进一步传递;以多民族参与的传统体育活动构建民族间的情感联结;以“家-校-社”联动助推传统体育形塑国家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体育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内在机理 国家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国家认同的协同路径 被引量:1
7
作者 史洪鑫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5-73,共9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国家认同,是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和完善国家治理体系的战略重点。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二者均承载着实现...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国家认同,是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和完善国家治理体系的战略重点。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二者均承载着实现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国家认同的协同是基于内涵的契合、时代的使命及复兴的共识。协同是后发国家突破现代化进程中“认同困境”的根本保障,是提升治理体系包容性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本质上要求在多民族国家治理的普遍性命题中实现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治理智慧的创造性结合,以“多元一体”民族格局为根基,通过制度创新规范引领、技术赋能效能提升和文化调适价值融合的三维互动,系统构建“五位一体”的协同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国家认同 协同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大我视角分析中国古代如何孕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8
作者 郑红 汪凤炎 《心理学探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0,共8页
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历史看,认同中华文化仅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个必要条件。形成代表中华民族利益的大我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条件。从自我发展角度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个体自我从小我... 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历史看,认同中华文化仅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个必要条件。形成代表中华民族利益的大我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条件。从自我发展角度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个体自我从小我向大我的发展过程。基于儒家自我的太极模型,个体若过度沉迷于小我,不识大体,就可能成为其拓展至大我的重要障碍。如何引导个体在适当时机突破自我认知局限,发展出具有更广阔空间的大我?从心理学视角看,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除了“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和对祖国的归属感”外,至少还有“形成中华民族整体认同”、“培育家国情怀法”和“提升人生境界法”等三种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文化认同 小我 大我 儒家自我的太极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体育赛事文化认同的生成逻辑:从“身体在场”到“共同体意识” 被引量:2
9
作者 盘劲呈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1-98,共8页
民族体育赛事是凝聚文化认同的生活实践,是壮大群众体育力量、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与价值引领。体育赛事文化认同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实践与多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内涵下的文化自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路径之一。该... 民族体育赛事是凝聚文化认同的生活实践,是壮大群众体育力量、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与价值引领。体育赛事文化认同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实践与多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内涵下的文化自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路径之一。该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深度访谈等方法,探究民族体育赛事文化认同的生成逻辑。研究发现:民族体育赛事的文化认同源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缩影、价值表达与内在认同。民族体育赛事文化认同的生成过程经历了“身体在场—多元文化认同—共同体意识”三个阶段,形成了以身体意识为基础,个体认同与社会认同并存、场景认同与地方认同并存、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并存、价值认同与政治认同并存的核心文化。结合民族体育的发展经验,研究通过提出强化多元文化互动、推进多元价值认同等具体路径,为丰富民族内涵、传递民族团结理念提供理论支撑,并进一步揭示了体育在民族延续与社会进步中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体育赛事 文化认同 中华文化 身体在场 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国式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的生态文化认同研究——以新疆尉犁县民族互嵌村落为例
10
作者 尹仑 布力布力·艾克热木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19,153,共10页
民族互嵌社区生态文化认同存在生态环境认同、生计方式认同、生态知识认同、生态观念认同的四重结构,以新疆尉犁县塔里木乡民族互嵌村落为特定空间,分析生态文化认同的价值、属性和内涵,进一步管见生态文化认同对增强各民族的中华文化... 民族互嵌社区生态文化认同存在生态环境认同、生计方式认同、生态知识认同、生态观念认同的四重结构,以新疆尉犁县塔里木乡民族互嵌村落为特定空间,分析生态文化认同的价值、属性和内涵,进一步管见生态文化认同对增强各民族的中华文化认同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促进作用。提出在新时代,“自然”的生态文化认同要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形成“自觉”的生态文化认同,生态文化认同通过与马克思主义文化认同观实现结合,将成为中华文化认同的一部分,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化认同 民族互嵌村落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文化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境视阈下的族群认同与国家边界意识研究——以吉隆县达曼人为例
11
作者 白央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3-178,共6页
达曼人是生活在中尼两国边界的一个特殊群体。自2003年加入中国国籍后,对达曼人的族群认同、国家认同与国家边界研究,成为了中尼边界跨境交往的重要研究内容,也关联着边境一线的安全问题研究。文章基于文字文本与实地调研所得资料,对入... 达曼人是生活在中尼两国边界的一个特殊群体。自2003年加入中国国籍后,对达曼人的族群认同、国家认同与国家边界研究,成为了中尼边界跨境交往的重要研究内容,也关联着边境一线的安全问题研究。文章基于文字文本与实地调研所得资料,对入籍21年之后达曼人的族群认同与国家边界意识的重构现状进行了研究,认为达曼人的族群认同和国家边界安全意识的不断强化,同主流群体对离散群体的认可、接纳程度和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有着直接关联,为边境民族问题和国家边境安全治理相关研究提供了实证材料,助力边境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曼人 族群认同 国家边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朝汉人的心理认同与共同体意识——以辽代佛教文献为中心
12
作者 鞠贺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0-85,共6页
辽朝境内汉人兼具两种不同层次的心理认同。第一层次心理认同是对以契丹皇帝为代表的辽政权的认同,表现为辽朝汉人美化辽帝形象,将其塑造为儒家圣明君主和佛教转轮王化身,并由此产生了“汉契一家”共同体意识。第二层次心理认同是对中... 辽朝境内汉人兼具两种不同层次的心理认同。第一层次心理认同是对以契丹皇帝为代表的辽政权的认同,表现为辽朝汉人美化辽帝形象,将其塑造为儒家圣明君主和佛教转轮王化身,并由此产生了“汉契一家”共同体意识。第二层次心理认同是对中国的认同,表现为辽朝汉人认为辽与汉、唐一脉相承,都属于中国。辽朝汉人两种不同维度的心理认同在辽代佛教典籍、碑刻中有集中体现。辽朝汉人的心理认同及共同体意识,是汉契之间不断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果,也是推动这一时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历史进程的深厚思想基础的有机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朝 汉人 心理认同 汉契一家 共同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俗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与路径——基于社会认同理论视域
13
作者 涂世吉 冯强 +1 位作者 燕鑫 张妮 《体育文化导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7-23,32,共8页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基于社会认同理论探究民俗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并提出路径。逻辑:深化集体记忆,完成对自我身份的认同;推动身份转化,塑造各族人民的共有身份;强化文化共识,增进各民族对共有身份的认同。路...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基于社会认同理论探究民俗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并提出路径。逻辑:深化集体记忆,完成对自我身份的认同;推动身份转化,塑造各族人民的共有身份;强化文化共识,增进各民族对共有身份的认同。路径:构建文化符号认知图谱,完成对自我身份的认知;创新活动体验范式,促进符号交融与文化认同;凝聚中华民族符号共同体,实现一体身份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 民俗体育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社会认同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境旅游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机理与路径
14
作者 温士贤 《思想战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9-58,共10页
边境地区是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前沿阵地。在边境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关涉到边境地区的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同时也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作为现代国家彼此区分又相互联系的物理界线,边境地区往往表现出跨... 边境地区是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前沿阵地。在边境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关涉到边境地区的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同时也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作为现代国家彼此区分又相互联系的物理界线,边境地区往往表现出跨国性和杂糅性兼有的社会文化景观。边境地区特殊的地理区位及其独特的多元社会文化景观是天然的旅游吸引物。边境旅游是推动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同时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实践路径。边境旅游能够带动边境地区各民族实现共同富裕,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培育国民领土意识和国家观念,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推动边境地区摆脱边缘化地位。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要进一步丰富边境旅游的价值内涵和时代使命,使其成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境旅游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国家认同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兴边富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视野 被引量:20
15
作者 张晓萌 钟亮才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8-145,共8页
从文化视野探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样态和文化基因,进而阐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世界贡献,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过程中,各民族以文化存在为单位,通过不断的社会实践和交往形成了具有高度向心力和凝聚力... 从文化视野探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样态和文化基因,进而阐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世界贡献,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过程中,各民族以文化存在为单位,通过不断的社会实践和交往形成了具有高度向心力和凝聚力的不断强化的文缘纽带。各民族独具个性的文化中所孕育的共性元素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从文化认同、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层面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涵养丰富资源。与此同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顺应世界历史发展的现实过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构建蕴含着谋求和平与发展的文化理念,蕴蓄着超越意识形态之争、关切全人类共同命运、共建美好大同世界的中国智慧,彰显了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化底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化认同 文化构建 人类文明新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tegration Rather Than Assimilation- Analysis of the Chinese Immigrants in Australia
16
作者 Hu Haosu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300-306,共7页
The first Chinese gold diggers arrived in Australia in 1850s as the first generation immigrants.As time goes by,so many immigrants from China settled down in Australia as permanent residents or citizens.I will analyse... The first Chinese gold diggers arrived in Australia in 1850s as the first generation immigrants.As time goes by,so many immigrants from China settled down in Australia as permanent residents or citizens.I will analyse Chinese immigrants of Australia in language,values,social life and the social altitude towards them through their identity shift.I will also put forward the point of view that integrating different cultures rather than only be assimilated by the other culture is a sensible choice for Chinese immigrants to reshape their identity.Chinese immigrants in Australia will reinvent their distinctive identity to organize their internal sense of cohesion and membership successfully and find their social belongingness and sense of security in Austral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民 中国 同化 澳大利亚 整合 澳洲 社会生活 第一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党建引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现路径 被引量:18
17
作者 高永久 杨龙文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2,共12页
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个概念之间“社会存在-社会意识-转化过程”的关系分析,各民族认同凝聚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环节。党建引领则在具备权力、组织、制度、意识形态、法律、... 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个概念之间“社会存在-社会意识-转化过程”的关系分析,各民族认同凝聚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环节。党建引领则在具备权力、组织、制度、意识形态、法律、规范等凝聚工具的基础上,成为各民族认同凝聚的有效方式。基于所具备的各民族认同凝聚功能,党建引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实现路径如下:首先,以党建引领巩固民族政治共识性基础、塑造民族现代性政治认同,在强化中华民族共同政治凝聚中,铸牢各民族的政治归属意识;其次,以党建引领扩充民族关系网络纽带、实现民族社会信任增蓄,在培育中华民族共享社会资本中,铸牢各民族的社会互助意识;再次,以党建引领拓展民族公共文化空间、打造民族政治文化符号、供给民族核心价值观念,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铸牢各民族的精神共通意识;最后,以党建引领代表各民族共同性利益、调节具体性利益,在协调中华民族共生利益关系中,铸牢各民族的利益联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建引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各民族认同凝聚 中华民族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民族干部政策历史演进、范式转换和基本经验——基于181份政策文本的分析
18
作者 徐增阳 罗添仁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1-40,共10页
民族干部是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依靠力量。民族干部政策作为培养和造就民族干部的行为准则和行动指南,是建设高素质民族干部队伍的根本保障。基于政策范式理论视角,对1949—2021年间涉及民族干部政策的181份政策文本进行分析,发现我国民... 民族干部是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依靠力量。民族干部政策作为培养和造就民族干部的行为准则和行动指南,是建设高素质民族干部队伍的根本保障。基于政策范式理论视角,对1949—2021年间涉及民族干部政策的181份政策文本进行分析,发现我国民族干部政策的历史演进经历了政治吸纳、政治稳定、政治认同三种政策范式的转换,体现出吸收式培养与适量配备、选拔式培养与规范配备、锻炼式培养与科学配备三个不同阶段的政策特点,蕴含着独具特色而又极具成效的基本经验: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采取形式灵活的政策实践方式。目前,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未来还需要继续完善民族干部政策,推动族际政治整合,建构持续、稳定的国家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干部政策 历史经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国家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织支持感对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影响——职业认同的中介作用 被引量:10
19
作者 董元吉 周月华 +1 位作者 刘成 高延飞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8-42,共5页
通过对山西省14所高校266名辅导员进行调查,探讨辅导员的组织支持感对其职业能力的影响以及职业认同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高校辅导员组织支持感与职业能力、职业认同呈显著正相关,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与职业能力呈显著正相关,职业认同... 通过对山西省14所高校266名辅导员进行调查,探讨辅导员的组织支持感对其职业能力的影响以及职业认同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高校辅导员组织支持感与职业能力、职业认同呈显著正相关,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与职业能力呈显著正相关,职业认同在高校辅导员组织支持感和职业能力之间起中介作用。增强高校辅导员的组织支持感,发挥职业认同在组织支持感和职业能力间的中介作用,有助于提高辅导员的职业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辅导员 组织支持感 职业认同 职业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声景对地方感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左媛媛 晋美俊 史晓峰 《声学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8-106,共9页
居民的地方情感是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声景在构建居民与居住地的情感关系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文章选取太原市矿机宿舍历史文化街区和南华门历史文化街区作为研究对象,以居民的地方情感与声景感知为中心,将地方感划分为... 居民的地方情感是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声景在构建居民与居住地的情感关系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文章选取太原市矿机宿舍历史文化街区和南华门历史文化街区作为研究对象,以居民的地方情感与声景感知为中心,将地方感划分为地方依恋和地方认同两个维度进行研究。通过实地测量、问卷调查及统计分析探究声景对居民地方感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声景要素方面,传统商业声的偏好度和娱乐活动声的感知频率与地方感及地方依恋呈显著正向关系,而休闲活动声的偏好度与地方认同呈显著正向关系。历史文化街区评价方面,居民对街区历史的了解程度及文化保留程度评价与地方感、地方依恋及地方认同均呈显著正向关系。研究结果为历史文化街区的声景设计提供理论参考,可以为以声景赋能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景 地方感 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 地方依恋 地方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