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3篇文章
< 1 2 3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erformance comparison for oil-water heat transfer of circumferential overlap trisection helical baffle heat exchanger 被引量:2
1
作者 王伟晗 程道来 +1 位作者 刘涛 刘颖昊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10期2720-2727,共8页
The performance tests were conducted on oil–water heat transfer in circumferential overlap trisection helical baffle heat exchangers with incline angles of 12°, 16°, 20°, 24° and 28°, and com... The performance tests were conducted on oil–water heat transfer in circumferential overlap trisection helical baffle heat exchangers with incline angles of 12°, 16°, 20°, 24° and 28°, and compared with a segmental baffle heat exchanger.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hell side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h_o and pressure drop Δp_o both increase while the comprehensive index h_o/Δp_o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mass flow rate of all schemes. And the shell side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pressure drop and the comprehensive index ho/Δpo de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baffle incline angle at a certain mass flow rate. The average values of shell side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and the comprehensive index h_o/Δp_o of the 12° helical baffled scheme are above 50%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segmental one correspondingly, while the pressure drop value is very close and the ratios of the average values are about 1.664 and 1.596, respectively. The shell-side Nusselt number Nu_o and the comprehensive index Nu_o·Eu_(zo)^(-1) in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Reynolds number of the shell side axial in all schemes, and the results also demonstrate that the small incline angled helical scheme has better comprehensive perform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formance experiments helical baffled heat exchangers circumferential overlap of baffles incline angle of baffle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racture mechanism of a cylindrical shell cut by circumferential detonation collision 被引量:5
2
作者 He-yang Xu Wei-bing Li +4 位作者 Wen-bin Li Qing Zhang Ya-jun Wang Xiao-wen Hong Ying Yang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5期1650-1659,共10页
The failure mechanism of a cylindrical shell cut into fragments by circumferential detonation collision was experimentally and numerically investigated.A self-designed detonation wave regulator was used to control the... The failure mechanism of a cylindrical shell cut into fragments by circumferential detonation collision was experimentally and numerically investigated.A self-designed detonation wave regulator was used to control the detonation and cut the shell.It was found that the self-designed regulator controlled the fragment shape.The macrostructure and micro-characteristics of fragments revealed that shear fracture was a prior mechanism,the shell fractured not only at the position of detonation collision,but the crack also penetrated the shell at the first contact position of the Chapmen-Jouguet(C-J)wave.The effects of groove number and outer layer thickness on the fracture behavior were tested by simulations.When the thickness of the outer layer was 5e18 mm,it has little effect on fragmentation of the shell,and shells all fractured at similar positions.The increase of the groove number reduced the fracture possibility of the first contact position of the C-J wave.When the groove number reached 7 with a 10 mm outer layer(1/4 model),the fracture only occurred at the position of detonation collision and the fragment width rebound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tonation wave circumferential detonation collision Fracture mechanism Fragmentation contro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胎内周向应变的非道路轮胎垂向载荷反演优化算法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王亚东 宋寅东 +3 位作者 王彦民 张剑 何志祝 李臻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63-473,共11页
非道路轮胎具有结构尺寸大、工况恶劣多变、载荷波动明显等典型特征,其垂向载荷显著影响车辆的纵向、垂向、侧向动力学特性。针对非道路轮胎垂向载荷获取困难、传统物理模型推演精度不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应变信息与机器学习技术的... 非道路轮胎具有结构尺寸大、工况恶劣多变、载荷波动明显等典型特征,其垂向载荷显著影响车辆的纵向、垂向、侧向动力学特性。针对非道路轮胎垂向载荷获取困难、传统物理模型推演精度不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应变信息与机器学习技术的垂向载荷反演算法。以R-1型人字花纹非道路轮胎为研究对象,设计了由大量程柔性应变传感器、低功耗数据采集及无线传输模块组成的轮胎应变信息采集系统。以胎压、速度、载荷等参数为变量,在转鼓试验台上开展了多种典型工况测试,分析了轮胎接地点的应变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面向轮胎垂向载荷估计的深度神经网络模型,并基于AdamW优化器与网格搜索法开展了算法参数优化。试验结果表明,基于AdamW优化器的深度神经网络模型对非道路轮胎垂向载荷预测表现出较高的精度,各工况下最大平均相对误差由4.10%降至0.30%。此外,针对模型泛化能力的测试结果显示,深度神经网络模型平均归一化均方根误差较SVR模型降低55.91%,泛化性能优越。研究表明,所提出基于AdamW优化器的深度神经网络模型可对以应变信息为输入的非道路轮胎垂向载荷进行准确反演,为非道路车辆的动力学控制系统提供可靠的轮胎力学关键参数获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道路轮胎 周向应变 载荷估计 智能轮胎 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模具齿形下管壳件缩径成形有限元分析
4
作者 李红军 詹劲 +3 位作者 张弛 张成俊 杜玮 陈伟 《精密成形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7-215,共9页
目的提高管壳体缩径成形工艺的成形质量,探究不同模具齿形对管壳件缩径成形过程的影响。方法基于ABAQUS有限元模拟软件,利用隐式动力学算法,建立管壳件环矢缩径工艺有限元模型,在模具齿形为梯形、矩形、三角形、弧形条件下,研究不同模... 目的提高管壳体缩径成形工艺的成形质量,探究不同模具齿形对管壳件缩径成形过程的影响。方法基于ABAQUS有限元模拟软件,利用隐式动力学算法,建立管壳件环矢缩径工艺有限元模型,在模具齿形为梯形、矩形、三角形、弧形条件下,研究不同模具下管壳件缩径成形工艺的等效应力、应变及表面特征。结果沿轴向路径,不同模具下的管壳件应力均呈现由变形区到管件两端逐渐递减的趋势,但在矩形和三角形模具下,管壳件应力在模具边角处出现先增大再减小的趋势。沿径向路径,三角形模具下的管壳件应变呈“M”形分布趋势,其余模具下管件应变则近似呈“W”形分布趋势。结论在管壳件缩径成形工艺中,选择合适的模具齿形能有效提高管壳件变形后的结构稳定性并使管壳件的整体塑性变形趋于稳定,梯形模具下管件变形后的结构稳定性最强,三角形模具下的最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壳件 环向缩径 表面特征 起皱均匀 ABAQUS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80管线钢半自动焊环焊缝强度匹配特征分析
5
作者 车荣杰 吕加华 +3 位作者 刘宏业 万一鸣 宋卫臣 姚登樽 《压力容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25,共7页
为探究X80管线钢半自动焊环焊缝强度匹配特性,采用压痕试验、微剪切试验及数字图像相关法(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DIC)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焊缝根焊层与热影响区呈现显著强度软化现象,其强度值低于母材,构成环焊缝系统的强度薄... 为探究X80管线钢半自动焊环焊缝强度匹配特性,采用压痕试验、微剪切试验及数字图像相关法(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DIC)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焊缝根焊层与热影响区呈现显著强度软化现象,其强度值低于母材,构成环焊缝系统的强度薄弱区域。基于DIC试验结果,在低强匹配工况下,初始塑性变形集中于根焊与盖面焊趾的应力集中区,随后沿最大剪应力方向(45°)形成贯通壁厚的应变带扩展路径,与PRCI(Pipeline research council international)提出的环焊缝软化模型预测结果高度吻合,验证了该模型在工程失效分析中的适用性。研究建议环焊缝设计应遵循等强或高强匹配原则,并在现有焊接工艺评定体系中增补压痕硬度测试、微剪切强度评估及DIC等先进表征方法,以提升高钢级管道环焊缝的强度控制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80管线钢 环焊缝 半自动焊 强度匹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磁共振左心室心腔面积变化分数与心肌周向应变的相关性
6
作者 李梦露 张恒 +5 位作者 王春节 蒋福壮 杨开洲 邢园园 裴方民 程流泉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39-744,共6页
目的比较心脏磁共振测量的短轴位左心室心腔面积变化分数与心肌周向应变的相似性。资料与方法回顾性选择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PACS数据库中心脏磁共振图像质量良好的40例不同表现型心肌病,在3.0T MRI上完成电影成像检查,使用Medviso... 目的比较心脏磁共振测量的短轴位左心室心腔面积变化分数与心肌周向应变的相似性。资料与方法回顾性选择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PACS数据库中心脏磁共振图像质量良好的40例不同表现型心肌病,在3.0T MRI上完成电影成像检查,使用Medviso Segment软件在左心室短轴位测量各层面心内膜和心外膜面积,计算各层面面积变化分数和整体面积变化分数;使用Circle CVI42软件测量各层面周向应变和整体周向应变。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整体周向应变与整体面积变化分数、层面周向应变与层面面积变化分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整体周向应变与整体面积变化分数、层面周向应变与层面面积变化分数均呈正相关(r均>0.95),且呈良好的线性回归特征(回归系数在2.40~3.16之间,P<0.05),其大小与心腔半径有关。数值标准化处理后周向应变和面积变化分数曲线具有相同的标准差。结论短轴位左心室心腔面积变化分数与心肌周向应变在层面和整体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曲线形态相似,提示周向应变和面积变化分数具有类似的统计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疾病 磁共振成像 心肌周向应变 左心室心腔面积变化分数 线性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轴流涡轮可控涡设计中动叶进、出口速度环量控制方式研究
7
作者 管继伟 郭魁俊 《汽轮机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1-169,共9页
根据完全径向平衡方程,决定轴流涡轮叶片排间隙中径向压力梯度的是以下3项:流体微团的圆周分速引起的加速度、子午分速引起的加速度的径向分量以及沿子午流线方向的加速度的径向分量。结合完全径向平衡方程的求解考察了9种典型的动叶进... 根据完全径向平衡方程,决定轴流涡轮叶片排间隙中径向压力梯度的是以下3项:流体微团的圆周分速引起的加速度、子午分速引起的加速度的径向分量以及沿子午流线方向的加速度的径向分量。结合完全径向平衡方程的求解考察了9种典型的动叶进、出口速度环量控制方式对轴流涡轮反动度和级后参数沿径向分布的影响,对于不同的速度环量控制方式所对应的上述3项、级后的子午速度和静压进行了定量对比和分析。结果表明:沿径向增大的动叶进、出口速度环量有利于子午流线在静、动叶间隙中形成负曲率,从而抑制反动度的径向梯度。级后子午速度和静压的径向分布主要由轮周功的径向分布决定。当轮周功沿径向均匀分布时,级后静压的径向均匀性在所有的轮周功分布方式中居中,级后子午速度的径向均匀性最好,积分余速损失处于较低的水平。综合评价反动度、级后气动参数的径向均匀性以及积分余速损失,在可控涡设计中推荐采用动叶进、出口速度环量沿径向增大且轮周功沿径向均匀分布的速度环量控制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动度 可控涡设计 速度环量控制方式 积分余速损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箍筋间距对型钢混凝土结构轴压性能影响研究
8
作者 路军富 苗志豪 +1 位作者 王明胜 汤印 《铁道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3-88,100,共7页
研究目的:隧道穿越断层、软弱破碎带等不良地质时易导致初期支护型钢与喷射混凝土接触界面出现相对滑移现象,使得初期支护结构承载能力降低、极易失稳。为提升型钢与喷射混凝土支护协同承载能力与变形延性,提出一种沿型钢翼缘表面环向... 研究目的:隧道穿越断层、软弱破碎带等不良地质时易导致初期支护型钢与喷射混凝土接触界面出现相对滑移现象,使得初期支护结构承载能力降低、极易失稳。为提升型钢与喷射混凝土支护协同承载能力与变形延性,提出一种沿型钢翼缘表面环向布置箍筋的结构形式,为探明箍筋间距对型钢及混凝土的约束作用,开展4种不同工况的型钢混凝土柱轴心受压试验和数值分析,揭示箍筋间距对型钢喷射混凝土柱的轴压承载能力的影响规律。研究结论:(1)无箍筋约束工况下,工字型钢与喷射混凝土接触界面极易发生分离破坏,二者无法协同承载,当设置环向箍筋约束时,型钢混凝土试件破坏模式为胀裂破坏,其环向箍筋对型钢翼缘和混凝土变形约束效果较好,从而增强了型钢混凝土试件的极限承载力和延性;(2)环向箍筋约束试件的极限承载力随箍筋间距的减小而增大,相较于无箍筋约束试件,环向箍筋间距为150 mm、100 mm、50 mm试件的极限承载力的增长百分比分别为18.78%、24.59%和31.16%;(3)减小环向箍筋间距对型钢混凝土柱的极限承载能力有较大提升,当布置箍筋间距75 mm时约束效果最优;(4)本研究成果可为隧道支护结构抗变形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向箍筋间距 型钢混凝土结构 轴压性能 承载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曲率半径弯管的缺陷检测研究及周向损伤定位
9
作者 唐东林 梁君吉 +2 位作者 游东潘 覃超 饶胜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5-132,共8页
为了完善对多种管道结构的缺陷检测方法,针对不同曲率半径下的弯管缺陷检测展开研究。从超声导波在空管中的传播理论出发,绘制了0~100 kHz范围内的频散曲线,分析了L(0,2)模态导波在弯头处的模态转换情况,得出损伤回波中包含F(1,1)模态和... 为了完善对多种管道结构的缺陷检测方法,针对不同曲率半径下的弯管缺陷检测展开研究。从超声导波在空管中的传播理论出发,绘制了0~100 kHz范围内的频散曲线,分析了L(0,2)模态导波在弯头处的模态转换情况,得出损伤回波中包含F(1,1)模态和L(0,2)模态,并根据两者在传播速度上的区别对L(0,2)模态回波进行了提取。建立了仿真模型,研究不同曲率半径的弯管上不同位置的缺陷检测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弯管拱腹和两侧处损伤反射回波较弱,缺陷检测难度最大;拱背处会发生能量聚集,缺陷检测较为易行。曲率半径较小的弯管拱腹和拱背处的缺陷对导波都有较高的反射系数,检测效果好;曲率半径较大的弯管则只针对拱背处缺陷有较好的检测效果。基于以上结论,在不同曲率半径的弯管中设置了多种宽度的损伤,提出了一种基于导波在弯管内传播特性的区间最大值法,实现了弯管处的损伤周向定位。所得结果可为弯管的缺陷检测及周向损伤定位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弯管缺陷检测 周向损伤定位 超声导波 曲率半径 模态转换 供背 区间最大值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扭曲舵潜艇的水动力性能及艉流场特性研究
10
作者 叶金铭 张迪 +1 位作者 郑子涵 杨万里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26,共9页
为了研究新型扭曲舵对潜艇水动力性能及艉流场特性的影响,本文采用SST k-ω湍流模型结合全域结构网格分别对带扭曲舵和常规舵的SUBOFF潜艇模型进行模拟计算,对比并分析常规舵潜艇和扭曲舵潜艇在自航状态下的推进性能、螺旋桨叶片压力分... 为了研究新型扭曲舵对潜艇水动力性能及艉流场特性的影响,本文采用SST k-ω湍流模型结合全域结构网格分别对带扭曲舵和常规舵的SUBOFF潜艇模型进行模拟计算,对比并分析常规舵潜艇和扭曲舵潜艇在自航状态下的推进性能、螺旋桨叶片压力分布和艉流场速度分布。结果表明:相对于常规舵潜艇,扭曲舵潜艇达到自航状态时螺旋桨所需的转速降低,桨叶吸力面压力最小值提高,艉流场中的周向速度显著降低,螺旋桨的推进效率提高了约7.67%,且扭曲舵并不会对潜艇阻力产生太大影响,为提高潜艇推进性能提供了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艇扭曲舵 SUBOFF 自航 水动力性能 推进效率 艉流场特性 螺旋桨表面压力 周向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口含气率对离心泵失速工况流动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冯慧敏 时鸾 +2 位作者 刘晓东 刘竹青 杨魏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6-75,共10页
失速工况下,气液两相流离心泵的内部流动极为复杂。为探究不同进口含气率对离心泵失速工况流动特性的影响,该研究基于欧拉-欧拉非均相流模型和SST k-ω湍流模型,分析了进口含气率对离心泵性能的影响规律。纯水条件下,基于性能曲线和内... 失速工况下,气液两相流离心泵的内部流动极为复杂。为探究不同进口含气率对离心泵失速工况流动特性的影响,该研究基于欧拉-欧拉非均相流模型和SST k-ω湍流模型,分析了进口含气率对离心泵性能的影响规律。纯水条件下,基于性能曲线和内部流动特性分析可知,0.70倍设计流量(0.70Q_(d))和0.65Q_(d)是失速发展阶段的典型工况,流场的周向均匀性存在不同程度的破坏。2个典型失速工况下,随着进口含气率的增加,泵的性能下降但下降幅度相比设计工况和深度失速工况小,气相主要附着在叶片压力侧前缘附近且附着面积逐渐增大,失速流道压力侧前缘的相对速度角增大,流动方向整体向吸力侧偏移,使得吸力侧前缘冲角减小,抑制了吸力侧前缘分离涡和中间位置漩涡的融合,进而抑制了失速的发生。引入流量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nce,CV)定量分析流场的周向均匀性,随着流场改善,CV值逐渐减小,当模型泵处于失速初生点时,CV值位于1.38%~3.69%。少量气体加入使得失速发展阶段离心泵性能下降幅度减小且抑制失速发生。研究结果可为拓宽离心泵的高效区和提高安全稳定运行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心泵 数值模拟 失速 含气率 周向均匀性 变异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厚覆盖层上高土石坝基础廊道环向结构缝设置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朱祖国 王占军 +1 位作者 潘家军 徐晗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7-101,共5页
深厚覆盖层上高土石坝基础廊道环向结构缝作为坝基防渗的薄弱部位,其受力和变形均较复杂,是坝基廊道设计的关键技术难点。通过建立深厚覆盖层上高土石坝三维有限元数值模型,对比研究了基础廊道环向结构缝不同分缝位置对大坝防渗体系应... 深厚覆盖层上高土石坝基础廊道环向结构缝作为坝基防渗的薄弱部位,其受力和变形均较复杂,是坝基廊道设计的关键技术难点。通过建立深厚覆盖层上高土石坝三维有限元数值模型,对比研究了基础廊道环向结构缝不同分缝位置对大坝防渗体系应力变形的影响,揭示了环向结构缝部位的应力变形性态,并据此提出了环向结构缝设置建议。研究表明:环向结构缝的不同分缝位置对坝体及其沥青混凝土心墙整体的应力变形基本无影响,对坝基防渗墙的变形极值没有影响,受端部支承效应影响,防渗墙两岸局部出现拉应力;随着嵌入岸坡岩体深度增加,坝基廊道嵌入端顺流向拉应力增加明显,坝轴向和竖直向拉应力仅略微变化,坝基廊道压应力逐渐减小;建议坝基廊道嵌入两岸山体一定深度(一般不少于2m),环向结构缝设置不少于2道“W”型结构铜止水,廊道与基岩之间宜设置弹性垫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土石坝 坝基廊道 环向结构缝 有限元分析 应力变形 设置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含量对复合圆管周向导波频散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保钦 门森 《应用声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80-788,共9页
基于线性三维弹性理论,推导了横观各向同性圆管中的波动方程,采用Legendre正交多项式方法进行了计算。为了验证Legendre正交多项式方法的有效性,首先计算了各向同性圆管中的相速度频散曲线,并与商业软件Disperse产生的结果进行了比对,... 基于线性三维弹性理论,推导了横观各向同性圆管中的波动方程,采用Legendre正交多项式方法进行了计算。为了验证Legendre正交多项式方法的有效性,首先计算了各向同性圆管中的相速度频散曲线,并与商业软件Disperse产生的结果进行了比对,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根据细观力学理论,分析了横观各向同性圆管的弹性常数随纤维体积含量增加的变化特征,绘制并详细比较了不同纤维体积含量横观各向同性圆管的频散曲线随着纤维体积含量从0%增加到100%,前三个主要模态频散曲线A0、SH0和S0在频率0.5 MHz处的变化特征。S0和A0的相速度在整个区域内单调增加,但当纤维体积含量等于21%时,SH0的相速度首先逐渐降低到1233.37 m/s,然后不断增加;群速度表现出相同的规律。研究结果有助于对纤维树脂构成的复合材料圆管结构进行纤维含量评估和无损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观各向同性圆管 周向导波 纤维体积含量 正交多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面开槽石墨圆周密封分层计算模型及开槽位置影响研究
14
作者 潘嘉阳 江锦波 +2 位作者 彭旭东 孟祥铠 马艺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886-2899,共14页
随着石墨圆周密封向着低磨损、长寿命目标的发展,不同开槽结构动压型石墨圆周密封性能的高效、准确求解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针对转子面开槽、静子面开槽和双面开槽三种开槽模式圆周密封结构,推导了适用于不同开槽模式圆周密封膜压分布求... 随着石墨圆周密封向着低磨损、长寿命目标的发展,不同开槽结构动压型石墨圆周密封性能的高效、准确求解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针对转子面开槽、静子面开槽和双面开槽三种开槽模式圆周密封结构,推导了适用于不同开槽模式圆周密封膜压分布求解的广义瞬态雷诺方程,基于动网格技术和有限体积法自主编程求解获得膜压分布和性能参数,并与商用软件模拟结果的求解精度和计算效率进行对比,在相同槽深条件下对比分析了三种开槽模式圆周密封的膜压分布和浮升力、泄漏率的时变特性,探讨了转速、入口压力和密封间隙等运行参数对三种开槽模式密封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相较于商用软件求解,相同面网格数下的圆周密封膜压分布自主编程计算结果吻合良好,但计算时间为5%~30%,计算效率显著提高;相较于单面开槽密封,双面开槽密封的时均浮升力和时均泄漏率均显著下降;因转子面与静子面螺旋槽相对位置变化,双面开槽密封的介质泄漏会出现反向回流和正向高泄漏周期波动的情况,弱化了密封封严特性和成膜特性。本文所提出基于广义瞬态雷诺方程的分层计算模型为不同开槽表面圆周密封的性能分析提供了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周密封 动压型 浮升力 瞬态雷诺方程 双面开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变量条件下新型自适应混凝土衬砌结构布置间距模拟研究
15
作者 黄坤 张琰 +5 位作者 董家兴 汪小刚 刘立鹏 张强 张元涛 杨吉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1-105,共5页
在高内外水复杂交替变化运行环境下,水工隧洞衬砌结构常发生开裂破坏,危害电站的稳定运行。目前,常用的钢板衬砌和钢筋混凝土衬砌均已不能很好地满足工程需求,因此提出了一种可主动平衡衬砌内外水压力自适应混凝土衬砌技术,能够在充水... 在高内外水复杂交替变化运行环境下,水工隧洞衬砌结构常发生开裂破坏,危害电站的稳定运行。目前,常用的钢板衬砌和钢筋混凝土衬砌均已不能很好地满足工程需求,因此提出了一种可主动平衡衬砌内外水压力自适应混凝土衬砌技术,能够在充水期、放空检修期、运行期主动平衡内外水压力、避免衬砌开裂漏水;通过ABAQUS模拟了最不利工况下5~10 m洞径受1~6 MPa内水压力作用,调压腔环向和轴向布置在不同间距下衬砌的受力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水工隧洞洞径、内水压力、环向和轴向布置间距的增大,衬砌的环向拉应力也逐渐增大;对比C30混凝土的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建议自适应衬砌结构调压腔环向布置采用无间隔排布方式,轴向布置间距根据建议值实施。该方案能保证衬砌结构安全稳定,对工程现场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工隧洞 自适应衬砌 内外水压主动平衡 环向和轴向布置间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接头非线性转动效应的盾构隧道纵向变形简化解
16
作者 张志伟 郑刚 +4 位作者 程雪松 梁荣柱 杨海滨 赵静 仲志武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583-1594,共12页
纵向轴力和接头螺栓屈服会引起外荷载作用下盾构隧道环间接头转动刚度的显著非线性变化,现有盾构隧道纵向变形计算方法多是将隧道简化为具有恒定抗弯刚度的等效连续长梁,难以反映环间接头的非线性转动效应。首先,考虑盾构隧道横向性能... 纵向轴力和接头螺栓屈服会引起外荷载作用下盾构隧道环间接头转动刚度的显著非线性变化,现有盾构隧道纵向变形计算方法多是将隧道简化为具有恒定抗弯刚度的等效连续长梁,难以反映环间接头的非线性转动效应。首先,考虑盾构隧道横向性能和环间螺栓弹塑性行为,基于严格的隧道横断面椭圆参数方程推导其环缝分别处于弱拉弯、纯弯和压弯状态下的环间接头转动刚度计算公式;其次将盾构隧道沿纵向简化为一系列由非线性转动弹簧和线性剪切弹簧连接而成的Timoshenko短梁,同时采用沿隧道外壁均匀分布的法向和切向Winkler地基弹簧模拟土-隧道相互作用;然后借助状态空间法推导外荷载作用下盾构隧道纵向不连续位移解答,并提出轴向压力作用下隧道纵向变形迭代求解流程;最后通过对比已有理论方法和某基坑开挖引发下方盾构隧道纵向变形工程的实测结果验证所提方法的合理性,并基于某地表堆载诱发盾构隧道纵向变形的工程案例研究纵向轴力和横向刚度对隧道纵向变形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盾构隧道环间螺栓屈服会显著增大接头张开量和环缝的受拉面积;轴向压力的施加能够显著降低隧道因基坑卸荷引发的纵向位移、接头张开和环间错台变形。参数分析表明:随着纵向轴力由拉力增加为压力,既有隧道最大纵向位移和最大截面转角均逐渐减小,且减小速率先增大后减小,而最大接头张开量近似线性减小;既有隧道横向刚度的降低会导致其纵向位移和接头张开量的显著增加以及环间错台量的略微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隧道 环间接头 非线性转动效应 纵向梁-弹簧模型 状态空间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环向切缝药包的隧道掏槽爆破技术
17
作者 耿晓轲 杨鹏辉 +4 位作者 余文洋 张庆彬 陆海军 周昱臻 肖槐平 《工程爆破》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3-101,共9页
为研究常规柱状药包爆破以及环向切缝药包爆破的能量分布,利用数值模拟手段分析对比了2种爆破方式在装药近区承爆体的粉碎区特征和裂纹扩展长度,结果显示常规柱状药包爆破产生的粉碎区形状近似为圆形,而环向切缝药包爆破产生的粉碎区形... 为研究常规柱状药包爆破以及环向切缝药包爆破的能量分布,利用数值模拟手段分析对比了2种爆破方式在装药近区承爆体的粉碎区特征和裂纹扩展长度,结果显示常规柱状药包爆破产生的粉碎区形状近似为圆形,而环向切缝药包爆破产生的粉碎区形状类似“齿轮”状,且前者粉碎区的面积为后者粉碎区面积的1.7倍,但切缝药包产生的主裂纹扩展长度要明显大于常规柱状药包产生的主裂纹。由于环向切缝药包的聚能效应受切缝管材质影响较大,优选了PVC、PPR和不锈钢管3种材质的切缝管进行了切缝药包模型试验,根据爆破块度和裂纹扩展对比得出不锈钢管材质的切缝管爆破效果最好,但考虑到成本和现场应用的便利性,推荐采用PVC材质的管材作为切缝管。为验证环向切缝药包的实际应用效果,结合河南沿大别山高速公路鸡商段大别山隧道开展现场应用研究,试验证明在同样装药量的情况下环向切缝药包的掘进进尺比常规柱状药包爆破提高了23 cm,炮孔利用率提升了5.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 环向切缝药包 掏槽爆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向畸变进气下轴流压气机的失稳预报方法研究
18
作者 范忠岗 刘洋 +2 位作者 巴顿 张敏 杜娟 《推进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4-112,共9页
为了提高预报方法的可靠性,在低速轴流压气机上针对周向畸变下的失稳机理和预报方法进行了实验研究,其中畸变进气条件通过畸变板产生,并通过在转子叶顶布置的动态压力传感器测量非定常压力信号,运用自相关分析对其进行处理,提出了以自... 为了提高预报方法的可靠性,在低速轴流压气机上针对周向畸变下的失稳机理和预报方法进行了实验研究,其中畸变进气条件通过畸变板产生,并通过在转子叶顶布置的动态压力传感器测量非定常压力信号,运用自相关分析对其进行处理,提出了以自相关系数变化幅度修正阈值的预报方法。分析结果表明,在周向畸变进气条件下,畸变区中心来流攻角增加,叶顶泄漏流非定常波动诱发的扰动加剧,且流场整体扰动随畸变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在连续节流过程中,畸变区自相关系数变化幅度大于非畸变区,传统固定阈值的预报方法无法兼顾这两种状态,通过实施可变阈值,在不同畸变强度和不同周向位置均实现提前预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流压气机 失稳预报 自相关分析 周向畸变 可变阈值 叶顶泄漏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轴向及环向变形加载控制方式对花岗岩力学及声发射特性影响的试验研究
19
作者 徐荣超 王怡博 +4 位作者 张圣哲 孟凡震 李震 高梁 阎震 《工程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3-134,共12页
加载控制方式是影响岩石力学性质重要因素之一。采用轴向变形控制和环向变形控制两种加载方式,对花岗岩试样开展变形速率为0.005 mm·s^(-1)条件下的单轴压缩试验,分析两种加载控制方式对花岗岩强度、应力及应变门槛值、能量演化及... 加载控制方式是影响岩石力学性质重要因素之一。采用轴向变形控制和环向变形控制两种加载方式,对花岗岩试样开展变形速率为0.005 mm·s^(-1)条件下的单轴压缩试验,分析两种加载控制方式对花岗岩强度、应力及应变门槛值、能量演化及声发射特性等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与环向变形控制方式相比,轴向变形控制加载条件下:试样的峰值强度、损伤应力、起裂应力分别高12.8%、15.1%、13.1%;峰值轴向应变、损伤轴向应变及起裂轴向应变分别大12.5%、14.3%、15.2%,而峰值环向应变、起裂环向应变分别小24.2%、16.7%;峰值总能量大23.9%,储能能力R e大2.6%;声发射累计计数及累计能量分别高48.8%、106.1%,声发射b值大14.1%;通过声发射AF-RA值分析发现,两种加载控制方式对裂纹类型的影响不显著。研究结果对于深入揭示脆性岩石破裂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轴向变形控制 环向变形控制 应力门槛值 能量演化 声发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片局部增厚设计对离心泵流场形态和压力脉动的影响
20
作者 钱波 尚欢欢 +1 位作者 李倩倩 王世宇 《流体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2-29,共8页
针对某离心泵的压力脉动幅值过高的问题,采用定常数值模拟方法分析泵内流场形态,并提出了在叶片中段局部增厚的设计,该设计旨在调整泵内流场,提高叶轮出口能量周向分布均匀性以降低压力脉动。对改进前、后的离心泵进行了定常和非定常数... 针对某离心泵的压力脉动幅值过高的问题,采用定常数值模拟方法分析泵内流场形态,并提出了在叶片中段局部增厚的设计,该设计旨在调整泵内流场,提高叶轮出口能量周向分布均匀性以降低压力脉动。对改进前、后的离心泵进行了定常和非定常数值模拟分析,并对改进前的离心泵进行了水力性能试验,其在120 m^(3)/h设计流量点的扬程为23.4 m;试验测得的泵特性曲线和定常数值模拟得到的泵特性曲线特征相符。对比改进前、后的离心泵数值模拟结果发现,采用叶片中段局部增厚设计的改进型叶轮水力性能和原型叶轮接近,两款叶轮的模拟扬程仅相差0.3 m,最高效率相差1%以内,改进型叶轮的最佳效率点相对原型叶轮从130 m^(3)/h左移到120 m^(3)/h。改进型叶轮出口拥有比原型叶轮更均匀的能量周向分布,泵内监测点的叶频压力脉动幅值相对原型叶轮降低了16.4%~49.4%,泵内压力脉动强度水平也整体下降。对比结果表明,叶片局部增厚设计可有助于降低泵内压力脉动,进而抑制泵振动。本研究所涉及的叶片局部增厚设计可为其他需要降低压力脉动的离心泵改进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心泵 压力脉动 能量周向分布 叶片局部增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