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1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ual circularly polarized monostatic STAR antenna with enhanced isolation
1
作者 XIE Mingcong WEI Xizhang +1 位作者 TANG Yanqun HU Dujuan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2025年第1期73-81,共9页
Separated transmit and receive antennas are employed to improve transmit-receive isolation in conventional short-range radars, which greatly increases the antenna size and misaligns of the transmit/receive radiation p... Separated transmit and receive antennas are employed to improve transmit-receive isolation in conventional short-range radars, which greatly increases the antenna size and misaligns of the transmit/receive radiation patterns. In this paper,a dual circularly polarized(CP) monostatic simultaneous transmit and receive(MSTAR) antenna with enhanced isolation is proposed to alleviate the problem. The proposed antenna consists of one sequentially rotating array(SRA), two beamforming networks(BFN), and a combined decoupling structure. The SRA is shared by the transmit and receive to reduce the size of the antenna and to obtain a consistent transmit and receive pattern.The BFN achieve right-hand CP for transmit and left-hand CP for receive. By exploring the combined decoupling structure of uniplanar compact electromagnetic band gap(UC-EBG) and ringshaped defected ground structure(RS-DGS), good transmitreceive isolation is achieved. The proposed antenna prototype is fabricated and experimentally characterized. The simulated and measured results show good agreement. The demonstrate transmit/receive isolation is height than 33 dB, voltage standing wave ratio is lower than 2, axial ratio is lower than 3 dB, and consistent radiation for both transmit and receive is within4.25-4.35 GHz.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ual circularly polarization(cp) monostatic simultaneous transmit and receive(MSTAR) sequential rotation array(SRA) uniplanar compact electromagnetic band gap(UC-EBG) ring-shaped defected ground structure(RS-DG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llimeter-wave broadband dual-circularly polarized antenna based on gap waveguide technology
2
作者 QUAN Shuanglong CAO Jianyin +1 位作者 HE Chao WANG Hao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2025年第2期362-369,共8页
A millimeter-wave (mmW) broadband dual circularly polarized (dual-CP) antenna with high port isolation i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The dual-CP performance is realized based on the symmetrical septum circular polarizer ... A millimeter-wave (mmW) broadband dual circularly polarized (dual-CP) antenna with high port isolation i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The dual-CP performance is realized based on the symmetrical septum circular polarizer based on the gap waveguide (GWG) technology. Two sets of symmetrical septum circular polarizers are used for common aperture combination,achieving the broadband dual-CP characteristics. Taking advantage of GWG structure without good electrical contact, the antenna can also be fabricated and assembled easily in the mmW band. The principle analysis of the antenna is given, and the antenna is simulated and fabricated. The measured results show that the bandwidth for S11lower than-10.7 dB and the axial ratio (AR) lower than 2.90 dB in 75-110 GHz, with realative bandwidth of 38%. Over the frequency band, the gain is higher than 9.16 dBic, and the dual-CP port isolation is greater than32 dB. The proposed antenna with dual-CP and highly isolated in a wide bandwidth range has broad application prospects in the field of mmW communi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ual circularly polarized(dual-cp)antenna gap waveguide(GWG) endfire antennas millimeter-wave(mmW)antennas broadband antenna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性配体结构对红光准二维钙钛矿圆偏振电致发光性能的影响
3
作者 曲跃 战宏梅 +2 位作者 赵晨阳 程延祥 秦川江 《应用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76-784,共9页
圆偏振电致发光二极管(CP-LEDs)在三维显示、生物传感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然而,基于手性钙钛矿的CP-LEDs研究主要集中在绿光波段,红光器件的开发仍面临挑战。本文以手性准二维钙钛矿作为发光层材料,通过引入空间位阻不同的2种手性... 圆偏振电致发光二极管(CP-LEDs)在三维显示、生物传感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然而,基于手性钙钛矿的CP-LEDs研究主要集中在绿光波段,红光器件的开发仍面临挑战。本文以手性准二维钙钛矿作为发光层材料,通过引入空间位阻不同的2种手性配体R(-+)-α-苯甲基碘化铵(R-MBAI)和R(-+)-β-甲基苯乙基碘化铵(R-MPEAI),系统研究了配体结构对钙钛矿薄膜形貌、光物理性质及器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空间位阻较小的R-MPEAI配体能够有效抑制大n相的生成,优化能量传输过程,并显著降低非辐射复合速率,从而提升光致发光性能。基于R-MPEAI的器件实现了纯红光发射(641 nm),外部量子效率(EQE)达到7.25%,圆偏振电致发光不对称因子(gEL)为2.86%,实现了基于钙钛矿的纯红光CP-LEDs。该研究为开发高性能红光CP-LEDs提供了新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光二极管 手性配体 圆偏振电致发光 纯红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打印手性液晶智能材料研究进展
4
作者 毕然 刘源 +4 位作者 张璇 杨言昭 曹致隆 封伟 王玲 《液晶与显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5-74,共20页
手性液晶材料是一种独特的光子材料,一般可以分为一维胆甾相液晶和三维蓝相液晶。得益于内部周期性排列的纳米结构,手性液晶不仅具有一般液晶所没有的光学性质,如选择性反射、旋光性和圆二色性等,还可以快速灵敏地协同响应外界环境条件... 手性液晶材料是一种独特的光子材料,一般可以分为一维胆甾相液晶和三维蓝相液晶。得益于内部周期性排列的纳米结构,手性液晶不仅具有一般液晶所没有的光学性质,如选择性反射、旋光性和圆二色性等,还可以快速灵敏地协同响应外界环境条件,这在先进显示、动态防伪、信息加密、智能织物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近年来,随着3D打印技术的蓬勃发展,研究人员开发了多种可打印的手性液晶墨水,制备了具有复杂几何结构、多功能、多刺激响应性的手性液晶材料,并深入研究了3D打印手性液晶的潜在应用价值。本文首先系统综述了基于3D打印技术的手性液晶的自组装机制,例如剪切诱导取向自组装、各向异性挥发自组装、临界胶体浓度自组装等,并重点介绍了基于3D打印技术的各种刺激响应性的手性液晶材料和具有荧光发光的手性液晶功能材料。最后总结了3D打印手性液晶材料的未来发展方向以及潜在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性液晶 3D打印 结构色 圆偏振发光 刺激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性苝酰亚胺衍生物的超分子结构与圆偏振发光性质
5
作者 连宁晓 黄国斌 +6 位作者 田凯丽 黄汉军 曲雅茹 王婕 苏玉鹏 潘宏斐 任相魁 《发光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75-1081,共7页
手性发光材料在未来光学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如何精确构筑圆偏振发光材料,如何阐明其超分子结构与圆偏振发光性质的内在关系,依然是手性发光材料领域亟需解决的两个关键科学问题。本文以苝酰亚胺(PDI)为模型分子,分别将手性取代... 手性发光材料在未来光学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如何精确构筑圆偏振发光材料,如何阐明其超分子结构与圆偏振发光性质的内在关系,依然是手性发光材料领域亟需解决的两个关键科学问题。本文以苝酰亚胺(PDI)为模型分子,分别将手性取代基和位阻取代基引入PDI分子体系,设计并合成了两种具有凝胶性能的手性PDI衍生物POSS-PDI-B6、C10C8-PDI-B6,并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X射线衍射及圆偏振发光光谱对其超分子结构和光物理性质开展了详细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POSS-PDI-B6和C10C8-PDI-B6均可形成发光凝胶,在POSS及烷基链取代基的位阻效应、B6取代基手性诱导效应的协同作用下,PDI衍生物可形成具有手性特征的螺旋超分子结构,进而赋予PDI凝胶优异的圆偏振发光性能。这些结果为手性光学材料的设计和制备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苝酰亚胺 超分子结构 凝胶 圆偏振发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特征模理论的宽带圆极化超表面天线设计
6
作者 逄慧 赵建平 徐娟 《现代雷达》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4-78,共5页
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共面波导(CPW)馈电的单层低剖面宽带圆极化超表面天线。使用特征模理论来指导天线的设计,揭示了天线的工作原理。首先,对超表面结构进行分析,成功找到2个相位差接近90°,同时具有良好的辐射方向性的目标模式。为... 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共面波导(CPW)馈电的单层低剖面宽带圆极化超表面天线。使用特征模理论来指导天线的设计,揭示了天线的工作原理。首先,对超表面结构进行分析,成功找到2个相位差接近90°,同时具有良好的辐射方向性的目标模式。为了激励目标模式,根据特征模分析的结果,设计合理的馈电方式。文中使用CPW馈线来激励2种模式,得到的天线具有单层结构,不需要添加额外的介质基板。最终得到的天线的尺寸为1.05λ0×1.05λ0×0.69λ0,具有低剖面的特性。同时为了阻抗匹配在CPW耦合孔径的末端加载枝节,天线的相对阻抗带宽为27%,频段为5.71 GHz~7.50 GHz。将CPW耦合孔径进行倾斜对工作模式进行相位补充,成功改善了圆极化的性能。天线的3 dB轴比带宽为16.6%,频段为6.12 GHz~7.23 GHz,并且在工作频带内具有稳定的增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征模理论 圆极化 宽带 共面波导 超表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型CPW馈电宽带圆极化缝隙天线 被引量:2
7
作者 王敏 杨林 +1 位作者 杨超 王世伟 《微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3期171-174,共4页
设计了一种新型的CPW馈电宽带圆极化缝隙天线,圆形槽天线与共面波导馈电在介质板的同面上。通过在两个圆形槽的中间开一个纵向插槽,调整槽之间的相对位置和各自的几何参数,可以得到一个由两个正交九十度相位差的电场激发的圆极化波。最... 设计了一种新型的CPW馈电宽带圆极化缝隙天线,圆形槽天线与共面波导馈电在介质板的同面上。通过在两个圆形槽的中间开一个纵向插槽,调整槽之间的相对位置和各自的几何参数,可以得到一个由两个正交九十度相位差的电场激发的圆极化波。最终仿真结果表明该天线在频带1.0GHz到1.8GHz满足反射系数小于-10dB、轴比小于3dB,相对带宽达到57%,工作频带覆盖了GPS等卫星导航系统。该天线具有十分紧凑的平面结构,结构简单,容易加工,便于实验调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pW馈电 圆极化 宽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共烧陶瓷物联网终端集成化圆极化天线与射频模组设计
8
作者 高鹏建 李佳 +1 位作者 王玮冰 周凯月 《电子与信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04-1112,共9页
针对物联网中无线收发系统天线低轮廓集成需求,该文基于低温共烧陶瓷(LTCC)工艺设计了一款圆极化集成天线。该天线利用LTCC工艺3维层合结构,将3 dB耦合器馈电结构,印刷辐射贴片,蓝牙芯片以及外围控制电路一体化集成,采用LTCC镂空结构有... 针对物联网中无线收发系统天线低轮廓集成需求,该文基于低温共烧陶瓷(LTCC)工艺设计了一款圆极化集成天线。该天线利用LTCC工艺3维层合结构,将3 dB耦合器馈电结构,印刷辐射贴片,蓝牙芯片以及外围控制电路一体化集成,采用LTCC镂空结构有效拓展了天线的带宽。设计的天线和电路基板进行了样品制备,天线的整体尺寸为:0.37λ_(0)×0.37λ_(0)×0.033λ_(0)(λ_(0)为中心频率处的自由空间波长),充分体现了其低轮廓特性。将天线加载到电路系统中进行通信测试,结果表明该天线具有良好的圆极化特性和实用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共烧陶瓷 圆极化天线 低轮廓 物联网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级联H桥型多电平逆变器的CPS-SPWM调制策略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张贞艳 仲伟松 《电网与清洁能源》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44-49,54,共7页
针对级联H桥型多电平逆变器的载波相移正弦脉宽调制(CPS-SPWM)技术展开研究。介绍了双极性CPS-SPWM和单极倍频CPS-SPWM的调制原理;进行了数学分析;利用MATLAB进行了建模仿真,采用频谱分析法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验证了所做数学分析的正... 针对级联H桥型多电平逆变器的载波相移正弦脉宽调制(CPS-SPWM)技术展开研究。介绍了双极性CPS-SPWM和单极倍频CPS-SPWM的调制原理;进行了数学分析;利用MATLAB进行了建模仿真,采用频谱分析法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验证了所做数学分析的正确性,单极倍频CPS-SPWM调制策略比双极性CPS-SPWM调制策略更优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级联H桥 多电平逆变器 双极性cpS-SPWM 单极倍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原子在圆偏振激光场中的强场电离产生自旋极化电子
10
作者 王中元 高轩鸿 +2 位作者 景文泉 杜进旭 赵松峰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1-109,共9页
圆偏振激光场中原子的非绝热强场电离为产生自旋极化电子提供了机会.我们应用这些解析电离速率公式[Ingo Barth and Olga Smirnova,Phys.Rev.A 88,013401(2013)]更系统地研究了通过Kr和Xe原子在右旋圆偏振激光脉冲中的强场电离产生自旋... 圆偏振激光场中原子的非绝热强场电离为产生自旋极化电子提供了机会.我们应用这些解析电离速率公式[Ingo Barth and Olga Smirnova,Phys.Rev.A 88,013401(2013)]更系统地研究了通过Kr和Xe原子在右旋圆偏振激光脉冲中的强场电离产生自旋极化电子,并证实了不同自旋态的光电子能量分布有很大差异、电子的自旋极化敏感地依赖于光电子能量.另外,在光电子能谱的低能部分其自旋极化可以达到100%,并且通过调节激光强度和频率可以很好地控制能量积分的自旋极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旋极化电子 非绝热强场电离 右旋圆偏振激光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β-异靛蓝骨架的圆偏振发光材料的发现、发展与展望
11
作者 毕羡 王思斯 +3 位作者 张金月 彭雨佳 沈珍 卢华 《无机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49-1057,共9页
圆偏振发光(circularly polarized luminescence,CPL)材料因其独特的手性光学特性,在3D显示、生物成像、数据存储和自旋光电子器件等领域展现出广泛的应用潜力,近年来备受科研人员关注。然而,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紫外/可见光区,具有近... 圆偏振发光(circularly polarized luminescence,CPL)材料因其独特的手性光学特性,在3D显示、生物成像、数据存储和自旋光电子器件等领域展现出广泛的应用潜力,近年来备受科研人员关注。然而,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紫外/可见光区,具有近红外CPL特性的分子材料却非常稀少。相较于可见光波段,近红外光具有穿透能力强、背景散射小等优点,在生物成像、探测和加密通信等领域具有显著优势。作为靛蓝的异构体,β-异靛蓝具有丰富的结构修饰和配位模式,为开发近红外CPL分子材料提供了理想的骨架。本文系统阐述基于β-异靛蓝骨架的CPL分子材料的有趣发现过程,以及如何在此基础上简单高效地实现近红外CPL分子材料的制备。最后,展望基于β-异靛蓝骨架的近红外CPL分子材料的未来发展,预测该骨架将成为近红外CPL领域一类重要的明星骨架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偏振发光 β-异靛蓝 近红外 发光材料 氟硼染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红外电介质聚焦超表面透镜的设计与研究
12
作者 李耀东 白晶 +4 位作者 王进 孟腾飞 李江丹 司珂军 王莉 《激光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6-43,共8页
超表面是一种通过设计单元散射体结构,可以实现灵活操控波前的人工设计超材料。本研究设计了基于几何相位的Si椭圆纳米柱六边形阵列超表面透镜,通过时域有限差分法计算了纳米柱结构产生的相移并优化了其结构单元参数,选用L=600 nm、W=24... 超表面是一种通过设计单元散射体结构,可以实现灵活操控波前的人工设计超材料。本研究设计了基于几何相位的Si椭圆纳米柱六边形阵列超表面透镜,通过时域有限差分法计算了纳米柱结构产生的相移并优化了其结构单元参数,选用L=600 nm、W=240 nm和H=955 nm结构单元构成的超表面透镜实现了近红外波段1 350 nm波长处圆偏振光的聚焦。该透镜数值孔径为0.9,聚焦光斑对称分布。聚焦光场强度曲线的半峰全宽(FWHM)值为802 nm,接近理论衍射极限。最后详细讨论了不同纳米柱高度H、设计焦距f和入射光波长λ对超表面透镜聚焦光场特性的影响。以超表面透镜为代表的超表面光学元件将极大拓宽微光学和集成光学的应用领域,推动光学系统在小型化和性能优化方面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表面 Pancharatnam-Berry相位 波前操作 圆偏振光聚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双圆极化超表面天线设计
13
作者 刘巾军 李梦洁 +2 位作者 施秉权 杨国 齐世山 《微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7-71,78,共6页
双圆极化天线凭借其能够有效减小多径效应、减少极化损耗、增大信道容量等优势,在无线通信领域被广泛使用。文中提出了一种双圆极化超表面天线,并给出了修正超表面结构实现圆极化性能的设计流程。首先通过特征模分析原始超表面结构本身... 双圆极化天线凭借其能够有效减小多径效应、减少极化损耗、增大信道容量等优势,在无线通信领域被广泛使用。文中提出了一种双圆极化超表面天线,并给出了修正超表面结构实现圆极化性能的设计流程。首先通过特征模分析原始超表面结构本身的物理属性,根据特征电流分布改变超表面的结构,在工作频带内得到两个简并的特征模式;其次在选定的位置放置交叉垂直的微带馈线,利用槽耦合馈电的方式激励具有90°的相位差以及相同激励幅度的两个简并模式,从而实现双圆极化辐射。最终设计的天线测试的端口1和端口2轴比带宽分别为24.8%和20.2%,实现了较好的双圆极化辐射。此外,两个端口的测试增益都在5 dBi左右,在带内具有稳定的辐射增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通信 特征模理论 双圆极化天线 超表面天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圆偏振发光液晶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14
作者 张铭江 苏蕊琪 庄涛涛 《液晶与显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127,共17页
圆偏振发光(CPL)反映了手性发光体系独特的激发态信息,在多学科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然而,目前的手性发光材料大多存在偏振发光性能不足的问题。手性液晶具有独特的周期性螺旋结构,能够选择性反射左旋或右旋圆偏振光,将其与发光功... 圆偏振发光(CPL)反映了手性发光体系独特的激发态信息,在多学科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然而,目前的手性发光材料大多存在偏振发光性能不足的问题。手性液晶具有独特的周期性螺旋结构,能够选择性反射左旋或右旋圆偏振光,将其与发光功能材料复合,可以获得具有高发光不对称因子的圆偏振发光体系。因此,利用手性液晶诱导和增强发光客体的圆偏振发光性能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概述了圆偏振发光液晶体系的研究进展与趋势,系统地总结了手性液晶基质与发光客体(如有机染料、胶体半导体量子点、碳量子点、钙钛矿纳米晶、上转换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并阐述了这一复合体系的结构特征与性能。最后,本文探讨了圆偏振发光液晶材料在信息安全、3D显示、不对称合成、圆偏振激光和生物传感等领域中广阔的应用前景,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应用潜力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偏振发光 手性液晶 发光不对称因子 圆偏振光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转换纳米颗粒的手性构建方法及应用进展
15
作者 吴佳航 杨宇涵 +2 位作者 卢扬 赵栩 刘晓敏 《发光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62-473,共12页
如果一个物体(或分子)与其镜像无法通过旋转或平移完全重合,则称其为手性物体(或分子)。手性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基本特征。手性材料具备圆二色性(CD)、圆偏振发光(CPL)等独特的光学性质,在光催化、生物传感、光学器件等多个领域具有... 如果一个物体(或分子)与其镜像无法通过旋转或平移完全重合,则称其为手性物体(或分子)。手性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基本特征。手性材料具备圆二色性(CD)、圆偏振发光(CPL)等独特的光学性质,在光催化、生物传感、光学器件等多个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光子上转换(UC)是指吸收多个低能量光子并发射一个高能量光子,上转换发光纳米颗粒(UCNPs)可以通过稀土离子间的能级跃迁实现光子上转换。结合光子上转换的手性材料由于低能量近红外激发的优势,在光动力学治疗、生物成像等领域具有更大的应用潜力。本文介绍了上转换发光纳米颗粒的手性构建方法,总结了其手性应用,并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转换发光纳米颗粒 手性 圆二色性 圆偏振发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宽轴比带宽的圆极化模拟相控阵列
16
作者 付振帅 刘玫承 +6 位作者 杨立琦 金佩琦 吴晋 张大为 张明涛 侯岳峰 马凯学 《微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13,共5页
文中提出了一种宽轴比带宽的圆极化模拟相控阵列。该圆极化模拟相控阵列是包括了顺序旋转天线阵列、相控阵列射频电路和相控阵列数控电路的一套完整的相控阵列系统。首先,文中将顺序旋转馈电网络引入到圆极化模拟相控阵列中,并提出了90&... 文中提出了一种宽轴比带宽的圆极化模拟相控阵列。该圆极化模拟相控阵列是包括了顺序旋转天线阵列、相控阵列射频电路和相控阵列数控电路的一套完整的相控阵列系统。首先,文中将顺序旋转馈电网络引入到圆极化模拟相控阵列中,并提出了90°~180°电桥混合形式顺序旋转馈电网络,使相控阵列在宽带宽范围内实现了低轴比性能。接着设计了相控阵列数控电路,通过高集成度电容片选方案,实现了对移相器阵列的低复杂相位控制。最后,为了验证性能,对相控阵列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显示,圆极化模拟相控阵列的-10 dB阻抗带宽为2.15 GHz~2.81 GHz,并实现了±50°的扫描范围,法向波束轴比带宽覆盖范围是2.00 GHz~3.00 GHz。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顺序旋转馈电网络 圆极化模拟相控阵列 宽轴比带宽 移相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求CP^n的SU(2)轨道的根分布方法
17
作者 李小虎 肖良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38-442,共5页
从根分布的角度,对齐性二维球面分类结果给出比Bando和Ohnita(J Math Soc Japan,1987,39:477)更加明显的刻画,求出决定齐性二维球面的SU(2)轨道的李群多项式表示的显式表达式,证明复射影空间中SU(2)轨道的维数取决于一个对应的扩大复平... 从根分布的角度,对齐性二维球面分类结果给出比Bando和Ohnita(J Math Soc Japan,1987,39:477)更加明显的刻画,求出决定齐性二维球面的SU(2)轨道的李群多项式表示的显式表达式,证明复射影空间中SU(2)轨道的维数取决于一个对应的扩大复平面系数上的一元n次方程的重根和负共轭倒数根对分布,把SU(2)轨道维数归结为黎曼球面上n个点是否重合或成为对径点的问题.也初步研究了SU(2)三维轨道性质与根分布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2) MOBIUS变换 齐性空间 复射影空间 球极投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ulti-polarization reconstruction from compact polarimetry based on modified four-component scattering decomposition 被引量:1
18
作者 Junjun Yin Jian Yang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SCIE EI CSCD 2014年第3期399-410,共12页
An improved algorithm for multi-polarization reconstruction from compact polarimetry (CP) is proposed. According to two fundamental assumptions in compact polarimetric reconstruction, two improvements are proposed. ... An improved algorithm for multi-polarization reconstruction from compact polarimetry (CP) is proposed. According to two fundamental assumptions in compact polarimetric reconstruction, two improvements are proposed. Firstly, the four-component model-based decomposition algorithm is modified with a new volume scattering model. The decomposed helix scattering component is then used to deal with the non-reflection symmetry condition in compact polarimetric measurements. Using the decomposed power and considering the scattering mechanism of each component, an averag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polarized and crosspolarized channels is developed over the original polarization state extrapolation model. E-SAR polarimetric data acquired over the Oberpfaffenhofen area and JPL/AIRSAR polarimetric data acquired over San Francisco are used for verification, and good reconstruction results are obtained, demonstra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posed algorith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ari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 target decomposition compact polarimetry (cp multi-polarization reconstruc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面端射圆极化天线进展综述 被引量:5
19
作者 吕文俊 顾珊珊 +1 位作者 殷弋帆 张文海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2,共12页
全面总结了平面端射圆极化天线的发展历程和重要突破。以正交磁偶极子和平面互补振子两大核心工作原理为主线,深入剖析平面端射圆极化天线的一般性设计方法,阐明其形态演变规律,详细介绍了平面端射圆极化天线的宽带设计技术、波束调控... 全面总结了平面端射圆极化天线的发展历程和重要突破。以正交磁偶极子和平面互补振子两大核心工作原理为主线,深入剖析平面端射圆极化天线的一般性设计方法,阐明其形态演变规律,详细介绍了平面端射圆极化天线的宽带设计技术、波束调控技术以及高增益设计技术等研究现状,最后探讨平面端射圆极化天线的可能发展方向,用于指导该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面端射圆极化天线 圆极化天线 端射天线 低剖面天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型双频双圆极化复合微带天线设计 被引量:2
20
作者 傅世强 付笑茹 +1 位作者 李婵娟 王钟葆 《电波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5-360,共6页
针对空间微波能量收集的应用场景,提出了一种微带线行波激励的双端口双频双圆极化复合微带天线。该天线由一个工作在低频段的微带圆环和一个工作在高频段的微带圆片复合而成,分别由两种不同的正交十字缝隙耦合馈电,采用微带线级联依次相... 针对空间微波能量收集的应用场景,提出了一种微带线行波激励的双端口双频双圆极化复合微带天线。该天线由一个工作在低频段的微带圆环和一个工作在高频段的微带圆片复合而成,分别由两种不同的正交十字缝隙耦合馈电,采用微带线级联依次相差90°顺序旋转四馈电实现圆极化,通过对称性结构设计,分别从两个不同端口输入获得双圆极化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在880~960 MHz和1.85~2.45 GHz频带内S11<−10 dB,阻抗相对带宽分别为8.7%和30%;在885~920 MHz和1.86~2.43 GHz频带内轴比小于3 dB,圆极化相对带宽分别为4%和29%;天线的方向性在工作频段内良好,在低频段增益达到5.4 dB,在高频段增益达到7.7 dB。该天线结构紧凑且加工简单,为双端口双频双圆极化天线的研究与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缝隙耦合 行波激励 双频双圆极化 复合天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