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8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曲折的自我表达:李清照词对韩偓韵文的沿用与创新
1
作者 刘学 叶烨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0-200,共11页
易安词对韩偓韵文多有沿用,或夺胎借意,或套写其艳情主题模式,表现出对文人词写作惯例的遵从与利用。由于写作惯例的遮蔽,其词中的抒情自我不甚分明,需要仔细辨析:一方面,将易安词简单地当作“自传体”的做法,是对沿用与惯例性表达的视... 易安词对韩偓韵文多有沿用,或夺胎借意,或套写其艳情主题模式,表现出对文人词写作惯例的遵从与利用。由于写作惯例的遮蔽,其词中的抒情自我不甚分明,需要仔细辨析:一方面,将易安词简单地当作“自传体”的做法,是对沿用与惯例性表达的视而不见;另一方面,易安词中除了显见的自我书写,还有隐蔽于创作沿用的自我表达,通过夺胎换骨、艳笔雅化、视角掌控等路径曲折地实现,流露出李清照的审美个性和表达自我的积极态度。曲折的自我表达体现了李清照的文体认知和表达策略,折射出词体在抒情与社会功能方面的独特性,及其维系的文体传统与新变之间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清照 韩偓 创作沿用 自我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论《敦煌乐谱》曲拍
2
作者 庄永平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6-40,I0002,共6页
中国音乐节拍史上,存有“诗拍”这一阶段并为之正名,这是以《敦煌乐谱》解译为基础的。“诗拍”是唐五言与七言整齐律诗在音乐节拍上的反映,因而是一种典型的“均拍”。至唐宋之际文学上渐以“词”为主,音乐上也就以“词拍”为主,因此,... 中国音乐节拍史上,存有“诗拍”这一阶段并为之正名,这是以《敦煌乐谱》解译为基础的。“诗拍”是唐五言与七言整齐律诗在音乐节拍上的反映,因而是一种典型的“均拍”。至唐宋之际文学上渐以“词”为主,音乐上也就以“词拍”为主,因此,“诗”于音乐上整齐的“均拍”,不能解释为“词”的趋于不相均的“韵拍”。实际上“诗、词、曲”对应的就是音乐的“诗拍、词拍、曲拍”。然而,在文献资料中“诗拍”一词很少出现,即便提及也常仅局限于文学上的解释,而现在通过对《敦煌乐谱》的解译,乐曲绝大多数是“六谱字拍”(六均拍,相当于6/4拍)与“八谱字拍”(八均拍,相当于8/4拍),这就充分证明了这种“诗拍”即“均拍”的存在。由此,现在有必要重新来审视一下唐时的节拍与节奏形式:首先,改变以往以文献资料参考来解译乐谱,改为以乐谱为主来审视有关文献资料作参考。其次,对乐谱中的“口”与“·”做任何解释,出现类似今天的3/4拍、5/4拍以及交叉出现2/4拍、4/4拍、6/4拍、8/4拍等,且作大量的混合拍式,都是不符合6/4拍、8/4拍这两种基本“均拍”的,而是以今代古,曲解该谱曲拍的结果是绝不可取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乐谱 诗拍 词拍 节拍 节奏 迟叠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要眇宜修”的认同和摒弃--王国维词学新论
3
作者 孙克强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1,共11页
王国维《人间词话原稿》中有论词体特征的“要眇宜修”一则,广受词学研习者的称道,但此则词话却见弃于正式发表的《人间词话》。对此研究者或未曾注意,或心存疑窦。本文认为“要眇宜修”和诗词之辨的论述表现了王国维早期的词学思想,而... 王国维《人间词话原稿》中有论词体特征的“要眇宜修”一则,广受词学研习者的称道,但此则词话却见弃于正式发表的《人间词话》。对此研究者或未曾注意,或心存疑窦。本文认为“要眇宜修”和诗词之辨的论述表现了王国维早期的词学思想,而与《人间词话》以“境界”为核心的具有现代审美意旨的新词学思想以及诗词一体的观念相悖;“要眇宜修”一则基本上是对前人词论的引录整合,“诗词之辨”数语亦不过是前人论述的沿袭,并无更多的理论创新意义,因而遭弃。深入系统解读“要眇宜修”一则词话,对认识王国维的词学思想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国维 《人间词话》 要眇宜修 诗词之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词与词学:论周济、王国维之于词体的开拓意义
4
作者 黑白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35,共14页
将周济与王国维置诸学词与词学的千年词史场域,重新考察词作与词论的互动关系网络,可见二者之于词体本位的三条拓展路线。一是作者意图层面,二者分别以唤醒结构的心画式和觉醒结构的天眼式,展演了作者意图融注于词作文本的不同方式;二... 将周济与王国维置诸学词与词学的千年词史场域,重新考察词作与词论的互动关系网络,可见二者之于词体本位的三条拓展路线。一是作者意图层面,二者分别以唤醒结构的心画式和觉醒结构的天眼式,展演了作者意图融注于词作文本的不同方式;二是感兴过程层面,二者分别以沉浸结构的向心式和游牧结构的离心式,继承并丰富了感物兴情、神与物游的诗学范型;三是词作结构层面,二者分别以叠加结构的绵延式和爆破结构的刺点式,构筑了情理兼胜而要眇宜修的词体境界,也暗藏了结构论的理论先导。周济、王国维看似处于一新一旧的历史位面,实则在学词与词学的双重观照下,共同展现出对词体发展的开拓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济 王国维 作者意图 感兴过程 词体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附庸而邦国:清代“词教”论的发生与展开
5
作者 傅宇斌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0-160,共11页
“词教”观念长期以“诗教”之附庸存在。从清代起,“词教”观念经历了依附、独立、升华的过程。依附阶段,阐发“温柔敦厚”宗旨为主,发掘出“词教”之离合性特征;独立阶段,张惠言确立“词教”宗旨为“意内言外”,包世臣继之正名并强化... “词教”观念长期以“诗教”之附庸存在。从清代起,“词教”观念经历了依附、独立、升华的过程。依附阶段,阐发“温柔敦厚”宗旨为主,发掘出“词教”之离合性特征;独立阶段,张惠言确立“词教”宗旨为“意内言外”,包世臣继之正名并强化,周济则扩展其思想内涵与表现方法;升华阶段,谭献发现了“词教”的“乐教”内涵。“词教”独立化过程交织着“政教批评”与“文体秩序”的演进理路。从前者来看,“词教”先后受清代文化政策、今文经学、“乐以节情”观念影响;从后者来看,“词教”独立性的发展体现了“词”在“文体秩序”中的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教” “诗教” “乐教” 政教批评 文体秩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文为诗,以诗为词,以古为律:清代诗话的破体观念论析 被引量:1
6
作者 任竞泽 李增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8-172,共15页
清代诗话是清代文体史料及文体批评的渊薮,其中破体观念在清诗话文体理论中又最为突出和独具特色。目前学界整理的煌煌16册174种清诗话中论及以文为诗、以诗为词、以古为律及其对立范畴以诗为文、以词为诗、以律为古等破体批评的诗话就... 清代诗话是清代文体史料及文体批评的渊薮,其中破体观念在清诗话文体理论中又最为突出和独具特色。目前学界整理的煌煌16册174种清诗话中论及以文为诗、以诗为词、以古为律及其对立范畴以诗为文、以词为诗、以律为古等破体批评的诗话就多达63部,贯穿整个清代诗话史和诗学史。清代诗学史上具有重要学术地位的学者诸如王夫之、叶燮、王士祯、沈德潜、赵翼、翁方纲、潘德舆等,在对相关破体范畴进行文体批评时,往往褒贬倾向不一,或肯定,或否定,或辩证看待,引发了旷日持久的学术争鸣,并在演进递嬗中形成了系统的破体观念体系,堪称中国古代破体理论的集大成和总结者。这对于纵向观照和比较研究宋元明诗话破体观念具有重要的文体批评史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诗话 以文为诗 以诗为词 以古为律 破体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近词坛多元门径中的清真法度与创作实践 被引量:1
7
作者 徐燕婷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7-134,共8页
晚近词坛在浙常交融的背景下,辅以新旧文化之争,词坛呈现多元门径。周济的“宋四家说”奠定多元门径的根基,王鹏运、朱祖谋等清季四大家、龙榆生、唐圭璋等现代词家在此基础上多有发挥、修正与拓展。作为学词门径之一的清真词,其精工博... 晚近词坛在浙常交融的背景下,辅以新旧文化之争,词坛呈现多元门径。周济的“宋四家说”奠定多元门径的根基,王鹏运、朱祖谋等清季四大家、龙榆生、唐圭璋等现代词家在此基础上多有发挥、修正与拓展。作为学词门径之一的清真词,其精工博大、格调天成的清真法度被奉为学词之至境,陈洵、夏敬观、朱师辙、邵瑞彭、汪东等人在创作实践中积极效法。词人对清真词的追和实践可视为师法清真最直接的体现。晚近词人师法清真也往往存在着理论与创作实践的分化、男性词人与女性词人创作冷热不均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近 清真法度 创作 词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存《新刻金瓶梅词话》为《金瓶梅》初刻本新考——兼论其最终刊刻完成时间
8
作者 杜学林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0-158,共9页
梳理现存《新刻金瓶梅词话》是否为《金瓶梅》的初刻本相关论述,双方不少分歧属于对个别文献解读的仁智之见,沈德符所见“吴中刻本”就是《金瓶梅》的初刻本则是在不断讨论中形成的重要共识。实际上,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确定现存《... 梳理现存《新刻金瓶梅词话》是否为《金瓶梅》的初刻本相关论述,双方不少分歧属于对个别文献解读的仁智之见,沈德符所见“吴中刻本”就是《金瓶梅》的初刻本则是在不断讨论中形成的重要共识。实际上,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确定现存《新刻金瓶梅词话》刊刻完成时间以及沈德符“金瓶梅”条所记其得见“吴中刻本”时间。根据避讳情况,现存《新刻金瓶梅词话》刊刻完成在万历四十八年(1620)九月至天启元年(1621)正月之间;根据沈德符生平及其与丘志充交往情况,其得见《金瓶梅》初刻本并撰写“金瓶梅”条时间亦为万历四十八年。文献记载与实物证据的交叉重合,充分证明现存《新刻金瓶梅词话》就是《金瓶梅》初刻本,其最终刊刻完成时间为万历四十八年年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刻金瓶梅词话》 初刻本 沈德符 《万历野获编》 “金瓶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被遗忘的律谱群落:论民国词谱的发展特征及其词学意义
9
作者 张文昌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1-99,共9页
民国词谱是从明清词谱到当代词谱这一学术链条中的重要一环,但从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又是较为薄弱的一环。民国词谱的文本形态多样,按照各种衡量前代词谱的标准进行分类,都能找到相对应的著作,并且出现了断代型词谱、女性词谱、韵列型... 民国词谱是从明清词谱到当代词谱这一学术链条中的重要一环,但从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又是较为薄弱的一环。民国词谱的文本形态多样,按照各种衡量前代词谱的标准进行分类,都能找到相对应的著作,并且出现了断代型词谱、女性词谱、韵列型词谱等多种前所未见的类型。民国词谱的文献载体、出版地域、编纂方式以及编纂理念等都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体现了传统词学向现代词学的转型。考察民国词谱,不仅有助于词谱发展史的完整呈现和民国词体学的建构,同时对于扩充词学文献资料库、深入研究民国词学批评史以及全面把握民国时期的词坛创作生态都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 词谱 转型 词律 词体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四大家”的名目生成与词学演进
10
作者 贾光奔 曹明升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7-30,共14页
作为晚近词坛的经典性名目,“晚清四大家”经由“二家”“三家”至“四家”层累而成,是传统词学内部调整而生成的产物,并与常州词派“形塑”而成的“四家”意识及四人的经典化历程相关。况周颐前期的“缺席”与后期的“登台”,与其创作... 作为晚近词坛的经典性名目,“晚清四大家”经由“二家”“三家”至“四家”层累而成,是传统词学内部调整而生成的产物,并与常州词派“形塑”而成的“四家”意识及四人的经典化历程相关。况周颐前期的“缺席”与后期的“登台”,与其创作旨趣与学术重心的转移有着紧密联系,并得益于词坛领袖朱祖谋的揄扬。在词论家不同的阐释路径下,该名目被赋予了极为丰富的内涵,但以派别论四家、将郑文焯置于“重拙大”理论序列,以及放大“重拙大”在况周颐乃至王鹏运词学观念中的位置,无疑会强化“共性”掩盖“个性”,甚至遮蔽词史真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四大家 统序 话语构建 词史真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论《水浒传》成书于嘉靖初年——以小说中的诗歌为考察中心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志君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2-76,143,共6页
《水浒传》第四回有一首诗(“九里山前作战场”)引自杨慎的《廿一史弹词》。根据《廿一史弹词》的编撰时间,杨慎的生平经历及《词品》中有关宋江词等相关文献,可证《水浒传》成书于嘉靖三年至十六年(1524—1537)之间。《水浒传》还有3... 《水浒传》第四回有一首诗(“九里山前作战场”)引自杨慎的《廿一史弹词》。根据《廿一史弹词》的编撰时间,杨慎的生平经历及《词品》中有关宋江词等相关文献,可证《水浒传》成书于嘉靖三年至十六年(1524—1537)之间。《水浒传》还有3首诗中有诗句引自明中后期的诗集、笔记,可为“嘉靖说”提供佐证。“嘉靖说”有李开先《词谑》、钱希言《戏瑕》、杨慎《词品》、高儒《百川书志》、郑晓《今言》等可靠文献作为佐证,相比“元末说“”元末明初说“”明初说“”成化弘治说”,具有更充分的说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浒传》 成书时间 诗歌 《廿一史弹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统序的建构与清代词坛的经典化进程 被引量:10
12
作者 曹明升 沙先一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29-138,共10页
浙西、常州两派都以宋代典范词人为核心来建构统序,这些典范词人在支撑清人流派之正统性与理论渊源之深厚性的同时,自身也实现了在清代词坛上的经典化建构。而在流派博弈和理论交锋中,这些经典词人又会随着统序的调整发生变更,显示出流... 浙西、常州两派都以宋代典范词人为核心来建构统序,这些典范词人在支撑清人流派之正统性与理论渊源之深厚性的同时,自身也实现了在清代词坛上的经典化建构。而在流派博弈和理论交锋中,这些经典词人又会随着统序的调整发生变更,显示出流派的选择与排斥在经典形成过程中的巨大作用。两派后人还都以本派的优秀词人来续接宋词统序或者新建本朝词统,以此来显示流派的延续性与生命力。这是在尝试性地进行清词经典化的建构。可见,统序的建构与典范词人的经典化进程之间存在着互为表里、同步进行的密切关系。通过历代经典词人来建构统序,清人不仅继承了唐宋词的艺术传统,还发掘了本朝词的高妙与创新,并用这些经典来为学词者指示门径,从而有效推动了清词艺术的发展与清词中兴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统序建构 典范词人 经典化 清代词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宋词实现高嵌入率文本信息隐藏 被引量:18
13
作者 余振山 黄刘生 +3 位作者 陈志立 李凌君 杨威 赵欣欣 《中文信息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5-62,共8页
文本信息隐藏是将秘密信息隐藏到文本中的一种技术。与加密后的密文通常是无意义的一串编码不同,文本隐藏生成的隐写文本看起来与普通文本无异,不容易引人怀疑。但是因为文本本身的冗余度低,与图像、视频等载体相比,文本隐藏算法较少且... 文本信息隐藏是将秘密信息隐藏到文本中的一种技术。与加密后的密文通常是无意义的一串编码不同,文本隐藏生成的隐写文本看起来与普通文本无异,不容易引人怀疑。但是因为文本本身的冗余度低,与图像、视频等载体相比,文本隐藏算法较少且容量偏低。该文提出了一个新的利用宋词的文本隐藏算法,并设计实现了由编码器、解码器、词典和词牌模板组成的系统。秘密信息被隐藏到在字数、行数、句子形式、格律和韵脚等方面符合某个词牌的隐写宋词中。系统在保证良好安全性的同时,嵌入率达到了16%。据我们所知,这是第一个利用特殊体裁的文本信息隐藏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应用 中文信息处理 信息隐藏 文本隐写 嵌入率 语义安全 宋词 词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宋词自注 被引量:7
14
作者 邓乔彬 夏令伟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4-100,共7页
自注是词体结构的一个非常规部分,主要起解释说明的作用。它一方面受到作为笺释之体的注的影响和规范,另一方面决定于宋代词人的主体性。在其发展过程中,宋词自注越来越受到词人的重视,内容得到了丰富,艺术也有了提高。宋词自注具有文... 自注是词体结构的一个非常规部分,主要起解释说明的作用。它一方面受到作为笺释之体的注的影响和规范,另一方面决定于宋代词人的主体性。在其发展过程中,宋词自注越来越受到词人的重视,内容得到了丰富,艺术也有了提高。宋词自注具有文体学、文献学以及阐释学上的价值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词 自注 主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明词》漏收1000首补目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兆鹏 胡晓燕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11,共7页
《全明词》的出版,填补了词史文献整理研究的一大空白,但漏收词人词作不少。据明人诗文别集、词别集和词选、词话,补《全明词》漏收之词人20家词作463首,另补《全明词》已收其人而失收之词 537 首,共补词1000首。
关键词 《全明词》 补目 词史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唐宋词“点染”的艺术 被引量:5
16
作者 赵雪沛 陶文鹏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7-84,共8页
"点染"是唐宋词创作中常见的技法之一。点与染之间的关系在词人笔下灵活多变,包括先点后染,先染后点,点少染多,染少点多,开头一点、通篇皆染,通篇皆染、篇末一点以及点与染穿插交织等。"点染"手法在唐宋词中的具体... "点染"是唐宋词创作中常见的技法之一。点与染之间的关系在词人笔下灵活多变,包括先点后染,先染后点,点少染多,染少点多,开头一点、通篇皆染,通篇皆染、篇末一点以及点与染穿插交织等。"点染"手法在唐宋词中的具体运用有一定规律,点常出现在词的开篇、结尾、换头等关键处;染则有淡笔白描与工笔彩绘、写实与虚构乃至浪漫神奇等多种笔法。唐宋词中"点染"手法的运用是词对绘画技法的借鉴吸收,体现出宋人开拓创新的艺术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词 点染 关系 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词中的长安书写 被引量:8
17
作者 张文利 张乐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46-150,共5页
作为都城记忆的文化影像,长安书写从唐到宋大为减弱,且内涵和功能都发生很大变化。宋词中的长安书写,不仅作为地理名词出现,更是含义丰富的语码,还体现出词人对有关长安意象的刻意选用,不同的长安意象,包蕴着不同的文化内涵。与唐诗比较... 作为都城记忆的文化影像,长安书写从唐到宋大为减弱,且内涵和功能都发生很大变化。宋词中的长安书写,不仅作为地理名词出现,更是含义丰富的语码,还体现出词人对有关长安意象的刻意选用,不同的长安意象,包蕴着不同的文化内涵。与唐诗比较,宋词中的长安书写,发生了由"地方"到"空间"的变化,其意味自然有从价值、认同和归属向距离、冷静和理性的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安 宋词 唐宋诗 地方 空间 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代词学视域中的李清照《词论》 被引量:8
18
作者 黄宝华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48-55,共8页
《词论》是宋代著名词人李清照仅存的一篇词学论文,历来对它评析甚多,颇有歧见。文章将李清照的《词论》置于宋代词学流变的大背景下加以考察,力图揭示出它的内涵及其在词学史上的地位。词体文学进入宋代以后,其发展表现为一种雅化的进... 《词论》是宋代著名词人李清照仅存的一篇词学论文,历来对它评析甚多,颇有歧见。文章将李清照的《词论》置于宋代词学流变的大背景下加以考察,力图揭示出它的内涵及其在词学史上的地位。词体文学进入宋代以后,其发展表现为一种雅化的进程,或称之为"诗化"。但在这一进程中也出现了突破过甚而疏离词之本位的倾向。李清照既认同词的雅化,又不赞同因雅化而背弃词的本质特征,其关注的焦点则是词的合律可歌的音乐性本位。正因为李清照的这一词本体论蕴涵了上述的两个向度,故其词学观不能以"婉约"与"豪放"的两分法加以概括。文章最后探讨了周邦彦为何不被李清照置评的原因,因周词虽恪守音律,格调典雅,但其词品仍不能免俗所致。李清照对周的这一态度也表达了她的词学思想的一贯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清照 《词论》 雅化 词乐 周邦彦 姜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赵尊岳词作艺术创作观探论 被引量:1
19
作者 胡建次 汪素琴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32-137,共6页
赵尊岳的词作艺术创作观以对词心、词情、词笔的阐说为核心而展开。他以"词心"为词体创作的内在本源,以"词情"为词体美感的生发之本,以"词笔"为词体美韵的呈现形式,认为三者相辅相成,一同成为词的创作过... 赵尊岳的词作艺术创作观以对词心、词情、词笔的阐说为核心而展开。他以"词心"为词体创作的内在本源,以"词情"为词体美感的生发之本,以"词笔"为词体美韵的呈现形式,认为三者相辅相成,一同成为词的创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系统,始终推动与建构着词作艺术呈现的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尊岳 词作创作观 词心 词情 词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词的书册传播 被引量:7
20
作者 谭新红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5-31,共7页
图书是宋词传播的重要媒介,对宋词的即时传播特别是流传后世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别集、选本和词话是传播宋词的主要图书媒介。它们的传播方式不同,传播功能和传播效果也不同。别集传播宋词的数量最多,选本保存宋词精品及作者人数最多... 图书是宋词传播的重要媒介,对宋词的即时传播特别是流传后世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别集、选本和词话是传播宋词的主要图书媒介。它们的传播方式不同,传播功能和传播效果也不同。别集传播宋词的数量最多,选本保存宋词精品及作者人数最多,词话则宣传宋词最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词 传播 别集 词选 词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