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1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慢性HBV感染自然史不同阶段的HBV RNA水平特征及其与HBV DNA、HBsAg的相关性分析
1
作者 高涵 吴娟丽 +4 位作者 张域爽 张毅恒 王磊 李涛 张立新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37-642,共6页
目的观察未经抗病毒治疗的慢性HBV感染自然史不同阶段的血清HBV RNA特点及其与血清HBV DNA、HBs Ag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3年1月—2024年6月于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感染性疾病/肝病科就诊且未经治疗的慢性HBV感染者306例,根据自然史不同阶... 目的观察未经抗病毒治疗的慢性HBV感染自然史不同阶段的血清HBV RNA特点及其与血清HBV DNA、HBs Ag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3年1月—2024年6月于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感染性疾病/肝病科就诊且未经治疗的慢性HBV感染者306例,根据自然史不同阶段分为6组:HBe Ag阳性慢性HBV感染者29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107例、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者18例、HBeAg阴性CHB患者60例、HBeAg阳性或阴性慢性HBV感染不确定期感染者分别7例和85例。采用RNA实时荧光恒温扩增检测技术进行血清高敏HBV RNA定量检测。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采用Spearman法分析HBV RNA与HBV DNA、HBsAg的相关性。结果血清HBV RNA水平在HBeAg阳性慢性HBV感染者、HBeAg阳性CHB患者、HBeAg阴性CHB患者及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者中递减,依次为7.5(7.4~7.9)、7.4(6.4~7.9)、4.5(3.0~5.7)、1.0(1.0~2.0)log10 copies/mL;HBeAg阳性慢性HBV感染不确定期患者的血清HBV RNA水平为3.9(3.7~5.7)log10 copies/mL;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不确定期患者的血清HBV RNA水平为2.0(1.0~3.0)log10 copies/mL,6组间血清HBV RNA水平有统计学差异(H=830.770,P<0.001)。除与HBeAg阳性CHB组无统计学差异外,HBeAg阳性慢性HBV感染组HBV RNA水平与其他各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306例HBV感染者中,HBV RNA与HBV DNA呈强相关(r=0.92,P<0.001),与HBsAg中度相关(r=0.67,P<0.001)。在HBeAg阳性者中,血清HBV RNA与HBsAg的相关性(r=0.61,P<0.001)强于HBeAg阴性者(r=0.31,P<0.001)。在HBe Ag阳性慢性HBV感染者中,ALT>30 U/L的男性及ALT>19 U/L的女性感染者血清HBV RNA的水平显著低于ALT≤30 U/L的男性及ALT≤19 U/L的女性感染者(P<0.001),但与HBeAg阳性CHB患者HBV RNA水平更为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未经抗病毒治疗的慢性HBV感染者中,血清HBV RNA水平在自然史的不同阶段存在差异,其与HBV DNA的相关性最强,而与HBsAg的相关性较弱。在HBeAg阳性慢性HBV感染者中,ALT>30 U/L的男性及ALT>19 U/L的女性感染者血清HBV RNA水平处于HBeAg阳性慢性HBV感染和HBeAg阳性CHB的过渡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 慢性 hbv 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恢复期患者肝组织HBV cccDNA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2
作者 蔡哲凯 徐龙 +4 位作者 刘文丽 肖影群 钟青梅 张伟 吴敏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7-62,共6页
目的观察HBV cccDNA在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恢复期患者肝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与HBV标志物、肝组织病理改变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23年10月在南昌市第九医院住院的HBV-ACLF恢复期患者30例为肝衰竭组,另选取同期... 目的观察HBV cccDNA在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恢复期患者肝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与HBV标志物、肝组织病理改变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23年10月在南昌市第九医院住院的HBV-ACLF恢复期患者30例为肝衰竭组,另选取同期9例性别及年龄匹配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B)作为对照组,检测肝组织HBV cccDNA水平,并分析其与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的关联性。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Fisher精确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肝衰竭组肝组织HBV cccDN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0.92±0.70)log10 copies/cell vs(−0.13±0.91)log10 copies/cell,t=2.761,P=0.009]。肝衰竭组中,血清HBeAg阳性与阴性患者肝组织HBV cccDN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组织炎症活动度G0~G2级、G3级、G4级患者的肝组织HBV cccDN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组织纤维化程度S0~S2期、S3期、S4期患者的肝组织HBV cccDN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BV DNA阴性与血清HBV DNA阳性患者肝组织HBV cccDN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衰竭组肝组织HBV cccDNA水平与肝组织HBV DNA水平呈正相关(r=0.426,P=0.043),与血清HBV DNA水平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肝组织HBV cccDNA水平在HBV-ACLF恢复期明显降低,肝组织HBV cccDNA持续稳定存在,较血清及肝组织HBV DNA更能反映HBV的持续感染与复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 恢复期 共价闭合环状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HBV感染相关肝病的关系
3
作者 赵小诺 马素平 肖准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7-342,共6页
慢性乙型肝炎作为我国常见传染病,是通过感染HBV引起机体的免疫应答而导致肝细胞损伤及炎症坏死。幽门螺杆菌(Hp)是一种革兰阴性螺杆菌,能够在人胃黏膜定植并持续生存。近年来,有关Hp感染与HBV感染相关肝病之间的密切联系被越来越多的... 慢性乙型肝炎作为我国常见传染病,是通过感染HBV引起机体的免疫应答而导致肝细胞损伤及炎症坏死。幽门螺杆菌(Hp)是一种革兰阴性螺杆菌,能够在人胃黏膜定植并持续生存。近年来,有关Hp感染与HBV感染相关肝病之间的密切联系被越来越多的研究所证实。本文通过回顾近年来有关Hp感染与HBV感染相关肝病的文献,对其相关性进行探讨,分析表明Hp感染与HBV感染相关肝病之间存在相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对Hp的易感性会随着乙型肝炎的疾病进展而增加。同时Hp感染也可能会增加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出现食管等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发生率、提高肝性脑病的发生风险。因此,在临床中,对于HBV感染相关肝病患者,应重视Hp感染的筛查与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肝硬化 感染 幽门螺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胎蛋白联合前白蛋白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1
4
作者 陈美娟 李春燕 +1 位作者 徐华谦 汤善宏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55-861,共7页
目的探索甲胎蛋白(AFP)和前白蛋白(PAB)水平与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90 d预后的关系及不同AFP、PAB水平患者90 d预后差异。方法纳入2018年1月—2023年1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西部战区总医院住院治疗的HBV-ACLF患者371例,根... 目的探索甲胎蛋白(AFP)和前白蛋白(PAB)水平与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90 d预后的关系及不同AFP、PAB水平患者90 d预后差异。方法纳入2018年1月—2023年1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西部战区总医院住院治疗的HBV-ACLF患者371例,根据出院后90 d随访结果分为生存组(n=216)和死亡组(n=155)。通过病历系统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及AFP和PAB等相关实验室指标。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间比较及进一步两两比较均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HBV-ACLF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通过AFP和PAB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确定二者的截断值。应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结果生存组Hb、PAB、AFP和PLT水平均显著高于死亡组(P值均<0.05);年龄、TBil、WBC、胱抑素、肌酐、尿素、国际标准化比值、MELD评分、Child-Pugh C级患者占比、2级腹水及肝性脑病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死亡组(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AB(OR=0.985,95%CI:0.972~0.998,P=0.024)、AFP(OR=0.998,95%CI:0.996~1.000,P=0.028)、PLT(OR=0.989,95%CI:0.982~0.996,P=0.003)、年龄(OR=1.046,95%CI:1.018~1.075,P=0.001)、TBil(OR=1.004,95%CI:1.002~1.006,P<0.001)和WBC(OR=1.237,95%CI:1.110~1.379,P<0.001)是HBVACLF患者90 d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根据AFP及PAB的ROC曲线截断值将患者分为A组102例(AFP≥73.19 ng/mL且PAB≥22.55 mg/L)、B组170例(AFP≥73.19 ng/mL且PAB<22.55 mg/L;AFP<73.19 ng/mL且PAB≥22.55 mg/L)和C组99例(AFP<73.19 ng/mL且PAB<22.55 mg/L)。3组间比较,年龄、Hb、国际标准化比值、MELD评分及Child-Pugh分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生存曲线分析显示,A组患者90 d累积生存率显著高于B组和C组(χ^(2)=19.825,P<0.001)。结论AFP联合PAB能较好地预测HBV-ACLF患者的90 d预后,其中高AFP及高PAB水平的患者90 d病死率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 甲胎蛋白类 前白蛋白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HBV感染中CD8^(+)T细胞功能障碍研究进展
5
作者 张楠 李传海 +4 位作者 赵荣洁 张力文 欧阳卿 邹丽云 张记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56-460,共5页
乙型肝炎病毒(HBV)特异性CD8^(+)T细胞在控制HBV感染扮演着中心角色,但其在慢性HBV感染过程中功能受损,表现为功能障碍状态。近年来研究表明,慢性HBV感染中CD8^(+)T细胞功能障碍与其他病毒感染或肿瘤中的经典CD8^(+)T细胞耗竭不同。202... 乙型肝炎病毒(HBV)特异性CD8^(+)T细胞在控制HBV感染扮演着中心角色,但其在慢性HBV感染过程中功能受损,表现为功能障碍状态。近年来研究表明,慢性HBV感染中CD8^(+)T细胞功能障碍与其他病毒感染或肿瘤中的经典CD8^(+)T细胞耗竭不同。2024年几项关键研究进一步阐述了慢性HBV感染中CD8^(+)T细胞功能障碍的新机制,并发现了新的治疗靶标4-1BB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本文在阐明慢性HBV感染中CD8^(+)T细胞功能障碍及其机理的基础上,重点总结了这些最新研究的关键发现,并探讨了其转化价值和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hbv) CD8^(+)T细胞 功能障碍 耗竭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血清血管生成素1、2及其比值变化与HBV DNA和ALT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林明华 常远 +2 位作者 刘芳 黄雁翔 徐航飞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26-1129,共4页
目的分析血清血管生成素(Ang)1、2及其比值变化与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硬化患者HBV DNA和ALT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收治的CHB患者99例,肝硬化患者59例,收集临床资料和血清标本;另选同... 目的分析血清血管生成素(Ang)1、2及其比值变化与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硬化患者HBV DNA和ALT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收治的CHB患者99例,肝硬化患者59例,收集临床资料和血清标本;另选同期46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采用PCR法检测血清HBV DNA;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Ang-1和Ang-2水平,比较各组血清Ang-1和Ang-2及Ang-1/Ang-2的差异。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采用Spearman方法分析Ang-1、Ang-2、Ang-1/Ang-2与HBV DNA、ALT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671.0 pg/mL)相比,CHB组(479.0 pg/mL)和肝硬化组(208.4 pg/mL)Ang-1水平显著降低(P值均<0.05);与CHB组相比,肝硬化组Ang-1水平显著降低(P<0.001)。与对照组(198.0 pg/mL)相比,CHB组(286.1 pg/mL)和肝硬化组(438.4 pg/mL)Ang-2水平显著升高(P值均<0.001);与CHB组相比,肝硬化组Ang-2水平显著升高(P<0.001)。与对照组(3.4)相比,CHB组(1.6)和肝硬化组(0.5)Ang-1/Ang-2比值显著降低(P值均<0.001);与CHB组相比,肝硬化组Ang-1/Ang-2比值显著降低(P<0.001)。Spearman分析显示,CHB组Ang-1与HBV DNA及ALT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400、−0.394,P值均˂0.001);Ang-2与HBV DNA及ALT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65、0.351,P值均˂0.001);Ang-1/Ang-2与HBV DNA及ALT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463、−0.473,P值均˂0.001);而肝硬化组Ang-1、Ang-2及Ang-1/Ang-2均与HBV DNA和ALT无相关性(P值均˃0.05)。结论CHB、肝硬化患者血清Ang-1、Ang-2及Ang-1/Ang-2有显著改变,其中肝炎组Ang-1、Ang-2及Ang-1/Ang-2在一定程度上反映CHB患者肝损伤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生成素1 血管生成素2 乙型肝炎 慢性 肝硬化 乙型肝炎病毒 丙氨酸转氨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肌酐与胱抑素C比值(CCR)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3
7
作者 刘大晴 黄燕 甘建和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4-270,共7页
目的探讨血清肌酐与胱抑素C比值(CCR)评估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2年11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病科住院治疗的130例HBV-ACLF患者(治疗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结局分为生存组(n=... 目的探讨血清肌酐与胱抑素C比值(CCR)评估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2年11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病科住院治疗的130例HBV-ACLF患者(治疗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结局分为生存组(n=87)和死亡组(n=43);根据是否合并感染,分为感染组(n=37)和非感染组(n=93)。以同期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收集入院当天血常规指标,包括白细胞、血小板、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计数;观察入院当天、住院第5天、第10天、第15天血清肌酐、胱抑素C、血清Alb、PT,计算CCR、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营养指数(PNI)、CCR5(入院后第5天CCR)、ΔCCR5(入院后第5天CCR-入院当天CCR)、CCR10(入院后第10天CCR)、ΔCCR10(入院后第10天CCR-入院后第5天CCR)、CCR15(入院后第15天CCR)、ΔCCR15(入院后第15天CCR-入院后第10天CCR),比较生存组和死亡组、感染组与非感染组上述指标的差异。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疾病预后的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CCR对HBV-ACLF死亡事件的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AUC)比较采用De Long检验。结果治疗组基线CCR、NLR、PNI、PT和Alb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生存组与死亡组患者入院当天CCR、NLR、P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130例HBV-ACLF患者中,有25例处于前期,48例处于早期,32例处于中期,25例处于晚期。各分期HBV-ACLF患者基线CCR、PLR及P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感染组与非感染组患者基线ΔCCR5、NL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患者入院第5天、第10天、第15天生存组与死亡组ΔCCR5、CCR10、CCR1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ΔCCR5(OR=1.175,95%CI:1.098~1.256,P<0.001)、NLR(OR=0.921,95%CI:0.880~0.964,P<0.001)和PT(OR=0.921,95%CI:0.873~0.973,P=0.003)是HBV-ACLF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ΔCCR5的AUC为0.774,敏感度为0.687,特异度为0.757;ΔCCR5+PT+NLR联合的AUC为0.824,高于ΔCCR5、NLR、PT单独预测时的AUC(P值均<0.05)。结论ΔCCR5、NLR、PT可反映HBV-ACLF患者的病情及预后,是HBV-ACLF患者死亡事件的独立预测指标,ΔCCR5+PT+NLR联合时预测效能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 肌酸酐 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物C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通市HIV合并HBV感染者抗逆转录病毒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潘一茹 邱涛 +9 位作者 马平 周小毅 丁萍 陈彦君 姜洁 何楚 钱姣 孔泉 邹美银 翟祥军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72-978,共7页
目的:了解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的感染现况和特征,分析HIV/HBV合并感染者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南通... 目的:了解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的感染现况和特征,分析HIV/HBV合并感染者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南通市2016年1月—2021年12月新确诊的HIV感染者为调查对象,根据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检测结果分为HIV单独感染组1 830例和HIV/HBV合并感染组135例,比较两组患者ART前HIV感染特征,分析ART后HIV病毒学抑制和CD4+T淋巴细胞变化情况,以评估免疫功能改善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HIV/HBV合并感染者ART前免疫受损重于HIV单独感染者。接受ART后,HIV单独感染组和HIV/HBV合并感染组的CD4+T计数总体上均随治疗时间延长呈上升趋势,ART 2年后,两组患者的HIV病毒学抑制率均为90%以上。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均显示开始ART的年龄增加、初始CD4+T <200个/μL、初始HIV RNA≥4.5[lg(copies/mL)]是影响免疫重建的危险因素。随治疗时间的延长,免疫重建良好率有增加趋势。在ART前合并HBV感染加重HIV感染者的免疫损伤,因而可能影响免疫重建。结论:HBV感染可加重HIV感染者的免疫损伤,现行HIV/HBV合并感染的ART策略可有效抑制双重感染,有利于HIV/HBV合并感染者的免疫重建。在感染者的干预管理中,ART及疗效监测均存在不足,临床诊疗活动需进一步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 合并感染 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HBV感染与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已知与未知 被引量:1
9
作者 耿楠 倪文婧 +1 位作者 芮法娟 李婕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41-445,共5页
慢性HBV感染是全球病毒性肝炎疾病负担的主要原因。由于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已成为全球第一大慢性肝病。慢性HBV感染合并MAFLD在临床上越来越常见,代谢因素而非病毒因素是慢性HBV感染... 慢性HBV感染是全球病毒性肝炎疾病负担的主要原因。由于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已成为全球第一大慢性肝病。慢性HBV感染合并MAFLD在临床上越来越常见,代谢因素而非病毒因素是慢性HBV感染合并MAFLD的主要原因。在疾病发展进程中,炎症、纤维化而非脂肪变性是合并患者发展为肝硬化、肝细胞癌的主要影响因素。对于慢性HBV感染和MAFLD同时存在的患者,抗病毒和代谢因素的联合管理至关重要。本文就慢性HBV感染合并MAFLD的相互作用、预后转归和临床管理等热点话题进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 慢性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 预后 临床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细胞外囊泡(sEVs)介导HBV感染及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刘佳敏 张自力 +5 位作者 曾蓉 徐旭 杨艳红 彭彬 戢敏 潘万龙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28-432,共5页
小细胞外囊泡(sEVs)是由大多数细胞分泌的具有脂质双分子层的纳米级别的膜性囊泡,因其是物质交换和信号传递的重要媒介,而被研究者广泛关注。治愈乙型肝炎的基础在于充分掌握HBV复制调控分子机制,HBV主要通过与膜表面受体结合进行复制传... 小细胞外囊泡(sEVs)是由大多数细胞分泌的具有脂质双分子层的纳米级别的膜性囊泡,因其是物质交换和信号传递的重要媒介,而被研究者广泛关注。治愈乙型肝炎的基础在于充分掌握HBV复制调控分子机制,HBV主要通过与膜表面受体结合进行复制传代,但其并不是唯一传染途径,除受体途径外,sEVs可将游离的HBV传播给未感染的肝细胞。但sEVs介导HBV感染的机制并不十分明确,因此,本文主要对HBV感染后肝细胞分泌的sEVs与HBV病毒传递的关系和感染机制进行探讨,为临床上治疗HBV感染疾病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bv 小细胞外囊泡(sEVs) 感染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白细胞抗原HLA-A基因多态性与HBV携带的相关性研究
11
作者 帅莉 杨帅 +7 位作者 叶峻杰 杨景成 付晓野 许彬 刘红伟 周律 康细林 高静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37-1040,共4页
目的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基因多态性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相关性。方法收集云南省昆明市延安医院健康体检者静脉血样本501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BV二对半,根据HBV二对半检测结果分为HB... 目的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基因多态性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相关性。方法收集云南省昆明市延安医院健康体检者静脉血样本501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BV二对半,根据HBV二对半检测结果分为HBV携带组和既往感染组以及健康对照组3组,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with sequence specific primers,PCR-SSP)基因分型技术检测HLA-A抗原的基因型,将HBV携带组和健康对照组以及HBV既往感染组和健康对照组的HLA-A基因多态性的分布频率进行比较。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健康对照组HLA-A2阳性数占比47.49%,等位基因频率数占比31.29%;健康对照组基因分布频率总体与中华骨髓库发布的中国常见及确认的HLA-A等位基因表一致。HBV携带组HLA-A2阳性数占比63.04%,等位基因频率数占比42.23%,携带者的HLA-A2阳性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既往感染组HLA-A2阳性数占比56.14%,等位基因频率数占比35.97%,既往感染组的HLA-A2阳性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LA-A2基因可能是慢性乙型肝炎HBV携带者的易感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白细胞抗原(HLA) 基因多态性 HLA-A2 乙型肝炎病毒(hbv)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Δ总胆红素-甲胎蛋白评分模型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3
12
作者 陈雨琪 李春燕 汤善宏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399-2405,共7页
目的探索血清总胆红素的动态变化(Δ总胆红素)及甲胎蛋白与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相关性,并建立新的评分模型,与MELD等评分模型对比分析新模型在HBV-ACLF短期预后中的作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22年12月... 目的探索血清总胆红素的动态变化(Δ总胆红素)及甲胎蛋白与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相关性,并建立新的评分模型,与MELD等评分模型对比分析新模型在HBV-ACLF短期预后中的作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22年12月于西部战区总医院消化内科住院治疗的HBV-ACLF患者作为回顾性研究队列。收集所有患者入院24 h临床资料,根据随访90天后的生存情况将患者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偏态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校正χ^(2)检验。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得出影响HBV-ACLF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后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新模型对于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361例患者,90天生存率为67.3%(243/361),死亡组(n=118)年龄、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肝性脑病发生率、INR、PT、白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肌酐、Δ总胆红素、MELD评分、ALBI评分均高于生存组(n=243)(P值均<0.05);TC、HDL、LDL、白蛋白、甲胎蛋白、血小板、淋巴细胞、Na^(+)均显著低于生存组(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FP、PT、Na^(+)、Δ总胆红素是HBV-ACLF患者90天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值均<0.05)。获得新的预测模型,即Δ总胆红素-甲胎蛋白评分模型:11.987^(+)1.168×Δ总胆红素(%)-0.095×Na^(+)(mmol/L)^(+)0.25×PT(s)-0.002×AFP(ng/mL),由此构建的模型具有较高预测价值(AUC为0.796,敏感度0.766,特异度0.723),决策曲线提示获益较好。结论Δ总胆红素-甲胎蛋白评分模型与MELD评分、ALBI等常用预测模型相比,具有较高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 乙型肝炎病毒 胆红素 甲胎蛋白类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XCL5/CXCR2/VEGF通路在HBV相关肝癌血管生成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13
作者 冉小柯 刘旭东 +5 位作者 谭伟强 庞华珍 袁媛 娄鑫凤 吴铁雄 潘兆权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23-1130,共8页
目的:探讨CXCL5/CXCR2/VEGF通路在HBV相关肝癌血管生成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收集2022年10月至2022年12月间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入院的10例HBV-DNA阳性患者的外周血标本[其中5例肝细胞癌(HCC)和5例肝硬化(LC)],用高通量... 目的:探讨CXCL5/CXCR2/VEGF通路在HBV相关肝癌血管生成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收集2022年10月至2022年12月间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入院的10例HBV-DNA阳性患者的外周血标本[其中5例肝细胞癌(HCC)和5例肝硬化(LC)],用高通量RNA测序技术检测并筛选差异表达mRNA,用GO富集和KEGG通路分析这些差异表达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和相关信号通路。常规培养HCC细胞HepG2,用转染试剂将C-X-C基序趋化因子配体5(CXCL5)过表达质粒和对照质粒转染至HepG2细胞中,分为对照组,空载组,250 ng/mL和520 ng/mL CXCL5过表达质粒组。用CCK-8法、ELISA、血管生成实验、qPCR法、WB法和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分别检测过表达CXCL5对HepG2细胞增殖能力、VEGF分泌、成管能力、CXCL5、CXCR2、VEGF mRNA及其蛋白表达,以及VEGF表达的影响。结果:RNA测序结果显示,HCC和LC患者外周血中mRNA表达存在显著差异。GO富集分析发现,这些差异mRNA的相关基因主要参与细胞发育过程的调控、G蛋白偶联受体活性、细胞外区域的组成和信号受体结合。KEGG通路分析发现,这些异表达基因可能参与细胞因子与受体相互作用通路、cAMP信号通路等与癌症作用机制相关的通路、神经活性配体与受体相关作用的通路、钙相关信号通路。过表达CXCL5可明显促进HepG2细胞的增殖能力(P<0.05)、VEGF的分泌(P<0.05)、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的成管能力(P<0.05)、CXCL5、CXCR2和VEGF mRNA和蛋白的表达(P<0.05或P<0.01),以及增强HepG2细胞中VEGF的表达。结论:CXCL5可能通过CXCL5/CXCR2/VEGF轴促进HepG2细胞的增殖和HUVEC的成管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肝硬化 乙型肝炎病毒 血管生成 HEPG2细胞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C-X-C基序趋化因子配体-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代谢相关因素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及预测模型构建
14
作者 罗文苓 曾玉 +1 位作者 张雪媚 盛云建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985-1991,共7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代谢相关因素(超重和/或肥胖、高血糖、高血压及血脂紊乱)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90天预后的影响及预测模型构建。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6月—2022年6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科收治的365例HBV-ACL...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代谢相关因素(超重和/或肥胖、高血糖、高血压及血脂紊乱)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90天预后的影响及预测模型构建。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6月—2022年6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科收治的365例HBV-ACLF患者,根据90天随访结果分为生存组(n=273)和死亡组(n=92);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及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代谢相关因素是否为HBV-ACLF患者90天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Kaplan-Meier法分析检验代谢相关因素与HBV-ALCF患者90天生存率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比较不同评分模型对HBV-ACLF患者90天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OR=4.698,95%CI:1.904~11.593,P=0.001)、ALT(OR=0.999,95%CI:0.999~1.000,P=0.010)、TG(OR=4.979,95%CI:2.433~10.189,P<0.001)、HDL-C(OR=0.258,95%CI:0.087~0.762,P=0.012)、载脂蛋白B(OR=0.118,95%CI:0.026~0.547,P=0.006)、CLIF-C OF评分(OR=2.275,95%CI:1.150~4.502,P<0.001)为HBV-ACLF短期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代谢相关因素的联合预测模型AUC较单一预测模型增大,其中以高血压+TG+CLIF-C OF评分预测模型的AUC最大(AUC=0.886),合并代谢相关因素的患者肝脏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更高,且30天病死率及90天病死率更高。结论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等代谢相关因素的存在会增加HBV-ACLF的严重程度并增加其短期死亡风险,高血压+TG+CLIF-C OF评分预测模型对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 代谢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及其肝硬化患者HBsAg与HBV DNA定量变化及其相关性 被引量:34
15
作者 余雪平 郭如意 +7 位作者 柯邵鹏 黄清流 林成祖 林志鹏 陈素梅 李菊兰 杨鹏雅 苏智军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82-686,共5页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乙型肝炎肝硬化(HBV-LC)患者HBs Ag定量和HBVDNA定量的变化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采集46例CHB轻中度患者(CHB-LM组),24例CHB重度患者(CHB-S组)和28例HBV-LC患者入院时及51例患者经核苷(酸)类似物(NA)抗病毒治...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乙型肝炎肝硬化(HBV-LC)患者HBs Ag定量和HBVDNA定量的变化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采集46例CHB轻中度患者(CHB-LM组),24例CHB重度患者(CHB-S组)和28例HBV-LC患者入院时及51例患者经核苷(酸)类似物(NA)抗病毒治疗4.08±3.06月时的血清标本;采用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HBs Ag水平,荧光PCR定量检测HBVDNA载量。多组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治疗前后比较采用Wilcoxon检测,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检验。结果 HBs Ag和HBVDNA定量在CHB-LM组、CHB-S组和HBV-LC组中逐渐下降(χ2=12.537和8.381,P=0.002和0.015);CHB-LM组和CHB-S组HBs Ag和HBV DNA定量值均高于HBV-LC组(P<0.05);CHB-LM和CHB-S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649和0.032,P>0.05)。HBe Ag阳性患者HBs Ag和HBVDNA定量在CHB-LM组、CHB-S组和HBV-LC组中呈下降趋势(χ2=6.146,P=0.046和1.009,P>0.05);CHB-LM组HBs Ag定量高于HBV-LC组(Z=-2.247,P=0.025)。HBe Ag阴性患者HBs Ag和HBVDNA定量在CHB-LM组、CHB-S组和HBV-LC组中逐渐下降(χ2=7.196和14.658,P<0.05);CHB-LM组和CHB-S组HBs Ag和HBV DNA定量均高于HBV-LC组(P<0.01)。HBs Ag与HBVDNA定量水平在CHBLM组(r=0.389,P=0.009)、HBV-LC组(r=0.431,P=0.022)中均呈正相关性;而在CHB-S组中无相关性(r=0.348,P=0.104)。与NA抗病毒治疗前相比,51例患者治疗后HBs Ag水平略有下降(Z=-1.050,P=0.294),而HBVDNA水平明显下降(Z=-5.415,P<0.001);治疗后HBs Ag定量与HBVDNA定量无统计学相关性(r=0.241,P=0.111);且两者治疗前后的差值也无统计学相关性(r=0.257,P=0.085)。结论 HBs Ag和HBVDNA定量在CHB-LM、CHB-S和HBV-LC患者中逐渐降低,按照HBe Ag阳性和阴性分组后,这种趋势依然存在;HBs Ag和HBVDNA之间呈正相关,但并非绝对平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bSAG hbvDNA 肝炎 乙型 慢性 肝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浓度HBsAg人群HBV DNA与HBV M定量结果的关系及评价 被引量:15
16
作者 成军 孙长贵 +4 位作者 陈瑜 许志良 戴玉柱 孙关忠 李晓军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631-633,636,共4页
目的:比较高、低浓度HBsAg阳性人群乙型肝炎病毒核酸(HBV DNA)与乙型病毒肝炎标志物(HBVM)含量之间的差异,揭示低浓度HBsAg人群HBV DNA与HBV M之间的特点。方法:对264例慢性HBV感染者的HBsAg浓度(高浓度HBsAg组、低浓度HBsAg组)及自然史... 目的:比较高、低浓度HBsAg阳性人群乙型肝炎病毒核酸(HBV DNA)与乙型病毒肝炎标志物(HBVM)含量之间的差异,揭示低浓度HBsAg人群HBV DNA与HBV M之间的特点。方法:对264例慢性HBV感染者的HBsAg浓度(高浓度HBsAg组、低浓度HBsAg组)及自然史(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非活动期)进行分组,采用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微粒子酶免疫试验(MEIA)对147例低浓度HBsA组和117例高浓度HBsAg组的血清标本进行HBV DNA和HBV M的定量测定并进行比较。结果:低浓度HBsAg组免疫耐受期7例、免疫清除期4例血清标本HBV DNA、抗-HBs、HBeAg、抗-HBe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2.531~9.181,P<0.01~0.05),非活动期136例血清标本中有94.1%(128/136)HBV DNA处于105copies/L以下,直接法PCR、浓缩法PCR对HBV DNA检出率分别为10.3%(14/136)、10.3%(47/136),且HBV DNA与HBV M各指标之间均不存在相关性(P>0.05);高浓度HBsAg组免疫耐受期25例HBV DNA与HBeAg、抗HBe存在相关性(r=0.744~0.772,tr=3.858~4.207,P<0.01),免疫清除期46例和非活动期46例HBV DNA则仅与抗HBs存在负相关性(r=-0.693~-0.598,tr=-4.616~-3.936,P<0.01~0.05)。结论:低浓度HBsAg人群具有特殊的血清学特点,可能与机体免疫耐受及免疫系统个体化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 慢性hbv感染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BV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及与HBV DNA的关系 被引量:32
17
作者 尹玉竹 谌小卫 +2 位作者 李小毛 侯红瑛 史众杰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452-1454,共3页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及HBVDNA含量对HBV宫内感染的影响。方法分别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及荧光定量PCR法检测230例HBsA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外周血HBV血清标志物和HBVDNA含量,发生宫内感染的为病例组,余为对照组,运...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及HBVDNA含量对HBV宫内感染的影响。方法分别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及荧光定量PCR法检测230例HBsA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外周血HBV血清标志物和HBVDNA含量,发生宫内感染的为病例组,余为对照组,运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对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230例HBsAg阳性孕妇分娩的新生儿中,有22例发生宫内感染。其中HBsAg阳性7例,HBVDNA阳性18例,HBsAg和HBVDNA均阳性的3例,总的HBV宫内感染率为9.6%(22/230)。(2)非条件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表明,仅HBVDNA浓度分级有统计学意义,OR为1.57(1.12-2.21)。(3)230例HBsAg阳性孕妇中HBVDNA阳性者119例,发生宫内感染18例,感染率为15.1%(18/119),并且当孕妇血清HBVDNA浓度≥107copies/ml时,HBV宫内感染率显著增加,(χ2=7.92,P<0.05)。结论孕妇血清HBVDNA浓度分级是HBV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并且当HBVDNA浓度≥107copies/ml时,其宫内感染率显著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宫内感染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载量与肝组织病理改变的分析 被引量:20
18
作者 严颖 麦丽 +2 位作者 郑玉宝 柯伟民 高志良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86-489,共4页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载量与肝组织病理改变的关系。【方法】158例慢性乙肝患者根据血清HBeAg分为HBeAg阳性组和阴性组,回顾性分析血清HBV DNA载量与肝组织病理炎症分级、纤维化分期之间的关系。【结果】HBeAg阳性组...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载量与肝组织病理改变的关系。【方法】158例慢性乙肝患者根据血清HBeAg分为HBeAg阳性组和阴性组,回顾性分析血清HBV DNA载量与肝组织病理炎症分级、纤维化分期之间的关系。【结果】HBeAg阳性组105例与HBeAg阴性组53例血清HBV DNA载量(lg copies/mL)分别为6.6±1.9和4.8±2.5,二者相比P=0.000。HBeAg阳性组肝组织炎症活动度G0~16例、G274例、G3~425例,其血清HBV DNA载量(lg copies/mL)分别为5.6±1.1、6.5±2.0、7.0±1.5,三者血清HBV DNA载量无差异(P=0.250);肝组织纤维化程度S0~123例、S256例、S3~426例,其血清HBV DNA载量(lg copies/mL)分别为6.6±1.8、6.6±2.0、6.6±1.6,三者血清HBV DNA载量无差异(P=0.996)。HBeAg阴性组肝组织炎症活动度G0~18例、G217例、G3~428例,其血清HBV DNA载量(lg copies/mL)分别为2.1±1.9、4.7±2.2、5.6±2.3,G2、G3~4者血清HBV DNA载量较G0~1者高(P=0.001),G2与G3~4者血清HBV DNA载量无差异(P=0.332);肝组织纤维化程度S0~110例、S225例、S3~418例,其血清HBV DNA载量(lg copies/mL)分别为2.7±3.2、5.1±1.8、5.4±2.4,S2、S3~4者血清HBV DNA载量较S0~1者高(P=0.005),S2与S3~4者血清HBV DNA载量无差异(P=0.745)。【结论】HBeAg阳性乙肝患者血清HBV DNA载量与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程度无关。HBeAg阴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载量较高者其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程度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肝组织病理 hbv DNA HbEA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治疗型双质粒HBV DNA疫苗的构建及其鉴定 被引量:15
19
作者 何晓嫱 陈光明 +3 位作者 黄英 杨富强 吴乐园 莫国玉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93-497,共5页
为构建以人白细胞介素 2 /γ干扰素(hIL 2 /hIFN γ)融合基因为佐剂的治疗型HBVDNA疫苗 ,采用DNA重组技术分别构建含有HBV包膜中蛋白 (preS2 ·S)抗原和hIL 2 /hIFN γ融合蛋白的真核表达质粒即pcDNAS2 ·S和pcDNAIIF ,酶谱和... 为构建以人白细胞介素 2 /γ干扰素(hIL 2 /hIFN γ)融合基因为佐剂的治疗型HBVDNA疫苗 ,采用DNA重组技术分别构建含有HBV包膜中蛋白 (preS2 ·S)抗原和hIL 2 /hIFN γ融合蛋白的真核表达质粒即pcDNAS2 ·S和pcDNAIIF ,酶谱和测序分析表明克隆的preS2 ·S和hIL 2 /hIFN γ融合蛋白基因片段的方向、序列与预期相符。用脂质体转染试剂转染COS 7细胞 ,并用ELISA检测转染细胞培养上清中目的基因表达水平。结果显示 ,质粒转染后 4 8h达峰值 ,分别为HBsAg(P/N) =7.6 3、IL 2 =1 0 .35ng/ml、IFN γ =7.90ng/ml。以CTLL 2依赖细胞株/MTT比色法和微量细胞病变抑制法 (WISH VSV)检测pcDNAIIF转染后 4 8h培养上清中IL 2及IFN γ活性 ,结果分别为 998U/ml和 2 4 9U/ml。证明构建的重组质粒pcDNAS2 ·S和pcDNAIIF结构正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疫苗 DNA 肝炎病毒 乙型 治疗型 hbv-DNA疫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HBV DNA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10
20
作者 王力芬 叶智明 +5 位作者 徐丽霞 章斌 梁华般 冯仲林 刘双信 史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705-1706,F0003,共3页
目的探讨尿HBVDNA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的诊断价值。方法本研究共入组152例患者,分为3组: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组66例,非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组66例,慢性乙型肝炎无肾损害患者20例。应用PCR方法检测血尿HBV DNA;乙肝五项定量... 目的探讨尿HBVDNA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的诊断价值。方法本研究共入组152例患者,分为3组: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组66例,非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组66例,慢性乙型肝炎无肾损害患者20例。应用PCR方法检测血尿HBV DNA;乙肝五项定量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结果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患者中尿HBV DNA阳性率33%(22/66),两对照组中无1例阳性。尿HBVDNA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的诊断特异性高达98%,具有良好的阳性预测值(0.96)和阴性预测值(0.60)。尿HBV DNA或尿HBV DNA与血清HBeAg联合诊断价值优于尿HBV DNA与血清HBV DNA、血清HBsAg、血清HBeAg联合对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的诊断价值。结论尿HBV DNA可能作为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的一种新无创辅助诊断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hbv DNA 乙型肝炎病毒 肾小球肾炎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