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9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otch信号对激光诱导的小鼠CNV生成过程中巨噬细胞极化表型及功能的调控 被引量:5
1
作者 李娜 窦国睿 +6 位作者 张萍 赵俊龙 晏贤春 燕洁静 李曼红 韩骅 王雨生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07-215,共9页
背景 巨噬细胞在脉络膜新生血管(CNV)中的作用尚存在争议,与其在不同微环境中的功能异质性有关,Notch信号通路参与眼内新生血管生长的调控,但其对CNV中巨噬细胞功能的调控作用尚未证实. 目的 探讨巨噬细胞在CNV生成中极化表型的变化与... 背景 巨噬细胞在脉络膜新生血管(CNV)中的作用尚存在争议,与其在不同微环境中的功能异质性有关,Notch信号通路参与眼内新生血管生长的调控,但其对CNV中巨噬细胞功能的调控作用尚未证实. 目的 探讨巨噬细胞在CNV生成中极化表型的变化与Notch信号通路对巨噬细胞极化表型的调控.方法 在体实验选择58只成年雄性C57BL小鼠,以随机数字表法按照造模后取材时间的不同随机分为光凝后3d组和7d组.每组选23只小鼠用视网膜光凝法诱导小鼠CNV模型,分别于光凝后3d和7d制备脉络膜铺片,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CNV面积和巨噬细胞阳性染色面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分泌情况;光凝后3d和7d对眼杯冰冻切片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CNV中巨噬细胞的极化表型及其分泌VEGF、TNF-α的情况,评估巨噬细胞上Notch信号胞内段(NICD)相应分子标志物的表达情况.每组设定6只小鼠的左眼为正常对照眼,其右眼以激光光凝法建立CNV模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眼杯组织中VEGF、TNF-α和巨噬细胞极化相关因子的表达情况.体外分离和培养C57BL小鼠的骨髓单核前体细胞,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诱导其分化为巨噬细胞,加入Notch信号通路抑制剂γ-分泌酶抑制剂(GSI)和极化诱导因子,24 h后收集细胞及培养液上清,通过qRT-PCR及ELISA法检测M1型、M2型巨噬细胞分子表面标志物的表达水平. 结果 与光凝后第3天比较,光凝后第7天CNV面积明显增大,但巨噬细胞浸润面积缩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138、5.272,均P=0.000).光凝后第3天,巨噬细胞在CNV周边和中央均有分布,第7天时局限于CNV中央部.光凝后第3天,色素上皮-脉络膜-巩膜复合体中精氨酸合酶1(Arg1)、甘露糖受体(MR)及白细胞介素-6(IL-6)mRNA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第7天,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 mRNA的相对表达量无明显改变.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光凝后第3天F4/80+ Arg1+细胞(M2型巨噬细胞)数量明显多于F4/80+ iNOS+细胞(M1型巨噬细胞),光凝后第7天F4/80+ Arg1+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348,P=0.000;t5.562,P<0.001),但仍多于F4/80+ iNOS+细胞,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68,P<0.01).在光凝后3d时巨噬细胞分泌的VEGF和TNF-α明显多于光凝后7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143、4.519,均P<0.01).巨噬细胞中Notch信号下游分子在光凝后3d时未见表达,7d时表达量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体外实验表明,阻断Notch信号后,M1型巨噬细胞分子标志物表达量明显下降,而M2型巨噬细胞分子标志物的表达量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巨噬细胞的极化表型在CNV模型的不同阶段发生变化,而巨噬细胞中Notch信号的激活状态调控巨噬细胞的极化表型改变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新生血管 巨噬细胞/功能 细胞间肽类和蛋白类/代谢 NOTCH信号 近交系C57BL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凝前雷珠单抗玻璃体内注射对CNV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及视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刘志南 邓国华 江一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65-367,共3页
目的探讨光凝前雷珠单抗玻璃体内注射对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neovascularization,CNV)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及视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CNV患者100例(100眼),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对... 目的探讨光凝前雷珠单抗玻璃体内注射对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neovascularization,CNV)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及视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CNV患者100例(100眼),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给予雷珠单抗玻璃体内注射后行激光光凝,对照组给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及抗生素滴眼液滴眼后行激光光凝。术后随访3—6个月,平均4个月,观察两组患者CNV变化及临床疗效,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检查患者裸眼视力,同时采用OCT测量患者治疗前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结果观察组、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6.0%、5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78,P〈0.05)。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治疗前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分别为(351.2±10.3)μm、(351.3±10.2)μm,治疗后分别为(150.4±7.8)μm、(252.3±9.6)μm,两组治疗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9.90、49.98,均为P〈0.01);但观察组治疗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下降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8.25,P〈0.05)。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治疗前裸眼视力均为0.2±0.1,治疗后分别为1.0±0.3、0.3±0.3;两组治疗后裸眼视力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7.89、2.24,均为P〈0.05);但观察组治疗后裸眼视力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3.33,P〈0.05)。结论CNV患者光凝前行雷珠单抗玻璃体内注射,视力恢复显著,有助于视功能及视网膜形态的恢复,临床效果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珠单抗 玻璃体内注射 脉络膜新生血管 黄斑区视网膜 视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靶向抑制生长分化因子3减轻内皮细胞炎症反应并抑制脉络膜新生血管
3
作者 唐榕穗 田壹 +1 位作者 熊振 李旭日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07-618,共12页
【目的】揭示靶向抑制生长分化因子3(GDF3)对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形成及内皮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构建激光诱导的小鼠CNV模型,通过RNA测序(RNA-seq)筛选差异基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和Western blot验证GDF3表达水平。通... 【目的】揭示靶向抑制生长分化因子3(GDF3)对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形成及内皮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构建激光诱导的小鼠CNV模型,通过RNA测序(RNA-seq)筛选差异基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和Western blot验证GDF3表达水平。通过siRNA及中和抗体拮抗内皮细胞GDF3,采用CCK8实验、划痕实验及成管实验评估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和血管生成能力。检测炎症/黏附分子表达变化,分析免疫细胞黏附和跨内皮迁移实验变化。在CNV模型中,通过玻璃体腔注射shRNA靶向抑制GDF3,结合免疫荧光染色观察CNV面积及免疫细胞浸润情况。【结果】GDF3在CNV组织中表达显著上调(P<0.001)。体外干预GDF3显著抑制内皮细胞增殖(P<0.001)、迁移(P<0.001)及血管生成能力(P<0.01),同时下调炎症/黏附分子表达(P<0.001),并显著减少免疫细胞黏附(P<0.001)和跨内皮迁移(P<0.001)。体内实验证实靶向抑制GDF3可显著抑制CNV的形成(P<0.001)并降低免疫细胞浸润(P<0.001)。【结论】靶向抑制GDF3可协同抑制内皮炎症反应和病理性血管生成,其作用可能与调控炎症微环境相关,为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MD)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脉络膜新生血管 靶向抑制生长分化因子3 血管内皮细胞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注OCT血管成像检测的CNV血管形态特征动态变化对抗VEGF治疗后新生血管性AMD应答反应的预测作用 被引量:10
4
作者 赵治 孙晓东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4,共4页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玻璃体腔注射是治疗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的一线治疗方案,如何更好地预测患眼治疗后的应答反应是临床上面临的重要挑战。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可对治疗前后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血...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玻璃体腔注射是治疗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的一线治疗方案,如何更好地预测患眼治疗后的应答反应是临床上面临的重要挑战。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可对治疗前后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血管形态变化进行动态随访观察,OCTA显示的血管形态和结构变化信息丰富了临床医师对nAMD治疗预后判断的新概念和新理论,认为这些综合信息可以成为一种活体血管生物标志物,有助于医生对活动性CNV的认识并深入理解抗VEGF治疗应答及抵抗的机制。因此,OCTA应当成为nAMD诊断、治疗和随访中的一种标准检查策略,我们应当重视OCTA下CNV血管形态特征的变化在nAMD抗VEGF治疗应答判断方面的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相干断层扫描 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药物疗法 脉络膜新生血管/药物疗法 预后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动物模型的评估新方法
5
作者 许琴 Nalini S.Bora Puran Bora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92-194,共3页
目的:建立C57BL/6小鼠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动物模型的评估方法。方法:①应用氪红激光对小鼠实验性视网膜进行光凝,激光的功率、光凝斑直径和曝光时间分别为250 mW、50μm及0.05 s诱导CNV动物模型。②分别... 目的:建立C57BL/6小鼠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动物模型的评估方法。方法:①应用氪红激光对小鼠实验性视网膜进行光凝,激光的功率、光凝斑直径和曝光时间分别为250 mW、50μm及0.05 s诱导CNV动物模型。②分别于光凝后1、3、5、7、10d,用2×106FITC-dextran荧光素灌注小鼠心脏。③mAb特定抗Elastin抗体标记Bruch膜。④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epithelium,RPE)-脉络膜-巩膜复合体铺片。⑤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RPE-脉络膜-巩膜复合体进行CNV形态进行观察和测量。结果:光凝后3 d可见新生血管及走向清晰可见,光凝后7 d CNV达到高峰。结论:用抗体标记Bruch膜。FITC-dextran荧光素灌注小鼠心脏,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RPE-脉络膜-巩膜复合体进行氪红激光诱导C57BL/6小鼠的CNV模型进行评估,直观,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新生血管 动物模型 氪红激光 共聚焦显微镜 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SC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孙承阳(综述) 李彤 孙晓东(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63-767,共5页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是一类以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浆液性脱离为特征的自限性疾病。CSC可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NV),造成视力预后不良。近年来研究表明,病程是CSC继发CNV主要的危险因素,其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可能涉...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是一类以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浆液性脱离为特征的自限性疾病。CSC可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NV),造成视力预后不良。近年来研究表明,病程是CSC继发CNV主要的危险因素,其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可能涉及脉络膜局部缺血缺氧及视网膜屏障功能受损等多种病理机制。多模态影像技术有助于诊断CSC继发的CNV,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示高反射扁平不规则色素上皮脱离需要高度警惕继发CNV的可能。虽然尚未有统一标准的治疗方案,大量研究提示光动力疗法和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可改善此类患者视力预后。本文综述了CSC继发CNV的危险因素、发病机制、多模态影像诊断模式、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脉络膜新生血管 诊断 治疗 多模态影像 光学相干视网膜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肥厚型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在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新生血管及纤维化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
7
作者 张甜甜 李静 田珍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10-414,共5页
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及视网膜下纤维化(SRFi)是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最常见的病理机制,常导致50岁以上人群不可逆性的视力丧失。尽管目前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已经成为临床主要有效的一线用药,但仍有近50%的病例因SRFi产生的瘢痕而最... 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及视网膜下纤维化(SRFi)是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最常见的病理机制,常导致50岁以上人群不可逆性的视力丧失。尽管目前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已经成为临床主要有效的一线用药,但仍有近50%的病例因SRFi产生的瘢痕而最终视力丧失。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家族是从人血小板中分离出来的一类促血管生成因子,目前已证实其参与了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的过程,但具体作用机制仍不清楚。本文将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在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新生血管以及SRFi形成的作用机制作一综述,为未来开发新型诊疗方式提供资料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黄斑区新生血管 纤维化 发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度近视继发脉络膜病变的相关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及风险模型构建 被引量:2
8
作者 黄晓寒 唐少华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2-57,共6页
目的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高度近视继发脉络膜病变(脉络膜萎缩及脉络膜新生血管病灶)的影响因素,并根据相关因素构建Nomogram风险预测模型,可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340例(680眼)高度近... 目的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高度近视继发脉络膜病变(脉络膜萎缩及脉络膜新生血管病灶)的影响因素,并根据相关因素构建Nomogram风险预测模型,可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340例(680眼)高度近视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170例340眼)、B组(170例340眼)。比较两组患者脉络膜病变发生率,在A组、B组中,根据是否发生脉络膜病变分为a组、b组两个亚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高度近视继发脉络膜病变的影响因素。根据影响因素构建高度近视继发脉络膜病变的Nomogram风险预测模型并进行外部验证。结果在A组、B组中,a组患者年龄、糖尿病占比、眼轴长度、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均高于b组,屈光度均低于b组(均为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糖尿病、眼轴长度、血清TGF-β1水平为高度近视继发脉络膜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屈光度为其保护因素(均为P<0.05)。年龄、糖尿病、眼轴长度、血清TGF-β1水平均为高度近视继发脉络膜病变正相关危险因素,屈光度为其负相关危险因素(均为P<0.05)。Nomogram风险预测模型预测高度近视继发脉络膜病变的AUC为0.818,且校准度良好。结论年龄、糖尿病、眼轴长度、屈光度、血清TGF-β1水平为高度近视继发脉络膜病变的影响因素,据此构建的Nomogram风险预测模型对高度近视继发脉络膜病变具有一定预测价值,临床应依据该模型制定治疗方案,以降低继发脉络膜病变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脉络膜萎缩 脉络膜新生血管病灶 Logistic回归 Nomogram模型 转化生长因子-Β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理性近视并发症遗传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陆强(综述) 竺向佳 卢奕(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952-957,共6页
病理性近视以眼轴过度增长为特征,并伴有眼球后极部结构改变,在临床上应区别于高度近视。相比高度近视,病理性近视人群往往有更大概率并发白内障、青光眼及一系列视网膜脉络膜病变。迄今为止,大量的遗传学研究结果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病理性近视以眼轴过度增长为特征,并伴有眼球后极部结构改变,在临床上应区别于高度近视。相比高度近视,病理性近视人群往往有更大概率并发白内障、青光眼及一系列视网膜脉络膜病变。迄今为止,大量的遗传学研究结果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家系研究及病例报道等诸多方式为我们提供了与高度近视及诸多眼部并发症发生和发展相关的基因位点,其中部分基因在眼轴的过度增长及相关并发症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病理性近视在临床表现及预后方面均有别于单纯的高度近视,具有特征性的遗传背景,本研究基于已知的高度近视致病基因,对病理性近视并发症发生和发展的相关基因进行了归纳整理:在病理性近视并发早发快速进展的核性白内障人群中存在胶原、抗氧化、眼底病相关基因表达的改变;在病理性近视并发开角型青光眼患者中则存在升压基因及胶原相关基因的变异;此外,胶原和生长因子相关基因变异与诸多病理性近视并发眼底病变有关。对病理性近视并发症遗传背景的进一步了解,有助于为日后探讨病理性近视特征性遗传学改变奠定基础,对病理性近视的临床诊断及并发症的防治提供新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性近视 并发症 基因 白内障 开角型青光眼 眼底病变 近视性脉络膜新生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TRA3基因对脉络膜新生血管和M2型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肇莉莉 王萍 +3 位作者 孙连义 马为梅 张乐 喻磊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75-281,共7页
目的 探讨HtrA丝氨酸肽酶3(HTRA3)基因对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和M2型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方法 收集30例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MD)患者(wAMD组)和3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健康组)的空腹静脉血,通过qRT-PCR检测血清HTRA3 mRNA水平。将RF/6... 目的 探讨HtrA丝氨酸肽酶3(HTRA3)基因对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和M2型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方法 收集30例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MD)患者(wAMD组)和3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健康组)的空腹静脉血,通过qRT-PCR检测血清HTRA3 mRNA水平。将RF/6A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NC-sh组和HTRA3-sh组,使用Lipofectamine2000将NC-shRNA和HTRA3-shRNA慢病毒载体分别转染到NC-sh组和HTRA3-sh组RF/6A细胞中,通过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HTRA3的转染情况。将RF/6A细胞随机分为N组、H组、H+NC-sh组和H+HTRA3-sh组,细胞转染后,N组RF/6A细胞在完全RPMI 1640培养基中进行常氧培养,其他组细胞在添加200 mmol·L^(-1)氯化钴(CoCl_(2))的RPMI 1640培养基中进行低氧培养,使用Matrigel测定小管形成。将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NV组、CNV+NC-sh组和CNV+HTRA3-sh组,每组12只。对照组为未建模的小鼠,其他组为激光诱导的CNV模型小鼠。向CNV+NC-sh组和CNV+HTRA3-sh组小鼠玻璃体内分别注射1μL滴度为1×10^(11)TU·mL^(-1)的NC-shRNA和HTRA3-shRNA慢病毒载体。对照组和CNV组小鼠注射PBS。注射后7 d,对小鼠进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测和眼球苏木精伊红(HE)染色。通过qRT-PCR检测RF/6A细胞或各组小鼠脉络膜组织中HTRA3、类几丁质酶3样蛋白3(Ym-1)、精氨酸酶1(Arg-1)、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环氧化酶-2(COX-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mRNA水平。通过Western blot检测RF/6A细胞或脉络膜组织中HTRA3、VEGF和细胞核核因子κB(NF-κB) p65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健康组比较,wAMD组患者的血清HTRA3 mRNA水平升高(t=11.804,P<0.001)。与对照组和NC-sh组比较,HTRA3-sh组RF/6A细胞的HTRA3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与N组比较,H组RF/6A细胞的闭合管腔数量、HTRA3和VEGF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增加(均为P<0.05)。与H+NC-sh组比较,H+HTRA3-sh组RF/6A细胞的闭合管腔数量、HTRA3和VEGF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减少(均为P<0.05)。与对照组比较,CNV组小鼠的HTRA3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增加,CNV相对荧光强度升高,Ym-1和Arg-1 mRNA水平升高,iNOS和COX-2 mRNA水平降低,细胞核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升高(均为P<0.05)。与CNV+NC-sh组比较,CNV+HTRA3-sh组小鼠的HTRA3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减少,CNV相对荧光强度降低,Ym-1和Arg-1 mRNA水平降低,iNOS和COX-2 mRNA水平升高,细胞核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均为P<0.05)。结论 下调HTRA3可抑制CNV形成和M2型巨噬细胞极化,HTRA3可能是防治wAMD的重要潜在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脉络膜新生血管 HtrA丝氨酸肽酶3 M2型巨噬细胞极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Ranibizumab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方案的探索 被引量:12
11
作者 田晓燕 刘涛 +3 位作者 魏静 陈萌 朱磊 徐佩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062-1064,共3页
目的观察渗出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经玻璃体内注射Ranibizumab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方法对2012年10月至2014年3月在我院经眼科相关检查确诊为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患者32例34眼,均接受Ranibizumab(10 mg·mL^-1)0.05 mL玻璃... 目的观察渗出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经玻璃体内注射Ranibizumab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方法对2012年10月至2014年3月在我院经眼科相关检查确诊为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患者32例34眼,均接受Ranibizumab(10 mg·mL^-1)0.05 mL玻璃体内注射,22眼采用1+PRN方案,另12只较为严重眼行3+PRN方案注射,使用国际标准糖尿病早期治疗研究(EDTRS)视力表检查,术前查最佳矫正视力、眼压、OCT以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或吲哚青绿血管造影,随访3~11个月,分别于术后1周、2周、1个月、以后每个月观察黄斑OCT、视力、眼压,必要时查FFA、ICGA等相关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眼注射(2.17±1.05)次,随访3个月、6个月时ETDRS视力分别为(34.37±12.75)个字母、(38.06±11.38)个字母,较治疗前分别提高(5.63±3.17)个字母、(9.27±5.01)个字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治疗后1个月,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基底部宽度、高度分别为(2001.83±90.71)μm、(347.23±63.73)μm,与治疗前(385.63±92.57)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治疗后1个月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为(336.90±82.11),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随访期间未发现全身及眼部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玻璃体内注射Ranibizumab治疗能明显缩小病灶,消退黄斑水肿,相应改善视功能,OCT检查测量CNV生物学参数具有无创、安全可靠、简单易行的优点,是一种重要的观察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变性 脉络膜新生血管化 单克隆抗体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诱导有色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形态学观察 被引量:19
12
作者 杨秀梅 王雨生 +1 位作者 徐建峰 张鹏 《眼科新进展》 CAS 2006年第3期161-166,共6页
目的观察激光诱导有色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形态学变化,为CNV机制及治疗的研究提供科学的平台和有效客观的评价方法。方法雄性BN大鼠52只(104眼),每只鼠一只眼作为实验眼,另一只眼为对照眼。... 目的观察激光诱导有色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形态学变化,为CNV机制及治疗的研究提供科学的平台和有效客观的评价方法。方法雄性BN大鼠52只(104眼),每只鼠一只眼作为实验眼,另一只眼为对照眼。532nm倍频激光光凝,激光功率、光斑直径和曝光时间分别为140mW、75μm和100ms,每眼光凝8-10点。光凝后1d、3d、7d、14d、21d、28d、56d及110d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检查后处死动物,摘除眼球制作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并于光凝后3d、7d和56d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光凝后3d光斑处有内皮细胞的增生,CNV于7d开始形成,14d达高峰,造模成功率为75%.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显示,造影早期可清晰判断CNV形态,晚期典型圆盘状荧光素渗漏。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检查可见CNV充盈。光镜和电镜下均可见口Ⅳ形成。CNV厚度自光凝后7~14d逐渐增加,之后变化不显著。Ⅷ因子标记的CNV血管密度7~14d逐渐增加,之后变化不显著,56d后逐渐减低。结论激光诱导有色大鼠CNV模型,成模时间短,成模率高,观察时间长,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实验模型。【眼科新进展2006;2613):161—16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 532nm 脉络膜新生血管 动物 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睛颗粒治疗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0
13
作者 周尚昆 唐由之 +3 位作者 冯俊 陈有信 戴虹 王慧娟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55-157,共3页
目的观察明睛颗粒治疗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为临床配对研究,将120例(120眼)患者根据年龄、就诊时间、眼底特征进行1∶1配对研究,分为两组,每组60例(60眼),明睛颗粒组用明睛颗粒中药治疗,对照组用光动力疗法进行治疗,... 目的观察明睛颗粒治疗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为临床配对研究,将120例(120眼)患者根据年龄、就诊时间、眼底特征进行1∶1配对研究,分为两组,每组60例(60眼),明睛颗粒组用明睛颗粒中药治疗,对照组用光动力疗法进行治疗,观察指标包括最佳矫正视力、眼底出血渗出面积、视网膜厚度、临床花费等。结果治疗3个月,两组患者视力及眼底疗效相当,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视力疗效:Z=0.960,P=0.337;眼底疗效:Z=0.739,P=0.460);各组治疗前后眼部症状如眼底出血、渗出面积、矫正视力、视网膜厚度等情况比较:明睛颗粒组治疗后眼底出血渗出面积较治疗前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55,P=0.047),视力、视网膜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视力:t=-0.712,P=0.479;视网膜厚度:t=-0.292,P=0.780);对照组治疗前后出血渗出面积、视力、视网膜厚度等改善不明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对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抑制方面,明睛颗粒治疗3个月,CNV活动性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907,P=0.057),治疗6个月,CNV活动性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846,P=0.000);两组医疗费用比较,明睛颗粒组为(3160.17±1309.34)元,对照组为(32 349.33±7897.94)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519,P=0.000)。随访3个月,两组均没有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明睛颗粒和光动力疗法相比,均能够稳定并提高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的视力,促进眼底出血渗出吸收,抑制新生血管的活动性,但临床医疗费用较低。因此,明睛颗粒也是治疗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的一种不错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性黄斑变性 明睛颗粒 光动力疗法 脉络膜新生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动力疗法联合玻璃体内注射Bevacizumab治疗病理性近视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 被引量:2
14
作者 黄志坚 宋艳萍 +2 位作者 金中秋 丁琴 陈中山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50-353,共4页
目的观察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联合玻璃体内注射Bevacizumab治疗病理性近视(pathologicalmyopia,PM)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68眼)PM患者的临床... 目的观察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联合玻璃体内注射Bevacizumab治疗病理性近视(pathologicalmyopia,PM)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68眼)PM患者的临床资料。先行PDT治疗后1周内,行玻璃体内注射Bevacizumab1.5mg(0.06mL)。术后1个月、3个月、末次随访时,复查最佳矫正视力、眼底彩照、FFA、ICGA、OCT。随访时,发现CNV部分闭合或仍有渗漏者给予再次玻璃体内注射Bevacizumab。比较联合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眼底彩照、FFA、ICGA、OCT检查结果,观察其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术后1个月、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F=33.149,P=0.000)。治疗后末次随访时,视力提高2行以上43眼(63·24%),视力稳定22眼(32.35%),视力下降2行以上3眼(4.41%)。眼底检查及眼底照相显示病灶缩小,出血及神经上皮水肿完全吸收或消失。54眼(79.41%)CNV完全闭合,无荧光素渗漏;14眼(20.59%)CNV大部分闭合,轻微荧光素渗漏。所有治疗眼OCT显示神经上皮水肿消失,CNV强反射区域明显缩小。所有治疗眼均接受1次PDT治疗,36眼行1次玻璃体内注射Bevacizumab,20眼行2次,12眼行3次,Bevacizum ab玻璃体内注射平均次数1.65次。结论 PDT联合玻璃体内注射Bevacizum ab治疗PM合并CNV是安全有效的,可有效封闭CNV,提高视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性近视 脉络膜新生血管 光动力疗法 Bevacizum a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病理性近视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疗效观察 被引量:16
15
作者 修立恒 李佳林 +1 位作者 李常栋 沈志斌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067-1070,共4页
目的观察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病理性近视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18眼病理性近视患者的临床资料。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0.5 mg(0.05 mL),术后每个月随访时行... 目的观察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病理性近视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18眼病理性近视患者的临床资料。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0.5 mg(0.05 mL),术后每个月随访时行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眼底彩照、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随访时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luorescence fundus angiography,FFA)检查。随访过程中发现CNV部分闭合或持续渗漏者则再次予以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比较治疗前后BCVA、OCT、眼底彩照及FFA检查结果 ,观察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随访时,BCVA均较术前明显提高(F=11.354,P<0.05);黄斑中心凹厚度均较术前明显降低(F=4.242,P<0.05)。术后6个月随访时,16眼视力提高2行以上,2眼视力稳定;眼底彩照示所有患眼黄斑区出血吸收,FFA检查示14眼CNV完全闭合,4眼大部分闭合。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平均次数为2.56次,其中3眼行1次,8眼行2次,5眼行3次,2眼行4次。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眼部及全身并发症。结论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病理性近视合并CNV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珠单抗 病理性近视 脉络膜新生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和病理性近视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比较 被引量:8
16
作者 黎蕾 王文吉 +2 位作者 袁非 赵耐青 袁源智 《眼科新进展》 CAS 2005年第1期49-51,共3页
目的 比较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age relatedmacu lardegeneration ,AMD)和病理性近视合并黄斑区典型性脉络膜新生血管 (choroidalneovascularization ,CNV)的临床特点、自然病程和视力预后。方法 对未接受过激光或手术治疗的AMD组 4 1... 目的 比较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age relatedmacu lardegeneration ,AMD)和病理性近视合并黄斑区典型性脉络膜新生血管 (choroidalneovascularization ,CNV)的临床特点、自然病程和视力预后。方法 对未接受过激光或手术治疗的AMD组 4 1例 5 4眼和近视组 4 0例 4 3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AMD组 2 4例 32眼随访 12~ 72月 (中位数36月 ) ;近视组 2 4例 2 7眼随访 13~ 72月 (中位数 5 4月 )。结果 初诊时 2组视力差异无统计意义 (P =0 .5 37) ;均以中心凹下CNV为主 (P =0 .92 5 ) ;AMD组CNV较大 (0 .90±0 5 3)DD ,近视组较小 (0 .5 4± 0 .31)DD(P =0 .0 0 0 1)。末诊时近视组视力较AMD组为好 (P =0 .0 19)。 2组比较 :AMD组以纤维瘢痕为主 (P =0 .0 0 1) ,近视组以色素增殖和萎缩为主 (P =0 .0 0 0 1)。结论 AMD合并黄斑区典型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直径较大 ,晚期以纤维瘢痕为主 ,自然视力预后差。病理性近视合并黄斑区典型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直径较小 ,晚期以色素增殖和脉络膜视网膜萎缩为主 ,病程相对自限 ,但自然视力预后也是差的。两者都需要有效的治疗措施。而在治疗病理性近视合并黄斑区典型性脉络膜新生血管时更应强调治疗方法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新生血管 黄斑变性 近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诱导小鼠脉络膜新生血管模型中CD105的表达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康 王康孙 +1 位作者 王玲 胡咏霞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1-23,共3页
目的通过激光诱导C57BL/6J小鼠CNV动物模型,观察CD105在新生血管组织中的表达。方法二极管激光诱导生成小鼠脉络膜新生血管,激光后1周和4周以免疫组化观察CD105的表达。结果激光后1周,视网膜下新生血管形成,CD105表达于CNV组织。激光后4... 目的通过激光诱导C57BL/6J小鼠CNV动物模型,观察CD105在新生血管组织中的表达。方法二极管激光诱导生成小鼠脉络膜新生血管,激光后1周和4周以免疫组化观察CD105的表达。结果激光后1周,视网膜下新生血管形成,CD105表达于CNV组织。激光后4周,当血管形成趋于静止时,CD105表达明显减弱。结论研究提示CD105在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诱导 小鼠 脉络膜 新生血管模型 CD105 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诱导的实验性脉络膜新生血管模型的定量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何花 张虹 +2 位作者 赵春明 王志涛 杨红 《眼科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8-21,共4页
目的 评价半导体倍频激光诱导棕色挪威(BN)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32只BN大鼠行半导体倍频激光(波长532nm)眼底光凝,6只作为正常对照。激光功率、光凝斑直径和曝光时间分别为525mw、50μm及0.05s。分别在... 目的 评价半导体倍频激光诱导棕色挪威(BN)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32只BN大鼠行半导体倍频激光(波长532nm)眼底光凝,6只作为正常对照。激光功率、光凝斑直径和曝光时间分别为525mw、50μm及0.05s。分别在光凝后7、21、35、63d随机各选取8只大鼠行眼底照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吲哚青绿眼底血管造影(ICGA)检查。眼球标本行脉络膜巩膜铺片新生血管定量分析和组织病理切片光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结果 FFA和ICGA检查发现光凝后7dCNV形成,21~35d形成高峰期,63d后生成减少。脉络膜巩膜铺片新生血管定量分析和组织病理学检查,均见光凝后21、35dCNV的形成与7、63d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脉络膜巩膜铺片新生血管分析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是实验性CNV定量研究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导体 激光 脉络膜新生血管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度近视并发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变化 被引量:10
19
作者 王媛 张金嵩 李秀娟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949-951,共3页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并发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的变化,同时比较与其年龄、性别、眼轴长度和屈光度均相匹配的高度近视未伴发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方法本研究收集2013年9月至2014年8月在我院...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并发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的变化,同时比较与其年龄、性别、眼轴长度和屈光度均相匹配的高度近视未伴发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方法本研究收集2013年9月至2014年8月在我院眼科门诊确诊的高度近视患者72例(72眼),分为未发生脉络膜新生血管组36例(36眼)和伴发脉络膜新生血管组36例(36眼),2组患者均行眼轴长度、屈光度、眼底和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结果高度近视未发生脉络膜新生血管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为(102.38±39.05)μm,高度近视伴发脉络膜新生血管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为(61.72±22.28)μm,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6,P<0.05)。两组内脉络膜厚度与眼轴长度均呈负相关。结论高度近视的发展可能与脉络膜的血流灌注状态有关,脉络膜血流灌注减少所致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变薄可能在脉络膜新生血管发生方面起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 脉络膜新生血管 高度近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膜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1
20
作者 齐慧君 黎晓新 +2 位作者 尹虹 梁健宏 钱彤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94-498,共5页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单中心非随机对照临床回顾性研究,对经间接检眼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以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确诊的特发性CNV患者共43例(45眼),病程5d...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单中心非随机对照临床回顾性研究,对经间接检眼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以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确诊的特发性CNV患者共43例(45眼),病程5d~3年,均为中心凹下CNV和旁中心凹下CNV。行bevacizumab玻璃体腔注射1.25mg(0.05mL),注射次数为1~5次,间隔6周,治疗后随访3~12个月,对比分析术前术后的视力、眼底、FFA及OCT表现。结果平均logMAR视力,术前为0.66±0.35,术后为0.29±0.27,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视力平均提高(3.5±2.4)行。OCT显示平均中央视网膜厚度(CFT),术前为(358±103)μm,术后为(229±114)μm,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FT平均下降(129±116)μm。FFA显示渗漏消失者24眼,减少者17眼,渗漏持续者4眼。眼局部除3例有小片结膜下出血外,未出现其他并发症。结论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治疗特发性CNV安全有效,但其长期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尚需进行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vacizumnab 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