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诊断标准对严重产后出血人群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的比较研究
1
作者 姚文鹏 刘程 隋峰 《实用妇产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91-597,共7页
目的:比较中国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积分系统(CDSS)产科标准和国际血栓与止血委员会(ISTH)制定的DIC产科矫正标准,对严重产后出血出血量>1500 ml人群DIC的诊断,凝血指标在两种诊断标准中对诊断的差异。方法:回顾性收集首都医科... 目的:比较中国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积分系统(CDSS)产科标准和国际血栓与止血委员会(ISTH)制定的DIC产科矫正标准,对严重产后出血出血量>1500 ml人群DIC的诊断,凝血指标在两种诊断标准中对诊断的差异。方法:回顾性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期间产后出血量>1500 ml的产妇,收集产后出血后的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血酶原时间(PT)、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国际标准比值(INR)、D-二聚体(D-D)等,收集其一般资料、是否输血、合并症及并发症等,对上述指标与两种DIC诊断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各凝血指标的诊断界值特性。结果:共收集产后出血量>1500 ml产妇500例,符合CDSS产科DIC标准(简称CDSS产科标准)者88例(17.6%),符合ISTH制定的产科矫正DIC标准(简称ISTH产科标准)者369例(73.8%),两种诊断标准Kappa值为0.117,诊断一致性差,两种诊断标准诊断为DIC者进行组间比较,出血量、Hb、PLT、FIB、PT、APTT、凝面酶原时间比值(PTR)、D-D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FIB<1.0 g/L者47例(9.4%),PT<14 s者368例(73.6%),D-D<5 mg/L者93例(18.6%)。CDSS产科标准得分与PT、PTR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49、0.441,ISTH产科标准得分与PT、PTR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74、0.578。符合CDSS产科标准、ISTH产科标准与同时符合两种产科标准时PLT 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26、0.769、0.982,FIB分别为0.896、1.000、1.000。符合CDSS产科标准时FIB的最佳界值为1.87 g/L,敏感度85.4%,特异度84.1%,PT的诊断最佳界值为14.05 s,AUC为0.851,敏感度73.9%,特异度85.4%,D-D的最佳界值为24.03 mg/L,AUC为0.879,敏感度77.3%,特异度83.3%。结论:两种不同DIC诊断评分对产后出血人群DIC的诊断存在差异,PLT、FIB诊断效能较高,ISTH产科标准仅纳入凝血指标尚不能有效区分产后出血所致DIC和稀释性凝血病,CDSS产科标准对FIB和PT的赋值评分可能导致漏诊,D-D的赋值评分可能导致假阳性率增高,凝血指标在产科DIC诊断中评分赋值需要进一步验证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产科 诊断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体复苏与产后出血患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生风险的关系 被引量:1
2
作者 郭蕊 蔡恒宇 +2 位作者 郜红艳 杨静 丛建萍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4-58,共5页
目的:探究产后出血患者液体复苏中液体用量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发生风险的关系。方法:选择2016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沈阳市妇婴医院收治的产后出血量≥1000 ml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根据妊娠校正国际血栓与止血协会(IS... 目的:探究产后出血患者液体复苏中液体用量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发生风险的关系。方法:选择2016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沈阳市妇婴医院收治的产后出血量≥1000 ml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根据妊娠校正国际血栓与止血协会(ISTH)评分将患者分为两组:ISTH评分>26分组、ISTH评分≤26分组,两组样本进行1∶4倾向性评分匹配,比较两组输入晶体液与出血量比值、胶体液与出血量比值、输注红细胞量与出血量比值、输注血浆量与出血量比值及纤维蛋白原下降峰值之间差异,并对各项观察指标与发生DIC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晶体液与出血量比值、胶体液与出血量比值、纤维蛋白原下降峰值、输注红细胞量与出血量比值、输注血浆量与出血量比值预测产后出血患者发生DIC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70(95%CI 0.589~0.751)、0.532(95%CI 0.440~0.623)、0.771(95%CI 0.706~0.837)、0.530(95%CI 0.439~0.621)、0.563(95%CI 0.473~0.653),最佳界值分别为1.23、0.29、0.77、0.48、0.24。晶体液与出血量比值、纤维蛋白原下降峰值与产后出血患者DIC的发生有关,OR分别为0.256(95%CI 0.111~0.590)、0.074(95%CI 0.024~0.228)。胶体液与出血量比值、输注红细胞量与出血量比值、输注血浆量与出血量比值与产后出血患者DIC的发生无相关性。结论:晶体液输注量与DIC的发生有关,限制性的液体复苏可以降低DIC的发生率。同时发现当纤维蛋白原下降超过0.77 g/L时,增加产后出血患者DIC的发生风险,应该及时补充纤维蛋白原或冷沉淀以降低DIC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后出血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妊娠校正国际血栓与止血协会评分 倾向性评分匹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科DIC诊断中国际ISTH标准与日本标准的评价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乔凤伶 江咏梅 +2 位作者 石华 刘金豪 杨惠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00-304,共5页
目的:比较国际血栓与止血委员会显性DIC标准(简称ISTH标准)、日本卫生福利部标准(简称JMHW标准)和日本危重病协会标准(简称JAAM标准)的DIC诊断评分在产科DIC诊断中的可行性,评价其对产科并发DIC的适用性。方法:对产科中因并发症进行DIC... 目的:比较国际血栓与止血委员会显性DIC标准(简称ISTH标准)、日本卫生福利部标准(简称JMHW标准)和日本危重病协会标准(简称JAAM标准)的DIC诊断评分在产科DIC诊断中的可行性,评价其对产科并发DIC的适用性。方法:对产科中因并发症进行DIC筛查的患者230例进行相关凝血指标的测定,分析凝血指标的变化与3种DIC诊断得分标准间的关系。结果:ISTH标准诊断敏感性4.3%,JMHW标准诊断敏感性5.2%,JAAM标准诊断敏感性12.6%。JAAM、JM-HW、ISTH标准各凝血指标均值异常改变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诊断为DIC时ISTH、JMHW和JAAM标准的各凝血指标的均值分别为:PTR1.5、1.45、1.3;PLT59.9×109/L、61.7×109/L,71.7×109/L;FIB1.558g/L、1.664g/L、2.262g/L;FDP166.6mg/L、166.2mg/L、122.9mg/L,与其诊断界值不相符合。结论:JAAM标准诊断的敏感性是三者中最高的;现有的3种DIC诊断评分标准对产科DIC的诊断可能不合适;临床需要寻找适合于不同孕周及围生期的各项凝血指标DIC诊断界值,并建立适合产科这一特殊人群的DIC诊断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诊断标准 评价 孕产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栓弹力图对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价值的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王影 阎妍 王忠利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699-1703,共5页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对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疑似DIC患者155例的临床资料、血常规指标检测数据、血凝指标检测数据及TEG检测数据,并采用ROC曲线对TEG检测数据进行诊断效能分析。结果:DIC组CDSS得分9.2&...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对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疑似DIC患者155例的临床资料、血常规指标检测数据、血凝指标检测数据及TEG检测数据,并采用ROC曲线对TEG检测数据进行诊断效能分析。结果:DIC组CDSS得分9.2±1.4分,显著高于非DIC组的4.2±1.1分(P<0.05)。DIC组患者PLT水平低于非DIC组(P<0.05),PT、APTT、INR、DD及FIB水平均明显高于非DIC组(P<0.05)。DIC组R时间、K时间及LY30均大于非DIC组(P<0.05),α角及MA值均小于非DIC组(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R时间、K时间、α角、MA值及LY30最佳临界值分别为8.4 min、6.2 min、52.5°、43.2 mm及6.7%。组间总分≥1、总分≥2、总分≥3、总分≥4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52、0.650、0.687及0.613。结论:血栓弹力图对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具有一定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血栓弹力图 ROC曲线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细胞清除术对高白细胞性白血病患者止血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屠雨青 范祎 +5 位作者 宋铁梅 朱子玲 冯宇锋 戴丽君 常惠荣 吴德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61-366,共6页
目的:分析比较不同高白细胞性白血病患者进行白细胞清除对止血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纳入了2009年6月至2020年2月共139例行白细胞清除术且术前术后进行凝血指标检测的AML、ALL和CML患者,评估各组的清除效果和组间清除效率的差异,并通... 目的:分析比较不同高白细胞性白血病患者进行白细胞清除对止血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纳入了2009年6月至2020年2月共139例行白细胞清除术且术前术后进行凝血指标检测的AML、ALL和CML患者,评估各组的清除效果和组间清除效率的差异,并通过血小板、凝血指标的变化、CDSS评分、不良事件发生率的计算,比较该技术在不同白血病患者中导致的止血功能差异。结果:三类患者白细胞清除术后,白细胞数均显著下降(P<0.001),以ALL患者清除效果最佳。白细胞清除术后患者的血小板数均显著下降(AML:P<0.001, ALL:P<0.001, CML:P<0.01),其中急性白血病患者的血小板下降风险更高,且下降幅度与白细胞清除效率呈正相关(r=0.284)。此外,清除术后患者纤维蛋白原降低,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均延长。急性白血病患者中,清除后CDSS评分较高的患者出血事件概率更高(P<0.05)。结论:白细胞清除术是高白细胞性白血病患者降低肿瘤负荷的有效手段,但仍需警惕其对止血功能的影响,急性白血病患者建议进行CDSS评分,以进一步明确其对出血事件预测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清除术 高白细胞性白血病 止血功能 中国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积分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33例初诊急性白血病的CDSS实验指标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肖作淼 陈先春 +3 位作者 钟磊 肖德俊 何程明 王小中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52-656,共5页
目的:分析初诊急性白血病(AL)患者的CDSS 5项实验指标,为临床及早诊治AL继发的DIC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将333例AL患者分为AML-M1等(AML-M1-M5,其它AML和ALL)7个组,并以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观察各组的实验指标变化、CDSS评分值... 目的:分析初诊急性白血病(AL)患者的CDSS 5项实验指标,为临床及早诊治AL继发的DIC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将333例AL患者分为AML-M1等(AML-M1-M5,其它AML和ALL)7个组,并以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观察各组的实验指标变化、CDSS评分值并进行两两比较,同时分析所有病例中的早期死亡等临床事件。结果:5项实验指标中阳性率最高的是血小板(59.76%),其次是D-D(30.93%),而APTT最低(2.70%);与对照组比较,除APTT(3组)和FIB(其他AML组)外,其余实验指标结果的差异均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AML-M<0.01);所有AL的CDSS之实验室指标评分值为1.50±1.51分,而达到现症DIC诊断标准者(≥4分)47例,阳性率为14.11%;CDSS评分值最高为AML-M3组,为3.34±1.71分。AL DIC患者早期死亡和脑(肺)出血事件发生率均明显高于AL非DIC患者(P<0.05,P<0.01)。结论:CDSS量化式积分法标准客观易行,对急性白血病继发DIC的早诊断、早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白血病 实验指标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中国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积分系统 初诊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