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小儿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术后严重血小板减少临床分析
被引量:
12
1
作者
程真莉
李谧
+6 位作者
吕铁伟
向平
白永虹
计晓娟
刘云黎
蒲晓芳
易岂建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4期1486-1492,共7页
目的探讨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介入封堵术后严重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方法收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06年1月至2016年11月PDA介入封堵术后发生严重血小板减少的病例,分析严重血小板减少发生的高危因素、诊治...
目的探讨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介入封堵术后严重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方法收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06年1月至2016年11月PDA介入封堵术后发生严重血小板减少的病例,分析严重血小板减少发生的高危因素、诊治措施及预后。结果共收集介入封堵PDA患儿848例,其中发生严重血小板减少11例,发生率为1.29%。11例患儿年龄(1.4±0.5)岁,包括男性3例,女性8例。降主动脉造影测PDA直径为(7.9±3.0)mm,选择封堵器前伞直径8~18(11.6±2.5)mm,术后1 d复查心脏超声发现7例患儿有不同程度残余分流。患儿术前血小板为(261.0±74.9)×10~9/L,术后血小板最低下降至(23.4±9.3)×10~9/L。8例发生于术后第1~3天,2例发生于术后第4天,1例发生于术后第6天;8例出现皮肤出血点,3例合并鼻衄,1例合并溶血,6例合并中度贫血(Hb:71~86 g/L),所有病例无重要脏器出血。8例术后1~3 d出现发热,1例合并穿刺处巨大血肿。除1例21-三体综合征患儿合并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出现顽固性血小板减少和溶血,内科治疗3周无效转外科手术后血小板恢复外,其余经止血、输注血小板、激素、丙种球蛋白等内科治疗后,9例于术后2周内血小板恢复正常,1例于术后第8周恢复正常。结论 PDA介入封堵术后严重血小板减少的发生可能与PDA直径较大、封堵器直径较大、残余分流、术后感染、穿刺处血肿有关,经正规内科保守治疗,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未闭
介入封堵术
血小板减少
小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应用不同封堵装置封堵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评价
被引量:
5
2
作者
李鹏飞
高伟
+6 位作者
赵鹏军
余志庆
李奋
黄美蓉
傅立军
郭颖
刘廷亮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011-1014,共4页
目的:评价应用不同封堵装置治疗儿童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3月至2011年9月间确诊为PDA并接受介入治疗的患儿共443例,男218例,女225例,平均年龄7.8岁(0.6-13岁),平均体重17.5...
目的:评价应用不同封堵装置治疗儿童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3月至2011年9月间确诊为PDA并接受介入治疗的患儿共443例,男218例,女225例,平均年龄7.8岁(0.6-13岁),平均体重17.5 kg(5.3-48 kg),合并其他畸形者均排除。根据PDA大小分别选择弹簧圈、PDA封堵器和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封堵器治疗。根据PDA的形态和大小分别采用经股动脉逆行或经股静脉顺行释放。结果:431例(97.3%)成功封堵。4例因释放前存在主动脉缩窄,3例存在左肺动脉狭窄而放弃,5例大PDA合并肺动脉高压者封堵试验阳性而放弃。心导管检查肺动脉平均压32.5 mmHg(23-67 mmHg),Qp/Qs:1.62(1.4-3.2)。其中45例采用弹簧圈封堵,53例应用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Ⅱ(Amplatzer duct occluder-Ⅱ,ADO-Ⅱ),12例为膜部VSD封堵器,其余均采用ADO进行封堵。25例(5.8%)术后出现少量残余分流,18例1月随访时消失,3月随访时全部消失。6例(1.3%)术后出现主动脉轻度狭窄,压差〈10 mmHg,无需处理,随访无进展。2例(0.46%)术后出现血小板降低,对症治疗2周后出院,随访无异常发现。1例出现术后溶血。1例随访出现三尖瓣中度返流。结论:对不同类型和大小的PDA可应用不同装置进行封堵,术中操作仔细,避免损失三尖瓣,部分大PDA封堵后可存在残余分流、主动脉狭窄和血小板变化,随访时需密切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动脉导管未闭
介入封堵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小儿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术后严重血小板减少临床分析
被引量:
12
1
作者
程真莉
李谧
吕铁伟
向平
白永虹
计晓娟
刘云黎
蒲晓芳
易岂建
机构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心血管内科儿童发育疾病研究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儿科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市儿童发育重大疾病诊治与预防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出处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4期1486-1492,共7页
基金
重庆市卫生局医学科研计划项目(重点项目)[2011-1-065]~~
文摘
目的探讨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介入封堵术后严重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方法收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06年1月至2016年11月PDA介入封堵术后发生严重血小板减少的病例,分析严重血小板减少发生的高危因素、诊治措施及预后。结果共收集介入封堵PDA患儿848例,其中发生严重血小板减少11例,发生率为1.29%。11例患儿年龄(1.4±0.5)岁,包括男性3例,女性8例。降主动脉造影测PDA直径为(7.9±3.0)mm,选择封堵器前伞直径8~18(11.6±2.5)mm,术后1 d复查心脏超声发现7例患儿有不同程度残余分流。患儿术前血小板为(261.0±74.9)×10~9/L,术后血小板最低下降至(23.4±9.3)×10~9/L。8例发生于术后第1~3天,2例发生于术后第4天,1例发生于术后第6天;8例出现皮肤出血点,3例合并鼻衄,1例合并溶血,6例合并中度贫血(Hb:71~86 g/L),所有病例无重要脏器出血。8例术后1~3 d出现发热,1例合并穿刺处巨大血肿。除1例21-三体综合征患儿合并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出现顽固性血小板减少和溶血,内科治疗3周无效转外科手术后血小板恢复外,其余经止血、输注血小板、激素、丙种球蛋白等内科治疗后,9例于术后2周内血小板恢复正常,1例于术后第8周恢复正常。结论 PDA介入封堵术后严重血小板减少的发生可能与PDA直径较大、封堵器直径较大、残余分流、术后感染、穿刺处血肿有关,经正规内科保守治疗,预后良好。
关键词
动脉导管未闭
介入封堵术
血小板减少
小儿
Keywords
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trans
catheter
closure
thrombocytopenia
children
分类号
R619 [医药卫生—外科学]
R725.411 [医药卫生—儿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应用不同封堵装置封堵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评价
被引量:
5
2
作者
李鹏飞
高伟
赵鹏军
余志庆
李奋
黄美蓉
傅立军
郭颖
刘廷亮
机构
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心内科
出处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011-1014,共4页
文摘
目的:评价应用不同封堵装置治疗儿童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3月至2011年9月间确诊为PDA并接受介入治疗的患儿共443例,男218例,女225例,平均年龄7.8岁(0.6-13岁),平均体重17.5 kg(5.3-48 kg),合并其他畸形者均排除。根据PDA大小分别选择弹簧圈、PDA封堵器和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封堵器治疗。根据PDA的形态和大小分别采用经股动脉逆行或经股静脉顺行释放。结果:431例(97.3%)成功封堵。4例因释放前存在主动脉缩窄,3例存在左肺动脉狭窄而放弃,5例大PDA合并肺动脉高压者封堵试验阳性而放弃。心导管检查肺动脉平均压32.5 mmHg(23-67 mmHg),Qp/Qs:1.62(1.4-3.2)。其中45例采用弹簧圈封堵,53例应用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Ⅱ(Amplatzer duct occluder-Ⅱ,ADO-Ⅱ),12例为膜部VSD封堵器,其余均采用ADO进行封堵。25例(5.8%)术后出现少量残余分流,18例1月随访时消失,3月随访时全部消失。6例(1.3%)术后出现主动脉轻度狭窄,压差〈10 mmHg,无需处理,随访无进展。2例(0.46%)术后出现血小板降低,对症治疗2周后出院,随访无异常发现。1例出现术后溶血。1例随访出现三尖瓣中度返流。结论:对不同类型和大小的PDA可应用不同装置进行封堵,术中操作仔细,避免损失三尖瓣,部分大PDA封堵后可存在残余分流、主动脉狭窄和血小板变化,随访时需密切观察。
关键词
儿童
动脉导管未闭
介入封堵
并发症
Keywords
children; 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catheterization closure; complication
分类号
R725.4 [医药卫生—儿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小儿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术后严重血小板减少临床分析
程真莉
李谧
吕铁伟
向平
白永虹
计晓娟
刘云黎
蒲晓芳
易岂建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
1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应用不同封堵装置封堵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评价
李鹏飞
高伟
赵鹏军
余志庆
李奋
黄美蓉
傅立军
郭颖
刘廷亮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