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4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特稠油绿色冷采实验 被引量:1
1
作者 唐晓东 毛乾斌 +2 位作者 李小雨 杨福祥 李晶晶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1-158,共8页
针对稠油热采存在油汽比低、能耗大、CO_(2)排放高以及稠油冷采采出液难处理等问题,采用自制的降黏驱油剂ODA1配制驱替液,对其进行了静态降黏评价、性能分析以及特稠油冷采物理模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提高驱替液中ODA1的质量分数和矿化... 针对稠油热采存在油汽比低、能耗大、CO_(2)排放高以及稠油冷采采出液难处理等问题,采用自制的降黏驱油剂ODA1配制驱替液,对其进行了静态降黏评价、性能分析以及特稠油冷采物理模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提高驱替液中ODA1的质量分数和矿化度,均能有效降低稠油黏度;当驱替液中ODA1质量分数为2%、矿化度为100 g/L时,特稠油与驱替液以质量比为0.5混合后的降黏率达到了70.62%;特稠油在驱替液表面自发扩散,油水自动分相,完全不乳化。在渗透率约为1 000×10^(-3)μm^(2)、地层温度为40℃、特稠油黏度为11 600 m Pa·s条件下进行模拟驱油实验,驱替液驱的采出程度较模拟地层水驱采出程度提高了6.31百分点;水驱后驱替液依次进行转驱、第1次闷井和第2次闷井,采出程度分别提高了7.48、11.70和7.83百分点,合计较水驱提高了27.02百分点,采出稠油在40℃条件下的黏度降至3 553 m Pa·s,降黏率达61.37%,驱替液具有边驱油边降黏的特点。同时在冷采过程中无碳排放,采出水无污染,可循环利用。研究成果为特稠油绿色冷采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稠油 驱替液 降黏 冷采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水环境下稠油改质降黏特性实验
2
作者 黄中伟 沈亚洲 +5 位作者 武晓光 李根生 龙腾达 邹文超 孙唯真 沈昊旸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1-160,共10页
通过室内实验和测试分析,系统阐述超临界水环境下稠油改质降黏的宏观及微观特征,并分析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油水比3种反应参数对产物及降黏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经超临界水处理后,稠油流动状态显著改善,平均降黏率达99.4%。反应温度过... 通过室内实验和测试分析,系统阐述超临界水环境下稠油改质降黏的宏观及微观特征,并分析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油水比3种反应参数对产物及降黏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经超临界水处理后,稠油流动状态显著改善,平均降黏率达99.4%。反应温度过高,将导致胶质和沥青质含量增加,焦炭产量显著提升,最佳温度为380~420℃;反应时间过长,稀油产量持续增加,但胶质与沥青质含量也有所提升,最佳反应时间约为150 min;减小油水比有助于改善反应体系内的扩散环境,降低胶质与沥青质含量,但稠油处理成本增加,油水比为1∶2时可兼顾改质降黏效果与经济性。3种反应参数与油样黏度的相关性由高到低排序为温度、时间、油水比;稠油四组分含量中,黏度受沥青质含量影响最大,芳香烃次之,受胶质和饱和烃含量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超临界水 原位改质 降黏特性 影响因素 稠油热采 降黏集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分子结构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对超稠油乳化降黏影响
3
作者 陈阳 罗进 +5 位作者 王典林 杨祖国 杨鹏 陈勇 钟翔 唐丽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838-3849,共12页
为了实现塔河油田超稠油高效乳化降黏,本文对8种表面活性剂(阴离子、阳离子、非离子、两性离子)进行筛选复配,构建了一种高效降黏的超稠油降黏体系。通过旋转流变仪在宏观尺度对超稠油进行物性分析,对单一、复配表面活性剂进行降黏效果... 为了实现塔河油田超稠油高效乳化降黏,本文对8种表面活性剂(阴离子、阳离子、非离子、两性离子)进行筛选复配,构建了一种高效降黏的超稠油降黏体系。通过旋转流变仪在宏观尺度对超稠油进行物性分析,对单一、复配表面活性剂进行降黏效果评价;通过偏光显微镜、扫描冷冻电子显微镜(SEM)在微观尺度对表面活性剂微观形貌、粒径尺寸及交联结构进行了表征,获得了宏观和微观尺度下复配体系乳化性能与稠油降黏性能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与辛基酚聚氧乙烯醚(OP-10)的复配体系,在质量比1∶1、复配浓度1.0%、油水比3∶7、掺稀比0.5∶1条件下降黏效果最佳,降黏率最高达到98.81%;表面活性剂微观交联网状结构、微观OP-10聚氧乙基长链和SDS硫酸根基团可与超稠油分子充分结合,促进油水界面膜形成,最终乳化超稠油降黏,本文构建的超稠油降黏体系为塔河油田的高效降黏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稠油 乳化降黏 表面活性剂 微观形貌 分子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河超稠油绿色掺稀降黏采油技术研究
4
作者 唐晓东 李小雨 +2 位作者 卿大咏 李晶晶 毛乾斌 《石油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09-515,共7页
采用塔河稀油、催化裂化柴油、聚甲氧基二甲醚和自制药剂SW-1四种掺稀介质对塔河超稠油掺稀降黏,评价了不同掺稀介质的降黏效果,提出了绿色超稠油掺稀降黏开采工艺流程,考察了单井掺SW-1的超稠油掺稀降黏效果。实验结果表明,4种掺稀介... 采用塔河稀油、催化裂化柴油、聚甲氧基二甲醚和自制药剂SW-1四种掺稀介质对塔河超稠油掺稀降黏,评价了不同掺稀介质的降黏效果,提出了绿色超稠油掺稀降黏开采工艺流程,考察了单井掺SW-1的超稠油掺稀降黏效果。实验结果表明,4种掺稀介质对塔河超稠油的降黏效果优劣顺序依次为自制药剂SW-1>聚甲氧基二甲醚>催化裂化柴油>塔河稀油;掺稀比为0.070,油相中SW-1回收率可达99.50%,水相中SW-1可完全被回收;在单井产液量100 m^(3)/d、超稠油含水率为30%(w)条件下,采用SW-1掺稀降黏,超稠油产量提高62.61%,置换出塔河稀油13290.6 t/a,显著提高了油田的超稠油产量及经济效益,为稠油绿色高效掺稀开采,提供了一条新的技术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河超稠油 掺稀介质 掺稀降黏 绿色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醚类稠油降黏剂的合成及降黏机理研究
5
作者 张培智 《石油钻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2-107,共6页
为解决传统降黏剂在辅助稠油举升过程中因搅拌速度低无法与采出液充分混合,导致现场应用效果不佳的问题,以苯乙烯、马来酸酐、壬基酚聚氧乙烯醚为主要原料,合成了一种聚醚类稠油降黏剂MSN,通过室内试验测试了其降黏性能,并分析了降黏机... 为解决传统降黏剂在辅助稠油举升过程中因搅拌速度低无法与采出液充分混合,导致现场应用效果不佳的问题,以苯乙烯、马来酸酐、壬基酚聚氧乙烯醚为主要原料,合成了一种聚醚类稠油降黏剂MSN,通过室内试验测试了其降黏性能,并分析了降黏机理。试验结果表明,在搅拌速度50r/min、搅拌1min条件下,MSN对稠油的降黏率达到95.6%,24h后降黏率仍保持在87.2%,表现出低搅拌速度下降黏能力和降黏稳定性较强的特点;观察MSN加入稠油前后胶质和沥青质形貌的扫描电镜结果发现,胶质和沥青质的聚集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分散。分析认为,MSN通过分散作用,减弱了稠油中胶质和沥青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使其不能形成结构稳定的胶体,从而实现稠油降黏的目的。研制的降黏剂MSN为稠油油藏高效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降黏剂 降黏性能 降黏机理 分散降黏 稠油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化型降黏剂性能与驱油效果研究
6
作者 魏超平 束宁凯 +3 位作者 李伟 吴光焕 赵红雨 钟立国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4-203,共10页
为解决稠油化学降黏开发中降黏剂对比优选方法不明确的问题,利用室内实验与数理分析方法,建立了降黏剂性能与降黏剂驱油效果的定量关系。采用线性回归法进行单因素分析,确定了降黏剂的各项性能与驱油效率之间的定量关系;根据回归中的相... 为解决稠油化学降黏开发中降黏剂对比优选方法不明确的问题,利用室内实验与数理分析方法,建立了降黏剂性能与降黏剂驱油效果的定量关系。采用线性回归法进行单因素分析,确定了降黏剂的各项性能与驱油效率之间的定量关系;根据回归中的相关系数,明晰了影响驱油效率的主要性能;提出驱油程度和驱油指数2项指标,利用归一化处理方法,形成了反映驱油效率的驱油指数计算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最小乳化转速、降黏率、乳状液粒径和吸附损失是影响驱油效率的主要性能,脱水率和洗油效率对驱油效率具有一定影响,在低界面张力范围内,界面张力影响不明显;最小乳化转速、乳状液粒径、吸附损失、脱水率与驱油效率呈负相关,降黏率、洗油效率与驱油效率呈正相关;具有易乳化、乳化后油滴可通过性高、降黏剂抗吸附能力强、乳化后原油流动性强、对原油的剥离作用强的降黏剂更容易获得较高的驱油效率;驱油指数与驱油效率明显呈线性正相关,驱油指数大小可以评判驱油效率高低。矿场降黏吞吐与降黏驱试验验证了评价方法的合理性及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黏剂 化学降黏开发 驱油效率 乳化性能 评价与优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常规石油绿色热改质技术研究进展
7
作者 齐以强 刘贺 +7 位作者 韩莉 谢丽颖 张啸杞 杨颖 李维宁 郭爱军 陈坤 王宗贤 《石油炼制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5-32,共8页
非常规石油因黏度高、流动性差,严重制约其输送和下游深加工,如何进行轻质化改质成为其开发利用的关键。在严格的环保要求和“双碳”政策驱动下,非常规石油改质势必朝绿色、清洁方向发展。基于此,综述了以重油为典型代表的非常规石油绿... 非常规石油因黏度高、流动性差,严重制约其输送和下游深加工,如何进行轻质化改质成为其开发利用的关键。在严格的环保要求和“双碳”政策驱动下,非常规石油改质势必朝绿色、清洁方向发展。基于此,综述了以重油为典型代表的非常规石油绿色热改质技术研究进展,包括传统临氢/供氢热裂化改质技术、超临界水改质技术、临水煤气降黏改质技术以及临甲烷改质技术,分析了各种绿色改质技术的优势、制约因素、工业应用和前景等,为重油绿色改质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质油 绿色轻质化 降黏改质 超临界水改质 临水煤气改质 临甲烷改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硬脂酸铁的制备及其在稠油水热裂解降黏中的应用
8
作者 薛艺蒙 丁巍 +3 位作者 戴咏川 杨江 么志伟 许竞文 《石油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64-371,共8页
以三氯化铁、硬脂酸为原料采用溶剂热法合成油溶性水热裂解降黏催化剂硬脂酸铁,采用FTIR、TG、^(1)H NMR、元素分析、分子模拟蒸馏等方法考察了催化剂用于稠油降黏的适宜反应条件以及降黏原理。实验结果表明,最佳降黏条件为240℃,油水... 以三氯化铁、硬脂酸为原料采用溶剂热法合成油溶性水热裂解降黏催化剂硬脂酸铁,采用FTIR、TG、^(1)H NMR、元素分析、分子模拟蒸馏等方法考察了催化剂用于稠油降黏的适宜反应条件以及降黏原理。实验结果表明,最佳降黏条件为240℃,油水质量比7∶3、催化剂用量0.3%(w)、1 mL供氢剂,在该条件下水热反应24 h后稠油降黏率可达77.32%。硬脂酸铁催化剂可实现稠油降黏及原位改质的作用,催化剂和供氢剂的协同作用促进了水热裂解改质,使降黏率大大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水热裂解 降黏 均相催化剂 硬脂酸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性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对辽河稠油降黏实验研究
9
作者 周明琪 吴玉国 +2 位作者 李小玲 唐雷 赵航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25-729,741,共6页
为了解决辽河稠油开采、运输过程中黏度大、流动性差的问题,以降黏率、分水率和动态稳定性为主要指标,研究了数种表面活性剂乳化降黏的降黏效果和稳定性。优选出以CAB-35为主剂的最佳复配体系,并且通过界面张力和液滴粒径测定实验在微... 为了解决辽河稠油开采、运输过程中黏度大、流动性差的问题,以降黏率、分水率和动态稳定性为主要指标,研究了数种表面活性剂乳化降黏的降黏效果和稳定性。优选出以CAB-35为主剂的最佳复配体系,并且通过界面张力和液滴粒径测定实验在微观角度上考察了不同复配体系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质量分数为1%的CAB-35单剂降黏效果最好,降黏率为90.96%,分水率为70.83%;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APG0814构成的二元复配体系中,当质量浓度比为3∶1时,降黏率和分水率分别为97.06%和54.17%。研究还发现,添加碱剂叔丁醇钠可以提高稠油稳定性,当叔丁醇钠质量分数为0.2%时,降黏率达到98.06%,分水率达到8.5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两性表面活性剂 乳化降黏 界面张力 平均粒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芳基脂肪酸金属盐体系的稠油催化降黏性能
10
作者 穆健 郑延成 +2 位作者 孙志飞 常世腾 曾小丁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5-91,共7页
目的解决胜利稠油中胶质及沥青质含量高、稠油开采难度大的问题。方法以金属Fe和Ni盐与芳基脂肪酸反应合成了油溶性脂肪酸过渡金属盐,筛选了溶剂与分散剂,优化了催化体系组成,考查了复合体系对稠油黏度及组成的影响。结果由等质量的芳... 目的解决胜利稠油中胶质及沥青质含量高、稠油开采难度大的问题。方法以金属Fe和Ni盐与芳基脂肪酸反应合成了油溶性脂肪酸过渡金属盐,筛选了溶剂与分散剂,优化了催化体系组成,考查了复合体系对稠油黏度及组成的影响。结果由等质量的芳基脂肪酸铁和C9溶剂构成的复合催化体系AOF具有较好的降黏性能。在油水质量比为7∶3、加入质量分数为1%的AOF在160℃下反应12 h后,稠油黏度从204160 mPa·s降至34520 mPa·s,再与质量分数为0.15%的分散剂复配后,黏度进一步降至485 mPa·s。催化反应后,稠油饱和分与芳香分的质量分数分别增加了7.84个百分点和5.83个百分点,高碳数烃含量减少,低碳数烃含量增多,反应温度升高,增加了饱和分、芳香分及低碳数烃类含量;分散剂促进了石油酸皂的生成,有利于O/W乳状液的形成。结论通过对催化反应前后胶质与沥青质的1HNMR测试表明,AOF与稠油的催化反应属于供氢催化裂解,促进稠环芳烃加氢及开环裂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降黏 芳基脂肪酸 表面活性剂 催化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Mo加氢精制催化剂催化重油的水热裂解
11
作者 王智政 梁亦成 +3 位作者 叶其涯 曹传通 田青梅 许孝玲 《化学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0-65,共6页
水热裂解是目前广泛应用于重油降黏方面较成熟的技术。采用NiMo加氢精制催化剂,对低沥青质含量的克拉玛依原油进行水热裂解实验,通过对反应前后重油的黏度、族组成以及相对分子质量等分析,考察工艺条件对水热裂解反应的影响,并分析催化... 水热裂解是目前广泛应用于重油降黏方面较成熟的技术。采用NiMo加氢精制催化剂,对低沥青质含量的克拉玛依原油进行水热裂解实验,通过对反应前后重油的黏度、族组成以及相对分子质量等分析,考察工艺条件对水热裂解反应的影响,并分析催化剂的水热裂解反应性能。结果表明:随着反应温度升高,NiMo加氢精制催化剂改质后重油的降黏率逐渐增加;反应时间延长,降黏率先提高后变化不大;降黏率随催化剂添加量和水油质量比的提高先增加后降低,存在最优值;NiMo加氢精制催化剂在300℃、24 h、水油质量比1∶1、催化剂质量分数为4%的条件下,降黏率最高达到41.6%。反应过程中相对分子质量减小,主要是胶质转化为饱和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油 水热裂解 降黏 NiMo加氢精制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热采纳米降压增注体系的制备及性能
12
作者 赵臣康 陆炫烽 +3 位作者 祖钰 郭鸿宇 姜伟 葛腾杰 《石油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8-83,共6页
制备了一种稠油热采纳米降压增注体系,将其用于降低注汽压力及原油黏度,考察了纳米降压增注体系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纳米降压增注体系最优配方为:49.75%(w)纳米复配单体+49.75%(w)溶剂油+0.50%(w)酚基聚氧乙烯醚。在纳米降压增注体系... 制备了一种稠油热采纳米降压增注体系,将其用于降低注汽压力及原油黏度,考察了纳米降压增注体系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纳米降压增注体系最优配方为:49.75%(w)纳米复配单体+49.75%(w)溶剂油+0.50%(w)酚基聚氧乙烯醚。在纳米降压增注体系用量为10%(w)时,350℃老化2 h后对稠油的降黏率为92.69%,具有较高的耐温性能,对沥青等大分子材料有较强的溶解性,当采用0.1 PV纳米降压增注体系为前置段塞时,纳米降压增注体系可降低注汽压力3.99 MPa,在多种温度及不同渗透率下降压增注性能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纳米材料 降黏率 降压增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活性剂对水驱普通稠油油藏的乳化驱油机理 被引量:6
13
作者 孙宝泉 吴光焕 +2 位作者 赵红雨 吴伟 孙超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8-145,共8页
为了研究乳化降黏驱油剂对不同渗透率的水驱普通稠油油藏的驱油效率和孔隙尺度增效机理,选取了烷基酚聚氧乙烯醚(J1)、α-烯基磺酸盐类表面活性剂(J2)、十二烷基羟磺基甜菜碱(J3)、J3与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羧酸盐复配表面活性剂(J4)作为驱... 为了研究乳化降黏驱油剂对不同渗透率的水驱普通稠油油藏的驱油效率和孔隙尺度增效机理,选取了烷基酚聚氧乙烯醚(J1)、α-烯基磺酸盐类表面活性剂(J2)、十二烷基羟磺基甜菜碱(J3)、J3与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羧酸盐复配表面活性剂(J4)作为驱油剂,开展了4种驱油剂一维驱油和微观驱油模拟实验,明确了乳化降黏驱油剂在孔隙尺度的致效机理。结果表明,降低界面张力对提高驱油效率的作用大于提高乳化降黏率。在油藏条件下,乳化降黏驱油剂需要依靠乳化降黏和降低界面张力的协同增效作用,才能大幅提高驱油效率。乳化降黏驱油剂的乳化能力越强、油水界面张力越低,驱油效率增幅越大。当化学剂乳化降黏率达到95%时,油水界面张力从10^(-1)mN/m每降低1个数量级,化学剂在高渗透和低渗透岩心中的驱油效率依次提高约10.0%和7.8%。乳化降黏驱油剂注入初期通过降低界面张力,使得高渗透岩心和低渗透岩心中的驱替压力分别为水驱注入压力的1/2和1/3,从而提高注入能力。注入后期大块的原油被乳化形成大量不同尺寸的油滴,增强原油流动性,提高驱油效率。乳化形成的界面相对稳定的稠油油滴,能暂堵岩石的喉道和大块稠油与岩石颗粒形成的通道。油滴的暂堵叠加效应,使高渗透和低渗透岩心的驱替压差分别为水驱压差的5.2倍和32.3倍,大幅提高了注入压力,从而扩大平面波及面积。降黏驱油剂驱油实现了提高驱油效率的同时扩大波及范围。研究结果为水驱稠油开发用驱油剂的研发提供参考,为大幅提高水驱普通稠油采收率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稠油 驱油剂 水驱 乳化 降黏 界面张力 致效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化学复合冷采技术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5
14
作者 计秉玉 孟霖 +3 位作者 束青林 方吉超 杨书 刘合 《中国工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6-224,共9页
我国稠油储量可观,其中60%的是深层稠油,而主流的蒸汽吞吐等热采技术采收率不足20%;稠油资源开发潜力极大,积极探索新的开采方式以提高采收率是石油领域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着重阐述稠油化学复合冷采技术体系构建及其现场应用,... 我国稠油储量可观,其中60%的是深层稠油,而主流的蒸汽吞吐等热采技术采收率不足20%;稠油资源开发潜力极大,积极探索新的开采方式以提高采收率是石油领域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着重阐述稠油化学复合冷采技术体系构建及其现场应用,为中深层稠油的新型绿色低成本接替技术发展提供有效方案。在分析稠油组分的基础上,细致剖析稠油结构致黏机理,包括化学降黏机理、降低启动压力梯度机理、提高驱油效果机理在内的提高采收率机理,以丰富理论认识。面向工程应用亟需,从水溶性降黏剂分子设计与合成、自组装调堵剂研发两方面出发,突破稠油绿色化学驱油体系。基于发展的稠油化学复合冷采技术,完成了3个稠油油田示范工程应用,在提高产油量、控制含水率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进一步梳理了分子采油理论与技术、渗流理论与数值模拟技术等方面的后续发展要点,以为深层稠油的绿色高效开发接替技术研究、稠油化学复合冷采技术推广应用研究等提供启发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稠油 结构致黏机理 化学降黏机理 降黏剂 现场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乳化黏度测量曲线与乳液特性的关系 被引量:2
15
作者 马涛 伦增珉 +1 位作者 葛巧玉 许关利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34-537,共4页
稠油化学驱过程中降黏剂浓度对稠油乳化影响明显,通过测量不同浓度降黏剂的稠油乳状液黏度-时间曲线,以黏度、降黏率为指标分析了黏度曲线与乳液特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当降黏剂的浓度远大于临界乳化浓度时,形成稳定O/W乳状液,黏度低、... 稠油化学驱过程中降黏剂浓度对稠油乳化影响明显,通过测量不同浓度降黏剂的稠油乳状液黏度-时间曲线,以黏度、降黏率为指标分析了黏度曲线与乳液特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当降黏剂的浓度远大于临界乳化浓度时,形成稳定O/W乳状液,黏度低、降黏率大于95%。当降黏剂的浓度大于临界乳化浓度时,形成O/W乳状液,而后随着表面活性剂向油相的迁移,油滴聚并、分层。当降黏剂的浓度与临界乳化浓度相当时,乳状液油O/W转化为W/O,黏度大幅度提高。当降黏剂的浓度小于临界乳化浓度时,只能形成W/O乳状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乳化 黏度 降黏率 乳状液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化学降黏剂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12
16
作者 张阳 安高峰 +3 位作者 蒋琪 王鼎立 毛金成 蒋冠辰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19,共11页
在双碳背景下,以热采为主的稠油开采技术如何经济、高效、绿色地提高稠油采收率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问题。实现稠油油藏的商业开采,其本质是降低稠油黏度,提高流动能力。文章系统分析了稠油的致黏机理以及各类降黏剂的降黏机理,总结了乳... 在双碳背景下,以热采为主的稠油开采技术如何经济、高效、绿色地提高稠油采收率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问题。实现稠油油藏的商业开采,其本质是降低稠油黏度,提高流动能力。文章系统分析了稠油的致黏机理以及各类降黏剂的降黏机理,总结了乳化降黏剂、油溶性降黏剂、纳米降黏剂的合成工艺,评价了不同降黏剂的优势与不足。并对降黏剂发展趋势进行讨论与展望。对现有化学降黏剂的梳理有助于新型降黏剂体系的开发,提高稠油油藏开采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降黏剂 致黏机理 降黏机理 乳化降黏 双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酸钠复配型乳化剂对辽河稠油降黏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赵航 吴玉国 +2 位作者 李小玲 周明琪 唐雷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33-1337,1342,共6页
以辽河油田脱气稠油为研究对象,通过阴离子、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和碱剂复配,研究了其对稠油的降黏效果和乳状液的动态稳定性。优选出最佳的复配体系,并从微观角度考察了界面张力和液滴粒径在复配体系下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4... 以辽河油田脱气稠油为研究对象,通过阴离子、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和碱剂复配,研究了其对稠油的降黏效果和乳状液的动态稳定性。优选出最佳的复配体系,并从微观角度考察了界面张力和液滴粒径在复配体系下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单一表面活性剂均降低了稠油乳状液的黏度,其中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中油酸钠的降黏性能显著,但稳定性稍差。二元复配体系中,油酸钠和APE-9的溶质比为6∶1,协同效果最佳,稠油乳状液不仅黏度降低而且稳定性提高,降黏率持续在97%以上。三元体系中,Na_(2)CO_(3)的加入进一步降低了界面张力,同时增大了乳状液的液滴粒径,表现出良好的动态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乳状液 表面活性剂 乳化降黏 碱剂 界面张力 平均粒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冷采用冻胶分散体调驱体系的相互作用机制 被引量:2
18
作者 杨宁 戴彩丽 +3 位作者 邹辰炜 谢忠旭 刘逸飞 赵光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1-77,共7页
目的旨在有效解决稠油化学冷采过程中降黏剂窜流现象严重、油藏动用效率低的问题,支撑稠油绿色高效开发。方法基于稠油冷采降黏剂高效降黏洗油与冻胶分散体调剖剂储层调控的协同效应,采用复配方式构建了稠油冷采用冻胶分散体调驱体系,... 目的旨在有效解决稠油化学冷采过程中降黏剂窜流现象严重、油藏动用效率低的问题,支撑稠油绿色高效开发。方法基于稠油冷采降黏剂高效降黏洗油与冻胶分散体调剖剂储层调控的协同效应,采用复配方式构建了稠油冷采用冻胶分散体调驱体系,测试其基本性能,并使用界面扩张流变仪以及流变仪,考查了体系的界面流变特性和剪切应力特性。结果体系由质量分数为0.06%~0.12%的冻胶分散体和质量分数为0.05%~0.15%的降黏剂组成,为粒径均一的低黏流体,能够降低界面张力并乳化稠油,降黏率达到95%以上。体系中降黏剂在油水界面的吸附行为决定了体系的乳化降黏能力,降黏剂通过吸附在冻胶分散体的表面提高了体系的聚结稳定性,并考查了组分含量及油藏条件对以上过程的影响。结论构建了一种兼具储层调控和高效降黏能力稠油冷采用冻胶分散体调驱体系,探明了体系中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为稠油化学冷采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冷采 冻胶分散体 乳化降黏 界面流变特性 固-液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响应型β-环糊精材料用于稠油降黏 被引量:2
19
作者 孙彩霞 马浩 +1 位作者 于福策 夏淑倩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95-901,919,共8页
制备了一种环境友好型马来酸酐改性β-环糊精(MAH-β-CD),温和条件下将其与聚醚胺(JD230)通过静电作用合成了具有CO_(2)响应性的表面活性剂(MJD230)。MJD230能与稠油形成稳定的水包油乳液,进而有效降低溶液的表面张力。在CO_(2)调控下,M... 制备了一种环境友好型马来酸酐改性β-环糊精(MAH-β-CD),温和条件下将其与聚醚胺(JD230)通过静电作用合成了具有CO_(2)响应性的表面活性剂(MJD230)。MJD230能与稠油形成稳定的水包油乳液,进而有效降低溶液的表面张力。在CO_(2)调控下,MJD230可重复用于稠油的乳化降黏和破乳。利用FTIR对MJD230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观察降黏率和乳液粒径优化MJD230的合成条件,同时对降黏效果和乳液的稳定性进行了考察。将在反应温度为60℃,反应时间为60min,MAH-β-CD与JD230物质的量比为2∶1条件下制备的MJD230配成质量分数为0.5%的MJD230水溶液,其与稠油按照体积比为3∶7乳化后,稠油降黏率可达99.19%。反应体系pH和电导率的可逆变化证明了MJD230溶液对CO_(2)的响应性,这为表面活性剂驱油和CO_(2)捕集相结合提高稠油采收率提供了可行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电作用 表面张力 CO_(2)响应型表面活性剂 稠油降黏 破乳 油田化学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蜜勒胺负载二氧化锰的合成及其稠油低温催化氧化性能
20
作者 谭迪琛 许凯成 +4 位作者 沈熠菲 熊攀 程仲富 马兆菲 颜学敏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37-446,共10页
以三聚氰胺在354℃下热聚的蜜勒胺(Melem)为含有碳、氮元素的载体,以KMnO_(4)为锰源,通过水热法成功合成了MnO_(2)/Melem复合材料。采用SEM、TEM、XRD和XPS等方法进行结构表征。并以MnO_(2)/Melem为催化剂,通过调控催化剂用量、氧化剂... 以三聚氰胺在354℃下热聚的蜜勒胺(Melem)为含有碳、氮元素的载体,以KMnO_(4)为锰源,通过水热法成功合成了MnO_(2)/Melem复合材料。采用SEM、TEM、XRD和XPS等方法进行结构表征。并以MnO_(2)/Melem为催化剂,通过调控催化剂用量、氧化剂用量对塔河稠油的催化氧化性能进行考察。结果表明:合成的β-MnO_(2)纳米颗粒成功负载于Melem表面上;通过对稠油催化反应前后的氧化油分别进行族组成分析、FT-IR、GC-MS和黏度测试,确定了催化氧化体系中催化剂用量为1.0%(质量分数),氧化剂选用过氧化氢叔丁醇(TBHP),TBHP用量为0.5%(质量分数);且催化改质后实现了稠油中轻质组分的增加,降黏率可达67.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催化剂 低温 催化氧化 降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