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北盆地大陆化学风化趋势与晚石炭世-早二叠世高纬度冰川旋回的联系 被引量:1
1
作者 凌紫玉 杨敏芳 +5 位作者 王雷 王野 张培新 刘昊青 邵龙义 鲁静 《煤田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21,共9页
【目的和方法】晚古生代冰室期(LPIA;ca.360~254 Ma)是地质历史时期唯一有记录冰室向温室过渡的时期,可以为冰川-环境-气候的协同演化和未来气候变化提供深时视角。为了深入理解晚石炭世-早二叠世低纬度地区大陆化学风化趋势和高纬度冈... 【目的和方法】晚古生代冰室期(LPIA;ca.360~254 Ma)是地质历史时期唯一有记录冰室向温室过渡的时期,可以为冰川-环境-气候的协同演化和未来气候变化提供深时视角。为了深入理解晚石炭世-早二叠世低纬度地区大陆化学风化趋势和高纬度冈瓦纳地区冰川旋回之间的潜在联系,以华北盆地柳江煤田本溪组-太原组的泥岩为研究对象,利用由泥岩的元素地球化学数据计算得到的多种化学风化指标(CIA、CIW和PIA),重建柳江煤田的大陆化学风化趋势和古气候演变特征。【结果】结果显示,低纬度柳江煤田的大陆化学风化作用的周期性变化,包括巴什基尔阶早-中期、莫斯科阶-卡西莫夫阶、阿瑟尔阶早期的3个风化减弱阶段和巴什基尔阶晚期、格舍尔阶的2个风化增强阶段。这种风化趋势的循环交替与高纬度冈瓦纳大陆的冰川旋回密切相关:风化趋势的减弱阶段代表了气候条件向相对凉爽干燥转变,这几乎与高纬度冰期同步,而风化趋势的增强阶段则代表了气候条件向相对温暖湿润的变化,这与高纬度间冰期同步。对比分析发现,间冰期内火山活动频发、大气CO_(2)浓度升高、气候变暖、水文循环增强、海平面上升,共同促进了热带雨林面积缩减和大陆化学风化作用增强,为铝土矿的发育创造了有利条件;而冰期内火山活动减弱、气候变凉、CO_(2)浓度减少、雨林面积扩张,导致大陆风化作用减弱,有利于煤和富有机质泥岩形成。【结论】研究结果揭示了低纬度华北盆地大陆化学风化趋势与高纬度冈瓦纳冰川旋回和沉积矿产(如煤、铝土矿)分布之间的联系,为理解地质历史时期冰川-环境-气候的复杂相互作用机制提供了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古生代 华北盆地 化学风化 cia 冰期 间冰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蚀变指数(CIA)及其在新元古代碎屑岩中的应用 被引量:272
2
作者 冯连君 储雪蕾 +1 位作者 张启锐 张同钢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3年第4期539-544,共6页
化学蚀变指数(CIA)首先是作为一个判断源区化学风化程度的化学指标被广泛应用的,它的表达式通常表示为:CIA={x(Al2O3)/[x(Al2O3)+x(CaO*)+x(Na2O)+x(K2O)]}×100,主成分均指摩尔分数,CaO*仅为硅酸盐中的CaO.利用CIA分析湖南石门杨... 化学蚀变指数(CIA)首先是作为一个判断源区化学风化程度的化学指标被广泛应用的,它的表达式通常表示为:CIA={x(Al2O3)/[x(Al2O3)+x(CaO*)+x(Na2O)+x(K2O)]}×100,主成分均指摩尔分数,CaO*仅为硅酸盐中的CaO.利用CIA分析湖南石门杨家坪剖面的新元古代地层,发现冰期沉积物(南沱组、东山峰组)的CIA值(60~70)和间冰期沉积物(湘锰组)CIA值(70~75)分别反映了冰期和间冰期的化学风化特点,并且根据渫水河组CIA值(55~70)可以判断渫水河组可能也是冰期的沉积产物.另一方面,可以利用A-CN-K图解判断沉积岩源岩成分,因为样品点在三角图解中投影点的趋势线与Pl-Ksp连线的交点代表的是源岩斜长石和钾长石的比率.据此初步判断渫水河组源岩成分是南秦岭-扬子地区元古宙TTG岩石.此外,钾交代作用在前寒武纪普遍发育,在A-CN-K图解中表现为样品点的趋势线向右偏离预测的风化趋势线,渫水河组的样品点就表现出这样的特征,可以判断渫水河组钾交代作用发育.样品的选取是进行CIA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步骤.首先样品的岩性最好是细屑岩,这样可以排除分选作用对源岩成分的改造;其次,需要考虑去除成岩作用过程中加入的K2O;再次,利用ICV这个化学指标来判断沉积再循环作用对沉积物成分的改造,ICV大于1意味着沉积再循环作用的影响很小,所以选取ICV大于1的细屑岩样品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蚀变指数(cia) 钾交代 源岩成分 化学风化程度 新元古代 杨家坪剖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化学蚀变指数(CIA)的辽河流域土壤风化程度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綦魏 付建飞 +1 位作者 王恩德 门业凯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44-447,共4页
研究选取CIA风化程度指数对辽河流域土壤风化程度进行评价分析,取得的成果如下:辽河流域深表层土壤风化的程度差异不大,整体上辽河流域土壤的风化程度极低;从空间分布特征看,表层和深层土壤元素含量分布具有一致性,呈U型分布:东部高于西... 研究选取CIA风化程度指数对辽河流域土壤风化程度进行评价分析,取得的成果如下:辽河流域深表层土壤风化的程度差异不大,整体上辽河流域土壤的风化程度极低;从空间分布特征看,表层和深层土壤元素含量分布具有一致性,呈U型分布:东部高于西部,两侧高于中央;各类型土壤中以水稻土和黑土的风化程度最高,风沙土、潮土相对其他的土壤类型风化程度较低;以地貌类型划分的土壤类型中,平原区土壤CIA值最高,风化程度高于丘陵区、低山丘陵区和低山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流域 土壤风化程度 化学蚀变指数(cia) 表层土壤 深层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东北地区南华系两界河组CIA指数特征及意义 被引量:5
4
作者 郑杰 阳正熙 +3 位作者 刘石磊 安显银 桑永恒 马健飞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19年第1期50-59,共10页
化学蚀变指数(CIA)是判断源岩风化程度的化学指标。通过分析黔东北地区苗哨溪剖面两界河组的CIA特征,为讨论其古气候特征提供地球化学方面的依据。结果表明,两界河组CIA值介于55.48~89.33之间,均值为72.49,除极个别数值为55.48、89.33之... 化学蚀变指数(CIA)是判断源岩风化程度的化学指标。通过分析黔东北地区苗哨溪剖面两界河组的CIA特征,为讨论其古气候特征提供地球化学方面的依据。结果表明,两界河组CIA值介于55.48~89.33之间,均值为72.49,除极个别数值为55.48、89.33之外,其它数值皆介于65~75之间,指示两界河组具有温暖湿润的古气候特征。通过综合分析两界河组岩石组合、沉积构造及古气候特征,认为两界河组为间冰期沉积。在此基础上,结合最新同位素年代学数据,认为其可与富禄组中上部进行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东北 南华系 两界河组 化学蚀变指数ci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欧龙布鲁克地块新元古代早期冰川事件:来自CIA指数的证据 被引量:12
5
作者 孙娇鹏 陈世悦 +3 位作者 彭渊 马帅 邵鹏程 刘金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9-36,共8页
采自欧龙布鲁克地块全吉山、欧龙布鲁克山两个剖面全吉群下部砂砾岩段(包括麻黄沟组与枯柏木组)样品ICV指数大多数〉1、或略〈1,这表明该套碎屑岩沉积是构造活动地带的初始沉积。底部冰成岩发育层段样品CIA指数大多数在53左右,向上... 采自欧龙布鲁克地块全吉山、欧龙布鲁克山两个剖面全吉群下部砂砾岩段(包括麻黄沟组与枯柏木组)样品ICV指数大多数〉1、或略〈1,这表明该套碎屑岩沉积是构造活动地带的初始沉积。底部冰成岩发育层段样品CIA指数大多数在53左右,向上CIA指数增大至67左右,反映新元古代早期研究区古气候整体转暖。底部层段样品极低的CIA值表明欧龙布鲁克板块新元古代早期主要发生寒冷气候条件下的低等程度化学风化,首次从CIA指数角度证实研究区存在新元古代早期极端寒冷气候事件,为研究区受新元古代早期“雪球地球”事件影响提供了更进一步的证据。通过对前人年代学研究的总结,将这套含有大量低CIA值碎屑岩的冰川沉积地层沉积年限约束在780±20~740±16Ma范围内,并认为其与国际上的Kaigas冰期及塔里木地区贝义西冰期相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龙布鲁克地块 新元古代早期 “寒冷气候期” 化学蚀变指数(cia) 成分变异指数(ICV)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植物根系对紫色土化学属性和化学蚀变指数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李雪 李春培 +2 位作者 李永梅 范茂攀 赵吉霞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25-432,共8页
为探究植物根系形态对紫色土风化的影响,以云南元谋干热河谷区典型植被(锥连栎、华西小石积、牛筋草和裸地)覆盖条件下的紫色土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植被类型根系在不同土层的分布特征及其对各土层养分含量和化学蚀变指数(CAI)的影响... 为探究植物根系形态对紫色土风化的影响,以云南元谋干热河谷区典型植被(锥连栎、华西小石积、牛筋草和裸地)覆盖条件下的紫色土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植被类型根系在不同土层的分布特征及其对各土层养分含量和化学蚀变指数(CAI)的影响。结果表明:裸地、乔木、灌木、草本覆盖下紫色土化学蚀变指数分别为73.98~78.87、78.53~84.68、77.89~82.18、77.91~81.04,且均表现为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各植被的根系均集中分布于0~20 cm土层,不同植物根系体积存在明显差异,乔木、草本和灌木覆盖下的根系体积与裸地相比分别增加145.17%、144.78%、74.98%,乔木、灌木和草本的根系表面积与裸地相比分别增加651.16%、610.79%、181.62%。土壤中养分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呈降低趋势,裸地和乔木覆盖下的pH呈增加趋势,而草本和灌木覆盖下的pH则呈相反趋势。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的CAI值与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高达0.520、0.591;土壤p H、有效磷含量与土壤CAI值呈显著负相关(P<0.05),土壤CAI值与根系体积、根系表面积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高达0.693、0.621。综上,植物根系对于土壤的化学风化具有较明显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类型 根系形态 土壤养分 化学蚀变指数(CAI) 紫色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琼中地区中三叠世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成壤过程的量化指标表征
7
作者 赵红坤 马生明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31-32,共2页
土壤是地球关键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岩石风化的结果,是连接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和水圈的纽带,其形成、发育和功能将深刻影响地球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朱永官等,2015)。由岩石到土壤的风化过程中,土壤过程是控制地球关键带中物质、能... 土壤是地球关键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岩石风化的结果,是连接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和水圈的纽带,其形成、发育和功能将深刻影响地球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朱永官等,2015)。由岩石到土壤的风化过程中,土壤过程是控制地球关键带中物质、能量、信息流动与转化的重要节点。受成壤母质、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元素的活动性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规律。不同学科通过不同量化指标表征成壤过程中元素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中 中三叠世黑云母二长花岗岩 成壤过程 化学风化指数(cia) 土壤风化淋溶系数(ba) 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分子量有机酸浸提对紫色土金属阳离子释放和化学蚀变的影响
8
作者 李华辉 李雪 +4 位作者 李琬婷 王婷 李春培 王雪瑶 赵吉霞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43-352,共10页
[目的]通过探究植物根系分泌物中的低分子量有机酸对紫色土壤金属阳离子释放的具体影响机制,解析植物根系在矿物风化和土壤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有机酸浸提试验,研究不同低分子量有机酸下紫色土结构崩解特征及风化过程中离子的释放... [目的]通过探究植物根系分泌物中的低分子量有机酸对紫色土壤金属阳离子释放的具体影响机制,解析植物根系在矿物风化和土壤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有机酸浸提试验,研究不同低分子量有机酸下紫色土结构崩解特征及风化过程中离子的释放规律,定量分析释放速率与时间的相互关系,并探讨不同有机酸对化学蚀变指数(CIA)的影响。[结果]有机酸处理能显著提高紫色土风化产物的CIA值,增幅为7.25%~15.42%,在相同浓度下,柠檬酸较草酸更能加速风化过程;电镜(SEM)扫描结果显示有机酸促进紫色土的结构破坏,Matlab软件分析进一步表明有机酸浸提处理促进土壤矿物表面孔隙的发育,降低土壤颗粒的均匀程度;不同浓度的低分子量有机酸(LMWOAs)浸提处理时土壤金属阳离子释放速率不同,且随着浸提时间的持续,释放速率逐渐降低。金属离子的释放速率随有机酸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且离子释放总量整体呈现Fe^(3+)>Mg^(2+)>Mn^(2+)>K^(+)>Ca^(2+)>Na^(+)的规律,通过多元非线性回归建立溶液酸度变化条件下的金属阳离子释放速率的定量分析模型发现,金属阳离子的释放速率与时间之间存在显著的指数函数关系。[结论]低分子量有机酸浸提促进紫色土金属阳离子释放和风化,且柠檬酸较草酸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土 低分子量有机酸 离子释放 化学蚀变指数(cia) 金属阳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对紫色泥岩风化产物酸缓冲容量的影响
9
作者 李春培 李雪 +1 位作者 汪璇 赵吉霞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38-152,共15页
氮肥施用是引起土壤酸化的主要原因之一,酸性环境促进紫色母岩的风化过程,并影响紫色母岩风化产物的理化性质,然而氮肥施用对风化产物的盐基离子和酸缓冲容量(pH Buffer Capacity,pHBC)的影响尚不明晰.因此,以蓬莱镇组(J_(3)p)紫色泥岩... 氮肥施用是引起土壤酸化的主要原因之一,酸性环境促进紫色母岩的风化过程,并影响紫色母岩风化产物的理化性质,然而氮肥施用对风化产物的盐基离子和酸缓冲容量(pH Buffer Capacity,pHBC)的影响尚不明晰.因此,以蓬莱镇组(J_(3)p)紫色泥岩为研究对象,设置3组氮肥施用水平(280,560,840 kg/hm^(2))以及不施肥处理(CK),通过淋溶试验模拟母岩风化,以探明氮肥施用对紫色泥岩风化产物盐基离子及pHBC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氮肥施用处理下风化产物的化学蚀变指数(Chemical Index of Alteration,CIA)增加0.9%~4.7%,且风化产物的CIA随施肥水平的增加而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氮肥施肥处理下风化产物的pHBC较CK处理降低4.0%~8.9%,且风化产物的pHBC随氮肥施用水平的增加呈现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风化产物的交换性盐基离子、水溶性盐基离子和盐基离子的淋失总量表现为:Ca^(2+)>Mg^(2+)>Na^(+)>K^(+),且风化产物的二价盐基离子(Ca^(2+)和Mg^(2+))含量远高于一价盐基离子含量(K^(+)和Na^(+)).基于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氮肥施用对风化产物水溶性K^(+)(R^(2)=0.75)和Na^(+)(R^(2)=0.99)含量存在显著负效应(p<0.05),而水溶性K^(+)和Na^(+)含量对风化产物pHBC(R^(2)=0.44)存在正效应,进而导致氮肥施用对风化产物pHBC存在负效应,这可能是氮肥施用影响风化产物pHBC的主要机制之一.研究结果表明:为了紫色土肥力的可持续发展,紫色土区域的氮肥施用量应小于280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泥岩 氮肥 化学蚀变指数 盐基离子 酸缓冲容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宜昌三斗坪地区南华系化学蚀变指数特征及南华系划分、对比的讨论 被引量:63
10
作者 王自强 尹崇玉 +3 位作者 高林志 唐烽 柳永清 刘鹏举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77-585,共9页
化学蚀变指数(chemical index of alteration)最早作为判别源岩区化学风化程度的指标而提出,随后又应用于对沉积物沉积环境的判定。化学蚀变指数的表达式为CIA=n(Al2O3)/[n(Al2O3)+n(CaO^*)+n(Na2O)+n(K2O)]×100... 化学蚀变指数(chemical index of alteration)最早作为判别源岩区化学风化程度的指标而提出,随后又应用于对沉积物沉积环境的判定。化学蚀变指数的表达式为CIA=n(Al2O3)/[n(Al2O3)+n(CaO^*)+n(Na2O)+n(K2O)]×100。CaO^*代表硅酸盐中的CaO,n(CaO^*)=n(CaO)-n(CO2,方解石)-O.5·n(CO2,白云石)-10/3·n(P2O5)。化学蚀变指数研究样品的选取极为重要,最佳岩性为细碎屑岩,需要清除成岩过程中钾交代作用的影响。用成分变异指数(ICV)来判别沉积再循环作用和沉积物成分被改造的程度。用A—CN—K三角图解来判别物源区的源岩性质和样品钾交代的特征及其风化趋势。宜昌三斗坪地区南华系CIA研究表明:该区南华系下统莲沱组下部的CIA值在50~65之间(干燥寒冷),上部为65~75之间(温暖潮湿)和顶部为55~60之间(干燥寒冷);南华系上统南沱组的CIA值基本在60~65之间(干燥寒冷),近顶部两个样品的CIA值达70(温暖潮湿)。上述CIA值变化表明本区南华纪经历自老到新由冰期干燥寒冷-间冰期温暖潮湿-冰期干燥寒冷沉积环境的变化过程。本文据此提出了新的扬子古陆南华系新的划分和对比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蚀变指数(cia) 钾交代 成分变化指数(ICV) 新元古代 南华系 莲沱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南—桂北地区南华系化学地层特征 被引量:30
11
作者 王自强 尹崇玉 +1 位作者 高林志 唐烽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65-474,共10页
化学蚀变指数(chemical index of alteration)(CIA)最早作为判别源岩化学风化程度而提出,随后又应用于对沉积物沉积环境的判定。化学蚀变指数的表达式为CIA={n(Al2O3)/[n(Al2O3)+n(CaO^*)+n(Na2O)+n(K2O)]}×10... 化学蚀变指数(chemical index of alteration)(CIA)最早作为判别源岩化学风化程度而提出,随后又应用于对沉积物沉积环境的判定。化学蚀变指数的表达式为CIA={n(Al2O3)/[n(Al2O3)+n(CaO^*)+n(Na2O)+n(K2O)]}×100。CaO^*代表硅酸盐中的CaO,n(CaO^*)=n(CaO)-n(CO2方解石)-n0.5×n(CO2白云石)-10/3xn(P2O5)。化学蚀变指数样品的选取极为重要,最佳岩性为细碎屑岩,并需清除成岩过程中钾交代作用的影响,以及采用成分变异指数(ICV)来判别沉积再循环作用和沉积物成分被改造的程度。使用A—CN—K三角图解判别物源区的源岩性质和样品钾交代的程度及其风化趋势。黔南-桂北地区南华系的CIA研究表明:该地区南华系下部的长安组其下部CIA值为60~65之间,中部为70~5,上部回落到65—70之间。南华系中部富禄组CIA值高,在85-95之间。南华系上部的南沱组CIA值再次回落到60—65的范围。上述CIA值的变化表明本区南华纪时期自老至新经历多次由干燥寒冷-温暖潮湿气候期的变化。本文据此提出扬子地块南华系新的划分、对比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华系 “寒冷气候期” 化学蚀变指数(cia) 钾交代 成分变异指数(ICV)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板块新元古代地层化学蚀变指数研究及其意义 被引量:44
12
作者 刘兵 徐备 +4 位作者 孟祥英 寇晓威 何金有 卫巍 米合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664-1670,共7页
本文应用化学蚀变指数(CIA)方法,研究新疆库鲁克塔格地区新元古代地层,并探讨沉积时期的气候环境。贝义西组总体 CIA 值较低,介于51~56之间,具冰期环境特征。照壁山组 CIA 值为60左右,表明气候有所变暖。阿勒通沟组的CIA 值变化范围在4... 本文应用化学蚀变指数(CIA)方法,研究新疆库鲁克塔格地区新元古代地层,并探讨沉积时期的气候环境。贝义西组总体 CIA 值较低,介于51~56之间,具冰期环境特征。照壁山组 CIA 值为60左右,表明气候有所变暖。阿勒通沟组的CIA 值变化范围在48~61之间,顶部突变为69~71,说明阿勒通沟期经历了另一次寒冷事件,并以温暖环境结束。其上的特瑞爱肯组 CIA 值介于49~53之间,说明第三次经历寒冷干燥的气候环境。扎莫克提组,育肯沟组和水泉组的 CIA 均值为65,反映温暖条件下的沉积环境。新元古代末期汉格尔乔克组 CIA 值下降为56,暗示第四次出现寒冷气候环境。以上特征表明新疆库鲁克塔格地区新元古代的气候环境出现四次冷热交替变化。其中尤为重要的是阿勒通沟组中下部应为寒冷气候环境,而顶部突变为温暖气候环境,因此该组反映了一次明确的从冷到暖的气候变化过程,可以作为贝义西冰期和特瑞爱肯冰期之间的另一次独立冰期。本文的研究成果从地球化学角度支持塔里木板块新元古代四次冰期的划分方案。通过与扬子板块新元古代冰期划分方案的对比,认为塔里木板块新元古代四次冰期的前三次均已在华南板块以冰期或寒冷环境沉积形式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元古代 化学蚀变指数 塔里木板块 古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阿克苏地区新元古代冰成沉积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量:16
13
作者 丁海峰 马东升 +1 位作者 姚春彦 蔺启忠 《地球化学》 CAS CSCD 2014年第3期224-237,共14页
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缘阿克苏地区出露有2套与新元古代冰期相关的杂砾岩沉积,通过对其进行元素地球化学分析,讨论了沉积物的构造背景和古气候风化条件。化学蚀变指数(CIA)指示出本区的2套新元古代杂砾岩代表了2次寒冷的冰期记录,分别为... 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缘阿克苏地区出露有2套与新元古代冰期相关的杂砾岩沉积,通过对其进行元素地球化学分析,讨论了沉积物的构造背景和古气候风化条件。化学蚀变指数(CIA)指示出本区的2套新元古代杂砾岩代表了2次寒冷的冰期记录,分别为巧恩布拉克冰期和尤尔美那克冰期,其中在巧恩布拉克冰期中出现了2次小冰期旋回,而且本区从早新元古代开始一直处于较为寒冷干燥的环境下,直到晚新元古代才逐渐变暖。通过K2O/Na2O-SiO2图解和La-Th-Sc、Th-Sc-Zr/10、Th-Co-Zr/10三角图解讨论了沉积构造背景从早新元古代岛弧环境向晚新元古代被动大陆边缘环境演化的趋势,而主元素含量也体现了从不成熟向成熟演化的特征,与本区存在的阿克苏群变质岩基底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元古代 冰期 化学蚀变指数 沉积构造背景 阿克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平阴黄土剖面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9
14
作者 徐树建 倪志超 丁新潮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53-359,共7页
为探讨末次冰期以来平阴地区的化学风化过程及其古环境,对山东地区平阴黄土剖面进行了常量元素含量、粒度及光释光年代测定。结果显示,平阴黄土常量元素含量呈现出SiO_2>Al_2O_3>CaO>Fe_2O_3>Na_2O>K_2O>MgO的变化特... 为探讨末次冰期以来平阴地区的化学风化过程及其古环境,对山东地区平阴黄土剖面进行了常量元素含量、粒度及光释光年代测定。结果显示,平阴黄土常量元素含量呈现出SiO_2>Al_2O_3>CaO>Fe_2O_3>Na_2O>K_2O>MgO的变化特征;CIA指数、Na/K值及A-CN-K图解等表明平阴黄土风化程度较弱,处于未受化学风化-初等化学风化阶段;CIA指数、残积系数和风化淋溶系数指示其化学风化强度从剖面下部往上逐步变弱,黄土序列的常量元素含量及化学风化强度与粒度有很强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阴黄土 常量元素 化学风化 地球化学 ci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三峡库区紫色土的元素迁移特征 被引量:8
15
作者 徐永辉 杨达源 +2 位作者 陈可锋 周彬 任雪梅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16-323,共8页
通过对长江三峡库区不同母岩上发育的紫色土样品进行X射线荧光光谱的化学全量分析及化学蚀变指数CIA值、风化特征值和质量迁移系数的详细计算,揭示了不同母岩上发育的紫色土化学风化强度和主量元素的迁移特征:母岩为砂岩发育的紫色土具... 通过对长江三峡库区不同母岩上发育的紫色土样品进行X射线荧光光谱的化学全量分析及化学蚀变指数CIA值、风化特征值和质量迁移系数的详细计算,揭示了不同母岩上发育的紫色土化学风化强度和主量元素的迁移特征:母岩为砂岩发育的紫色土具有较高的CIA值,母岩为粉砂岩和泥岩上发育的紫色土的CIA值较低;不同元素组分迁移行为在剖面上的表现有明显的差异,CaO在所有剖面上净迁出,多数剖面均有Al2O3、Fe2O3的净获得;母岩为砂岩发育的紫色土剖面上Ca、K、Na、Al、Fe、Si6种元素均流失,而粉砂岩、泥岩发育的紫色土以上6种元素相对富积,Mg元素的迁移系数远小于Ca元素,其迁移性较小,在母岩和土壤中的含量相对稳定;Na元素的迁移系数较大,迁移速率较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 紫色土 元素迁移 化学蚀变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化学地层学研究新元古代地层划分和对比 被引量:25
16
作者 王自强 尹崇玉 +3 位作者 高林志 柳永清 唐烽 张传恒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268-279,共12页
随着传统地层学向多学科相互渗透的综合地层学方向的发展,笔者开展了湖北峡东地区新元古界震旦系和南华系的化学地层学研究。分别介绍了碳酸盐岩地层的稳定同位素和碎屑岩化学蚀变指数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并依此提出新元古界划分和对比方... 随着传统地层学向多学科相互渗透的综合地层学方向的发展,笔者开展了湖北峡东地区新元古界震旦系和南华系的化学地层学研究。分别介绍了碳酸盐岩地层的稳定同位素和碎屑岩化学蚀变指数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并依此提出新元古界划分和对比方案。震旦系碳酸盐岩中所获得的δ^13C变化曲线和^87Sr/^86Sr比值与世界诸多剖面的变化曲线基本一致。南华系碎屑岩的化学蚀变指数(CIA)的特征是莲沱组下部CIA值为55-65(代表寒冷环境的CIA值),莲沱组上部CIA值则增至65~75(代表温湿环境),而莲沱组顶部两个样品的CIA值再次降为寒冷指数60-65;南沱组CIA值均为60-65,除了顶部(接近震旦系)的两个样品分别为69.4和70.9。上述CIA值的变化表明南华系以寒冷气侯为主,并且经历过“寒冷-温湿-寒冷”气候的演变条件下的沉积物。沉积相的多样性说明即使在“冰期”期间古构造、古地理环境对沉积物特征的影响依然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华系 震旦系 化学地层学 Sr和C同位素 化学蚀变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渭河盆地古近系细屑岩的古盐度分析 被引量:12
17
作者 李智超 李文厚 +3 位作者 赖绍聪 李永项 李玉宏 尚婷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80-485,共6页
渭河盆地位于鄂尔多斯地块与秦岭造山带之间,古近纪主要出露地层为红河组及白鹿塬组,由于近些年在盆地新生界地层中发现氦气前景,有必要对其沉积环境进行研究,本文通过野外样品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的测定,运用Adams法、Walker相当硼法... 渭河盆地位于鄂尔多斯地块与秦岭造山带之间,古近纪主要出露地层为红河组及白鹿塬组,由于近些年在盆地新生界地层中发现氦气前景,有必要对其沉积环境进行研究,本文通过野外样品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的测定,运用Adams法、Walker相当硼法、B/Ga、Sr/Ba比值法定量—半定量地分析了渭河古近系沉积时的盐度特征,同时结合化学蚀变指数CIA值的变化特征,对古近系沉积环境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渭河盆地古近系红河组、白鹿塬组盐度为2.2‰~11.7‰,为一内陆淡水湖泊,整体气候温暖湿润,局部地区干旱,并出现咸水沉积环境;同时发现蚀变指数CIA与盐度值成负相关关系,由红河组湖相环境至白鹿塬组河流及三角洲相为主的沉积环境,风化指数升高,而B/Ga比值所反映的盐度值降低。CIA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盐度特征,由于生物富集作用导致样品出现高Sr值,使得Sr/Ba比值在反映盐度时出现异常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河盆地 古近系 古盐度 ci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莲沱砂岩——南华大冰期前气候转冷的沉积记录 被引量:43
18
作者 冯连君 储雪蕾 +1 位作者 张同钢 黄晶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2387-2393,共7页
湖北宜昌地区出露的莲沱组中上部细屑岩的化学蚀变指数(CLA)介于60~70之间,表明是在寒冷干燥的气候条件下沉积的。比较莲沱组与板溪群中下部沉积岩的主化学成分和 CIA 值表明,板溪群源区遭受过强烈的化学风化,相应的古气候是温暖湿润的... 湖北宜昌地区出露的莲沱组中上部细屑岩的化学蚀变指数(CLA)介于60~70之间,表明是在寒冷干燥的气候条件下沉积的。比较莲沱组与板溪群中下部沉积岩的主化学成分和 CIA 值表明,板溪群源区遭受过强烈的化学风化,相应的古气候是温暖湿润的,而莲沱组源区化学风化弱,可见两者形成时的古气候环境明显不同。根据 CIA 值推测,地层层序上莲沱组位于板溪群的中上部,莲沱砂岩的 CIA 研究表明南华大冰期前全球气候已经从温暖湿润转变为寒冷干燥,CIA 值继续降低预示着全球性的冰期到表,不久就发生了"雪球地球"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元古代 扬子地台 莲沱组 化学蚀变指数 寒冷气候 古城(江口)冰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构造演化及对沉积环境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54
19
作者 邵磊 雷永昌 +1 位作者 庞雄 施和生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1077-1077,共1页
通过对珠江口盆地沉积物地球化学成分分析表明,大洋钻探计划(ODP)1184站所揭示的主要构造沉积地层界线在珠江口盆地中亦同样存在,其元素在32,23.9,16 Ma存在明显的突变,界线十分明显;这些陆源沉积物成分的变化是构造运动造成源区发生改... 通过对珠江口盆地沉积物地球化学成分分析表明,大洋钻探计划(ODP)1184站所揭示的主要构造沉积地层界线在珠江口盆地中亦同样存在,其元素在32,23.9,16 Ma存在明显的突变,界线十分明显;这些陆源沉积物成分的变化是构造运动造成源区发生改变的直接证据.化学蚀变指数显示珠江口盆地在32,23.9,16 Ma时期存在物理风化增强而化学风化减弱的突变事件,指示了由于构造运动造成母岩短时期内强烈快速的剥蚀作用,从而引起沉积物化学蚀变指数突然降低.根据元素相关性分析显示,ODP1148站沉积物与珠江口盆地沉积物亲缘关系密切,两者具有相同的物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盆地构造演化 控制作用 沉积环境 化学成分分析 大洋钻探计划 地层界线 突变事件 盆地沉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构造演化及对沉积环境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15
20
作者 邵磊 雷永昌 +1 位作者 庞雄 施和生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177-1181,共5页
通过对珠江口盆地沉积物地球化学成分分析表明,大洋钻探计划(ODP)1184站所揭示的主要构造沉积地层界线在珠江口盆地中亦同样存在,其元素在32,23.9,16Ma存在明显的突变,界线十分明显;这些陆源沉积物成分的变化是构造运动造成源区发生改... 通过对珠江口盆地沉积物地球化学成分分析表明,大洋钻探计划(ODP)1184站所揭示的主要构造沉积地层界线在珠江口盆地中亦同样存在,其元素在32,23.9,16Ma存在明显的突变,界线十分明显;这些陆源沉积物成分的变化是构造运动造成源区发生改变的直接证据.化学蚀变指数显示珠江口盆地在32,23.9,16Ma时期存在物理风化增强而化学风化减弱的突变事件,指示了由于构造运动造成母岩短时期内强烈快速的剥蚀作用,从而引起沉积物化学蚀变指数突然降低.根据元素相关性分析显示,ODP1148站沉积物与珠江口盆地沉积物亲缘关系密切,两者具有相同的物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构造演化 沉积地球化学 化学蚀变指数 物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