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4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狐尾藻对重金属锌的富集及体内分布特征
1
作者 吴晓梅 叶美锋 +4 位作者 余建英 林雨青 吴飞龙 徐庆贤 林代炎 《福建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8-207,共10页
【目的】探讨锌在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 L.)体内的富集性及分布特征。【方法】通过水培试验研究不同锌质量浓度(0、50、200 mg·L^(-1))对狐尾藻生物量、株高、叶片表皮细胞变化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分析狐尾藻各器官中锌... 【目的】探讨锌在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 L.)体内的富集性及分布特征。【方法】通过水培试验研究不同锌质量浓度(0、50、200 mg·L^(-1))对狐尾藻生物量、株高、叶片表皮细胞变化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分析狐尾藻各器官中锌积累含量、亚细胞分布和化学形态。【结果】狐尾藻在各质量浓度锌处理下均能存活,当锌质量浓度为50 mg·L^(-1)(Z1)时,狐尾藻株高和生物量相较于对照组(0 mg·L^(-1)),分别显著增加了22.87%和10.06%,根、叶中SOD活性也显著高于对照,而叶绿素和根、叶中丙二醛含量与对照无明显差异;当锌质量浓度为200mg·L^(-1)(Z2)时,狐尾藻的株高、生物量相比对照无显著差异,而其叶绿素含量显著低于对照处理,根、叶中丙二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其叶片表皮细胞有部分损伤。锌处理后,狐尾藻根、茎和叶锌含量分别为55.48~242.44 mg·kg^(-1)、14.78~31.02 mg·kg^(-1)和18.01~69.79 mg·kg^(-1),Z1和Z2处理后各器官中锌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处理,且根部中锌含量显著高于叶片和茎部。狐尾藻叶和茎中锌主要分布于细胞壁,占比分别占32.56%~49.50%和41.21%~43.52%;根中锌主要为可溶性组分,占比为32.10%~50.48%。狐尾藻叶和茎中锌的化学形态以氯化钠提取态、醋酸提取态、盐酸提取态为主,三者所占比例分别为77.00%~86.00%和81.00%~86.38%,根部中锌主要以水提取态、氯化钠提取态为主,二者占比59.71%~63.65%。【结论】狐尾藻对锌具有较好的富集能力,其根部的富集能力大于茎叶。细胞壁沉积固定、液泡(可溶组分)区隔化及锌以多种低活性形态存在是狐尾藻积累与耐受锌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狐尾藻 亚细胞分布 化学形态 耐性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政污泥基人工土壤的制备及其环境风险评估 被引量:2
2
作者 宋桢桢 张必武 +2 位作者 高宏宇 杨祥 李继彦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6-104,共9页
基于采矿区生态修复材料的需求,结合市政污泥丰富的有机组分,文章提出了以市政污泥为主要原料、以钢渣、粉煤灰、脱硫石膏为辅料制备了一种用于矿区生态修复人工土壤(SWS)的研究方案。结果表明,SWS的最优制备参数为:原料配比为0.03,水... 基于采矿区生态修复材料的需求,结合市政污泥丰富的有机组分,文章提出了以市政污泥为主要原料、以钢渣、粉煤灰、脱硫石膏为辅料制备了一种用于矿区生态修复人工土壤(SWS)的研究方案。结果表明,SWS的最优制备参数为:原料配比为0.03,水灰比为2.0%,铝粉掺量为0.02%,养护温度为40℃,养护时间为24 h。根据SEM分析,SWS微观结构呈现出较为紧密的层片状排列,孔隙丰富,有助于提高保水性能和降低流失率。重金属化学形态分析表明,Cd、Cu、Ni从酸雨易溶解态/可氧化还原态转化为稳定的残渣态。重金属潜在风险评价表明SWS属于低风险等级,SWS中的脂肪族有机物减少,芳香族类有机物和腐殖质增加,不仅有助于植物生长,也促进土粒胶结成团聚体和团粒结构,增强SWS的抗侵蚀能力。种子发芽实验表明SWS不具有植物毒害作用。该文为矿区生态修复提供了基础数据,也为市政污泥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新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修复 市政污泥 人工土壤 化学形态 生态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配物料对污染土壤镉铅生物有效性与玉米镉铅累积的影响
3
作者 和嘉璇 刘梦丽 +5 位作者 梁新然 李博 吴龙华 魏恒 李元 湛方栋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4-162,共9页
【目的】探讨复配物料对镉铅污染土壤的钝化效应。【方法】采集云南某矿区周边镉铅污染农田土壤,开展室内盆栽试验,研究6种物料(0.10%石灰、1.00%海泡石、0.07%钙镁磷肥和1.00%腐殖性有机肥)两两复配施用对土壤化学性质、镉铅形态与有... 【目的】探讨复配物料对镉铅污染土壤的钝化效应。【方法】采集云南某矿区周边镉铅污染农田土壤,开展室内盆栽试验,研究6种物料(0.10%石灰、1.00%海泡石、0.07%钙镁磷肥和1.00%腐殖性有机肥)两两复配施用对土壤化学性质、镉铅形态与有效性、玉米镉铅含量的影响。【结果】添加复配物料可使土壤pH值和阳离子交换量分别提高4.8%~24.3%和23.6%~86.1%;使镉铅在土壤胶体中的分配比例分别显著提高35.8%~87.3%和43.1%~87.4%;使土壤镉铅低活性形态占比提高,其中,施用石灰+海泡石可使土壤弱酸提取态镉占比(14.5%)显著降低、残渣态镉占比(22.5%)显著升高,施用石灰+钙镁磷肥可使土壤弱酸提取态铅占比(16.1%)显著降低、残渣态铅占比(28.8%)显著升高。与对照相比,石灰+钙镁磷肥处理对土壤镉铅的钝化效果较好,土壤DTPA提取态镉铅含量分别降低16.6%和18.9%,玉米地上部镉铅含量分别降低23.2%和9.1%;石灰+腐殖性有机肥处理对玉米生长效果最好,玉米根和茎生物量分别提高22.8%和56.9%。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镉铅有效态含量与土壤pH呈显著负相关;土壤镉铅弱酸提取态含量与玉米地上部镉铅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结论】复配物料可改善污染土壤理化性质、降低土壤镉铅生物有效性及玉米植株镉铅含量,其中,石灰+钙镁磷肥复配施用可使土壤镉铅向低活性形态转变,显著降低了土壤镉铅有效态含量和玉米地上部镉铅含量,可作为镉铅污染土壤修复的较佳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配物料 污染土壤 镉铅 化学形态 生物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西咸丰县茶园土壤和茶叶中锌含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4
作者 段碧辉 孙奥 +4 位作者 袁知洋 王芳 杨波涌 杨军 项剑桥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8-56,共9页
为查清实际生产条件下锌(Zn)在土壤-茶树系统中的迁移规律,在鄂西咸丰县采集了茶园表层土壤1478件、茶叶130组,测试了土壤的Zn、常量氧化物、有机碳含量及pH值和茶树根、茎、叶的Zn及重金属含量,并对土壤、茶树的Zn含量进行了相关性分析... 为查清实际生产条件下锌(Zn)在土壤-茶树系统中的迁移规律,在鄂西咸丰县采集了茶园表层土壤1478件、茶叶130组,测试了土壤的Zn、常量氧化物、有机碳含量及pH值和茶树根、茎、叶的Zn及重金属含量,并对土壤、茶树的Zn含量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研究了茶树Zn生物吸收系数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茶园土壤Zn含量平均值为92.14 mg/kg,高于我国土壤Zn含量背景值(69 mg/kg)。土壤Zn垂向剖面上分布总体表现为由上至下递增或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土壤中Zn赋存形态以残渣态为主,其次为腐植酸态和铁锰氧化态,三者占土壤Zn总量的84.35%,生物可利用态Zn含量占比相对较小(水溶态和离子交换态Zn占比2.73%)。茶树嫩叶Zn平均含量为37.41 mg/kg,生物富集系数范围为15.95%~92.94%,不同部位Zn含量和生物富集系数均为嫩叶>根>茎>老叶,表明在实际生产中可以实现嫩叶Zn富集。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与有效Z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H值、常量氧化物对土壤Zn和Zn的生物有效性具有双重影响,高pH值和以SiO_(2)含量低、Fe_(2)O_(3)和Al_(2)O_(3)含量高的土壤能促进土壤Zn的累积,但也限制着Zn的生物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茶树系统 形态 生物有效性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铅胁迫对八仙花生理及主要根际特征的影响
5
作者 宋云静 金净 赵冰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3-142,共10页
【目的】探究铅胁迫对八仙花Hydrangea macrophylla根系生长生理、根系分泌物和根际土壤养分环境的影响,分析八仙花对铅胁迫的适应机制,为八仙花修复铅污染土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50 d的温室盆栽试验,研究0(对照)、500、1 500、... 【目的】探究铅胁迫对八仙花Hydrangea macrophylla根系生长生理、根系分泌物和根际土壤养分环境的影响,分析八仙花对铅胁迫的适应机制,为八仙花修复铅污染土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50 d的温室盆栽试验,研究0(对照)、500、1 500、2 500 mg·kg^(-1)铅胁迫对八仙花生长和铅吸收,根系氧化损伤、抗氧化系统、渗透调节物质和根系分泌物,及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和根际铅化学形态的影响。【结果】铅胁迫抑制了八仙花生长,尤其在2 500mg·kg^(-1)铅处理下,八仙花生物量较对照显著降低23.7%。但八仙花对高质量分数铅有一定耐受性,八仙花通过提高根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增加谷胱甘肽(GSH)质量分数,增强抗氧化能力,从而缓解铅胁迫对八仙花造成的氧化损伤;铅胁迫还提高了八仙花渗透调节物质的质量分数,其中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在2 500 mg·kg^(-1)铅处理下达到最大,脯氨酸质量分数则相反;八仙花根系可以分泌脂肪酸、胺类,维持细胞结构、消除活性氧,乙醇酸分泌的增加促进了对铅的吸收;铅胁迫下土壤微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根际土壤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在2 500 mg·kg^(-1)铅处理下达到最大,有效提高了土壤养分;随着铅质量分数的升高,根际pH降低、电导率增加,土壤铅可交换离子态、碳酸盐结合态占比最高分别达到2.03%、8.09%,提升了土壤铅的有效态成分,有利于八仙花对铅的吸收。【结论】八仙花对铅有良好的适应性,能够在含高质量分数铅的土壤中正常生长并改善土壤理化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仙花 铅污染土壤 生理响应 铅化学形态 土壤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淹水培养下紫云英对紫潮泥锌有效性及形态转化的影响
6
作者 杨曾平 饶中秀 +3 位作者 李万明 谢坚 李海露 褚飞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43-152,共10页
采用90d的紫云英室内培养试验,探究了石灰性水稻土紫潮泥锌(Zn)有效性及形态转化对不同紫云英添加量的响应。结果表明:添加紫云英促进了紫潮泥中难以被植物吸收利用的矿物残渣态锌(Min-Zn)和氧化锰结合态锌(OxMn-Zn)、潜在有效的碳酸盐... 采用90d的紫云英室内培养试验,探究了石灰性水稻土紫潮泥锌(Zn)有效性及形态转化对不同紫云英添加量的响应。结果表明:添加紫云英促进了紫潮泥中难以被植物吸收利用的矿物残渣态锌(Min-Zn)和氧化锰结合态锌(OxMn-Zn)、潜在有效的碳酸盐结合态锌(Carb-Zn)向易被植物吸收利用的松结有机态锌(Wbo-Zn)和交换态锌(Ex-Zn)转化,从而提高紫潮泥Zn的生物有效性。在整个研究期间,紫潮泥Zn平均转化比率T1处理(添加1.50t/hm^(2)紫云英)最低(-116.40%),T2处理(添加2.25t/hm^(2)紫云英)最高(-19.57%)。到试验结束,添加紫云英处理均提高了紫潮泥Zn转移因子,T2处理最高(1.56%);降低了Zn分配指数,T2处理最低(96.9%);表明紫潮泥土壤Zn向有效态组分发生了转化。不同紫云英添加量处理中,紫潮泥Zn有效性和形态转化之间存在差异,2.25t/hm^(2)紫云英添加量最有利于紫潮泥Zn有效性的提高。研究结果将为以种植紫云英绿肥为手段提高紫潮泥Zn的有效性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锌形态 紫云英 紫潮泥 水稻土 腐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色岩系成壤过程中镉和硒的形态转变与迁移特征 被引量:1
7
作者 任白琳 麻万诸 章明奎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91-399,共9页
[目的]黑色岩系含有高量的镉和硒,为明确其在风化成土过程中,岩石镉和硒的形态转变和释放对周围生态环境产生影响。[方法]在浙西北寒武统荷塘组地层的黑色岩系分布区,通过沿地形不同部位(丘陵上坡、丘陵中坡、丘陵下坡、丘间谷底和河谷... [目的]黑色岩系含有高量的镉和硒,为明确其在风化成土过程中,岩石镉和硒的形态转变和释放对周围生态环境产生影响。[方法]在浙西北寒武统荷塘组地层的黑色岩系分布区,通过沿地形不同部位(丘陵上坡、丘陵中坡、丘陵下坡、丘间谷底和河谷阶地)采集土壤剖面分层土样,探讨黑色岩系风化成土及其风化物迁移过程中镉和硒的数量与形态转变规律。[结果]从母岩经母质到土壤,土壤总镉和总硒均呈下降趋势。黑色岩系风化物镉和硒损失随沿丘陵坡地向下迁移搬运距离增加而增加,其中,由坡积物演变为洪积物的过程中,镉和硒的损失大于由残积物演变为坡积物的损失。从风化物中流失的镉和硒以流水扩散方式对下游河流冲积物发育表土镉和硒含量产生影响,但影响程度随距离增加而减小。随着风化物搬运距离增加和土壤的演变,发生碳酸盐结合态镉和残留态镉向水溶性镉、交换性镉、有机质结合态镉、氧化物结合态镉转变,残留态硒逐渐活化转变为交换性硒、有机质结合态硒、氧化物结合态硒。土壤水溶性镉、交换性镉(硒)、有机质结合态镉(硒)呈现向地表增加的趋势;硒的有机富集及表土富集现象比镉更为明显。[结论]黑色岩系风化不仅可通过残留方式直接影响其分布区土壤镉与硒的含量,也可通过流水扩散方式影响周边地区土壤镉和硒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岩系 风化 土壤发育 化学形态 消长 环境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轮作影响土壤磷有效性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侯梅芳 寇枘 +5 位作者 岳政府 邹雨坤 王进闯 刘贝贝 张俏燕 李勤奋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542-2554,共13页
磷作为植物主要的营养元素之一,关乎农作物的产量及品质。在耕地质量下降及土壤磷缺乏或有效性低等多重影响下,提高土壤磷有效性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采用2种及2种以上的作物进行轮作,对改良土壤、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及恢复农田生态系... 磷作为植物主要的营养元素之一,关乎农作物的产量及品质。在耕地质量下降及土壤磷缺乏或有效性低等多重影响下,提高土壤磷有效性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采用2种及2种以上的作物进行轮作,对改良土壤、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及恢复农田生态系统功能等方面具有积极的影响。因此,本研究梳理总结不同作物轮作情况下对土壤理化性质、土壤磷形态转化、土壤微食物网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其中,一方面从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磷形态转化之间相关关系入手,分析轮作对土壤磷有效性的影响;另一方面,从土壤微食物网的结构变化、基因调控等作用下的土壤磷形态转化与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角度,在分子水平上深入探讨不同作物轮作对土壤磷有效性的影响。通过文献综述发现不同作物轮作可改变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微食物网结构,从而影响土壤磷的形态转化,以提高土壤磷的有效性,促进作物产量及品质的提升,说明不同作物轮作是改善土壤磷有效性的重要农业管理措施,今后需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及不同作物轮作组合模式的探索,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作物品质等方面提供重要的支撑,因此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作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磷形态 土壤微食物网 磷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硒配施对冬小麦硒吸收及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9
作者 胡彩霞 杨东霞 +8 位作者 刘红恩 刘亥扬 刘立杰 张玉鹏 许嘉阳 秦世玉 李畅 睢福庆 聂兆君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7-167,共11页
探讨磷硒配施对冬小麦产量及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的影响,明确土壤微生物群落与磷硒有效性的关系。采用盆栽试验,设置3个磷水平(0、0.2和0.4 g·kg^(-1))和2个硒水平(0和0.5 mg·kg^(-1)),完全交互设计,共6个处理(Se_... 探讨磷硒配施对冬小麦产量及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的影响,明确土壤微生物群落与磷硒有效性的关系。采用盆栽试验,设置3个磷水平(0、0.2和0.4 g·kg^(-1))和2个硒水平(0和0.5 mg·kg^(-1)),完全交互设计,共6个处理(Se_(0)P_(0)、Se_(0)P_(0.2)、Se_(0)P_(0.4)、Se_(0.5)P_(0)、Se_(0.5)P_(0.2)、Se_(0.5)P_(0.4)),分析冬小麦籽粒产量、磷硒浓度、土壤有效磷含量、硒形态转化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等的变化。施磷显著增加Se_(0)和Se_(0.5)水平下冬小麦籽粒产量、各器官磷浓度及累积量,但显著降低Se_(0.5)水平下根系、茎叶及籽粒硒浓度,且籽粒、颖壳及茎叶硒累积量随施磷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均在Se_(0.5)P_(0.2)处理下达到最大值。施硒显著增加了冬小麦各部位硒浓度和累积量,降低了P_(0.4)水平下籽粒产量和P_(0.2)和P_(0.4)水平下冬小麦各器官磷浓度及累积量,但对P_(0.2)水平下籽粒产量无显著影响。施磷显著增加了Se_(0.5)水平下土壤有效磷含量、可溶态硒含量及所占比例,施硒显著增加了P_(0.4)水平下土壤有效磷含量。在Se_(0.5)水平下,P_(0.2)和P_(0.4)处理分别显著增加了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的相对丰度,但均显著降低了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的相对丰度。施硒显著增加了P_(0.2)水平下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和P_(0.4)水平下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的相对丰度。在Se_(0.5)水平下,与P0相比,P_(0.2)显著提高了Shannon指数;在P_(0.2)水平下,施硒显著提高Simpson指数。适宜的磷硒配施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促进土壤中磷硒的释放并提高其有效态含量,进而增强磷对冬小麦籽粒产量的促进作用和籽粒硒的累积,以Se_(0.5)P_(0.2)处理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盐 亚硒酸盐 籽粒产量 土壤有效磷 硒形态转化 微生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洛阳农田土壤中硒锌的有效态与形态关系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
10
作者 周刊 周建川 +3 位作者 王喜宽 刘俊芳 黄岚 侯进凯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5-329,共15页
农田土壤中元素的形态和有效态是评价元素活动性的重要指标。不同研究者利用有效态来代表哪几种形态大多是引用文献,两者之间的关系缺少专门的研究资料参考,影响了土地质量评价的精准度。本文按照国家相关分析标准,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 农田土壤中元素的形态和有效态是评价元素活动性的重要指标。不同研究者利用有效态来代表哪几种形态大多是引用文献,两者之间的关系缺少专门的研究资料参考,影响了土地质量评价的精准度。本文按照国家相关分析标准,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等分析方法对河南洛阳市农田土壤Se高背景区土壤中Se、Zn的有效态和不同形态进行分析,采用含量对比、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以及地质背景分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农田土壤中有效态Zn的平均含量为3.63mg/kg,高于(水溶态+离子态+碳酸盐态)Zn的平均含量2.74mg/kg,远高于(水溶态+离子态)Zn的平均含量0.42mg/kg。有效态Zn可以用水溶态、离子态、碳酸盐态Zn之和代表。在玄武岩区发育的农田土壤中有效态Zn含量为0.023mg/kg,与水溶态Zn含量0.027mg/kg相当,具有低活性特征。种植小麦的农田土壤中有效态Se平均含量为0.019mg/kg,水溶态、离子态、碳酸盐态Se含量之和平均值为0.019mg/kg,Se的有效态可以用水溶态、离子态、碳酸盐态之和代替。种植玉米、谷子、芝麻、花生、红薯的农田土壤中,有效态Se平均含量分别为0.006mg/kg、0.007mg/kg、0.007mg/kg、0.009mg/kg、0.007mg/kg。水溶态、离子态Se之和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009mg/kg、0.010mg/kg、0.013mg/kg、0.007mg/kg、0.010mg/kg,这些农作物种植的土壤中Se的有效态可以用水溶态、离子态之和代替。农田土壤中Se、Zn的有效态及形态主要受全量的影响,同时受种植农作物、p H和有机质的影响。对于农田土壤,利用形态代替有效态进行Se、Zn的有效性评价时,需要结合农业种植、土壤理化性质等因素进行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土壤 洛阳市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有效态 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矿区周边桃园地土壤重金属赋存特征、生物有效性及来源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邓凯文 安永龙 黄勇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49-157,共9页
文章以北京市平谷万庄金矿区周边桃园地土壤为研究对象,运用地统计学、风险评价编码法(RAC)、次生相与原生相分布比值法(RSP)、主成分分析法(PCA)及聚类分析法分析了重金属的含量、形态特征、生物有效性及重金属元素的主要来源。结果表... 文章以北京市平谷万庄金矿区周边桃园地土壤为研究对象,运用地统计学、风险评价编码法(RAC)、次生相与原生相分布比值法(RSP)、主成分分析法(PCA)及聚类分析法分析了重金属的含量、形态特征、生物有效性及重金属元素的主要来源。结果表明:土壤中As、Cd和Pb等3项重金属在土壤中呈现相对明显的累积;土壤中As、Cr、Hg、Pb和Zn等5项重金属以残渣态为主要形态,而Cd以离子交换态和残渣态为主要形态;土壤重金属元素RAC风险评价的污染程度大小排序为:Cd>Zn>Hg>Cr=Pb>As,土壤中Cd元素RSP主要为中、重度污染;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自然源和人为源的混合源(As、Cd和Pb)贡献率为44.235%,农业生产源(Cu和Zn)和大气沉降源(Hg)贡献率为21.428%,自然源(Cr和Ni)贡献率为14.33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重金属 化学形态 生物有效性 评价 来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镀厂污染土壤重金属形态及淋洗去除效果 被引量:47
12
作者 甘文君 何跃 +3 位作者 张孝飞 单艳红 郑丽萍 林玉锁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2-87,共6页
以某电镀厂污染场地重污染区域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土壤中重金属全量和各形态含量进行分析,并研究筛选高效土壤淋洗剂,比较其淋洗去除效果。结果表明,该土壤以铬和镍污染最为严重,土壤铬和镍含量分别达1 564.00和679.00 mg.kg-1,土壤铜、... 以某电镀厂污染场地重污染区域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土壤中重金属全量和各形态含量进行分析,并研究筛选高效土壤淋洗剂,比较其淋洗去除效果。结果表明,该土壤以铬和镍污染最为严重,土壤铬和镍含量分别达1 564.00和679.00 mg.kg-1,土壤铜、锌和铅含量分别为297.00、276.00和51.40 mg.kg-1,铜、铬、镍、锌和铅的有效态比例分别为41.77%、13.16%、28.08%、21.50%和31.18%。去离子水、盐酸、乙酸、草酸、柠檬酸和EDTA 6种淋洗剂中,去离子水对5种重金属提取量均较少;草酸对铜、铬、镍和锌去除效果较好,去除率分别为55.1%、24.8%、47.5%和29.3%;柠檬酸对铜、铬、镍和锌去除效果较好,去除率分别为26.3%、25.7%、33.0%和21.6%;EDTA对铜、镍、锌和铅去除效果较好,去除率分别为31.5%、28.9%、21.4%和30.6%。综合考虑淋洗剂的提取效果、水溶性以及操作难度和成本,建议采用柠檬酸作为淋洗剂,最佳液土比〔V(液)∶m(土)〕为10∶1,最佳淋洗时间为6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场地 重金属 形态 土壤淋洗 土壤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赫章土法炼锌导致的重金属积累 被引量:30
13
作者 杨元根 刘丛强 +2 位作者 吴攀 张国平 朱维晃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55-262,共8页
贵州省赫章县的土法炼锌不仅导致植被的破坏,而且使附近土壤和溪流沉积物中重金属有不同程度的积累,土壤中w(Pb)达到37.24×10^(-6)~30100×10^(6),w(Zn)为162.23×10^(-6)~31625×10^(-6),w(Cd)为0.50×10^(-6)... 贵州省赫章县的土法炼锌不仅导致植被的破坏,而且使附近土壤和溪流沉积物中重金属有不同程度的积累,土壤中w(Pb)达到37.24×10^(-6)~30100×10^(6),w(Zn)为162.23×10^(-6)~31625×10^(-6),w(Cd)为0.50×10^(-6)~113×10^(-6),大大超过了当地的土壤背景值;沉积物中w(Pb)达到325.00×10^(-6)~21850×10^(-6),w(Zn)为1250.00×10^(-6)~30425×10^(-6),w(Cd)为25×10^(-6)~97×10^(-6)。土壤和沉积物中Pb、Zn含量与Fe_2O_3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性;土壤中重金属Pb、Zn含量与Al_2O_3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性,而沉积物中Pb、Zn含量与Al_2O_3则没有相关性。土壤和沉积物中铁矿物(铁氧化物和氢氧化物)对重金属的强烈固定作用。连续提取法对化学形态研究表明,Pb、Zn在土壤中主要表现为铁锰氧化物结合态与残渣态,而在沉积物中则主要为碳酸盐结合态、残渣态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土壤中可交换态Pb、Zn所占的比例很小,但其绝对含量变化较大,w(Pb)从最低2.75×10^(-6)到最高310.41×10^(-6),w(Zn)4.94×10^(-6)~321.10×10^(-6)。沉积物中w(Pb)7.42×10^(-6)~98.91×10^(-6);w(Zn)9.97×10^(-6)~72.67×10^(-6)。土壤中重金属Pb、Zn的有效性程度明显高于溪流沉积物,对生态环境的潜在危害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 土法炼锌 重金属 化学形态 结合态 赫章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种生物炭对镉污染潮土钝化修复效果研究 被引量:58
14
作者 杨惟薇 张超兰 +3 位作者 曹美珠 严静娜 覃霞 梁定国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39-243,共5页
以甘蔗叶、木薯秆、水稻秸秆和蚕沙为原材料,采用限氧热解法在500℃下制备生物炭,通过室内培养实验,研究在不同培养时间(0,15,30,45d)条件下,生物炭施入潮土(Cd浓度5mg/kg)后对土壤基本性质及土壤中镉(Cd)化学形态的影响,探讨了生物炭... 以甘蔗叶、木薯秆、水稻秸秆和蚕沙为原材料,采用限氧热解法在500℃下制备生物炭,通过室内培养实验,研究在不同培养时间(0,15,30,45d)条件下,生物炭施入潮土(Cd浓度5mg/kg)后对土壤基本性质及土壤中镉(Cd)化学形态的影响,探讨了生物炭修复镉污染土壤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添加生物炭后,土壤pH值和阳离子交换量(CEC)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增加,而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则呈先增加至最大值而后缓慢降低的趋势,但仍高于对照。同时,生物炭的施入显著降低了土壤中弱酸可提取态Cd和可还原态Cd含量,提高了可氧化态Cd和残渣态Cd含量,且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这种转化趋势更为明显。4种生物炭对潮土中Cd钝化效果表现为蚕沙生物炭>水稻秸秆生物炭>木薯秆生物炭>甘蔗叶生物炭。培养结束(45d)时,与对照相比,添加蚕沙生物炭的土壤中弱酸可提取态Cd含量降低了42.07%,可还原态Cd含量降低了35.19%,可氧化态Cd和残渣态Cd含量分别增加了292.59%和339.29%,从而大大降低了Cd的生物有效性,由此可见,生物炭对镉污染土壤的修复是切实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潮土 化学形态 钝化 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TA对玉米体内Cu Zn的积累及化学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14
15
作者 周建民 党志 +2 位作者 陈能场 徐胜光 谢志宜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453-457,共5页
在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研究中,人工合成络合剂被广泛用来提高植物提取效率。通过向多金属复合污染土壤中加入氨三乙酸(NTA)进行螯合诱导植物提取的研究,并运用化学试剂逐步提取法研究了NTA对玉米根、茎和叶中Cu、Zn化学形态分布的... 在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研究中,人工合成络合剂被广泛用来提高植物提取效率。通过向多金属复合污染土壤中加入氨三乙酸(NTA)进行螯合诱导植物提取的研究,并运用化学试剂逐步提取法研究了NTA对玉米根、茎和叶中Cu、Zn化学形态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Cu和Zn在玉米体内化学形态分布特征与其吸收和富集重金属能力密切相关,NTA能显著促进Cu和Zn在玉米体内的吸收和积累并且影响重金属化学形态的分布。玉米根中,Cu和Zn以水提取态为主,有利于金属离子从根部向地上部迁移;在茎和叶中,以氯化钠提取态、醋酸提取态和水提取态为主要形态,以多种有机螯合物的形式存在,是其耐受重金属毒性的重要机理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TA 铜和锌 化学形态 玉米 植物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种改良剂对Cu、Cd复合污染土壤中Cu、Cd形态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38
16
作者 杜志敏 郝建设 +5 位作者 周静 高倩圆 祝红红 徐琳 崔红标 李辉信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507-1512,共6页
以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作为修复植物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了石灰、磷灰石、蒙脱石、凹凸棒石4种改良剂对铜镉复合污染土壤中Cu、Cd形态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改良剂提高了污染土壤pH,降低了土壤可交换态(EX)Cu、Cd含量;改良... 以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作为修复植物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了石灰、磷灰石、蒙脱石、凹凸棒石4种改良剂对铜镉复合污染土壤中Cu、Cd形态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改良剂提高了污染土壤pH,降低了土壤可交换态(EX)Cu、Cd含量;改良剂提高了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每种改良剂对土壤酶活性增加幅度随其添加剂量增加而增大;土壤酶活性与土壤EX态Cu、Cd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土壤pH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高剂量石灰(石灰占污染土壤耕作层质量的0.4%)和高剂量磷灰石(磷灰石占污染土壤耕作层质量的2.32%)处理钝化污染土壤中Cu、Cd及提高土壤酶活性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剂 化学形态 土壤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改良剂对镉砷化学形态及在水稻中累积转运的调控 被引量:37
17
作者 辜娇峰 周航 +4 位作者 杨文弢 曾敏 彭佩钦 张平 廖柏寒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576-1585,共10页
为治理镉砷污染农田土壤,选取湘南某矿区镉砷复合污染稻田土壤,以水稻盆栽实验研究了复合改良剂HZB(羟基磷灰石+沸石+改性秸秆炭)对土壤中镉(Cd)、砷(As)赋存形态以及水稻累积转运Cd和As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HZB能提高土壤p H ... 为治理镉砷污染农田土壤,选取湘南某矿区镉砷复合污染稻田土壤,以水稻盆栽实验研究了复合改良剂HZB(羟基磷灰石+沸石+改性秸秆炭)对土壤中镉(Cd)、砷(As)赋存形态以及水稻累积转运Cd和As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HZB能提高土壤p H 0.19~0.79个单位,阳离子交换量增加22.1%~60.4%;施用HZB使活性较大的酸提取态Cd含量降低了6.5%~22.9%,促进了Cd向难溶态的转变,可使有机结合态Cd增加2.5%~56.5%;施用HZB促进活性As向难溶型的钙型As转化,钙型As含量增加2.8%~53.3%,也可使交换态As含量降低7.0%~39.5%,但当施用量超过4.0 g kg-1时则会增加交换态As含量。水稻根系对Cd的富集系数在0.65~1.21之间,对As的富集系数在0.033~0.049之间,富集Cd的能力大于As;谷壳对Cd的转运能力最大,而根系对As的转运能力最大;施用HZB有降低水稻根系富集Cd和As的能力。施用0.5~2.0 g kg-1的HZB能降低水稻地上各部位中Cd和As含量;在2 g kg-1施用水平,水稻糙米中Cd和As含量均低于0.2 mg kg-1,达到国家食品污染物限量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改良剂 镉砷 形态分析 富集与转运 水稻 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镉对圆锥南芥锌的吸收、亚细胞分布和化学形态影响 被引量:9
18
作者 于方明 汤叶涛 +5 位作者 周小勇 何尔凯 张涛 应蓉蓉 李清飞 仇荣亮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18-124,共7页
通过营养液培养并采用差速离心技术和化学试剂逐步提取法,分析了Cd对圆锥南芥Arabis paniculata Franch.叶片和根系中Zn的吸收、亚细胞分布和化学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Cd的添加不会抑制圆锥南芥的生长及对Zn的吸收。Zn在圆锥南芥中以... 通过营养液培养并采用差速离心技术和化学试剂逐步提取法,分析了Cd对圆锥南芥Arabis paniculata Franch.叶片和根系中Zn的吸收、亚细胞分布和化学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Cd的添加不会抑制圆锥南芥的生长及对Zn的吸收。Zn在圆锥南芥中以多种化学形态存在;叶片中乙醇、水、NaCl、HAc提取态Zn分配比例较均匀;根系中主要以乙醇提取态和NaCl提取态为主,HAc与HCl提取态Zn的绝对含量与所占的百分比均较低,表明圆锥南芥中的Zn主要以无机酸盐以及氨基酸盐存在。对圆锥南芥Zn的亚细胞分布结果表明,叶片和根系中的Zn主要贮存于细胞壁中其次为细胞核,两者所占的比例分别为65%~83.5%和42.7%~87.3%,且Cd的添加提高了细胞壁中Zn的比例,促进了Zn向细胞壁中的转移。但Cd的添加对Zn的化学形态变化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锥南芥 亚细胞分布 化学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淹没区土壤重金属形态分布及其对水质影响 被引量:24
19
作者 王图锦 胡学斌 +4 位作者 吉芳英 何强 叶姜瑜 黎司 曹琳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58-164,共7页
结合三峡水库调度模式,在汛期及汛后对库区淹没区土壤中重金属Cu,Pb,Cd,Cr的存在形态、迁移转化特征及其对水体水质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重金属在库区土壤中存在形态不同,Cu和Cr主要以残渣态存在,w(残渣态Cu)和w(残渣态Cr)平均... 结合三峡水库调度模式,在汛期及汛后对库区淹没区土壤中重金属Cu,Pb,Cd,Cr的存在形态、迁移转化特征及其对水体水质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重金属在库区土壤中存在形态不同,Cu和Cr主要以残渣态存在,w(残渣态Cu)和w(残渣态Cr)平均值为87.41%和96.04%,而w(可提取态Pb)和w(可提取态Cd)较高,平均值为41.95%和88.14%,生态风险相对高于Cu和Cr.在汛期三峡水库低水位运行,水体重金属含量较高,汛期水体ρ(Pb)和ρ(Cd)分布特征与土壤w(Pb)和w(Cd)分布呈显著相关性,而汛后水库首次172 m高水位蓄水,由于水环境因素的改变,水体中重金属含量显著降低,汛后淹没土壤重金属形态含量变化细微,土壤淹没对库区水体水质影响小,不构成汛期、汛后水体重金属含量波动的主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水库 土壤 重金属 形态 迁移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壤—农作物迁移途径重金属镉化学形态研究 被引量:16
20
作者 蔡楠 肖青青 +4 位作者 许振成 叶志鸿 黄建洪 陈晓燕 陈婵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1期13-18,共6页
通过对某典型金属矿冶炼区重金属镉污染农用地的调查,共采集36个土壤样和9种(36个)农作物样,分析测定土壤中Cd全量及DTPA提取态、作物不同部位Cd含量及6种不同化学形态.结果表明:土壤中和农作物中Cd含量相对于现有标准均出现超标;土壤... 通过对某典型金属矿冶炼区重金属镉污染农用地的调查,共采集36个土壤样和9种(36个)农作物样,分析测定土壤中Cd全量及DTPA提取态、作物不同部位Cd含量及6种不同化学形态.结果表明:土壤中和农作物中Cd含量相对于现有标准均出现超标;土壤中Cd的DTPA提取态平均占总量的63%,可见土壤Cd的生物可利用性较大;农作物对土壤Cd吸收能力的种间差异性显著,不同作物可食部分对镉的富集能力为:叶菜类>块根类>葱蒜类;作物中Cd主要以果胶酸盐及蛋白质结合或吸着态(NaCl提取态)为主,土壤Cd的DTPA提取态与作物根系中Cd的有效态呈明显的正相关.从健康风险角度考虑,可利用土壤DTPA提取态Cd含量来衡量土壤中Cd污染情况,农作物Cd污染可通过其生物有效态来衡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农作物 镉污染 化学形态 累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