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负氦离子束产生技术研究
1
作者 陈浩南 崔保群 +9 位作者 唐兵 陈立华 马瑞刚 马鹰俊 马燮 张一帆 赵建革 王云峰 杨超 于荣凯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5-212,共8页
串列加速器可产生MeV级的正离子束,其中He离子束可用于离子束分析、离子注入等实验研究和工业应用,是串列加速器不可或缺的一种离子束流。串列加速器要求负离子注入,负氦离子束是串列加速器产生MeV级He离子束的关键。由于基态He原子电... 串列加速器可产生MeV级的正离子束,其中He离子束可用于离子束分析、离子注入等实验研究和工业应用,是串列加速器不可或缺的一种离子束流。串列加速器要求负离子注入,负氦离子束是串列加速器产生MeV级He离子束的关键。由于基态He原子电子亲合能小于0,无法直接在离子源中产生和引出He-离子束,只能通过连续两次的电荷交换产生,所以He^(-)离子束被认为是最难产生的负离子束之一。针对串列加速器He^(-)离子的注入需求,研究设计了一款负氦离子源,使用多峰会切场离子源电离产生He^(+)离子,注入电荷交换器中,通过电荷交换产生He^(-)离子束。模拟了多峰会切场离子源的磁场位形和粒子轨迹,验证了多峰场构型对电子约束的作用,能维持离子源稳定放电。设计了电荷交换器结构,考虑了热平衡状态时的温度分布,确保了金属Cs作为电荷交换介质的长期稳定运行。基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1.7 MV串列加速器低能束流线平台开展了产生负氦离子束的实验,优化了离子束的聚焦传输参数,测量了电荷交换器工作温度和He^(+)离子注入能量对He^(-)离子产率的影响。实验中测得最大He^(-)离子产率为1.76%±0.03%,调节离子源放电参数得到了最大1.5μA的He^(-)离子束流,基本满足串列加速器的注入需求。后续进一步改进离子源,增强放电强度,提高引出He^(+)离子流强,有望进一步提升He^(-)离子流强。该研究为国产负氦离子源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对实现串列加速器技术的自主可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氦离子束 离子源 电荷交换 负氦离子产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充型钠离子电池非水电解液研究进展
2
作者 汪书苹 刘齐军 +3 位作者 李昌豪 曾子琪 章彬彬 谢佳 《材料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9-41,共13页
钠离子电池由于钠元素储量丰富、成本低廉以及与锂离子电池相似的工作原理而备受瞩目,在规模化储能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开发具有快速充放电能力的钠离子电池,可有力支撑规模储能的调频应用。电解液作为钠离子电池的关键组分在电... 钠离子电池由于钠元素储量丰富、成本低廉以及与锂离子电池相似的工作原理而备受瞩目,在规模化储能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开发具有快速充放电能力的钠离子电池,可有力支撑规模储能的调频应用。电解液作为钠离子电池的关键组分在电极/电解液界面反应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成为决定钠离子电池快充特性的关键因素。本文首先分析了钠离子电池中快充型电解液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其次,从电解液的传输特性和电化学稳定性两方面着手,探讨了钠离子电池快充性能和电解液性质之间的密切关系。最后,基于不同溶剂体系,总结了快充型电解液的发展现状,提出一般性的设计策略。通过本文的综合分析,将为快速充放电能力的钠离子电池的研发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离子电池 规模储能 电解液 快充 界面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交换层析分离单抗电荷异质体的模型辅助过程优化
3
作者 许茹枫 陈煜成 +5 位作者 高丹 焦静雨 高栋 王海彬 姚善泾 林东强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03-1911,共9页
针对单抗电荷异质体分离,采用离子交换层析机理模型,预测洗脱分离行为,辅助工艺条件优化。设计了校准实验,拟合得到模型参数,模型计算与实验吻合良好,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利用模型分析比较了不同洗脱方式,得到最优的两步阶跃洗脱方案,... 针对单抗电荷异质体分离,采用离子交换层析机理模型,预测洗脱分离行为,辅助工艺条件优化。设计了校准实验,拟合得到模型参数,模型计算与实验吻合良好,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利用模型分析比较了不同洗脱方式,得到最优的两步阶跃洗脱方案,具有较高的收率,但发现该分离过程对盐浓度极为敏感。进一步针对第一步洗脱盐浓度进行过程稳健性约束的过程优化,发现盐浓度为108.5 mmol/L时过程稳健性增强。经实验验证,两步阶跃洗脱收率最高可达到85.3%,稳健约束优化后第一步等度洗脱盐浓度操作区间增大为98.9~117.5 mmol/L。结果表明,模型辅助的工艺优化可以进行复杂条件分析,促进难分离体系的分离过程优化,并能够针对过程稳健性给出合理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克隆抗体 电荷异质体 分离 离子交换层析 层析模型 过程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超高分辨率质谱技术的溶解性有机质双电荷离子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杨伦 吴仕希 付庆龙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059-4071,共13页
溶解性有机质(DOM)是各类环境介质中广泛存在的有机混合物,参与了表生地球系统的诸多生物地球化学和环境化学过程.DOM的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T-ICR MS)谱图仅考虑单电荷离子峰,但对双电荷离子峰的研究十分有限.本研究结合FT-ICR... 溶解性有机质(DOM)是各类环境介质中广泛存在的有机混合物,参与了表生地球系统的诸多生物地球化学和环境化学过程.DOM的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T-ICR MS)谱图仅考虑单电荷离子峰,但对双电荷离子峰的研究十分有限.本研究结合FT-ICR MS技术,提出基于单电荷离子前体的双电荷离子筛选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各类环境介质中DOM的FT-ICR MS谱图中多电荷离子的化学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传统仅考虑^(13)C同位素峰的方法,基于单电荷离子前体的双电荷离子方法能够有效提高DOM的FT-ICR MS谱图中双电荷离子峰的识别(提高44.90%).相比单电荷离子,双电荷离子拥有更高的O/C、DBE(最小双键当量)、AI_(mod)(修正芳香性指数)和NOSC(碳的名义氧化态)值以及更低的H/C值,表明大部分双电荷DOM是富羧基的脂环分子.同时,双电荷离子的数量与样品类型有关,土壤DOM中的双电荷离子数量更高.具体来说,各类样品中双电荷离子的数量和占比如下:海洋水DOM(540,0.18%)、天然淡水DOM(3486,0.81%)、土壤DOM(6334,4.06%)和废水DOM(41,0.13%).这表明单电荷离子峰是各类环境介质DOM的FT-ICR MS谱图中的主要离子峰.本研究为DOM的化学多样性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数据分析方法,首次系统性地揭示了不同类型DOM中多荷离子的性质,并证实了双电荷离子对不同类型DOM的超高分辨质谱(UHR-MS)数据分析的影响相对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电荷离子 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 天然有机质 前体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推力器加速栅极离子运动规律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16
5
作者 温正 钟凌伟 +2 位作者 王一白 李娟 任军学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640-1644,共5页
以离子推力器栅极组件为研究对象,建立了3维数值模型,应用网格质点法研究了束流离子和电荷交换离子在栅极组件间的运动规律。根据给定的几何和物理参数,模拟得到了栅极组件附近的电势分布、束流离子和电荷交换离子的运动轨迹、速度相空... 以离子推力器栅极组件为研究对象,建立了3维数值模型,应用网格质点法研究了束流离子和电荷交换离子在栅极组件间的运动规律。根据给定的几何和物理参数,模拟得到了栅极组件附近的电势分布、束流离子和电荷交换离子的运动轨迹、速度相空间分布以及加速极电流等。模拟结果表明:加速栅极下游产生的电荷交换离子在电场的作用下会加速撞击加速栅极下游面,是造成加速栅极腐蚀的主要因素;栅极间产生的电荷交换离子会撞击到加速栅极孔壁面,使加速栅极孔逐渐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推进 离子推进 离子栅极组件 电荷交换 网格质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推进等离子体对航天器表面带电影响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冯娜 李得天 +3 位作者 杨生胜 陈益峰 赵呈选 汤道坦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449-1454,共6页
电推进在轨工作时将产生低温稠密等离子体,与地球同步轨道的空间离子体特性存在较大差异,且等离子体中的低速交换电荷离子易受到卫星表面电位的作用,形成返流并作用于卫星表面材料,对航天器表面充放电效应产生重要的影响。为此,综合考... 电推进在轨工作时将产生低温稠密等离子体,与地球同步轨道的空间离子体特性存在较大差异,且等离子体中的低速交换电荷离子易受到卫星表面电位的作用,形成返流并作用于卫星表面材料,对航天器表面充放电效应产生重要的影响。为此,综合考虑材料二次电子和背散射电子发射电流,分析电推进产生等离子体充电电流特性,基于充放电平衡方程进行电推进等离子体及空间等离子体共同作用下的表面带电机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地磁亚暴时期,航天器表面受到地球同步轨道等离子体的影响,其表面电位可高达–10~4 k V;电推进工作时,其羽流等离子体充电电流为10-3 A/m^2,远大于空间等离子体充电电流,从而成为卫星表面带电的主要影响因素;同时电推进等离子体将航天器表面电位中和至–10 V,即电推进交换电荷返流可以有效缓解由空间等离子体造成的危害性表面充放电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推进 地球同步轨道 表面带电 充放电平衡方程 空间等离子体 交换电荷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性条件下可变电荷土壤对铜吸附动力学特征 被引量:11
7
作者 王代长 孙志成 +2 位作者 蒋新 卞永荣 周立祥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75-279,共5页
用自行设计的动力学装置,研究了酸性条件下Cu在可变电荷土壤表面的反应动力学吸附特征。结果表明,在酸性条件下,Cu吸附过程分为快反应和慢反应。从一级动力学方程拟合的参数可知,3种土壤的最大吸附量依次为砖红壤>赤红壤>红壤,Cu... 用自行设计的动力学装置,研究了酸性条件下Cu在可变电荷土壤表面的反应动力学吸附特征。结果表明,在酸性条件下,Cu吸附过程分为快反应和慢反应。从一级动力学方程拟合的参数可知,3种土壤的最大吸附量依次为砖红壤>赤红壤>红壤,Cu最大吸附量随酸度增加显著下降;用Elovich方程和抛物线扩散方程常数b值,解释离子的表观扩散速率,3种土壤的b值依次为砖红壤>赤红壤>红壤,且随酸度的增大而降低。从相关系数的比较看,Elovich方程在描述Cu的吸附数据比一级动力学方程和抛物线扩散方程要差。在Cu吸附过程中,pH为5.5和4.3时,红壤和赤红壤流出液中有质子释放,质子的释放可能涉及铜离子的水解;而砖红壤在pH为5.5有质子的释放,pH4.3时有质子的消耗。当原液pH为3.3和3.8时,都存在质子的消耗。3种土壤H+的消耗过程有较大的区别,砖红壤上快速消耗H+量远远大于红壤和赤红壤。反应初期,H+质子的消耗是快速反应,主要包括土壤交换阳离子的缓冲作用、土壤表面的质子化及硫酸根专性吸附释放的羟基中和H+质子;而以后的反应中,H+质子对矿物的溶解是一缓慢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酸化 可变电荷土壤 表面反应动力学 铜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推力器羽流特性的粒子模拟 被引量:7
8
作者 孙安邦 毛根旺 +2 位作者 陈茂林 夏广庆 霍超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01-405,共5页
采用粒子网格单元和蒙特卡罗碰撞方法,建立了离子推力器羽流场的2维轴对称模型,对其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将模拟结果与实验测量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测量值基本一致,模型可以很好地评估离子推力器的羽... 采用粒子网格单元和蒙特卡罗碰撞方法,建立了离子推力器羽流场的2维轴对称模型,对其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将模拟结果与实验测量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测量值基本一致,模型可以很好地评估离子推力器的羽流特性;返流区离子数密度达到1014m-3量级,会对航天器表面产生污染;背压对束流区域外电荷交换离子影响较为显著,不可忽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推力器 羽流 粒子网格单元 蒙特卡罗碰撞 电荷交换 返流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发动机交换电荷离子返流的粒子模拟 被引量:4
9
作者 任军学 李娟 +2 位作者 仇钎 汤海滨 温正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929-1934,共6页
建立了离子发动机羽流的物理模型,采用粒子网格对羽流中的交换电荷离子的分布进行了模拟,电场方程使用完全近似格式的代数多重网格方法求解。利用计算设备统一架构技术开发出一套基于图形处理器的3维并行粒子模拟程序。计算结果表明,交... 建立了离子发动机羽流的物理模型,采用粒子网格对羽流中的交换电荷离子的分布进行了模拟,电场方程使用完全近似格式的代数多重网格方法求解。利用计算设备统一架构技术开发出一套基于图形处理器的3维并行粒子模拟程序。计算结果表明,交换电荷离子在径向扩张型电势结构下会向束流区外运动,一部分交换离子在电场力作用下会向发动机上游运动,从而形成返流。发动机上游区域的交换电荷数密度与束流等离子体数密度相比降低了3~4个数量级。通过降低电子温度可有效降低返流电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发动机 交换电荷离子 返流 粒子网格 图形处理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性条件下可变电荷土壤对锌的吸附动力学特征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代长 孙志成 +2 位作者 蒋新 饶伟 李士勇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97-401,共5页
用自行设计的动力学装置,研究了酸性条件下Zn在可变电荷土壤表面的反应动力学吸附特征.结果表明,在酸性条件下,Zn吸附过程分快反应和慢反应.从一级动力学方程拟合的参数可知,土壤的最大吸附量依次为砖红壤>赤红壤>红壤,表观最大... 用自行设计的动力学装置,研究了酸性条件下Zn在可变电荷土壤表面的反应动力学吸附特征.结果表明,在酸性条件下,Zn吸附过程分快反应和慢反应.从一级动力学方程拟合的参数可知,土壤的最大吸附量依次为砖红壤>赤红壤>红壤,表观最大吸附量随酸度增加显著下降,砖红壤、赤红壤和红壤在流入液pH5.5时Zn的吸附量为2.81、2.72和1.83mmol.kg-1;pH3.3时为1.0、0.38和0.12mmol.kg-1.用Elovich方程和抛物线扩散方程常数b值,解释离子的表观扩散速率,三种土壤的b值依次为砖红壤>赤红壤>红壤,且随酸度的增大而降低.在Zn吸附过程中,pH5.5时,三种土壤流出液中有质子释放;当原液pH值为4.3、3.8和3.3时,都存在质子的消耗.砖红壤上快速消耗H+量远远大于红壤和赤红壤.反应初期,H+质子的消耗是快速反应,主要包括土壤交换阳离子的缓冲作用、土壤表面的质子化及硫酸专性吸附释放的羟基中和H+质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酸化 可变电荷土壤 表面反应动力学 锌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过型固相萃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快速测定鱼肉中7种微囊藻毒素 被引量:7
11
作者 李诗言 王扬 +4 位作者 王鼎南 吴洪喜 丁雪燕 崔益玮 沈清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794-800,共7页
采用通过型固相萃取净化去除样品基质中脂类物质的干扰,建立了鱼肉中7种微囊藻毒素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快速分析方法。样品经80℃水浴热处理后用体积分数为90%的甲醇水溶液进行提取,使用Oasis PRiME HLB通过型固相萃取柱净化。净化后的... 采用通过型固相萃取净化去除样品基质中脂类物质的干扰,建立了鱼肉中7种微囊藻毒素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快速分析方法。样品经80℃水浴热处理后用体积分数为90%的甲醇水溶液进行提取,使用Oasis PRiME HLB通过型固相萃取柱净化。净化后的样品采用Waters XSelect HSS T3色谱柱分离,以0.1%(体积分数)甲酸乙腈溶液和0.1%(体积分数)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多反应监测正离子模式扫描,采用基质匹配溶液外标法定量。研究了7种微囊藻毒素的质谱离子化特征,结果表明,酸能显著增加双电荷离子的响应强度。7种目标物在相关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不低于0.99,定量限为0.30~2.0μg/kg,基质加标回收率为70.6%~96.1%,相对标准偏差为3.4%~9.6%。该方法前处理操作简便,灵敏度和准确度高,可实现鱼肉中多种微囊藻毒素的同时快速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过型固相萃取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双电荷离子 微囊藻毒素 鱼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cm口径离子推力器寿命模型及评估 被引量:4
12
作者 周志成 王敏 +2 位作者 仲小清 陈娟娟 张天平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088-1093,共6页
为了系统地分析LIPS-200离子推力器交换电荷(CEX)离子对加速栅壁面的轰击溅射腐蚀机理,本文针对该推力器栅极系统最关键的两种磨损失效模式,即加速栅结构失效和电子反流失效,利用数值模拟Paritle-in-cell(PIC)和Monte-Carlo collision(M... 为了系统地分析LIPS-200离子推力器交换电荷(CEX)离子对加速栅壁面的轰击溅射腐蚀机理,本文针对该推力器栅极系统最关键的两种磨损失效模式,即加速栅结构失效和电子反流失效,利用数值模拟Paritle-in-cell(PIC)和Monte-Carlo collision(MCC)方法,仿真模拟了束流引出过程中CEX离子的产生、加速及引出过程,得到了主束流离子空间位置分布、静电势分布、CEX离子分布和对应的密度分布。同时,采用数值仿真计算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栅极寿命进行了评估。计算结果显示在现有几何结构和工作电参数一定的情况下,LIPS-200离子推力器栅极系统能很好地引出束流离子,无CEX离子直接轰击到加速栅壁面,程序统计到的整个栅极系统加速栅壁面截获的CEX离子电流约为9.76×10-4A。证明了加速栅电流的主要来源是冲击到壁面的CEX离子,计算得到的加速栅电流与束流电流比例为0.122%。LIPS-200离子推力器栅极寿命为11230.1 h,其对应的关键失效模式为加速栅结构失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PS-200离子推力器 交换电荷碰撞 栅极失效 寿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发动机羽流二维轴对称数值模型与验证 被引量:3
13
作者 任军学 王艳 +1 位作者 仇钎 汤海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498-1503,共6页
为了解离子发动机羽流特别是交换电荷离子(CEX,Charge-Exchange)的分布和流动特性,建立了离子发动机羽流的物理模型,采用粒子网格(PCI,Particle in Cell)方法对2种型号的离子发动机羽流场进行数值模拟计算,与其地面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为了解离子发动机羽流特别是交换电荷离子(CEX,Charge-Exchange)的分布和流动特性,建立了离子发动机羽流的物理模型,采用粒子网格(PCI,Particle in Cell)方法对2种型号的离子发动机羽流场进行数值模拟计算,与其地面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CEX离子密度大小及分布、电势的大小及最大电势梯度的位置、CEX离子流动角方面,模拟结果同实验结果符合得相当好.在电势结构方面,由于舱壁电势的影响,模拟结果同实验结果相比有一些差别.羽流模型和计算结果为相关羽流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发动机 羽流 粒子网格 交换电荷离子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熔盐离子交换对玻璃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陆敏 李金科 +2 位作者 陈邹生 章兴龙 张莉青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1996年第3期285-288,共4页
本文根据含锂硼硅酸盐玻璃系统在熔融钠盐中进行离子交换后而获得的自聚焦透镜的数值孔径变化规律,对照玻璃组成与结构的关系,提出了该玻璃的结构模型及其结构的变化规律.
关键词 折射率差 离子交换 玻璃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离子体对ICP-MS调谐结果的影响 被引量:7
15
作者 付燕利 邱坤艳 +1 位作者 陈纯 赵小学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21期10767-10768,10825,共3页
[目的]为了提高灵敏度和减少氧化物、双电荷等的质谱干扰。[方法]分析了等离子体参数射频功率、载气流量、采样深度、雾化泵泵速对ICP-MS灵敏度、氧化物、双电荷的影响。[结果]以ICP-MS 7700x为例,给出在标准模式下各参数的最佳范围,即... [目的]为了提高灵敏度和减少氧化物、双电荷等的质谱干扰。[方法]分析了等离子体参数射频功率、载气流量、采样深度、雾化泵泵速对ICP-MS灵敏度、氧化物、双电荷的影响。[结果]以ICP-MS 7700x为例,给出在标准模式下各参数的最佳范围,即射频功率1400~1 500 W,采样深度7.0~8.5 mm,载气流量1.05~1.15 ml/min,雾化泵泵速0.10~0.15 r/s。[结论]该研究得到ICP-MS 7700x标准模式等离子体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 调谐 灵敏度 氧化物 双电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能高电荷态氩离子与氩原子碰撞反应截面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马新文 刘惠萍 +6 位作者 杨治虎 王友德 于得洋 陈熙萌 申自勇 蔡晓红 刘兆远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1-16,共6页
使用位置灵敏技术和飞行时间方法研究了低能高电荷态氩离子与氩原子的碰撞反应,给出了实验测量得到的入射离子电荷交换截面和转移电荷截面,研究了反应截面与不同电荷态参教的关系,并与修正后的分子过垒模型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
关键词 电荷交换 反应截面 氩离子 氩原子 碰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解液组成对尖晶石LiMn_2O_4中锂离子嵌脱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邱祥云 庄全超 +3 位作者 王红明 崔永丽 方亮 孙世刚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499-1506,共8页
运用电化学阻抗谱(EIS)研究了尖晶石LiMn2O4正极在1mol·L-1LiPF6-EC(碳酸乙烯酯)∶DEC(碳酸二乙酯)∶DMC(碳酸二甲酯),1mol·L-1LiPF6-EC∶DEC∶EMC(碳酸甲乙酯)和1mol·L-1LiPF6-EC∶DMC三种不同电解液中,-20-20℃范围内... 运用电化学阻抗谱(EIS)研究了尖晶石LiMn2O4正极在1mol·L-1LiPF6-EC(碳酸乙烯酯)∶DEC(碳酸二乙酯)∶DMC(碳酸二甲酯),1mol·L-1LiPF6-EC∶DEC∶EMC(碳酸甲乙酯)和1mol·L-1LiPF6-EC∶DMC三种不同电解液中,-20-20℃范围内的阻抗谱特征随温度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强烈影响尖晶石LiMn2O4正极的阻抗谱特征,而电解液组成对尖晶石LiMn2O4正极阻抗谱特征的影响较小,但电解液组成对锂离子在尖晶石LiMn2O4正极中嵌入脱出过程相关动力学参数影响较大.测得尖晶石LiMn2O4正极在上述三种电解液中,锂离子迁移通过固体电解质相界面(SEI)膜的离子跳跃能垒平均值分别为7.60、16.40和18.40kJ·mol-1;电子电导率的热激活化能平均值分别为44.77、35.47和68.06kJ·mol-1;嵌入反应活化能平均值分别为52.19、46.19和69.86kJ·mo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尖晶石LIMN2O4 固体电解质相界面膜 电子电阻 电荷传递电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油均质压燃燃烧的自由离子生成机理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志永 董光宇 +2 位作者 李从跃 桑文 李理光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53-259,共7页
将Warnatz离子生成机理耦合到异辛烷详细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型中,研究了汽油均质压燃(HCCI)燃烧中H3O+、CHO+、e等离子或CH、O自由基的生成过程.采用了化学反应路径分析的方法研究了自由离子的生成过程.基于一台改造的双缸汽油机,试验研... 将Warnatz离子生成机理耦合到异辛烷详细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型中,研究了汽油均质压燃(HCCI)燃烧中H3O+、CHO+、e等离子或CH、O自由基的生成过程.采用了化学反应路径分析的方法研究了自由离子的生成过程.基于一台改造的双缸汽油机,试验研究了不同进气温度下,汽油HCCI燃烧的离子电流信号特性,并基于上述方法,对不同进气温度下离子电流变化特性的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化学反应路径分析能够得到某反应时刻混合气中各组分的生成情况及燃烧离子来源情况.不同进气温度下的缸内温度对CH自由基的生成起着关键作用;H3O+离子浓度的降低是离子电流幅值下降的直接原因.离子电流信号差分峰值相位、H3O+浓度差分峰值相位与放热率峰值相位之间均存在一定的相位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均质充量压缩燃烧 反应路径 离子电流 进气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共振电荷转移的二维等离子体离子收集过程 被引量:4
19
作者 严敏 应纯同 +1 位作者 王德武 诸旭辉 《核科学与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68-71,共4页
对考虑了共振电荷转移碰撞过程的二维AVLIS离子引出收集问题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碰撞主要发生在鞘层中;影响碰撞损失率的主要因素是极板间距,应选择小于3cm的收集板间距;离子引出时间不是判断碰撞损失率的标准。
关键词 共振电荷转移 同位素分离 离子引出 离子收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电荷态Ar^(q+)与Ne碰撞中入射离子电荷交换截面的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马新文 陈熙萌 +5 位作者 刘惠萍 杨治虎 申自勇 王友德 于得洋 刘兆远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95-301,共7页
报道Arq + +Ne(q =8,9,11,12 )碰撞体系中多电子转移过程 ,得到了多组实验测量电荷交换截面数据 ,讨论入射离子电荷交换截面、反冲离子产生截面与入射离子电荷态、能量以及散射离子电荷态的关系 ,并且将实验结果与Arq + +Ar碰撞体系进... 报道Arq + +Ne(q =8,9,11,12 )碰撞体系中多电子转移过程 ,得到了多组实验测量电荷交换截面数据 ,讨论入射离子电荷交换截面、反冲离子产生截面与入射离子电荷态、能量以及散射离子电荷态的关系 ,并且将实验结果与Arq + +Ar碰撞体系进行对比研究。在修正分子库仑过垒模型的基础上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原子碰撞 电荷交换 截面 多电子激发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