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89篇文章
< 1 2 9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quifer parameters induced by groundwater source heat pump operation under variable flow 被引量:5
1
作者 王松庆 张旭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1年第4期1272-1277,共6页
The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quifer parameters,induced by groundwater source heat pump(GWSHP) operation under variable flow,were theoretically analyzed through a case study,in whic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uildin... The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quifer parameters,induced by groundwater source heat pump(GWSHP) operation under variable flow,were theoretically analyzed through a case study,in whic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uilding air conditioning load were considered.The results,compared with the constant flow operation,indicate that the influence on the variations of porosity,hydraulic conductivity and confined water head is decreased by 48%,51% and 71%,respectively,under variable flow operation.The security of variable flow operation is superior to that of constant flow.It is also concluded that the climate region and function of the buildings are primary factors which affect the suitability of variable flow operation in GWSH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oundwater source heat pump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 aquifer parameter variable flow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udies on Immature Embryo Culture In vitro in Wheat:Genetic stability analysis of somatic variation in main agronomic characteristics
2
作者 Li Wenxiong Zeng Hanbing and Hu Shanglian(Northeast Agriculture University Harbin 150030, P R C)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1995年第1期11-16,共6页
The genetic stability of variations of main agronomic characteristics in progenies from the regenerated plants of immature embryo culture in vitro was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variations of earliness in ma... The genetic stability of variations of main agronomic characteristics in progenies from the regenerated plants of immature embryo culture in vitro was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variations of earliness in maturity, high 1000-grain weight, plant height and grain weight per spike were heritable and tended to be stable in IE3 and completely stable in IE4 The wide variation of main agronomic characteristics induced by embryo culture in vitro provided the probability of selection in wheat improvement. Some somaclonal lines with useful variations could be used directly in wheat produ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ronomic characteristics embryo culture somaclonal variation gen etic stability WHEA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数字经济与绿色农业发展的耦合协调与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申红卫 李兵 尤一璞 《江西农业学报》 2025年第3期102-111,共10页
乡村数字经济与绿色农业的耦合协调发展既是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又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保障与路径。以2012—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样本,测算和分析了乡村数字经济与绿色农业的耦合协调度及其时空... 乡村数字经济与绿色农业的耦合协调发展既是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又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保障与路径。以2012—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样本,测算和分析了乡村数字经济与绿色农业的耦合协调度及其时空变化特征,并采用Dagum基尼系数法和障碍度模型对其差异性表现与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乡村数字经济与绿色农业发展均处于上升期,但并未到达最优耦合状态;从空间分布特征来看,东部地区的耦合协调度始终高于其他3个区域,耦合协调度在区域间的差异远高于区域内,是空间差异的主要来源;其中,制约我国乡村数字经济与绿色农业耦合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农村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乡村用电水平等。因此,应坚持政策引领技术创新,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加强区域间合作,各区域实施差异化政策,以此有效促进乡村数字经济与绿色农业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数字经济 绿色农业 耦合协调 时空变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棚龄设施葡萄土壤养分分布特征及丰缺状况
4
作者 李义红 王策 +1 位作者 蒋龙刚 郭丽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6-105,共10页
为明确不同棚龄设施葡萄园土壤肥力变化特征和土壤养分丰缺状况,分析了河北省饶阳县1~5、6~10和10年以上棚龄共375个土壤样品的pH、电导率(EC)、有机质、全量氮磷钾、速效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含量。结果表明,5年以上棚龄60~100 cm土层较... 为明确不同棚龄设施葡萄园土壤肥力变化特征和土壤养分丰缺状况,分析了河北省饶阳县1~5、6~10和10年以上棚龄共375个土壤样品的pH、电导率(EC)、有机质、全量氮磷钾、速效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含量。结果表明,5年以上棚龄60~100 cm土层较1~5年pH值显著降低,EC值显著增加。0~20 cm土层10年以上棚龄有机质平均含量较1~5年棚龄显著提高,且各棚龄0~20 cm土层均以中等水平为主。10年以上棚龄比1~5年棚龄0~20 cm土层全氮显著提高,20~40 cm土层碱解氮随棚龄延长显著增加。棚龄的增加显著提高60~10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其中6~10年和10年以上80~10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较1~5年分别提高67.2%和87.2%;各棚龄0~20 cm土层碱解氮和全氮均分别处于中等和丰富水平,40~100 cm土层硝态氮处于中等水平。10年以上棚龄0~100 cm土层有效磷、速效钾和0~40 cm土层全磷含量较1~5年显著提高;3种棚龄下全磷、速效钾含量均处于丰富以上水平,全钾和有效磷丰缺水平因棚龄而异。棚龄对土壤交换性钙含量无显著影响,但显著增加了0~20 cm土层交换性镁、有效铁和有效锌含量;各棚龄0~20 cm土层交换性钙镁、有效铁、有效铜和有效锌含量均处于中等及以上水平。可见,棚龄降低了土壤pH,提高了EC值、土壤有机质、全氮磷、速效氮磷钾及交换性镁、有效铁、有效铜和有效锌含量。因此,建议依据不同棚龄土壤养分特征设施葡萄开展科学合理的养分精准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棚龄 设施葡萄 土壤养分 分布特征 丰缺状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多尺度地面沉降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5
作者 王琴 宫辉力 +2 位作者 陈蓓蓓 周超凡 朱琳 《自然资源遥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2-162,共11页
快速、不均匀的地面沉降对人类的生命和生产活动构成了严重威胁,了解地面沉降的时空演化规律对于精确的地质灾害防控至关重要。该文基于永久散射体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persistent scatterer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快速、不均匀的地面沉降对人类的生命和生产活动构成了严重威胁,了解地面沉降的时空演化规律对于精确的地质灾害防控至关重要。该文基于永久散射体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persistent scatterer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PS-InSAR)技术获取山东省德州市的逐月地表形变信息,计算多尺度形变增量(subsidence vertical increment,SVI),并结合时间序列聚类分析、时空立方体、时空热点分析和时空异常值分析方法来探究德州市2017年7月—2021年12月多尺度SVI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通过时空序列聚类,月尺度趋势聚类不明显,季节尺度和半年尺度聚类特征更显著,且半年尺度的沉降波动较大;通过时空立方体模型呈现,月尺度的SVI连续性较差,沉降变化特征不明显,季节尺度和半年尺度沉降发生月份较为接近,呈现出每年3—8月沉降,9月—次年2月回弹的显著性规律;对德州市54个月的半年尺度SVI时空热点分析可知,加强的沉降和连续的沉降主要发生在武城县、德城区的西北部,东南部的临邑县、禹城县和齐河县主要为振荡的沉降和振荡的回弹;对多尺度SVI进行局部异常值分析可知,月尺度的沉降特征无明显规律,季度尺度和半年尺度的沉降情况相近,东部及东南部的临邑县、齐河县季节性沉降和与作物生长相关的半年尺度沉降均呈逐渐减弱,甚至回弹趋势,但半年尺度高-高聚类范围更广,回弹现象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沉降 多尺度 增量 时空变化特征 PS-INSA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泸定6.8级地震定点形变异常特征
6
作者 周朝晖 阳光 宁冬梅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62-366,共5页
分析四川泸定6.8级地震前震中周边100 km内3个台站的垂直摆倾斜仪、水管仪、伸缩仪、钻孔应变仪和重力仪数据,发现震前部分仪器观测值超2倍均方差,且震中距的远近会影响异常持续时间的长短。
关键词 泸定6.8级地震 定点形变 变化特征 重力观测 钻孔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皖南烟区烟叶外观特征分析
7
作者 蔡宪杰 甄焕菊 +3 位作者 闫鼎 刘英杰 牛慧伟 王改丽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18期192-200,共9页
以2022和2023年皖南烟区不同取样点的中部烟叶样品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外观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在性状指标的描述性分析中,叶尖叶基身份差、厚度和叶面叶背颜色差3个指标在皖南烟区的变异系数较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这3个指标在不同取... 以2022和2023年皖南烟区不同取样点的中部烟叶样品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外观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在性状指标的描述性分析中,叶尖叶基身份差、厚度和叶面叶背颜色差3个指标在皖南烟区的变异系数较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这3个指标在不同取样点有明显差异;通过对2022和2023年烟叶样品的对比发现,叶尖叶基身份差与叶面叶背颜色差也表现出较大的变异系数。因此,需要通过改善叶尖叶基身份差、厚度和叶面叶背颜色差来提升皖南烟叶的外观特征,将叶尖叶基身份差、厚度和叶面叶背颜色差作为筛选皖南烟区烤烟外观区域特征的重要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南烟叶 外观区域特征 评价指标 变异系数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株高、旗叶和穗部性状的遗传特性及相关分析
8
作者 周芳菊 张道荣 +7 位作者 凌冬 汤清益 孙华卫 唐清 王志顺 刘先斌 王鑫 汤三明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4期46-50,共5页
对湖北省种植的20个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品种的株高及主茎的旗叶长度、旗叶宽度、小穗数、穗粒数等性状的变异系数和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小麦株高和小穗数的变异系数较小,遗传稳定性较高;而退化小穗数的变异系数较大,受环... 对湖北省种植的20个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品种的株高及主茎的旗叶长度、旗叶宽度、小穗数、穗粒数等性状的变异系数和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小麦株高和小穗数的变异系数较小,遗传稳定性较高;而退化小穗数的变异系数较大,受环境影响最明显。各性状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单穗重与旗叶长度、旗叶宽度、穗粒数、穗长、小穗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退化小穗数、穗颈长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退化小穗数、穗颈长与穗粒数、小穗数间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农艺性状 株高 旗叶 穗部性状 遗传特性 变异系数 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波速度比例因子的混合多端直流输电线路故障测距方法
9
作者 戴志辉 奚潇睿 +1 位作者 李杭泽 牛宝仪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41-153,共13页
针对现有行波测距方法受波速度影响大、抗同步误差能力弱、反射波头标定困难、在多端直流输电系统中适应性差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波速度比例因子的混合多端直流输电线路故障测距方法。首先分析波速度的沿线变化特性,并充分利用同一测点... 针对现有行波测距方法受波速度影响大、抗同步误差能力弱、反射波头标定困难、在多端直流输电系统中适应性差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波速度比例因子的混合多端直流输电线路故障测距方法。首先分析波速度的沿线变化特性,并充分利用同一测点处不同模量波速度变化趋势相同而变化快慢不同的特点,定义能够间接反映故障距离的波速度比例因子。其次分别采用插值拟合及定量推导的方法求解该比例因子随故障距离变化的拟合曲线与计算曲线,利用其单调性差异提出联立曲线求解故障距离的测距方案。为准确标定故障行波,提出一种结合鲁棒局部均值分解与多分辨奇异值分解的波头标定方法,并利用标定结果设计基于时差特性的故障支路识别判据。最后经仿真验证表明,所提方法测距精度较高,计算量小,不受同步误差影响,且具有较强的耐过渡电阻(500Ω)和抗噪声(20 dB)能力,在不同线路中的适用性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多端直流输电系统 故障测距 波速度变化特性 行波波头标定 插值拟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含量谐波电流作用下变压器振动特性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范斌涛 吴书煜 +2 位作者 汲胜昌 张喆 周明宇 《高压电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6-53,62,共9页
流过变压器绕组的谐波电流对振动造成巨大影响,基于此,文中着重研究了谐波电流对振动的影响规律。通过理论推导,从电磁激励方面阐明了变压器绕组振动谐波产生的原因;搭建变压器谐波加载系统,对比了不同含量谐波电流作用下绕组振动特性... 流过变压器绕组的谐波电流对振动造成巨大影响,基于此,文中着重研究了谐波电流对振动的影响规律。通过理论推导,从电磁激励方面阐明了变压器绕组振动谐波产生的原因;搭建变压器谐波加载系统,对比了不同含量谐波电流作用下绕组振动特性与振动特征参量变化规律;基于振动在线监测系统,研究了振动特征参量随时间顺序、电流大小顺序的变化规律以及谐波对振动造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谐波电流造成绕组振动增大、振动谐波含量增加,不同振动特征参量与谐波电流总畸变率呈现一定的相关性,应用振动法对变压器绕组进行机械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必须计及电流大小与谐波总畸变率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压器 谐波电流 振动特性 振动特征参量 变化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地区植被生态质量动态变化特征 被引量:1
11
作者 方贺 王阔 +4 位作者 李正泉 樊高峰 何月 王治海 石守海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513-4523,共11页
为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长三角地区)植被生态变化及其时空格局,采用Theil-Sen趋势分析、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变异系数等方法,分析了2000~2023年长三角地区植被生态质量指数(VEQI)的时空演变特征,并采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探究了自然因... 为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长三角地区)植被生态变化及其时空格局,采用Theil-Sen趋势分析、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变异系数等方法,分析了2000~2023年长三角地区植被生态质量指数(VEQI)的时空演变特征,并采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探究了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对VEQI空间分异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VEQI在2000~2023年间整体呈波动性上升趋势,平均每年增长0.29,表明研究区内植被生态状况呈持续改善状态;研究区以植被VEQI的改善为主,整体改善的区域面积占比为82.61%,退化区域占比仅为15.04%;研究区VEQI的稳定性较好,低和较低波动变化区域面积占比分别54.66%和15.99%;研究区VEQI的动态变化主要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空间异质性主要受土地利用、海拔、坡度等因素驱动,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对空间异质性的解释力提高显著.本研究成果旨在为长三角地区植被恢复工程实施和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制定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生态质量 MODIS数据 时空变化特征 影响因素 长江三角洲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青藏高原降雪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于媛慧 杨士恒 +2 位作者 张安然 刘建伟 雷恒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7-123,共7页
降雪作为青藏高原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区域水资源平衡和生态平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青藏高原地区降雪变化特征不仅对区域气候稳定性构成了挑战,也对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新的课题。为... 降雪作为青藏高原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区域水资源平衡和生态平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青藏高原地区降雪变化特征不仅对区域气候稳定性构成了挑战,也对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新的课题。为了深入理解青藏高原降雪变化的时空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选取了拉萨河、年楚河、那曲河、长江源、黄河源和澜沧江源等6个具有代表性的流域作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多源遥感降水数据融合技术,揭示这一时期内青藏高原降雪的时空变化规律。研究选取了CMFD、CPC和TRMM三种网格降水数据,通过构建基于整体偏差和偏差组分的降水数据评价指标,对这些数据进行了精度评估和优化融合。研究结果表明,2002-2018年间,青藏高原典型流域内的降雪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特别是在海拔5000 m以上的地区,其降雪率的减少更为显著。降雪率的降幅由大到小排序为拉萨河(28.2%)、黄河源(18.2%)、长江源(17.8%)、年楚河(15.4%)、澜沧江源(12.1%)和那曲河(10.5%),这一下降趋势呈现出自南向北逐渐增强的空间分布特征。这一发现与全球气候变暖紧密相关,为理解青藏高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此外,本研究对于青藏高原地区的水资源管理和气候变化适应策略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为相关领域提供了数据支持和研究方法,有助于推动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研究的深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降雪变化 多源数据融合 时空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退水条件下典型圩区稻田-沟-塘系统氮磷浓度时空变化特征
13
作者 秦先燕 郑涛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18期63-70,共8页
采用定点监测法,分析巢湖流域典型圩区稻田-沟-塘系统氮磷浓度时空变化。结果表明:降雨、灌溉退水时9个稻田退水采样点TN和NH 4+-N浓度具有很大的时空异质性,但随着生育期的增加,各个采样点相应浓度整体呈现降低趋势;下游三级沟TN浓度... 采用定点监测法,分析巢湖流域典型圩区稻田-沟-塘系统氮磷浓度时空变化。结果表明:降雨、灌溉退水时9个稻田退水采样点TN和NH 4+-N浓度具有很大的时空异质性,但随着生育期的增加,各个采样点相应浓度整体呈现降低趋势;下游三级沟TN浓度受到稻田退水输入的TN浓度的影响,两者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2种退水条件下,稻田退水中磷素浓度变化规律不明显;就形态来说,降雨退水条件下,稻田退水中颗粒态磷(PP)是TP的主要形态(占比69.28%~85.43%),灌溉退水条件下PP占TP的比重则较低(50.05%)。圩区各级沟对TN、TP浓度具有一定的截留作用,且截留TN的能力较大。可见,降雨、灌溉退水条件下,沟-塘系统对稻田退水氮磷的响应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沟-塘系统 降雨退水 灌溉退水 氮磷浓度 时空变化特征 巢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适应变分模态分解算法在高温高压水空化特性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4
作者 许博 胡鸿飞 王海军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6-67,共12页
针对高温高压流动工况下,空化状态判断困难、传统分析方法难以有效提取压力脉动信号中的有效信息的问题,以孔板为对象,开展了高温高压水的空化实验,并提出了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自适应变分模态分解(AVMD)算法。该算法通过结合中心频率法... 针对高温高压流动工况下,空化状态判断困难、传统分析方法难以有效提取压力脉动信号中的有效信息的问题,以孔板为对象,开展了高温高压水的空化实验,并提出了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自适应变分模态分解(AVMD)算法。该算法通过结合中心频率法、遗传算法、功率谱熵和相对能量等技术,自适应地确定变分模态分解算法中的超参数并有效去除信号中的噪声成分,提高了空化特征的提取精度。结果表明:AVMD算法能够精确捕捉到高温高压水流经孔板时空化现象的发生和发展,识别空化起始点、转捩点以及空化强度的变化;当高温高压水流经孔板后,压力脉动的无量纲频率在0.04~0.35、压力脉动的无量纲幅值在0.014~0.067时,空化现象开始出现;随着空化强度增加,管内压力脉动幅值和频率整体呈增大趋势;空化起始转捩点及空化严重转捩点与入口压力和工质入口过冷度密切相关。AVMD算法能够有效提高空化特性分析的精度,尤其是在复杂流动条件下的空化预测,为压水堆核电站冷却剂系统和高压蒸汽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高压水 空化特性 自适应变分模态分解 孔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2年中国植被恢复力时空特征及演变趋势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晶晶 朱烨 +1 位作者 刘懿 张欣雨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6-143,共8页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干旱热浪事件频发,植被抵御极端事件并从中恢复的能力遭遇严重挑战。该研究利用在轨道碳观测卫星-2(orbiting carbon observatory 2,OCO-2)的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solar induced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SIF...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干旱热浪事件频发,植被抵御极端事件并从中恢复的能力遭遇严重挑战。该研究利用在轨道碳观测卫星-2(orbiting carbon observatory 2,OCO-2)的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solar induced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SIF)数据基础上优化生成的Global Orbiting Carbon Observatory-2 based Solar Induced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GOSIF)数据,分析了2000—2022年中国植被恢复力的时空特征及演变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植被恢复力整体呈现南方好、北方差的空间格局;2)结合一阶滞后自相关系数(lag-one autocorrelation,AC1)和方差的趋势分析结果显示,全国植被恢复力总体呈减弱趋势,与2000—2010年相比,2011—2022年恢复力呈减弱趋势的网格增加了24.28%,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长江中上游流域及珠江流域;3)就全国平均而言,植被恢复力发生变化的转折点出现在2013年,西南地区、东南沿海及珠江流域的植被恢复力转折出现时间较早,川渝贵鄂的山区、黄河流域、内蒙古中东部及新疆北部植被恢复力的变化与全国同步,内蒙古与黑龙江北部交界处植被恢复力出现转折时间较晚。该研究成果可为中国植被生态系统的修复与保护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力 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 时空特征 演变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MIP6的黄河流域三级水资源区未来气候变化预估
16
作者 王佳琦 王坤 +2 位作者 严登华 周祖昊 赵津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2-250,276,共10页
基于地面气象站观测资料,采用地球交换全球每日降尺度预测(NEX-GDDP-CMIP6)气候模式数据下的7个气候模式和4个基线情景,评估各个气候模式和集合模式对黄河各个三级水资源区1956−2018年的模拟能力,并预测4个“一级”温室气体排放情景即... 基于地面气象站观测资料,采用地球交换全球每日降尺度预测(NEX-GDDP-CMIP6)气候模式数据下的7个气候模式和4个基线情景,评估各个气候模式和集合模式对黄河各个三级水资源区1956−2018年的模拟能力,并预测4个“一级”温室气体排放情景即共享社会经济途径(shared socioeconomic pathway,SSP)情景下2021−2080年黄河各个三级水资源区的降水和气温时空变化规律发现:相较于现有的上中下游区域划分,本研究对黄河流域29个三级水资源区进行了更精细化的分析,揭示不同区域在气候变化下的差异特征;在降水模拟方面,BBC_CSM2_MR模式在河源至玛曲(分区1)的表现优于集合模式,突破传统统一采用模式集合数据进行降水预估的局限性,证明单一模式在特定区域的高精度应用潜力;未来气候变化呈现“湿热”趋势,降水变化冬季最大、夏季最小;气温变化以夏季最大、冬季次之为主,表现为高温增强、低温减弱。研究结果可为未来黄河流域三级水资源区极端气候变化趋势研判和生态治理调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IP6 气候变化 时间变化特征 空间变化特征 黄河三级水资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变分模态分解下的湿地植被高光谱识别特征波长优选与模型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璇 袁希平 +3 位作者 甘淑 杨敏 龚伟圳 彭翔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01-607,共7页
高光谱数据以其高维度为特征,拥有更丰富的地物信息。在植被分类中,这种高维度数据为提升分类准确性和精度提供了更多机会。传统的特征波长建模往往因输入变量过多而导致分类精度不佳。为了克服这一问题并提高模型对湿地植被细微光谱差... 高光谱数据以其高维度为特征,拥有更丰富的地物信息。在植被分类中,这种高维度数据为提升分类准确性和精度提供了更多机会。传统的特征波长建模往往因输入变量过多而导致分类精度不佳。为了克服这一问题并提高模型对湿地植被细微光谱差异的捕捉能力,以洱海东岸海滨作为研究区域展开探索,测取了3种典型湿地植被(菰、芦、槐叶蘋)的高光谱数据作为目标样本。对样本光谱曲线进行SG平滑后作为原始光谱(OS)、对原始光谱进行包络线去除变换(CR)、一阶微分(FD)并分析其光谱特征;再将原始光谱通过变分模态分解(VMD)为8个尺度。接着,用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CARS)算法选择出的波长作为特征波长。最后,利用寻找出的最佳参数组合放入经贝叶斯算法优化的支持向量机(Bayes-SVM)进行建模。结果表明:CARS算法提取的特征波长数量减少,且大都分布于植被的吸收特征区间内,降维效果显著;经过分解后的第4模态构建的模型(S_(4)-CARS-Bayes-SVM)分类效果最好,其精确率PR为0.9333,召回率RR为0.8889、F1分数为0.8963、AUC值为0.9286,即此模型具有很强的鲁棒性以及识别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谱学 湿地植被 变分模态分解 特征波长 支持向量机 贝叶斯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基因型猫嵌杯状病毒的分离鉴定与致病性比较
18
作者 李博文 王淑娟 +7 位作者 胡煜锋 王益冰 甘雪强 陈岩岩 王东方 马震原 赵雪丽 闫若潜 《畜牧兽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112-4119,共8页
本研究针对猫嵌杯状病毒(FCV)的遗传变异与致病特征展开分析,成功分离鉴定5株FCV流行毒株。通过检测127份临床样本获得31份核酸阳性样本(阳性率24.4%),经细胞培养分离获得5株病毒。结果显示:其中4株为FCVⅠ型(HN78等),1株为FCVⅡ型(HN77... 本研究针对猫嵌杯状病毒(FCV)的遗传变异与致病特征展开分析,成功分离鉴定5株FCV流行毒株。通过检测127份临床样本获得31份核酸阳性样本(阳性率24.4%),经细胞培养分离获得5株病毒。结果显示:其中4株为FCVⅠ型(HN78等),1株为FCVⅡ型(HN77)。病毒粒子电镜观察显示典型球形无囊膜结构,VP1基因测序显示毒株间相似性为75.4%~75.65%。动物回归试验证实,Ⅰ型HN78与Ⅱ型HN77均能引发典型临床症状,但不同基因型致病特征存在差异。该研究首次系统比较我国FCV基因Ⅰ/Ⅱ型的生物学特性,为疫苗研发和临床防控提供了重要毒株资源与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猫嵌杯状病毒(FCV) 分离株 遗传特征 变异 基因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西喀斯特水库水化学时空特征及其对生物碳泵效应的指示
19
作者 朱良辰 陈敏 +4 位作者 严宇鹏 刘佳 肖尚斌 张鑫毅 杨紫剑 《湖泊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04-1618,共15页
以鄂西地区碳酸盐岩出露的黄柏河流域西北口水库为研究对象,通过针对不同季节、多个特征断面表层和垂向水体基本理化因子以及主要离子的原位采样监测与室内实验分析,从水库水化学变化的角度解析了水库生物碳泵(BCP)效应的时空规律、影... 以鄂西地区碳酸盐岩出露的黄柏河流域西北口水库为研究对象,通过针对不同季节、多个特征断面表层和垂向水体基本理化因子以及主要离子的原位采样监测与室内实验分析,从水库水化学变化的角度解析了水库生物碳泵(BCP)效应的时空规律、影响因素和碳汇能力。结果表明,西北口水库水体呈弱碱性,水化学类型为HCO_(3)-Ca·Mg型。基本理化因子时空变异性较强,水温、叶绿素a和pH整体上表现为夏季高、冬季低,水库区高于河流区,电导率、总溶解性固体和CO_(2)分压(pCO_(2))则相反。入库河水离子浓度普遍高于水库区,库内HCO_(3)^(-)、Ca^(2+)、Mg^(2+)、K^(+)浓度均表现出夏季低、冬季高的特征。生物碳泵效应在时间上表现为夏季最强,春秋次之,冬季最弱;在空间上表现为水库区强于河流区,库尾区域强于库首。水库稳定的热分层能够促进生物碳泵效应并抑制碳排放。水体叶绿素a与pCO_(2)、HCO_(3)^(-)浓度的相关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西北口水库受到明显的碳控制。经初步估计,西北口水库BCP碳汇通量为0.04~0.07 t/(km^(2)·d),与其他喀斯特水库处于相似水平。综合分析可知,我国喀斯特水库BCP碳汇通量约为全国水库碳排放通量的4%~26%,在水库碳源汇核算及固碳增汇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水库 水化学特征 时空变化 生物碳泵 碳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前汛期粤西海岸低空急流特征及其对地形降水的影响
20
作者 陈晓庆 蔡景就 +4 位作者 吴乃庚 程正泉 阮惠华 郭捷 张东 《大气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92-914,共23页
本文基于2014~2016年华南前汛期(4~6月)广东省(简称粤)阳江市海陵岛风廓线雷达观测资料、地面自动观测站降水资料和ERA5再分析数据集,分析了粤西海岸低空急流的结构特征、日变化特征及其形成机制,并探讨了不同强度边界层低空急流对广东... 本文基于2014~2016年华南前汛期(4~6月)广东省(简称粤)阳江市海陵岛风廓线雷达观测资料、地面自动观测站降水资料和ERA5再分析数据集,分析了粤西海岸低空急流的结构特征、日变化特征及其形成机制,并探讨了不同强度边界层低空急流对广东三个关键区域的地形降水时空分布影响。研究表明:(1)基于本文提出的低空急流四个等级判定标准,低空急流累计发生概率为21.2%,其中以1~3级低空急流为主,4级低空急流较为罕见。大部分(77.1%)低空急流的风速不超过14 m s^(-1),84.7%的低空急流风向为西南风,低空急流中心最大风速下方的风速垂直切变大多介于(5~25)×10^(-3)s^(-1)。低空急流最大风速出现的高度呈现出双峰结构,大部分低空急流出现在1 km以内的边界层。(2)天气尺度系统相关的低空急流日内发生频数表现为夜间单峰结构,而边界层急流发生频数为昼夜双峰结构。边界层急流夜间主峰值出现在上半夜至早晨,与局地海陆风触发的惯性振荡机制有关,白天次峰值主要出现在下午。近地面附近的低纬亚洲大陆低压与西北太平洋洋面高压两个高低值系统间的压力差对不同强度边界层急流形成起着关键的作用,白天大陆低压发展是强边界层急流午后峰值形成的主要原因。(3)边界层急流对广东地形降水分布和强度的影响机制复杂。粤中北部内陆和粤东沿海区域均以大尺度山脉迎风坡地形降水为主,边界层急流越强,地形降水越强;粤东沿海强地形降水落区稳定,而粤中北部内陆地形降水中心随边界层急流增强而西北移。粤西海岸带中小尺度地形的迎(背)风坡及尾流辐合区均可产生明显地形降水,强地形降水需在合适的低空入流风速背景下发生。(4)在地形降水日变化方面,粤中北部内陆区域降水在不同强度边界层急流影响下均出现了下午和早晨双峰结构,下午峰强度约为早晨峰的两倍,双峰强度随急流加强而增大;粤东沿海区域降水随着急流强度增强,降水由日内双峰结构演变为三峰结构;粤西海岸区域降水在较弱急流影响下为双峰,在4级强急流影响下为三峰结构,而在3级中等偏强急流影响下表现为中午单峰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空急流 地形降水 结构特征 日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