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7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沈阳市O_(3)生成主控因素及其与PM_(2.5)二次组分相互作用的多时间尺度研究
1
作者 洪也 陆美静 +8 位作者 马雁军 王式功 苏枞枞 王扬锋 任万辉 李晓岚 张云海 王绪鑫 韩国敬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17-1529,共13页
为研究不同时间尺度O_(3)生成的主控因素及其与PM_(2.5)二次组分相互作用,本文基于2019年1月1日-2022年4月1日沈阳市地面观测数据,运用KZ(Kolmogorov-Zurbenko)滤波、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模型和气象校正技术,将浓度变化分解为长期分量、季... 为研究不同时间尺度O_(3)生成的主控因素及其与PM_(2.5)二次组分相互作用,本文基于2019年1月1日-2022年4月1日沈阳市地面观测数据,运用KZ(Kolmogorov-Zurbenko)滤波、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模型和气象校正技术,将浓度变化分解为长期分量、季节分量和短期分量3个时间尺度,识别不同时间尺度下O_(3)生成的主控因素;同时量化排放源与气象条件对污染物长期趋势的贡献差异,深入探究O_(3)和PM_(2.5)二次组分[硫酸盐(SO_(4)^(2−))、硝酸盐(NO_(3)^(-))等]的多尺度相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①2019年1月1日-2021年4月1日沈阳市O_(3)和PM_(2.5)浓度分别累计下降9.6和7.8μg/m^(3),其中由于排放源的控制作用分别累计下降16.5和8.2μg/m^(3),下降速率分别为5.5和2.7μg/(m^(3)·a);而气象条件恶化导致其分别累计上升6.9和0.4μg/m^(3),上升速率分别为2.3和0.1μg/(m^(3)·a)。根据排放源控制和气象条件恶化导致的污染物浓度变化速率,得出O_(3)和PM_(2.5)排放贡献占比分别为70.5%和96.4%,清晰量化了“人努力”与“天不帮忙”的博弈效应。②跨时间尺度分析揭示,气温、总辐射和风速是O_(3)生成的关键促进因子,而相对湿度、大气稳定度和气压主导其衰减过程。③沈阳市PM_(2.5)中二次组分与O_(3)的交互作用呈现显著的季节性差异。夏季高温与强辐射条件下,SO_(4)^(2−)与SOC通过光化学氧化及VOCs氧化与O_(3)形成正反馈,而NO_(3)^(-)因热分解削弱其促进作用;冬季高浓度的二次组分削弱太阳辐射,并通过·OH抑制VOCs氧化,降低O_(3)生成速率。一次成分(Cl^(-)、Na^(+))等通过吸湿增长增强了辐射散射,间接抑制光化学反应。研究显示,不同时间尺度下O_(3)主控因素具有相似性,但二次组分的调控作用随气象条件发生变化,研究将为东北老工业基地O_(3)与PM_(2.5)“双达峰”路径设计提供跨尺度协同调控的理论依据与调控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Z(Kolmogorov-Zurbenko)滤波 O_(3) pm_(2.5) 二次组分 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表火行为对其排放PM_(2.5)中水溶性阴离子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晴 杨光 +4 位作者 李兆国 王欣宇 耿道通 王立轩 宁吉彬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2-129,共8页
【目的】探究森林火灾对PM_(2.5)排放机制的影响,为开展区域森林火灾PM_(2.5)排放研究及森林火灾PM_(2.5)排放造成的大气环境安全问题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支撑,以期提高对森林火灾PM_(2.5)排放的生态环境效应认识。【方法】以红松人工林... 【目的】探究森林火灾对PM_(2.5)排放机制的影响,为开展区域森林火灾PM_(2.5)排放研究及森林火灾PM_(2.5)排放造成的大气环境安全问题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支撑,以期提高对森林火灾PM_(2.5)排放的生态环境效应认识。【方法】以红松人工林地表可燃物为试验材料,通过预设试验条件、气象因素的模拟燃烧试验,测定火焰长度、火焰高度、火焰深度、燃烧效率等火行为特征,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因素方差分析、Spearman相关分析、冗余分析(db-RDA)等方法分析火行为特征(火焰长度、火焰高度、火焰深度、燃烧效率)、预设试验条件及气象因素对PM_(2.5)中水溶性阴离子的影响。【结果】可燃物载量极显著影响F^(-)、Cl^(-)、NO_(3)^(-)含量,显著影响SO_(4)^(2-)含量;可燃物含水率极显著影响NO_(3)^(-)含量,显著影响Cl^(-)含量,对F^(-)、SO_(4)^(2-)含量无显著影响;坡度极显著影响F^(-)含量,显著影响Cl^(-)含量,对NO_(3)^(-)、SO_(4)^(2-)含量均未产生显著影响。除相对湿度外,其余变量均与F^(-)、Cl^(-)、NO_(3)^(-)、SO_(4)^(2-)含量呈正相关;床层厚度、火焰长度、火焰高度与NO_(3)^(-)含量和Cl^(-)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SO_(4)^(2-)含量与火焰长度、火焰高度均呈正相关,而燃烧效率对F^(-)、Cl^(-)、NO_(3)^(-)、SO_(4)^(2-)含量的影响相对较小。进一步进行dbRDA分析发现,对F^(-)、Cl^(-)、NO_(3)^(-)、SO_(4)^(2-)含量影响最为显著的火行为特征是火焰高度。【结论】火行为特征与PM_(2.5)中水溶性离子排放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可燃物载量、可燃物含水率、坡度则能通过影响火行为间接对PM_(2.5)水溶性阴离子含量造成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燃烧试验 预设试验条件 火行为特征 pm_(2.5) 水溶性阴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XGBoost-SHAP方法的陕西省PM_(2.5)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赵兴赟 张强 +4 位作者 杨方社 郑烈龙 罗嘉昕 史治辉 问思路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90-999,共10页
陕西省因经济快速发展及冬季化石燃料的广泛使用,面临着复杂的自然和社会因素导致的PM_(2.5)污染,探究陕西省PM_(2.5)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污染治理和空气质量改善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3−2022年中国高分辨率高质量近地表空气... 陕西省因经济快速发展及冬季化石燃料的广泛使用,面临着复杂的自然和社会因素导致的PM_(2.5)污染,探究陕西省PM_(2.5)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污染治理和空气质量改善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3−2022年中国高分辨率高质量近地表空气污染物数据集,对陕西省PM_(2.5)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研究,通过构建XGBoost模型并结合SHAP方法,分析陕西省PM_(2.5)浓度与气象、地形及植被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关系,阐明各因素对PM_(2.5)浓度的时空影响。结果表明:①时间上,2013−2022年陕西省PM_(2.5)浓度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年均浓度最大值(56.02μg/m^(3))出现在2013年,在2019−2022年PM_(2.5)年均浓度低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二级标准限值(35μg/m^(3));空间上,陕西省呈现“关中高、陕南和陕北低”的污染空间格局。②在所研究的影响因素中,XGBoost-SHAP方法揭示了影响陕西省PM_(2.5)浓度的主要因素依次为高程、相对湿度、温度和人口密度,其中,高程和相对湿度对陕西省PM_(2.5)浓度具有负向影响,而温度和人口密度则表现为正向影响。③通过划分影响区发现,陕北、关中及陕南地区PM_(2.5)主要影响因素的作用方向与影响强度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研究显示,2013−2022年陕西省PM_(2.5)浓度大幅下降,PM_(2.5)的主要影响因素在不同区域存在空间差异,治理PM_(2.5)污染需要综合考虑区域异质性与多重影响因素的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XGBoost模型 SHAP方法 时空特征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天山PM_(2.5)中重金属和多环芳烃污染特征、来源及健康风险评价
4
作者 柴明辰 徐国杰 +5 位作者 甄钟秀 银燕 郑博华 陈魁 李斌 李圆圆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91-404,共14页
为了了解中天山PM_(2.5)的污染特征,于2019年7—9月在中天山乌拉斯台地区采集了PM_(2.5)样品,分别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和气质联用仪(GC-MS)分析了PM_(2.5)中重金属和多环芳烃(PAHs)含量,并对PM_(2.5)中重金属和PAHs来源... 为了了解中天山PM_(2.5)的污染特征,于2019年7—9月在中天山乌拉斯台地区采集了PM_(2.5)样品,分别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和气质联用仪(GC-MS)分析了PM_(2.5)中重金属和多环芳烃(PAHs)含量,并对PM_(2.5)中重金属和PAHs来源和健康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中天山夏秋季PM_(2.5)中重金属和PAHs浓度总体偏低;重金属总平均浓度为238.50 ng·m^(-3),各元素平均浓度水平为Fe>Cu>Zn>Pb>Mn>Cr>As>V>Rb>Ni>Co>Se>Cd>Tl,除Fe(139.90 ng·m^(-3))和Cu(78.72 ng·m^(-3))外其余元素平均浓度均在10 ng·m^(-3)以下;PAHs总平均浓度为1.37 ng·m^(-3),3环、4环和5~7环的浓度占比分别为3.59%、32.34%和64.07%。(2)观测期间PM_(2.5)主要受到来自西部的长距离输送和来自北部与西部的短距离输送影响,还可能受山谷风和边界层变化的影响。(3)正矩阵因子分析(PMF)得到污染源为天然气燃烧与石油源(28.56%)、机动车排放和燃煤(28.46%)、生物质燃烧和工业污染(16.14%)、有色金属冶炼(14.32%)和扬尘(12.52%)。(4)经呼吸道途径直接吸入PM_(2.5)中重金属和PAHs对成人和儿童存在一定的致癌风险,非致癌健康风险较低;存在致癌风险的单体是Cr、Co、As、Se元素,其余物质健康风险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重金属 多环芳烃 污染特征 来源解析 中天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汾河平原氨排放特征及其对PM_(2.5)浓度的影响
5
作者 朱向哲 尉鹏 +4 位作者 营娜 王璟煦 宋朕 张传东 薛志钢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33-840,共8页
汾河平原地区农业源畜禽养殖和氮肥施用造成了大量氨排放,导致当地空气中PM_(2.5)浓度上升。基于汾河平原氨排放清单,对该地区氨排放总量及行业贡献进行分析,并设计了高低2种减排情景,运用WRF-Chem模型,通过分析不同情景下PM_(2.5)年均... 汾河平原地区农业源畜禽养殖和氮肥施用造成了大量氨排放,导致当地空气中PM_(2.5)浓度上升。基于汾河平原氨排放清单,对该地区氨排放总量及行业贡献进行分析,并设计了高低2种减排情景,运用WRF-Chem模型,通过分析不同情景下PM_(2.5)年均浓度变化,对2020年冬夏季汾河平原氨排放的大气环境影响进行研究,评估农业氨减排对汾河平原PM_(2.5)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1)汾河平原氨排放总量为16.7万t,集中在运城中西部,且以农业氨为主。2)在氨低减排情景下,1月PM_(2.5)浓度下降0.7μg/m^(3),7月PM_(2.5)浓度下降0.9μg/m^(3);在氨高减排情景下,1月PM_(2.5)浓度下降1.8μg/m^(3),7月PM_(2.5)浓度下降2μg/m^(3)。可见,汾河平原氨排放对当地PM_(2.5)浓度有所贡献,且采取农业氨控制措施后,对PM_(2.5)浓度有一定削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汾河平原 排放特征 细颗粒物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明市PM_(2.5)中无机水溶性离子的在线监测及污染特征分析
6
作者 祖可欣 龚元均 +2 位作者 董华斌 宋梦迪 陆克定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5-276,共12页
为探究昆明市春季大气细颗粒物(PM_(2.5))中水溶性无机离子的污染特征及来源,利用大气气态污染物和气溶胶连续收集与在线分析装置(GAC-IC),于2021年4月15日至5月20日在昆明市西山区对PM_(2.5)中水溶性离子及其气态前体物进行在线测量。... 为探究昆明市春季大气细颗粒物(PM_(2.5))中水溶性无机离子的污染特征及来源,利用大气气态污染物和气溶胶连续收集与在线分析装置(GAC-IC),于2021年4月15日至5月20日在昆明市西山区对PM_(2.5)中水溶性离子及其气态前体物进行在线测量。结果表明,观测期间PM_(2.5)平均浓度为25.0±15.0μg/m^(3),说明昆明市大气处于较清洁水平,水溶性离子平均浓度为8.32±4.83μg/m^(3),占PM_(2.5)浓度的32.1%。水溶性离子及其气态前体物呈现明显的日变化规律,多数情况下体现为夜间浓度升高,清晨达到高值,日间浓度降低。SOR均值为0.55,NOR均值为0.042,说明硫酸盐存在明显的二次转化过程,但硝酸盐二次转化不明显,可能同时存在硝酸盐的生成和NH4NO_(3)的热解。正交矩阵因子分析(PMF)结果表明,PM_(2.5)中水溶性离子有5个主要贡献来源,分别为化石燃料燃烧源和工业排放(贡献率为36%)、二次硫酸盐(贡献率为27%)、生物质燃烧(贡献率为18%)、二次硝酸盐(贡献率为16%)和海盐(贡献率为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明 pm_(2.5) 水溶性无机离子 污染特征 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尘降雨叠加条件下PM_(2.5)中水溶性有机物光吸收特性和来源差异
7
作者 杨依诺 杨毅 +4 位作者 董承璇 王萍萍 舒麒麟 杨扬 薛力颖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32-1040,共9页
为探究沙尘降雨叠加过程PM_(2.5)中水溶性有机物(WSOM)的光吸收特性和来源差异,本文利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光谱法,结合平行因子分析和后向轨迹模型,揭示西安市2023年4月1−14日沙尘和降雨对PM_(2.5)中WSOM的浓度、荧光组分、分子特性和来... 为探究沙尘降雨叠加过程PM_(2.5)中水溶性有机物(WSOM)的光吸收特性和来源差异,本文利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光谱法,结合平行因子分析和后向轨迹模型,揭示西安市2023年4月1−14日沙尘和降雨对PM_(2.5)中WSOM的浓度、荧光组分、分子特性和来源影响。结果表明:①在沙尘暴发当天和降雨量较大(中雨)时,WSOM中水溶性有机碳(WSOC)日平均浓度、类腐殖质含量均降低,所含腐殖质的腐殖化特征相对较弱。②沙尘暴发当天WSOM中类色氨酸含量增大,WSOM的质量吸收效率(MAE_(365))比前一天增加了38.64%~50.77%,吸光能力增强,4月6日和11日荧光指数(1.70和1.63)均较低,陆源输入比例增大。而降雨量较大(中雨)时,WSOM的荧光指数、自生源指数、新鲜度指数、Ångström吸收指数(AAE)均较大,WSOM以内源输入为主,自生源特征强,光波长依赖性较强,吸光能力显著减弱。③监测期间,WSOM的AAE值与降雨量、能见度、自生源指数均呈显著正相关(R=0.56~0.62),与PM_(2.5)和WSOC日平均浓度均呈负相关(R=−0.64~−0.46);表征溶解性有机物中腐殖质类别的吸光度之比(E3/E4)与相对湿度、降雨量均呈显著负相关(R=−0.62~−0.58),说明PM_(2.5)和WSOC浓度越低,WSOM的波长依赖性越强。④监测期间,沙尘气团主要来源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通过西北路径到达陕西省,且WSOM吸光性和陆源输入增大。研究显示,沙尘暴发当天及中雨天气时,PM_(2.5)中WSOM所含类腐殖质腐殖化程度均有所降低,沙尘暴发当天WSOM陆源输入比例增大,但在中雨天气下有所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 降雨 pm_(2.5) 水溶性有机物(WSOM) 光吸收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都市城区PM_(2.5)中金属元素污染特征及来源 被引量:1
8
作者 尹寒梅 徐雪梅 +1 位作者 冯小琼 姜涛 《中国环境监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4-122,共9页
为研究成都市城区大气PM_(2.5)中金属元素污染特征和来源,2019年2—12月利用在线重金属监测设备对成都市大气PM_(2.5)中18种金属元素小时浓度进行连续在线监测,分析其浓度变化;通过富集因子法、主成分分析法对金属元素溯源。结果表明:... 为研究成都市城区大气PM_(2.5)中金属元素污染特征和来源,2019年2—12月利用在线重金属监测设备对成都市大气PM_(2.5)中18种金属元素小时浓度进行连续在线监测,分析其浓度变化;通过富集因子法、主成分分析法对金属元素溯源。结果表明:金属元素质量浓度季节特征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元素中Si、Al、K、Fe、Ca年均质量浓度分别为(1112.6±912.9)、(848.7±535.3)、(400.7±343.2)、(351.2±201.1)、(331.2±212.7)ng/m^(3),占金属元素的90.0%,在PM_(2.5)中占比为6.9%;Cd年均质量浓度为(6.3±5.9)ng/m^(3),高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富集因子和主成分分析表明,Ba、Cu、Pb、Zn、Co、Sn、Se、Sb和Cd主要受人为源影响,金属元素来源主要为交通源、燃煤源和扬尘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金属元素 污染特征 成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2023年郴州市大气污染防治特护期空气质量变化及PM_(2.5)组分特征
9
作者 胡健松 徐庆利 +5 位作者 李濠 马嘉苑 肖童觉 冯冲凌 李建钊 陈阳 《绿色科技》 2025年第8期98-102,共5页
2022-2023年郴州特护期间,轻度污染以上天气有27 d,首污为PM_(2.5)的18 d,O_(3)为9 d;中度污染天气有4 d,首污均为PM_(2.5)。PM_(2.5)的组成硝酸根离子占比最大,与硫酸根的比值大于1,机动车对水溶性离子的贡献相对燃煤更突出;SNA与PM_(2... 2022-2023年郴州特护期间,轻度污染以上天气有27 d,首污为PM_(2.5)的18 d,O_(3)为9 d;中度污染天气有4 d,首污均为PM_(2.5)。PM_(2.5)的组成硝酸根离子占比最大,与硫酸根的比值大于1,机动车对水溶性离子的贡献相对燃煤更突出;SNA与PM_(2.5)组分的占比为60.21%,二次生成特征明显;OC组分占比排第二名,与EC比值为4.09,受燃煤和机动车的共同影响。自清洁转至污染时,ρ(K^(+))和ρ(Mg^(2+))显著增加,受烟花爆竹燃放影响所致。EF(排放因子)值均大于100的元素为砷、镉、铅,介于10~100的元素为锌、镍、铜和钾,主要源于化石燃料的燃烧、有色金属的冶炼、机动车尾气、生物质燃烧等。春节期间PM_(2.5)三次高值时段,二次转化加强(氮氧化率和硫氧化率升高)使得硝酸根、硫酸根浓度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护期 pm_(2.5)组分 二次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0-2022年苏州市城区PM_(2.5)水溶性离子变化特征及来源分析
10
作者 周民锋 魏恒 +1 位作者 缪青 熊宇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30-1341,共12页
为探究苏州市大气细颗粒物(PM_(2.5))水溶性离子(water soluble inorganic ions,WSIIs)变化特征及其来源,对2020—2022年PM_(2.5)水溶性离子分析,结果表明,2020—2022年苏州市PM_(2.5)中年均ρ(WSIIs)分别是PM_(2.5)的43.8%、39.5%和42.... 为探究苏州市大气细颗粒物(PM_(2.5))水溶性离子(water soluble inorganic ions,WSIIs)变化特征及其来源,对2020—2022年PM_(2.5)水溶性离子分析,结果表明,2020—2022年苏州市PM_(2.5)中年均ρ(WSIIs)分别是PM_(2.5)的43.8%、39.5%和42.7%,水溶性离子的平均质量浓度按高低排序依次为:NO_(3)->SO_(4)^(2-)>NH_(4)^(+)>Cl^(-)>K^(+)>Na^(+)>Ca^(2+)>Mg^(2+).苏州市SOR和NOR分别为0.30和0.11,说明PM_(2.5)中的SO_(4)^(2-)和NO_(3)-主要来自二次转化,NO_(3)-/SO_(4)^(2-)为1.60,移动源的影响大于固定源.从季节变化上看,NO_(3)-、SO_(4)^(2-)和NH_(4)^(+)浓度大小为:冬>春>秋>夏,各季节中二次离子主要以(NH_(4))2SO_(4)和NH_(4)NO_(3)形式存在,冬季较高的SOR和NOR推动了气态污染物的二次转化.相较于二次阴离子,苏州城区NH_(4)^(+)相对过量,大气呈现富氨特征.不同污染级别分析发现,ρ(NO_(3)-)、ρ(SO_(4)^(2-))和ρ(NH_(4)^(+))均随着污染级别的上升而升高,SNA占比随污染程度增加呈现上升再稳定的趋势,二次无机离子污染的影响明显增加.NO_(3)-、SO_(4)^(2-)和NH_(4)^(+)较好相关性表明,三者的一次排放和转化机制具有同源的关系;2020—2022年苏州市主要来源为移动源、生物质燃烧源和燃煤源等,合计占比51.8%—60.5%,扬尘源的贡献在14.5%—17.7%之间,这四类污染源的深入治理是今后PM_(2.5)持续改善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州市 pm_(2.5) 水溶性离子 特征和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川2次PM_(2.5)重污染过程逆温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1
作者 邓敏君 张卫红 +2 位作者 田林锋 顾驭程 左正艳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5-66,共12页
文章选取银川市2020年和2022年1月2次典型PM_(2.5)重污染过程,利用探空和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空气污染监测数据及欧洲中心(ECMWF)第五代全球大气ERA5再分析资料,基于数理统计和流场分析等方法,对比分析2次过程积累、持续和清除阶段近地... 文章选取银川市2020年和2022年1月2次典型PM_(2.5)重污染过程,利用探空和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空气污染监测数据及欧洲中心(ECMWF)第五代全球大气ERA5再分析资料,基于数理统计和流场分析等方法,对比分析2次过程积累、持续和清除阶段近地层逆温及风、相对湿度、混合层高度、垂直风切变、垂直速度等气象因子变化特征和高低空环流场配置特点。结果显示,2次过程最大逆温强度分别达3.6℃/hm和2.6℃/hm,逆温厚度达525 m和368 m,且存在多层逆温。地面至近地层小风、高湿、低混合层高度、偏南转偏西的垂直风切变,上升-下沉的垂直速度分布及不利于扩散的高低空环流场配置,是造成逆温维持加强进而导致银川市冬季PM_(2.5)重污染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川市 pm_(2.5)重污染过程 逆温特征 气象因子 影响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沈阳市城区东部PM_(2.5)中水溶性离子变化特征——基于2021年自动监测数据
12
作者 祖彪 赵焕 《绿色科技》 2025年第6期96-101,158,共7页
为探究沈阳市城区东部地区大气细颗粒物(PM_(2.5))中水溶性离子的污染特征,针对2021年区域大气样本进行连续采集,运用离子色谱技术对各水溶性离子质量浓度进行测定,从而分析点位水溶性离子的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沈阳市2021年PM 2.5... 为探究沈阳市城区东部地区大气细颗粒物(PM_(2.5))中水溶性离子的污染特征,针对2021年区域大气样本进行连续采集,运用离子色谱技术对各水溶性离子质量浓度进行测定,从而分析点位水溶性离子的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沈阳市2021年PM 2.5的年均质量浓度是42.76μg/m^(3),水溶性离子的年均质量浓度为31.36μg/m^(3),在沈阳市PM 2.5中的月均占比范围为58%~95%,是PM 2.5的重要组成部分。沈阳市大气颗粒物略呈碱性,在春夏季大气中发生较强的二次转化。各离子年均质量浓度比较为:NO_(3)^(-)>SO_(4)^(2-)>NH_(4)^(+)>Cl^(-)>Na^(+)>Ca^(2+)>K^(+)>F^(-)>Mg^(2+),其中,二次无机气溶胶(SNA)年均质量浓度为22.54μg/m^(3),在PM_(2.5)中占比53%。结合研究结果,提出通过加强秸秆燃烧的管控力度,加强对交通尾气、工业排放和化石燃料燃烧等主要污染源的管控以及强化施工现场扬尘源管控、加强对城市道路的清扫和保洁等措施改善沈阳市大气细颗粒物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 2.5组分特征 水溶性离子 变化特征 沈阳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M_(2.5) probabilistic forecasting system based on graph generative network with graph U-nets architecture
13
作者 LI Yan-fei YANG Rui +1 位作者 DUAN Zhu LIU Hu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2025年第1期304-318,共15页
Urban air pollution has brought great troubles to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economic development,environmental protection,and other aspects.Predicting the changes and trends of air pollution can provide a scientific ... Urban air pollution has brought great troubles to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economic development,environmental protection,and other aspects.Predicting the changes and trends of air pollution can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governance and prevention efforts.In this paper,we propose an interval prediction method that considers the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 information of PM_(2.5)signals from multiple stations.K-nearest neighbor(KNN)algorithm interpolates the lost signals in the process of collection,transmission,and storage to ensure the continuity of data.Graph generative network(GGN)is used to process time-series meteorological data with complex structures.The graph U-Nets framework is introduced into the GGN model to enhance its controllability to the graph generation process,which is beneficial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and robustness of the model.In addition,sparse Bayesian regression is incorporated to improve the dimensional disaster defect of traditional 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KDE)interval prediction.With the support of sparse strategy,sparse Bayesian regression 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SBR-KDE)is very efficient in processing high-dimensional large-scale data.The PM_(2.5)data of spring,summer,autumn,and winter from 34 air quality monitoring sites in Beijing verified the accuracy,generalization,and superiority of the proposed model in interval predi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interval forecasting graph generative network graph U-Nets sparse Bayesian regression 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 spatial-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地区工业主导城市重污染期间PM_(2.5)污染特征及形成机制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丹 李陵 +8 位作者 胡伟 吕平江 袁睿 江雪 杜敏 李振亮 蔡锋 张勇 张云怀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4805-4816,共12页
为研究长江上游典型工业城市重庆市长寿区雾霾污染特征和形成机制,在雾霾持续污染时段分别在城区和工业区站点开展了细颗粒物(PM_(2.5))及其重要前体物的观测分析.结果显示,观测期间长寿区PM_(2.5)平均浓度为(71.78±38.44)μg/m^(... 为研究长江上游典型工业城市重庆市长寿区雾霾污染特征和形成机制,在雾霾持续污染时段分别在城区和工业区站点开展了细颗粒物(PM_(2.5))及其重要前体物的观测分析.结果显示,观测期间长寿区PM_(2.5)平均浓度为(71.78±38.44)μg/m^(3),雾霾污染时期PM_(2.5)日均值最高达到193μg/m^(3).雾霾污染相比非污染时期PM_(2.5)的各类化学组分均有所增加,其中有机颗粒物(OM)和二次无机气溶胶(SIAs)的迅速增长是导致雾霾污染发生的最主要因素.雾霾污染时期硫氧化比(SOR)和氮氧化比(NOR)显著上升,相比清洁天增幅分别为64%和55%,并且相对湿度(RH)较高的环境下对于SOR、NOR和气溶胶的吸湿增长均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二次有机气溶胶(SOAs)同样在雾霾污染时期表现出显著的增长趋势,相比清洁天增加了13.03μg/m^(3),评估SOAP的结果发现甲苯、对-二甲苯和邻-二甲苯等芳香烃对SOA的形成具有显著的贡献.主成分分析(PCA)和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了PM_(2.5)中化学组分主要的3种来源,分别为工业源、地壳源和扬尘源,其中工业源是PM_(2.5)中化学成分最重要的来源.来源解析结果表明,长寿区及周边临近地区是PM_(2.5)、SIAs、总有机碳(TOC)、二氧化硫(SO_(2))、二氧化氮(NO_(2))和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s)重要的潜在源区,本地污染源排放对于雾霾的形成具有重要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化学组分 二次形成 潜在源区 形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松人工林地表火排放PM_(2.5)及其水溶性碳特征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欣宇 李兆国 +5 位作者 杨光 宁吉彬 韩懂懂 耿道通 马尚炯 吴菲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78-86,共9页
【目的】研究火干扰对野火排放PM_(2.5)质量浓度的影响,并了解野火排放PM_(2.5)参与大气碳循环的潜在能力,探究了火环境条件、火行为因素对野火排放PM_(2.5)质量浓度及其水溶性碳的影响,可为揭示野火干扰—野火排放颗粒物—大气环境之... 【目的】研究火干扰对野火排放PM_(2.5)质量浓度的影响,并了解野火排放PM_(2.5)参与大气碳循环的潜在能力,探究了火环境条件、火行为因素对野火排放PM_(2.5)质量浓度及其水溶性碳的影响,可为揭示野火干扰—野火排放颗粒物—大气环境之间的多过程相互反馈关系提供科学依据,对进一步量化野火对大气环境的影响有重要意义。【方法】本研究以红松人工林地表可燃物为实验材料,通过开展不同载量,含水率,坡度预设条件的模拟燃烧实验,量化火焰高度、火焰长度、火焰深度、燃烧效率等火行为和火环境因素对PM_(2.5)、水溶性碳的影响。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随机森林回归重要性排序等方法分析火环境对火行为的影响,火环境、火行为对PM_(2.5)、水溶性碳质量浓度的影响。【结果】可燃物载量极显著影响PM_(2.5)、水溶性碳质量浓度(P<0.01),可燃物含水率显著影响水溶性碳质量浓度(P<0.05),但对PM_(2.5)质量浓度未产生显著影响(P>0.05),坡度对PM_(2.5)、水溶性碳质量浓度均未产生显著影响(P>0.05);可燃物载量与火行为呈显著正相关(P<0.05),可燃物含水率与火行为呈显著负相关(P<0.05),坡度仅显著影响火焰深度(P<0.05);通过随机森林回归分析,对PM_(2.5)质量浓度影响较高的有火焰高度(39.12)、床层厚度(36.27)、火焰深度(35.01)、火焰长度(30.76),对水溶性碳质量浓度影响较高的有床层厚度(40.05)、火焰高度(31.98)、火焰长度(31.06)。【结论】红松人工林地表可燃物燃烧排放的PM_(2.5)及水溶性碳质量浓度特征显著地受到火行为的直接影响和火环境的间接影响。火环境能间接影响野火排放PM_(2.5)质量浓度和水溶性碳。火干扰可以通过影响野火排放PM_(2.5)质量浓度和水溶性碳对野火区域及其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持续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燃烧实验 火环境 火行为 pm_(2.5) 水溶性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PM_(2.5)碳组成及水溶性有机物分子特性和来源季节差异
16
作者 杨毅 赵明佳 +1 位作者 张亚楠 刘伟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860-2868,共9页
利用平行因子分析和后向轨迹模型,采用紫外光谱法、三维荧光光谱法,分析西安市PM_(2.5)碳组成及水溶性有机物(Water-Soluble Organic Matters,WSOM)的荧光组分、分子特性和来源。结果显示,西安市各季节PM_(2.5)及其有机碳(Organic Carbo... 利用平行因子分析和后向轨迹模型,采用紫外光谱法、三维荧光光谱法,分析西安市PM_(2.5)碳组成及水溶性有机物(Water-Soluble Organic Matters,WSOM)的荧光组分、分子特性和来源。结果显示,西安市各季节PM_(2.5)及其有机碳(Organic Carbon,OC)和元素碳(Elemental Carbon,EC)的质量浓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冬、秋、春、夏,且南北郊差异不显著。PM_(2.5)中水溶性有机碳(Water-Soluble Organic Carbon,WSOC)质量浓度为3.50~17.29μg/m^(3),冬季WSOC质量浓度最高。四季的WSOM中均含有紫外光类腐殖质和可见光类腐殖质。秋、冬和夏季类富里酸的荧光强度占比最大。WSOM的E_(2)/E_(3)、E_(3)/E_(4)和AAE值由高到低依次是:冬、春、夏、秋。SUVA 254和MAE_(3)65值均在冬季最高,夏季最低。冬季WSOM的相对分子质量和腐殖化程度较小,分子苯环取代程度最大,光吸收能力对光吸收的波长依赖性较强;秋季WSOM的相对分子质量较大,腐殖化程度较强,光吸收的波长依赖性较弱;夏季WSOM的芳香化程度和光吸收能力及春季WSOM分子苯环取代程度最弱。碳组分质量浓度、UV 254、α350和荧光强度两两呈显著正相关(p<0.01)。WSOM的荧光指数(Fluorescence Index,FI)、生物源指数(Biogenic Index,BIX)和腐殖化指数(Humification Index,HIX)值分别为1.51~2.15、0.88~1.46、1.18~3.19。冬季WSOM的自生来源最高,夏季WSOM的陆源来源比例相对较大。西安市污染气团主要来自于陕西省区域气团传输。西安市四季PM_(2.5)碳组成及WSOM的荧光组分、分子特性和来源存在季节差异,但北郊和南郊的紫外荧光光谱特性和来源差异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学 pm_(2.5) 水溶性有机物(WSOM) 荧光特性 平行因子分析 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网络视角下京津冀晋鲁豫地区PM_(2.5)的相互作用特征及归因分析
17
作者 柳林 汪恒生 +2 位作者 李万武 王晓霞 朱燕煌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8-173,180,共7页
为实现空气质量的有效监控,从复杂网络的视角研究PM_(2.5)的相互作用,在传统复杂网络的基础上,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确定京津冀晋鲁豫地区城市间PM_(2.5)作用关系,引入生物学中的营养一致性理论,探索PM_(2.5)网络层次特征,从经济社会... 为实现空气质量的有效监控,从复杂网络的视角研究PM_(2.5)的相互作用,在传统复杂网络的基础上,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确定京津冀晋鲁豫地区城市间PM_(2.5)作用关系,引入生物学中的营养一致性理论,探索PM_(2.5)网络层次特征,从经济社会因素和气象因素两种视角,对京津冀晋鲁豫地区PM_(2.5)复杂网络特征进行归因分析。结果发现:京津冀晋鲁豫地区PM_(2.5)具有显著的空间网络特征,区域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和传输关系复杂,不同季节之间PM_(2.5)网络的稳定性不同;相比于高中介中心性节点,城市春秋两季网络的效率对度中心性高的节点更敏感,冬季则对二者的敏感程度相近;北京、郑州、济南、太原4个代表城市的PM_(2.5)浓度与经济社会因素之间有不同程度的相关关系,与气象因素之间则存在不同强度的长程正相关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相互作用关系 因果检验 有向网络特征 归因分析 京津冀晋鲁豫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南市大气PM_(10)、PM_(2.5)时空分布特征与城市街区形态关联分析
18
作者 肖华斌 许宇彤 +2 位作者 王子康 张小平 李杰 《园林》 2024年第3期121-130,共10页
高密度城市空间的颗粒物浓度分布对居民健康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然而,当前研究多集中在中宏观尺度,且不同季节背景对城市形态与颗粒物浓度之间定量关系的影响尚存争议。基于2021年济南市主城区65个空气质量监测站的PM_(2.5... 高密度城市空间的颗粒物浓度分布对居民健康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然而,当前研究多集中在中宏观尺度,且不同季节背景对城市形态与颗粒物浓度之间定量关系的影响尚存争议。基于2021年济南市主城区65个空气质量监测站的PM_(2.5)和PM_(10)浓度实时观测数据,分析了不同季节下城市街区形态对颗粒物浓度(PM_(2.5)和PM_(10))的影响。结果表明:(1)颗粒物浓度呈双峰型日变化,且具有显著的U形逐月变化规律,PM_(2.5)呈冬季高夏季低、春秋两季居中,PM_(10)呈春季高夏季低、秋冬两季居中的季节性变化特征,且呈东南低、西北高的空间分布格局,高污染区域集中于交通和建筑密集区域,低污染区域主要分布于大型城市绿地旁。(2)城市街区形态对颗粒物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季节分异性。PM_(2.5)与绿色空间指标在4个季节的相关性均十分显著,与绿地覆盖率(GCR)、绿地斑块形状指数(MSI)和绿地最大斑块指数(LPI)呈负相关性,与绿地斑块密度(PD)呈正相关,并且PM_(2.5)仅在秋冬季与建筑形态指标相关关系显著,其中建筑密度(BD)、建筑平均高度(AHV)和建筑平均体积(AV)是最具影响力的指标。PM_(10)仅在春冬两季与绿色空间指标显著相关,GCR和MSI产生的影响较大,并且与BD、AHV和容积率(FAR)等建筑形态指标仅在秋冬季节相关性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10) pm_(2.5) 时空特征 街区形态 关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泰安市夏季大气PM_(2.5)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田莎莎 宋梦迪 +4 位作者 祖可欣 宋锴 董华斌 曾立民 陆克定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27-934,共8页
于2019年5月10日—6月10日对泰安市大气PM_(2.5)中的碳组分、水溶性离子进行在线监测,分析PM_(2.5)及其化学组分的变化特征,讨论泰安市细颗粒物的主要来源。结果表明,泰安市夏季PM_(2.5)的质量浓度为37.7μg/m^(3),是《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于2019年5月10日—6月10日对泰安市大气PM_(2.5)中的碳组分、水溶性离子进行在线监测,分析PM_(2.5)及其化学组分的变化特征,讨论泰安市细颗粒物的主要来源。结果表明,泰安市夏季PM_(2.5)的质量浓度为37.7μg/m^(3),是《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二级标准阈值(35μg/m^(3))的1.1倍。水溶性离子在PM_(2.5)中占比最高,为47.3%。水溶性组分及其气态前体物存在明显的日变化规律,在早晨7:00出现峰值(单峰)。泰安市夏季OC/EC比值在1.1~17.5之间,说明泰安市主要受生物质燃烧、燃煤和尾气排放混合源的影响。正交矩阵因子分析(PMF)结果表明,PM_(2.5)结果中二次硝酸盐、生物质燃烧源、二次硫酸盐和燃煤源的贡献比分别为22.0%,46.7%,29.9%和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化学组成 来源解析 泰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山地区夏季大气PM_(2.5)中元素的污染特征、生态风险及健康风险评估——以武当山为例 被引量:1
20
作者 赵明升 韩志勇 +7 位作者 任丽红 李刚 杨小阳 赵刚 韩慧霞 杜虹萱 高元官 徐义生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73-1584,共12页
为了解华中高山地区夏季大气PM_(2.5)中元素的污染特征,于2018年6月在湖北省十堰市武当山国家空气质量监测站采集PM_(2.5)样品,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测定样品中18种元素(Na、K、Ca、Mg、Al、Fe、V、Cr、Mo、Cu、Zn、Mn、N... 为了解华中高山地区夏季大气PM_(2.5)中元素的污染特征,于2018年6月在湖北省十堰市武当山国家空气质量监测站采集PM_(2.5)样品,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测定样品中18种元素(Na、K、Ca、Mg、Al、Fe、V、Cr、Mo、Cu、Zn、Mn、Ni、As、Se、Cd、Ba和Pb)的浓度,并探讨了其来源、生态风险和健康风险.结果表明,武当山PM_(2.5)的日均浓度范围为5.00—33.65μg·m^(-3),平均浓度为(16.84±7.07)μg·m^(-3);元素K、Na、Fe、Ca、Al、Mg和Zn的浓度较高,7种元素占所分析元素的97.68%以上;富集因子结果表明,Mo、Zn、Pb、Cd和Se的EF值高于100,可能受周边人为活动排放污染物的区域或长距离传输影响;主成分-多元线性回归(PCA-MLR)结果表明,PM_(2.5)中元素主要来自于燃煤和机动车(57.57%)、工业源(22.52%)和地壳(19.91%);武当山PM_(2.5)重金属的生态风险指数极高,其中Cd、Se和Mo的潜在生态危害程度极强;健康风险评估显示,综合非致癌风险(HI)在儿童和成人中分别为2.28×10-2和3.04×10-2,均在可接受水平内,综合致癌风险(CRT)在儿童和成人中分别为4.45×10-7和2.37×10-6,说明成人存在潜在的致癌风险;Cr在成人中的致癌风险为1.88×10-6,说明Cr在成人中存在潜在的致癌风险,同种金属对人体的非致癌风险和致癌风险均表现为成人>儿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元素 富集因子 主成分-多元线性回归 (PCA-MLR) 生态风险 健康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