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1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historical earthquake classes in Jiangsu Province and South Huanghai Sea region 被引量:16
1
作者 田建明 徐徐 +2 位作者 谢华章 杨云 丁政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32-439,共8页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storic earthquakes in Jiangsu Province and South Huanghai Sea region, the historical earthquakes in the studied area are divided into two kinds of comparatively sa...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storic earthquakes in Jiangsu Province and South Huanghai Sea region, the historical earthquakes in the studied area are divided into two kinds of comparatively safe class and comparatively dangerous class. Then the statistical result of earthquake clas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and geological structures are studied. The study shows: a) In Jiangsu Province and South Huanghai Sea region, the majority of historical strong earthquakes belong to comparatively safe class, only 13.8% belong to comparatively dangerous class; b) Most historical earthquakes belong to comparatively safe class in the land area of Jiangsu, eastern sea area of Yangtze River mouth and northern depression of South Huanghai Sea region. However, along the coast of middle Jiangsu Province and in the sea area of South Huanghai Sea, the distribution of historical earthquake classes is complex and the earthquake series of comparatively dan-gerous class and comparatively safe class are equivalent in number; c) In the studied area, the statistical results of historical earthquake classe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accord very well with the real case of present-day earthquake series. It shows that the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region has the characteristic of succession, and the result from this study can be used as a reference for early postseismic judgment in the earthquake emer-gency work in Jiangsu Provi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地震 分类原则 分布特征 江苏及南黄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方煤层气主要地质特点、勘探开发进展及策略 被引量:1
2
作者 郭涛 周亚彤 +2 位作者 金晓波 高小康 彭兴平 《煤田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4-53,共10页
【目的和方法】中国南方多、薄煤层叠置条件下煤层气资源丰富,是我国煤层气勘探开发的重要接替区,近年来煤层气产业取得长足进展,但要实现全面效益开发仍面临诸多挑战。为进一步助推煤层气产业快速发展,总结南方煤层气主要地质特点,梳... 【目的和方法】中国南方多、薄煤层叠置条件下煤层气资源丰富,是我国煤层气勘探开发的重要接替区,近年来煤层气产业取得长足进展,但要实现全面效益开发仍面临诸多挑战。为进一步助推煤层气产业快速发展,总结南方煤层气主要地质特点,梳理勘探开发现状与进展,基于存在问题提出开发对策。【结果】结果表明:南方地区煤层气资源丰富,具有“煤层层数多而薄、累厚大、中−高热演化、高含气,深部高饱和、富含游离气;构造条件与煤体结构复杂”典型特征。勘探开发经历了资源调查与技术借鉴(1989−2009年)、技术探索(2010−2020年)与技术升级及深部煤层气攻关(2021年至今)3个阶段,当前正处于南方深部煤层气地质理论认识提升、适应性有效支撑压裂技术升级优化阶段,有望支撑南方煤层气快速发展。【结论】针对南方煤层气地质特点,提出“加大地震勘探投入,优选构造稳定区,边评价边建产,井组式滚动开发;优化产层组合实施多层大规模压裂合采;优选主力煤层实施水平井分段压裂;加快深部煤层气勘探评价”4项开发建议。发挥多煤层优势、实施有效支撑压裂改造、加快深部煤层气地质评价与选区是南方煤层气走向规模化开发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煤层气 多煤层 地质特点 勘探开发 技术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南华南茶树旱热复合灾害指标及时空特征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欣 王培娟 +4 位作者 唐俊贤 李清 王旗 李扬 张源达 《应用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82-295,共14页
利用1961—2022年江南华南茶区494个气象站的日最高气温和降水量数据、茶树旱热害灾情记录,在已有茶树高温热害等级指标基础上,根据连续无雨日数计算干旱指数,考虑高温与干旱的叠加效应,采用椭圆曲线方法构建基于高温日数和干旱指数的... 利用1961—2022年江南华南茶区494个气象站的日最高气温和降水量数据、茶树旱热害灾情记录,在已有茶树高温热害等级指标基础上,根据连续无雨日数计算干旱指数,考虑高温与干旱的叠加效应,采用椭圆曲线方法构建基于高温日数和干旱指数的茶树旱热害等级指标并验证,进而分析江南华南茶区的旱热害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以高温持续日数和干旱指数分别为椭圆曲线的两个半轴,得到茶树旱热害轻度-中度、中度-重度临界阈值的高温持续日数阈值分别为17 d和38 d,干旱指数阈值分别为15.1 d和29.4 d;验证样本判识的茶树旱热害等级完全准确率和基本准确率分别为60%和100%;1961—2022年江南华南茶区中度旱热害发生范围最大,轻度旱热害平均频次最高,重度旱热害的范围和频次均最小;1961—2022年江南华南茶区旱热害的范围和频次呈波动上升趋势,1991—2000年最低,2011—2022年最高;旱热害频次呈中间高、沿海低的空间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热害 等级指标 椭圆曲线 江南华南茶区 时空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东部次海盆下地壳倾斜反射体结构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1
4
作者 徐子英 姚永坚 +4 位作者 汪俊 唐江浪 高红方 李学杰 曾程辉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5-276,共12页
南海东部次海盆洋壳内发育了大量强振幅的壳内倾斜反射体,它记录了海盆洋壳增生过程,深入研究海盆下地壳倾斜反射体的结构及成因,对认识南海海盆扩张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深反射多道地震剖面,刻画了东部次海盆下地壳倾斜反射体的... 南海东部次海盆洋壳内发育了大量强振幅的壳内倾斜反射体,它记录了海盆洋壳增生过程,深入研究海盆下地壳倾斜反射体的结构及成因,对认识南海海盆扩张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深反射多道地震剖面,刻画了东部次海盆下地壳倾斜反射体的结构特征及内部变形,初步探讨了其发育成因。研究表明,东部次海盆南、北部都发育强振幅的下地壳倾斜反射体,倾斜反射体大部分终止于Moho反射界面,但南北部倾斜反射体的分布范围、结构特征及成因存在明显差异。东部次海盆下地壳倾斜反射体倾斜长度北长南短,北长约15~22 km,南长约5~8 km;分布范围北大南小,北部南北向长约150 km,南部南北向长约70 km。下地壳倾斜反射区的Moho面埋深起伏差异明显北小南大,北为0.5 s,南有1.2 s。基底北部平坦南部起伏大,洋壳厚度北部厚南部薄,推测东部次海盆洋壳增生过程是非对称性和非均一的。东部次海盆下地壳倾斜反射体的成因可能与同岩浆断裂、水热循环、壳幔过渡区岩浆间隙侵入和基底深大断裂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东部次海盆 下地壳倾斜反射体 结构特征 发育成因 洋壳增生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水源区气象条件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王聪 陈旻 +3 位作者 张陵蕾 李嘉 安瑞冬 李永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2-50,73,共10页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缓解黄河中上游地区水资源短缺的重要举措,但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水源区的水资源供给和分配,目前对水源区气象特征缺乏整体的认知,其内部气象变化的时空差异和敏感性也需进一步阐明。因此,基于1961—2020年逐日气象数据...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缓解黄河中上游地区水资源短缺的重要举措,但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水源区的水资源供给和分配,目前对水源区气象特征缺乏整体的认知,其内部气象变化的时空差异和敏感性也需进一步阐明。因此,基于1961—2020年逐日气象数据对水源区降水和气温进行趋势、突变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从变化趋势来看,水源区气象要素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敏感,降水量以16.14 mm/10 a的速度显著增加,接近我国平均速度的3倍;气温上升速度为0.26℃/10 a,与全国平均速度持平。从时空分布来看,水源区多年平均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年内分布变差系数为0.91,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占全年的72%;多年平均气温为3.62℃,呈现由北向南递增的趋势,年内气温介于-16.7与16.4℃之间。同时,水源区内部气候敏感性存在差异,降水变化敏感区为水源区靠近两河口和双江口区域,清水河、石渠和色达为气温变化敏感站;敏感站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其气象条件可能同时剧变,配水策略应避免风险叠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化趋势 时空分布特征 变化敏感区 相关性分析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地区震群活动的中短期时空特征研究
6
作者 黎明晓 余怀忠 +2 位作者 薛艳 闫伟 姜祥华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9-299,共11页
研究了2010—2023年华南地区M_(L)≥2.0震群在不同时间窗的频次与中强地震的关系;在预测效能评价的基础上,分析了华南地区震群活动的中短期时空特征;结合地震活动和地球物理观测异常,讨论了中强地震的孕震过程。结果表明:(1)华南地区M_... 研究了2010—2023年华南地区M_(L)≥2.0震群在不同时间窗的频次与中强地震的关系;在预测效能评价的基础上,分析了华南地区震群活动的中短期时空特征;结合地震活动和地球物理观测异常,讨论了中强地震的孕震过程。结果表明:(1)华南地区M_(L)≥2.0震群2个月频次N≥4,是M_(S)≥5.0地震的最优中短期预测指标,优势预测时间为200 d,同时R=0.48,R_(0)=0.40;(2)华南地区震群3个月频次N≥4,是M_(S)≥5.0地震较好的短期预测指标,优势预测时间为20 d,同时R=0.43,R_(0)=0.34;(3)活跃时段的震群空间分布对M_(S)≥5.0地震的发震地点有一定的指示意义,但震群空间分布范围较大,在开展地震预测工作时还需结合其它预测方法确定危险区域;(4) 2019年广西北流5.2级和靖西5.2级地震前约8个月(中期),地球物理观测异常增加,地震前约6个月(中短期),M_(L)≥2.0震群活跃,地震前约3个月(短期),M_(L)≥3.0小震活跃度增强。地震活动与地球物理观测异常准同步活动,反映了震前区域应力场的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震群 中短期 时空特征 效能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南拆离系层状钙质硅酸岩岩石学特征、工艺性能及开发应用研究
7
作者 施光海 邓晴晴 +5 位作者 梅玉林 林伟 姜鹏飞 翟寒蕾 路雪扬 佟星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525-2538,共14页
产于藏南拆离系内的钙质硅酸岩,由于强烈的剪切变形作用,表现为颜色丰富、对比强烈、细密平直的面理,外观类似不同颜色堆叠的绒布,具有较高的工艺应用前景和科研价值。其矿物组成为石英、长石、角闪石、黑云母、透辉石、绿帘石,还含有... 产于藏南拆离系内的钙质硅酸岩,由于强烈的剪切变形作用,表现为颜色丰富、对比强烈、细密平直的面理,外观类似不同颜色堆叠的绒布,具有较高的工艺应用前景和科研价值。其矿物组成为石英、长石、角闪石、黑云母、透辉石、绿帘石,还含有少量磷灰石、榍石、方解石、绿泥石、黄铁矿、锆石等副矿物。矿物颗粒多呈半自形状并伴随不同程度的定向、拉长,偶见后期自形较好的粒状晶体与穿插的长石、石英、方解石细脉。综合本文研究及相关文献,推测钙质硅酸岩形成的温压条件为:变质变形温度可达~630℃,变形期间的围岩压力约为0.2~0.5GPa;变质作用发生于25Ma左右,结束时间可至17~15Ma。钙质硅酸岩的形成过程:沉积成岩后,在流体参与下发生交代蚀变作用形成了钙质硅酸盐为主的矿物;随后受动力变质作用矿物发生重结晶形成了颜色丰富、面理平直的钙质硅酸岩层。不同颜色的细层主要为矿物分层分带所致,这一现象是在强烈的变质变形及重结晶作用下形成的。相应地,其构成了藏南拆离系十分重要的表现方式。正是在这种特殊的构造地质背景和多种作用下才形成了这种独特外观的硅酸岩。该钙质硅酸岩质地细腻、平均摩氏硬度为6,具有较高的工艺应用潜力。通过设计与雕刻应用的研究,表明其在艺术创作中兼具广阔的表现空间和独特的工艺特性,具有较好的开发价值。由于该岩石发现于珠峰麓下绒布寺附近的冰川冲沟,且具有绒布质感,故将其工艺名定为“绒布玉”,以期其能够助力促进藏区文化艺术品开发与旅游行业发展。此外,该研究还将有助于深入了解藏南拆离系,并从经济发展角度推动该钙质硅酸岩的合理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南拆离系 钙质硅酸岩 “绒布玉” 岩石学特征 工艺性能 开发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韩国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实践形态、发展特点与动力机制
8
作者 王建梁 熊可欣 《比较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2-135,共14页
教师学习共同体作为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和增强团队凝聚力的重要机制,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备受关注。2012年,韩国基于本国教育实际引入并发展了独具特色的教师学习共同体模式,其实践形式丰富多样,不仅有以教学改进为核心的校内协作学习,还... 教师学习共同体作为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和增强团队凝聚力的重要机制,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备受关注。2012年,韩国基于本国教育实际引入并发展了独具特色的教师学习共同体模式,其实践形式丰富多样,不仅有以教学改进为核心的校内协作学习,还有跨校合作的校际交流、多元互动的校外活动以及线上共享平台等。韩国教师学习共同体在发展过程中展现出以下特点:基于“我们”的文化理念秉持合作与共享的价值追求、实践导向下自我省察与批判反思的主动求变、数字技术实现线上线下协同推进、分布式领导鼓励教师广泛参与。韩国教师学习共同体的蓬勃发展,既源于教师群体追求自我提升和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也得益于学习共同体组织提供的知识支持与精神激励。同时,各市道教育厅在政策层面的引领与扶持,为其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外部保障。这种内外联动的机制,不仅为教师专业成长注入活力,也为学校教育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国 教师学习共同体 实践形态 发展特点 动力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自治区定日县M 6.8级地震震中周边地质构造特征 被引量:2
9
作者 李俊瑜 张建勇 +1 位作者 秦克章 张莹莹 《地质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00-403,共4页
2025年1月7日9时5分,西藏自治区定日县(北纬28.5度,东经87.45度)发生了M 6.8级地震,震源深度为10 km,震中位于定日县措果乡附近。截至2025年1月8日13时30分,已精确定位余震470次。数据分析表明,余震主要沿南北方向分布,震源深度集中于3~... 2025年1月7日9时5分,西藏自治区定日县(北纬28.5度,东经87.45度)发生了M 6.8级地震,震源深度为10 km,震中位于定日县措果乡附近。截至2025年1月8日13时30分,已精确定位余震470次。数据分析表明,余震主要沿南北方向分布,震源深度集中于3~30 km。震源机制分析结果显示,本次地震为拉张型特征,推测发震断裂为登么错断裂。地质资料显示,地震波及区域中,曲洛乡和措果乡位于三叠系与侏罗系之间的近东西向正断层发育区,而长所乡则处于侏罗系近东西向逆断层与近南北向登么错正断层附近。本次地震震中区域受南北向挤压应力和东西向拉张应力的影响。相关断裂带周边的拉张与挤压作用,导致该区域地震频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日地震 震源机制 南北向裂谷 地质构造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角洲砂体构型对水驱波及特征的影响——以南图尔盖盆地Kumkol South油田J-Ⅱ层为例 被引量:14
10
作者 赵伦 王进财 +4 位作者 陈礼 张祥忠 曹海丽 王成刚 赵亮东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07-414,共8页
以哈萨克斯坦南图尔盖盆地Kumkol South油田上侏罗统J-Ⅱ层为例,运用砂体精细表征、水淹层综合解释、产吸剖面统计分析和油藏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三角洲砂体构型特征及其非均质性,明确了砂体构型对水驱波及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三... 以哈萨克斯坦南图尔盖盆地Kumkol South油田上侏罗统J-Ⅱ层为例,运用砂体精细表征、水淹层综合解释、产吸剖面统计分析和油藏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三角洲砂体构型特征及其非均质性,明确了砂体构型对水驱波及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三角洲砂体构型特征复杂,为泥岩隔层和泥质夹层发育的"镶嵌式"构型模式,砂体构型特征控制其水驱波及特征:三角洲各单砂体之间由于非渗透或弱渗透边界、水下分流间湾泥岩的侧向或垂向遮挡,砂体叠置结构特征复杂,注入水优先流向物性较好的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砂体,致使这两类砂体水淹作用强,采出程度高,水驱平面波及效果好;单砂体内部,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单砂体一方面由于内部发育泥质夹层,对注入水具有纵向阻挡和分流作用,砂体纵向动用程度高,水驱波及效果好,另一方面由于单砂体内渗透率级差大,水驱优势通道发育程度高,水驱波及不均匀,而侧缘席状砂为均质薄层细粒砂,物性差,水淹均匀,水驱波及效果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萨克斯坦 南图尔盖盆地 三角洲 砂体构型 非均质性 水驱波及特征 水淹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赣南碛肚山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对稀土成矿的指示
11
作者 张举 丁枫 +4 位作者 孙培均 范宇航 吴德海 李源 任国刚 《地质论评》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66-1686,共21页
中国华南地区中生代花岗岩是离子吸附稀土矿的重要原岩,而南岭安远县碛肚山花岗岩作为赣南石头坪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的基岩,有着明显的稀土矿化。本研究中,笔者等利用地球化学和年代学数据探讨了这些花岗岩岩石成因及构造背景,以及与稀... 中国华南地区中生代花岗岩是离子吸附稀土矿的重要原岩,而南岭安远县碛肚山花岗岩作为赣南石头坪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的基岩,有着明显的稀土矿化。本研究中,笔者等利用地球化学和年代学数据探讨了这些花岗岩岩石成因及构造背景,以及与稀土成矿关系。结果显示:碛肚山黑云母花岗岩具有较高SiO_(2)、K_(2)O、Al_(2)O_(3)、Fe_(2)O_(3)含量,低CaO、TiO_(2)、MgO含量,亏损Eu、Sr、Ba、Ti、P等元素,明显Eu负异常,稀土元素总量(ΣREE)为196×10^(-6)~464×10^(-6),轻重稀土比值(LREE/HREE)为2.49~4.39,轻稀土元素略富集,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43.2±1.8Ma和137.1±2.4Ma,为中生代早白垩世(燕山晚期)花岗岩,ε_(Hf)(t)值介于-7.6~-2.6之间,属于高分异的铝质A型花岗岩。经综合研究,推断赣南安远县石头坪碛肚山花岗岩形成于伸展构造环境中,在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于下地壳,板片回转,地壳减薄,软流圈物质上涌,导致壳、幔源岩浆发生混合后形成的包含地幔组分的地壳源区,在高温下熔融产生长英质岩浆,再经过分离结晶作用上升侵位形成碛肚山花岗岩。中国南部中生代的长期伸展有利于碛肚山高分异花岗岩的形成,晚期花岗岩浆向富挥发分的岩浆—热液系统演化对形成重稀土离子吸附型矿床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板块 碛肚山 A型花岗岩 地球化学特征 稀土富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气候条件下南海西沙海域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渔业生物学比较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陆化杰 宁欣 +3 位作者 刘维 张羽翔 陈子越 陈新军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29-1038,共10页
为探讨不同气候条件对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渔业生物学影响,根据2015年8月(厄尔尼诺年)、2016年8月(拉尼娜发生期)和2017年8月(正常时期)我国灯光罩网船在南海采集的1970尾鸢乌贼样本,对其胴长、体重、性腺成熟度、胃饱... 为探讨不同气候条件对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渔业生物学影响,根据2015年8月(厄尔尼诺年)、2016年8月(拉尼娜发生期)和2017年8月(正常时期)我国灯光罩网船在南海采集的1970尾鸢乌贼样本,对其胴长、体重、性腺成熟度、胃饱满度、初次性成熟胴长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间鸢乌贼雌雄比例不同,2017年最高,2015年次之,2016年最低;优势胴长组不同,2015年最大,2017年次之,2016年最小;优势体重组也不同,2015年最大,2017年次之,2016年最小。协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年间胴长与体重的关系均不存在性别间显著性差异,2015、2016和2017年分别最适用线性、幂和指数函数表示;不同年间样本性成熟组成存在差异,雌雄样本性成熟样本分别占对应总数的30.96%和25.40%、46.41%和11.15%、7.35%和28.46%;胃饱满度组成也不同。不同年间初次性成熟胴长不同,2015、2016和2017年雄性初次性成熟胴长分别为184.12、144.41、132.70 mm;雌性分别为192.66、143.68、188.52 mm。结果表明,不同气候变化引起的海洋环境的变化对鸢乌贼渔业生物学产生影响:温度升高导致鸢乌贼个体减小,性成熟胴长减小,雌雄间的个体差异变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鸢乌贼 渔业生物学特性 性成熟 厄尔尼诺 拉尼娜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丰油气区块风、浪特征研究
13
作者 谢波涛 黄必桂 +3 位作者 张琪 程利斌 王智峰 江东 《海洋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7-158,共12页
陆丰海区是广东海域海上清洁能源开发的重要海区,系统性地分析该海域的风浪特征有利于推进陆丰海区海上工程的开展和实施。本文以WRF模拟风场数据作为输入风场,通过SWAN双层嵌套数值模型模拟广东海域2002-2021年连续20年的风浪场。将模... 陆丰海区是广东海域海上清洁能源开发的重要海区,系统性地分析该海域的风浪特征有利于推进陆丰海区海上工程的开展和实施。本文以WRF模拟风场数据作为输入风场,通过SWAN双层嵌套数值模型模拟广东海域2002-2021年连续20年的风浪场。将模拟结果与波浪站、浮标的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验证模拟结果的精度。根据风场数据资料和模拟结果统计分析了多年广东海域的海表面风场和波浪场的特征以及陆丰油气区块代表点的风浪特征,主要内容包括海表面风场、波浪场的年、季度、月变化特征。分析表明:广东海域的风速季节性变化特征明显,秋冬季季风期平均风速大于春夏季;多年常风向为NE向,最大风速超过20 m/s。广东海域的波浪条件具有季节性变化特征,在春夏季有效波高平均值远小于秋冬季有效波高的平均值;受南海季风影响,秋冬季有效波高最大超过3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SWAN 海浪模型 风浪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西北部畸形波要素特征统计分析
14
作者 冯涛 仉天宇 +5 位作者 张峻萍 王海龙 杨坚 林汛 曹倩 李萌 《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8-25,共8页
本文基于实测波浪资料,结合随机波浪理论和JONSWAP谱,研究了南海西北部海域畸形波的发生概率;并通过浮标观测数据对该海域的畸形波个数和波浪要素进行了特征统计分析,同时探讨了有效波高与周期、风速等主要参数的关联特性。结果表明:南... 本文基于实测波浪资料,结合随机波浪理论和JONSWAP谱,研究了南海西北部海域畸形波的发生概率;并通过浮标观测数据对该海域的畸形波个数和波浪要素进行了特征统计分析,同时探讨了有效波高与周期、风速等主要参数的关联特性。结果表明:南海西北部海域畸形波的发生概率为0.005 9%。分析该海域不同季节中有效波陡δ的特征分布情况,发现该海域在春季过渡时期和西南季风时期的波浪中涌浪出现频率相对较高,这可能是这两个季节畸形波发生概率相对较高的原因之一。对于全年分布的特征,有效波高与平均周期的相关性相对较高,而畸形波基本无相关性。全年有效波高与风速的相关系数为0.83,畸形波的相关系数为0.63,表明波浪的全年分布情况受风浪影响较大,而风浪、涌浪混合区中涌浪所占相对比例可能对畸形波的生成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西北部 畸形波 波浪要素 特征分析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疆灰枣表皮裂纹形态特征探究
15
作者 蒲吴霞 胡灿 +2 位作者 王耸 弋晓康 王龙 《新疆农机化》 2025年第3期5-8,12,共5页
红枣裂果是红枣生产中常见的问题,严重影响了红枣的产量和品质。本文以南疆灰枣为研究对象,通过试验和数据分析,探究了不同成熟时期灰枣裂纹形成的时间规律、裂纹尺寸变化及裂纹率、裂纹形态特征。研究表明;裂纹形成的时间规律主要分为... 红枣裂果是红枣生产中常见的问题,严重影响了红枣的产量和品质。本文以南疆灰枣为研究对象,通过试验和数据分析,探究了不同成熟时期灰枣裂纹形成的时间规律、裂纹尺寸变化及裂纹率、裂纹形态特征。研究表明;裂纹形成的时间规律主要分为白熟期、青红期、脆熟期、深红期、完熟期5个阶段。其形态特征有4种典型特征和4种不规则曲线特征,典型特征主要分为:“丨”裂型、“一”裂型、“Y”裂型和“‖”裂型,南疆灰枣在青红期裂果情况最为严重,裂纹形态多样,裂纹率和裂纹尺寸在该阶段达到最大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疆灰枣 裂纹机制 形态特征 成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西北部陆架第四系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沉积环境指示
16
作者 葛家旺 成湘 +3 位作者 赵晓明 刘宇明 李旭彪 张欣 《古地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10-1025,共16页
沉积物的粒度数据可反映水动力特征及陆源物质构成,综合反馈海平面升降、区域物源及气候环境变化等信息,其中粒度数据中环境敏感因子是沉积环境及季风强度的良好指标。南海西北浅水陆架地区系统的钻井资料为水动力和气候变化研究提供了... 沉积物的粒度数据可反映水动力特征及陆源物质构成,综合反馈海平面升降、区域物源及气候环境变化等信息,其中粒度数据中环境敏感因子是沉积环境及季风强度的良好指标。南海西北浅水陆架地区系统的钻井资料为水动力和气候变化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研究载体,本研究基于获取的陆架区第四系52件样品的粒度特征分析认为,南海西北部陆架沉积物主要由黏土和粉砂组成,自下而上粒度呈“细—粗”的变化趋势,水动力作用增强。分别采用粒级—标准偏差法、端元组分分析法和主成分因子分析法对沉积物样品提取环境敏感组分,以探讨东亚季风气候的强度变化与敏感组分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方法提取出的细粒和粗粒组分含量呈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说明3种方法均适用于南海西北部陆架区环境敏感组分分析。端元组分分析法获得的端元组分的比值EM1/(EM1+EM2+EM3+EM4),与主成分因子分析法分离出的4个粒级主成分计算得出的综合指标GS,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可作为东亚夏季风相对强度变化的替代指标;3种方法综合得出的4.03~8.68μm细粒组分含量变化也可指示东亚夏季风的强度变化。中更新世气候转型(约0.8-0.9 Ma)之后,东亚季风的变化幅度加剧,夏季风有所增强,冬季风显著增强后减弱;在0.9 Ma之后,海平面下降造成陆架暴露,粗粒沉积物随之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特征 环境敏感组分 沉积环境 第四系 南海西北部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曾母盆地古拉让三角洲发育演化定量表征及其控制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汤智逸 解习农 +2 位作者 徐俊杰 吴佳男 陈北辰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7-162,共16页
为了明确南海南部陆缘大型三角洲复合体及陆坡体系的发育演化过程,基于区域二维地震剖面解释,选择进积楔状体迁移角α、楔状体加积厚度与进积距离比σ、楔状体前缘长度l及楔状体前缘坡角β等参数,定量描述了曾母盆地古拉让三角洲演化过... 为了明确南海南部陆缘大型三角洲复合体及陆坡体系的发育演化过程,基于区域二维地震剖面解释,选择进积楔状体迁移角α、楔状体加积厚度与进积距离比σ、楔状体前缘长度l及楔状体前缘坡角β等参数,定量描述了曾母盆地古拉让三角洲演化过程,探究了不同因素对其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该三角洲主体经历了5个演化阶段:1)早期陆架三角洲发育阶段,形成斜交型进积楔状体;2)快速推进阶段,三角洲演变成陆架边缘三角洲,进积楔状体拐点轨迹呈中高角度迁移,l小但β大;3)稳定加积阶段,沉积中心迁移至陆坡处,进积楔状体拐点呈中角度上升,l与β基本不变。4)缓慢进积阶段,进积楔状体拐点呈低角度进积,l与β逐渐减小;5)晚期陆架三角洲进积阶段。气候条件、物源供给和海平面变迁影响可容纳空间A和沉积物供给速率S变化,最终共同控制古拉让三角洲沉积体系的发育演化及其陆坡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曾母盆地 古拉让三角洲 三角洲复合体 沉积特征 发育模式 控制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校园建筑运行碳排放计算及时空特征——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
18
作者 张玥明 王静 严帅 《南方建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2-115,共14页
建筑行业的碳中和在不同空间尺度下侧重点不同,大学校园作为城市中观尺度的空间类型,其碳排放运作规律复杂。当前,大学校园碳排放并没有完全纳入校园规划设计和运行中,可操作性的方案还不明确,影响了大学校园迈向碳中和目标的进程。针... 建筑行业的碳中和在不同空间尺度下侧重点不同,大学校园作为城市中观尺度的空间类型,其碳排放运作规律复杂。当前,大学校园碳排放并没有完全纳入校园规划设计和运行中,可操作性的方案还不明确,影响了大学校园迈向碳中和目标的进程。针对大学校园的减碳,仍要应对“校园空间中影响碳排放的本质因素不清楚、校园碳排放量化模型不统一”的挑战。因此,通过建构大学校园建筑运行碳排放量化分析模型,将华南理工大学作为计算实例,建立校园规划设计与碳排放的关系,凝练碳排放时空特征,从而识别校园的减碳潜力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运行碳排放 大学校园 碳排放计算 时空特征 华南理工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供用水特征及驱动因素
19
作者 闫月生 杨晓静 +1 位作者 付平凡 李占玲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6-133,共8页
供用水结构可以反映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程度,研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受水区供用水特征和驱动因素对受水区水资源合理配置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受水区12个城市2003~2022年的... 供用水结构可以反映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程度,研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受水区供用水特征和驱动因素对受水区水资源合理配置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受水区12个城市2003~2022年的供用水数据,采用M-K检验法、信息熵原理和灰色关联理论,分析了研究区供用水结构变化趋势、用水结构均衡度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在95%置信水平下,受水区地表水源、地下水源以及其他水源供水分别呈现显著上升、显著下降以及显著上升趋势;农业、工业用水均呈不显著下降趋势,而城乡生活环境综合用水则呈显著上升趋势。②12个城市中用水结构信息熵值均值最大的是许昌市和漯河市,均达1.06,用水结构最为均衡;信息熵值增长最快的是鹤壁市,增幅16.4%,减小最快的是郑州市,降幅达34.4%。③在16个用水结构驱动因子中,粮食产量、年降水量、规模以上企业个数3个指标与对应部门用水量的灰色关联度均增大到0.65~1之间,达到高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用水特征 M-K检验 信息熵 灰色关联度 驱动因素 南水北调中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北京段明渠区域淤积过程分析
20
作者 高赛 毕可跃 +3 位作者 李垒 张文智 王永康 李兆欣 《环境污染与防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5-100,I0005,I0006,共8页
通过现场实测,获取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北京段团城湖明渠区域沉积速率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不同时间段的沉积速率差异明显,平均沉积速率介于0.001~0.012 m^(3)/(m^(2)·d);共检测出74种着生藻类,其中硅藻门(Bacillariophyta)49种,占比... 通过现场实测,获取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北京段团城湖明渠区域沉积速率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不同时间段的沉积速率差异明显,平均沉积速率介于0.001~0.012 m^(3)/(m^(2)·d);共检测出74种着生藻类,其中硅藻门(Bacillariophyta)49种,占比达到66.2%;藻类密度中位数最高达到85万个/cm^(2),生物量中位数为900~950μg/cm^(2)。团城湖明渠为着生藻类的生长与沉积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条件,区域淤积现象主要由硅藻门的藻泥混合物沉积造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水北调 沉积速率 着生藻类 环境因子 形貌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