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磷肥用量下红壤区早稻季产量与田面水磷素动态变化
1
作者 宋惠洁 吴艳 +4 位作者 胡丹丹 胡志华 柳开楼 徐小林 张九兰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1-57,共7页
探明红壤区早稻季产量与田面水磷素动态变化,为红壤稻区的水肥管理提供数据支撑。于2022年开展不同磷肥用量的田间试验,设置P_(2)O_(5)用量分别为0、26.6、33.8、41.1、48.3、55.6、62.8、70.1 kg/hm^(2)(分别为P0、P26.6、P33.8、P41.1... 探明红壤区早稻季产量与田面水磷素动态变化,为红壤稻区的水肥管理提供数据支撑。于2022年开展不同磷肥用量的田间试验,设置P_(2)O_(5)用量分别为0、26.6、33.8、41.1、48.3、55.6、62.8、70.1 kg/hm^(2)(分别为P0、P26.6、P33.8、P41.1、P48.3、P55.6、P62.8、P70.1处理),测定磷素吸收量与早稻产量,监测施肥后0、1、3、5、7 d田面水总磷浓度和含量的变化,并分析监测期内水稻产量、磷素吸收量及田面水总磷含量与磷肥用量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水稻磷素吸收量随磷肥用量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以P55.6处理磷素吸收量最高,其次是P48.3、P62.8、P41.1、P33.8、P26.6和P70.1处理,但均未达到显著差异,P0处理最低,拟合计算发现,最佳磷肥用量为50.29 kg/hm^(2);早稻产量呈随磷肥用量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P0处理产量最低,其次是P26.6处理,二者均显著低于其他施磷处理,其他各处理间未达到显著差异,以P55.6处理产量最高,其次是P48.3处理,P41.1、P33.8处理较P48.3处理略有降低,拟合计算发现,51.88 kg/hm^(2)时产量最高;随着磷肥用量的增加,田面水总磷浓度和含量逐渐增加,各磷肥用量田面水总磷浓度、含量均在施肥后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施肥后1 d达到峰值,之后开始下降并在施肥后3 d趋于稳定;结合线性方程发现,施肥后0~7 d,田面水总磷含量与磷肥用量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施肥后0、1、3、5、7 d磷肥用量每增加1 kg/hm^(2),田面水总磷含量分别增加0.046、0.033、0.011、0.011、0.020 kg/hm^(2)。因此,我国红壤稻田早稻季适宜磷肥(P_(2)O_(5))施用量为51.09 kg/hm^(2),施肥后3 d内是磷流失的高风险期,应减少排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磷肥用量 早稻 田面水磷素浓度变化 田面水磷素含量变化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典型河流与湖泊表层水体碳时空变化特征初步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赵登忠 汪朝辉 +3 位作者 申邵洪 谭德宝 徐平 李其江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3-19,共7页
为了研究青藏高原典型河流与湖泊水体碳时空变化特征,采集了典型河流、湖泊、冰川等水体样品,通过实验室测试分析获取了总碳、无机碳和有机碳观测数据。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典型河流与湖泊水体碳以无机碳为主、有机碳为辅。其中,长江、黄... 为了研究青藏高原典型河流与湖泊水体碳时空变化特征,采集了典型河流、湖泊、冰川等水体样品,通过实验室测试分析获取了总碳、无机碳和有机碳观测数据。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典型河流与湖泊水体碳以无机碳为主、有机碳为辅。其中,长江、黄河和澜沧江源区典型河流与湖泊水体总碳平均含量分别为62. 46,32. 88,17. 70 mg/L,长江南源当曲源、正源沱沱河源和北源楚玛尔河源水体总碳含量分别为32. 90,36. 56,32. 90 mg/L;青藏高原封闭性湖泊水体碳含量比河流水体较高,封闭性湖泊水体总碳、总无机碳和总有机碳平均含量分别为403. 82,398. 35,1. 24mg/L,而河流水体则分别为17. 03,14. 56,2. 46 mg/L,河流水体有机碳含量比封闭性湖泊水体较高。该成果可为我国青藏高原水域碳循环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对高海拔区域气候变化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体碳含量 时空变化 青藏高原 河流与湖泊 三江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沥青楼顶面微集雨水中浊度及COD浓度随储存时间的变化规律 被引量:1
3
作者 裴青宝 赵新宇 +2 位作者 刘伟佳 张建丰 赵江倩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48-51,共4页
为充分利用城市地区次降雨资源,以西安理工大学办公楼沥青楼顶面(单一下垫面)采集到的8个微集雨桶水为例,发现微集雨桶水中浊度随时间呈下降趋势且基本上符合幂函数关系,前60d内化学需氧量(COD)浓度与时间的关系为一元二次函数关系;构... 为充分利用城市地区次降雨资源,以西安理工大学办公楼沥青楼顶面(单一下垫面)采集到的8个微集雨桶水为例,发现微集雨桶水中浊度随时间呈下降趋势且基本上符合幂函数关系,前60d内化学需氧量(COD)浓度与时间的关系为一元二次函数关系;构建了微集雨桶水中浊度与次降雨量、初始浊度及储存时间的关系式及微集雨桶水中COD浓度与次降雨量、初始COD含量及储存时间的关系式,根据次降雨量、浊度或COD初始值就可得到不同储存时间段内微集雨桶水中的浊度或COD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楼顶面 微集雨桶水 浊度 COD浓度 储存时间 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